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景光事迹
爱满天下
他们是满腹理想的天之娇子,但他们却命运多舛、生活坎坷。然而,通过顽强的斗志、不屈的精神和执著的信念,他们越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孝感动天、情满天下。王景光就是其中的一个。2月28日晚,2010年度感动宁夏人物评选活动在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演播厅揭晓。现正在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读书的固原学子王景光从22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评委们给他的颁奖词是:“当这个22岁的小伙子每天只吃一顿饭来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暗夜中的一盏明灯,寒冷中的一杯热茶。”
王景光其实也是贫困生。父亲是固原市原州区水利局职工,母亲在家待岗,弟弟在新疆上大学。14岁时,王景光背着父母打工,将全部收入捐给困难孩子。读高中时,他省吃俭用资助两名成绩优异的同龄人。2008年王景光考入南京晓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资助宁夏失学儿童,他曾同时在校内兼三份职:在校园书店卖书、做老师的助手、在图书馆整理书籍。他卖过菜,发过传单,做过广告公司的业务员、建筑工地安装工,在小饭店当过伙计。“平时上课不能耽误,只能用业余时间去打工,晚上的夜班最合适。”从今年开学起,他在江宁百家湖一家酒店找到了发货员的工作,工资每个月1300元,每天下午四五点,当王景光吃完晚饭后,傍晚6点多就会赶往百家湖上班,夜班工作一直到夜里12点半,有时候忙到深夜一两点才回家。王景光说,工作就是负责给酒店里的酒水、瓜果发货,晚上有点耗时间。“因为上夜班,王景光还受过伤。”他的舍友透露说:在百家湖到学校四十多分钟的车程中,王景光曾有两次因骑车犯困,摔得胳膊腿上都是伤。
为省钱,他给自己定的每月生活费是115元,每天吃饭的钱仅3元至3.5元。舍友吉启卫说:“王景光每天只吃一顿饭,舍不得给自己买电脑甚至连U盘都没有。但每年他资助的学生数却在增长:大一上学期3名,下学期4名;大二7名;现在增加到了8名。” 他们是原州区开城镇李少华、彭阳县石岔乡毛台子村李小荣、原州区张易镇贺套村邵乾坤、盐池县麻黄山乡李塬畔村高玲玲、麻黄山乡包塬村于茂银、麻黄山乡松记水村文静、刘彦吉、李秀、麻黄山乡黄羊岭村李生晓及麻黄山乡镇的张桓。“因为我自己的资金和能力也有限,通过对比筛选后,才会决定长期资助。”王景光说,“资助的孩子都是来自西部贫困地区,通过宁夏红十字总会、固原团委、盐池等地区,每个孩子都是我一个个认真筛选的,有的孩子是在支教中认识的,有的孩子是在红十字名单中看到的。
2009年10月,王景光从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贺套小学校长那里得知该校的邵乾坤小朋友身患骶骨病,家庭贫寒。王景光的心里一直牵挂着那个孩子。寒假回家,景光把在学校打工攒下的1200元钱送到了邵乾坤母亲的手中。从那以后,这种助人之后的欣慰便扎根在景光的心底。这些年来,只要周围的同学、朋友遇到困难,只要开口,景光都不会拒绝,即使自己做不到,也都会尽力而为,用行动追寻属于自己的快乐。
爱是一条红丝带,一头连着固原山区及盐池县麻黄山的孩子,一头连着几千里外南京晓庄学院的王景光。王景光资助的这些贫困孩子们。他们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16岁。因为贫困,他们早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因为贫困,他们的童年被蒙上一层忧郁的灰色。但就在2009年至2010年间,王景光每个月给他们分别资助100元至300元不等,让这些面临辍学的孩子重新看到了希望。这是当代一个模范大学生,他具有的是诗圣杜甫的精神。王景光的心声: “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最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2008年,王景光作为第一批来自西部的学生考入了南京晓庄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在08政教班里,只有两位同学来自西部,剩下的都是江苏人。在许多江苏学生的眼里,这位来自西部的同学,应该是贫困助学的对象。“但是当大学第一年学校通知申请助学金的时候,班里很多同学都申请了,而作为班长的王景光却悄悄地自动放弃了。”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王景光是一位全心为同学着想的好学生好班长。在王景光读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利用假期挣钱。但是挣来的钱却不是为了自己,大多捐给了贫困学生。当王景光读高中的时候,他就开始省吃俭用资助两位成绩优异的同龄人,一个学生正在读高
一、另一个在读初三。“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最能体现自己的价值,高中资助的孩子已经被政府接管了,我又可以有新的起点了。“每个月10日是我拿工资的日子,那天晚上我的钱包被1300元塞得鼓鼓的。”王景光脸上洋溢着微笑。他说:“我最开心的日子,是拿工资的第二天。每个月的11日,是我前往邮局和银行的日子。每月1300元的收入,我把1000元分批给孩子们汇出去。有的汇500元,还有的汇200元,但大部分是100元。想到他们又能够读书了,我的心里就会特别满足。”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当王景光一次次看到那些因为贫穷而流泪的眼睛时,他渐渐地懂得了自己活着的真正意义。没有铮铮誓言,没有刻骨铭心,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娇柔,有的,只是他每天默默的付出,和10个山区贫困家庭孩子重新唤起的梦想。他是一个贫困生,可当他面对贫穷的时候,表现出的,却是顽强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更是一个大学生,肩头扛着的,是道义、是信念、是责任、更是理想。他把爱心当做一项事业去追寻,他把道德当做一种信仰去守望!“我想让更多的山区孩子走出来,到大城市去,看到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也许正是这种精彩和无奈,更加明确了王景光人生道路的坐标。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他的精神奏响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寒风中、大雨里,寂静的夜晚,漫长的车程„„孤独对他而言,永远是希望的起点。
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要学会感动,让感动温暖我们的心灵.读完他的故事,留给我们的,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思考„„
第二篇:王景光个人事迹
勇担责任 无悔青春
——记南京晓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08政教班王景光同学
求学20年,他连续15年被选为班长;
奉献300天,他用汗水无私帮助他人;
他是同学眼中的好榜样,是老师心中的“拼命三郎”;
他就是王景光,一名来自西部,却仍然铭记西部人责任,为学生、学校、教育贡献力量的青年学子。
多彩的西部求学生涯
作为一名在校青年,他有着自己异样的精彩求学时代。从小学到大学,地域虽时刻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他一直被连选为班长,至今为止已有14年的班长经历。他在锻炼自己的同时,更多的在为自己班级同学服务。初二暑假那年,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经历,到现在他已经在七个不同的行业打工或兼职过,另外他还将自己劳动所得的部分钱捐赠给了慈善机构。在2008年8月份,他的个人事迹作为准大学生的励志典范,被宁夏《固原日报》专题报导,并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2010年6月份,他的个人先进事迹被《南京晓庄学院报》作专题报导,12月份,新华社旗下的《现代快报》率先刊发了题为“80后贫困生拼命打工,资助8个孩子 一天吃一顿饭”的两版专题报道,并连续刊发相关报道。连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新闻周刊、江苏卫视、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他的先进事迹,并引起全校师生的广泛共鸣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结缘晓庄
高考结束,因慕陶行知先生之名,他选择了南京晓庄学院。初入大学,他便以北方人的朴实、务实,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学两年里,他积极活跃于班级、院系,学校社团等一些学生组织的舞台上,勤奋刻苦,努力上进,认真做事,并用真诚编织了属于自己的人脉网。
初露锋芒在晓庄
他有思想,有梦想,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懂得身在异乡的自己,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自己的家乡。因此,他从不放过任何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展现西部人风采的机会。在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南京市高校营销策划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两课一改教学实践论文大赛、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比赛中,他都展现了不俗的表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东西部文化交流的使者
作为南京晓庄学院的一名学生,他希望凭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学院贡献一份力,作为一名西部人,他也希望同时为自己的家乡贡献一份力,他愿意做东西部文化交流的使者。在许多场合,他都向自己的同学和老师介绍西部的教育发展等状况。在2009年暑假,他第一次将自己的江苏校友带到了宁夏固原市贺套村小
学,他和队友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支教和社会调研活动。这次社会实践对于他的江苏校友和家乡小学的孩子们都意义重大,在宁夏当地和学校师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一次实践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希望将此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因此在2009年12月份,在他和自己同乡学妹的共同努力下,将自己的学校加入了宁夏盐池教育发展基金会(宁夏第一个全面针对服务教育,服务师生的基金会)。2010年7月,作为实践团团长的他第二次带领学校师生奔赴宁夏吴忠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这次他们在这里与宁夏盐池县政府、共青团盐池县委及教体局合作建立了南京晓庄学院盐池教学实践基地,以后每年的暑假南京晓庄学院的学生都可去宁夏进行支教,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当地政府将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有了这样一个交流渠道,可以让跟多的东部的学生切身体验了解西部,同时去宁夏的东部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让西部的学生更多的了解东部,从而实现东西部最优化的交流。在盐池麻黄山地区支教期间,他带领团队成员走访了宁夏、陕西、甘肃三省的8个行政村六十多户人家,发现了李秀、高玲玲、李志文三名特困学生,为他们发放了2000余元的资助款,并将他们三人加入了自己的长期资助名单里。
义卖中凝聚爱心
他懂得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存技能的责任,还有更重要的一份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大责任。在大二第一学期期间,他先后举办了两次义卖活动。第一次是在重阳节之夜,他和自己的两名室友,将义卖孔明灯赚来的钱捐献了给了江苏海事学院患白血病的一名安微籍大三学生。(当时,义款和信请海事学院的同学转交给了那位重病在身的学生)。第二次义卖是在圣诞节期间,这次义买是为了自己的家乡宁夏固原市贺套村小学的孩子们。他将自己的生活费和借同学的钱总计1000元投入成本,自己去批发市场进来的货品。每晚6:30——11:00义卖,同时还配有投影影像资料宣传西部及贺套村小学的教育、困难学生状况。义卖三天,在扣除成本的基础上,总盈余3100元。他将这笔钱带回了家乡,将一部分印刷制成600本书籍捐献给了宁夏固原是贺套村小学,另有一部分捐给了生病和困难学生。在他的影响下,很多院系组织、外国语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其他专业学生都积极要求自发参与进来,并提供了很大帮助,共为西部孩子贡献了一份力。
梦圆晓庄
“为了那些孩子,我便不会再有任何倦意”
2010年7月,作为实践团团长的他第二次带领学校师生奔赴宁夏吴忠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盐池麻黄山地区支教期间,他和团队同学发现了李秀、高玲玲、李志文三名特困学生,为他们提供了2000余元的资助款,并将他们三人加入了自己的长期资助名单里。
为了能够切实地帮助他们,在尽可能不影响自己学业的情况下,他又在校外找了一份夜班工作,决定边打工边学习。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从18:30——01:00分,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回来途中有好几次因为犯困,他骑摩托车摔得胳膊上、腿上全是伤,但他从未想过退缩。他每天回来的时候已凌晨两三点,宿舍寝室的室友们早已进入了梦乡。但他还要学习,所以他每天的睡眠时间最多也就是5个小时。每个月拿到的工资平均都要捐献出去1000—1200元的资助款,最
多的时候要捐出去1400元。为了节省生活开支并且抓紧时间学习,他每天都只吃仅仅的一顿饭,有时候忙起来几天都没有吃饭。尽管他知道这样做会很辛苦,当他从未放弃过。曾经有人问他,“你这样做不累吗?”。他笑了笑,淡淡的说道:“是的,换成谁,谁都会累。可为了那些孩子,我便不会再有任何倦意。”如今的他共资助了8学生,并且他还希望继续扩大资助名额,成立自己的基金会,帮助更多的家境困难、品学兼优的孩子。
“ 80后贫困生拼命打工,资助8个孩子 一天吃一顿饭”
王景光作为一名大学生但却能够身体力行、勤工助学,资助贫困学子的行为感动了所有的人。12月2日,新华社旗下的《现代快报》率先刊发了题为“80后贫困生拼命打工,资助8个孩子 一天吃一顿饭”的两版专题报道,并连续刊发相关报道。连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新闻周刊、江苏卫视、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他的先进事迹。在媒体报道面前,他始终保持平常心,他说:“感谢好心人的关注,我会努力做得更好”。这种朴实、从容的心境更坚定了他要做好慈善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这就是王景光,一名来自西部宁夏大学生的无悔青春。从他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的太多,他用行动一次次诠释着执着、梦想、责任、人生。一个平凡普通的西部人在向我们呈现着一件不平凡的事。相信这名来自西部的学生必将拥有辉煌灿烂的人生!
第三篇:王景宗事迹
心系安全的好工友 勇挑重担的急先锋
——二矿掘进班王景宗同志先进事迹
王景宗同志是掘进班凿岩爆破工。2011年曾获得公司“先进生产者”称号。
2012年工作业绩:
在生产方面,先后在千米、950m、750m、700m等各中段进行天井、浅采采矿、巷道掘进、扩硐室等工程施工。全年施工大巷286.7m,天井69.6m,扩硐室64.5m3,扩天井52.8m3,小巷116.2m,中巷3m,完成的任务量在班组中名列前茅。
在材料使用方面,一年里结余火工材料7664.45元,钻杆1104.26元,钻头660.36元,零修费62.60元,总计9491.67元,结余总额在班组中排在第一位。
在安全方面,全年安全作业无违章。
王景宗同志有着惊人的工作能力,服人的工作作风,喜人的工作业绩,他对于成绩永不自满,对于困难永不服输,对于工作永不放松,赢得了同行的赞许,领导的认可,成为了班组的急先锋、工友的好榜样。
一、技术过硬,勇挑重担。
王景宗同志从事凿岩爆破十几年,专业技术强,施工工程质量好,施工速度快,是班中主力、骨干。天井工程,大巷工程等多属重点工程,危险性高、施工难度大,工程质量严,一般钻工怕施工进度慢或难保工程质量等原因多半选择退却,王景宗同志艺高胆大,勇于承担,心中始终坚持“干好活,多干活”的信念,单位掘进方面极难险重的任务多半留有他的足迹和汗水。
还是从这些真实的最有说服力的事例说起吧——
彩的一笔。
经他几次调整改进后,工程质量有了保证,作业操作方法也逐步成熟,工程进度明显提高,不久就达到了理想作业状态,从第一个月完成38米提升到现在的月完成近50米。目前,已经完成3个坡道,2个弯道,工程质量得到技术部门认可,王景宗真是不负众望,正按着单位计划掘进任务量稳步向前推进。
再举一例,在700m中段岩石溜井扩帮工程时,工程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现场粉尘大。一般钻工不愿干,王景宗主动承担起这项脏累险的任务,他认真按规程作业,不怕作业程序繁杂,不图省事,虽然施工进度慢,影响个人产量,但他却心安理得地自嘲道:这是单位对我的信任和考验。
二、认真负责,心系安全。
王景宗同志深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积极参加班组安全活动,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和掌握,不断提高安全思想认识,增强安全操作技能,生产中提高警惕,做好安全防范,执行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养成了作业面不排查隐患不作业,作业面不确认安全不作业的良好习惯。多年来,完成无数次极难险重的任务,从未违章,靠的就是安全第一的主旨。
不得不提是去年天井工程,该天井由900m中段71线通至1000m中段,再在其正上方从 1000m中段通到地表,天井全长近120米。工程施工量大不说,还要采用普通法施工。普通法施工天井,是每班次在天井里撑子木上搭建的工作平台上作业。为节约材料,要求爆破撤离前拆下原有工作板,防止爆破后炸碎,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作业施工中涉及高空坠落、高空坠物、通风不良致有毒有害气体中毒、机械伤害等都是威胁生命安全的大敌,危险系数非常高。单位清楚工程的各方面因素,通过班子讨论,决
处工程的安全问题,在单位支持配合下,采取潜孔钻先在前面打孔探测空区,确认安全后,掘进钻后面施工的方法。每次上岗前他及时向单位汇报岩石结构情况,帮助分析,听取建议,调整作业思路,改变施工方法。他不怕费时费力,不图省事,每班次除常规安全检查、处理隐患外,还要在作业面下方、左右方打多个探孔,判断掌握空区距离在实施掘进作业,经单位的正确指导加之个人操作得当,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掘进施工任务。现991.6m水平因附近是辽都酒业的采空区已塌方;1000m施工大巷时,王景宗发现有滑沟迹象及时上报单位,单位叫停作业,撤走人员和设备,不久,此处发生塌方。
三、遵守制度,提品降贫。
王景宗同志积极参与“提品位,降贫化”活动,认真执行“提品位,降贫化”管理办法,在采矿作业时,他不图省事,不怕麻烦,严格按技术员划定的矿岩界限打孔坚持分装分爆,减小人为矿石贫化。
四、团结工友,乐于助人。
王景宗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恳干,积极肯干,善于钻研,不计个人得失。乐于与同行学习交流,无私传教自己的好经验,新方法。他带出的多个徒弟都担任了主机手,都成了掘进的主要力量,为全年掘进总任务完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王景宗同志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个班组,已经带动起了一个集体,创造出了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广大员工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他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十足的工作干劲迎接每一天的工作,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第四篇:王建光同志事迹
青春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异彩
——白山市江源区东风学校党支部书记王建光同志事迹
王建光,男,38岁,中共党员。1995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现任白山市江源区东风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16年来,王建光同志始终坚守在山区教育的第一线,从容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创先争优的真正含义,在平凡岗位上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
一、坚定信念,扎根农村教育献青春
对党无限忠诚,献身山区教育事业,一直是王建光的决心和誓言。1995年,王建光毕业于白山师范学校,他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区直学校,来到了艰苦偏远的农村学校,一干就是16年。在这期间,他先后担任过五岔小学、城墙小学和东风学校校长,由于学校师资短缺,他还兼任过班主任,直到现在仍然任课。在这几所学校工作期间,由于他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及对新时期教学理念的深入贯彻,因此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赞扬。
2004年,由于全区学校布局调整,城墙小学并入白山市第三中学,教育局长亲自找到王建光听取他对工作调整的想法,当时他完全可以选择到条件优越的区教师进修学校任副校长,但是他感受到了组织的重视和信任,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于是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到距离市区10公里的东风学校任校长。尽管他家离学校最远,可他总是每天第一个
到校,最晚一个离校。他每天骑车上下班需要两个多小时,一年四季风雨不误。特别是冬天大雪封路,部分路段他只能推车步行,有时干脆就住在学校,学校也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他这种敬业精神感染了每一位教师,学校教师的出勤不知不觉得到好转。由于东风学校教学设施极其简陋,他的办公室也是由化学药品存储室改造成的。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看到他的办公环境对他是既同情又赞叹。面对这种条件,一部分教师接受不了,都想办法调走了,而王建光却义无反顾地坚持至今。
二、锐意进取,推进学校发展创佳绩
作为一名党员校长,王建光认为自己有责任带头改变农村学校的落后面貌,同时也对学校各项工作勇争前列充满信心。在担任城墙小学校长时,他提出了“以爱校为家为荣;以爱生如子为荣;以爱岗如命为荣;以爱书如渴为荣”的“四荣”办学理念和“让学生称心,让家长宽心,让领导放心”的“三心”办学目标。学校的书法绘画小组、文艺队、舞蹈队、体育队相继成立。定期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让家长和社会了解学校,共同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在王建光的领导下,城墙小学逐步变成了一所团结向上、充满凝聚力、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
东风学校是江源区非常偏远的中小学一体的学校,学额只有百余名,学生大都是周边的农村子弟,且问题学生较多,不是成绩差就是单亲孩子。家庭条件好一点的,都把孩子送到外面去上学了。王建光到任后,认真调查了解学校的实际困难,暗下决心,一定要办好这所学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王建光首先做
教师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安心从教。他经常说:“作为一名老师就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在我们手里耽误任何一个孩子。”7年间,学校教学成绩稳步提升。2005年中考,初三班级在仅有5名学生的情况下,2名学生考入了县高中。尽管学校条件差,可每名师生脸上都挂着微笑,因为这里有他们崇敬的王建光校长,他们在这里工作和学习感到开心。其次是想尽办法改善办学条件,一方面争取上级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15万元,又自己垫付3万元建成了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办学条件达到了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标准,使这里的孩子同样可以上微机课、实验课,接受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三、以身示范,带动基层教师做表率
王建光始终认为,自己既是校长,又是一名党员,处处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学校的各项工作他总是想在前,做在先。他虽然担任校长,但始终在一线任课,为其他老师树立了榜样。学校锅炉出问题,他第一个赶到现场;教室瓦坏了,他领着老师上房换瓦;灰棚掉了,他就当起了泥瓦匠带领老师进行维修;学生课桌坏了他又成了木匠……学校师生都被他这种亲力亲为的行为所感动,每个人都增强了主人翁意识,真正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
2010年江源遭区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东风学校及下属两所村级小学都面临被洪水冲毁的危险,面对汛情,王建光积极应对,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那段日子里,他坚持吃住在学校。夜里他几次爬上围墙头,查看水势,同行的李主任出于校长安全考
虑,几次劝他从围墙上下来,但他却固执地说:“不亲自看到水情,我心里没底呀!”其他老师劝他回办公室休息一会儿,让别人轮流查看水情,他却说:“这里很危险,别人不要靠近。”在整个抗洪期间,他奔走于三所学校之间,十几天都没有踏入家门。在他的带领下,全校男教师全部参加了这次防汛抗洪工作,任何人都没有怨言,表现出了极高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感。由于王建光指挥得当、措施得力,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国家财产的损失。教育局党委对王建光给予了通报表扬,专门下发通知,号召全系统党员干部向王建光同志学习。
王建光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组织的充分肯定,他曾先后被评为县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市级“教学能手”、校园校舍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省级勤工俭学先进个人;国家级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等。
宝剑锋从磨砺出。王建光同志正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誓词,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让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异彩。
第五篇:王景升--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事迹
王景升--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事迹
带着青春的无限激情,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真诚,我踏入了教育工作这片热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间,我的教书生涯将近三十年,在教育工作中,我始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神圣、最伟大的职业。”是啊,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自己喜欢的工作中感受快乐,分享成功是我在平凡岗位上超越自我,走向成功的动力。在工作中,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严格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团结同志,关心学生,工作勤奋,乐于奋献,严于律己,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得到了同事的赞许,领导的信任。
一、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我能够坚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工作之余始终坚持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积累经验,不断摸索探讨,总结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创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学、自思、自练、合作交流的最佳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一条途径。在课堂中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规律性知识,通过人人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动口、边学边思的学习方法,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总结规律,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成功感的喜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我总是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对于智力开发、锻炼意志品质和培养严谨学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我还注重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结合当前形势,要求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家乡经济建设做贡献,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二、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我除负责教学工作外,还担任班主任工作。班级工作认真负责,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身先士卒,三十年如一日。在教育学生时,我始终把关心、爱护学生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对于后进生,热心对待这些学生,本着从不放弃,也绝不能放弃一个的原则,耐心说服,从不训斥,坚持循循诱导,再加上勤于辅导学生学习,把后进生原先落下的知识补回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减除心理障碍,让他们能够轻松学习,乐于学习,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有的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不敢问。积极找每个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消除障碍。让他们无后顾之忧,把精力全都用到学习上,并和他们建立浓厚的师生友谊。有一名男生,学习很差,经常打架闹事,家长经常打骂他。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学情绪。我就多次找他谈心,为他补习功课,并多次通过家访做家长的工作,这个学生终于变了,不仅逐渐改掉了坏习气,还经常做好事,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父母离异给他心灵造成创伤,性格变得孤僻,并拒绝老师的帮助和教育。对此,我从不灰心,而是给出了极大的耐心,平时认真观察这名学生的言行,把握他的心理,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时机。一次交谈不行,就来第二次、第三次,还经常打电话劝导他、鼓励他。使他受到强烈震动。他愧疚地说:“老师,从今以后,你就看我的行动吧。”从那以后,他真像变了个人似的。学校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务工,很少能顾及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班的一名女同学,因为家中无人,是留守学生,本人又有胃病在身,身边没人照顾,作为班主任随时观察她的动向,看到她有不对的时候,或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带她去医院,给予特殊的照顾,开药,吊针等,给予一些经济上的帮助等。为了对留守学生的情况更加了解,经常和他们的家长电话交流,和学生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们交流、谈心,让身在千里之外的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放心,让他们时刻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动向。对留守学生时常进行心理辅导,解除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惑,切实帮助学生及他们的家庭解决困难。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积极探索班级管理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制定了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根据学生特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做到了寓教于乐,注重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几年来,我努力探索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我一直认为:“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我最喜欢一句话:“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我要让德育教育渗透学生的心田,让他们拥有健康体格的同时,拥有健全的人格。针对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和爱心两大弱点,我积极在学生中开展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进而引导学生开展“多给别人留方便”的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只会关心自己的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在持久的、有意识的引导下,“不给别人添麻烦”和“多给人留方便”成了班上同学的自觉行动,班级集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者必先行为师范,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示范性。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和强调教师为人师表。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为人师表已成为对教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作净化社会风气的表率。“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教师本身就是一块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教师应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以自己高深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
我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我只是做了一些我该做的工作。但我认为我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因为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经典论述;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因为我践行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一诺言。爱无价,情永恒,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始终用自己的爱、自己的情,永远在教育路上跋涉着、耕耘着、探索着、追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