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长府发〔2005〕31号)

时间:2019-05-13 13:1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长府发〔2005〕31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长府发〔2005〕31号)》。

第一篇: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长府发〔2005〕31号)

【发布单位】长春市

【发布文号】长府发〔2005〕31号 【发布日期】2005-06-24 【生效日期】2005-06-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长春市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长府发〔2005〕3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国务院和省政府于近期相继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吉政发[2005]13号),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要求,根据《通知》精神和我市的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市位于松辽平原断陷带内,是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全市有51%的面积为七度烈度区,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性,历史上曾发生过五级以上地震。近些年,我市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又有明显增强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起来,采取各种得力措施,本着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我市的防震减灾要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的防灾国家水平。

要实现上述目标,防震减灾必须逐步实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必须实行预测、预防、救助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二、突出重点,全面提高综合防御能力

(一)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按照《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的要求,建设完善我市现有的现代化地震监测台网,加强观测仪器的更新换代和升级改造,对我市及周边地区地震事件进行有效监测。逐步建立地下深井观测,减少城市发展建设对地震观测环境的影响。

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涉及对地震观测造成影响的城乡各类建设,应事先征求地震部门的意见。因建设擅自对地震观测造成影响和破坏的,建设单位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二)努力提高地震预报和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水平。要落实震情跟踪措施。地震、建设、国土、气象、测绘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的数据共享机制。地震部门要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加强分析会商。坚持专业地震队伍和群防相结合、科学家预测和政府应急管理风险决策相结合,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要制定规范的信息发布办法,逐步向社会发布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判定信息,使群众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御对策措施。震灾发生后,要及时、快速地发布灾情和救灾工作等方面的信息。

(三)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各地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研究制定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的措施。积极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即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在地震多发区的乡(镇)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因地制宜地开展地下水、气体、动植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要加强地震宏观观测网络建设,加大宏观网点的密度,逐步实现宏观观测手段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财政要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保证观测员的补贴发放,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

(四)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地震、教育、科技、民政、农业、文化等部门及城市社区要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会同各相关部门与团体,建立和完善宣传网络,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逐步在每个县(市)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中。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基层宣传员的培训,组织防震减灾宣讲团,开展经常性的科普宣讲活动。2007年前,要建立我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宣传。

(五)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必须依据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2007年前,积极配合省地震部门完成长春市区的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逐步完成县级以上城市的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认真贯彻《长春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加强对建设工程的安评管理。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并将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与监督。

2010年前,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完成县级以上城市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搞好抗震加固或改造。对水库特别是病险水库、城镇上游或位置重要的水库、易燃易爆泄漏有害物质的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必须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和查险加固。及时改造和加固各级各类危、旧校舍。

(六)要加强地震执法机构与队伍建设。依法开展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遭受地震破坏后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监督检查,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监测环境,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予以纠正。

(七)逐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尽快改变农村民居盲目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要把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及农户,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安全的自觉行为。地震、建设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开发推广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符合当地风俗习惯,能够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不同户型结构的农村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

(八)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工作。要重视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加强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加强应急培训,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综合防御能力。要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做到临震不乱,决策科学,行动迅速,处置有力。并且要实施《预案》备案制度。

要在2006年底,建立和完善我市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要加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和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信息保障。

(九)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要因地制宜组建专兼结合的地震救援队伍,充分依靠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动员社会公众,发展救援志愿者队伍,壮大地震灾害救助力量。民政部门负责及时掌握实情,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交通部门要保障救灾物资的紧急运输工作,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卫生部门要协调组织好震灾发生时伤员抢救、转运和治疗工作;要掌握周边医疗机构救治资源状况,特别要掌握群众性创伤的救治能力状况,统筹动员、组织和安置伤员的救治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建设、交通、电力、电信、水利和人防等部门要根据灾情及时组织救援抢修恢复工作,确保生命线工程正常运行,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求助补偿机制。

三、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事权,健全工作体系和法规体系,依法履行管理职责。要把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组织编制“十一五”规划和计划时,要充分体现防震减灾内容。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按照事权和财权一致原则,要加大对地震监测、预防、救助和宣传教育工作的投入,要尽快落实防震减灾重点项目配套资金,保证防震减灾日常工作经费。要加强地震监测、预防、救灾技术和地震预报理论的研究,充分发挥科技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

要理顺县(市)、区及开发区的地震工作体制,畅通渠道,保证人员编制,充实地震工作力量,落实防震减灾事业经费。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防震减灾工作抓紧抓好并落到实处。

长春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防震减灾工作

2011年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2011年,我局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防震减灾主管部门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制的建设,大力提升自身和社会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意识,防震减灾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更好地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现将2011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制

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为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我局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为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促进各科室的协调配合与职责落实,形成了由单位一把手领导,个科室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

二、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一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随着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艰巨。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使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思想觉悟、业务知识等不断有新的提高。为此,一是加强学习和培训。重点学习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防震减灾法律法规。通过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工作上的创新。二是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在领导的指导下,扎实抓好每一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使整个学习实践活动进展顺利取得实效。三是加强廉政建设。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放在了自身建设的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在工作中,讲大局、讲原则、讲团结,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先后建立健全了领导机制,完善了岗位责任制、信息公开制度、保密工作制度等,并认真贯彻落实了各项工作。严格遵守震情报告制度、上下班制度,节假日,坚持领导带班。同时,注重从点滴抓起,抓习惯养成,抓示范,从接一个电话、报一份材料等细微之处着手抓,使全局工作人员认真对待每一项。

经过加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了我局广大干部、职工的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升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一日

第三篇:防震减灾传工作的通知

关于转发88省地震局关于转发

中国地震局做好2012年防灾减灾日期间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通知

各县、区地震局(办):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为贯彻落实好中国地震局和省地震局关于做好2012年“防灾减灾日”工作的总体要求,切实开展好“防灾减灾日”及宣传周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现将中国地震局《关于做好2012年国家防灾减灾日期间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通知》(中震防发„2012‟29号)转发给你们,请按照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大力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推进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切实提高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实效。

请各县、区地震局(办)认真做好相关工作总结,并于5月20日前,将总结的电子版报送至8888市地震局宣传处。

邮箱:88888888888@qq.com

联系电话:88888888

联系人:88888888

特此通知。

附件:

关于做好2012年国家防灾减灾日期间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通知

2〇一二年五月七日 二

第四篇: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津政发〔2005〕035号)

【发布单位】天津市

【发布文号】津政发〔2005〕035号 【发布日期】2005-04-30 【生效日期】2005-04-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天津市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津政发〔2005〕03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我市处于首都圈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历史上曾多次遭到地震灾害袭击,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近几年来,我市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防震减灾能力总体上得到逐步提高,对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起到了有力保障作用。据预测,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地震形势仍然十分复杂、严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地震灾害的潜在威胁。

目前,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与面临的地震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城乡之间的震灾预防能力还不平衡,区县地震工作机构尚不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尚不完善,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法制和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对发生在本市及邻区的中等强度以上地震作出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测,一般工民建达到抗御本地区基本烈度的能力, 生命线工程、大型公共设施和重要建筑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做到及时有效,使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切实做好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

(一)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必须按照《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9号)的要求,针对地震监测预报体系的薄弱环节,加强现代化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1.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装备先进的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采用新技术对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进行优化,使台网布局更趋合理,市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其他地区的监测能力达到1.5级; 进一步提高地震速报能力。建设滨海地震监测预警中心和以测震为主的渤海海域综合观测点,建立环渤海虚拟地震台网,提高滨海地区和渤海海域的地震监测能力。扩建以市中心城区为主的强震动台网,当烈度大于等于四度的地震发生后,及时给出地震影响场烈度分布,并使强震观测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我市整体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建筑群和生命线工程必须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

2.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执法监督,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涉及对地震观测造成影响的城乡各类建设,应事先征求地震部门的意见。因擅自建设对地震观测造成影响和破坏的,建设单位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3.努力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地震部门要加强短临跟踪,加强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坚持边监测、边研究、边预报,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加强分析会商。坚持专业地震队伍和群测群防相结合、科学家预测和政府应急风险决策相结合,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对举行国际、国内重大活动和重大节日的重点时段,要加强震情监视工作,及早做出科学的震情预测,提出应对措施。

4.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研究制定新时期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三网一员”建设,即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在乡镇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各区县财政要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制定观测员岗位津贴发放标准,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

(二)震灾预防工作。

震灾预防工作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做好各项震灾预防的基础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1.加强抗震设防基础工作。2020年,完成对我市11条主要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完成中心市区、各区县政府所在地、新建开发区的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依据相关法规条例,建立制度,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纳入基本建设程序;新建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建筑设施,都要设立强震观测设施。各区县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和监督。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必须依据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部门要制定工作计划,在2010年前完成对全市城镇、开发区、保税区和港口等建筑抗震性能的调查工作。对抗震设防措施不完备的重要建筑、生命线工程,根据我市实际情况采取分期除险加固。

为保证2008年奥运会安全顺利举行,有关部门要对我市奥运场馆建设项目进行抗震设防专项检查。

2.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能力。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地震、建设、农业部门要组织专门工作力量,编制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计划,开发推广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抗震设防农居图集和施工技术,尽快改变农居基本不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各区县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组织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普及。

3.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级宣传、地震、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和城镇社区,要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进一步完善宣传网络,继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并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逐步在每个区县建成一个防震减灾宣传示范社区。开展课堂教学与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相结合的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教育,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在每个区县建成一所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和一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4.加强基层宣传员培训,组织防震减灾讲演团,开展经常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宣讲活动。要利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宣传。

(三)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的有力保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做好各项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

1.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居民区(村)和各系统、部门、单位的破坏性地震、强有感地震、有感地震的应急预案。本级地震应急预案须向上一级备案。要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全局性和权威性的原则,对所辖单位、地区的地震应急预案进行统一调整完善,形成程序明确、层级管理职责清晰的应急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临震不乱、决策科学、反应迅速、处置有力。

民政、卫生、建设、商业、交通、电力、水利等部门,除做好本单位地震应急预案外,还要做好全市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健全地震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完善工作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及时部署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指挥有力、信息畅通、有序高效、措施得当。做到迅速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统筹组织、安置伤员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保障应急物资供给运送,及时抢险修复生命线设施,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红十字会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医疗救护培训,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为避免出现地震应急工作的盲区,有关部门要编制落实对外地驻津单位、流动人口的应急预案,纳入所辖区县地震应急统一指挥系统。有关外事部门要部署落实在津外籍机构和人员的地震应急工作。

2.健全落实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健全地震应急指挥机构,做到职责明确、任务具体。加强市、区县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和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信息保障。各区县要建立健全街道(乡镇)、居民区(村)的灾情速报网,建立工作制度,落实岗位责任。

3.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在充分依靠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和预备役部队的同时,建立健全各单位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推进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体系,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各区县要在2005年组建2-3支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要加强训练,提高在各种困难、复杂情况下的紧急救援能力。各单位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都要开展应急培训,按照预案要求,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和检验地震应急反应能力。

各级政府要根据地震灾害应急物资需求量大、种类多、时间性强的特点,结合城市商品物流和日常消费的特点规律,合理建设应急物品的储备网络。

4.设立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机关、学校、企业、商场、娱乐场所、居民区等要设立安全的地震应急疏散通道,确保畅通无阻,并就近设立避险场所。

5.推进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多渠道的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积极推进大型企业和人口密集场所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努力减少次生灾害和人员伤亡。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地震灾害保险相结合、多渠道的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

三、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法规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各项防震减灾配套性法规建设工作,落实各项法规政策,完善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和行政检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二)加强防震减灾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建立并坚持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区县防震减灾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确保人员稳定,确保我市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任务在区县的落实。

(三)完善防震减灾经费投入机制。编制本地区“十一五”防震减灾规划和防震减灾长远规划,把防震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经费投入机制。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我市防震减灾计划体制和相应经费渠道的意见》(津政办发〔1997〕60号),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加大对市级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救助和宣传教育工作的投入。各区县政府要统筹安排所管理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的监测台网、信息通讯网、分析预报系统、防震减灾宣传、地震应急决策指挥等系统的工作经费和技术系统维护经费,以及相应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资金。

各级领导必须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认识把握防震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防震减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确保在未来地震灾害中,减轻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的损失,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OO五年四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长府发〔2009〕19号)

【发布单位】长春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长府发〔2009〕19号 【发布日期】2009-08-06 【生效日期】2009-08-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长春市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长府发〔2009〕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为适应全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水平老人对晚年生活中的日常照料、健康护理、心灵慰籍、临终关怀等不同层次的多方面需求,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老年人晚年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扩大就业规模,推动第三产业上层次、上水平,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关怀、重点照顾”理念,推动养老服务业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符合老龄化人口多元化需求、现实发展能力与未来高水平要求相一致的,服务方式多样化、业态功能多层次、投入主体多元化的长春特色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支撑,以政策扶持为导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和互补的格局。

坚持立足现实与面向未来相结合。立足于我市人口规模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分析未来一个时期养老服务需求的新趋势、新走向、新问题,将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市、县(市)区两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面向未来要着眼高起点、高水平,立足现实要兼顾眼前需要和现实可能。

坚持有序建设和合理规范相结合。以区域老龄人口基数为基础,从现实需要出发,有序建设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人服务机构与场所。按照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合理指导,提高养老服务管理水平。

坚持有条件准入和动态退出相结合。以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为原则,既要适度降低养老服务业的准入门槛,又要满足养老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必备条件,构建良性、公正、合理的优胜劣汰运行机制。

坚持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经营相结合。采取无偿、低偿、有偿等多种服务形式,满足中低收入老年人的中低端需要。同时,采取市场化经营的方式,为高收入老人群体提供个性化的高端服务。

坚持统筹发展、特困优先相结合。以困难老人、最需要帮助老人为政府制定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政策的重点,在统筹其他社会人群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城乡老年人整体供养水平。

(三)总体目标

建立“养老服务新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努力形成政策推动与需求拉动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相互补充,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共为责任主体,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多种形式并存,与长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业新体系。

构建“9073养老新格局”。即通过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让全市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顾实现居家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完成“一系列养老服务业的基础建设工程”。到“十一五”末期,要通过大规模的养老机构的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完善养老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在农村,要依托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不断提高水平,完善功能,强化服务能力。在城市,要发挥好各城区、开发区的主体作用,每个城区、开发区要投资建设1所或多所总床位在40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个社区都要建设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站。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建设,使其成为我市机构养老的重要补充。

三、不断完善养老服务的各项措施

继续执行《长春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2007年6月市政府第21号令)、《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意见》(长府办发〔2008〕31号)、《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实施民办公助的意见》(长府办发〔2008〕32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对民政部门审批认定的养老服务机构,除享受上述规定的优惠政策外,另行配套以下扶持措施:

(一)建立新建养老机构床位一次性补贴机制。在城区,对于符合条件的区办、街道办、社区办和社会办非营利性、福利性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政府财政按每张床位2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所需资金市、区两级财政匹配一般不少于1:1,有条件的区应增加配比。对新建社区养老日间照料站,市财政以每个3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

(二)提高居家养老补贴标准,继续实施民办公助补贴办法。对居家养老的经济困难、且生活不能自理的三无、低保特困、重点优抚对象的老人补贴,从每人每月180元提高至200元。对区办、街道办、社区办和社会办非营利性、福利性养老机构,继续执行运营补贴政策,按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老人每年每张床位补助600、700、800元的补贴,并按市、区两级财政1:1匹配。社会办养老机构安置城市“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的,当地财政将其原享受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和五保供养经费补助直接转入养老机构。

(三)放宽居民小区设置小型养老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对设置床位数30张以下,每张床位使用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内设老人活动和娱乐区域,厨房、厕所和洗浴等基本生活设施;配备电视机、电话、电冰箱、消毒柜、洗衣机、报警器、灭火器、疏散灯等居民区内的小型养老机构,可以按照《长春市民政局居民小区内小型养老机构设置暂行规定》申请办理登记手续。

(四)调整养老服务机构扶持政策。规划立项方面,对符合城市规划和用地条件的新办养老机构项目,发展改革部门要予以优先审批;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国土资源部门要按划拨方式优先安排供应土地。资质审批方面,对养老服务机构所办医疗机构,在取得执业许可证后,可申请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医疗保险或新农合管理部门对符合条件医疗机构给予优先安排;养老机构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卫生部门免收年检费和卫生监测费。税收规费方面,社会办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免收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享受免缴房屋产权登记费、治安联防费、城市人防建设费、环保监测费、防洪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社会办养老机构使用的电、水、暖气、煤气、电话,按居民使用标准收费。申请安装水、电、气管道工程或增容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在达标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下,免缴排污费。老人维权方面,持有低保证或乡镇(街道)以上政府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城乡贫困老年人因请求支付赡养费、抚恤金、救济金以及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产品质量事故及其他事故造成人身损害而主张权利的,可申请并获得法律援助。社会捐赠方面,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企业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12%扣除,个人所得税可以税前全额扣除。

对养老机构改变功能设置的,停止享受社会福利机构的各种扶持政策,并向社会公布。对盗用社会福利机构和养老服务行业名义骗取各种扶持政策的,应终止其经营活动并追回减免资金和资助经费。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五)设立农村五保老人供养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国家《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要求,各县(市)区、开发区要以上年当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指标为基础,适当考虑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等因素,确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建立相对稳定的财力投入长效自然增长机制。

(六)增加农村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和养护经费。在农村,服务人员与集中供养五保老人按自理和不能自理实行1:10和1:3配备;养老生活联络员与分散供养五保老人按1:15配备。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工资标准参照当地城区社区主任、副主任工资标准核定,服务人员工资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核定;农村养老生活联络员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上浮50元(交通费)的标准核定,所需城乡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房屋维修费、采暖费按每年实际需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四、加强养老服务业发展组织领导和体系建设

(一)成立长春市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相关副市长、秘书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民政、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国土资源、规划、环境保护、地税、市政公用、文化、体育、卫生、老龄、残联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组成,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建立联席议事制度,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民政局局长担任,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市民政局负责。

(二)科学谋划长春市养老福利事业发展规划。在充分考虑我市经济发展与养老服务需求基础上,把养老服务福利事业纳入长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养老服务项目列为市政府民生重点工程予以实施。

(三)成立长春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通过建立市、县(市)区养老协会,协助政府加强行业管理,强化行业自律,维护行业机构的合法权益;推动养老福利机构之间的交流活动,促进养老机构共同发展,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和调查研究,提高行业的服务水平。发挥养老协会的桥梁作用、自律作用、服务作用和协调作用,促进全市养老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全面开发与应用信息化系统。从全市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入手,逐步在全市推广应用包括社区老人基本信息、机构养老信息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日托站服务、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多个子系统在内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手段,帮助科学决策。

(五)营造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在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广泛深入开展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美德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敬老意识。做好对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引导成年子女自觉履行赡养和照顾老年人的义务;大力宣传养老服务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舆论氛围。

长春市人民政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长府发〔2005〕31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长府发〔2005〕31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