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
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三篇
?
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 ? ? ?
“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在已通体泛黄的“报功书”上,几句铿锵有力的褒扬之词,开启了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 ?
1948 年,孙景坤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 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坚守初心。
? ?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的老复员军人孙景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
? ?
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 ?
“这是一等功奖章,这是三等功奖章„„”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一间不起眼的平房里,整洁的书桌上摆放着 96 岁的老英雄孙景坤的军功章。
? ?
孙景坤的故事,得从 72 年前的 1948 年说起。
? ?
那年 1 月,24 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 40 军 119 师 357 团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屡立战功。
? ?
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袭来,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伤疤。由于表现出色,1948 年,孙景坤于战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
1950 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刚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立即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
? ?
“保卫和平,保卫胜利果实!”10 月的一天,命令终于下来了,孙景坤随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 ?
1952 年 10 月 27 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上甘岭 161 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 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 9 名战士,带着 8 箱手榴弹、两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
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数十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 3 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赶来支援的战友找到了昏迷的孙景坤。
? ?
1953 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 ?
“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 ? ?
硝烟散去,孙景坤将奋斗的“战场”转至亟待脱贫的家乡。1955 年,孙景坤复员,他主动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将各种功绩证明悄悄收藏起来,决定回乡务农。再次成为农民的孙景坤感慨地说:“当过兵的我与之前不同了,从火线入党那天起,我更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事业中去。” ? ?
怀揣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孙景坤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 ?
回乡后的第 3 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很快,踏实肯干的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曾立下赫
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没有辜负村民们的期待,他带领乡亲走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乡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 ?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洪水泛滥、侵蚀土地。从战场上走来的孙景坤没有一丝退缩,他带领乡亲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 100 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
? ?
后来,村里有人问他:“老孙,你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福,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却说:“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给祖国和人民了。”1971 年,他还把 19 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
? ?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 ?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将功勋荣誉压在箱底,从未向别人提及,更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收入,就连儿女也只知道父亲是一位老兵、上过战场,仅此而已。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册子,说这书上说的英雄不是老孙头吗?我们才逐渐知道父亲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
? ?
孙美丽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对家里人很“抠”,“小时候家里连 4 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队长,只要开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后来,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
“他在生产队当了 20 多年队长,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随着年岁渐长,孙美丽慢慢读懂了老人的想法: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军的 10 个伙伴,活着回来的只有 3 个人。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战友活着”。
? ?
孙景坤的日子过得清贫,可他依旧坚持吃苦在前、不改本色。在家乡担任村干部期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干担当、积极作为。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1984 年,他组织村民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 ?
几十年来,孙景坤严格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我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我的战友就牺牲在我跟前,和战友相比,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孙景坤说。
? ?
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 ?月 15 日,在丹东光荣院里,96 岁的孙景坤正在与护理员聊天,“好,这里真好,感谢党和政府安排这么好的居
住环境和细致周到的护理,我知足了。”老人的精神状态不错。此前,他与大女儿女婿一同居住。8 月 12 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被送到这里,享受 24 小时护理服务。
? ?
老人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 20 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他睡觉的电动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这是陪伴老人几十年的心爱之物。
? ?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所以我们在老人床边的右侧钉上了吊钩,军装和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院医疗康复科科长孙红霞说,老人晚上的觉少,睡不多久就醒了,护理员几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奖章。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吊钩坏了,便将军装挂到了输液架上,让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见。
? ?
舍生忘死勇立战功 ? ?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里。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
?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与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岁月。
? ?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 72 年前的 1948 年说起。那年 1 月,24 岁的孙景坤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 5 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 40 军 119 师 357 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 ?
1949 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 20 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 ?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 ?
1952 年 10 月 27 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 161 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 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 9 名战士,带着 8 箱手榴弹、2 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 21 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 3 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 ?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 ?
在抗美援朝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 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
? ?
选择艰苦为民造福 ? ?
1955 年孙景坤复员回乡,在外征战多年的他,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家乡务农。他将自己的组织关系交到村支部,把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悄悄地把各种功绩证明收藏起来。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 ?
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复员回乡后,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邱大鹏说,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立下的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果真不负众望,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村里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
? ?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引发水灾,洪水泛滥、侵蚀土地,孙景坤便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那时候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人扛、手推石头和土,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村民们见他这样辛苦,都劝他歇两天,但孙景坤却说等着修完了再一起歇。”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虽
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通过这个事儿,孙景坤更是受到了村民们的爱戴。
? ?
在生产队期间,孙景坤始终保持忠诚担当本色。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动员村民将 40 亩地重新分配给 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 ?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遵守组织纪律,在家乡务农这些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988 年,在开展“三先一优”“三先二优”竞赛活动中,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很多人不理解,“你本来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认真地说:“为啥不干,战争年代只有干,才能走出活路。我躺着享受,我那些死去的战友能安生吗?”孙景坤义无反顾地带领村民开展竞赛活动,他因此先后获得金山镇优秀共产党员、“先锋杯”党员光荣称号。1991年,在“学雷锋、比奉献、做先锋、创一流”竞赛活动中,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授予孙景坤先进党员称号。
? ?
深藏功名永葆本色 ? ?
几十年来,孙景坤将自己过往的功绩尘封起来,如果不是一个村民的意外发现,他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功绩将会被掩
埋一辈子,即便是孙景坤的亲生儿女都不知道,父亲原来隐藏了这样一个大“秘密”。
? ?
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回忆说,父亲很少谈过往的作战经历和功绩,直到几年前,同村的一位村民拿着一本小册子找到孙景坤,指着书上说的英雄问他,“孙老,这是您吗?”当时,他矢口否认,“不是我。”“这上面可有你的照片和名字,怎么还会有错?”孙景坤也只是笑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 ?
“这时我们才渐渐知道爸爸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是不愿回忆起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美丽说。
? ?
就这样,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在村里迅速传开了。不少人感到震惊,“都知道他当过兵,没想到他是那么大的英雄。”有人感到不解,“他那么大的功劳,怎么不见他提什么要求。”还有人感到惋惜,“如果当初留在城里,可能早就成了国家干部,换成我可做不到。” ? ?
上世纪 90 年代,各地相继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作为复员军人,被邀请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在他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时,大家深受震撼。媒体对此作了报道,老人也拿出了压在箱底的军功章和相关证明材料,这些媒体报道被老人珍藏保留,有的还放大贴在家里的墙上,这段尘封的往事才被真正揭开。
? ?
“我们的日子虽然平淡,但过得踏实。这是姥爷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毕元发说,姥爷很疼爱他,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个好人”。在他眼里,姥爷和蔼可亲,可他从来没有想过,姥爷竟然还是一位战斗英雄,由此更是多了份钦佩。
? ?
2016 年 5 月,当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正在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考虑再三,毅然把珍藏几十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的老照片捐献出来。他对抗馆工作人员说,“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他们不该被遗忘„„”言语间,充满了对已故战友的崇敬与怀念。
? ?
甘于清贫无私奉献 ? ?
村里常有人对孙景坤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孙景坤却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 ? ?
孙景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 70 年代,他把 19 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孩子穿起军装意味着什么?孙
景坤深有体会。要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和平、康乐,就得有人付出牺牲,对自己的得失,孙景坤从不皱一下眉头。
? ?
孙美丽回忆说:“我 8 岁上学,家里连 4 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因交不起学费和腿有残疾,同学们歧视和欺负我。按说父亲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就这样,大女儿小学仅念了半年,便退学回家务农。
? ?
孙美丽在生产队干活时,队里见她手脚勤快、干活麻利,给她的工分从 3 分涨到 7 分。孙景坤知道后,开会严厉地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工分降下来。后来,当地电话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 20 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姐弟七人,除了两个弟弟正常招工外,其余几人都是农民。
? ?
孙景坤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十分不理解父亲为何对家人、对自己这样“苛刻”。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
坚守初心朴实纯粹
? ?
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他每次与老人交流,都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纯粹的闪光点,“是触及心灵的”。
? ?
孙景坤和大女儿住在一起,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对此,他总是说:“自己修一修就行了。”屋里没有卫生间,老人上个厕所都困难,房子冬冷夏热,冬天只能自己烧小锅炉,老人岁数大不抗寒,夏天有的时候都要穿棉袄,但他常常说:“和当年在坑道相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 ?
邱大鹏说,孙景坤日子过得清贫,离开村里后,近些年来,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低保金,随着上级部门发放的伤残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生活也得到改善。为了让老人日子更宽裕,村里也曾多次找企业赞助,想帮帮老人,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不是我应得的,我坚决不能拿。”邱大鹏说,在孙景坤的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这就是孙景坤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
? ?
在军旅生涯中,孙景坤南征北战,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因此患了严重的胃病。回到家乡后,由于一直没钱治疗,每当犯病了,他就吃上两片止疼片顶一顶。他曾突发心脏病,在市中心医院做了支架手术,病虽然治好了,可
是七八万元的医疗费全是借的,这对于他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可即便这样,他也从没有向组织张过口。
? ?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让他“找一找组织”,但他从没动过这个念头,用他的话说,“我的一百多个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长眠在他乡,我还活着,已经很知足了,如果我再麻烦组织,怎么对得起我那些战友们。” ? ?
孙美丽告诉记者,2011 年,元宝区委区政府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居住条件不好,曾安排他到原丹东第二福利院生活。可老人因不习惯、想家等原因,最后被接回由她照料。孙美丽说,前几年还好,可今年她都 69 岁了,再加上自幼患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现在身体已大不如前,照顾老人有些吃力。不久前的一天深夜,她搀扶老人下床方便,不料与父亲一同栽倒在地,为了不惊动在隔壁屋熟睡的丈夫,孙美丽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父亲扶回炕上。“虽然觉得不舍,但看到老人被安顿得这么好,能更舒适地安享晚年,我心里头也就踏实了。”孙美丽感激地说。
? ?
掸掉战争的尘埃,掩盖身上的伤疤,孙景坤甘于清贫、埋头苦干,他用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他用辛勤的汗水与村民们一起建设了秀美的村庄。走出山城村,周围翠绿漫染的山岗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一个无悔的英雄。
? ?
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 ?
数十年,他把沉甸甸的军功章压在箱底,悄无声息地做了一辈子农民。
? ?
他不说,也绝少有人知道,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在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中,他曾立下赫赫战功,还作为志愿军的英模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 ?
这位默默无闻、自甘寂寞的英雄,就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 87 岁的老人孙景坤。
? ?
1947 年,在家乡担任着农会副会长的孙景坤带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先后转战辽沈、平津、海南岛。1950 年,抗美援朝的号声吹响,孙景坤告别了新婚不到 7 天的妻子,赴朝参战。
? ?
三年里,孙景坤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最惨烈的莫过于上甘岭一役。这一仗,敌我双方先后动用兵力 10 万余人,反复争夺 43 天,敌军炮兵、航空兵向两个山头发射炮弹 190余万发,投掷炸弹 5000 余枚。上甘岭的上空,几乎每天都是硝烟缭绕,如阴云密布。随手抓起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其激烈程度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
?
?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甚至成了上甘岭战役我军坚持坑道作战时的立功标准。然而要送补给上去,就要冲过敌人 10 几道封锁线,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的代价。
? ?
就是在这样残酷的情况下,班长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 名战士,把 10 箱弹药送到阵地上。而在此之前,已有 8 批战友牺牲在运送补给的路上,一个也没能活着回来。
? ?
“上!”孙景坤手一挥,10 个人扛起弹药箱就冲进了枪林弹雨。他们一面躲避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一面小心艰难地向前移动。恰好敌人一轮进攻结束,瞅准了敌人施放烟雾掩护伤兵的绝好机会,孙景坤带领战友一鼓作气冲上山头。
? ?
阵地上已是弹尽粮绝。整整一个加强连,打得只剩下了4 个人。孙景坤立即安排战士们各就各位,自己则只身守卫在敌人进攻最猛烈的位置。
? ?
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借着坑道掩护奋力阻击。从日近中午,一直守到半夜,孙景坤和战友们打退了敌人 6 次进攻,仅在孙景坤的阵地前,就倒下了 20 几具敌人的尸体„„ ? ?
上甘岭一役,敌人所标榜的“一年来最强大的攻势”以
其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孙景坤因其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并被部队选中作为志愿军英模代表团的一员赶赴北京。
? ?
拍一拍身上战争的尘埃,孙景坤于战后回到家乡。他将昨日的惨烈与辉煌默默尘封在只属于自己的记忆里,不声不响、无怨无悔地过起了平静而淡泊的农家岁月。他在生产队当了 20 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他都毫不犹豫把机会让给别人。他总是说:“咱当个领导,咱家要走一个,人家别人咋办?咱以后再走也不晚。”生产队走了 200 来人,他也没把机会留给自家。作为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知道自己这么做并没有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
? ?
几年前,老伴儿去世,孙景坤守着 1 亩地独自过活。一度他的生活十分困难。有人劝他:何不去“上边”找一找。他却不肯。
? ?
“当年在部队有多艰苦,特别是在朝鲜,那么多人都没有回来。我回来了,家里有老人,有老婆,还有了一帮儿女,这不挺好吗?那么多同志都没有看到今天的日子,为了祖国把性命都搭上了,我这点事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找的?牺牲了的那些同志他去找谁呀。”老人的话,语气平和却字字泣血。
?
?
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境界;什么是感动震撼,什么是净化升华。孙景坤,这位清癯、和善、质朴、辛劳,看上去与所有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汉没有任何区别的老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 ?
第二篇:孙东坤事迹简介
孙东坤事迹简介
孙东坤,女,汉族,1959年出生,1978年3月参加工作。现为白山市第五中学下伸教学点红立小学教师。
孙东坤家住江源区松树镇富兴村。1978年代课,1980年转正。在距离松树镇近20里的富兴村小学任教到现在35年,做了35年班主任,先后送走了15届毕业生,期间有多次外调机会都被她放弃。尤其是在前几年撤校合并的热潮中,为了让贫困的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她毅然坚守留在村小。孙东坤老师经常救助贫困学生,经常让学生到家里无偿补习功课,晚了就让学生在家吃饭然后再送学生回家。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孙东坤老师55岁即将退休之际,为了两个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她一人撑起了一所学校,一人负担起了两个学生的复试班教学任务。她早上到学生家里接两个孩子上学,晚上再把他们送到孩子的爷爷奶奶家。孙东坤老师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深受家长爱戴。是一位坚守职业道德的最美乡村教师
第三篇:张九坤事迹
爱岗敬业 做合格的城管人
---及记二大队执法队员张九坤
张九坤同志现任吉林市城管综合执法第二大队一中队中队长。该同志2003年从部队转业分到市城管执法局工作至今。在部队曾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两次荣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曾被全军评为优秀士兵。转业以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在日常行政执法工作中,干劲不减。他结合工作实际,立足本职,潜心学习,一心一意忠诚党的事业,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做好各项工作。并曾多次获得“市执法局先进工作者”、“城市管理年先进个人”等荣誉。
勤奋学习,爱岗敬业。为了做一名合格的城管人,张九坤同志利用闲暇时间潜心钻研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仅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必须熟练掌握和牢记行政执法的程序和法律、法规的条款内容、处罚依据等。为此,他潜心研究,认真学习,注重把握街路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在苦练内功上下功夫。他制定了学习计划,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挤时间钻研学习。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执法和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如《心理学》、《行政执法必读》、《党旗下的奉献》、《现代管理科学基础》等书籍。收集各类有关管理经验材料20余份,写下了近三万字的读 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平时,张九坤同志注意阅读报纸,凡是和工作有关的资料,都精心整理,汇集成册。他除了向书本学习外,还注重向那些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做到了说有理,教有方,严有度,坚持以耐心说服教育为主,赢得了执法相对人的尊重和好评。
张九坤同志在执法一线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他认为,城市管理这种工作整天与街路为伍,与被管理相对人打交道,与时间赛跑。为了城市的靓丽,就必须勤奋的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他的家离单位较远,坐公交车需要近一个小时,可是他每天都提前半小时到单位。对办公室内的卫生进行打扫,为同事们打好开水去年十月份至十二月份期间,我大队对辖区内的牌匾广告进行集中清理整治。他每天都要下三十至四十份法律文书,工作近十四个小时以上。面对寒冷的天气,繁忙而又劳累的工作,他从来没有叫苦叫累,最终在元旦前夕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任务,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亲情执法,不畏强暴。2010年,二大队对辖区内的违章建筑进行集中整治,为了保证拆违工作顺利进行,二大队对居民共下发市政府《通告》、《致广大居民一封信》1300余份、向群众分发宣传资料、宣传单3000份,广泛宣传拆违工作的意义,动员群众理解支持拆违工作。张九坤所在的一中队管 辖着解放东路、解放北路、雾凇路、延安路等街路。为了顺利完成整治任务,对违法建筑当事人,张九坤不厌其烦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当事人进行宣传引导,教育违法居民配合拆违工作。他还放弃了休息时间,深入社区,讲法律,讲政策,加强拆除前的说教工作,动员当事人自行拆除违法建筑,努力营造和谐拆违氛围。使这三个小区的大部分居民能够配合执法人员的工作。
在获得大多数居民对拆违工作的表示支持的同时,仍有个别人,无视法律、法规存在,心存侥幸,并阻挠拆除工作。欣昌区居民张某,搭建了一处面积8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违章建筑,并用该违建经营了一个违法麻将馆。张九坤和执法队员们在整治初期多次找到当事人,希望他自行拆除。但张某对拆违工作十分不配合,还对队员进行恐吓、谩骂,并扬言要以死相拼。3月28日,二大队出动执法人员60余名,来到延安路准备对其进行拆除,到达现场后,发现张某早已纠集了数名社会闲散人员和其亲属挡在门外,企图阻挠拆除工作。面对这种情况,张九坤同志毫不畏惧,带头站在铲车上,指挥执法队员们对该违建进行了拆除。
今年七月下旬开始,为了维护了辖区夜间市容秩序,二大队每天晚上对辖区占道经营、露天烧烤、占道堆放、加工等违章行为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整治行动。
8月20日晚,当行动车队行驶到延安街与四川路路口时,发现路中间有一处长2.5余米、宽1.5余米的违章水果摊点,犹如一只“拦路虎”严重影响车辆和行人过往,张九坤等执法人员随即下车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纠正。没想到摊主不但不服从的管理,而且还肆意对执法人员辱骂、威胁。在对该业主警告无效后,二大队执法队员对他的经营工具进行收缴。在收缴过程中,水果摊业主趁张九坤不备,用称猛击他的头部,顿时张九坤额头血流如注。但军人出身的他严格恪守执法要求,坚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只是强忍伤痛继续完成执法工作。事后他被送到医院,由于伤口非常深,被缝合了5针。第二天为了不耽误中队工作,身为中队文书的张九坤,额头上缠着纱布,有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情系城管,无私奉献。张九坤对待同志有着厚重、质朴的情感,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利益,关心着人民的疾苦,凡是城市管理方面的事情,不论大事小事都耐心细致的处理。多年来,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城建事业上,早上班晚下班,且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不分昼夜。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他就冲到那里。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实实在在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他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同志,善于处理各种复杂事务。张九坤同志全心全意投入城市管理工作,从不顾及自己,他身患腰间盘突出、中风面瘫、慢性胃病,在工作繁 忙时,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病情发作,他总是挤出时间到医院打吊针,从不因病耽误工作。2010年大队在主要街路设立了固定岗,考虑到张九坤身体原因,大队安排他到市容管理任务相对较轻的位臵站岗,但他知道后,主动找到领导,要求调换到容易出现问题的地点。为了让其他同志能够休息好、吃上饭,他常常利用午休或下班时间替队员执勤站岗,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想干好城管工作,就要有甘于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
张九坤同志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生活中廉洁求实,勤俭简朴。在他的努力下,辖区的市容环境日新月异,为城市管理巩固年工作做出了贡献,为全体执法队员树立了榜样。
二〇一一年一月六日
第四篇:漠河田坤事迹
心作良田 大爱承坤
——记漠河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 田坤
在中国北极漠河,田坤,是个家喻户晓的名人。田坤,与其说是代表了漠河公安民警的一种形象,莫不如说是诠释平安的一种符号,她用自身的言行,完成了一名温柔女子和威严警官的完美结合。
田坤是个不折不扣的80后。2002年7月警官学院毕业后,主动扎根边疆漠河,从辖区片警到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十年的拼搏,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累累硕果。三次取得地、县大比武第一名,连续四年在大兴安岭地区公安基础工作考核名列第一。全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区十大女杰、全区十大杰出青年、地级劳动模范;先后五次受到黑龙江省公安厅的表彰,荣获“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黑龙江省五一巾帼奖、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黑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黑龙江省最佳社区民警等各级表彰奖励三十余项。
家长里短——换来百姓认可
21岁的田坤,成了全县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片警,她管理的辖区内,有综合市场,有学校、银行、商服等单位行业152家,居民1077户3327人,辖区情况错综复杂,治安工作千头万绪。
做片警主要就靠腿勤,走街串巷了解大事小情和人员信
息,这些年她不知走了多少路、不知穿坏了多少双鞋,脚上也不知磨出了多少泡尤其是到了冬天,寒风刺骨,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她的耳朵和脚都曾经冻伤过,耳朵都脱了好几层皮,但她从没喊过苦、叫过累,依然坚持挨门挨户进行家访,以依靠群众千只耳、千双眼解难题、破疑点,她的人口熟悉率不断提升。2006年5月4日,在侦破“2•27”重大杀人案时,当她得知犯罪嫌疑人有可能隐藏在一个经常在江边打渔的人家时,凭着对辖区情况的熟悉,马上向专案组提供自己辖区内有一名经常在黑龙江边打渔的居民,于昨日夜里刚从江边回来。在领导的批准下她立即带领三名民警赶往打渔人的住处,将犯罪嫌疑人高云龙当场抓获。至此,“2•27”重大杀人案一举告破。
贫困大学生李继铭写给的漠河县公安局党委的一封感谢信,一段感人的警民深情才浮出水面——田坤在入户走访到40区王风华家时,看到王风华因早年患脑出血留下严重后遗症,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子李继铭正在读高三,母子俩一直靠政府的低保金维持生活。田坤一有空就去这个家庭,帮助整理家务、洗衣买药,她不怕脏、不怕累,帮助王风华树立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当李继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后,她多次跑民政局、镇政府和社区,办齐了特困生入学的全部手续,享受到特困生减免入学待遇的李继铭如愿以偿的走进了大学校园。李继铭在寒假开学后给时任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伟写来一封衷心感谢党组织的信。信中说:“知道田坤姐姐什么都不会要,只有写信感谢党,我要努力 2
学习报党恩,回报社会。”王风华阿姨也逢人便说“我们家的事都是田坤跑前跑后,她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我真的感谢党,培养出这样的好民警”。
知冷知热——赢得群众满意
不管是在担任片警,还是担任治安大队副大队长期间,田坤都严格要求自己,把百姓的事当成天大的事,把百姓当做自己的亲人。
2007年春,辖区蒋大娘来电话称因夹杖子与邻居发生争吵,她赶快来到现场调解,在旁边看热闹的其他邻居都对蒋大娘说:“这事该找土地和城建部门管,也就是田坤吧,谁一叫就到”。这话说得蒋大娘都不好意思了。在田坤的劝导下,双方都主动做了退让。2011年,已经调到局治安大队担任副大队长的田坤接到40区居民的电话,因为邻里之间买卖烧柴的事发生了纠纷,她立即赶往现场,事情处理完之后,已经到下午上班的时间了,连午饭都没吃上。
田坤的辖区有两名有不良习惯的中学生,经常逃学,进网吧,田坤就多次往返家长、学校之间沟通情况,帮助想办法、订措施。她向已退休的谢老师说明两个孩子家庭经济困难、孩子又有不良行为,请谢老师为他俩补课,使他俩的学习都有很大长进,她也多次就势与他们谈心,送衣服文具,节日期间前去探望,鼓励他俩的进步,使两个孩子逐渐改掉了劣迹。现在一名大学即将毕业,另一名王某已参加工作。
2012年春节放假期间,田坤患感冒正在打点滴,原辖区居民打来电话:“你快来吧,我家楼上漏水了,漏的可厉害 3
了,楼上锁门了,家里没有人”。田坤拔下针头赶到现场,处理了这场跑水事件。
田坤对群众的求助热心帮助,对自己的亲人有时却“不近人情”。2008年田坤的母亲在加格达奇做手术。当时全局正在开展专项行动,田坤选择了留下,把对亲人的深深的歉疚,化作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的爱。
内引外联——筑起安全屏障
由于大兴安岭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每年的五月份都是火险高发期。2008年5月,县城多数职工都去支援外地扑火,辖区内治安隐患大、风大火险高,当时还在担任片警的田坤在辖区连续转悠20多天,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晚上还参加局里组织的夜间巡逻,在那段非常时期,辖区既没有发生火情也没有发生案情。从那以后,她就在“防”字上狠下功夫。她着手组织“三老”治安巡逻组、环卫工人治安流动哨、群众治安积极分子,依靠群众的力量,筑起一道治安防控网。她管理的辖区群众安全感普遍提高,发案率连年下降,被地区综治委授予安全小区称号,她也被系统誉为“辖区人口管理活字典”。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9年4月,田坤被任命为治安大队副大队长。为建立“打防管控建一体化”的社会治安工作新机制,推进警务、勤务制度改革,实现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田坤根据漠河的治安现状和局党委的部署,制订了“大巡逻实施方案”,民警骑乘警用自行车,携带单警装备,采取自行车巡逻、徒步巡逻与警车巡逻相结合的方 4
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巡防警务,预防和控制发案,确保社会治安稳定。
为了提高各派出所基础工作水平,田坤创新了“以房管人”、实有人口、出租房屋分级管理办法,推行了函查、清查,实行分级分类、双向式管理,开展暂住人口、出租房屋集中清理登记工作,使8.39信息系统信息数据录入率和准确率不断提升。在办理二代证工作和办理户口业务同时填写信息采集纠错表,收集信息257条,填写信息采集纠错表49050份。她牵头研究制定并实行了派出所“月、季、年”考核制度。通过抓学习和考核使漠河县公安派出所基础工作信息化走在了整个大兴安岭地区的前列,漠河县公安局成为大兴安岭地区唯一获得黑龙江省公安厅8.39信息数据质量年先进公安局。
田坤就是这样时刻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贴心人的庄严承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亲民、爱民、为民”的真谛。
第五篇:孙建设事迹
孙建设同志事迹材料
孙建设,男,53岁,辽宁省锦州市公安局凌河分局石桥子派出所民警。
从警14年来,孙建设做为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立足本职岗位,扎根社区基层,推动了社区治安的好转,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戴。
长期照顾孤寡老人、尽显赤子之情
社区群众说,有了孙建设,他们都放心。孙建设也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他像对待家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料辖区内的孤寡老人。居民都相信他,外出时会把家中的钥匙交给他保管,辖区有个老人,存折、房照等有价证劵就放在他手里,说放在他那里心里踏实。
文昌社区的平房里有这样一个家庭,一家四口,老人叫陈荣光,当年71岁,患有胃癌,老伴72岁,患有脑血栓疾病,全身瘫痪,长期卧床不起,还有两个智障的儿子,平时的生活来源全靠社会救济和陈荣光在外蹬三轮车维持。孙建设在下社区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基本是每周都到陈荣光老人家去两次,帮助他们家买米买面,收拾卫生,解决一些基本生活问题。2005年4月12日,当孙建设又一次去陈荣光老人家时,他一掀开门帘,一股呛鼻的气味立刻将孙建设给熏回来了,跟在孙建设后面的社区干部忙问是怎么回事,孙建设摆摆手说没事,随后再次进到屋里,映在孙建设眼里的情景是:陈荣光老人躺在炕上已经去世,老伴躺在旁边看着陈荣光,两个智障的儿子眼睛直勾勾的看着他们的父亲,地上、炕上是陈荣光这几天的排泄物。孙建设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连连说,我来晚了,我来晚了。然后从自己的兜里拿出二百元钱交给社区干部,让他们去给陈荣光买几件寿衣,之后就开始收拾屋子,安抚两个智障的儿子和陈荣光的老伴,以后又给陈荣光把身子擦干净,寿衣穿好,最后将老人的遗体进行火化,为陈荣光办理了后事。处理完这些事后,孙建设看着陈荣光的家人,对社区干部说:以后咱们就把他们当自己的家人吧。至今,孙建设和文昌社区的干部还在坚持每天到陈荣光家去照顾他们。
孤寡老人魏淑文,已年近八旬,是孙建设常年照顾的对象,孙建设经常去帮忙干一些体力活,每逢节日都给老人送去礼物。今年春节前他又给老人送去了米面油等年货,年三十又给老人送去了年夜饺子,老人乐得嘴都合不上了,把平时家里舍不得吃的芝麻糖硬塞到建设的嘴里。
真心了解民众疾苦,为民解难分忧
居住在文昌里28-26号的赵宝义、吕秀梅夫妇,多年前双双下岗,吕秀梅身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务活不能干,是社区的特困家庭,也是孙建设在下社区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的,孙建设将他们家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赵宝义有一个儿子叫赵鹏,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一直待业在家,每天和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在一起厮混,不务正业,无论父母怎样劝说都无济于事。赵宝义夫妇将这一烦恼向孙建设诉说后,孙建设经常找赵鹏谈心,交流思想,沟通感情,逐渐谈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2006年锦州市照顾特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给文昌社区一个去锦州电校的名额,孙建设与社区积极沟通,并将赵鹏的情况向街道、区、市各级部门反映,终于将赵鹏送进锦州电校读书。在赵鹏读书期间,孙建设依然经常去赵宝义夫妇家走访,了解赵鹏的生活、学习情况,2008年赵鹏代表学校参加锦州市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当赵鹏拿着荣誉回到家后,赵宝义一家三口人来到派出所找到孙建设,赵鹏当时就跪在孙建设身前说:“孙大爷,您就是我的亲人,是您让我有了新的希望,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我要让我的学校、我的周围邻居、我的好朋友都向您一样,做一个平凡而有意义的人。”
49岁的孙淑杰,丈夫五年前因病去世,儿子现正在读高中,孙淑杰靠自己在外打工,供孩子读书和维持生活,孙建设在走访时听到孩子说:“我都半年没有吃到肉了”,他听后心里酸溜溜的,第二天就给孙淑杰家送去了豆油、猪肉、大米和水果。并将自已儿子的衣服送给了孙淑杰的孩子。孩子拉着建设的手说:“警察大爷真好啊”。
2009年大年初一,当人们都与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欢乐的时候,孙建设没有休息,拿着《致广大居民的一封信》到社区逐家逐户给居民拜年去了。当居民接受节日祝福,看着这一封写着防盗、防骗、防抢、防火知识的信的时候都说:“这是我们过年接到最好的礼物,建设送来的是平安和幸福。”
孙建设常说说:“我给群众办的事虽小,给困难居民的东西虽少,但能温暖群众的心。”从警十余年来,他为群众办的好事数不胜数,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信任和爱戴。
依靠群众,反哺群众,业绩突出
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孙建设在日常工作中,勇于进取,不断创新,立足辖区实际,摸索出许多社区警务工作法。他的 “入户走访五步法”和“实有人口五层次管理法”,极大的方便了了解社区居民情况。为了将社区情况存档记录,他又摸索出“一薄一录一图三查法”,每楼都建立了入户核查登记簿,每户居民的电话号码都登记在册,每季度核查一次,对数据进行更新。在治安防范工作上,孙建设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推出了治安防范工作“六门宣传法”,把群众常经的六个门—社区大门、值班室门、警务室门、单元门、居民家门、和停车场(棚)门等作为宣传阵地。
此外,孙建设将社区内153名丧失劳动能力,享受低保的40周岁以下的妇女和67名50周岁以下的男子组织起来,组成了一支“4050”巡逻队,负责辖区治安巡逻工作;将社区内11名离退休老干部、9名老教师、35名老工人、21名老党员组织起来,参与民事纠纷调解,社区管理工作;物色24名政治可靠、责任心强的人为楼长,为本楼的看门望锁和反映本楼人口变动信息,每个单元选一个治安中心户,负责协调本单元内的邻里关系;还组建了专职保安员和治安联防队员志愿者队伍。通过这些“小分队”,孙建设对社区情况摸得清,管得住,有效改善了小区环境
经过孙建设的不断探索,民警提高了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使一度治安复杂的文昌社区连续10年零发案,无火灾、黄、赌、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