中央发文:大力发展书法等传统文化

时间:2019-05-13 13:3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发文:大力发展书法等传统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发文:大力发展书法等传统文化》。

第一篇:中央发文:大力发展书法等传统文化

中央发文:大力发展书法等传统文化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下是与书法相关的文件内容:

推动书法等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

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关于发展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于总体目标

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小学书法教学中,德育渗透浅见

我们常说“文以载道”,作为教师,在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即“育人”。书法教学中应巧妙的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良好的“书德”进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一、书法价值的德育渗透 艺术是人民创造的,它最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可以赋予我们高尚的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书法更是如此,它是人们使用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来书写中国的汉字而产生异态纷呈的视觉效果,表达人们内心复杂的思想情绪。正如邱振中在他的《书法美学引论》中所说:中华民族选择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书面语言的视觉形式,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使这门艺术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由于汉字的丰富性,成为固有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只有我国的汉字,在不断演化中,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其他国家的文字虽然也有书写好坏之分,但是始终不能独立成为艺术,可以说书法为中国之特有,实乃国之宝也。而且,自唐代以来,书法远播海外,如日本人学习汉字和书法,其重视程度亦绝不在我国之下。现在书法艺术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是多么让我们自豪的事情,让小学生了解书法的意义和地位,产生民族自豪感,不正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吗?

二、书法本体的德育渗透

1、汉字的结体,也可以说间架结构,具有无以伦比的美感,耐人寻味的情趣,这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小学生以学习楷书为主,教师在教学间架结构时,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挖掘蕴涵的德育因素,比如:汉字组成中大多为合体字,是由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字,这样,产生了许多的偏旁部首(单立人旁、三点水旁、草字头、提手旁„„),实际上这些偏旁部首,都是由独体字演化而来,像单立人旁就是变“人”字的捺画为竖画,这样,在组合成其他的合体字时,作为偏旁的单立人旁就占据了次要的位置(如“体”字,左边单立人旁,书写时较小,为的是避让右边的“本”字,使“本”字成为这个字的主体,学生刚开始书写汉字时,不懂得避让的道理,写的松散。我们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这种“结构上的避让”产生美感,引申到“做人的避让与谦逊”也会产生美好的道德),偏旁部首和其他独体字的组合多为错落、避让的组合形式,表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的“礼、让”之风,正如翩翩君子之态。又如“明”字的“日”让着“月”,反过来,“月”字的撇画穿插到“日”字之下;“都”字左边“者”字偏上,右边的右耳旁偏下,再如:将两个相同的独体字组合成一个合体字时(林、朋、羽、竹、赫„„),可以称这样的字为:相随结构。概括它们的从属规律。传统的道德观在书法中的结构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渗透了德育,同时激发了兴趣,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毛笔的独特性,古人云:笔软则奇怪生焉,产生了中锋、侧锋用笔,楷书多用中锋,堂堂正正,起收转折,一丝不苟,学习楷书用笔,可以使学生形成始终如一,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除了以书法成就名传千古之外,其“心正则笔正”的“笔谏”也被世人传为佳话。有一次穆宗皇帝问柳公权如何将书法写好,柳公权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如果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法。盖因穆宗怠于朝政,柳公权以书喻政,一方面说明其面对书法创作的态度,一方面也巧妙地藉由书法艺术的精神进谏。从此“心正笔正”说一直流传至后世,成为书法伦理标准之一。学习楷书正是适合培养学生的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的高尚品质。

3、书写的内容上,体现积极向上的德育因素,那些优美的字词篇章,积极向上的名言佳句都是我们书写的对象,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应着力精选适合学生特点的内容,或者结合一些重大活动,组织学生创作。如在全国少工委无烟日宣传中,组织学生自编内容,学生写下了“花季少年,远离烟草,德智体美,健康成长”等,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书法创作的能力,又较好的渗透了德育。教师要善于创造这样的机会给学生,使德育内容润物无声。

4、书法作品的布局谋篇和书写内容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感受,进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教师在讲解名家作品时,或者介绍书法家时,要着力和学生探讨书法艺术的主观因素——书法家的功力、修养、情感、气质等内容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清代扬守敬指出: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不同的书法家的不同风格,产生了诸多不同的美感因素,可以使人感受到或苍劲、古拙,或飞动、飘扬,或庄重、严谨,或俊秀、潇洒,或粗犷、豪放,或疏朗、空灵,或方正、严整,或敦厚、凝重等等不同的抽象意念,这一系列美的因素,通过人的视觉感官,从心理上使欣赏者产生共鸣,形成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潜移默化地起着陶冶性情,锻炼品格,启迪思维,培养情操的作用。

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宽、理解力还不是很强,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才能形成正确良好的欣赏习惯。如我们在讲授颜体楷书时,要让学生了解其书法的时代背景和人格魅力,有助于对书法的理解,学生知道了颜真卿刚正秉直,曾高举义旗,抗击安、史叛军,后来为维护大唐的统一,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事迹被后人称颂。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自己查阅颜真卿的勤学故事,同学间交流,再欣赏颜真卿博厚雄强,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的作品,就非常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最终师生探讨“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的含义,使学生思想境界升华。

5、书法的题款中包含着极强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如表示谦逊的常用语有:斧正、指正等。表示尊敬的落款方法是:赠送给别人的作品,把受赠者的名字放在前面或较高的位置,自己的名字在后。书写名人的诗词时,加上“敬录”二字,(如:敬录陈毅元帅诗一首。)当然,古人在落款时时常有些过分的谦词和客套语,已经不可取,我们在教学中,要辨证的讲解,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谦虚文雅的态度,有些教师忽略了这些德育因素的挖掘,是不可取的。

三、学习过程的德育渗透

苏东坡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一个人在某一项专业上取得成绩,其智力因素和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往往智力一般,但是非智力因素优秀者,取得成就的人比那些虽然聪明伶俐,但非智力因素差的人要多得多。可以说,非智力因素差的人很难成功。学习书法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

学习书法必须要精神专注,细致精微,在临摹碑帖时,“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一点一画的运笔方法,到字体的间架结构,点画的位置关系,一丝不苟,看到精确微妙变化,使其获得专注、细致的精神。学习书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古语说:字无百日功。学习书法虽然不象有些人说的那样高不可攀,但决不是短时间就看见成效的,有了正确的方法,必须经过相当长的练习,才能逐渐掌握运笔的方法,以至挥洒自如,间架结构更是长期的临习和不断研究中逐步提高的,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能成功的。换言之,书法学习正是锻炼毅力,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途径,在我国的书法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艺术大师,如: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欧阳询、怀素、文征明„„,他们各具风神,其勤奋好学,意志坚强更是学习的榜样,教学中,教师穿插他们的勤学故事,激励学生,如“怀素二十年不下楼,刻苦练字”、“王羲之墨池的故事”、“颜真卿辞官拜师”等等,这样上课时教师旁征博引,使课堂教学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有了生机,激励了学生。当然课上教师侃侃而谈,来自教师课下的精心准备。总之,小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要成为渗透德育的具体化的体现,需要教师深挖其诸多德育因素,积极探索,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最终达到陶冶性灵、锻炼品格、启迪思维,培养情操的作用。

第二篇:书法与传统文化

一、书法与文学

中国的书法与文学,作为艺术大观园里的两朵奇葩,犹如并蒂之莲;作为中国艺术的两座高峰,几千年来双峰并峙、高耸入云。

书法与文学的关系,以诗歌为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照。

首先是以书论诗。书法是通过视觉传达的艺术形式。人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幅作品娴熟的笔墨技法和构思巧妙的章法布局,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带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和熏陶,所以书法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比较直观,因此古人也常常借助书法来谈论诗歌。如苏轼在他的《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就是以书喻诗: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这一段话是说书法。进而由此转到论诗,苏轼云:“至于诗亦然”。可见在苏轼看来,诗歌和书法的本质或者说内核是一样的。又如,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提到:

坡谷(苏轼和黄庭坚)诸公之诗,如米元章(米芾)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

其次便是以诗论书,也就是用诗歌来谈论书法,这种诗歌叫论书诗,有些写得好的论书诗是用诗歌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书法艺术的魅力,如李白的《草书歌行》对怀素草书创作的描绘:“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李白用天马行空般的语言,描绘出一代草书大家怀素挥毫时的情态,实在是生动之极!同样,诗圣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也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将唐代另一大草书家张旭酒后放荡不羁,于王公贵族面前脱帽露顶,挥毫泼墨的情景用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读后恍恍然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还有一些论书诗,在不伤及诗歌的艺术性的前提下,又道出关于书法的种种精辟见解来。如苏轼的《次韵子由论书》: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其中的“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常常被引作宋人书法“尚意”的力证。如果结合他反复强调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的观点来理解,就能明白东坡所谓的“意”,是法度之中的“意”。“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是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一种肯定。再如东坡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的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这其实是对书法艺术创作的自娱性的生动阐释。诗中又提出“我书造意本无法”,是在得法之后忘法的一种状态。

书法与文学之所以互通,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那就是中国文字。二者都与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书法是用文字来抒情的艺术,东汉蔡邕在其《笔论》中即云:“书者,抒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可见,书法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其中一种表达方式。同样,文学也是以文字为形式,表达作者内在情志的艺术,孔子即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诗言志”即是这个道理。而且,不但“诗言志”,其他文学形式也能“言志”,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书法艺术而言,整幅作品飘逸灵动,笔断意连,顾盼生姿。就文学艺术而言,通过文中精美的语言所表现出的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晋人风度也瞬间跃然纸上。又如杜牧的《张好好诗并序》,杜牧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称为“小李杜”,其诗名为人所周知。然而,其手写的《张好好诗并序》,也堪称是一幅诗歌与书法俱佳的珍品。《宣和书谱》即称杜牧的书法“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再如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在东坡诗集中此诗可能并非上乘之作,但这件书法作品却作为他的代表作而被千古称颂,极为后人所推崇。这幅作品抑扬顿挫,一气呵成,有一泻千里之势。在作品的后面有黄庭坚所做跋语中说“东坡此诗似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同时看到了这件作品的诗歌艺术美和书法艺术美。

二、书法与绘画

在书法还未进入自觉期之前,可谓书即是画,画即是书。从目前考古发现的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看,多是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描绘,也多用极其简约的线条描绘人、动物、日月星辰等。无论是花山岩画或苍源岩画,还是仰韶文化的陶器或良渚文化的玉器,都可以看到这些人类早期的绘画作品。直到商代甲骨文的出现,才有了正式用于记录的文字。从甲骨文看,一些文字与一些原始的符号极其相似,甚至有些字直接就是简化了的物体的造型。从甲骨文向上看,越来越多的符号既可以称其为图案,亦可以称其为文字。汉字中的象形字及绝大部分会意字就是直接来自于简化的图案。

绘画在汉字出现之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周代儒家思想兴起并作为主要的思想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主张绘画的社会功用即在于教育人。而圣贤、功臣、烈女、义士等的画像,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很直观,也能看懂,这样就从客观上促进了人物画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表现受宣传的人物和使画面美观,突出人物的等级地位,还需要给人物加上背景,加上不同颜色的衣服。这样,这个时期的绘画就从原始的具象模拟和抽象线条表现向线、形、色、叙事背景、透视等多种因素方向发展。

由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创作的使用工具一样,都是圆锥形的毛笔用墨在纸或绢上用线条画出,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到绘画的创作要求和评判标准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虽是对绘画的要求和批评准则,除“随类赋彩”之外,其他五法也同样适用于书法。当然,在这个时期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还只是外部的技巧或使用工具上的类似。到了“逸”的观念的提出,又使书法和绘画在创作主体的精神内核上统一起来。最早提出“逸”的是唐代的书法理论家李嗣真,在其著作,《书后品》中首先提出“逸”的书风,并将“逸品”列在首位。在绘画上唐代的朱景玄在《唐代名画录》中提出“逸品”,但将其列在最后。五代的黄休复在其《益州名画录》中将“逸”列在了首位。在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中“逸”是指: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这里“逸”的意思和李嗣真的“逸” 所指的不一样。“逸”的本意指超众脱俗。其中“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即是不再是对客观事物形体的描绘,也不需要很高的技巧,提倡的是一种自在的“书写”,在作品中要传达出创作主体的脱俗的精神气质。书法上也是如此,“逸”是对“法”的背叛,“法”强调的是人自身的自律性,“逸”是强调人自身的精神性。在这个时期还提出了“书画同源”的口号,“书画同源” 一部分原因是文人们为了提高绘画的地位,将书法引入绘画中,使之更加精英化。同时,将书法引入绘画实际上是将书法的精神引入绘画,更好的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内涵。“逸”的出现,使这一时期的中国绘画从宋代以前的“无我之境”发展到“有我之境”。从这之后,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日趋紧密。宋元文人画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书画印相结合,清代海派的碑风书法与海派绘画的紧密联系等等都是证明。

此外,书法与绘画从执笔上来说,都注重指实、掌虚、悬腕,艺术表现形式和笔墨运用上也有共同规律。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论?论用笔》中就提出“书画用笔同法”一说。其云:

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驰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固而变之以成今草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来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郑樵也说:“书与画同出。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凡象形者,皆可画也,不可画则无其书矣。”书法讲究起笔、运笔、落笔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绘画也一样。可见从书法与绘画的渊源和发展特征上看,书法与绘画是同体同源的。

三、书法与音乐

音乐是有声的书法,书法是无声的音乐。

东汉文学家蔡邕说过:“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我们知道,中国书法的特点和魅力,几千年来都是通过毛笔表现出来的,如轻重、徐疾、粗细、方圆、阴阳、虚实、浓淡、枯润、节奏感等,千奇万怪的姿态、神采都跃然纸上。书法的线条美,是用柔软的毛笔,由熟练的手,通过点和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不仅仅是在白纸上写上黑字而已,而是以各种结构、笔法、墨法、章法,使文字充满生命力和节奏感。简而言之,书法是毛笔加上心、眼、手,加上文字,加上学识,加上生命力,再加上思想感情的结合产物。正如丁洪论书绝句所言:

研墨心趋静,握笔情更浓。千般真善美,尽在一挥中。

写字是心灵的活动,也是消闲的活动,它可以启发智慧,陶冶性情,净化人生,延年益寿。

书法之所以能给人以音乐般的美感,就是因为它同音乐一样,不仅反映现实的美――真,并且能动地加工现实美――善,以及集中地形象地表现现实美――美。书法作品虽然无声,但是它用笔的抑扬顿挫,用墨的气韵律动以及点画结构的和谐统一,以唤起人们的节奏感、旋律感和音乐感。

沈尹默先生对书法这种“无声之音”作了具体深刻的阐述。他说: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无论石刻或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式,而其所以能成就这种形式,却是动作的成果。动的势,今只静静地留在静形中。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再现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地往来不定的势。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这不仅说明书法与音乐在神方面相通,而且二者在形方面也有相通之处。

书法是视觉的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也说过:“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节奏与乐调能强烈地感染人,使人难于抗拒。当代学者苏白就认为:“至于中国的书法艺术,在我眼里,那简直就是一种音乐。只不过它不是那种发于琴弦,授于听觉的音乐,而是一种用笔情墨谱写成的,隐藏于作品之中,须用艺术的眼睛才能感受到的‘视觉音乐’。”

书法作品讲究节奏、章法、墨韵及落款、钤印。音乐也有四种要素,那就是节奏、旋律、音色以及和声。书法的节奏来自运笔的提按、轻重、快慢、徐疾,音乐的节奏效果来自敲击。节奏是书法、音乐、舞蹈共有的生命力,只是表现的方法不同。书法以点线表现它,音乐以声表现它。书法不仅讲究线条的空间分布与时间运动的结合,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人与自然、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而音乐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造成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达对人生之奥妙、宇宙之无限、万物之和谐的领悟的一种艺术形态。因此,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书法与音乐潜在的联系,古今人对此早有论述。蔡邕是最早把书法与音乐合而为一的人,他把音乐的节奏感融入书法,他教育女儿蔡文姬在写字的时候要想到乐曲的节奏感。张怀?形容大篆如音乐,干戚羽旄,隶书乃备风雅,如聆管弦。张旭说他自己是“闻鼓吹而得笔意”。项穆说:“书法譬如是抚弦在琴,妙音随意而发。”鲁迅先生也说:中国文字有三美,即意美用以感心,音美用以感耳,形美用以感目。这三美,书法都具备了,书法线条虽不发音,但它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与音乐是共同的,可以于无音中听出音来。这些都是独到的见解。书法与音乐正是这样,是心灵、感情、天地万物以及一切生活积累孕育的流露和发泄。

书法是展开于空间,表现为静态,诉诸视觉的艺术,它有契合于自然的妙趣,又有发自内心的激情。音乐是有声的书法,书法是无声的音乐,它们的共性都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是抒情的艺术,“书为心画,乐为心声”,诚然是也。

第三篇:打造书法特色 继承传统文化

打造书法特色 继承传统文化

为了加快我校书法特色的形成,提升书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推进书法教育的深入开展,4月2日,厚街镇2013年中小学书法教学活动在竹溪中学阶梯室举行。此次活动由厚街镇宣教文体局发文并组织,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黄小颂老师、镇宣教文体局伦启庆副局长、镇教研组长谢锦文老师、竹溪中学林庆新副校长以及全镇公、民办中小学领导教师等共计12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

活动开始前,与会的领导和老师参观了我校师生的书法作品展,对我校师生书法作品给予好评。活动一开始,由我校书法骨干教师——周铁柱向全镇书法教育界领导及同仁们展示了一堂独具特色的硬笔书法课。周铁柱老师的《硬笔行书》研讨课环节清晰、设计精巧,其中设计的“符号教学法” 让前来听课教师的眼前一亮,通过“1、2、3……”等数字符号来概括行书笔划,此法降低学习行书的难度,调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学习兴趣与书写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教师扎实开展书法教学的成效。本节课得到与会领导和同行的赞许。

接着,我校美术备课组长赵文生老师和溪头小学的刘后章分别向与会老师介绍了各自学校书法教学经验和具体做法,赵文生老师提出书法教学必须普及和培养兴趣相结合;刘后章老师提出书法教学的开展贵在坚持。然后,市教研室黄小颂老师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了解读,黄老师的解读可谓是高屋建瓴,为我镇中小学开展写字教学指明了方向,众多学校领导和老师表示受益匪浅。

最后,镇教研组长谢锦文老师,对全镇中小学的写字教学提了八点建议,要求各中小学配备标准的书法室,制订详细的写字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好写字教学,为厚街镇创建“书法之乡”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次活动,是竹溪中学校展示学校办学成果以及书法特色建设工作的一个良好契机,学校也将会进一步扎实推进书法特色建设,在特色教学上打响品牌。

第四篇: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教学笔记

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教学笔记

2013-09-01 爱雅阁 阅 1056 转 104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临帖不正确,就是写古人的字,练自己的毛病,而且是用功越多,毛病越多。

美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临帖要讲究效率,什么样的效率是最好的呢?一本字帖,拿来,临一遍,就明白了,就能用于自己的创作了。

临帖的境界分为以下几种: 低

拿一本帖,反复临,才能创作

拿一本帖,看几页,就会创作

拿楷书类(或篆隶类、行书类)几本字帖,看几页,就创作出集大成的楷书(或篆书、行书)

拿楷书、行书几类贴,看几页,就能创作出集大成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学习方法看似简单,就是个临摹,其实隐藏着很多问题。

结体和用笔哪个更重要?在临摹的过程中,结构是第一性的,用笔是第二性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道:“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业,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朴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券。”体势的变化,最终导致了点画发生变化,线条也发生了变化。

怎样评价各种点画、线条?应以谁能用线条把结构(字形)组织生效为标准。

用笔千变万化,用笔要想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必须有一种结构来组织。

没有不好的用笔,只有不好的结构。

在本质上,写字应该注意什么?

应注意字的笔画关系,即:长短、方向、比例、角度、节奏、疏密等等

假如一个不认识中国字的人,看到一个“中”字,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只有造型,没有音义。而我们呢?首先反应的,是“音义”,然后才是“形”,而且,这些“形”,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固有的形式,这就是“视觉习惯”。视觉习惯干扰了我们对原碑帖的观察力。

以前老师让我们把字写得方正,是为了导读。这就麻烦了,在座各位不是干“导读”工作的。我们等于是带着镣铐去做另一种工作,唉~~“人生识字忧患始”啊!当你认识一个字的时候,把一个字写好的能力就减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把字写好,就要排除这种干扰。

搞书法艺术,是给懂书法的人看的。临帖不能减弱或者消灭原碑帖的特点,若原帖10分,临摹若8分,创作就只剩6分了,是逐渐减弱的过程。

临帖时,应该强化、放大特点。我们的临摹,相当于与自己的视觉习惯做斗争的过程。所以,要写“生”不要写“熟”。要不断训练自己,把眼睛改变,把对汉字的认识改变,善于用各种线条来组织汉字,并组织得漂亮。

如果说,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叫人生观,那么对书法的认识,就叫“书法观”。就是要确立一个正确的书法观,就是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我们在临帖时所犯的错误,大多是四个字:“熟视无睹”。

“结构者,谋略也。”意思就是:意在笔先。好的字,就是有效地组织点画。

衡量临摹效果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创作。

所谓书法的能力,有两个:

一是处理结构的能力(形的意象);二是用笔能力(线条的意象)。

要带着这种意识去临帖:极大地采集原碑帖中的信息,把每一个字的信息点都找出来。打个比方,临帖,相当于挣钱,创作相当于花钱。只有“挣”的多了,“花”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随心所欲。

隶书的艺术价值,不在蚕头雁尾,而且,隶书就恰恰是因为蚕头雁尾而死亡的。不信,你从西汉到东汉再到唐宋的隶书,你看看,到最后,是“但有点画尔”。

任何一种艺术,在它的发生阶段,是最美的。因为虽然不成熟,但是有很多天然的、自然的东西在里面。

不要注重在犄角旮旯处下功夫,那都是“末节”。

书法家应该具有两种能力,汉字结体能力和操纵毛笔的能力。要做到:

能大能小:能写榜书也能写蝇头小楷

能快能慢:能写快的行草,也能写慢的篆隶、楷书

临帖要点是:要练就用有意味的线条组织完成高效的艺术化字形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背字。

毛笔拿在手里,要有感受,不能像电焊夹子夹焊条一样——它是活的东西。

张迁碑的特点不是“放”,而是“收”。能收的好,收的稚拙,才是高手。

打开一本字帖,找出其中一页,要先整体地看,观察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进行体量感分析,疏密关系分析,思考每一个字与周围的字的关系及空间存在,然后是每一个字的特点。

一等奖作者谈扇面书法创作

冷恒宇:很幸运在全国第三届扇面展中,我的作品能得到评委的认可。在这里简单地谈谈我的创作心得和对书法的认识,略表拙见,请大家指正。

1、遵守传统的规格

我说的“规格”,就是对传统的继承。学古,也就是临摹,这是毫无疑问的。临摹要注意很多问题,对范本的选择要慎重,不可荒率。必须选择自己喜欢的,同时也经得起历史推敲的经典碑帖。

初临所用的笔、纸还有临习字的大小也要尽量追求与原碑帖接近。临摹过程中要观古人下笔处、行笔处、收笔处,用墨、行距间距、字形姿态都要求像;次临要在节奏与精神实质上求像;再临则可放大、缩小等通过各种尝试,略加自己的想法。变则通,通则久。万万不可千篇一律,有古无我。只有不断地在古人身上讨消息,才能把基础打牢,将来才会挥洒出高质量的线条。

2、建立自己的风格

书法需要创新,但书法的创新不是盲目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个度不好把握,要有意不刻意,遵守不保守,大胆不妄为。我相信大家都会有过“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豪情,更会有过“亭小有竹春常在,山静无人水自流”的意境,还体会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的“人生三种之境界”,但是如果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表达出的艺术语言将是苍白无力的,表达出的线条语言也是不耐品味的。反言之,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有着高度成熟的笔墨技巧,才能够用线条语言表达出仗剑四海、纵横八荒的豪迈,才能表达出“天公欲作倾盆雨,万里云山入眼来”的气象。

3、符合时代的风格

书法从秦汉到明清,每个时代都具有强烈的时代风貌,现在也是如此。现在的书法多用于展览,随着每年展览的增多,我们创作作品时需要考虑展厅效应。我认为现在的时代风格应该是高古而不泥古,时尚而不失韵致,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冲突中融汇,在奔放中坚守。

余继忠:今天看了展厅里所有的作品,都非常精彩,我能获奖真的很荣幸。

本次扇面展的作品我从构思到材料、书体、内容的选择,直到完成创作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作品创作主要以章草为基础,取汉简帛行草书、魏晋楼兰残纸、敦煌汉简等笔意,书写时又适当加入二王行草书的牵丝连带,将章草和今草相结合起来。在创作过程中,结体错落和章法布置及墨色变化上不刻意讲究,随心所欲,以求自然的书写状态。

本次扇面展征稿启事规定作品最大不超过六尺,正好符合写组扇。我当时准备写两幅,一个是团扇(就是这个获奖作品),一幅芭蕉扇作品。后者试着创作过,不是很满意。而前者只写了一遍,感觉很好,在创作前先临了临帖,趁临帖的感觉顺手抄《画论》,一气呵成。作品形式的搭配是临时决定的,当时粉彩纸用完了,就拿办公室信封纸试了一下,感觉不错。牛皮纸和蓝色宣纸搭配起来,中间粘一条牙签粗细的红线,左右分开,底色用黑色,红线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前后左右连贯起来,有种仿古而又现代的感觉,加强了视觉冲击力。

我认为扇面主要体现精、雅二字。我平时创作精雅的小作品较多,大的作品不是我最擅长的。

王友杰:我的书法创作一直处于屡败屡战的状态,因为我参加国展投稿已有十五六年了,只有近几年才不断入展、获奖。因此,我有这样一个观点:对于国展,不要以为自己水平不够就放弃参展的机会。

扇面展的创作,我在北京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首先把纸定下来,然后又买了十几枝新的小楷笔。小楷的创作,对毛笔的要求较高。将新笔搓开笔毫后蘸少许水,在废宣纸上旋转着多拖几次,使笔毫中的胶脱离,然后再次蘸水、蘸墨,在干净的砚面上把笔锋整理好,这样就可以进行书写了。书写时心、手都要放松,提按要轻盈有节奏,这是为了使字的笔画有弹性、有变化,每一个笔画动作要做到位,入纸、出纸要果敢、干净利落,字体大小错落,以增强视觉冲击力。

书写了大大小小的扇面六十多张,经过挑选,最后定稿六张。我在拼接好的团扇的左右两边,加了两条黄色的纸条作为装饰,又在黄色纸条上,用朱砂颜料抄写了几行较大的行草,错落而沉实,使大篇的文墨活泼起来。这样作品就大致完成了。

创作过程中,我觉得书写状态十分重要,说“心闲手敏”也好,“物我两忘”也好,就是要沉下来,发挥出自己的最高书写水平。我在收到征稿通知后,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反复地练习,直到熟练后才开始创作。那段时间我关掉手机,甚至连续一周都不开,完成了创作再做别的事,因为我创作时没法兼顾其他。

刘京闻:我一直在思考评价书法的标准与在书法学习创作中所应该追求的高境界。于是我想到了用“书法的分寸”来作为自己的学习规范。

一、个性与共性的分寸

每个人在创作中总想体现自己的个性,这其实非常好,但关键是你对书法中经典共性的表达有多少,如果没有传统经典的共性或共性太少,所表达的个性其实就成了极为简单的事情。不是所有的个性都是好的,只有在书法共性的基础上能体现出自己一点点淡淡的个性,那才是最高级的。

二、形式与内容的分寸

所谓形式,就是我们第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所谓内容是我们认真解读之后所了解的东西,就像我们欣赏一个姑娘:服饰的讲究和化妆固然很重要,但是姑娘是否吸引人,具有才情和气质才是最重要的,我想现在的选美和模特大赛,参赛选手都要穿上比基尼走两步,可能就是供评委评判形式与内容的分寸吧。

三、味道浓与淡的分寸

我们经常去饭店吃饭,很多人喜欢吃一些味道特别浓的东西,比如四川火锅、麻辣虾等,这些东西我们偶尔吃一次可以,吃多了会腻的,所以味道清淡的家常菜才是大多数客人的常选,最健康也最离不开的食品可能就是自己家里做的馒头、米粥、大白菜,由此我想到赵孟頫的作品为什么会流传下来,能成为经典。现代人都少有人欣赏他的作品,甚至有人笑谈他的作品参加国展都选不上。难道我们的前辈都是书法欣赏的白痴吗?肯定不是,其实赵孟頫作品之中那点难以让人察觉的淡淡的味道就是其作品具有生命力的原因。反观我们现代人,那些极具夸张之能事的作品,虽然能第一眼打动你,但谁又能保证看久了会不腻呢?

四、自然与刻意的分寸

我们都崇尚自然、讨厌刻意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自然仅仅是没有任何内容的自然那就是简单,刻意的深化就是造作。没有刻意的自然是经不起推敲的,没有自然的刻意是低级的,只有经过严格刻意之后的自然才是书法的高境界:简约而不简单。

五、技与道的分寸

如果用打乒乓球解决技与道的问题相对容易理解一些,每个高水平运动员在打比赛中都会深刻领会技术与战术的问题,如果没有高超的技术做后盾,再好的战术和想法都会落空,失败是一定的。如果两个人技术实力相当,就看谁的战术运用得更加得当。战术运用得好会发挥自己的长处而抑制对方的发挥,从而获胜。所以说,技术是战术的保证,战术有利于技术的发挥。书法的技与道也应该如此,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

六、文与化的分寸

我们不妨把文化拆开,文是名词,是知识、学问,化是动词,是应用和融会贯通的意思,我们有时把文化简单地理解成知识,其实是强调了“文”而忽略了“化”。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老板,没有多高的学历,甚至小学都没有毕业,生意却做得红红火火,让有些给老板打工的大学生很是郁闷,其实用“文”和“化”来解释就能理解了,这些老板可能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勤劳和诚信这些很多所谓有知识的人并不在意或没有坚持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却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他们把知道的那一点点文给“化”了,所以他们成功了。很多有知识的人让知识永远停留在储存知识阶段,而没有化成指导行为的力量,没有“化”的能力,再多的知识也不会成就一个人,书法的学习不也一样吗?

说到书法的分寸还有很多很多:收与放的分寸;继承与创新的分寸;虚与实的分寸;迟与速的分寸;繁与简的分寸;古朴与灵动的分寸„„更多的分寸问题会出现在我们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中,如何解决这些分寸问题,达到书法整体的和谐与平衡,不仅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还要勇于实践,这样才有可能解决书法标准的问题。

梁碧龙:我对扇面展创作作了一番梳理,对15天的扇面展创作过程做理性的回顾,于是便有了这个《扇面书法创作三步走》求教于大家。

一、定调

决定投稿的前几天,我搜索了一些明清书家的扇面书法精品,因为自己擅长金文所以特别关注大篆作品。传统扇面书法的审美方式是近观的、静观的、雅玩的,扇面的外形决定了扇面书法精工雅致的风格,因此我很快地决定扇面书法展投稿作品宜小不宜大的基调,如能静中寓动、小中见大则为上乘。

二、布局

折扇和团扇为两种主要的扇面形式,选择折扇或团扇要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这届扇面展五件一等奖作品只有我用折扇,扇面大小一尺多即可,展览征稿要求尺寸宽不超过三尺,很容易让人误会以为大扇面有优势。我的想法是将五个扇面组合起来,以小字书写,形制统一为折扇,高度不超过6尺。

清末民国的篆书扇面多以工稳的小行书或小楷来题款,也有款书与正文都是篆体,但略显呆板。一般折扇的书写方式是一行长一行短,显得疏密有致,和谐平衡,清末民国的篆书扇面有一字排列、两字排列、长3短

2、长5短3等等,我试了几种排列法,最终还是感觉两字排列,显得朴素也更合自己心意。

在这个“评委好色”的时代,纸张颜色的选择与搭配同样需要细思量,仿古宣泥金纸、泥银纸我都试过,用纸与用墨同时考虑,泥银纸磨墨书写容易发灰,红星墨液较好,在书写中可以体现墨色的自然变化。

布局固然要在形式变化上有所思考,但我不想刻意求新奇,不想张扬哗众,我喜欢朴素的基调,向往顺乎自然。

三、书写

有了整体基调的把握和具体精心的布局,书写的方向便很明确了,扇面的书写不难,扇面的空间特点规定了随边随行顺势的书写方式。我在泥银扇面里按折扇扇骨的折线画铅笔线,将每行文字书写的空间分割好了,书写便是蓄势待发了。

书写是有感而发,在创作手记《奴仆心情》中我记下当时的书写感受:我有了书写的冲动,我第一次坐下来写小字金文,羊毫笔、红星墨,泥银扇面里的金色花纹如同方壶的凤鸟纹在古老的王宫里次第展开,时空交错,直觉是在古老的王宫里书写——写在金碧辉煌的方壶之上。相比于我在中国美院的毕业创作,这件小作品显然张扬不再,气势稍逊,但似乎多了一份朴素,多了一份实在,多了一份奴仆心情。

书写追求布局自然,变化丰富,排列生动,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其实最初的书写并不顺手,多写了几个扇面后心境才渐渐放松,渐觉顺手,笔墨的动态表现渐趋自然,笔下渐渐生出玲珑,由玲珑又渐生烂漫,由烂漫渐入物我两忘之中。书写历来讲究心手双畅,天人合一。记得当时有这么丁点感觉,还暗暗庆幸大功告成,至少按时完成投稿任务。

总的来说,把握好扇面书法整体的雅致风格是创作的第一步,精心布局是第二步,随形取势用心书写是第三步,这三步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好了就能创作出满意的扇面作品,一件古意盎然的金文扇面组合作品往墙上一挂,多少能体味到佛家的无上清凉的境界,顿生欢喜心。15天创作一件扇面展作品完全是临阵磨枪,侥幸获奖,实在是要归功于这个三步走的策略。

第五篇:公文标题标点符号、发文字号等的应用

目录

公文标题标点符号的应用.........................................................2 发文字号的应用.......................................................................4 正文标题结构层次的应用.........................................................5 附件说明的应用.......................................................................6 发文机关署名、签章要求.........................................................8 版记.........................................................................................9

发文字号的应用

1.定义

又称发文编号、文号,是发文机关在某一内所发各种不同文件总数的顺序编号。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的办公室负责统一编排。

2.组成结构

发文字号应当包括机关代字、年份、序号;联合行文,只标明主办机关发文字号。

如:新亚办〔2018〕10号

年份(本年份)由六角括号〔2018〕(【2018】错误)括入,年份后面不加“年”字。

序号由本1号开始顺延,不可用虚位(如,01、001等),序号前面不加“第”字,如新亚办〔2018年〕第012号即为错误。

3.位置

顶左格,空一个汉字位置。

正文标题结构层次的应用

1.结构层次构成:

一、”、“

(一)”、“1.”、“(1)”,一般可分为四级标题结构。如:

一、公文种类

(一)上行文 1.请示

(1)请示的要求 2.字体要求:

除有特殊要求的外,一般的公文正文标题均使用“仿宋_GB2312”三号字体;对外行文时第一层为黑体,第二层为楷体,第三、四层为仿宋_GB2312。

3.注意事项:

在标题中涉及到阿拉伯数字时,如1时,后面用.;带括号的标题,后面不加任何标点。

附件说明的应用

附件内容另页排版,如下:

“附件”版心第一行顶左格,无须空格,字体为三号黑体 附件标题下两行居中,字体为二号小标宋,加粗 附件正文以标题为准下空两行开始,字体为三号仿送GB2312,其他要求与公文正文要求相同

发文机关署名、签章要求

下载中央发文:大力发展书法等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发文:大力发展书法等传统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稿)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中国书法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是因为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

    中央八项规定等理论知识要点

    中央八项规定: 1.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就像中国武术,中国京剧一样,举世无双。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懂得: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中......

    书法美术进校园,传统文化润心田(推荐阅读)

    书法美术进校园传统文化润心田9月26日和27日,由县政协、县教体局、县爱心妈妈工作室联合举办的“书法美术进校园”活动在柏城北街小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展览。本次展览共展出......

    加强书法教学弘扬传统文化-张志国

    加强书法教学 弘扬传统文化 甘肃省礼县固城中心小学 张志国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人们生活领域中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精粹必将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得到......

    中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中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电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25日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视频《书法讲座》(含五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视频《书法讲座》 100:2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书法讲座01 kikikuku715 986 100:2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书法讲座02 kikikuku715 570 100:13 中央广播......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家单位印发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家单位印发 《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