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环保精神 树立核心价值取向(5篇)

时间:2019-05-13 13:5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弘扬中国环保精神 树立核心价值取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弘扬中国环保精神 树立核心价值取向》。

第一篇:弘扬中国环保精神 树立核心价值取向

弘扬中国环保精神 树立核心价值取向

发表时间: 2012-02-23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1版 作者:张联

◆张联

作为环保部门的党务工作者,我们要把弘扬中国环保精神作为学习贯彻环保“两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举措,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中国环保精神是血与火、生与死淬炼出的新时期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

中国环保精神是历代环保人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培养高素质环保队伍、构建当代环保人精神家园的核心要求。“忠于职守、造福人民”要求环保人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视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高于一切,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为民造福。“科学严谨、求实创新”要求环保人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知难而进,刻苦钻研,严细慎实,勇于创新,一往无前,敢于胜利。“不畏艰难、无私奉献”要求环保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舍小家顾大家,以奉献为本、大局为重,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团结协作、众志成城”要求环保人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团结一心、多方协作、共创佳绩。

二、坚持新时期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迫切需要

弘扬中国环保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要求。当前,我们把中国环保精神升华为环保人核心价值取向,正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环保领域的体现和深化,是环保人为我国民族精神增添的宝贵财富,凝聚着环保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念,是建设环境保护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弘扬中国环保精神是履行新时期环保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不仅需要宏观的战略思维、有利的政策环境、完备的监管体系和强大的科技支撑,还需要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力量,鼓舞和激励广大环保工作者经受新的考验,应对新的挑战,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作风和更加优秀的业绩,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

弘扬中国环保精神是锻造高素质环保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多年来,环保系统不断涌现出各类先进典型,尤其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集中涌现了田洪光、王德义、孟祥民、张昆林、龚宇等一批先进典型。我们迫切需要更多这样优秀的、高素质的先进典型,用中国环保精神升华思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建设一支站得住、顶得住、靠得住的队伍,为环保事业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三、牢固树立新时期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深入贯彻落实环保“两会”精神

加强理论武装,搭建宣讲平台。通过举办“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和“强素质、当先锋”等系列讲座,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围绕“十二五”环境保护“四件大事、三项主要工作”,深度解读环保“两会”精神,为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智力支持。

秉承环保为民,深化创先争优。组织直属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在已经制定《“围绕‘十二五’、破解发展难题”创先争优活动措施》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引导党员干部围绕贯彻落实环保“两会”各项任务要求,进一步完善明确岗位责任、制定目标承诺,并通过加强公示承诺、践行承诺、评议承诺,确保承诺内容落到实处。以“贯彻环保‘两会’精神、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为主题,深入开展2012年部直属机关创先争优系列实践活动。认真总结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七一”前后开展“2010~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专项表彰工作,并通过深入学习《环保卫士风采》,编印《环境保护部创先争优简报》、中国环境报创先争优专栏和制作机关展板等形式,大力宣传环保先进典型,用田洪光等先进事迹体现出的新时期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

突出三支队伍,推动行风建设。环境监测队伍紧扣“三个说清”(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通过坚持召开环境监测行风座谈会、深入总结挖掘宣传监测队伍先进典型等形式,巩固和扩大监测技术大比武、环境应急监测大演练的成果,塑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优秀环境监测队伍。环境监察队伍继续发扬“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作风,严格执法,在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上践行中国环保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12369”环保热线系统通过创先争优推进会、达标对岗和群众评议等活动,将中国环保精神落实到为民服务当中。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队伍秉承“慎之又慎、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作风,为圆满完成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持与保障工作任务提供坚强支撑。

强化系统联动,坚持党团互动。坚持以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的工作格局,开展“送温暖、送健康、送服务”活动。坚持以“发扬环保精神,从我做起”为主题,深入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积极投身创先争优,争创青年先锋岗思想大讨论”和“服务青年月”等活动,充分调动青年干部的积极性,促进团员青年自觉弘扬中国环保精神,努力成为推动新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的生力军。

(作者系环境保护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本文刊发时有删节)

第二篇:“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取向

“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取向

齐鲁晚报记者 吉 祥

总书记选择在十八大后提出“中国梦”,有怎样的深意?又想回应怎样的现实问题?既然“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它如何让老百姓感到真实可及?作为执政党和政府,又该如何通过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个体梦想的实现创造条件?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中华先生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民族梦与个人梦彼此兼容

记者: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从历史的角度讲,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直对梦想进行追求,习总书记选择在十八大后提出“中国梦”,有怎样的深意?又想回应怎样的现实问题?

何中华:我认为,“中国梦”的提出,旨在凝聚共识,凝聚力量,矫正以往在发展中存在的某些偏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机遇,谋求中华民族的强盛和复兴。作为民族之梦,它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的实现也离不开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艰苦奋斗和切实努力。民族之梦与个人之梦是彼此兼容的,是相辅相成的。

在我看来,“中国梦”并不能直接解决具体问题,但它可以为我们解决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现实问题提供目标、方向和动力。光靠物质刺激和利益推动,是不成的。信念的作用不可低估,而且它远比利益驱动来得持久和更富有韧性。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导向和整合作用。它能够引领并规范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而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以成就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所肩负的历史任务。

记者:现在的中国,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加之于个人,有的人会觉得梦想似乎很遥远,“中国梦”如何才能不负梦想之名?

何中华:这需要人们一方面脚踏实地,一方面心怀希冀。“中国梦”是有张力结构的,可以说它是一条连结现实与将来的纽带。我们不能这样理解:要么就是一步到位,要么就是与梦想完全无关。老子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梦”当然是一种宏伟的愿景,但它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地走向理想境界的现实过程。我们应该善于从动态的角度、过程的角度去领会它,不要把它理解成一个静止不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抽象目标和彼岸规定。

应该看到,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博弈性质,使未来的可预期性减弱,甚至挫折感、失落感困扰着今天的人们。问题在于,当下的处境,人们怎样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免疫力,以抵御加诸我们的压力和风险?如果离开了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我们恰恰会丧失掉最后的防线。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反而是孕育理想主义的温床或土壤。

记者:既然“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它如何让老百姓感到真实可及?

何中华:我觉得这需要从两方面去看。老百姓是最讲究实际的,这无可厚非。问题是,一个人如果活得太现实,也是不成的。因为他将永远被束缚在当下难以自拔。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梦”就是让人们用一种超然的情怀去看待现实和对待现实。另一个方面,也应该把“中国梦”这个理想目标化作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以便使人们真正感到可以上手、可以诉诸自己的具体行动,可以落实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真实就是力量”。“中国梦”只有落实到当下,才能变成真正的力量。

消除负能量实现“中国梦”

记者:您认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有哪些阻力?我们又该如何去化解?

何中华: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只有当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到足够程度的时候才能暴露出来,而且往往是采取井喷的方式集中爆发。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期这一当口,从大的方面说,实现“中国梦”面临的难题包括: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甚至冲突,使得生态和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限制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没有生态环境的支撑,就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道德的弱化妨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感,它消极地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离开了稳定这个前提,社会发展也难以为继。人与自我之间的疏离,也使得人们产生了焦虑和无意义感,它直接造成了幸福感的匮乏。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负能量。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上着眼。优化自然环境,有赖于人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利用经济和法律杠杆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力求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优化社会环境,有赖于人们重建信用体系,尽可能恢复社会信任,降低人际交往成本,这样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有序。优化心理环境,则有赖于人们重建理想,过一种有信念的生活。从某个角度说,这些问题每解决一步,也都是迈向“中国梦”目标的一步。

记者: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底层群众无力做梦,既得利益者不需要做梦。您如何看待这样一个问题?执政党和政府又该如何通过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个体梦想的实现创造条件?

何中华:梦想是每个人的权利,人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对人而言,最不能受到限制的就是自己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保有心灵的自由,乃是人的最大的自由。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只得其下。有梦想、有追求,就是“取法乎上”。所以,我们每个人总是应该要“取法乎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自我实现。

同时,为每一个人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是一个健全社会的标志。如何最大限度地遏制社会发展中的“马太效应”,解决社会阶层固化、消解潜规则带来的机会不均、既得利益和特权的存在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对于社会的公平正义,不能期望个人来承担,因为他既无能力也无责任。它只能通过国家的意志和力量来实现。这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理念和口号,更应该落实到制度设计和安排上来。这是我们的期待,也是追求“中国梦”的需要。提出“中国梦”是文化自觉

记者:您也提到,现代化是晚清以来中国人的一个心结。可否这样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梦”也是一个实现现代化的梦?

何中华:“中国梦”其实有两个维度,即民族性和时代性。从民族性维度说,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时代性维度说,则是实现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实现,就谈不上民族复兴;同样地,离开了民族复兴,现代化也将失去主体。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之梦,其实早在1860年代就开始了。洋务运动就是第一波现代化尝试,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是政治层面上的现代化运动,后来又“逼”出第三波现代化,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回眸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是沿着经济、政治、文化逐步展开的。中国现代化之所以步履维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始终认为现代化总是有一个开端,始终想找到现代化的“第一因”。殊不知,构成整个社会的诸子系统彼此是相互缠绕的,它们呈现为一个网络结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开端。现代化之殇启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走出现代化的这个怪圈。

从今天的眼光看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既是启蒙之路,也是救亡之路。没有启蒙,就不可能在时代意义上拯救中华民族,从而也就谈不上从根本上完成救亡使命。没有救亡,也不可能在民族性维度上拯救中华民族,启蒙也势必会失去依附其上的载体。因此,今天我们应该把民族复兴同现代化内在地统一起来考量。

记者:“美国梦”强调机会公平基础上的个体奋斗,“中国梦”的核心价值或者根基是什么?“中国梦”的提出可否理解为是一种文化自觉?

何中华:如果说西方人强调“己”,那么中国人则强调“群”,它们各有千秋,都植根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其实,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来说,群己关系应该是互为中介、相互为用的。无论是个体优先还是群体优先,从历史上看都存在着一定偏颇,导致负面后果。“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一种“合取”,即在保障个体权利基础上捍卫公共利益的正当性和神圣性。

应该说,文化的自觉从晚清以来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在文化受挫的背景下,这种“自觉”表达为文化自卑而不是文化自信。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特别是现代化本身的局限性的逐步显露,西方人越来越发现以往被他们斥之为落后、愚昧、封闭、停滞之象征的东方文化传统中包含的拯救的可能性。另外,随着中国对殖民统治的抵制和摆脱,特别是随着国家的独立和逐步富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开始由自卑转向自信。“中国梦”的提出,正是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它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最新形式。

第三篇:弘扬中国精神 树立中国好形象

弘扬中国精神树立中国好形象

中国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没有了它,民族团结与发展建设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灵魂,民族就不可能有自尊、自立、自强.第一、中国精神可谓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搏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文化也是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历史上:“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下为公”;新时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心声,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享有了“和平民族”之誉,赢得了“和平的使者”之称;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血染大都;从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到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侵、抗击外侮的伟大的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忘,匹夫有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不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第二、中国精神可谓是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时代不同.但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它始终激励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前仆后继,自强不息;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意识之中,是维系和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在和平统一祖国的今天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民族精神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进步性使她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并随时代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导下,形成许多可贵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等,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推动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第四、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综合国力即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同时也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强大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民展,而且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是否有高度的民族精神,便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因为:(1)中国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失去这一精神基础,国家便失去长期统一、稳定,发展壮大,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中国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当今世界,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及经济扩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威胁的结伴而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错综复杂形式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自立、自强,与时俱进的进程中,尤为重要和紧迫.(3)中国精神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并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4)中国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民族精神是民族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和丰厚文明培育造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千百年延续不绝的对自己祖国最朴素、最深厚的崇高感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体现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把人们对祖国的神圣感情凝聚在一起,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作贡献,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能充分激发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报国行动,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中国精神也必然随之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精神之所以呈现出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气象,就是因为改革开放为之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熔铸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标志,时代精神同样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沃土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其要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伟大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时代精神力量的作用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无论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四篇:《弘扬木兰精神,践行核心价值》活动案例

《弘扬木兰精神,践行核心价值》活动案例

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小学

夏琳

邮编430315 电话***

一、活动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却远远落后,一些腐朽堕落的思潮影响着新一代,自私、冲动、缺爱心、无责任感、无荣誉感等恶习在他们身上表现了出来;又由于计划生育,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孩子人格养成教育成为学校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而要教人做人。教人做人可是件大事,我自己的人品都不算完美,怎敢轻言教人做人呢?我想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2015年是武汉市继续深入开展“读书之城”、“文化五城” 等建设活动之年,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健康发展,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黄陂区特色读书品牌,增强读书之城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建设文化强区,黄陂区拟于2015年“全民读书月”期间集中举办“武汉.木兰读书节”系列活动。

在综合实践课中,我让学生在网络上观看了电影:《木兰从军》片段,主人公花木兰女扮男妆,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从军三年屡建奇功深得元帅的赏识等,学习《木兰辞》后,花木兰精神在不同的时代里,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不同人的心目中,都会得到不同的解读。但是,高贵的品质总会有恒定的价值,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并不会阻止优秀的女性在花木兰身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那种精神。花木兰,也许就是她们心中的另一个自己。从此同学们都对《木兰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以木兰辞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培养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学生。

因此本次活动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木兰辞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查找、访问调查、搜集、整理、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调查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丰富国学知识,并初步感知研究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B、通过采访、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通过活动过程中的交流和实践,体会与人合作的快乐,培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B、通过此次活动,激发热爱国学的情感,孝是人生的大义。优良精神素养是成功的基石,情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滋养,成功没有捷径,成功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艰辛和努力。

C、鼓励学生个性表达和创意思考。

三、活动计划

1、确定课题(师生讨论)及研究内容(调查访问)

2、制定活动计划(课题组讨论)

3、家、校、社区联动模式(社区、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的模式)开展《木兰辞》讲坛社会实践活动;

4、分阶段实施(查访、调查问卷、访问、拍摄、记录)

5、分析材料、撰写结题报告(讨论分析、制作电子材料)

6、活动总结、反思。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商议探究课题

1、导入: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源于生活的原则,土豆网上观看到《木兰组诗》,弘扬伟大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教师创设情境,引导他们结合自身去发现探究题材。

2、商讨探究主课题和子课题。

活动主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的活动情景,从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设计具体主题。在学生思考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商讨主课题和子课题。

确定了研究“弘扬木兰精神,践行核心价值”主课题后,我们开始了明确的分工。成立“弘扬木兰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课题组。下设三个子课题:《孝是人生的大义》,《 打磨坚强才会绽放夺目光彩》,《花木兰精神带给我们什么》。课题组成员是我们五(3)中队全体同学。同学们自己找伙伴,自行分工。

3、学生自由组合活动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组合活动小组,教师略作调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佳活动方式”。不同的活动主题应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要强加干涉,但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活动主题和探究内容的需要,作适当的引导。根据主课题和分课题,组合为三个活动小组,并设计了以下活动计划:以实地采访孝义兄弟、木兰传说、武汉市文明城市创建掠影等。现场录像、录音的形式,分别作相关的采访、记录;同时设计活动方案。第二阶段:设计、交流和审核方案

1、小组讨论活动方案。活动小组成立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确定活动方案。

2、组际交流活动方案。为了使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更完善,可安排合作小组,进行组际交流,构建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小组交流达到补余缺,完善设计方案之目的。第三阶段:实践体验

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上搜索和翻阅相关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木兰辞》。国旗下讲话“淋浴书香,从木兰辞开始”向全校师生发出的学习国学经典的倡议。老师以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讲授《木兰辞》,并指导观看视频——《木兰组诗》。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我们进行了出手抄报、黑板报,召开了“弘扬木兰精神,践行核心价值”主题班会,开展我是父母亲的小帮手活动。木兰从军小话剧在课堂上表演,我是文明城市志愿者等。策划《木兰辞》讲坛;举办《木兰辞》故事演讲比赛。《木兰辞》学习心得手抄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期刊比赛,孝义兄弟故事会等活动。

《木兰辞》讲坛在多媒体教室开讲,活动由“弘扬木兰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课题组策划,旨在诵读经典,传承中华美德,实施家、校、社区联动模式,以《木兰辞》为蓝本,在参悟《木兰辞》中提升师生、家长人文素养。采访中家长表示:《木兰辞》,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原来是没有机会,没有兴趣的,但是,有幸参与并聆听经典,可以感悟到圣贤的智慧、人生的哲理。《木兰辞》所教导的生活中那些勤奋刻苦的女人,她们所取得的成功,靠的不是美丽的容貌,也不是自己的天资,而是踏踏实实的奋斗历程,在她们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汗水。奋斗不息的女人总是会感动很多人,让很多人肃然起敬。古代的女中豪杰花木兰是这样,我们呢?在轻轻的诵读中,千古美文的神韵,华夏精神的儒雅悠然再现。今天的讲坛,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体味了人生,丰富了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深深地喜欢上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公民。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公开示范活动)(45分钟)

教师(播放活动记录并插入教师画外介绍)

实践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在实践活动中的种种体验,引导学生交流活动的方式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实践活动的主题,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提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活动小组能根据本组成员的特长和活动主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展示形式,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汇报活动成果。汇报的方式必须有多种,内容必须丰富。我们本次活动成果汇报有书面汇报、口头汇报、对话、木兰辞故事演讲、音影播放等方式,内容有经验介绍、过程反思等。

通过《弘扬木兰精神,践行核心价值》的活动,同学们的内心就被一种异样的感动包围着,读书形成风气,懂得网络可以成为学习的有力工具,人人在网站开设个人博客,撰写读书心得,将自己的心得、感悟让大家分享。

另外,在调查中学生还学会了与别人交往,学会了怎样设计问卷、统计分析,学会了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我们每天有太多的“为什么”,其实答案就在身边,关键是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找到它,别以为自己年龄小,通过努力就能证明我们是有能力的。在活动中我们也体验到了工作的艰辛,体会到做成功一件事的不容易。

同学们对《木兰辞》这部国学经典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我们学《木兰辞》是为了学习怎么做,同学们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按照《木兰辞》的要求去做,做一名讲文明,诚实守信的优秀少先队员。

相信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会在学习古文化中增长见识、增加,涵养,并从中吸取智慧,成为一个具有优雅性情和敦厚人格气质的高素质人才。活动中学生美术学科的审美能力、信息技术学科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实践学科的实践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和增强,也能熟练运用数学学科的统计知识。

五、活动反思

1、木兰辞是文言文形式,学生难以理解,老师要采用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

2、《木兰辞》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尚需我们不懈的努力。

3、木兰辞是最好的学生守则,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更要学习,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希望教师、家长能做到:讲故事、论道理、教做人、学做事、谨诚信、传圣音。

希望学生能做到:听故事、练讲演、勤参与、重实践、读经典、背诗篇!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弘扬木兰精神,践行核心价值,传承中华美德!

第五篇:和谐: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对于这一战略思想,仅仅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深刻的文化涵义。如今,没有人怀疑物质生态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而文化为人们提供的是精神生态,在坚持发展文化主旋律的前提下,形成多样文化和谐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和谐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的美好追求。我们所要实现的和谐社会不是局部的和谐,而是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社会和谐;也不是暂时的和谐,而是长远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其中具有基础性、普遍性且长远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就是文化和谐。和谐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境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灵魂。只有造就深层的文化和谐,才能造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是一个相对的、发展中的概念,它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前提,有差异、有不同,才有和谐的存在。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迄今为止,没有差别、没有矛盾的社会尚未出现。从美学的角度讲,差异是一种美,有差异的存在,才能形成和谐。没有差别,也就无所谓和谐。正因如此,“不同而和”

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常态,是肯定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要消灭各种差异与矛盾,而是要使各种差异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这样才能产生协调与和谐。“不同而和”原则运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可以有许多具体而生动的表现形式。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并存与共同发展,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文化和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

文化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方式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目的意义和发展动力,是人类安身立命之要所。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通过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不断提升人的生存价值和文明程度,从而使人成为一种具有崇高境界的真正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的历史。然而,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其负面效应日益凸显,造成价值理性的缺失。正因如此,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状态时提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恩格斯认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可以说,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以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最终目的。因为先进文化的先进性,源于它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人类永恒的历史追求。因此,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文化发展的归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历史性转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人的自身完善,更加重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那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是有悖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正因如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抉择。

以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构建文化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体现为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文化建构、文化选择、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是人类理性在探求自身生存发展和自由过程中的最高体现。构建文化和谐,能否形成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创造和理性选择至关重要。自近代以来,在对中国现代化的曲折探索中,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从器物、制度到文化,人们的文化自觉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价值取向的确立,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文化建设增添了更加深刻的内涵,也使我国文化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为文化的发展营造了健康的生态环境。

中国走向现代化是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不可能套用任何现成的文化模式。发展先进文化,实质上是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文化创新,这就需要我们站在现代文明的基点上,以开放的姿态、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和超越的意识,理性地看待与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我们必须继承,但这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创造性的继承,包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深刻反省,以期明了究竟什么是表征我们民族的优良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优秀传统,什么是至今仍在阻碍着我们迈向现代化的精神桎梏;对外来文化也必须借鉴,但这借鉴是有所选择的吸收,是一种理性的调适与有机的融合,而不是对西方文化甚至是某一国家文化的顶礼膜拜。只有这样,才能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变成全民族自觉的文化实践。

下载弘扬中国环保精神 树立核心价值取向(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弘扬中国环保精神 树立核心价值取向(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说到民族精神,不得不说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煌煌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凝......

    弘扬先烈精神 树立远大理想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时值清明,日暖风清,翠柏凝春,更显得郁郁葱葱。今天 ,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追忆革命英雄们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祭奠革命烈士......

    弘扬先烈精神,树立远大理想(范文大全)

    弘扬先烈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清明将近,日暖风熏,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回忆过去,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革命先烈......

    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

    一、热点材料回放2013 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 1、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事......

    认真学习司法核心价值观 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包峰俊

    认真学习司法核心价值观 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库伦旗人民法院副院长 包峰俊 2010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提出了人民法官......

    加强民族团结大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加强民族团结大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玉敏县第六中学教师“围绕总目标,主动发声亮剑,促进团结稳定”动员大会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反对分裂、抵御渗透、增强维护稳定......

    从实际工作看公务员的精神价值取向

    从实际工作看公务员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对公务员提出三点希望:勤于学习、善于创造、乐于奉献。经过几天的公务员初任培训,我对公务员这份崇高的职业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公务员精......

    中国精神的弘扬

    中国精神的弘扬 21世纪中国快速崛起,却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保家卫国.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新时代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这是对中华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