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
第二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二、引领人生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良好道德的作用,理解良好道德在促进人生发展、推动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认同良好道德的重要作用,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对人生与社会的重要意义。
3.运用
自觉进行道德修养,推动个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材分析
4.教学重点
(1)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良好道德的作用表现为几个方面: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人生的发展是道德最重要的作用,也是离学生的自身需求最近的作用,理解好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它几个方面。因此理解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2)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高尚道德通过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调整人际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
道德能够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但学生由于年龄较轻、阅历较浅,无法深刻理解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让学生掌握高尚道德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道德能够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确定为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各种意识形态的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避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
6.结构线索
按照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的线索,从良好道德对人生发展的作用谈起,过渡到高尚道德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对先进生产力、其他意识形态、人际关系的影响)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效,如社会一些不良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弱,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例,从实际入手,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用投影仪投影道德模范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投影:孔子、雷锋、王进喜的图片 讨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他们都具有良好的道德。这说明良好道德对他们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良好道德是怎样促进人生的发展的呢?
一、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教师讲述案例: 案例1:“马福元事迹”
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
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担心爷爷不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饭堂打工。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他说:“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引思明理】
探究问题①:在案例中,马福元具有哪些良好道德品质?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案例分析提示:在这个案例里,马福元刻苦勤奋,勤俭节约,孝顺长辈等。探究问题②:这些良好道德对他的人生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分析提示:
正是这些良好道德促使他不断完善和推动自我的发展。案例中他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把爷爷照顾好,而且学习成绩优异,受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他对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念念不忘,立志将来回报社会。对长辈的孝顺之情和对社会感恩的心将不断鞭策着他走向成功。
总结:所以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板书:
1、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学生活动:选择班里某个宿舍的10学生,要求他们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出他们宿舍最受欢迎的人的名字,然后上交给老师。
老师公布这位“最受欢迎的人”,再提问其中某个学生:“为什么他会最受欢迎?”
教师总结: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懂得尊重别人,经常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所以在人群中,一般比较受欢迎。相反,如果有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别人,自私自利,那么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孤家寡人了。所以,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
良好道德可以促进人生发展:
1、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3、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
二
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阅读教材38-39页材料,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铁人精神?
2、还有哪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事迹?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铁人精神体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
教师讲述事例:“李春燕:最后的赤脚医生”
事例:李春燕,24岁的时候, 成为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一名乡村卫生员并且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生活极其贫穷。人们向来缺医少药,过去,村里没有医生,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谁也不知道是啥原因。
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生病去李春燕那儿打针吃药。李春燕,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它待遇,工作环境差、入不敷出,乡亲们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
2004年初,一直赔本经营卫生室的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正好赶到。村民们掏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递给李春燕:‚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这是我们还你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于是李春燕没有离开。这是李春燕留在这艰苦的地方做乡村医生以来唯一想放弃的一次。
教师总结: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李春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思考:良好道德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鼓舞我们全身心投入到社会的经济建设上,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李春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我们要敬业、乐业,以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将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良好道德,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良好道德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过渡)良好道德怎样推动社会发展?
每个社会都有不用的意识形态,有些意识形态有利社会发展,如: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有些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有不良影响,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
教师总结: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意识形态能引导、促进社会的发展壮大。相反,错误的消极的意识形态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必须以高尚道德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引领、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高尚的道德不仅可以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还能够推动社会和谐。学生阅读教材第39-40页的事例
思考:高尚道德为什么能够推动社会和谐? 学生发言 教师分析: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之后,足以为一家表率,这样,家庭便自然而然地会治理好。在家齐的基础上,国治与天下平也就不是难事了。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国道路。同样的道理,我们培养高尚的道德,就能以德服人,家庭幸福,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创建和谐社会需要良好道德,良好道德能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高尚道德有利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和谐。
三、课堂小结
(1)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
(2)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高尚道德通过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调整人际关系而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
四、推荐作业
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部分社会公德警示语,或公益广告画,并制作成宣传栏,放在校园里合适的位置上。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例子对于教学有关键性的作用。好的例子对学生有强有力的吸引力,老师和学生都好容易进入了角色,能改变了以往老师个人讲,学生全体听的状况。课堂活跃,气氛热烈,能充分调动了中下各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好的例子促进学生们对教材内容深入理解,对基本原理理解透彻,对基本知识掌握扎实。分析问题、推理能力增强。可以改变了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课堂学习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能起重要作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尽可能发掘好的适合教学的例子。
第二篇: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一、恪守道德规范
加强道德修养
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3.运用
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从理论上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从实践上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适用于全体公民,是大家都应当熟知和遵守的,也是理解和遵守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前提,因而是本课教学重点。
把握这一重点,首先要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然后要弄清楚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知行统一的道德观,努力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从理论上讲,社会公德既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行动准则,是公民个人道德水准和社会道德风气的标志;从实践上讲,社会公德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学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做得不够的地方,需要加以强化,因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这一重点,首先需要理解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要弄清其具体要求,理解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树立公德意识,认同“遵守公德,人人有责”的观念;还要知行统一,自觉把社会公德放在首位,尊重和关心他人,严格要求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并长期坚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好公民。
(3)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从理论上讲,个人品德修养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四德”建设的基石。从实践上讲,个人品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在中职学生身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对中职学生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意义,因而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把握这一教学重点,首先要理解个人品德建设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个人品德建设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现实意义;要引导学生从现在开始,积极参加道德实践,切实加强道德修养。
2.教学难点
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学生由于年龄较轻、阅历较浅,无法深刻把握这些道德规范所蕴涵的意义,由于学生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要做到这些道德要求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家庭美德确定为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理解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并突出重点;理解家庭美德在维系家庭关系、增进骨肉亲情、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联系学生实际,找到影响把家庭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障碍,并想办法加以克服;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避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
3.结构线索
从道德知识(特点和分类)到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从共性到个性: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普遍性的道德要求,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是针对某一领域特定人群提出的道德要求。
在各种道德规范的学习中,体现着知、信、行的学习路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信念——道德行动。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效,如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从学生实际入手,将内容细细融进,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提出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案例1:“丁丁现象”
某报就一次救人事件引发的社会现象,进行过一场“丁丁现象”的讨论。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在人车如流的街头,一男青年将一位老太太撞倒后扬长而去,一位名叫丁丁的年轻人拨开围观的人群,将老人扶起,询问伤情,和母亲一起把老人送进了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老太太的亲属。谁知当老太太的亲属听了事情的经过后,竟然一口咬定老人就是丁丁撞的。他们的理由是:现在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人,把人救了送到医院不说,还自愿领着病人检查,连住院的押金都给垫上。老太太摄于其家人的压力,竟然也坚持说就是丁丁撞的。
报纸针对丁丁的遭遇,就当今社会上出现的类似现象进行了一场大讨论,通过丁丁与老太太的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对丁丁行为的赞扬与激励,对老太太及亲属的批评与谴责,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善与恶的标尺,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就连当初撞倒老太太后逃之夭夭的那个年轻人也给报社写了信,承认自己的过失,检讨自己的行为。
【引思明理】
探究问题①:大家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生活现象的?
案例分析提示:“丁丁现象”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肇事逃逸者因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个人良心的谴责而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这说明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来维系的。(幻灯片)
探究问题②: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
由“丁丁现象”拓展开来,由学生列举,然后,分类归纳,概括为五大方面:(幻灯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就是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板书:
1.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探究问题:上述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理解并掌握教材关于诸规范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存在的突出的思想现实,设置以下几个辩题: 辩题①:讲爱国是唱高调,与我无关,我只想做好本职工作。辩题②:礼仪过多太古板、不实在,现代人要自由、随便一点。
辩题③:我靠自己能力做事,团结与否无所谓;办事得靠关系,自强没用。辩题④:多劳多得,凭本事吃饭,奉献观念已过时。
这些问题多数要在后面解决,所以在这儿,只需议一议,明白道理即可,不要过度展开。通过辩论,解决以下问题,达到以下共识:
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学会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认同“无论古代还是现在,做人都要明礼,做事都要合礼”这一基本要求,养成依礼而行的良好道德习惯;认同“团结”和“自强”的道德要求,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培养自强意识和团队精神;明确“多劳多得”与“敬业奉献”并不矛盾,培养敬业奉献的道德信念。
案例2:谢延信与罗映珍
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在妻子去世后,担起了照顾瘫痪的岳父、病弱的岳母和痴呆的妻弟的责任,无微不至,精心照料,33年如一日,用一颗赤子之心演绎了一段家庭美德佳话,被评为“中华孝老敬老之星”,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罗映珍的丈夫是一名优秀的缉毒警察,因公负伤昏迷不醒。在守候丈夫的600多个日日夜夜里,罗映珍用爱和信念书写了一曲呼唤生命的动人旋律。在罗映珍的感召和呼唤下,她丈夫终于站了起来。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
探究问题①:在谢延信、罗映珍身上体现出哪些家庭美德?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二人身上体现出的家庭道德。探究问题②:说一说家庭美德还包含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列举。最后,教师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出五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板书:
2.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探究问题: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可以从教材上找到。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尊敬老人、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作为重点。为此,设置三个活动:
首先,互动在线:讲一讲《我的敬老故事》。交流问题:如何与老人沟通?
通过此活动,从情感到理性,认同和接受“尊敬老人”的道德观念,学会与老人交流沟通,强化亲情。互动过程中,为增强情感渲染效果,可以使用手机与家长即时沟通。然后,组织一次辩论:
正方:勤俭持家应提倡;反方:勤俭持家已过时。
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懂得“勤俭持家”与追求幸福生活并不矛盾,认同“勤俭持家”的道德要求。
最后,互动在线:小组合作,总结一个《和睦邻里十宜十忌》。谈体会:处理邻里关系,最重要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其中蕴涵的“尊重、友善、关心、谅解、互助„„”等道德要求。
案例3:四幅漫画
探究问题:结合漫画,谈谈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必要性。
学生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②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③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还不尽如人意。最后,总结: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板书:
3.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首先,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社会公德诸规范的基本要求。
同理,要界定其中几个概念的外延。如,社会公德基本规范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有一些提法从字面上很相近,如“文明礼貌”与“明礼”、“遵纪守法”与“守法”等,但所指不同,前者仅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礼貌与纪律、法律;社会公德中的“保护环境”是指在公共场所保护环境整洁、卫生,也包括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等内容,但与完整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是有区别的。
互动在线:《校园公德状况扫瞄》 探究问题①:谈一谈我的公德表现。探究问题②:议一议公德意识与人品。
通过扫瞄,发现问题;通过谈一谈,反思自己的公德表现及公德意识;通过议一议,把公德意识与人品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
案例4:
某市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知荣辱、懂感恩、尽责任”为主题、以“市民形象提升行动、人际关系和谐行动、干事创业回馈行动”为主要形式的个人品德建设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各行各业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各级各类学校把个人品德修养引入课堂,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精神境界。
探究问题:为什么说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板书:
4.成长路上的个人品德 学生思考、讨论。
探究问题提示:各行各业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各级各类学校把个人品德修养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精神境界。通过辅助举例,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
其一,从个人品德建设在“四德”建设中的地位来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都要诉诸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基础。
其二,从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来看,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②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有助于明辨是非善恶荣辱,避免走弯路,入歧途,从而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③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有利于促进事业的成功,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其三,从个人品德建设的现实状况来看,当前,个人品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中职学生身上也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更具现实意义。
最后,要使学生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这一观念,从而增强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互动在线:搜集各大企业用人标准,看看他们在“人品”方面有什么要求?比较这些要求有无共同点?思考:企业用人重视“人品”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人品”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人格等因素。企业对劳动者个人品德十分重视,“德才兼备”才是合格的劳动者。个人品德好,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体验导行】
1.学以致用
(1)餐厅里,大家有秩序地排队打饭。这时,一个男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径直挤到售饭窗口。队伍一下子骚乱起来,后面的往前挤,队伍乱了套。
①请你评论一下夹塞儿的男生的行为。
②结合此事,说明在公共场所和公共生活中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2)周恩来的七条修身要则:①加紧学习;②努力工作;③习作合一;④要与自己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⑤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⑥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⑦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①说一说同伴在个人品德方面有哪些让你赞赏的亮点。②找一找自己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③小组合作,开发一份《个人品德修养计划》。
2.课堂小结
运用“盘点收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①可以从知识方面进行盘点,如:“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家庭道德的基本规范有„„”
②也可以从情感方面进行盘点,如:“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自己以前的某件事表示懊悔”,“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对妈妈说„„”。
③还可以从行动方面进行盘点,如:“在学校里,我打算„„”,“在家庭里,我打算„„”,“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我打算„„”。
3.推荐作业
(1)你认为自己在家中做的哪件事情最能体现家庭美德,写下来。(2)为教室、餐厅、公寓、广场、操场、公厕等场所设计几条社会公德警语。
六、教学反思
(1)德育目标明确,德育效果好。
这节课扫除了学生观念中的一些盲区,对道德的内涵、各种道德规范有了全面的认识,使学生从感情上认可道德,拉近了学生和道德认识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行动的自觉性,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比如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德问题,教师自身如果没有研究思考,没有深刻理解,没有把追求崇高道德作为自己的价值观,那只能是照本宣科,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教师首先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坚定自己的信仰,学生才可能“信其师,信其道”。(2)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德育教育水到渠成。
这一节的设计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接受。这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和讲解、案例分析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整节课就像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在不经意间开始,又一步步走向高潮,环环相扣,使人不能放弃,最后又似春风化雨般结束,可谓润物细无声。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以人为本,使学生爱上德育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德育的实效。这节课的开始通过设疑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他们急于知道道德是什么,有哪些内容?但教师没有简单地把教材的内容告诉学生,利用案例分析、问题探究,更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具体,深刻领会道德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发言,自己提出疑问,教师在此基础引导分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使学生在主动的研究过程中掌握道德规范并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4)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实际,找到德育的切入点。
这节课所提供的材料都是学生很熟悉的话题,而问题设计更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所以能吸引学生,师生实现了良好的互动,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材料积累,必须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比如读报、上网积累材料,增强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第三篇:第二课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本站推荐)
第二课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教学目的】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深化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衍进,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并就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给予方法论指导,从而厘清形势与责任,在实际工作学习中能够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教学重难点】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涵义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衍进
3、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导入新课】“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师生讨论)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在总结我党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后,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什么要发展,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使相信社会主义的人更加坚信,使不相信的人逐步相信。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中国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战略价值,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上地位突出,中国因素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命题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着重于思考“什么是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要求考虑经济社会协调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理论的高度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教学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它们相互贯通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和阶段性成果的内在统一。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关于中国发展道路提出的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继承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体现。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本专题针对什么是发展、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展开教学。
一、什么是发展
1、发展的内涵与本质
2、什么是发展观
二、建国以来四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阐述(理解“一脉相承”!)
1、毛泽东论科学发展(板书)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发表《论十大关系》(1956),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强调发展是基础。
(1)发表背景:国内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苏共20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复杂的国际情况使中国共产党必须探索中国式的发展道路。
(2)指导思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十大关系::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④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⑦党和非党的关系;⑧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⑨是非关系(人民内部关系);⑩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是在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和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邓小平论科学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主要观点有:(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等。
3、江泽民论科学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世情、国情和党情、民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主要观点包括:
(1)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文明”等。
4、胡锦涛论科学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到广东考察,在广州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命题。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综合比较如下:)
(1)关于对发展地位的认识:从“硬道理”、“第一要务”到“第一要义”---扭住发展不动摇。
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邓选》中“发展”一词出现1066次。江泽民2002年“5.31”讲话:“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在党16大后多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否则就失去意义。
(2)关于对发展内容的认识:从“两手抓”、“三个文明”到“四位一体”---越发注重全面性。
邓小平认为现代化建设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明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关于对发展方法的认识:从“先富带后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到“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求协调。
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思想,即东部地区要加快发展,中西部要顾全这个大局;当发展到一定时期,东部要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江泽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方针,并作出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决策。
胡锦涛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开发海西等重大战略决策,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4)关于对发展目的的认识:从“富起来”、“人的全面发展”到“以人为本”---落到核心抓根本。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富起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江泽民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胡锦涛明确指出发展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突出了发展的本质,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基本特征”,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建立在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我国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板书)1、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2、日前,影响稳定的因素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从国内来讲,从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由1万多起增加到6万多起,参与人数从73万人次增加到307万人次。2005年1—6月,比2004年又增加了36%。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中,农民征地问题和城市拆迁问题增加了70%左右。
3、中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1)“关键时期的最大特征是机遇和危机随时处于相互转换的状态。”(2)中国的这个关键时期,是以人均GDP 达到一千美元以上为标志,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3)后果:这两个转变带来全社会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和调整,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犯罪、官员腐败、失业加剧、环境污染等多种社会矛盾强劲,民众政治参与冲动强劲,多种矛盾和摩擦随时都会引起社会危机出现。(4)关注三个方面矛盾: A.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基尼系数都超出0.4。
据世界银行的报告,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在本世纪初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两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相当一部分中产阶级家庭沦落到贫困阶层。两国的基尼系数与10年前相比有明显的上升,其中阿根廷的基尼系数从0.43上升到0.55。基尼系数的微小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却能强烈地感受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阿根廷近年来绑架和抢劫案大量增加。阿根廷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农业国之一,其人文发展水平一度接近发达国家。委内瑞拉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油国之一。这两个国家在发展中的挫折值得深思。
拉美的教训是,总体财富增长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底层民众的利益,就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群体享受不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一旦这个庞大的群体被排除在发展之外,那么这个社会很可能会孕育危机,经济也往往无法持续、稳定地发展。B.资源、环境受到破坏。(板书)
近几年我国经济成就一定程度上是靠基本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人为投资拉动,技术靠引进,生产靠盘剥廉价劳动力,环境代价付出惨重,这是典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1980—2000年,中国是以能源消耗增长1倍支持了经济翻两番。现在我国日耗水量、污水排放量都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二。资源、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日益突现。污染更导致人民生活品质、健康状况的下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C.相对经济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板书)经济学家判断,科教文卫体事业相对于经济发展滞后约5—8年,尤其是教育、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这与管理体制有一定关系,中央政府承担教育部直属学校的投入,省市政府也不承担义务教育,主要是承担直属学校。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把办好义务教育的责任提升到区(县)政府,这将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已对此做了明确规定。
四、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1、发展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1)以人为本的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进行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阐述:“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人民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人的全面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做到“四个方面”:
①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质,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劳动条件,使劳动从作为谋生手段逐步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②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经济制度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一切发展的政策都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逐步消除分配不公,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现象,实现共同富裕。
③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人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使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参与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④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在谋取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大多数人作为依靠力量,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发展应是全面的发展(1)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2)“全面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还要有科教文卫体的发展,要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者的共同推进
(3)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要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全局发展是由局部发展组成的。因此,既要在分析综合局部发展的基础上谋划全局的全面发展,又要把局部发展纳入全局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3、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
(1)从发展性质看,“协调发展”指的是大体平衡发展,不等同于平均发展。
一些国家在发展中实施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以印尼为例,5%的华人掌握了70%的财富,95%的印尼人财富少,印尼人因此经常制造恐怖、排华事件;而马来西亚,考虑到华人天生比马来人聪明、勤劳,制订分配政策时向马来人照顾,如高考录取的100名中,华人65,马来人25,印度人10,社会就相对比较稳定。
(2)从方法论看,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的。
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立足全局,实行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系统工程的子系统。
教学反思:
科学发展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突出了发展的本质,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基本特征”,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四篇: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写写帮整理)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
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
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道德是行道积德——实践真理、发展真理。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创造条件、建立机制、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运用科学、实践真理。积德,就是不断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追求真理、发展真理。行道积德就是道德。
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破坏和谐发展,是不讲道德;平等互利、诚信互助实现和谐发展,是一般道德;助人为乐、奉公为乐促进和谐发展,是高尚道德;舍己救人、为公牺牲在行道积德上达到了顶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这种阶级(等级)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高尚道德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发展的社会。这是和谐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第五篇: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3.运用
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从理论上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从实践上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适用于全体公民,是大家都应当熟知和遵守的,也是理解和遵守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前提,因而是本课教学重点。
把握这一重点,首先要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然后要弄清楚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知行统一的道德观,努力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从理论上讲,社会公德既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行动准则,是公民个人道德水准和社会道德风气的标志;从实践上讲,社会公德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学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做得不够的地方,需要加以强化,因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把握这一重点,首先需要理解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要弄清其具体要求,理解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树立公德意识,认同“遵守公德,人人有责”的观念;还要知行统一,自觉把社会公德放在首位,尊重和关心他人,严格要求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并长期坚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好公民。
(3)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从理论上讲,个人品德修养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四德”建设的基石。从实践上讲,个人品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在中职学生身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对中职学生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意义,因而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把握这一教学重点,首先要理解个人品德建设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个人品德建设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现实意义;要引导学生从现在开始,积极参加道德实践,切实加强道德修养。2.教学难点
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学生由于年龄较轻、阅历较浅,无法深刻把握这些道德规范所蕴涵的意义,由于学生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要做到这些道德要求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家庭美德确定为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理解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并突出重点;理解家庭美德在维系家庭关系、增进骨肉亲情、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联系学生实际,找到影响把家庭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障碍,并想办法加以克服;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避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
3.结构线索
从道德知识(特点和分类)到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
从共性到个性: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普遍性的道德要求,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是针对某一领域特定人群提出的道德要求。
在各种道德规范的学习中,体现着知、信、行的学习路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信念——道德行动。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效,如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从学生实际入手,将内容细细融进,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提出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案例1:“丁丁现象”
某报就一次救人事件引发的社会现象,进行过一场‚丁丁现象‛的讨论。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在人车如流的街头,一男青年将一位老太太撞倒后扬长而去,一位名叫丁丁的年轻人拨开围观的人群,将老人扶起,询问伤情,和母亲一起把老人送进了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老太太的亲属。谁知当老太太的亲属听了事情的经过后,竟然一口咬定老人就是丁丁撞的。他们的理由是:现在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人,把人救了送到医院不说,还自愿领着病人检查,连住院的押金都给垫上。老太太摄于其家人的压力,竟然也坚持说就是丁丁撞的。
报纸针对丁丁的遭遇,就当今社会上出现的类似现象进行了一场大讨论,通过丁丁与老太太的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对丁丁行为的赞扬与激励,对老太太及亲属的批评与谴责,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善与恶的标尺,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就连当初撞倒老太太后逃之夭夭的那个年轻人也给报社写了信,承认自己的过失,检讨自己的行为。
【引思明理】
探究问题①:大家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生活现象的?
案例分析提示:“丁丁现象”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肇事逃逸者因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个人良心的谴责而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这说明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来维系的。(幻灯片)
探究问题②: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
由“丁丁现象”拓展开来,由学生列举,然后,分类归纳,概括为五大方面:(幻灯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就是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板书:
1.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探究问题:上述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理解并掌握教材关于诸规范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存在的突出的思想现实,设置以下几个辩题:
辩题①:讲爱国是唱高调,与我无关,我只想做好本职工作。辩题②:礼仪过多太古板、不实在,现代人要自由、随便一点。
辩题③:我靠自己能力做事,团结与否无所谓;办事得靠关系,自强没用。辩题④:多劳多得,凭本事吃饭,奉献观念已过时。
这些问题多数要在后面解决,所以在这儿,只需议一议,明白道理即可,不要过度展开。通过辩论,解决以下问题,达到以下共识:
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学会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认同“无论古代还是现在,做人都要明礼,做事都要合礼”这一基本要求,养成依礼而行的良好道德习惯;认同“团结”和“自强”的道德要求,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培养自强意识和团队精神;明确“多劳多得”与“敬业奉献”并不矛盾,培养敬业奉献的道德信念。
案例2:谢延信与罗映珍
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在妻子去世后,担起了照顾瘫痪的岳父、病弱的岳母和痴呆的妻弟的责任,无微不至,精心照料,33年如一日,用一颗赤子之心演绎了一段家庭美德佳话,被评为‚中华孝老敬老之星‛,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罗映珍的丈夫是一名优秀的缉毒警察,因公负伤昏迷不醒。在守候丈夫的600多个日日夜夜里,罗映珍用爱和信念书写了一曲呼唤生命的动人旋律。在罗映珍的感召和呼唤下,她丈夫终于站了起来。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
探究问题①:在谢延信、罗映珍身上体现出哪些家庭美德?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二人身上体现出的家庭道德。探究问题②:说一说家庭美德还包含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列举。最后,教师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出五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板书:
2.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探究问题: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可以从教材上找到。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尊敬老人、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作为重点。为此,设置三个活动:
首先,互动在线:讲一讲《我的敬老故事》。交流问题:如何与老人沟通?
通过此活动,从情感到理性,认同和接受“尊敬老人”的道德观念,学会与老人交流沟通,强化亲情。互动过程中,为增强情感渲染效果,可以使用手机与家长即时沟通。
然后,组织一次辩论:
正方:勤俭持家应提倡;反方:勤俭持家已过时。
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懂得“勤俭持家”与追求幸福生活并不矛盾,认同“勤俭持家”的道德要求。
最后,互动在线:小组合作,总结一个《和睦邻里十宜十忌》。谈体会:处理邻里关系,最重要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其中蕴涵的“尊重、友善、关心、谅解、互助„„”等道德要求。案例3:四幅漫画
探究问题:结合漫画,谈谈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必要性。
学生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②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③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还不尽如人意。最后,总结: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板书:
3.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首先,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社会公德诸规范的基本要求。
同理,要界定其中几个概念的外延。如,社会公德基本规范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有一些提法从字面上很相近,如“文明礼貌”与“明礼”、“遵纪守法”与“守法”等,但所指不同,前者仅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礼貌与纪律、法律;社会公德中的“保护环境”是指在公共场所保护环境整洁、卫生,也包括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等内容,但与完整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是有区别的。
互动在线:《校园公德状况扫瞄》 探究问题①:谈一谈我的公德表现。探究问题②:议一议公德意识与人品。
通过扫瞄,发现问题;通过谈一谈,反思自己的公德表现及公德意识;通过议一议,把公德意识与人品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
案例4:
某市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知荣辱、懂感恩、尽责任‛为主题、以‚市民形象提升行动、人际关系和谐行动、干事创业回馈行动‛为主要形式的个人品德建设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各行各业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各级各类学校把个人品德修养引入课堂,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精神境界。
探究问题:为什么说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板书:
4.成长路上的个人品德 学生思考、讨论。探究问题提示:各行各业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各级各类学校把个人品德修养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精神境界。
通过辅助举例,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
其一,从个人品德建设在“四德”建设中的地位来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都要诉诸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基础。
其二,从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来看,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②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有助于明辨是非善恶荣辱,避免走弯路,入歧途,从而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③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有利于促进事业的成功,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其三,从个人品德建设的现实状况来看,当前,个人品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中职学生身上也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更具现实意义。
最后,要使学生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这一观念,从而增强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互动在线:搜集各大企业用人标准,看看他们在“人品”方面有什么要求?比较这些要求有无共同点?思考:企业用人重视“人品”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人品”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人格等因素。企业对劳动者个人品德十分重视,“德才兼备”才是合格的劳动者。个人品德好,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体验导行】
1.学以致用
(1)餐厅里,大家有秩序地排队打饭。这时,一个男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径直挤到售饭窗口。队伍一下子骚乱起来,后面的往前挤,队伍乱了套。
①请你评论一下夹塞儿的男生的行为。
②结合此事,说明在公共场所和公共生活中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
(2)周恩来的七条修身要则:①加紧学习;②努力工作;③习作合一;④要与自己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⑤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⑥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⑦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①说一说同伴在个人品德方面有哪些让你赞赏的亮点。②找一找自己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③小组合作,开发一份《个人品德修养计划》。2.课堂小结
运用“盘点收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①可以从知识方面进行盘点,如:“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家庭道德的基本规范有„„”
②也可以从情感方面进行盘点,如:“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自己以前的某件事表示懊悔”,“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对妈妈说„„”。
③还可以从行动方面进行盘点,如:“在学校里,我打算„„”,“在家庭里,我打算„„”,“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我打算„„”。3.推荐作业
(1)你认为自己在家中做的哪件事情最能体现家庭美德,写下来。
(2)为教室、餐厅、公寓、广场、操场、公厕等场所设计几条社会公德警语。
六、教学反思
(1)德育目标明确,德育效果好。
这节课扫除了学生观念中的一些盲区,对道德的内涵、各种道德规范有了全面的认识,使学生从感情上认可道德,拉近了学生和道德认识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行动的自觉性,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比如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德问题,教师自身如果没有研究思考,没有深刻理解,没有把追求崇高道德作为自己的价值观,那只能是照本宣科,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教师首先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坚定自己的信仰,学生才可能“信其师,信其道”。
(2)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德育教育水到渠成。
这一节的设计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接受。这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和讲解、案例分析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整节课就像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在不经意间开始,又一步步走向高潮,环环相扣,使人不能放弃,最后又似春风化雨般结束,可谓润物细无声。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以人为本,使学生爱上德育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德育的实效。
这节课的开始通过设疑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他们急于知道道德是什么,有哪些内容?但教师没有简单地把教材的内容告诉学生,利用案例分析、问题探究,更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具体,深刻领会道德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发言,自己提出疑问,教师在此基础引导分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使学生在主动的研究过程中掌握道德规范并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4)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实际,找到德育的切入点。
这节课所提供的材料都是学生很熟悉的话题,而问题设计更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所以能吸引学生,师生实现了良好的互动,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材料积累,必须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比如读报、上网积累材料,增强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二、引领人生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良好道德的作用,理解良好道德在促进人生发展、推动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认同良好道德的重要作用,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对人生与社会的重要意义。3.运用
自觉进行道德修养,推动个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良好道德的作用表现为几个方面: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人生的发展是道德最重要的作用,也是离学生的自身需求最近的作用,理解好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它几个方面。因此理解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2)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高尚道德通过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调整人际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
道德能够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但学生由于年龄较轻、阅历较浅,无法深刻理解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让学生掌握高尚道德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道德能够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确定为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各种意识形态的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避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3.结构线索
按照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的线索,从良好道德对人生发展的作用谈起,过渡到高尚道德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对先进生产力、其他意识形态、人际关系的影响)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效,如社会一些不良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弱,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例,从实际入手,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用投影仪投影道德模范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投影:孔子、雷锋、王进喜的图片 讨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他们都具有良好的道德。这说明良好道德对他们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良好道德是怎样促进人生的发展的呢?
一、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教师讲述案例:
案例1:“马福元事迹”
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
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担心爷爷不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饭堂打工。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他说:“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引思明理】
探究问题①:在案例中,马福元具有哪些良好道德品质?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案例分析提示:在这个案例里,马福元刻苦勤奋,勤俭节约,孝顺长辈等。探究问题②:这些良好道德对他的人生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分析提示:
正是这些良好道德促使他不断完善和推动自我的发展。案例中他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把爷爷照顾好,而且学习成绩优异,受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他对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念念不忘,立志将来回报社会。对长辈的孝顺之情和对社会感恩的心将不断鞭策着他走向成功。
总结:所以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板书:
1、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学生活动:选择班里某个宿舍的10学生,要求他们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出他们宿舍最受欢迎的人的名字,然后上交给老师。
老师公布这位“最受欢迎的人”,再提问其中某个学生:“为什么他会最受欢迎?” 教师总结: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懂得尊重别人,经常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所以在人群中,一般比较受欢迎。相反,如果有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别人,自私自利,那么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孤家寡人了。所以,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
良好道德可以促进人生发展:
1、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3、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二 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阅读教材38-39页材料,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铁人精神?
2、还有哪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事迹?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铁人精神体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教师讲述事例:“李春燕:最后的赤脚医生” 事例:李春燕,24岁的时候, 成为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一名乡村卫生员并且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生活极其贫穷。人们向来缺医少药,过去,村里没有医生,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谁也不知道是啥原因。
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生病去李春燕那儿打针吃药。李春燕,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它待遇,工作环境差、入不敷出,乡亲们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
2004年初,一直赔本经营卫生室的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正好赶到。村民们掏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递给李春燕:‚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这是我们还你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于是李春燕没有离开。这是李春燕留在这艰苦的地方做乡村医生以来唯一想放弃的一次。
教师总结: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李春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思考:良好道德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鼓舞我们全身心投入到社会的经济建设上,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李春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我们要敬业、乐业,以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将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良好道德,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良好道德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过渡)良好道德怎样推动社会发展?
每个社会都有不用的意识形态,有些意识形态有利社会发展,如: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有些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有不良影响,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
教师总结: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意识形态能引导、促进社会的发展壮大。相反,错误的消极的意识形态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必须以高尚道德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引领、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高尚的道德不仅可以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还能够推动社会和谐。学生阅读教材第39-40页的事例
思考:高尚道德为什么能够推动社会和谐? 学生发言 教师分析: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之后,足以为一家表率,这样,家庭便自然而然地会治理好。在家齐的基础上,国治与天下平也就不是难事了。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国道路。同样的道理,我们培养高尚的道德,就能以德服人,家庭幸福,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创建和谐社会需要良好道德,良好道德能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高尚道德有利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和谐。
三、课堂小结
(1)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
(2)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高尚道德通过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调整人际关系而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
四、推荐作业
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部分社会公德警示语,或公益广告画,并制作成宣传栏,放在校园里合适的位置上。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例子对于教学有关键性的作用。好的例子对学生有强有力的吸引力,老师和学生都好容易进入了角色,能改变了以往老师个人讲,学生全体听的状况。课堂活跃,气氛热烈,能充分调动了中下各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好的例子促进学生们对教材内容深入理解,对基本原理理解透彻,对基本知识掌握扎实。分析问题、推理能力增强。可以改变了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课堂学习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能起重要作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尽可能发掘好的适合教学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