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 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
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 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
2013年6月5日 成都商报 报道
职业教育国际化
苦练内功,中西融合,用发展的眼光打造国际化职业教育。
今年九月,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全新的经典英伦风格的校区将在金堂闪亮登场,迎来该校的第一批学生。国内鲜见的英伦建筑群、亚特兰蒂斯风 格的超大型弧型教学楼、以古希腊文化为主题的校园雕塑群、全世界都难以再找到的校园欧洲风情步行街、耗资4000万的空乘实训中心……当人们都在为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大手笔打造国际化道路的时候,该学院董事长却已经有了比肩世界名校的想法:“我希望在退休之前,把我所有的教育资产做成一个基金,像„哈佛‟和„普林斯顿‟那样,让学校成为由社会共同管理的一个百年老校!”
英伦经典风格的国际化校园
西航的新校园占地面积约500亩,按照“人文、科技、梦幻、经典”的总体建校思想,以英伦经典为建筑风貌,以欧式皇家园林为景观精髓,力求打造一个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特色鲜明、资源节约、英伦经典的全国一流、比肩世界的航空学院。
苏格兰风情图书馆,全校的文化中心,知识的殿堂。其建筑面积为18684平方米,共六层,其中有可以容纳900人的演艺厅、阳光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公寓楼,每栋建筑面积为8579平方米,六层建筑,可以容纳近2000人入住。学生宿舍规划有空气能集中供热系统,满足日常洗浴需要,同时学生一人一网,满足学生对网络的需求。目前,一期所有宿舍主体已经全部封顶,正全面进入内外墙装饰、地面的装饰阶段。学生服务中心,又叫欧洲风情街。西航校园的又一经典力作,体现了英式校园的“校园在城中,城在校园中”的建校理念。两栋建筑构成一条约100米街道,其中规划有水吧、咖啡厅、甜品店、瑜伽馆、迷你购物中心等,让学生感受到青春的点滴生活。
最美校园,千般姿态,万种风情。她创造了太多的奇迹:全世界都难以找到的拥有超大亚特兰蒂斯风格弧形建筑体的大学、全国唯一修建坡屋面建筑群的大学、全国唯一拥有超大英伦雕塑群的大学、有一条无法复制的校园步行街的大学……无需出国,在这里就能感受英伦的韵味。
此外,该校园不仅外观漂亮、设施豪华,在专业上也是精益求精。在豪华科技的实训楼,学院耗资4000万元,孵化全国一流的空乘实训中心,包括真实模拟候机楼中心、全真候机楼实训大厅、安检训练中心、空乘水上训练中心等。单个设备的价值少则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比如:B737-800紧急撤离训练舱(动态)、服务训练舱;A320应急撤离训练舱(静态)、A330灭火训练舱、水上撤离训练舱……如此“奢华”,只为一个宗旨--将专业进行到底。航空学院的定位就应该国际化
“航空学院的定位就应该是国际化的学院,它的教学模式、设施、师资、育人目标等标准,全部是国际化标准,而国际空乘专业的学生,今后都将成为国际化的空姐空少。”在成都商报联合成都市教育局主办的“成都教育与世界对话”教育国际化论坛上,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董事长魏全斌这样概括该学院的教育国际化理念,“我们希望成为职教国际化的一个品牌。”
如今,国际航协(IATA)授权培训中心已经在该学院正式挂牌并顺利开课,培训导师均是来自国际航协的资深培训专家。通过国际航协高标准的考核后,学员将获得国际航协全世界范围内所有会员单位承认的课程合格证书。
去年5月,该校实现与CYF国际公司&美国机场管理协会合作,成为其在中国地区的独家合作单位,共同培养国际化的安检培训专家。此次合作是学院成为民航职业航空旗舰院校的一个关键步骤,也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突破。
今年1月底,该校还邀请到了美国西点军校军事教官来院执教,“美国西点军校课程培训”开班典礼隆重举行。负责此次培训的三位外籍教官都来自美国,其中有两位来自美国西点军校。从该教育集团选拔的近100名教师、教官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美国西点军校课程培训。这次课程培训是该教育集团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一环。
亚洲教育论坛年会
畅谈职业教育国际化道路
2012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举行,年会重点关注中国西部教育国际合作与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来自中国、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教育部门官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亚洲博鳌论坛、亚洲教育论坛发起者、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代表等众多重量级嘉宾出席年会暨论坛。
在第三分论坛《亚洲职业教育论坛-职业教育培训如何更加有用》上,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董事长、院长魏全斌先生应邀作了题为《素质教育为本 国际化教育为翼 打造中国最大航空职业教育集团》的演讲。
在演讲中,魏全斌介绍了四川泛美教育集团以及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从国际视野角度提出了独特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又根据民航业的国际化需求、人类共生体系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而提出了“以人为本,突破文本主义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跨岗工作能力,塑造现代绅士与淑女”的国际化育人理念,并创建了“军事化标准化管理,强化社交能力培养、以日式礼仪训练为主,强化理财能力锻炼,全员完善的就业服务”的民航职业教育四大特色,创立了完整的职业教育学生评价体系和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理论。
目前,该校毕业生已经遍及国内外数百家大机场和航空公司,在跃身为全国最大的航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之后,该校一系列“国际化”的举措相继出台:建立ICC国际空乘训练中心,建立国际航协西南唯一培训中心,通过国际航协培训教师,与美国机场协会合作对教师进行国际安全技能和反恐形势培训,并决定在阿联酋独资创立一所国际化的航空学院等等。
魏全斌表示,国际化的教育是世界性的教育,是共生性的教育,民办教育将是未来国际化教育的主要力量。中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最佳发展时期,航空业的劲爆发展为民航职业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始终坚持素质教育为本,国际化发展为翼,全力打造中国最大的国际化航空职业教育集团。”
“我一直致力于现代素质教育,打造一个国际化航空职教集团是我一生的梦想,我们在金堂投资10个亿的英伦经典风格的学校就是重要的一步。我们还决定在阿联酋独资创立一所国际化的航空学院。在高规格的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坚持„内涵做强、外延做大、品质做优‟的发展模式,苦练„国际化‟、„市场化‟内功,像建立ICC国际空乘训练中心,与美国机场协会的合作,邀请美国西点军校教官对全体班主任和军事教官进行军事教育和团队建设培训等等,都是我们国际化进程看得见的脚步。”
第二篇: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 内外兼修 成就民航职教品牌
内外兼修 成就民航职教品牌
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实践创新中职教育
2014年6月30日第37版
昨日,成都市2014年中考成绩新鲜出炉。在“就业才是硬道理”的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成为考生和家长志愿填报的选择。作为全国第一个民办航空高职院校——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全国唯一附属中专学校、同属四川泛美教育集团的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成为中考考生和家长谈论的焦点:既有高达96%的就业率作为保障,又有“自家的”高职可继
续深造,真正实现了“升学”“就业”双保险。
内修教学科研 打造民航职教专业化
四川泛美教育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民航空地勤人才教育集团,旗下现有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重庆航空职业学院、四川西南航空专修学院以及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作为“成都市职教攻坚市级先进学校”“成都市民办中职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为实现“打造高度职业化的民航员工和塑造现代绅士与淑女,打造中国航空教育的西点军校”的办学目标,培养真正贴合民航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一直致力于教学科研,成果
显著。
据介绍,强势科研是学校的优势之一。早在2010年,《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技能培养与行业用工无缝对接教育模式探索》就被列为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学校还邀请国际航协(IATA)中国教学中心副总监宋庆华先生为学院品牌策划专家,并引进国际航协《航空公司乘务员培训》和《机场顾问服务》等培训课程。学校还坚持自编教材,《全国职业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套书十八本)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精品教材,已于2012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职业院校的“航空服务专业”广泛推广使用。2013年,集团董事长魏全斌编著的《塑造现代绅士与淑女》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创建西南第一
礼仪教育品牌奠定基础。
在不断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学校还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了全国最先进、最豪华、最科技的航空专业实训设备,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与创新,教育教学质量
大幅提升,毕业生在岗表现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外修国际合作 立足培养国际民航人才
“教育国际化”一直是泛美教育集团的发展策略之一。近年来,学校紧跟全球航空事业发展脚步,了解国际国内航空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及用工标准,从而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国内航空教育发展。今年5月23日,应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邀请,学校作为中国唯一受邀的航空学校参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全球合作伙伴年会,还得到了由IATA总部CEO Tony Tyler 亲自颁发的“践行IATA培训贡献卓越”荣誉证书。这是国际航协对该校近年来取得的国际化高标准航空专业人才培训成绩的极大肯定。据了解,早在2010年,学校就与国际航协开始合作,2012年5月作为国际航协授权培训中心与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两年来,以IATA航空专业培训课程为依托,学校在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专业性的航空服务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和突出成绩。董事长魏全斌表示:今后,学校课程设置将继续以国际航协(IATA)培训体系为依托,引入“全日空”的服务体系
培训课程,力求打造一个为全球航空业提供高端航空人才的国际航空教育集团。成都晚报
记者 余芳 杨晓蓓
第三篇: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研究
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研究
2012-12-11
乡村旅游始于100多年前的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1]。在我国,乡村旅游则是在最近20年才兴起的。1987年春,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郫县友爱乡农科村诞生,成都也因此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我国乡村旅游发源地之一。2012年,成都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全市总体目标。在这一总体目标指引下,大力实施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旅游现代化、国际化,切合现实所需,关乎未来所系。
一、资源优势: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旅游国际化是一国旅游要素走向世界的过程,旅游要走向国际化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旅游资源等级﹙如资源特色、类型、集聚度、丰富度、珍稀度﹚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成都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其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多、品级高,且保存了十分浓郁的农耕文化传统。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是中国二千多年农耕水利文化的见证,也是成都高品级乡村旅游资源的典范。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成都市乡村旅游得以快速发展,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特色村59个,星级乡村酒店84家,星级农家乐121家,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旅游古镇为主要产品的旅游产业业态。从资源类型看,以下四个功能板块是成都市乡村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是以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等水利工程,以及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是体验两千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源远流长的平原农耕文明的最佳乡村旅游地。此外利用都江堰景区的秀丽风光,发展拜江祭水、避暑养生、体育健身、文化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
二是以洛带、黄龙溪为代表的国家、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围绕着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9个市级文化名镇,发展集接待服务、古镇建筑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复合型乡村旅游。
三是以农科村、三圣花乡、龙泉“桃花故里”为代表的农家乐。全市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特色村59个,星级乡村酒店84家,星级农家乐121家。这些农家乐依托城市郊区这一区位优势开发了农事参与、乡村观光、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修学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
四是以都江堰、彭州、崇州等为代表的灾后重建现代化村庄。结合汶川地震灾区农村灾后重建,陆续推出灾后重建农民新村观光游、农家生活体验游和农村风光休闲游等乡村旅游项目,向游客全面展示成都受灾乡村地区的灾后重建和农村旅游恢复成果。
承载上述四类乡村旅游资源的地区,对国内外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已成为众多游客节假日闲暇度假的重要目的地,为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二、多重价值: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的发展意义
国际化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消除地域空间的阻隔,增加资本、人员、理念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2,3]。乡村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是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因此,加快推进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必然会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为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持续动力。
(一)乡村旅游国际化是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肩负着探索可供全国城乡统筹经验借鉴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成都坚持不懈追求和探索解决的现实命题。乡村旅游产品生产、消费的主要场所虽处在偏远平静的乡村,但由于乡村旅游的消费市场主要来源于喧闹繁华的都市。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是维
系城乡共生共荣、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推进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一是能促进国际国内旅游资金、人才、信息源源不断流向广大农村地区,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二是能扩大成都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成都国际化水平。此外,还能以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带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可见,实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能有效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产业支撑问题,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搭建起了“立足点”和“立交桥”。
(二)乡村旅游国际化是促进成都旅游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研究看,Ftefan等国外学者以安提瓜岛和巴布达岛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旅游需求的增加能促进经济和贸易的增长[4];国内学者周旋、甘晓蓉以陕西省为例同样证实了旅游国际收入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旅游国际化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增长[5]。从成都实践来看,2011年,全市乡村旅游仅农家乐一项,就接待游客4035万人次,接待收入近30亿元,纳税额达1.9亿元。由于成都原有的入境旅游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使用,这些资源的再开发潜力已经不大,为促进成都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应当积极开发成都市新的入境旅游资源,包括推出新的景点、新的体验内容、新的旅游方式等,从而增加对境外游客新的吸引力。因此,实施乡村旅游国际化战略,按照国际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和国际标准,改造旅游基础设施,保护、传承乡村风貌,打造新型乡村旅游品牌,不仅能极大刺激入境旅游,而且会对国内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使乡村旅游成为成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乡村旅游国际化是成都传承农耕文明、赈灾文化的有效途径
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成都乡村地区,有两类本土文化根植并在这片土地上广泛流传,在国内外游客心目中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一类是源远流长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另一类是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形成的成都赈灾文化。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按照乡村旅游国际标准,依托承载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旅游资源及灾后重建新型城镇、村庄,以成都农耕文明和赈灾文化为精神内核,面向国际旅游市场推出系列乡村旅游产品,能让国内外游客直观体验成都平原悠久的农耕文明,真切感受成都人民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弘扬成都城市精神,传承成都传统民俗文化,打造国际知名旅游文化品牌,把成都建成我国西部地区一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旅游国际化的示范点。
(四)乡村旅游国际化是成都维护良好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保障
生态环境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从成都未来五年发展目标看,不仅鲜明提出建设生态田园城市,而且提出建设充分国际化的城市。其实,城市国际化涉及到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国际化,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善。[6]因此无论是建设生态城市,还是充分国际化的城市,都需要自觉维护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除了做好城区园林建设和景观绿化外,更重要的是维护广大乡村地区自然生态,并形成城乡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有机补偿。乡村旅游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将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生活三者合为一体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类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二者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7]。推进乡村旅游国际化,不仅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会依据国际标准,更加强调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好城市人工空间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乡村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城市生态大系统,形成城、山、水、林有机融合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格局。
三、顶层设计: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的总体框架
在《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5)》、《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0)》、《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总体规划(2010-2035)》、《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2010-2050)》基础上,成都市去年底又编制了《成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凸显成都市“一区两带”(城市休闲旅游区、龙门山生态旅游带、龙泉山生态旅游带)旅游业发展格局。结合成都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建设实际,我们将成都未来一段时期推进乡村旅游国际化的总体框架设想为:
(一)实现“一个目标”
即打造中国西部地区一流的国际休闲中心与乡村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具体包括:入境游客数及其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乡村旅游市场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境外游客对成都乡村旅游预期增高,乡村旅游国际知名度明显提升;通讯、邮电、旅游标识等更加完善,配套设施更符合国际化标准;旅游管理人员及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英语普及程度增高,管理服务水平与国际标准衔接更加紧密;乡村旅游海外游客数不断增多、海外客源市场不断扩张与日益多元化;乡村旅游外汇收入不断增长,国际化水平位列西部同类地区前列,达到东部沿海同类地区与中等发达国家同期的先进水平,等等。
(二)突显“两大文化”
即突显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赈灾文化。一方面,依托都江堰灌区、历史文化古镇及村庄、知名农家乐品牌等,面向国际乡村旅游市场,以传承成都平原农耕文明为核心,建立乡村旅游国际化标准,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培育塑造成都乡村国际旅游的新品牌、新业态和新形象。另一方面,以都江堰、彭州、崇州等地震重灾区灾后创建乡镇、村庄为载体,结合现存地震遗址,整体打造成都地震灾区赈灾文化旅游品牌,展示成都在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成都人民抗击特大地震的伟大精神和良好形象。
(三)构筑“四大机制”
即乡村旅游统筹发展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财税扶持机制。一是建立乡村旅游统筹发展机制,包括:制定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搭建区域间乡村旅游发展协作平台,完善乡村旅游监管体系,实施乡村旅游整体营销战略,强化乡村旅游的领导组织和政策保障。二是建立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乡村旅游地方法规,划定乡村旅游密集区和缓冲区,维护知名乡村旅游地及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市为单位建立乡村旅游生态系统保护基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区)、乡镇维护、恢复乡村生态环境提供经费保障。三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绩效考核机制,在龙门山、龙泉山等生态区,重点考核生态保护和旅游、农业效益等指标;在乡村旅游示范区等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特别是对国外游客有很强吸引力的地区,重点考核乡村旅游国际化水平及旅游效益等指标;在乡村旅游发展一般区域,重点考核乡村旅游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状况。四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财税扶持机制,通过减免税、专项扶持等方式,充分调动区域内地方政府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打造国际知名乡村旅游品牌等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建立四种机制,形成乡村旅游发展上下结合、整体联动、齐抓共建、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
(四)抓好“六大领域”
即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功能、产品、营销、管理、服务和环境等六大领域,以充分国际化为指引,整体提高乡村旅游国际化水平。一是推进乡村旅游目的地功能国际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国际化,进一步提高成都的开放度和可进入性,实现国际游客在入境签证无障碍、区域交通无障碍、住宿餐饮无障碍、医疗救助无障碍、信息咨询无障碍等优质化目标。二是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国际化,按照国际旅游者需求,深化“旅游下乡”战略,推进旅游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观光旅游产品、农耕文明遗产产品、农村生活体验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灾区新村旅游产品、商务会展旅游产品、特殊兴趣旅游产品等多元化产品共同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三是推进乡村旅游营销国际化,整体制定市域乡村旅游营销方案,实施成都乡村旅游品牌国际推广专项计划,提高成都乡村旅游整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细分国际市场,创新营销方式,构建科学高效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建立政府与企业相互支持、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旅游营销机制。此外,就是推进乡村旅游服务、管理与环境国际化,通过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标准体系,引进外资与国际知名品牌旅游企业(集团)投资乡村旅游,引进具备全球事业、熟悉国际规则和多元文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类旅游人才,确保旅游服务、管理与环境符合国际管理,为境外旅游者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好客环境。
从国外乡村旅游认知和需求现状调查看,美国1980年进行的一次全国居民调查的结果显示,30%的居民知道农庄度假旅游,36%的居民认为在农庄度假十分吸引人,18%的居民认为会在未来去农庄度假[8];而在整个欧洲,有1/4的居民选择乡村作为他们的度假目的地[9]。可见,成都乡村旅游的国际市场也是客观存在的。有市场就有机遇,有创新就有发展。因此,加快推进成都乡村旅游国际化,既顺应了国际旅游市场需求,又会为成都旅游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彭顺生.世界旅游发展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275.[2]Harvey D.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3]ChangTC,Milne S,Fallon D,et al.UrbanHeritageTourism:The Global-local Nexu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84-305.[4]Stefan F,Juan G,Wiston A.The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on Economic Growth of Small Economies Dependent on 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11,(32)∶377-385.[5]周旋,甘晓蓉.陕西国际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2010,30(2)∶33-37.[6]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旅游学刊,2001(6)∶8-12.[7]陆仁艳,孙厚超.浅论乡村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旅游科学,2008(12)∶60-61.[8]PIZAM A,POKELA J.The vacation farm:a new form of tourism destina-tion[M]//HAWKINS D E,SHAFE E L,ROVELSTAD J M.Tourismmarketing and management.Washington,DC: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80:203-216.
[9]RICHARD SHARPLEY.Flagship attractions and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 Alnwick Garden[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15(2):125-143. 作者简介:王玉琼系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副教授、博士。
第四篇: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 四川西南航空专修学院加强国际课程开发和国际项目合作,打造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道路
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
四川西南航空专修学院加强国际课程开发和国际项目合作,打造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道路
2013年6月5日 成都商报 报道
职业教育国际化
苦练内功,中西融合,用发展的眼光打造国际化职业教育。
今年九月,四川西南航空专修学院全新的经典英伦风格的校区将在金堂闪亮登场,迎来该校的第一批学生。国内鲜见的英伦建筑群、亚特兰蒂斯风格的超大型弧型教学楼、以古希腊文化为主题的校园雕塑群、全世界都难以再找到的校园欧洲风情步行街、耗资4000万的空乘实训中心……当人们都在为四川西南航空专修学院大手笔打造国际化道路的时候,该学院董事长却已经有了比肩世界名校的想法:“我希望在退休之前,把我所有的教育资产做成一个基金,像„哈佛‟和„普林斯顿‟那样,让学校成为由社会共同管理的一个百年老校!”
英伦经典风格的国际化校园
四川西南航空专修学院的新校园占地面积约500亩,按照“人文、科技、梦幻、经典”的总体建校思想,以英伦经典为建筑风貌,以欧式皇家园林为景观精髓,力求打造一个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特色鲜明、资源节约、英伦经典的全国一流、比肩世界的航空学院。
苏格兰风情图书馆,全校的文化中心,知识的殿堂。其建筑面积为18684平方米,共六层,其中有可以容纳900人的演艺厅、阳光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公寓楼,每栋建筑面积为8579平方米,六层建筑,可以容纳近2000人入住。学生宿舍规划有空气能集中供热系统,满足日常洗浴需要,同时学生一人一网,满足学生对网络的需求。目前,一期所有宿舍主体已经全部封顶,正全面进入内外墙装饰、地面的装饰阶段。学生服务中心,又叫欧洲风情街。西航校园的又一经典力作,体现了英式校园的“校园在城中,城在校园中”的建校理念。两栋建筑构成一条约100米街道,其中规划有水吧、咖啡厅、甜品店、瑜伽馆、迷你购物中心等,让学生感受到青春的点滴生活。
最美校园,千般姿态,万种风情。她创造了太多的奇迹:全世界都难以找到的拥有超大亚特兰蒂斯风格弧形建筑体的大学、全国唯一修建坡屋面建筑群的大学、全国唯一拥有超大英伦雕塑群的大学、有一条无法复制的校园步行街的大学……无需出国,在这里就能感受英伦的韵味。
此外,该校园不仅外观漂亮、设施豪华,在专业上也是精益求精。在豪华科技的实训楼,学院耗资4000万元,孵化全国一流的空乘实训中心,包括真实模拟候机楼中心、全真候机楼实训大厅、安检训练中心、空乘水上训练中心等。单个设备的价值少则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比如:B737-800紧急撤离训练舱(动态)、服务训练舱;A320应急撤离训练舱(静态)、A330灭火训练舱、水上撤离训练舱……如此“奢华”,只为一个宗旨--将专业进行到底。
航空学院的定位就应该国际化
“航空学院的定位就应该是国际化的学院,它的教学模式、设施、师资、育人目标等标准,全部是国际化标准,而国际空乘专业的学生,今后都将成为国际化的空姐空少。”在成都商报联合成都市教育局主办的“成都教育与世界对话”教育国际化论坛上,四川西南航空专修学院董事长魏全斌这样概括该学院的教育国际化理念,“我们希望成为职教国际化的一个品牌。”
如今,国际航协(IATA)授权培训中心已经在该学院正式挂牌并顺利开课,培训导师均是来自国际航协的资深培训专家。通过国际航协高标准的考核后,学员将获得国际航协全世界范围内所有会员单位承认的课程合格证书。
去年5月,该校实现与CYF国际公司&美国机场管理协会合作,成为其在中国地区的独家合作单位,共同培养国际化的安检培训专家。此次合作是学院成为民航职业航空旗舰院校的一个关键步骤,也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突破。
今年1月底,该校还邀请到了美国西点军校军事教官来院执教,“美国西点军校课程培训”开班典礼隆重举行。负责此次培训的三位外籍教官都来自美国,其中有两位来自美国西点军校。从该教育集团选拔的近100名教师、教官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美国西点军校课程培训。这次课程培训是该教育集团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一环。
亚洲教育论坛年会
畅谈职业教育国际化道路
2012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举行,年会重点关注中国西部教育国际合作与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来自中国、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教育部门官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亚洲博鳌论坛、亚洲教育论坛发起者、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代表等众多重量级嘉宾出席年会暨论坛。
在第三分论坛《亚洲职业教育论坛-职业教育培训如何更加有用》上,四川西南航空专修学院董事长、院长魏全斌先生应邀作了题为《素质教育为本 国际化教育为翼 打造中国最大航空职业教育集团》的演讲。
在演讲中,魏全斌介绍了四川泛美教育集团以及四川西南航空专修学院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从国际视野角度提出了独特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又根据民航业的国际化需求、人类共生体系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而提出了“以人为本,突破文本主义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跨岗工作能力,塑造现代绅士与淑女”的国际化育人理念,并创建了“军事化标准化管理,强化社交能力培养、以日式礼仪训练为主,强化理财能力锻炼,全员完善的就业服务”的民航职业教育四大特色,创立了完整的职业教育学生评价体系和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理论。目前,该校毕业生已经遍及国内外数百家大机场和航空公司,在跃身为全国最大的航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之后,该校一系列“国际化”的举措相继出台:建立ICC国际空乘训练中心,建立国际航协西南唯一培训中心,通过国际航协培训教师,与美国机场协会合作对教师进行国际安全技能和反恐形势培训,并决定在阿联酋独资创立一所国际化的航空学院等等。
魏全斌表示,国际化的教育是世界性的教育,是共生性的教育,民办教育将是未来国际化教育的主要力量。中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最佳发展时期,航空业的劲爆发展为民航职业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始终坚持素质教育为本,国际化发展为翼,全力打造中国最大的国际化航空职业教育集团。”
“我一直致力于现代素质教育,打造一个国际化航空职教集团是我一生的梦想,我们在金堂投资10个亿的英伦经典风格的学校就是重要的一步。我们还决定在阿联酋独资创立一所国际化的航空学院。在高规格的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坚持„内涵做强、外延做大、品质做优‟的发展模式,苦练„国际化‟、„市场化‟内功,像建立ICC国际空乘训练中心,与美国机场协会的合作,邀请美国西点军校教官对全体班主任和军事教官进行军事教育和团队建设培训等等,都是我们国际化进程看得见的脚步。”
第五篇:发展大旅游 打造贵州大品牌
发展大旅游 打造贵州大品牌
来源: 巅峰智业更新: 2013年04月10日
贵州发展旅游业始终坚持五句话: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体现了在保护传承中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贵州模式”,这一模式也得到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高度认可。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表示,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牵头编制的《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正是以贵州的“五个一方”为指导思想与发展定位的。
贵州发展旅游业始终坚持五句话: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体现了在保护传承中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贵州模式”,这一模式也得到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高度认可。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表示,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牵头编制的《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正是以贵州的“五个一方”为指导思想与发展定位的。保护一方山水圈层保护开发模式(文化旅游综合体/旅游产业集聚区)贵州的开发模式是在古村落上进行保护、展示,多利用、少开发,保持古村落淳朴的原真性,以此塑造核心吸引力;在外围配套利润和效益中心,高端度假区、产业集聚区、服务集聚区、消费集聚区。如通过这种保护性开发地域文化,协调古村落风貌保护与功能区发展布局,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同时,突出产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现代人文资源等创新资源的多样利用,旅游功能置换,向外疏散商业性活动。中国贵州模式是以一种保护性开发来维护未来世界遗产。内圈主体功能的保护和展示三原保护:原真性、原文化、原生态;交通畅达而不直达:美国的trail体系,宜采用乡土路、徒步路、骑马、自行车、牛车等,某些区域也可以采取直升飞机直达而不修路的模式(如草海核心区);运营模式:高收费、低流量、网络预订、智慧旅游、社区参与。配套圈层在外围建筑限高、材质乡土化、反同构化、反庸俗化;引入世界上最好的品牌服务供应商和产品供应商,全球招商和设立高层门槛,如悦榕庄、安缦、洲际、雅高、希尔顿、香格里拉、喜达屋、地中海俱乐部度假村等;交通直达;运营模式可以采取精英、联合原住民、投资商、目标客户、政府、NGO五方联合,构建生态、旅游、扶贫、文化传承共赢发展的圈层模式。资源保护贵州是一块原生态的自然宝地,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在贵州旅游大开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资源的保护。贵州以喀斯特地貌为特征,这是贵州奇葩景观之源,必须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分区管理,使生态脆弱区以环境扰动最小的旅游产业为依托实现发展。贵州民族众多且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原真性、活态性、有机演进性和参与性都比较强。利用贵州的多彩文化优势,保护开发其文化遗产的物质依托,才能成为贵州旅游产业的独特资源。在贵州旅游开发中,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构建生态旅游示范地,以低碳环保、保护为先、合理开发的理念,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旅游企业节能减排,提倡绿色出行,打造生态友好型旅游目的地。加强石漠化治理与旅游发展,同时构建六区、三轴、三带的生态安全格局。发展节能减排低碳旅游,包括:绿色酒店饭店节能减排,旅游景区景点循环型低碳式发展,打造低碳旅游城市、风情小镇,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倡导绿色旅行社、绿色旅游者、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生活方式等。
传承一方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加强对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对各民族的建筑风格进行保护与有机延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传承。保护文化遗产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开发”的方针;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简化文化遗产项目审批手续,建立一批少数民族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实现由原生态文化到艺术的上移,达成国际文化交流的思想认识基本平台;重点依托贵州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国酒文化等文化优势,通过艺术品牌的引进提高贵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造贵州独有的文化艺术品牌;组织全国性专项文化交流会议、论坛,为贵州文化艺术交流搭建平台。造福一方百姓实行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在旅游开发中注重各利益群体的需求,使当地居民获得更公平的利益分配,从而实现社会文化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这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偏远地区扶贫问题、旅游业带动就业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布局规划在坚持公众参与与社区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规划》将贵州空间规划为“一个旅游中心、六条旅游走廊、七大旅游区以及八个枢纽节点”的“1-6-7-8” 基本格局,造福贵州百姓。提升一个旅游中心以贵阳市为极核,以贵安新区为新增长点,涵盖黔中经济区范围,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文化、避暑养生和商务会展等旅游产业群,形成全省旅游服务中心枢纽,建成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构建六条旅游走廊规划贵川、贵滇、贵桂、贵桂广、贵湘、贵渝六条旅游走廊。旅游走廊包括五大内涵,交通路:旅游交通主干线;风景道:强化沿线景观、功能服务配套,分别打造成国家旅游公路、风景道、遗产道或绿道;产品线:观光线、休闲度假线、自驾车旅游线、户外运动线等;产业带:系列支撑型旅游项目的产业辐射和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等;跨省区域合作带。建设七大旅游区七区联动(七区:黔中休闲度假旅游区、黔北人文生态旅游区、黔东北文化生态旅游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黔南生态文化旅游区、黔西南文化景观旅游区、黔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助推贵州省旅游全域化发展。做强八个枢纽节点八个枢纽节点兼具区域中心与集散枢纽的双重特征,八个枢纽节点分别为遵义市中心城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安顺市中心城区、毕节市中心城区、铜仁市中心城区和凯里、都匀、兴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景区交通与外围交通的对接和综合交通的一体化发展;加强与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相关的农业设施、水利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措施等设施建设;依据规划提出的“一中心十五门户”大交通新格局,重点加强“一干十五支”航空网络,“两横四纵”铁路网、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四江一河、五水出境”水路体系等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以“‘2+4’生态文化保护体系”为重点,保护原生态的环境和资源;生态先行,严格控制生态保护地区旅游项目开发利用强度。促进一方经济全域统筹发展模式通过上下联动、条块联动、内外联动、统筹布局,落实涵盖9市州的旅游精品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育与文化事业建设,形成全域统筹、梯度推进、重点突出的全省旅游产业生产力布局,构建全域覆盖的生态景观格局。
四化融合发展模式在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基础上,强化旅游的引领与先导作用,提出旅游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新模式,促进贵州旅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民强省。农业围绕旅游提升以旅促农,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设施农业,通过农旅融合,升级产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布局笋竹、茶叶、高山花卉、葡萄等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种植,推进观光农业基地建设,推出安顺、赤水、湄潭、凤冈、贵定、荔波等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工业支撑旅游做强以工助旅,积极引导工业龙头企业、旅游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投资建设产品加工、精深加工、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稳步推进六大旅游要素发展,延伸产业功能、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效益。做大工业品牌,拓宽企业多元化投资环境,培育多元化产品类型。三产依托旅游延展以旅游引领服务业。通过培育避暑养生、商务会展、康体运动、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创新产品类型,多元素融合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第三产业相当于GDP比重,从软环境建设做强贵州。文化联姻旅游做大依托贵州省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民族歌舞、工艺美术等文化旅游产品。继续大力支持“多彩贵州风”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规划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和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设施,加快完善文化旅游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城镇结合旅游做靓在城镇化发展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和旅游功能彰显;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村庄规划要与旅游相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环境建设要与旅游相适应,使新农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舞台。产业体系作为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它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度,融合度、依存度越高产业链就越长,才能构建起跨领域的大产业格局。贵州旅游业要想真正成为一支脱颖而出的“奇兵”,实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在提升传统旅游产业(旅游景区、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行社、旅游客运)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要注重旅游产业(农旅、文旅、林旅、水旅、工旅、体旅、商旅、航旅、金旅)间的融合。推动一方发展品牌形象与口号《规划》将贵州的品牌形象定位为 :国家公园省 多彩贵州风,“国家公园省”的桂冠戴在贵州的头上恰如其分,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国际化和惟一性。多彩贵州风包涵三大内涵,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凉爽之州,绿色之州,红色之州,神秘之州,瀑布之州,洞穴之州,温泉之州,富贵之州,珍贵之州;体现了贵州46个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独特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节庆习俗构成文化大观园;体现了一台原生态民族文化大戏,盘活了千年古资源。产品构建依托贵州优势旅游资源和原生态民族文化,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主攻方向,通过有效整合,提升品质、培育精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以精品为龙头,重点带一般,全面构建山水观光与地质科普、民族村寨与原生态民族文化、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避暑养生与康体运动、红色体验与历史文化、特色专项旅游(自驾车营地、低空飞行、水上旅游、工业旅游、温泉度假、商务会议等)六大系列旅游产品。
市场营销策略要全面推广“国家公园省 多彩贵州风”的品牌形象,推动贵州旅游大发展,需从整合营销、品牌营销、主题产品营销、细分市场营销、传播营销、节事节庆营销、文化艺术营销等方面,全方位构建贵州旅游市场营销体系,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推广手段。具体说来,包括推出赏花季、美食季、温泉季、民歌季、探险季、苗族季等概念创新产品;针对细分市场开展一对一营销,与面向大众旅游市场的各大旅行社、旅游经营商制订有力的激励措施;简化高端游客抵达度假目的地的程序,提供直升机服务,机场包接送服务以及自驾租车配套服务等;面向自驾群体,联合车友会、汽车俱乐部,开发不同主题自驾线路;推出台江姊妹节——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等具有神秘、特质的蜜月方式吸引情侣婚庆市场;建立贵州旅游的官方信息传播系统,利用贵州旅游微博、Q群、论坛、博客等网络媒体加强口碑营销;结合智能手机媒体如苹果AppStore程序、软件设计贵州旅游的便捷助手软件、导航软件、游记软件;利用全国文艺会演等方式进行贵州旅游推介,打造一批民族风格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进行“贵州旅游品牌升级全球发布会”、“贵州旅游全球推广活动”等大事件营销。市场开发策略巩固现有市场,做好周边市场,瞄准高端市场,开发潜在市场。重点巩固川渝地区客源市场,大力拓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内主要客源市场,开发华中地区客源市场以及国内其他地区客源市场。开拓完善港澳台、日韩、东南亚等入境核心市场,积极争取欧美等高端客源市场,努力培育俄罗斯、巴西、南非、印度、中东地区等新兴旅游市场。交通联动:利用省际高铁网络,大力开发出入贵州的高铁沿线市场,利用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两条大通道的开通建设,增强珠三角及港澳地区到贵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大力吸纳珠三角及港澳客源市场、借助珠三角的国际平台发展国际旅游。产品直销:与境外主要客源市场旅游经营商建立直接联系,开展境外组团旅行社签约工作;加强国际区域性合作,推动与境外主要客源市场结成国际友好省州;将旅游推广活动和商贸文化交流结合,以双向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带动客源市场。精品联盟:选择核心旅游资源与周边省市进行差异化精品线路联盟,建立世界热点旅游目的地线路。产品创新:每年推出一条核心旅游线路,每年升级一款旅游产品,淘汰和更换不被市场接受的旅游线路,保持产品线的生命延续;设计定制化产品吸引国际高端度假市场,高端线路以新闻发布会方式推出,设计针对性极强的细分产品吸引大众市场,大众线路结合旅行社价格杠杆或者活动促销季推出。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贵州省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文化旅游质量监管体系。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组建贵州旅游发展投资集团,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投融资平台,通过国有资本流向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推动产业升级。各级政府分级整合龙头旅游企业,构建不同层次的投融资平台。设立文化-旅游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创业投资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争取财政资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