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措并推动人大代表工作新发展
多措并举 推动人大代表工作新发展
李显成
代表工作是人大主席团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成的不断加快,加强代表工作,优化活动方式,发挥代表作用,推动乡级人大代表工作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代表培训,提高代表素质
沙拉托乡人大针对代表自身实际情况,本着“强化代表培训、提高代表素质”的要求,探索发展思路,完善代表机制,实施了一系列利于提高代表文化素质的举措:一是组织代表学习宪法、代表法、组织法、监督法和有关人大业务理论知识,让全体代表掌握人大代表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二是组织代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代表直接参与国家各项惠民政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审时度势,准确参与,使代表准确直接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三是组织代表学习科技致富知识,让代表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选区的致富能手,带领群众走向富裕。闭会期间,凡是全乡开展的各种培训会议,都优先挑选县乡人大代表参加会议。今年6月,乡人大主席团组织县乡人大代表参加红河州专家组在我乡举行的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参会代表达26人;今年9月,乡人大主席团抓住承办协作区代表小组活动难得的机遇,增加活动经费,扩大活动规模,让乡级人大代表得到高层次的培训;11月份,组织部分县乡人大代表到蒙自草坝考察学习蚕桑养殖和冬季蔬菜种植技术。通过参加学习培训,代表们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知识技能,将所学知识教授予村民,使之科学生产,合理种植,推动了全乡农业经济的发展。代表们还利用学习培训时掌握到的法律法规,积极投入政府监督工作,听取和审议乡政府的专项报告,审查批准了多项总体规划报告,全力推进乡级文明创建工作,也促进了全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健全代表活动制度,提高活动质量
健全代表活动制度,提高活动质量是代表活动的关键。一是建立健全各项活动制度,结合各代表小组的实际,制定并印发了《人大代表基本职责》、《代表小组活动制度》、《代表小组学习制度》、《代表小组视察调研制度》、《代表联系选举单位和群众制度》、《代表小组活动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代表请假制度》、《主席团成员联系代表小组制度》等,制度健全,责任明确,保障代表小组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创新活动内容,除了组织学习以外,代表活动还采取视察、检查等方式,要求代表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并报告乡人大主席团,主席团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代表意见反馈,广泛收集整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确保意见建议质量的质量。
三、坚持代表列席会议制度,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大代表是国家和人民的纽带。人大代表有权出席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各项工作报告,选举党和国家领导人,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各项工作报告,并向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人大代表还有权列席主席团会议,闭会期间,我们始终坚持代表列席主席团会议制度,每次召开主席团会议都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列席会议,人大主席团自觉接受代表的监督。列席主席团会议的代表有权开展视察、检查;有权发言;有权提出意见建议,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权监督。通过实行代表列席主席团会议制度,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
四、通力合作,提高代表议案建议办结率
代表议案建议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代表工作最实质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一是要提前准备,提高议案建议质量。代表要掌握议案建议的概念和基本要求,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思考,确保议案建议的质量;二是要做好督促检查。乡人大主席团应采取现场督办、听取汇报、通报办理情况、召开督办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监督;三是乡人民政府始终把代表议案建议列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在办结率、面商率、答复率上下功夫,通过通力合作,提高代表议案建议办结率。:乡七届二次会议收到代表意见和建议共42件,解决26件,占61.9%,正在办理的16件,占38.1%。
五、开展活动,丰富代表文化生活
开展文体活动是丰富代表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文体活动的开展,不仅为代表提供了一项交流平台,也增强和提高了代表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闭会期间,沙拉托乡人大主席团充分利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县代表小组活动及主席团会议等有利时机,始终安排时间,组织各代表小组进行篮球、象棋、扑克等比赛;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举行大型篝火晚会,篝火晚会总是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极大地丰富了代表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代表主人翁责任感。开展积极有益的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代表的文化生活,既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与代表们沟通的机会,又增进团结了民族感情,为圆满完成人民代表大会各项议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开展慰问,关心代表生活
乡人大主席团本着代表工作无小事的原则,举全乡之力做好代表工作:一是给困难代表一定的关心支持,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无忧无虑开展工作;二是组织看望慰问代表。乡主要领导利用哈尼十月年之机,带着生活用品挨家挨户看望慰问代表,让代表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三是闭会期间,代表们始终按《代表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乡人大本着代表工作不止,关心代表不忘的理念,在乡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只要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都向代表分发一份纪念品,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代表们的积极性。
人大代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多措并举,推动人大代表工作新发展,贵在坚持,重在创新,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广听民意,如实反馈,不断创新代表工作的形式和方法,人大代表工作就能蒸蒸日上。(作者单位:元阳县沙拉托人大主席团)
第二篇:多措并举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发展
多措并举 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
消灭贫困,既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扶贫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全省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1570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390万人。全省5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0多元增加到2008年的3115.6元。随着扶贫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开展,我省扶贫工作一方面开始进入最为艰难的攻坚阶段,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脱贫群众巩固温饱和防止返贫的艰巨任务。在此情况下,扶贫工作要取得新进展,必须在立足我省实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系统制定和实施扶贫开发战略。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扶贫开发投入
要推动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首要的工作就是加大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无论是全国还是我省,在扶贫资金投入上都是以各级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不但造成扶贫资金筹集渠道较为单一,而且在社会上容易形成扶贫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的观念和认识。这不利于扶贫资金投入的有效增长,也不利于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的积极性。今后,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包括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加大省市县三级财政对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我省扶贫开发事业的积极性,拓宽扶贫开发资金的筹资渠道。有关部门应该积极争取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机构的资金支持;加强与国内外各类民间扶贫基金组织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为各类民间扶贫资金参与我省的扶贫开发事业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在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省内外企业加大对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优化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扶贫资金一直是我省扶贫资金投入的主要来源,其使用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涉及到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管理、分配、拨付和使用等各个方面,财政扶贫资金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和公正,才能有效地提高其扶贫效率。所以,要推动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大进展,一项关键工作就是优化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在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上,要逐渐改革分项投入、多头管理的格局,建立各部门之间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机制,有效降低扶贫资金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在扶贫开发资金的分配上,逐渐建立和完善因素分配法,形成一套公开、透明和可操作的基础数据收集方法、具体标准、计算影响因子的方法,为扶贫资金的公平分配提供政策依据,确保扶贫开发资金好钢用到刀刃上;在扶贫财政资金拨付环节,要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在各层次拨付时间上的政策规定,杜绝拨付延迟现象;在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环节,要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监督,避免扶贫资金被地方政府截留和挪作他用。
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开发式扶贫
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等多种原因,我省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我省在开发式扶贫过程中,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扶贫的成功经验,必须立足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开发式扶贫。
对于资源丰富,但是开发资金相对匮乏的贫困地区,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扶贫力度。一方面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引进资金加快扶贫对象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速度,扶植和培养诸如矿山开采、农林畜牧种植养殖、旅游服务等地方支柱产业,促进扶贫对象早日脱贫致富。
对于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导致贫困的地区,应进一步加大环境扶贫、生产扶贫和科技扶贫的力度。一是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二是要加大整田造林、修路修渠、通电通讯、医疗保健的建设投入,改善扶贫对象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科技服务网络的作用,并引导发达地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为贫困地区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支持。
对于明显缺乏优势生产资源的贫困地区,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和就业扶贫。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培养大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熟练技能的劳动者,为扶贫对象早日脱贫致富积累最具活力、最能动的积极因素。同时,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
对缺乏最基本的生存和生产条件的贫困地区,有关部门与其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就地扶贫,不如开展移民扶贫,通过将扶贫对象进行异地安置,彻底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其在融入到迁入地的过程中实现脱贫致富。
2010年10月13日10:20来源:《河北日报》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
第三篇:推动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新发展
强化五个观念推动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新发展
近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王怀臣要求全省纪检监察干部要强化“五个观念”,即进一步强化政治观念,始终保持正确方向;进一步强化大局观念,紧扣中心忠诚履职;进一步强化责任观念,惩防并举反腐倡廉;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纠风正纪取信于民;进一步强化自律观念,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切实推动全省纪检监察工作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绩。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有:
1、大局观念欠缺。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回避矛盾,害怕困难,面对“人情案”顾虑重重;面对“说情风”屈从让步;面对“特权案”不敢碰硬,习惯把问题上挂,矛盾上交,致使查案不深入,执纪不到位,案件质量不高,失去了查办案件的威慑力。
2、自律意识不强。有些纪检监察干部缺乏较高的政治素质不能严于律己,热衷于吃喝玩乐,己很难服众。
3、创新意识不够。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缺乏创造性,工作按部就班,应付了事,不善于将上级要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不敢大胆尝试,因而思路无新意,工作无特色。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王书记的“五个观念”,推动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发展和创新,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乡高度重视。在乡纪委书记的领导下,我乡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在廉洁自律上下功夫。纪检监察干部处于反腐败斗争的前沿,是不法分子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自我加压,自我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成为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勤奋自律的榜样。
2、在加强学习上下功夫。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应加强学习,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责任,尽快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3、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纪检监察工作要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必须做到掌握上情,吃透下情,靠不断的深入基层、不断的深入群众,不断的调查研究,不断的总结提高,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决策水平。
第四篇:浅议推动山区农业新发展
浅议推动山区农业新发展
段兴亮
元阳县是一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的山区雨养农业县。由于受海拔的复合影响,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种植香蕉、荔枝、芒果、茶叶、草果、甘蔗、木薯等多种经济作物。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50.38万千瓦,海拔在1300米以下的热区土地有60万亩;境内蕴藏着金、银、铜、铁、铅、石膏等十多种矿藏资源。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以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为特色的各种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民族风情浓郁,哈尼“长龙宴”、和“十月年”、彝族“火把节”、苗族“采花山”、傣族“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绚丽多彩。但长期以来,元阳的资源优势没有很好的转换为经济优势,产业培植的发展后劲不足,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巨大反差,老百姓守着“金山、银山”找饭吃。在这种巨大的反差面前,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立足元阳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元阳山区农业发展新途径。
一、做好可用土地的普查、防止争地现象
开发和利用山区的土地资源,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搞好山区可用土地的普查,是防止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的有效办法。开发山区的希望在土地,土地是山区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我们要做好山区可用土地的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做好科学规划,避免雷同和重复建设,防止产业争地现象。
山区综合农业的开发,离不开土地的支撑。充分发挥各地土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主导产业和名特新稀优农产品。一是产业布局要明确分工,加强协作,防止争地现象。低热河谷的产业布局是元阳热区资源在红河南岸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每一个区域、每一处土地,究竟发展什么产业,摆放什么项目,不仅要考虑其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现有产业基础、城镇发展及市场发育状况等。还要科学研判市场情景,使规划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对中长期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应具有权威性,保持连续性,使政府能够一届一届地、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不要今天种这,明天种那或总是在同一快地上作文章。县委、政府应加强对山区可用土地的普查和规划,综合考虑各方面条件,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热区产业和项目,明确各自分工,促进县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各乡镇各部门应从大局着眼,服从县委、政府产业布局规划要求。二是整合土地资源,优化布局,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根据区域、特色合理准确地定位,按照特色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做到集中连遍,集中抓好2-3个产业基地,齐心协力地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建设具有优势的特色基地,及时认真地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止低层次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不能处处点火,处处冒烟、做到规划一个、实施一个、完善一个、贮备一个,保证产业按照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快速发展。要搞好引进试验,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与特色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愿意,适度发展,不搞命令式、一刀切,更不能违背市场规律,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全盘上马,一哄而起。三是做好可用土地的科学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山区可用土地,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不以领导人变而变,不以领导人思路变而变。只有干好当前,才能将长远规划变成现实。同时,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兼顾长远利益,牢固把握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认真解决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土地保护同步,杜绝“好大求洋”、不切实际和“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不良现象,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虚假政绩的错误思想,树立甘当奠基人、实实在在干事业的观念,求真
务实,真抓实干,不干“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届包袱”的事。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山区支柱产业培植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元阳应把加快推进山区支柱产业培植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更为突出的战略位置,积极谋划产业培植的新思路、新举措,努力实现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和谐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今后几年:在稳定粮食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加快支柱产业培植,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重点提升甘蔗、香蕉、荔枝、芒果、茶叶、畜牧、林业,积极培植膏桐、核桃产业,加快发展橡胶、板蓝根产业,加大农产品开发力度,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加农民群众收入。
围绕产业发展思路及目标,我们在产业培植中要始终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科学论证、科学发展的原则。在一项产业培植之前首先要科学规划、科学论证,优先培植有一定发展基础且能够做强做大的产业,使之快速见效。以印楝产业来说,元阳县从2000年开始种植,现已发展到10万亩,大多已即将进入丰产区,但先前没有通过很好的科学论证,当地没有加工厂,果实几乎没人收购;再拿栀子产业来说,曾经一度发展到上万亩,但就是当初没有深入调研、科学研判市场前景,没有把握好市场发展趋势,急功近利,盲目发展。这样的产业,不仅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还使得广大干部群众对产业培植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二是必须坚持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须拥有稳定的市场,才能为培植龙头企业创造条件。以南沙镇为主的冬早蔬菜来说,早在1986年就在排沙河两岸示范种植,2000年开始扩大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但到目前还是“鸡窝式”、“背篓式”的,你家种黄瓜、我家种番茄、他家种辣椒,各自为阵,没有科学规划和集中统一种植,产业效益不明显。也就不可能引进实力较强的企业进入带动发展。三是必须坚持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优先的原则。新的品牌要创造,老的品牌不能丢。拿茶叶产业来说,目前发展到3.1万亩,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努力,但前几年一直没有建立科学的发展机制,投入力度小,扶持政策不配套,产业发展水平低,效益不明显;荔枝、芒果产业曾经一度是元阳县干热河谷地带老百姓的“摇钱树”,因没有注重扶持、巩固、提升和改造,最终退出了经济林果业的历史舞台。这样的传统产业,不仅辐射面广,而且是农民群众稳定的收入来源。必须加快巩固、改造和提升,不断发展壮大科学地发展这项产业。以板兰根产业来说,曾经已是高寒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终因没有把握好质和量的问题,老百姓曾将其当柴火,但这项产业目前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种苗价格保持上涨趋势,深加工产品更是价格不菲。这样的产业只要我们看准了市场,就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四是必须坚持“现绩”和“潜绩”相结合的原则。就是产业培植中既要有见效快的,也要有长期持续发展的,为农民群众提供稳定的收入,防止“竭泽而渔”,一味的追求“政绩”。以甘蔗、木薯、香蕉产业来说,周期短、见效快,一年就有效益,可解决老百姓的燃眉之急;以橡胶产业来说,周期长,见效慢,三五年后才有效益,但该产业发展潜力很大,持续时间较长,如果现在坚持抓好、持续发展,对农民群众增收的作用是巨大的。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如果能够发展到10万亩,橡胶就会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只要我们在山区支柱产业培植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上原则,就一定能够实现元阳产业培植的新跨越。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破除三种意识
面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的新形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山区农业、农村工作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束缚农业发展的思想观念,更新思维方式,牢固树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推动山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针对山区农民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甚远的实际,我们必须破除三种意识 :一是破除“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的传统农业意识。山区农民由于长期受封闭保守思想的束缚,商品意识十分淡薄,严重制约了山区农业的发展。必须教育和引导农民面向市场,依托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山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取向。不仅要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更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不仅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更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满足市场多样化、专门化的需求。二是巩固提高纵向一体化经营。大力扶持和引导山区农村正在兴起的以“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为代表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扩大模式覆盖面。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避免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发生摩擦时,把企业风险转嫁到农户身上,损害农民利益。逐步探索和实行促使松散型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向紧密型“股份制龙头企业+基地+入股农户”模式转变的新举措,把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是大力发展横向一体化经营。在目前山区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发展农村各类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和农民协会,让其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支持他们在向组织内部提供产中系列化服务的同时,逐步向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购销等产前领域延伸,向农产品销售、加工等产后领域拓展。要以横向一体化经营为载体,带动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农村市场,繁荣农村经济。二是破除“小富即满,温饱即足”的小农经济意识。近年来,元阳山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不大,发展特色产业步伐不快,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规模效益。在现阶段,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坚定不移地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业效益。一是因地制宜布局支柱产业。可根据山区小气候特征明显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达到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最佳组合。根据县委政府提出的三个经济带多年的实践,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大力发展水东瓜、草果、樱桃等经济作物,形成高山生态经济林带;在海拔800米至1600米的中半山推广杂交稻,发展畜牧业及梯田养殖业,形成中半山的粮畜及梯田养殖经济带;在海拔800米以下的矮山河谷区,依靠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甘蔗、木薯、印楝、膏桐等为主的热区作物经济带。总之,山区要根据自己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规划,形成特色产业布局。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是山区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的重要依托。要千方百计引进、培植龙头企业,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和探索与龙头企业的合作问题,按照市场机制,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按照加工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要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产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配套发展壮大系列化服务体系,互动互赢,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建设生产基地壮大支柱产业。按照总体规划布局,在现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战略,推进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以农业项目为载体,抓好重点基地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三是破除“乡镇转一转,路边看一看”的常规农业服务意识。新阶段山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民对科技、信息等各种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常规的、传统的农业服务观念和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农业是先天性的弱质产业,高风险、低回报,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农口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全面贯彻落实党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切实转变服务农业生产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健全科技网络,强化科技服务。根据山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社会性、群众性、综合性、教育性强的特点,建立健全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员相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科技人员到山区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支持鼓励各种民间科技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组织的科技活动,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科技力量服务农业。二是加强试验示范,强化引导服务。改变过去用行政命令催种催收、种这种那、种多种少的传统农业农村工作方式,尊重农民市场主体地位,重点办好示范基地、示范村、示
范户等试验示范样板,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经济。三是加强产前产后指导,强化全程服务。传统服务方式只注重农业生产领域的服务工作,而对产前信息、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服务和产后农产品市场开发、加工销售等服务工作抓得不够,从而要么造成产品不适应市场,要么产品不能及时销售出去,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调整农业服务工作重心,努力实现以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转变;调整农业服务工作领域,既要抓好农业科技服务,又要抓好农业信息、生产资料、市场开发等全方位的服务,更好地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领导、理顺关系,形成推进元阳山区农业大发展的合力
山区农业开发,领导班子是关键,政策是核心,资金是基础。要牢牢把握好这三者的关系,树立长期协作的思想,实行一套班子、一个政策、一个配套资金的“三个一”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山区农业大发展的合力。
针对在推进山区农业开发中领导班子、政策、资金三者的重要关系,我们应确保“四有重点”。一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是推进山区农业开发的关键。从山区农业发展思路的制定,发展举措的推进,工作机制的完善,推进合力的增强,无不凝聚着各级领导的心血和智慧,体现着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反映着他们的思想和作风。领导干部既要总揽全局,又要协调各方;既要把握方向、提出战略,又要营造环境、推进工作,发挥着常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以上说明告诉我们,推进山区农业大发展,一 定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并坚持主要领导以主要精力抓,分管领导和主管部门以全部精力抓,一任接着一任,连续使用力量,方能见到成效。二是要有一个好政策。政策是推进山区农业开发的核心,制定扶持政策,优化山区农业开发的投资环境。在实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我们应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国家对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农业投资在税收、金融等方面享有的优惠政策;有关乡(镇)及部门投资的项目建设,政府应给予重点支持;对进入山区农业开发的业主在土地使用权流转方面应给予一定优惠;对引进农业科技、先进农业生产设备和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等方面应给予政策支持。同时,政府及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式,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元阳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三是要有一个配套资金。资金是推进山区农业开发的基础。积极落实配套资金,确保预期开发效果。元阳县的综合财力在全州是中下,尽管财政十分困难,但县乡还是应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作为重点工程对待,纳入预算优先安排解决,每年应按中央、省、州要求足额配套。或用预算外资金或地方机动财力解决,把配套资金转入资金专户封闭管理,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作者单位:元阳县人大常委会)
第五篇:多举并措 落实植树造林
多举并措 落实植树造林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巩固省级林业生态县创建成果,加快推进生态宜居温县建设,确保圆满完成2012林业生态建设任务,我镇及时召开植树造林动员大会,大会提出四项措施务求工作落到实处,做好今年植树造林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镇班子成员包村,机关干部包路段,亲临一线指导工作。各村支部书记为林业生态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保证今年林业建设任务圆满安成。
二是深化改革,落实补贴。积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推行“反租承包”方式,认真落实林木产权,真正实现“树定根、林定权、人定心”,形成林农增收、林地增效的良好格局。严格落实财政补贴资金,提高林农植树积极性。
三是广泛宣传,全民发动。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宣传手段,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层层发动,广泛动员。且通过典型示范引导,营造“造林有功、育林光荣”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目前,我镇共悬挂横幅50余条,张贴标语200余条,出动宣传车20余次,发放宣传单3000余页,有效地提升了公民的生态意识。
四是务求实效,严格奖罚。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本着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下大力气投入造林工作。为切实解决好部门路段“年年种树不见树”的问题,村村成立林木管护组,落实专人管护,发现毁林伤苗现象,一经发现,从重处罚。镇党委、政府将植树造林工作纳入对村级目标考核。明确考核验收和奖惩标准,验收达标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和验收没有合格的村,将追究村主要领导负责人和包村干部的责任并且处以一定的罚款。
形成“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崭新局面,确保圆满完成今年植树造林任务,为林业生态网络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