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寺庙旅游、宗教旅游开发瓶颈和要点
寺庙旅游开发: 跳出寺庙看寺庙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将佛教资源与旅游开发结合的发展模式也随着水涨船高,作为传统宗教场所的寺庙在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之下又被赋予了旅游景点的新涵义,建筑、音乐、文物、庙会、民俗等寺庙文化逐渐深入人心,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一、三大问题制约寺庙旅游发展
[在此处键入]
通过一些宗教文化项目旅游景点的开发,可以让人们感悟到佛教独有的文化内涵与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质,充分发挥了寺庙文化的资源作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1、过度商业化
寺庙旅游的过度商业化一直被游客诟病,许多人在去寺庙景区之前都会带着好奇和膜拜的心情,像是去探索一个极其神秘和神圣的地方,但是到那一看寺庙门前杂乱无章的销售摊点,脏乱差的寺内环境以及一些破坏寺庙整体和谐的告示和牌匾,游客的兴致立马就大打折扣。
2、接待能力有限
寺庙接待能力有限也是影响寺庙旅游发展的一大问题,许多著名的寺庙不是在高山之上就是在偏远地区,景区本来不便,在客流大的时候更是一停车位难求,再加上寺庙本身吃、住、购、娱等方面配套的不完善,接待能力远远不足。
3、门票收入依赖
寺庙对门票经济的依赖也严重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以前寺庙是民众祈福拜佛的地方,主要收入是香民的香火钱。现在功德钱虽然也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票也是十分可观的一大收入。门票制度的[在此处键入]
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游客的数量,来寺庙烧香拜佛的人基本是外地游客,附近的乡民由于无法承担高额的费用,渐渐地不再来寺庙祈福还愿,当地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而这恰恰是寺庙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根基和寺庙文化的精髓所在。二、三大方法为寺庙旅游支招
佛门乃清静之地,过度的商业化会招致游客反感,不利于景区的发展。寺庙旅游开发要跳出寺庙,不能单纯依靠寺庙观光收益,而是要以寺庙文化为依托,发展复合型文化旅游衍生产品,增加收益手段,逐步摆脱旅游门票经济,跳出寺庙看寺庙。
1、以大旅游策划理念统筹景区开发
旅游如今已成为了一种大众游憩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在开发建设寺院旅游区时要始终有大旅游策划的理念,传统旅游业的“门票经济”已经逐渐淡化、开放式景区模式成为未来发展大势、旅游规划开发要摆脱单纯景点建设的套路,将区域所有资源纳入旅游资源体系,构建特色区域,形成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吸引,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道开拓,形成旅游深层次开发。
2、以景村共建模式完善旅游配套服务
[在此处键入]
寺庙一般不是在高山之上就是在偏远地区,这些地方往往也是村庄所在地,村民的活动会给景区带来各种影响。一方面,村庄的各种民俗活动以及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对游客来说是一大吸引力,可以增加游客的体验;另一方面,村民对于旅游的无序参与会影响到景区的形象和口碑,不利于景区的和谐发展。因此处理好景村关系显得至关重要,村庄依托风景区有序开展各种经营活动,风景区利用村庄旅游资源,增加游客体验,完善服务接待功能,景村共建、和谐发展,这将是未来寺庙旅游开发的一大趋势。
3、以泛地产思路实现旅游与地产的完美结合
寺庙景区的开发必定对其附近的地产项目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地产涉及到商业地产、景观地产等不同业态,实行“泛地产的经营模式”,通过旅游项目,把生地做成熟地,乃至旺地,这样带来房地产的生意。把旅游作为房地产的配套,作为卖点,作为终端平台,这也是当前房地产营销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旅游新宠之“高球游”
[在此处键入]
一、高球游:逐年升温,迎来春天
近年来,随着高尔夫运动的逐年升温,围绕高尔夫运动衍生的旅游线路也迎来了“春天”。一项权威统计显示,我国高尔夫爱好者的数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其增长率甚至达到25%以上。此外,还有大量韩国、日本、中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尔夫旅游者来中国内地打球,粗略估计为30万~50万人次/年。打球客的剧增,不但催热了高尔夫地产行业,也直接带动了高尔夫旅游业的发展。
二、高球游:附加值高,成旅游新“金矿”
[在此处键入]
近几年来,以高尔夫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逐渐被市民认知。虽然高球游在中国内地起步较晚,但是业内人士普遍把该领域看做新“金矿”。目前中国内地高尔夫球场在建项目近百个,加上现有的球场,高球运动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加之高尔夫重返奥运会,这一市场潜力不言而喻。据不完全统计,高尔夫旅游爱好者的消费支出是一般旅游人士的5到10倍,逗留时间也比普通游客长,航空交通、餐饮和住宿娱乐费用在高尔夫消费构成中占到50%以上,高尔夫旅游对于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带动作用,是一项附加值很高的旅游活动。
三、高球游:可以很高端,也可以很亲民
目前国内的高尔夫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高端球友推出了打球度假旅游,另一种是针对普通市民出行设计的高尔夫景观游。打球度假游面向高端游客,要抓住这一部分游客,景区需要着眼于高端商业配套的开发,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高尔夫景观游是一种比较“亲民”的旅行方式,针对普通市民出游的高尔夫游市场,景区要挖掘配套产品,定位不仅仅是高尔夫,而是要打造成一个老少皆宜的旅游休闲地,满足前来打球的一家人的各种休闲娱乐需求,令高尔夫不仅发挥其商业语言的功能,更令其成为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良好平台。
[在此处键入]
[在此处键入]
第二篇:宗教旅游文化
宗教旅游文化
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同时,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深远。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宗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宗教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近年来,我国宗教旅游发展迅速,并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实践内容,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本文分析了宗教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旅游业影响,指出宗教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解决对策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宗教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其成为宗教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并为推动第三产业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宗教旅游实现了从纯粹的朝觐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部分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宗教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信仰提升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旅游者选择宗教地区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恬淡的生活方式,纯朴的生活情趣,古老的风俗习惯的向往,在现代都市生活“城内人”越来越向往那种天然的“城外人”的生活。绿色、环保、健康正在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而宗教所提倡的正好契合了人们的精神追求。2.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人群普遍缺乏对信仰的了解,宗教朝觐作为重要的修学旅游方式,受到老人们欢迎
3.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宗教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宗教地区,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世界上信教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宗教信徒的信仰与求知欲望转化成旅游动机,形成了以探求宗教文化为目的的旅游潮流。各国各地区形成了许多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罗马、梵蒂冈、印度等都成为国际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宗教圣地成为旅游者到该地区必去的目的地。在我国,宗教种类齐全,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与我国的道教共同发展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亿多人信仰各种不同宗教,宗教活动场所8.5万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有几大宗教的很多宗教场所在我国发展中留下的文物古迹,它们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必不可少的人文景观。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中,宗教古迹就有250多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佛教为例,在我国中原地区,游客可以感受到汉传佛教的魅力;到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游客感受到的是藏传佛教的深邃。同时,佛教根据派别不同,地域不同,其寺院建筑等景观也有所不同。宗教文化胜迹成为现代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
(1)宗教文化为旅游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宗教作为人类创造的社会文化形式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化了人类文化。宗教包含着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些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阴山山脉发现的阴山岩画是较为古老的宗教遗存,贺兰山岩画也大量地记载了中国北方的原始宗教,这对游客了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巨大帮助。现代寺庙中,各种宗教题材的绘画也成为人们了解当地宗教文化的重要环节,从远古时期的图腾石刻,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到近代宗教题材的雕塑;从原始祭祀音乐到现代佛教寺庙的佛教音乐、基督教堂中的教堂音乐等。不同种类的宗教,其制度也各不相同,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法律制度不仅受本地区其他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宗教礼仪丰富而复杂,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只有身处宗教文化浓郁的地区才能真正感受各种宗教礼仪的区别。到中亚地区,必定要接触到伊斯兰教教徒的饮食起居、社会交往、人生仪礼等,而我们必定要尊重教徒们的各种礼仪,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宗教的禁忌。所以,宗教对旅游地及旅游过程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中,我们不能忽视寺院教育、医疗卫生、慈善事业等。我国的各个佛学院、西方国家由教会开办的学校、神学院等构成的寺院教育;教会医院、育婴堂(孤儿院)等构成的医疗卫生机构;它们都是宗教的载体,对旅游也有特定的价值。
(2)宗教文化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第三篇:宗教文化旅游景观设计开发建设思路
宗教景观设计开发是有生命和灵魂的,佛教景观建筑的生命展现于它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与社会功能;佛教景观建筑的灵魂蕴藉于它所拥有的独特的佛教文化内涵。中都佛苑座落于城市之中,巅峰智业景观设计专家冶青认为:“首先期望将它规划成一座兼具宗教信仰及文教功能的佛教文化景区,透过空间景观、视觉造型,具象地传递佛陀教法及菩萨的慈悲与庄严;并且通过对景区所具有的宗教建筑的纪念性空间,社会教化的实用性空间以及服务者的生活空间等不同功能特质进行合理配置,为佛教主题文化景观建筑提供经典之作。”
根据景区景观设计区块的规模,地貌特征和现有景观的现状,围绕以佛教圣物为核心的佛文化演绎,确定不同建设区块的景观特征和功能定位,分期建设,滚动发展。中都佛苑的核心地区——宝相寺要修旧如旧,打造一个以佛教圣物为核心,以佛塔为主载体,以佛文化为内涵,恢复宝相寺昔日香火旺盛的历史面貌,集中形成一处融佛教圣物展示、古塔古寺感触、宗教生活体验为一体的历史名刹,塑造一个“立地成佛”的灵静空间,游客进入宝相寺,就是步入了神秘灵光的佛教圣地。即宝相寺的延伸区,通过对释迦牟尼的生平和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影响的演绎,根据各地的建筑文化风格,与园林,茶道,饮食等相结合,建设具有古印度、东南亚、东瀛、西藏等鲜明个性特征的佛教建筑群,让旅游者通过充满异域风情的佛文化大观,充分体验佛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开启生命智慧的历程。
本景观设计项目区块体现了宗教文化向世俗文化过渡场景,通过佛教文化对中原民俗的影响的剖析,对园林、娱乐、购物、美食等进行组合演绎,形成景区的外围开放区,景区东面和南面富有佛教文化特征的娱乐、美食和购物活动与区外的商业气息相融,景区的卧佛区与北部山地遥相呼应,使得景区在内部相对封闭的基础上保持开放的心态,留出景区功能自然延伸的余地,并使旅游者尽享佛教文化所渲染的生活艺术。
第四篇:2013年全县旅游产业开发工作要点
2013年全县旅游产业开发工作要点
2013年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立足“宜居宜游区域首位产业”的发展定位,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的思路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创建提升、宣传促销、行业管理为重点,着力改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优化旅游环境、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倾力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旅游名片。全年接待游客量力争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4.65亿元。为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旅游节点及充满活力和富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奠定基础。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编制旅游规划,完善旅游规划体系
积极请示汇报、主动衔接沟通,编制完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双泉湖景区总体规划暨重点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南台村旅游小镇发展规划》,形成定位准确、系统科学的旅游规划体系。
二、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重点景区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丹霞经营权整合。积极协调配合做好丹霞景区经营权整合资产验核移交、人员安置等相关工作,理顺经营管理体制,确保丹霞经营权平稳过渡,正常运营;积极配合新组建的丹霞旅游开发公司做好景区开发建设征地拆迁等相关事项,确保开发项目顺利实施,完成地质博物馆、景区
大门、停车场等项目工程,游客接待中心投入使用。积极配合,完善大沙河景区旅游功能。配合相关部门实施“一区两园”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开发丹霞山、丹霞广场文化服务经营项目,配套文化景观设施;继续开发水上游乐项目,指导脆香四合院业主开发建设五湖星级大酒店;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建设占地200平方米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
三、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推动旅游新业态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大沙河、双泉湖等品牌景区及县城城郊和乡镇集镇,引导城乡居民发展特色“农家乐”等休闲旅游服务项目,配合相关部门、乡镇建设2-3个集科技示范、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果园。按照《南台村旅游小镇发展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建设,引导20家左右的农户修建标准化农家乐,激励现有“农家乐”改造提升服务设施档次;制定“农家乐”管理运营办法,指导旅游专业合作社加强对“农家乐”经营、安全、服务及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监督,协调督促办齐“三证”(从业资格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加大对农家乐经营业主、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推广特色饭菜,规范服务行为,改善卫生环境,营造文化氛围,提高经营服务质量。加快发展红色旅游。配合民政等部门完成汪家墩战斗遗址纪念广场、缪家屯庄红西路军总指挥部等红色旅游纪念设施的改造提升,不断完善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功能。大力开发旅游文化商品。积极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引导开发葫芦雕刻、水晶制品等5种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投放市场,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经济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制定宣传促销计划,以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四张名片、提升**整体旅游形象为目标,采取“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动”的手段,整合资金,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强化主流媒体宣传。积极配合省、市旅游部门做好央视、甘肃卫视、《读者》杂志等传媒广告宣传工作;做好**旅游网及3A级旅游景区和三星级宾馆旅游网与旅游专业网站的联网对接,积极开展联网营销。强化户外宣传。做好国内重点城市机场、车站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张掖丹霞及**旅游宣传广告,积极协调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地段设置游客咨询服务点,在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沿线设置旅游交通指示牌,为游客提供咨询和指引服务。强化节会宣传。精心设计制作一本《**风光》画册、一张《**自驾游地图》和一张《**旅游指南》明白卡,参加国内“旅交会”、经贸洽谈会等宣传推介活动,配合做好第三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及第三届“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和第四届“中国枣乡•魅力**”旅游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空间,提升**整体形象,扩大知名度。
五、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认真做好旅游创建工作。积极指导丹霞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梨园口战役纪念馆、香古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创建工作;指导丹霞山庄创建星级旅游饭店;指导沙河镇创建省级旅游示范乡镇、南台村创建省级旅游专业村;组织开展全县第三届星级“农家乐”评选活动,命名表彰一批星级“农家乐”,推荐申报创建一批市级星级“农家乐”。加强旅游业务技能培训。举办全县旅游餐饮服务、旅游餐饮管理、旅游接待讲解、南台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各1期,培训550人次。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参加上级旅游部门举办的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管理暨从业人员和导游讲解员培训及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技术比武大赛活动,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规范旅游经营服务行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强化旅游市场监管。签订旅游安全责任书,制定旅游景区、星级旅游宾馆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星级“农家乐”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办法,注重旅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旅游旺季和黄金周等重点时段、环节的旅游安全监管;开展旅游服务质量专项整治活动,认真开展旅游服务公共问卷调查,及时处理旅游投诉,扎实做好A级景区、星级宾馆旅游统计月报和旅游动态信息报道工作。
六、宣传贯彻“一法一纲要”,优化旅游业法制环境 面向社会、面向旅游行业,加大《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宣传力度,协调宣传、司法等部门纳入“六五”普法宣传教育计划,对“一法一纲要”进行专门的宣传贯彻安排部署,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充分利用“5•19中国旅游日”、“全国安全生产
月宣传咨询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时机,采取印发宣传单、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教育社会覆盖面,提高人民群众知晓率。组织旅游企事业单位,分层次开展学习培训,教育引导全体旅游从业人员领会《旅游法》实质内容,全面提高依法管理、守法经营的责任意识。加强旅游行政机关干部职工依法治旅学习教育,组织开展执法专项整治行动。
七、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能和履职能力
深入推进“效能风暴”行动。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大力倡导“三查三比三看”(即查精神状态、查工作差距、查落实力度,比干劲、比位次、比成效,看亮点、看变化、看后劲),推动机关干部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能。修订完善丹霞、大沙河等重点景区导游解说词,着力抓好局机关讲解人员岗位培训,提升旅游接待讲解水平,做好旅游接待讲解服务工作。扎实开展“双联”行动。制定“双联”行动工作计划,立足帮办实事、促进发展,引导南台村农户积极融入景区发展,培育“农家乐”等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增加农民收入。认真履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主动请示汇报,积极衔接沟通,认真落实县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议事协调、任务分解、责任交办、督办问责、绩效考评等工作制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第五篇:宗教旅游文献综述
当今社会是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各种文化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中。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信仰已经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信仰活动,也成为了一种旅游休闲方式。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极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
1.1宗教文化旅游
1.1.1宗教与宗教文化旅游
宗教
对于宗教的界定, 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和理解态度上的差异, 以至于众说纷纭。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宗教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则把宗教定义于“人们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如果我们不固执于用某一个定义理解宗教, 而是多视角、多层面地考察, 就不难发现, 对宗教的界定, 虽出多门, 但都不否认宗教具有“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这一主要特征,“宗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最主要特征是对神明的信仰和崇拜”。
张挺平指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宗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不仅仅表现在信仰主张上,而且表现在相关的一切方面:建筑、雕刻、绘画、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医学、天文学等等—举凡人类文化的所有分支与精华,基本上在宗教文化中都有相应的表现。宗教在全部文化中,努力扩张自己的影响,并且积淀在民族内部,构成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所以说,不了解宗教,就不能透彻地了解人类的科学、文化及其发展。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史人类文化早期表现,与人类文化同时存在,是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产物。宗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影响着人类的物质文化。宗教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各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的形成与发展(夏欢,2012)
杨刚的《关于南岳旅游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2001)中指出宗教文化是南岳文化及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具吸引力,并利用其开展了一系列的宗教文化旅游活动。
旅游动机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是来自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人们是社会的成员,他们的心里要素趋势是受限于并且被一些社会要素影响着,这些要素来自政治、经济、上层建筑、文化、教育、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当今社会,经济、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大变革时期,在繁荣的物质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包围中,人们普遍感觉精神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情感空虚、信任危机。甚至,有些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丧失了人生的目标和理想,找不到行为准绳,精神上没有寄托、缺乏信仰。宗教用不同的方式对生命和世界作出的诊释,对现代人具有明显的心灵启迪、心理安慰、精神寄托的作用。这是影响现代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和选择到宗教圣地旅游的心理因素(李明媚,2010)
宗教文化旅游
国外对宗教旅游的研究比较早,Vukonic在《旅游与宗教》一书中,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宗教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和促进个人的发展,强调宗教在旅游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瑞泽和墨菲(Raj&Morpeth,2007)主编的《宗教旅游与朝圣节庆管理》,讨论了宗教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发展前景、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与宗教地保护等议题
根据利恩施德(Rinschede)的观点,“宗教旅游是这样一种类型的旅游,其参与者们或部分地或全部地受到宗教原因的推动”.他认为宗教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子集合。
杜达山(2004)认为“宗教文化旅游” 不仅包括了宗教旅游的艰苦性足、游性淡的“宗教传播之旅”阶段和宗教性、游性皆备的“宗教游之旅”阶段, 而且更有贴近现代社会生活烙印的观光性、休闲性、鉴赏性、宗教性多样化的“宗教文化游之旅”阶段。
沈昌德(2012),认为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以宗教活动或宗教景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不仅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宗教资源的保护。全球每年有超过3亿人的旅游是以宗教为目的的,更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弘扬。
现阶段,我国的宗教旅游开发主要是对宗教文化的旅游开发。孙浩然指出宗教文化旅游概念的提出很有必要,它反映了客观存在的一种重要的宗教旅游形式。宗教旅游作为一级概念包括了宗教文化旅游和宗教信仰旅游这两个二级概念,这两个二级概念又包括宗教观光旅游、宗教娱乐旅游、宗教休闲旅游、宗教生态旅游以及宗教朝圣旅游、民间宗教旅游等三级概念,各个概念之间不能对等和互换,这一概念体系是宗教旅游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宗教与旅游表现为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一方面, 宗教文化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旅游资源, 用于旅游开发, 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朱义禄,1996),而且对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旅游景点的营建具有重要的影响(范正义,2009);另一方面, 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宗教圣地和宗教文化的知名度, 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 从而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杨文祺,1995)。总之, 宗教文化和旅游业在根本上并不存在矛盾, 只要能够合理地处理其关系, 就可以实现宗教与旅游的和谐共生。(高科, 佘晶晶,2010)
宗教文化旅游的形式与内容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既有土生土长的道教, 又有从外国传入的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还有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遗存的各种现在还没有确切名称的古代宗教。因而,宗教文化旅游内容异常丰富,包括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宗教文学、宗教饮食、宗教仪式。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形成了五种形式,分別是:朝觐、古迹观光、体验游、度假游及民俗娱乐游。如春节期间各宗教圣地举行的“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主题的大型法会、民俗文艺演出和商贸洽谈等,又如桂平西山的“浴佛节”、“春节祈福花神庙会”等。(梁丽文,2012)
宗教文化旅游的意义
谈及宗教文化游的意义,总的来说就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或是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来阐释。互动百科中给出大的宗教文化的旅游,或叫学习或叫参与,意义重大,一则它可以使有此心者了此缘;二则可以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之精华的一部分,使道文化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道教它使正教,也是让人们了解道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实用价值;三则他可以改善庙观的经济情况,可以更好地改变我们的宗教场所的环境,我们宗教是宗教养宗教,宗教没有产业也是不行的;四则作为有数千年历史古老而衰落的道教,也考虑自己是否增加一些适应人们现实生活的新内容,象天主、基督一样更加关心人们现实生活
高师宁(2003),从宗教自身而言,认为宗教本身就有积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众生平等、帮助他人、劝恶扬善、重智尚真的思想,对我们现在倡导民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反对个人极端主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有重要的意义。宗教学中还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集文学、艺术、语言、民俗、哲学、史学等之大成。宗教充满着智慧和哲学以及蕴含着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宗教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有利于引导民众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关注,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在《写给无神论者》中,德波顿对宗教本身存而不论,也不意在奉劝人们皈依宗教,而是从宗教蕴含的普世价值入手,挖掘为当代人可用、足以疗救心灵、获得精神满足的一面
明隆法师(2010)认为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广泛的领域,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现象,宗教文化资源对于旅游的发展,已越来越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因它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有特色的、极具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我国的名山大寺,印度,沙特的麦加、耶路撒冷,意大利的罗马、梵蒂冈等,不仅是占世界总人口80%的宗教信徒朝觐的圣地,而且也是世界各国旅游者的首选之地。
参考文献
[1]夏欢.宗教文化与旅游目的地视觉形象设计研究(以九华山旅游景区视觉形象设计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12.06
[2]高师宁.“宗教的现代价值与社会意义”[J].中国宗教,2003(5)[3]沈德昌.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J].人民论坛,2013.02 [4]明隆法师.宗教与旅游关系 http://blog.2010.01 [5]Rinschede,G,1992, “Forms of Religious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51-67 [6]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7]杜达山.为“宗教文化旅游”正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8]孙浩然 论宗教旅游的历史形态与现代转型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2 年第5 期 [9]杨刚.关于南岳旅游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地理,2001.9(5):633-636.[10]梁丽文.桂东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以桂平西山、容县都峤山为例[D].广西师范学院,2012 [11]孙浩然.论宗教旅游研究的概念体系与理论视野[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4)[12]张挺平.试论宗教与旅游[J].亚太经济(旅游经济),2004.01 [13]朱义禄.宗教文化与旅游资源[J].旅游科学, 1996,(3): 33-37.[14]范正义.试析福建传统社会中宗教与旅游的关系[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36-43.[15]杨文祺.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4): 76-80.[15]高科,佘晶晶.近二十年中国宗教旅游研究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