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坤事迹

时间:2019-05-13 14:4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九坤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九坤事迹》。

第一篇:张九坤事迹

爱岗敬业 做合格的城管人

---及记二大队执法队员张九坤

张九坤同志现任吉林市城管综合执法第二大队一中队中队长。该同志2003年从部队转业分到市城管执法局工作至今。在部队曾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两次荣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曾被全军评为优秀士兵。转业以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在日常行政执法工作中,干劲不减。他结合工作实际,立足本职,潜心学习,一心一意忠诚党的事业,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做好各项工作。并曾多次获得“市执法局先进工作者”、“城市管理年先进个人”等荣誉。

勤奋学习,爱岗敬业。为了做一名合格的城管人,张九坤同志利用闲暇时间潜心钻研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仅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必须熟练掌握和牢记行政执法的程序和法律、法规的条款内容、处罚依据等。为此,他潜心研究,认真学习,注重把握街路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在苦练内功上下功夫。他制定了学习计划,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挤时间钻研学习。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执法和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如《心理学》、《行政执法必读》、《党旗下的奉献》、《现代管理科学基础》等书籍。收集各类有关管理经验材料20余份,写下了近三万字的读 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平时,张九坤同志注意阅读报纸,凡是和工作有关的资料,都精心整理,汇集成册。他除了向书本学习外,还注重向那些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做到了说有理,教有方,严有度,坚持以耐心说服教育为主,赢得了执法相对人的尊重和好评。

张九坤同志在执法一线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他认为,城市管理这种工作整天与街路为伍,与被管理相对人打交道,与时间赛跑。为了城市的靓丽,就必须勤奋的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他的家离单位较远,坐公交车需要近一个小时,可是他每天都提前半小时到单位。对办公室内的卫生进行打扫,为同事们打好开水去年十月份至十二月份期间,我大队对辖区内的牌匾广告进行集中清理整治。他每天都要下三十至四十份法律文书,工作近十四个小时以上。面对寒冷的天气,繁忙而又劳累的工作,他从来没有叫苦叫累,最终在元旦前夕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任务,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亲情执法,不畏强暴。2010年,二大队对辖区内的违章建筑进行集中整治,为了保证拆违工作顺利进行,二大队对居民共下发市政府《通告》、《致广大居民一封信》1300余份、向群众分发宣传资料、宣传单3000份,广泛宣传拆违工作的意义,动员群众理解支持拆违工作。张九坤所在的一中队管 辖着解放东路、解放北路、雾凇路、延安路等街路。为了顺利完成整治任务,对违法建筑当事人,张九坤不厌其烦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当事人进行宣传引导,教育违法居民配合拆违工作。他还放弃了休息时间,深入社区,讲法律,讲政策,加强拆除前的说教工作,动员当事人自行拆除违法建筑,努力营造和谐拆违氛围。使这三个小区的大部分居民能够配合执法人员的工作。

在获得大多数居民对拆违工作的表示支持的同时,仍有个别人,无视法律、法规存在,心存侥幸,并阻挠拆除工作。欣昌区居民张某,搭建了一处面积8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违章建筑,并用该违建经营了一个违法麻将馆。张九坤和执法队员们在整治初期多次找到当事人,希望他自行拆除。但张某对拆违工作十分不配合,还对队员进行恐吓、谩骂,并扬言要以死相拼。3月28日,二大队出动执法人员60余名,来到延安路准备对其进行拆除,到达现场后,发现张某早已纠集了数名社会闲散人员和其亲属挡在门外,企图阻挠拆除工作。面对这种情况,张九坤同志毫不畏惧,带头站在铲车上,指挥执法队员们对该违建进行了拆除。

今年七月下旬开始,为了维护了辖区夜间市容秩序,二大队每天晚上对辖区占道经营、露天烧烤、占道堆放、加工等违章行为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整治行动。

8月20日晚,当行动车队行驶到延安街与四川路路口时,发现路中间有一处长2.5余米、宽1.5余米的违章水果摊点,犹如一只“拦路虎”严重影响车辆和行人过往,张九坤等执法人员随即下车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纠正。没想到摊主不但不服从的管理,而且还肆意对执法人员辱骂、威胁。在对该业主警告无效后,二大队执法队员对他的经营工具进行收缴。在收缴过程中,水果摊业主趁张九坤不备,用称猛击他的头部,顿时张九坤额头血流如注。但军人出身的他严格恪守执法要求,坚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只是强忍伤痛继续完成执法工作。事后他被送到医院,由于伤口非常深,被缝合了5针。第二天为了不耽误中队工作,身为中队文书的张九坤,额头上缠着纱布,有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情系城管,无私奉献。张九坤对待同志有着厚重、质朴的情感,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利益,关心着人民的疾苦,凡是城市管理方面的事情,不论大事小事都耐心细致的处理。多年来,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城建事业上,早上班晚下班,且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不分昼夜。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他就冲到那里。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实实在在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他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同志,善于处理各种复杂事务。张九坤同志全心全意投入城市管理工作,从不顾及自己,他身患腰间盘突出、中风面瘫、慢性胃病,在工作繁 忙时,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病情发作,他总是挤出时间到医院打吊针,从不因病耽误工作。2010年大队在主要街路设立了固定岗,考虑到张九坤身体原因,大队安排他到市容管理任务相对较轻的位臵站岗,但他知道后,主动找到领导,要求调换到容易出现问题的地点。为了让其他同志能够休息好、吃上饭,他常常利用午休或下班时间替队员执勤站岗,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想干好城管工作,就要有甘于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

张九坤同志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生活中廉洁求实,勤俭简朴。在他的努力下,辖区的市容环境日新月异,为城市管理巩固年工作做出了贡献,为全体执法队员树立了榜样。

二〇一一年一月六日

第二篇:学工部材料事迹(郎坤)

关爱农民工子女,六年不辍伴飞小雏鹰

——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郎坤

郎坤简介:

郎坤,女,管理学院0901班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连续6年组织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志愿服务工作。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2010中国大学生人物”、“2010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首届“湖北跨越发展青年先锋”、“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杰出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并于2011年6月入选“全国高校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报告团”进行全国巡回演讲。

郎坤成绩优异,本科期间综合测评四年总评专业第一,研究生期间综合测评成绩专业第一,毕业论文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她热衷于科研创新,主持课题1项,参与课题6项,并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荣获湖北省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湖北省赛区“十佳之星”称号等。

在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之余,郎坤自2004年上大学以来,坚持六年关爱帮扶农民工子女,服务时数累计达5000余小时,帮扶1400多人,走访行程超过1.8万公里,被誉为“最执着的志愿者”。2011年5月4日,郎坤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并作为荣获该奖项的唯一在校学生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座谈会。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同时,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2010中国大学生人物”、“2010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首届“湖北跨越发展青年先锋”、“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杰出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郎坤的先进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社会与法频道在“新闻联播”、“ 晚间新闻”、“ 新闻直播间”、“ 大家看法”等栏目中对郎坤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瞭望》新闻周刊、《青年文摘》杂志、《京华时报》、湖北卫视、《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武汉理工大学报》等各级媒体对郎坤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大幅专题报道。同时郎坤荣登《中国青年》封面人物,《中国教育报》对其事迹进行了整版地宣传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2010年底,武汉理工大学隆重举行“郎坤事迹报告会”,并组建“郎坤志愿服务队”。目前已经在武汉理工大学范围内已经掀起了一股热议“郎坤现象”、学习“郎坤精神”的热潮。

一、结缘“屋顶小学”,义务支教解忧愁

和武汉市几百家菜市场一样,江汉区高家台这家菜市场毫无特殊之处。但是,很难想象在如此喧闹的地方,在屋顶上竟然有着一所专为农民工子女开设的民办小学——凌智小学。整个学校都建在菜市场楼上,全校六个年级十个班都在二楼上课,学校将楼顶平台改造成一个空中运动场,孩子们每天就在上面升旗、做操、游戏„„因此得名“屋顶小学”。

2005年3月,时任班团支书的郎坤得知“屋顶小学”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后,就决心帮助他们。经过与校方的17次沟通和实地走访后,郎坤组织成立了第一支“屋顶小学”义务支教团队,每周五为孩子们提供音乐、舞蹈、英语等课程。四年里,郎坤采取接力支教的形式,共招募了近17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志愿者们平均每周授课达22学时。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进城的农民工,由于流动性很大,对孩子的教育缺乏重视,这些孩子的生活,比城市里同龄的孩子们多了许多的艰辛。结合这些孩子的特点来因材施教,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与志愿者们建立起了亲密友好的关系,志愿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志愿服务工作突出,郎坤于2007年被授予武汉理工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和“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2008年4月被授予第五届“武汉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二、投身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写青春

2008年8月—2009年7月,郎坤带领武汉理工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奔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锤炼自我,践行理想!

(一)倾心支教工作,传播新思新知

郎坤在支教地主要承担以农民工子女为主体的龙里县城关三小毕业年级英语的教学任务。初次接触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并且学生基础差,发音不标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缺乏兴趣„„一段时间的教学并不见效,这让她有了一种深深的挫败感。不轻易服输的郎坤通过请教、听课、备课、谈心等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天道酬勤,经过不懈的努力, 她倡导的“快乐英语·激情英语”授课模式使教学工作从“上课困难”变成“下课困难”,孩子们深深爱上了这个使尽浑身解数变着花样让他们好好学习的老师。她所教授的科目毕业考试平均分达到91分,及格率为100%,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传播志愿精神,展示雏鹰风采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郎坤主动承担起龙里县少先队总辅导员的工作,针对农民工子女建立了龙里县“为了明天——七彩阳光工作室”,下设雏鹰志愿者基地、素质拓展训练营和心理援助爱心联盟等机构,成为了农民工子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亮点。经过一年的努力,雏鹰志愿者项目已经成功选拔了67名雏鹰志愿者,并根据个人特长和服务意愿组成了“七小”志愿者(小记者、小保安、小环保、小礼仪、小向导、小文艺、小监察)。雏鹰志愿者们在辅导员郎坤的带领下,开展了大量的志愿活动,服务校园内外。

她所承担的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成绩突出,2009年7月龙里县荣获“全国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县”,成为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县级单位;龙里县城关三小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成为全省获得此荣誉的三所小学之一。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关注留守儿童

在支教过程中,郎坤发现随着龙里县每年的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他们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在农村也产生了一个人数众多而且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在和“留守儿童”学生交流中,郎坤发现这部分孩子普遍存在亲情缺失、监护不力的情况,他们违反纪律甚至产生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比例较高。于是如何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机制成为了郎坤不断探索的课题。为了找到答案,她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教学之余完成了龙里县“献爱心·送营养”助学爱心基金的策划方案,并积极投入到龙里县贫困学子项目库的建设当中。郎坤走访了全县全部14个乡镇、数十个村,为130多名贫困儿童带去了学习、生活用品。长期为孩子们提供思想教育、学习辅导、心理辅导、权益保护、爱好培养等服务,帮助孩子们找到他们的特长和兴趣点,体会关爱,进而找准自己的定位,积累自信。

一年来,郎坤共为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募集价值4万余元的物资。其中,在2009年六一儿童节,她带领龙里县25名留守儿童到贵阳参加了“歌唱祖国庆六一——手拉手一起走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并获赠10000余元的学习、生活用品。此外,她还号召全国各地网友献爱心,共收到洗净消毒后衣物和文体用品近4万件,募集到帮扶资金15232.8元及价值1万余元的图书。

三、践行创先争优,持之以恒做贡献

返校读研期间,郎坤继续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生活问题。2010年8月,已回武汉理工大学读研二的她,通过联系深圳爱心人士,为哪嗙乡谷冰小学更换了使用达31年的课桌椅。她经常深入武汉周边农民工子女学校调研,并结合自己兼职支教4年、专职支教1年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和工作经验,选择农民工子女最根本、最迫切、最直接的需求为切入点,参与创建面向全武汉农民工子女的“5+1彩虹计划”志愿服务体系,更加全面、深入地践行志愿服务事业。

郎坤同学坚持六年不辍帮助农民工子女,投身于关爱农民工子女事业,其优秀事迹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她在“屋顶小学”支教期间受到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周长奎的接见,同时作为武汉理工大学“创先争优”典型,郎坤被授予武汉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武汉理工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并荣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第五届湖北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宣扬郎坤精神,武汉理工大学专门成立“郎坤志愿服务队”,让更多的同学投身到关爱农民工子女的事业中来,将郎坤奉献精神发扬光大,将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持之以恒做贡献,创先争优做表率。“希望在,胜利就在,年轻没有失败!”郎坤每次说起这句话都是激情澎湃的“我将用我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在关爱农民工子女的道路上继续求索„„

[点 评] 从平凡中走来,没有激昂的誓词,只有默默无闻的身体力行,6年时间,累计5000余小时服务时数,1400多人次帮扶,超过1.8万公里行程,不管烈日还是酷暑,不管疾风还是骤雨,不管崎岖还是坎坷,她都一如既往,关爱农民工子女,六年不辍伴飞小雏鹰。支教之路从不一路平坦,她却甘之如饴;奉献之路从不一帆风顺,她却乐此不疲,她以敏锐的听觉,洞察社会微弱的声音;以实际行的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她用自己的坚持,解读着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她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对国家、对社会理应的担当;她无私奉献的坚持使我们怦然心动,她思索服务社会的心让我们拥有了将感动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也让我们了解了新时代大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深刻意义。

第三篇:漠河田坤事迹

心作良田 大爱承坤

——记漠河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 田坤

在中国北极漠河,田坤,是个家喻户晓的名人。田坤,与其说是代表了漠河公安民警的一种形象,莫不如说是诠释平安的一种符号,她用自身的言行,完成了一名温柔女子和威严警官的完美结合。

田坤是个不折不扣的80后。2002年7月警官学院毕业后,主动扎根边疆漠河,从辖区片警到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十年的拼搏,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累累硕果。三次取得地、县大比武第一名,连续四年在大兴安岭地区公安基础工作考核名列第一。全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区十大女杰、全区十大杰出青年、地级劳动模范;先后五次受到黑龙江省公安厅的表彰,荣获“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黑龙江省五一巾帼奖、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黑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黑龙江省最佳社区民警等各级表彰奖励三十余项。

家长里短——换来百姓认可

21岁的田坤,成了全县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片警,她管理的辖区内,有综合市场,有学校、银行、商服等单位行业152家,居民1077户3327人,辖区情况错综复杂,治安工作千头万绪。

做片警主要就靠腿勤,走街串巷了解大事小情和人员信

息,这些年她不知走了多少路、不知穿坏了多少双鞋,脚上也不知磨出了多少泡尤其是到了冬天,寒风刺骨,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她的耳朵和脚都曾经冻伤过,耳朵都脱了好几层皮,但她从没喊过苦、叫过累,依然坚持挨门挨户进行家访,以依靠群众千只耳、千双眼解难题、破疑点,她的人口熟悉率不断提升。2006年5月4日,在侦破“2•27”重大杀人案时,当她得知犯罪嫌疑人有可能隐藏在一个经常在江边打渔的人家时,凭着对辖区情况的熟悉,马上向专案组提供自己辖区内有一名经常在黑龙江边打渔的居民,于昨日夜里刚从江边回来。在领导的批准下她立即带领三名民警赶往打渔人的住处,将犯罪嫌疑人高云龙当场抓获。至此,“2•27”重大杀人案一举告破。

贫困大学生李继铭写给的漠河县公安局党委的一封感谢信,一段感人的警民深情才浮出水面——田坤在入户走访到40区王风华家时,看到王风华因早年患脑出血留下严重后遗症,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子李继铭正在读高三,母子俩一直靠政府的低保金维持生活。田坤一有空就去这个家庭,帮助整理家务、洗衣买药,她不怕脏、不怕累,帮助王风华树立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当李继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后,她多次跑民政局、镇政府和社区,办齐了特困生入学的全部手续,享受到特困生减免入学待遇的李继铭如愿以偿的走进了大学校园。李继铭在寒假开学后给时任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伟写来一封衷心感谢党组织的信。信中说:“知道田坤姐姐什么都不会要,只有写信感谢党,我要努力 2

学习报党恩,回报社会。”王风华阿姨也逢人便说“我们家的事都是田坤跑前跑后,她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我真的感谢党,培养出这样的好民警”。

知冷知热——赢得群众满意

不管是在担任片警,还是担任治安大队副大队长期间,田坤都严格要求自己,把百姓的事当成天大的事,把百姓当做自己的亲人。

2007年春,辖区蒋大娘来电话称因夹杖子与邻居发生争吵,她赶快来到现场调解,在旁边看热闹的其他邻居都对蒋大娘说:“这事该找土地和城建部门管,也就是田坤吧,谁一叫就到”。这话说得蒋大娘都不好意思了。在田坤的劝导下,双方都主动做了退让。2011年,已经调到局治安大队担任副大队长的田坤接到40区居民的电话,因为邻里之间买卖烧柴的事发生了纠纷,她立即赶往现场,事情处理完之后,已经到下午上班的时间了,连午饭都没吃上。

田坤的辖区有两名有不良习惯的中学生,经常逃学,进网吧,田坤就多次往返家长、学校之间沟通情况,帮助想办法、订措施。她向已退休的谢老师说明两个孩子家庭经济困难、孩子又有不良行为,请谢老师为他俩补课,使他俩的学习都有很大长进,她也多次就势与他们谈心,送衣服文具,节日期间前去探望,鼓励他俩的进步,使两个孩子逐渐改掉了劣迹。现在一名大学即将毕业,另一名王某已参加工作。

2012年春节放假期间,田坤患感冒正在打点滴,原辖区居民打来电话:“你快来吧,我家楼上漏水了,漏的可厉害 3

了,楼上锁门了,家里没有人”。田坤拔下针头赶到现场,处理了这场跑水事件。

田坤对群众的求助热心帮助,对自己的亲人有时却“不近人情”。2008年田坤的母亲在加格达奇做手术。当时全局正在开展专项行动,田坤选择了留下,把对亲人的深深的歉疚,化作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的爱。

内引外联——筑起安全屏障

由于大兴安岭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每年的五月份都是火险高发期。2008年5月,县城多数职工都去支援外地扑火,辖区内治安隐患大、风大火险高,当时还在担任片警的田坤在辖区连续转悠20多天,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晚上还参加局里组织的夜间巡逻,在那段非常时期,辖区既没有发生火情也没有发生案情。从那以后,她就在“防”字上狠下功夫。她着手组织“三老”治安巡逻组、环卫工人治安流动哨、群众治安积极分子,依靠群众的力量,筑起一道治安防控网。她管理的辖区群众安全感普遍提高,发案率连年下降,被地区综治委授予安全小区称号,她也被系统誉为“辖区人口管理活字典”。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9年4月,田坤被任命为治安大队副大队长。为建立“打防管控建一体化”的社会治安工作新机制,推进警务、勤务制度改革,实现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田坤根据漠河的治安现状和局党委的部署,制订了“大巡逻实施方案”,民警骑乘警用自行车,携带单警装备,采取自行车巡逻、徒步巡逻与警车巡逻相结合的方 4

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巡防警务,预防和控制发案,确保社会治安稳定。

为了提高各派出所基础工作水平,田坤创新了“以房管人”、实有人口、出租房屋分级管理办法,推行了函查、清查,实行分级分类、双向式管理,开展暂住人口、出租房屋集中清理登记工作,使8.39信息系统信息数据录入率和准确率不断提升。在办理二代证工作和办理户口业务同时填写信息采集纠错表,收集信息257条,填写信息采集纠错表49050份。她牵头研究制定并实行了派出所“月、季、年”考核制度。通过抓学习和考核使漠河县公安派出所基础工作信息化走在了整个大兴安岭地区的前列,漠河县公安局成为大兴安岭地区唯一获得黑龙江省公安厅8.39信息数据质量年先进公安局。

田坤就是这样时刻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贴心人的庄严承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亲民、爱民、为民”的真谛。

第四篇:孙东坤事迹简介

孙东坤事迹简介

孙东坤,女,汉族,1959年出生,1978年3月参加工作。现为白山市第五中学下伸教学点红立小学教师。

孙东坤家住江源区松树镇富兴村。1978年代课,1980年转正。在距离松树镇近20里的富兴村小学任教到现在35年,做了35年班主任,先后送走了15届毕业生,期间有多次外调机会都被她放弃。尤其是在前几年撤校合并的热潮中,为了让贫困的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她毅然坚守留在村小。孙东坤老师经常救助贫困学生,经常让学生到家里无偿补习功课,晚了就让学生在家吃饭然后再送学生回家。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孙东坤老师55岁即将退休之际,为了两个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她一人撑起了一所学校,一人负担起了两个学生的复试班教学任务。她早上到学生家里接两个孩子上学,晚上再把他们送到孩子的爷爷奶奶家。孙东坤老师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深受家长爱戴。是一位坚守职业道德的最美乡村教师

第五篇:王发坤烈士事迹

王发坤烈士事迹

烈士简介:王发坤,1946年9月生于海拉乡新村村大坪子组,1968年4月入伍,同年12月入党,在十三军39师115团二营炮连服役,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

1979年2月17日,王发坤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攻打波光,他亲自指挥战斗,摧毁了敌人设置的坚固工事,为部队打开了通路,在周登激战中,光荣牺牲,部队后来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记二等功。

新婚刚过即投入部队训练

上世纪80年代,反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上战士们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点燃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部文艺作品的主角梁三喜的原型,是一位来自贵州省威宁自治县海拉乡新村村名叫“王发坤”的烈士。

1974年初,28岁的王发坤经父母介绍,与同村22岁的李金花结为夫妇,结婚时的王发坤已入伍6年多。在父母介绍时,李金花总觉得自己没有文化,配不上王发坤。但在王发坤眼里的李金花善良、贤惠。李金花说,那时刚结婚,他们打算等王发坤军龄满15年时便全家随军,让孩子以后继承父业,也做一名光荣的军人,报效国家。

结完婚后,王发坤把新婚妻子李金花留在家中,自己便随部队在四川省内江市训练。1974年底和1976年初,王发坤的大儿子王远碧与小儿子王远苍相继出生。由于王发坤常年在外,李金花就自己在老家抚养孩子,照顾老人。

常年分居两地,王发坤的妻子李金花受了不少苦。

“我每天要带小孩、照顾老人,干农活时都在盼呀盼,盼可以早点带着孩子随军,或者丈夫早点转业,总之不用再两地分居了。”

原本,李金花的愿望就快实现了。王发坤1968年入伍,两年提干,表现优秀,当了军官以后部队整编、压缩,到1978年初部队下了命令宣布王发坤退出现役,安排转业,在转业干部集中学习转业后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且已经在家乡威宁联系了工作,准备回家跟家人团聚过好日子。

舍不得脱下军装的战士

据王发坤的战友周光翔回忆,当年王发坤准备把家里的房子弄好,还借债买了瓦。但是,1978年11月,中央军委指示部队进入一级战备,参加“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任务,这时正在修房子的王发坤被召回部队。召回部队后,部队领导征求王发坤的意见,组织上说:“老王,现在国家要打仗,需要军官,尤其是需要炮兵干部,你能不能放弃转业。”

此时的王发坤求战心切,积极申请要求参战。王发坤说:“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作为党培养多年的老兵,我义不容辞。”组织上同意了王发坤的请求,批准他参加此次作战任务,并任命王发坤同志任二炮连副连长。

1979年2月16日下午2时,王发坤所在部队按照上级指示,开始进攻,于当晚24时前集结完毕。2月17日凌晨6点,王发坤所在营奉命为第一梯队首先通过架在红河上的舟桥,首先执行穿插后转入助攻。并攻击248高地、191高地,随后进驻班光村。

上午10时10分,王发坤所在营继续向龙金、周登方向发起进攻。13∶30分左右,王发坤所在的营在渡过外珊河时,大部分军队已渡过去,但还有一部分正在过河,这时王发坤所在营的左边为115团三营八连,右边为116团一个营。

此时,遭敌军炮火猛烈袭击,王发坤所在部队损失较大,两台电台和两名报务员均受重创,当时情况紧急,王发坤所在营二营营长李金命令副营长陈绍先带领四连一部和五连迅速在周登以南占领有利地形,令副连长王发坤迅速架炮向387北侧无名高地射击,掩护四、五连进攻。

第一轮炮弹袭来,王发坤的左脚就已经受伤了。突然间,敌军又一轮炮弹在二营指挥所附近爆炸。这时王发坤把正处在炮弹下方的卫生员罗顺良一推,嘴里喊着:“你赶紧走,赶紧走,等会落队了,你要跟上大部队。”王发坤又是一推,就在这一秒钟,王发坤把罗顺良推倒在路边的烂泥地里。结果,第二轮炮弹过后,营长李金明和机枪连指导员蒋玉新负伤,罗顺良跑上来一看,发现王发坤满脸都是血,不幸牺牲了。

战后,王发坤所在营的营长李金明、卫生员罗顺良和通信员一起将王发坤的遗体进行了整理,移交给后勤分队,将所有伤员和阵亡将士运回祖国。后来王发坤安葬于云南省屏边县烈士陵园,王发坤在战前准备和作战期间,刻苦训练、英勇顽强、前仆后继,不怕牺牲,部队领导机关后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记二等功。

王发坤的战友周光翔回忆说:“王发坤大哥原本可以回家过安乐的日子的,只是他舍不得脱掉身上这身军装啊!”

融化的红糖就像烈士的鲜血

王发坤上前线的消息,他的家人毫不知情,王发坤的家人们还满心欢喜地等待着王发坤转业归来,谁知道等来的却是他牺牲的消息。

1979年5月,一位战士翻山越岭出现在李金花家里,留下了王发坤被追认为烈士的证明书,以及部队、县民政局和县武装部送来的1000元抚恤金。李金花等待着丈夫转业,回来一家团圆的梦想这一天却轰然倒塌了。

“我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当家就这样走了,不是说好要转业的吗?”李金花难以接受王发坤牺牲的事实,她固执地认为,丈夫只是被越南军队俘虏了,很快就会被战友们救出来,然后光荣转业回家,跟她和儿子过平凡日子。

于是,李金花每天左手牵一个右手牵一个,带着两个儿子坐在村口眺望,祈盼着王发坤突然从大山的转角处大步走来。“我们连着望了1个多月,只见青山转,不见亲人归……”

尽管王发坤的牺牲,李金花一直固执地不肯相信,但是在村里已经人人皆知。自从王发坤牺牲的消息在村里传开来后,李金花和她的两个儿子一直备受歧视,而这时不到5岁和3岁的王远碧与王远苍从此没有了朋友,在村里,人们给这个烈属家的称谓只有“死了丈夫的那一家”。

王发坤牺牲时自己的大儿子王远碧不到5岁,在王远碧的记忆里,只有父亲最后一次离开家时的记忆是最深刻的。王远碧说,父亲离开家时身上穿着军装,头顶戴着一顶军帽,帽子上还有一颗帽徽。走的时候还和兄弟俩说:“我回来的时候给你们买好吃的、好玩的。”没想到,王远碧和王远苍兄弟一等就是几十年。

3个月后,县邮政局通知王发坤的家人去领包裹。那是他准备转业回家买的10斤红糖啊!咋会只见红糖不见人呢?采访时,李金花说她取到包裹时,红糖已化了不少,淌了许多在邮政局的大厅里,化掉的红糖把装糖的口袋都染成暗红色,就好像丈夫在战场上流出的鲜血,李金花一路哭喊着丈夫的名字,把糖背回家,一点也舍不得吃。

思念是种说不出的痛

1980年,部队把王发坤的遗物——一块手表寄到李金花手中,她终于彻底相信丈夫已经不在人世的事实。李金花清楚地记得那天,自己去邻居家借钱买来肥皂,把表带里的泥土和血迹全部洗净,“这是他留下唯一的东西,也是我要用一辈子保存好的宝贝。” 李金花心痛不已。

记者在王发坤的家中看到,那块买于1973年10月31日的手表至今还在走着,而王发坤的妻子李金花和两个儿子的思念就像这块手表一样,一走就是三十余年,从未停过。

据王发坤的战友回忆,当时王发坤在递诀别书时还写了一封遗书。遗书上写到,如果他牺牲了,希望妻子改嫁重新寻找幸福;如果他牺牲了,请把他的军大衣转给他的妻子李金花,让他的妻子重新找一个丈夫之后,把军大衣交给李金花的新任丈夫。同时,用他的抚恤金还债。

尽管丈夫的遗嘱写着叫李金花改嫁,但是时过三十余年,李金花从未有过改嫁的想法。从此,李金花凭着丈夫留下的抚恤金,撑起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家。王发坤的家人只知道王发坤牺牲了,却不知道葬在何处,直到王发坤的

营长李金明捎去一封信,王发坤的家人这才知道王发坤葬在云南省屏边县烈士陵园。

2010年5月,李金花和两个儿子在王发坤的战友及好心人士的帮助下,来到了屏边县烈士陵园。

一直以来,李金花及小儿子王远苍被当地民政部门纳入了优抚对象,虽然王元苍已成人,但民政局仍坚持“超龄不脱钩”的帮扶,每年9000元的优抚金表达着对烈士的无限敬意。同时,每年的低保金也让李金花老人多了一点安慰。

2011年,由威宁自治县委、政府出资5万元,威宁武装部、民政局及海拉乡配套3万多元,帮助李金花家修建的小平房正式落成乔迁,同时,县武装部也代表毕节军分区对王发坤烈士遗属一家给予了5000元资助。后来,威宁武装部再次来到烈士王发坤家中,代表毕节军分区把价值8000多元的床、电视、火炉、生产生活用具及2000元现金送到了烈属李金花手中,2014年海拉乡政府结合实际为李金花家改造了房屋,升起了二层小洋楼。如今,李金花的家已不再是没有围墙的土房。

李金花告诉记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逢年过节领导们也来她家看望,有着抚恤金和各部门的慰问金,吃穿不愁,再加上王发坤战友的照顾,她们一家过得很好,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现在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只是经常在梦中梦到丈夫,很是思念。

作者:赵润敏

孔德亚

2014年9月25日

下载张九坤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九坤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立坤个人事迹

    个人事迹 我叫黄立坤,是来自农林科技学院的园艺(1)班的学生。 自2004年12月光荣成为一名共青团员,自入团以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马克思烈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行动指南,......

    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大全5篇)

    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三篇?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 ? ? ?“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

    牛坤杰事迹(2014.6.19)5篇

    牛坤杰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涡阳县义门镇陶赵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牛坤杰同志是1983年退伍转业到涡阳县法院的一名司法警察。从2006年开始,他响应党的号召,肩负组织重托,走出法院大......

    温庆坤先生慈善事迹

    龙村镇登畲优秀乡贤温庆坤先生慈善事迹 温庆坤先生,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人,深圳企业家,热心家乡公益事业。近年来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数百万元人民币。捐资主要有以下项目......

    张九云廉洁从教

    廉洁从教,甘于奉献 金胜中学张玖云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确实还存在着分配不公、教师待遇偏低等问题,但也的确存在着违背了师德,损害了教师群体形象的不廉不洁的例子。......

    延安精神学习心得张九云

    延安精神学习心得 张九云 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可是,那个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运......

    学生徐坤镇的优秀事迹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徐坤镇事迹材料 他心中装着学校,做着学院事,处好身边事,做好分内事;他铭记“有能力不一定能够成功,没有能力就注定失败”;他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洪欣公司学习姜仕坤事迹情况汇报

    毕节市洪欣城市建设有限公司 关于开展学习姜仕坤同志精神事迹情况 报告 毕节市委组织部: 根据毕组通〔2016〕105号文件要求,毕节市洪欣城市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于2016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