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筠连县司法局关于开展人民调解与信访对接工作的实施方案
筠司发„2011‟10号
筠连县司法局
关于开展人民调解与信访对接工作的
实施方案
各股、室、处、所:
为进一步发挥信访与人民调解在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信访与人民调解的对接工作机制,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及时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问题,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市司法局2011年基层基础工作目标任务的文件精神,我局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履行信访、人民调解职能,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建设“山水之城、煤海之都、活力筠州”,营造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在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的基础上,对适宜运用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加以调处的矛盾纠纷,通过“访调对接”,在大调解工作框架内予以调处,就地解决,以达到全县信访问题、重复信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量逐步下降的目标,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为了更好的开展此项对接活动,成立了筠连县司法局人民调解与信访对接活动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 长:李章权(县司法局局长)
副组长:张 嵩(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黄佑科(县司法局副局长)成 员:戴绍权(县司法局基层股股长)
周晓芳(县司法局办公室主任)
应敏国(县司法局公律股股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基层股,具体日常工作由基层股负责。
四、工作任务
(一)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与信访对接配合的组织体系 各司法所要主动组织协调乡镇、村(社区)人民调解员积极参与信访工作。局基层股要主动与信访部门建立协作联络机制,切实做好组织协调。要建立针对化解不同类型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人员资源库和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快速调处组织,把那些公道正派、热心调解工作,有群众威信和调解能力的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工作者和有关行业的专业人士吸收到调解队伍中来;把那些业务精通、能说善辩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安排到各级联合调解小组,组成专门人员与专业人士相结合的调解队伍。
(二)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与信访对接配合的工作制度
1、在排查预防上对接配合。各司法所要要针对不同时期表现突出的社会矛盾纠纷,及时提出排查和预防工作意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四级网络”的作用,主动配合信访部门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和预防工作。正常的排查工作至少每个月进行2次,重要时期和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要随时组织专项排查调处。局基层股加强与县信访局联系,及时将全县信访情况、信访案件向各司法所通报,各司
法所接到有关通报后要及时组织调解人员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2、在共同调处上对接配合。对信访和有关部门要求协助调处的信访案件,原则上由信访案件所在地司法所及时组织调解人员协助配合做好法律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与信访及有关部门人员进行联合调解,引导上访人员按照合法途径和规定的程序反映情况、表达诉求。对重大疑难信访案件,由局里组织有关人员参与联合调解。
3、在案件分流上对接配合。对信访部门分流的因民间纠纷引起的信访案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所在地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参与信访事项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及时主动地与信访人取得联系,对案件进行认真的调查取证,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并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调解协议书;对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案件,要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一般不再进入信访渠道。
4、在信息交流上衔接配合。县局要与信访部门建立社会矛盾纠纷信息及工作信息共享制度,适时召开情况交流会,相互通报社会矛盾纠纷发生、发展的趋势,传递排查、预防的工作信息,反馈分流案件的调解结果,交流调解工作的经验做法,编写典型案例进行宣传。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一是要研究制定《筠连县矛盾纠纷调处办法》,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与信访矛盾纠纷的调解范围、原则、流程及档案资料管理。
二是要落实具体的办公地点,并进行规范化建设工作。三是要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四是要落实专项经费,并纳入个案补贴经费范围。
五、工作要求
要规范调解程序。在实施对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信访条例》和人民调解的相关规定进行,调解文书要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制作。
加强信息沟通。信访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在对接工作中要加强联系、协调配合;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工作形势,交流对接工作经验,查找工作不足,并提出下一阶段工作设想和举措。
二○一一年四月八日
主题词:人民调解 信访 对接方案 抄送:市司法局。
筠连县司法局办公室 2011年4月8印
第二篇:关于人民调解与信访对接机制研
人民调解与信访对接机制研究
黄艳好
【提要】本文在有关资料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以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实例为视点,有针对性地总结全国各地的“对接”经验和教训,并对各地的对接形式进行类型化分析,进而针对广安的具体情况提出人民调解与信访对接机制的建议。
近几年来,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信访问题,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强大的解纷功能,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地先后进行了人民调解与信访对接的各种尝试。在我国,创建人民调解与信访对接机制似乎与21世纪末西方的“ADR运动”一样,成为一股方兴未艾的潮流。目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亦投身到这股潮流中,积极探索“调访对接”的新模式。
一、广安区“调访对接”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根据广安区司法局、群众工作局和广安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三者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人民调解与信访对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实际调研的情况,下面将从对接范围、对接方式、考核督查等几方面对广安区“调防对接”情况作全面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一)对接范围
广安区将对接范围限定于“信访事由属于双方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的民间纠纷;经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会办,指示由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牵头解决的,需要区调委会有关成员单位共同协调的事项”。
由此可见,广安区所规定的“对接”范围不仅含糊不清,难以界定,而且带有强烈的行政性色彩,没能较好地理顺司法行政部门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关系,需要对“对接”的范围进行重新限定。
(二)对接方式
由于广安区仍处于初步探索时期,因此其对接方式尚不成熟,是属于介于“委托转交”和“设置附属性机构”两种类型之间的对接方式①。首先,人民调解组织受理到属于信访部门管辖的案件以后,应及时移送信访部门,由信访部门按《信访条例》及相关规定办理;信访部门受理中发现可调案件的,可委托或邀请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或其他人民调解组织现场参与调解。对于委托调解的案件,信访部门应出具《移送调解委员会调解函》,将有关材料复印件一并移送调解委员会,并告知当事人三日内到信访局调解室接受调解。其次,由区司法局牵头,在区信访局内设立调解席和调解室,并安排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专家库成员定时定点轮流值班,制作《值班轮次表》,实行值班实名登记制度。
无疑广安区已经初步建立起“访调对接”的基本框架,但在技术衔接和具体制度层面,仍然缺乏规范的程序规定和相关的配套制度,如委托、受理与结案的方式尚不够明确,又如卷宗装订、案卷管理、轮流值班的相关制度缺乏规定等。
(三)考核督查
广安区把“调访对接”当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并将其工作绩效纳入了维稳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年终进行量化考核。一方面,对工作迟缓、措施不力或严重不负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另一方面,对工作积极、表现突出、取得实效的乡镇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二、各地“对接”方式的类型化分析
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调访对接”模式探索的同时,受制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开展的程度和取得的绩效必然有所区别。特别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由于其充分的公共财政支持和制度保障,通常其“对接”方式比乡镇更先进、更完善。而且,在汇总全国经验的过程中,笔者也注意到,可以作为典型的乡镇“对接”经验远没有各大城市丰富具体。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将各地 的经验进行一般性的类型化分析,根据对接方式的复杂难易程度,按从简单到复杂的流向,归纳出几种最基本的“对接”方式,以便能让各地根据自身的财政等具体情况加以选择,从而克服这种城乡之间的差别。
(一)信息互通
这是“对接”最简单的初步方式。所谓“信息互通”指案件信息的相互通知汇报。具体而言,人民调解组织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信访案件或者当事人有信访苗头的,及时通知信访部门;同样,信访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若发现有关人民调解的案件,则通知人民调解组织主动介入予以处理。
这种“互通”实质上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案源信息传递的表面,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案件转移或者委托程序,因而与下一种模式相区分开来。在具体实践中,不少地方的“对接”方式也仅做到这一步,至于它们所声称的其他各种“对接”方式因缺少具体可行的操作程序和环节,成了地方领导宣扬“政绩”的工具。虽然这种对接方式不具有任何具体的程序和模式,但由于其及时的通知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而且几乎不花费成本,所以在广大乡镇地区均可采用。
(二)委托移送
委托移送指当信访局(办)受理信访申请后,认为其符合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处理的条件,即委托移送给当地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这是人民调解与信访对接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模式,如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亦采用这种方式。这种简单的对接方式能主动地对纠纷进行适当分流,有利于节约成本,更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因此,这种方式能被广大地区所普遍采用,却可能出现衔接不畅、程序混乱等现象,仍需要其他配套制度的规范。
(三)人员兼任
人员兼任主要体现在具体负责“调访对接”的工作者的多重身份上。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居(村)委层面,居(村)委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和调委会主任分别作为人民调解信访代理主要责任人和代理员,如上海市普陀区;另一种是实行人民调解、治保、信访工作“三员合一”制度,如浙江省临安横路乡。此外,人员兼任还可以指信访信息员,因为他们既负责引导信访、汇报信息等本职工作,又常常充当人民调解员的角色②。这些对接经验都实现了机构和人员的整合,有建立纠纷解决中心的倾向。这种对接方式实现了纠纷解决的专业化效果,同时也节约了劳动力资源。但职务与公职地位的差异将不利于该对接方式的发展。虽然较前二者更为复杂些,但此方式也易于广泛采用。
(四)设置机构
1.附设机构
这种模式,通常是在信访局(办)下附设调解工作室或者其他机构,主要对属于人民调解范围的信访案件的进行调解。其所配备的调解员由律师、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调解员等担任,并且一般实行轮流值班制。又如贵州省德江县。
2.信访代理窗口
在不同的地方,这样独设性的机构或者窗口名称略有不同,其最主要特征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信访局(办)之外,另设一个由当地政府领导,司法局(所)和信访局(办)指导的独立组织。如较早实行调解信访代理服务的上海市长宁区⑤,又如北京宣武区的模式⑥。
3.综合性机构
这种方式通常是以当地政府和各司法行政机关牵头,通过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纠纷解决机构,司法局(所)、信访局(办)、纪委、农委等有关职能部门和人民调委会共同进驻此机构,合署办公,从而实现综合采用行政调处、人民调解等形式的大调解格局化解矛盾。这样的一种机构一般具有多重的解纷功能,利用人民调解解决信访问题只是其职能的一个方面。如北京怀柔区经验⑦,又如上海市虹口区模式⑧。
设置机构的这几种调信对接机制较人员兼任型多了机构上的建立和职能上的专门化。当然,也可能会涉及人事与经费的专门化。这种机制最有利于纠纷快捷和彻底的解决。但是高成本的问题使财政经费紧张的地区难以采用和开展,尤其是对广大的乡镇地区而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类型化分析通常是建立在理想模型的基础上,实践中有些地方的对接方式可能会介于两种类型之间,处于一种未完全“成熟”的形态,如广安区的对接方式就属于这种情况。不过,撇开一些个别的因素,可以看到一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趋势,即“访调对接”方式正在由简单向复杂“进化”,各地在经济政治社会条件的允许下都倾向于通过设置一个综合性的解纷机构,将信访、治安、调解等诸多问题综合解决。
三、广安区“对接方式”的建立和完善建议
(一)明确对接的范围
并非所有的信访案件都可以移交进行调解,也并非所有的人民调解调解不成的案件都需要通过信访来解决,二者对接的范围存在一定的限定。
人民调解的范围原来仅限于公民与公民间的民事纠纷,但2002年司法部颁布的《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已经将其扩大到“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而根据《信访条例》第14条规定,信访人对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反应情况、提出建议,或者不服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3)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4)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5)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调解与信访有各自的范围限定,二者在民事纠纷领域存在一定范围的重合。而这重合的部分亦是“调访对接”的范围,即属于公民向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职务行
为以及公民向村委会、居委会及其成员职务行为的民事投诉请求,是信访事项进行人民调解必须符合的第一个条件⑨。
(二)加强对接程序的规范化
规范的程序不仅有利于“调访对接”流畅顺利地进行,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平正义。从广安区的具体操作程序上看,其执行的“五表”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调访对接”⑩,但仍有不少值得完善和改进之处。
这里就以“委托移送”的方式为例进行分析和说明。信访局(办)接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信访事项后,应在《信访登记表》上登记。经过审查,发现信访事项既符合上述“调访对接”范围,由征得双方当事人书面或口头方式的同意的,则应依有关规定出具《移送调解委员会调解委托》给相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将该事项从信访程序转入人民调解程序。当人民调解接受委托或决定受理时,应依照相关规定进行立案,并填写《信访事项调解立案表》,按调解程序依法进行调解。对于调解成功的信访事项,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以调解委员会的名义,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该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程序方面还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在转入人民调解程序以后,能否重新返回信访程序?有学者认为,既然已经经过双方当事人同意转入调解程序,就应该严格按照有关人民调解的规定办理,当事人就无权要求返回信访程序(11)。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一方面,转入调解程序由于建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同意的基础上,双方当事人就应遵守这样的“允诺”,而不能再返回信访程序。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返回信访程序不仅使前面所作的努力变得毫无价值,而且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三)理顺指导关系,明确各自职责
信访局(办)在性质上属于行政机关,而人民调解工作历来由司法局(办)进行指导和管理。因此,“访调对接”难免会带上一定的行政色彩。如何克服行政性带来的弊端而尽可能发挥其优势则是完善“访调对
接”的应有之义。在明确信访机构对相关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督促的职责的同时,也应该指定调解室的专门负责人(不搞兼职),明确信访局(办)与司法局(所)各自的职责,划清其各自的权限范围。在具体的指导、督促关系上,相关领导干部与信访代理员和信访调解员之间应为工作上指导不指派、交办不强加的关系,而且在建立综合性纠纷解决机构时尤其要注意各种性质纠纷的分流和处理。
(四)实行经费保障制度
经费通常成为一个制度能否顺利开展和正常运行的基础性前提。经费问题不仅一直困扰着人民调解委员会,也成为阻碍人民调解与信访机制顺利对接的一大难题。在笔者的调研过程中,经费也成为每次研讨会上每个相关部门和组织必然涉及和讨论的话题之一。因此,保证经费、落实经费就显得至关重要。
除了将人民调解与信访对接费用作为专项经费列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外,还可以考虑采用案件补贴的方式,根据人民调解具体调解信访案件的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具体而言,调解组织每成功调解一起信访案件,根据案件的复杂和困难程度,由信访局(办)给予几百到几千不等的补贴经费。当然,补贴的标准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你好哦啊,
第三篇:推进行政复议与人民调解对接联动工作实施方案
推进行政复议与人民调解对接联动工作实施方案
为推动建立健全我区行政争议多元化解机制,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深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整合行政复议、人民调解资源为重点,以健全完善复调对接联动工作机制为抓手,有效推动行政复议和多元化解行政争议工作上新台阶。
二、工作平台
(一)工作机构。
设立XX区行政争议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行政复议机构移交的行政复议案件,其中需要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调委会调解的,可以将案件委派给相应的调委会进行调解,调解不收取费用。(二)人员配备。
XX区行政争议调解委员会原则上配备3名人民调解员。另可根据需要选聘1名辅助调解人员以充实工作力量。参与复调对接工作的调解员应具备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品行,以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三)工作范围。
下列行政复议案件可以移交进行人民调解:(1)涉及土地、林地、房屋等权属争议案件;
(2)涉及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赔偿或行政补偿纠纷案件;
(3)涉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
(4)其他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处理的案件。
三、工作流程
在行政争议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调解优先原则。
(一)受理甄别、引导分流
行政复议机构对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应当及时登记并予以甄别,对符合调解情形但当事人未申请调解的,应当向申请人阐明人民调解的优势,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同意采取人民调解方式处理的,由申请人提交调解申请书和行政复议中止申请书,行政复议机构作出中止行政复议的决定,并移送行政争议调委会进行调解。行政复议机构对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申请人主动申请调解的,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在7日内作出是否适用调解方式处理的决定,若可以调解,由申请人提交行政复议中止申请书,行政复议机构作出中止行政复议的决定,并移送行政争议调委会进行调解。
(二)对接移交,开展调解。
行政复议机构向行政争议调委会移交可调解的行政复议案件时,须填写复调对接移送单,连同申请人提交的调解申请书和必要的案件材料副本一并移交行政争议调委会。行政争议调委会应当在收到移送材料后3个工作日内将受理情况反馈行政复议机构。行政争议调委会依法受理调解申请后,应当及时组织当事人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开展调解。调解一般应在受理之日起20日内调结,疑难、复杂纠纷可延长10日。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发现纠纷有可能激化和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应当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缓解或疏导,对有可能引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及时报告相关行政机关。(三)结果反馈,成果运用。
调解成功的,可以由行政争议调委会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并将结果反馈行政复议机构,并由申请人提交行政复议撤回申请书,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终止行政复议决定;也可以直接由行政复议机关作出行政复议调解书结案。调解在规定时限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行政争议调委会应当终止调解,并出具人民调解不成功告知书,反馈行政复议机构,由行政复议机关按程序恢复审理。四、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推进复调对接工作对做好新时代行政复议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实组织机构,行政争议调解委员会由区司法局局长担任调委会主任,由区司法局分管行政复议、人民调解工作的副局长担任调委会副主任。成员由区司法局行政复议与应诉科、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工作人员及公职律师组成。调委会主任负责统筹指导复议调委会的衔接运行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强化经费保障。
积极协调区财政部门,按照国家和市级有关规定,落实有关工作经费,确保复调对接工作有效开展。(三)注重典型示范。
加强复调对接典型案例等宣传,营造复调对接工作良好氛围。加强复调对接工作经验总结提炼,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带动性强的典型经验。加强复调对接典型培养。第四篇:市司法局人民调解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全市人民调解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我市人民调解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
下,我市始终坚持把开展人民调解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调解新理念,构建调解新格局,探索调解新机制,在完善组织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强化调解效力等方面付诸了大量努力,着力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诉讼之外,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抓好“三项建设”,夯实人民调解工作基础
1.以建立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为目标,抓好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一是健全和完善乡镇(街道)、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结合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每个自然村成立人民调解小组,同时在每个村和社区配备人民调解信息员,形成了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农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民调小组、义务调解员和纠纷信息员四级调解网络体系。二是加强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着力推进改制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小型企业建立调解组织,尤其是在劳动争议多发、高发企业设立调委会,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维护稳定的作用。三是稳妥推动区域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比如,今年全市成立了12个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拓宽了我市人民调解工作的渠道,深化了人民调解机构的网络建设。目前,全市共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3932个,其中乡镇(街道)调委会149个,村(居)调委会3548个,企事业单位和行业性调委会等其他调委会235个,共培养、发展人民调解员16356人,纠纷信息员31000余人,逐步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
2.以提高社会矛盾化解能力为前提,抓好人民调解队伍素质建设。
一是建立了一支专业化和社会化结合的调解队伍。选举、聘任调解员时,优先考虑有社会经验、懂法律知识的同志,聘请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法学教师、退休法官及检察官等为兼职调解员;广泛吸收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验丰富的退休干部、有威望的老同志、热心调解工作的志愿者加入调解队伍。
二是加强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至今,每年都要组织全市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各县(市、区)也建立了培训师资队伍,对调解员实行岗前培训、定期轮训,并组织经验交流、现场观摩、法院旁听等活动,提高其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调解技能。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首席人民调解员制,推进调解员队伍的职业化。
三是广泛整合社会资源。下大力气整合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资源,把律师、公证、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等部门整合为调处重大民间纠纷的主要力量,在全市146个乡镇(街道)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全面发挥司法行政各项职能优势。
3.以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为根本,抓好人民调解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一是统一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要求人民调解员开展工作时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合法合理、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三项基本原则;要求调解组织基本达到“五有”(工作场所、标牌、印章、调解文书、统计台账)和“四落实”(组织、制度、工作、报酬)的标准,并逐步实现“六统一”(标牌、印章、人民调解标识、程序、制度、文书);建立健全学习、例会、统计、排查、信息反馈、回访记录、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将全国统一的人民调解工作标识、人民调解各项工作制度、纪律、纠纷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调委会人员名单、调解受理范围和调解流程、调解场所秩序等内容统一制成上墙板面,接受群众监督,有效地提高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
二是保障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市委常委会于通过了由各县(市、区)财政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的意见,市司法局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县(市、区)财政将人民调解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
而在制度上对人民调解经费给予保障。
三是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司法所是代表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的直接部门。国债投资司法所建设五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拨付配套资金537.3万元,完成了146个司法所的建设工程。从调整的县乡机构改革富余人员和招录的公益性岗位中,为司法所充实工作人员,基本达到了规范化司法所要求的每所3人。目前,全市146个司法所全部建成,面积均达到100m2以上,已有89个司法所达到省级规范化司法所标准,占到总数的60%。
(二)推动“三个创新”,拓宽人民调解服务领域
1.创新人民调解工作载体,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职能作用。
认真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积极开展专项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推动人民调解向深入发展。以“人民调解年”活动为契机,狠抓民间纠纷排查预防长效机制建设,建立了由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县(市、区)司法局按照纠纷的难易程度和涉及面的大小确定专人进行调处的逐级调处制度;开展了“重大民间纠纷集中调处”活动,建立了重大民间纠纷预警和调处机制、考评督办机制;开展了“我为和谐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了“纪念《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施行二十周年”人民调解专项活动;2010年开展了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活动,设立了由基层、公证、律师、法律援助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对于重大疑难纠纷,通过调动司法资源,及时调解矛盾纠纷。
2.创新人民调解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服务范围。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在有效化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主动参与企业改制、土地流转、移民安置、征地拆迁、“三农”问题等热点、难点问题,及时预防、调处、化解了大量不安定因素和一批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南铁路平顺段开工建设过程中,因占地、拆迁赔偿等问题引发大量矛盾纠纷,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经过反复调解,终于使村民得到了合理赔偿;长子县成功调解了石哲镇48户村民与特高压变电站工程的征地补偿纠纷,保障了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目前,全市正着力开展专业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工作,依靠专业化队伍、运用专业化知识,有效化解医患、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方面的矛盾纠纷,赋予人民调解新的内涵。
3.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方法,进一步增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积极探索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积极整合人才资源,着力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和时效性,逐渐形成了“大调解”工作格局。襄垣县司法局组建了由司法助理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担任调解员,公安、法院等单位同志担任法律顾问的“襄垣县人民调解中心”,案件范围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移交的民事案件、轻伤害案件和治安案件,现已成功化解了西营镇砖窑集体上访案件等多起影响较大的案件,2010年7月23日召开的全省行业调解现场会上,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此外,在全市推行了“一方针、二并举、三调处、四制度、五结合”的“12345”工作法,即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将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并举,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并举;对一般纠纷及时调处,突发纠纷预案调处,疑难纠纷会诊调处;在调处过程中严格执行预警制度、报告制度、衔接制度、回访制度;并将内调(厅内)与外调(厅外)、动调(走出去)与静调(请进来)、法调(法律)与情调(情理)、冷调(缓处)与热调(及时)、软调(肯定)与硬调(批评)有机结合起来。
(三)强化“三种宣传”,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社会影响一是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将人民调解与普法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刊登典型案例,宣传在群众中反响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已成功调解的案件,以案释法,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二是依托专项活动扩大宣传。开展了“我为和谐做贡献”活动,组织全市基层调解“双十佳”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市13个县(市、区)进行了巡回演讲报告。开展了“纪念《人民调解组织条例》施行二十周年”人民调解专项活动,13个县区司法局、146个司法所、32个法律服务所、3932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共万余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
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的表率引导作用。近几年,我市人民调解工作涌现出龙晓霞、苏建国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受到国家、省、市多项表彰奖励。,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基层调解工作“双十百优”表彰大会,对在基层调解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层调解组织和优秀调解员给予隆重表彰和奖励,在全市营造了学先进、促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的人民调解工作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少数领导对人民调解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未能把人民调解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重治理,轻防范。二是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及新型经济组织的调解组织建设还不够到位,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建设相对滞后。三是仍有部分县(市、区)的人民调解指导工作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经费落实困难,基层调委会尤其是村(居)调委会工作经费和人员补贴没有保障,硬件设施欠缺,调解人员应得的补贴得不到兑现,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三、今后重点工作
2010年8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人民调解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规范了人民调解问题。我市的人民调解工作将以此为契机,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人民调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调解法》将在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要广泛开展《人民调解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开展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专项活动,深入、广泛宣传人民调解职能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调解、主动用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要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重点抓好企事业单位、外来人口聚集地、集贸市场等调解组织的建立,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发展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切实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多方参与的调解组织网络。要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四落实”和“六统一”的要求,完善软硬件设施,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格式文书和工作流程。
三是加强领导,强化保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调解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重视与支持,切实克服“重打轻防”的思想,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逐步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投入,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拨出专项资金保证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补助经费、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多次深入基层视察监督人民调解工作,今年9月15日又对全市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对我市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今后继续给予此项工作更多的关心、支持和监督。我们坚信,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有效监督下,全市的人民调解工作一定能够充分发挥“金钥匙”和“减压阀”的积极作用,为创建平安、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对接
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对接
马艺鸣
5月17日上午,陶庄法院开庭审理张某、李某离婚一案,双方亲友团高达30人之多,矛盾一触即发。陶庄司法所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赶赴现场,与法庭法官兵分两路做工作,经过说服、细心劝解,双方家人理智地退到庭外等候。一边由法庭法官开庭审理案件,另一边由司法所干警做好当事人亲属思想工作。休庭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起因家庭琐事引发的离婚诉讼,草率离婚对家庭、对孩子都不利,如因一方不满,还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司法所干警主动找主审法官交流看法,马庭长、马所长立即安排各自人员在法庭调解室联合调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情绪冷静了,气氛缓和了,并且愿意回去好好考虑婚姻大事等待下次开庭,双方亲友团安静地离开了法院。大家都期盼着他们能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