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化学常识题常考点(教师版)
高考化学常识题常考点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人造刚玉熔点很高,可用作高级耐火材料,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②化学家采用玛瑙研钵摩擦固体反应物进行无溶剂合成,玛瑙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③提前建成的三峡大坝使用了大量水泥,水泥是硅酸盐材料
④夏天到了,游客佩戴由添加氧化亚铜的二氧化硅玻璃制作的变色眼镜来保护眼睛 ⑤太阳能电池可采用硅材料制作,其应用有利于环保、节能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
2.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①用乙醇和浓硫酸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②将Cl2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联合进行以减少实验中的空气污染
③用食醋和澄清石灰水验证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④用硝酸钡溶液鉴别硫酸根离子与亚硫酸根离子
⑤用溴水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不饱和脂肪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3.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
A 氯、溴、碘 B 钠、镁、铝 C 烧碱、氢气 D 食盐、淡水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硅材料广泛用于光纤通讯 B 工艺师利用盐酸刻蚀石英制作艺术品 C 水晶项链和餐桌上的瓷盘都是硅酸盐制品 D粗硅制备单晶硅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5.下列实验操作与安全事故处理错误的是 ..A.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浴温度时,不慎打破水银球,用滴管将水银吸出放入水封的小瓶中,残破的温度计插入装有硫粉的广口瓶中
B.用试管夹从试管底由下往上夹住试管口约1/3处,手持试管夹长柄末端,进行加热 C.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到浓硫酸中
D.把玻管插入橡胶塞孔时,用厚布护手,紧握用水湿润的玻管插入端,缓慢旋进塞孔中 6.下列说法都正确的是.w.w.k.s.5.u.c.o.m ① 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② 四川灾区重建使用了大量钢材,钢材是合金
③ “钡餐”中使用的硫酸钡是弱电解质 ④ 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位置 ⑤ 常用的自来水消毒剂有氯气和二氧化氮,两者都含有极性键 ⑥ 水陆两用公共汽车中,用于密封的橡胶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 7.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含有食品添加剂的物质均对人体健康有害 B.聚乙烯是无毒高分子化合物,可用作食品包装
C.“地沟油”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用来制肥皂和生物柴油
D.太阳能电池板中有高纯硅单质,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8.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用食醋可除去热水壶内壁的水垢 B 淀粉,油脂 和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 自行车钢价生锈主要是电化学腐蚀所致 D 新型复合材料使手机,电脑能电子产品更轻巧,使用和新潮 二.强化练习
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矾净化水是因为明矾的水解产物有吸附作用 B.FeCl3溶液腐蚀铜电路板的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氨氧化法制硝酸的过程中有NO2生成 D.氯碱工业中,NaOH是在阴极室中产生的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为95% B.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C.CO2、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3、下列关于“化学与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服用铬含量超标的药用胶囊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C.食用一定量的油脂能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 D.光化学烟雾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
4、下列与化学概念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均与氧化还原反应
B.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土吸收水果释放的乙烯,可达到水果保鲜的目的D.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5、下列与含氯化合物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HClO是弱酸,所以NaClO是弱电解质 B.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C.HCl溶液和NaCl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HCl和NaCl均是离子化合物 D.电解NaCl溶液得到 22.4LH2(标准状况),理论上需要转移NA个电子
6、根据下列物质的化学性质,判断其应用错误的是
A.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杀菌消毒
B.CaO能与SO2反应,可作工业废气的脱硫剂 C.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漂白剂 D.镧镍合金能大量吸收H2形成金属氢化物,可作储氢材料
7、生活中使用的塑料食品盒、水杯等通常由聚苯乙烯制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
A.聚苯乙烯能使溴水褪色
B.聚苯乙烯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聚苯乙烯可由苯乙烯通过化合反应制得
D.聚苯乙烯单体的分子式为C8H8
8、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9、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醇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B.C4H10有三种同分异构体
C.氨基酸、淀粉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乙烯和甲烷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
10、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加工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裂化主要得到乙烯 B.石油分馏是化学变化,可得到汽油、煤油
C.煤干馏主要得到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
D.煤制煤气是物理变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的重要途径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太阳能在催化剂参与下分解水制氢是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绿色化学方法 B.蔗糖、淀粉、油脂及其水解产物均为非电解质 C.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可以区分乙酸和甲酸乙酯
D.石油催化裂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与质量;石油裂解的主要目的是得到更多的乙烯、丙烯等气态短链烃 12.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合金材料中可能含有非金属元素 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易发生化学腐蚀而生锈
C.废弃的玻璃、金属、纸制品是可回收利用的资源 D.用CO2合成聚碳酸酯可降解塑料,实现“碳”的循环利用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氮化硅、氧化铝均为高温结构材料 B.汽油、乙烯均为石油分馏产品
C.明矾、漂白粉均为自来水消毒剂 D.光导纤维、涤纶均为合成高分子材料 14.下列有关生活和生产中的化学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A.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铝合金的大量使用归功于人们能使用焦炭等还原剂从氧化铝中获得铝 C.发电厂的燃煤在燃烧时加入适量石灰石,有利于环境保护
D.因为食盐能使细菌等蛋白质发生变性,所以用食盐腌制过的食品能较长时间不变质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硅胶疏松多孔,可用作催化剂的载体 B.日用铝制品表面覆盖着氧化膜,对内部金属起保护作用 C.纯净的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基本原料 D.氮的固定只有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16.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 B.棉花、蚕丝和合成纤维的主要成分均为纤维素
C.乙烯和苯蒸气都能使溴水褪色,不能鉴别乙烯和苯蒸气
D.光照下,2,2-二甲基丙烷与Br2反应,其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熟石灰可处理酸性废水 B.我国应禁止使用食品添加剂
C.肥皂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的 D.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溶液和胶体 18.2011年冬天,包括湖北在内的全国多个地区发生持续大雾天气,“PM2.5”数据监测纳入公众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雾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B.持续大雾天气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很大的影响
C.大雾的形成与汽车的尾气排放没有关系 D.空气中悬浮的细小颗粒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Mg、Al、Cu可以分别用置换法、直接加热法和电解法冶炼得到 D.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一次能源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明矾、小苏打、醋酸、次氯酸均为电解质 B.碘酒、牛奶、豆浆、漂白精均为胶体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D.物质可根据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的导电性分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1.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FeCl3溶液有杀菌消毒作用 B.FeCl3溶液能使血液聚集沉降 C.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 D.FeCl3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反应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 B.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C.植物油和裂化汽油都可以使溴水褪色 D.防腐剂福尔马林(含甲醛)可用作食品保鲜剂 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苯、苯乙烯都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也能使溴水褪色 B.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肥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的酯化产物 D.石蜡是从石油中获取的油脂
一.回顾
1.D 2.C 3.D 4.A.5C 6.B 7A 8B 二.强化练习
1.B 2.D 3.B 4.C 5.B 6.C 7.D 8.C 9.D 10.C 11B 12B 13..C 15.D 16.D 17.B 18.C 19.B 20.A 21.B 22.D 23.D
第二篇:高考化学常识题常考点
高考化学常识题常考点
1.在山区常见粗脖子病(甲状腺肿大),呆小病(克汀病),医生建议多吃海带,进行食物疗法。上述病患者的病因是人体缺一种元素:碘。
2.用来制取包装香烟、糖果的金属箔(金属纸)的金属是:铝。
3.黄金的熔点是1064.4℃,比它熔点高的金属很多。其中比黄金熔点高约3倍,通常用来制白炽灯泡灯丝的金属是:钨。
4.有位妇女将6.10克的一个旧金戒指给金银匠加工成一对耳环。她怕工匠偷金或掺假,一直守在旁边不离开。她见工匠将戒指加热、捶打,并放人一种液体中,这样多次加工,一对漂亮的耳环加工完毕了。事隔数日,将这对耳环用天平称量,只有5.20克。那么工匠偷金时所用的液体是:王水。
5.黑白相片上的黑色物质是:银。
6.很多化学元素在人们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缺少它们,人将会生病。例如儿童常患的软骨病是由于缺少:钙元素。
7.在石英管中充入某种气体制成的灯,通电时能发出比萤光灯强亿万倍的强光,因此有“人造小太阳”之称。这种灯中充入的气体是:氙气。
8.在紧闭门窗的房间里生火取暖或使用热水器洗澡,常产生一种无色、无味并易与人体血红蛋白(Hb)结合而引起中毒的气体是:CO。
9.地球大气圈的被破坏,则形成臭氧层空洞,致使作为人们抵御太阳紫外线伤害的臭氧层受到损坏,引起皮肤癌等疾病的发生,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冷冻机里氟里昂泄漏。
10.医用消毒酒精的浓度是:75%。
11.医院输液常用的生理盐水,所含氯化钠与血液中含氯化钠的浓度大体上相等。生理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0.9%。
12.发令枪中的“火药纸”(火子)打响后,产生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
13.萘卫生球放在衣柜里变小,这是因为:萘在室温下缓缓升华。
14.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发痒或红肿,简单的处理方法是:擦稀氨水或碳酸氢钠溶液。
15.因为某气体A在大气层中过量累积,使地球红外辐射不能透过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温度升高,产生了“温室效应”。气体A为:二氧化碳。
16.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燃烧燃料放出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造成的。
17.在五金商店买到的铁丝,上面镀了一种“防腐”的金属,它是:锌。
18.全钢手表是指它的表壳与表后盖全部是不锈钢制的。不锈钢锃亮发光,不会生锈,原因是在炼钢过程中加入了:铬、镍。
19.根据普通光照射一种金属放出电子的性质所制得的光电管,广泛用于电影机、录相机中。用来制光电管的金属是:铯。
20.医院放射科检查食道、胃等部位疾病时,常用“钡餐”造影法。用作“钡餐”的物质是:硫酸钡。
21.我国世界闻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先生,在1942年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所制得的碱除用在工业上之外,日常生活中油条、馒头里也加入一定量这种碱。这种碱的化学名称是:碳酸钠。
22.现代建筑的门窗框架,有些是用电镀加工成古铜色的硬铝制成,该硬铝的成分是:Al一Cu一Mg-Mn-Si合金。
23.氯化钡有剧毒,致死量为0.8克。不慎误服时,除大量吞服鸡蛋清解毒外,并应加服一定量的解毒剂,此解毒剂是:硫酸镁。
24.印刷电路板常用化学腐蚀法来生产。这种化学腐蚀剂是:氯化铁。
25.液化石油气早已进入家庭。它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
26.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若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改烧液化石油气,应采用的正确措施是:增大空气进入量或减少液化气进入量。
27.装有液化气的煤气罐用完后,摇动时常听到晃动的水声,但这种有水声的液体决不能私自乱倒,最主要的原因是:这种液体是含碳稍多的烃,和汽油一样易燃烧,乱倒易发生火灾等事故。
28.录音磁带是在醋酸纤维、聚酯纤维等纤维制成的片基上均匀涂上一层磁性材料——磁粉制成的。制取磁粉的主要物质是:四氧化三铁。
29.泥瓦匠用消石灰粉刷墙,常在石灰中加人少量的粗食盐,这是利用粗食盐中含有的易潮解的物质潮解,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这种易解潮的物质是:氯化镁。
30.我国古代书法家的真迹能保存至今的原因:使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使字迹久不褪色,这是因为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31.在字画上常留下作者的印签,其印签鲜艳红润,这是因为红色印泥含有不褪色、化学性质稳定的红色物质,它应是:朱砂(硫化汞)。
3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首饰成为人们喜爱的装饰品。黄金制品的纯度单位用K表示。24K通常代表足金或赤金,实际含金量为99%以上。金笔尖、金表壳均为14K,它们通常的含金量为:不低于56%。
33.吸烟能引起支气管炎、心血管病,还能诱发肺癌、口腔癌、胃癌、膀肌癌等癌症,所以说吸烟是慢性自杀。世界卫生大会规定每年4月7日为“世界戒烟日”。据分析可知,烟草成分中危害性最大的物质主要有:尼古丁和苯并(a)芘。
34.潜水艇在深水中长期航行,供给船员呼吸所需氧气所用的最好物质是:过氧化钠。
35.变色眼镜用的玻璃片在日光下能变深色,是因为:在玻璃中加人了适量的卤化银晶体和氧化铜。
36.铅中毒能引起贫血、头痛、记忆减退和消化系统疾病。急性中毒会引起慢性脑损伤并常危及生命。城市大气铅污染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
37.盛在汽车、柴油机水箱里的冷却水,在冬天结冰后会使水箱炸裂。为了防冻,常加入少量的:乙二醇。
38.医院里的灰锰氧或PP粉是:高锰酸钾。
39.高橙饮料、罐头中的防腐剂是:苯甲酸钠。
40.水壶、保温瓶和锅炉中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41.不能用来酿酒的物质是:黄豆。能用来酿酒的物质是:谷子、玉米、高粱、红薯等。
42.剧烈运动后,感觉全身酸痛,这是因为肌肉中增加了:乳酸。
43.营养素中,发热量大且食后在胃肠道停留时间最长(有饱腹性)的是:脂肪。
44.味精又叫味素,它有强烈的肉鲜味,它的化学名称是:2一氨基丁二酸一钠(谷氨酸单钠)。
45.在霜降以后,青菜、萝卜等吃起来味道甜美,这是因为青菜里的淀粉在植物内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
46.为什么古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过去的渔网是用麻纤维织的,麻纤维吸水易膨胀,潮湿时易腐烂,所以渔网用上两三天后晒两天,以延长渔网的寿命。现在用不着这样做,这是因为现在织渔网的材料一般选用:尼龙纤维。
47.电视中播放文艺演出时,经常看到舞台上烟气腾腾,现在普遍用的发烟剂是:乙二醇和干冰。
48.用自来水养金鱼时,将水注入鱼缸以前需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目的是:使水中次氯酸分解。
49.若长期存放食用油,最好的容器是:玻璃或陶瓷容器。
50.不粘锅之所以不粘食物,是因为锅底涂上了一层特殊物质:“特富隆”,其化学名叫聚四氟乙烯,俗名叫塑料王。
1.为保障人体健康,必须严格限制用量的是
A.用SO2漂白食品
B.用小苏打制作糕点
C.用食醋清洗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
D.用O3对游泳池中的水进行消毒
2.从化学角度看,下列做法合理可行的是
A.使用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直接盛装食物
B.做发面馒头时可加入适量的烧碱
C.用灼烧的办法鉴别羊毛织品和纯棉织品
D.用铝制餐具可长时间存放咸味食物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裂解可以得到聚乙烯
B.石油主要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炔烃组成的混合物
C.塑料、纤维、橡胶是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
D.向蛋白质溶液中加人饱和硫酸钠溶液可产生盐析现象
4.生活中碰到的某些问题,常涉及到化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加酶洗衣粉是在洗衣粉中加入能使蛋白质水解的碱性蛋白质,为了增强酶的活性,洗衣服时水的温度越高越好
B.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使用燃料为丙烷,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S02和C12均可用来漂白物质,同时使用会使它们的漂白效果明显增加
D.苯酚具有杀菌消毒作用,药皂中常常掺有少量苯酚,所以我们可以将苯酚直接涂抹在皮肤上起消毒作用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了减少白色污染,应控制塑料袋的使用
B.采用无氰电镀工艺是减少电镀污染的重要途径
C.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可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D.SO2、NO2或C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6.生活是化学的源泉,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化学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铁强化酱油可通过膳食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
B.变质的植物油有难闻的特殊气味,是由于植物油发生了水解反应
C.一定浓度的双氧水可用于伤口的消毒
D.在采煤工业上,爆破时把干冰和炸药放在一起,既能增强爆炸威力,又能防止火灾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钢铁在海水中比在河水中更易被腐蚀,主要原因是海水含氧量高于河水
B.蚕丝、羊毛和淀粉分别属于纤维素、蛋白质和多糖
C.不可用铝制餐具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食物
D.凡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不宜食用
6.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 SO2 的量
B.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 10 -4 %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
C.pH 在 5.6—7.0 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D.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O2是酸雨的形成原因
B.温室效应由CO2CH4引起
C.水华现象主要由生活及农业含N P元素废水排放到湖海中引起
D.臭氧空洞由氯氟烃引起
E.热纯碱溶液去油污(铁表面去油污)
F.小苏打可用于食品制作
G.食盐中加入碘单质,可用米汤检验
H.食醋可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I.食醋可用于检验鸡蛋壳中含碳酸盐
J.鸡蛋壳膜可用于做渗析试验
K.变质的油脂有难闻气味,是发生了水解反应
L.漂白粉洁厕灵不能混用M.明矾净水是因为发生了水解反应
N.衣服上的蓝墨水可用草酸去除O.丝绸、羊毛可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P.棉花属于纤维素,人造丝属于合成纤维 Q.双氧水可用于皮肤消毒(高锰酸钾,苯酚,臭氧)R.苯酚可直接用于皮肤消毒
S.H2S Cl2等有毒气体扩散时人应逆风往高处跑
T.煤、石油、天然气均属于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U.误食重金属盐,立即喝生牛奶或蛋清
V..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第三篇:高考化学-晶体的常识
一、晶体与非晶体
1.概念
(1)晶体:内部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里按一定规律呈周期性有序排列。如NaCl晶体、I2晶体等。
(2)非晶体:内部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里的排列呈现相对无序的分布状态。如橡胶、玻璃等。
2.获得晶体的途径
3.晶体的特点
(1)自范性
(2)各向异性:某些物理性质常常会表现出各向异性。
(3)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4)外形和内部质点排列的高度有序性。
4.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
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和判断方法
(1)区别
晶体
非晶体
自范性(本质区别)
有
无
是否均一
均一
不均一
固定熔、沸点
有
无
各向异性
有
无
能否发生X射线衍射(最科学的区分方法)
能
不能(能发生散射)
举例
NaCl晶体、I2晶体、SiO2晶体、Na晶体等
玻璃、橡胶等
(2)判定方法
①测熔点:晶体具有固定的熔、沸点,而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②可靠方法: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二、晶胞
1.概念
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2.结构
习惯采用的晶胞都是平行六面体,晶体是由无数晶胞“无隙并置”而成。
(1)“无隙”: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
(2)“并置”:所有晶胞都是平行排列的,取向相同。
(3)所有晶胞的形状及其内部的原子种类、个数及几何排列是完全相同的。
3.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均摊法
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
(1)平行六面体晶胞中不同位置的粒子数的计算(均摊法)
(2)非平行六面体晶胞中粒子视具体情况而定,如石墨晶胞每一层内碳原子排成六边形,其顶点(1个碳原子)被三个六边形共有 3(1)粒子属于该六边形。
第四篇:积累高考常考文学常识
【积累】高考常考文学常识
【积累】高考常考文学常识
高考文学常识
这部分内容虽然要靠记忆,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最好按时代去记,现代作家作品最好按作品性质分类记忆,外国作家作品最好按国籍识记。
(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时代: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屈原《楚辞》(屈原创作了骚体,楚辞作者还有宋玉等;历代把“诗经”和“楚辞”合称“风骚”)。
历史散文《左传》(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由西汉刘向编定)。
诸子散文《论语》(儒家经典)、《孟子》(儒家经典)、《荀子》、《庄子》、《老子》、《墨子》、《孙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儒家经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儒家经书。
2.两汉时代
司马迁 《史记》(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近3000年的历史。)
班固 《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汉赋:
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张衡《二京赋》
班固《两都赋》
扬雄《甘泉》
贾谊 《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政论散文
晁错 《论贵粟疏》
王充 《论衡》
3.魏晋南北朝时代
建安文学:公元196?220年是汉献帝建安时期,建安文学指汉末至魏初以建安时期为中心阶段的文学。建安七子有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
曹氏父子:
曹操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曹植 《白马篇》、《洛神赋》
曹丕 《燕歌行》
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桃花源诗并记》、《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
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登池上楼》。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轶事小说)
刘勰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著作)
范晔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陈寿 《三国志》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4.唐代
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唐初四杰。
盛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著有《李太白全集》。
杜甫(字子美,别号少陵),被称为“诗史”“诗圣”,代表作有《春夜喜雨》、《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集子有《杜工部集》、《杜少陵集详注》等。
王维(字摩诘)《山居秋瞑》《渭城曲》诗,著有《王右丞集笺注》。
孟浩然(襄阳人)《临洞庭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
(王维、孟浩然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高适《燕歌行》
岑参 《白雪歌》、《走马川行》
王昌龄 《出塞》
(高适、岑参、王昌龄被称为边塞诗人)
中唐: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白香山诗集》
元稹《元氏长庆集》。
(元稹与白居易世称“元白”。)
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昌黎先生”)《师说》、《原毁》、《进学解》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封建论》、《捕蛇者说》等,著有《柳河东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李义山诗集》》、《玉溪生词集筹注》等
杜牧(字牧之)《樊川文集》。
(杜牧与李商隐世称“小李社”)
李贺(字长吉)《李长吉歌诗》
贾岛(字浪仙)《长江集》
温庭筠为“花间词派”鼻祖
五代:
李煜(字重光,南唐后主)《虞美人》等
5.宋代: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欧阳文忠公集》
------------------【积累】高考常考文学常识
苏洵(字明允)《嘉?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东坡全集》
苏辙(字子由)《栾城集》等。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世称“三苏”。)
王安石(宇介甫,号半山)《临川先生文集》
曾巩(字子固)《元丰类稿》
(以上六人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唐宋八大家”)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乐章集》
晏殊(字同叔)《珠玉集》
秦观(字少游)《淮海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漱玉词》
周敦颐(字茂叔)《爱莲说》
沈括(字存中)《梦溪笔谈》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四书集注》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稼轩长短句》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剑南诗稿》、《陆放翁全集》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指南录》、《文山先生全集》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白石道人歌曲》
6.元代
关汉卿(号已斋叟)《窦娥冤》
马
致远《汉宫秋》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 倩女离魂》。
(以上四人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王实甫 《西厢记》
纪群祥《赵氏孤儿》
睢景臣 套数《高祖还乡》
7.明代
宋濂(字景濂)《送东阳马生序》(“序”也叫“赠序”,一种文体)
刘基(字伯温)《郁离子》
高启(字季迪)《凫藻集》
(以上三人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施耐庵 《水游传》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吴承恩 《西游记》》
(以上三部著作与清代《红楼梦》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 “二刻”(《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汤显祖 《牡丹亭》
归有光 《项脊轩志》
张溥 《七录斋集》
徐霞客(名弘祖)《徐霞客游记》
8.清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号亭林)《日知录》
王夫之《船山遗书》
(以上为明末清初文章三大家)。
方苞(号望溪)《望溪先生文集》
姚鼐《惜抱轩全集》
(以上二人为桐城派代表)。
李渔(号笠翁)《闲情偶记》、《笠翁十种曲》(李渔为戏剧理论家)
孔尚任 《桃花扇》
洪升 《长生殿》
袁枚 《随园诗话》
龚自珍 《已亥杂诗》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聊斋志异》
李汝珍 《镜花缘》
李宝嘉(伯元)《官场现形记》
吴趼人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
曹雪芹(名?,又号芹圃,芹溪)《红楼梦》
纪昀(字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梁启超(字卓如)《饮冰室合集》
(二)中国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小说集《呐喊》、《仿惶》、《故事新编》;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事杂文》;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
诗歌《凤凰涅?》、《地球,我的母亲》;
剧本《屈原》、《虎符》、《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
史论《甲申三百年祭》等。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小说作家、作品:
巴金(字带甘)“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倪焕
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丁玲(原名蒋冰之)《太阳照 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艾芜《南行记》;
张天翼《包氏父子》;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
钱钟书《围城》;
沈从文《边城》;
------------------【积累】高考常考文学常识
李?人《死水微澜》;
张恨水《啼笑姻缘》;
周立波《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
孙犁 《白洋淀纪事》;
柳青《创业史》;
峻青《黎明的河边》;
杜鹏程《保卫延安》;
茹志鹃《百合花》;
王愿坚《党费》、《普通劳动者》、《七根火柴》;
冯骥才《神鞭》;
邓友梅《那五》、《烟壶》;
张洁《沉重的翅膀》;
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浩然《苍生》
王蒙《组织部来的年轻人》、《春之声》;
欧阳山 “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
杨沫《青春之歌》;
梁斌《红旗谱》;
曲波《林海雪原》;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谌容《人到中年》;
李准《李双双小传》《黄河东流去》
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刘绍棠《蒲柳人家》等。
诗歌作家、作品:
闻一多《死水》、《红烛》
臧克家《有的人》;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戴望舒《雨巷》;
李季和《王贵与李香香》;
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
舒婷《致橡树》等。
戏剧作家、作品:
田汉《丽人行》《名优之死》;
夏衍(原名沈端先)《赛金花》、《上海屋檐下》
曹禺(原名万家宝)《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阳翰笙《塞上风云》《天国春秋》;
老舍《龙须沟》、《茶馆》;
贺敬之等《白毛女》等。
散文作家、作品:
朱自清《荷塘月色》、《绿》、《背影》;
冰心《寄小读者》;
夏衍《包身工》;
秦牧《艺海拾贝》、《花城》、《潮汐和船》等。
(三)外国作家作品
1.英 国:
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老古玩店》;
笛福 《鲁滨逊漂流记》;
雪莱 《西风颂》
拜伦 《唐璜》
2.法 国:
莫里哀 《伪君子》、《吝啬鬼》
巴尔扎克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姨》、《邦斯舅舅》等(90多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
司汤达 《 红与黑》;
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左拉 《小酒店》;
莫泊桑 《羊脂球》、《项链》、《俊友》;
雨果 《巴黎圣母院》、《悲惨的世界》、《九三年》;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小仲马 《茶花女》;
都德 《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朵夫》。
3.俄 国 及 前 苏 联:
普希金 《自由颂》《致恰达耶夫》、《叶甫盖尼?奥涅金》;
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
屠格涅夫 《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前夜》;
陀斯妥耶夫斯基 《被欺凌与侮辱的》、《罪与罚》、《白痴》、《白夜》;
赫尔岑 《谁之罪》;
冈察洛夫 《奥勃洛莫夫》;
奥斯特洛夫斯基 《大雷雨》;
契河夫 《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第六病室》、《樱桃园》(剧本);
果戈理 《死魂灵》、《钦差大臣》(剧本);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高尔基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
阿?托尔斯泰 “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姐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
绥拉菲莫维奇《铁流》;
富尔曼诺夫 《日日夜夜》;
法捷耶夫 《毁灭》、《青年近卫军》;
马卡连柯 《教育诗》;
马雅可夫斯基和《列宁》(诗)。
4.德 国:
歌德 《浮士德》(诗剧)、《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 《阴谋与爱情》;
海涅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诗)、《西里西亚织工之歌》(诗);
格林 《灰姑娘》(童话)。
5.美国:
惠特曼 《草叶集》》(诗集);
欧?亨利 《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麦棋的礼物》;
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杰克?伦敦 《马丁?伊登》;
海明威 《老人与海》。
6.其他各国;
挪威 易卜生《玩偶之家》(剧本);
西班牙 塞万提斯 《堂?吉河德》;
匈牙利 裴多菲 《自由与爱情》(诗);
捷克 伏契克 《绞刑架下的报告》(报告文学);
意大利 但丁 《神曲》;
古希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人《奥德赛》等》;
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一名《
天方夜谭》);
印度 泰戈尔《吉檀迦利》(诗集);
印度 迦梨陀娑 《沙恭达罗》(剧本);
日本 川瑞康成 《千只鹤》、《雪国》
第五篇:2014届高考政治主观题常考点集锦
2014届高考政治主观题常考点集锦
经济生活
一:1.全面认识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
(2)价值决定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货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比。
(4)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就会引起物价下跌,出现通货紧缩。
(5)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影响商品的价格。
2.通货膨胀解决方法
A、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商品供应量,B、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从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增加税收)
C、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D、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加强价格监测,加强市场监管。E、及时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
3.影响消费的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收入与物价水平。
(3)主观因素: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4.国家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应采取的措施
(1)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生产决定消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根本上还要靠发展生产。
(3)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必须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4)居民的收入预期也影响消费。这就要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因此,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完善社会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7)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影响着消费。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理性消费,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
5.消费与财政、税收 消费水平与国家的财政、税收有着密切的关系。
(1)国家通过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支出、降低税率、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
(2)国家发挥财政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增强居民的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3)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二: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质量和水平;(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1)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
(1)从生产力的三要素分析:从劳动对象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资源;从主体讲,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劳动工具看,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
(2)从生产关系分析: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1)区别 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同。从二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看,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决定我国的经济性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次要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②国家对其采取的态度不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联系: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都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在市场中公平竞争,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全面把握公司经营成功的措施
(1)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4)进行“强强联合”和企业兼并。(5)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6)要筹集发展资金。(7)提高经营者的素质。(8)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9)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抢抓发展机遇。(11)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
①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创新能力②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③消除体制障碍、打破垄断④税收扶植、财政支持、减免行政事业收费,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⑤加大信贷支持、支持上市融资、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6.重视就业
(1)党和国家为什么重视就业问题
①党和国家重视就业问题是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②党和国家重视就业问题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决就业问题,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③党和国家重视就业问题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的。解决就业问题,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④党和国家重视就业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而解决就业问题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重要保证。
(2)如何实现和扩大就业
①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这是实现和扩大就业的根本举措。②从党和政府角度看,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③从劳动者角度看,应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业。④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⑤坚持“走出去”战略,通过劳务输出缓解就业压力。
7.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 原因 a.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b.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c.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证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② 措施 a.从国家角度看,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制定和实施劳动法。b.从企业角度,执行劳动合同制度,贯彻落实《劳动法》,自觉承担社会责任。c.从劳动者角度看,劳动者要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8.解决“招工难”“用工荒”问题
国家①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②消除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③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企业①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②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设厂③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④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三: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2)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原因(1)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这要求我们维护和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3)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4)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从而拉动经济发展。3.实现收入公平的措施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3)根本措施:生产决定分配,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因而从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们的收入。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其他: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①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高效率,促进公平。②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用,促进社会公平。③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例如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制定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4.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分配政策: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5.财政的巨大作用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6.增值税作用 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四:
1、市场秩序
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要以市场规则来维护。
维护市场秩序的措施:
a.国家 第一、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第二、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实施市场规则。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b.企业:要遵守市场规则,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c.消费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国的宏观调控
(1)原因
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重要性: A、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规范市场秩序; B、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C、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手段: ①经济手段(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②法律手段:(立法、司法活动、运用WTO规则和国际惯例)③行政手段:(执行主体:行政机构 A、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B、检查工作、行政处罚 C、行政审批、许可)★注意: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措施: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6)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
5.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
①必要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②重要性: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
①正确态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②基本目标: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③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④基本原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要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注意:也可以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思考 从国家角度: 注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从企业角度: 企业要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诚信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6.全面认识贸易顺差的影响
(1)有利影响: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经济结构,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有利于推动国内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国内就业;对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2)不利影响:使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增多;使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使我国在外汇政策上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等。
7.应对外贸摩擦(绿色壁垒、反倾销调查)措施:(企业)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如开拓新的国际、国内市场。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③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财税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支持。④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与相关国家进行交涉
政治生活
一、1.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的优点:广泛性和真实性(1)民主的广泛性:(表现)①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全体人民 ②民主权利的广泛性.(2)民主的真实性: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法律、制度、物质的保障。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体现
2.全面把握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1)我国扩大公民(或公民积极自觉)有序政治参与的原因(注: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扩大权利)①“有序”的原因:能否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②“参与”的原因 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公民权利;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重要性:对公民来说,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真正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对国家来说,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
③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 首先(宏观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其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基本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微观上),注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自的具体内涵、途径和要求。
2.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③个人利益与集体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1)间接方式: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自己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2)直接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4.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从决策者的角度看: A、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B、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C、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水平
(2)从公民的角度看: A、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化解一些社会矛盾。推动决策的实施。B、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政治责任感。
5.基层群众性自治的意义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基层群众性自治自治,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6.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①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的权益。
③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的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7.公民行使监督权的要求
① 勇于行使监督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② 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A、公民要依法行使监督权。B、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如实反映情况。C、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冲击国家机关
二、我国政府
1.我国政府的性质
(1)性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地位: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管理” 和 “服务”)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政治职能)(A、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B、保护国家海洋安全)③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④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A宣传理论、政策或精神 B科教文卫体事业 C发展文化产业)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我国政府的作用
(1)政府的作用:管理”“服务”
(2)公民对政府的正确态度:在政治生活中,公民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4: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宗旨:为人民服务。
(2)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责任政府)基本要求: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A、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B、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C、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D、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1)途径:A、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B、建立责权明确的执法体制;坚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C、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D、坚持科学民主决策。(2)根本途径:建设法治政府
7.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原因
(1)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权力是一把双刃剑。
(2)意义:①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②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③更好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④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建立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8.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①建立健全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法律对权力的监督。②建立健全的行政监督体系。③政府实施“阳光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④公民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
9.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1)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政府权威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3)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 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③政府工作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德行操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无形的影响力)④捍卫政府的诚信,重振政府公信力,有利于树立政府权威
三:
1.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人大代表的职责 职责(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向人大提议案)、质询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2)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体现: 第一,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看,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二,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三,从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看,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坚持党的领导 ②坚持依法治国 ③加强人大自身的建设 ④更好的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
四、中共
地位: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意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如何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广纳民言、广集民智、广聚民意,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依法治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人民为实现其目标而奋斗。不断完善中共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③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全国人大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要带头遵守、执行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决议。
执政理念 党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不是多党制)
我国的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反对党,是积极的政治力量,具有法律赋予参政权的参政党。)②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共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A、政协的性质: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两“重组”)
B、主题:团结和民主 C、职能(或者说作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首要原则);民族团结(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①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② 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现实情况决定的 ③ 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如何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①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 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③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 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⑤ 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⑥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⑦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我国的宗教政策基本内容: 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4)要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是什么: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有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为什么: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正义的,因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维护:在国际关系中,在享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一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的义务
海洋领土安全 ①海洋领土安全、海洋资源保护是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②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有利于增强国民的国土意识、海洋资源保护意识,维护国家领土和经济安全。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世界仍不安宁,南北发展不平衡是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为此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文化等软实力作用愈显突出。应对措施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要提高综合国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②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A、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基本立场:独立自主。D、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据(1)中国的和平外交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2)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3)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开展国际协作,共同发展,互利多赢,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原因 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绝不能依靠侵略来获得自己的发展,我们只能走和平发展道路。②这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创设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③这是由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的。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④这是由当前的国际形势决定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2)做法: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文化生活
1.全面把握文化的作用
(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①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政治生活中,也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影响人 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特点:从影响的过程看,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从影响的效果看,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塑造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
2.尊重文化多样性
(1)原因 ①依据: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现状: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③意义: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人的全面发展。
(2)做法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及要求
(1)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③从经济、政治角度讲,有利于促进中外经济、政治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推动文化交流的要求 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反对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1)原因
①创新的必然性: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其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②创新的必要性:第一,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第二,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2)文化创新的措施
①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②基本途径:一是从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看,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是从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看,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③从文化创造的主体上看,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① 汉字。②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文化(区域性)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民族文化(民族性)
6.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2)作用: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②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7.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1)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2)通过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文化的力量。
8.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民族精神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9.如何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1)弘扬民族精神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6)每个公民必须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使命,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0.如何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克服文化低俗化倾向
(1)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第一,应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第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第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发展大众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3)公民: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拒绝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因
(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有喜有忧。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交汇、融合中,我们要奏响主旋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并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谐、先进的文化,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文化对人具有塑造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发挥道德楷模的榜样示范作用,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6)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道德模范评选,紧紧抓住了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3)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
(4)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
1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原因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②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多种文化并存的状况下,巩固指导思想、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客观需要。③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的必然要求。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协调发展。
(2)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道德建设。
(3)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文化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而且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李2013.4.19定稿)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课;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课);认识论(6课);辩证法(7、8、9、10课);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第一部分:总论(1、2、3课)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 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P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后者总是从属于前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部分
一、唯物论(或辨证的唯物论)(包括4、5课)包括三观:物质观、意识观、规律观(涉及6个)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方 法 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 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 ★★★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又是普遍的。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错误倾向: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 原理内容: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尊重和利用规律
方 法 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第6课)(涉及3个原理)包括三观:实践观、认识观、真理观
1、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方 法 论: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 法 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 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包括7、8、9、10四课)有四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一)联系观(5个)
1、联系具有普遍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 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决定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往往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4个)
1、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发展的特点)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发展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或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方法论: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们要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时,量变要适可而止。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4、辩证的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三)矛盾观(7个)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双方既对又统一的关系。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2、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哲的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①要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②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二者 具体历史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错误倾向: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7、两点论和重点理论的统一 原理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创新观(2个)
1、辩证否定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它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方法论: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创新,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8个原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原理内容】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方法论】 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 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历史发展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不同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一样)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尊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 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7、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2)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个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8、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