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凉轨道运输职业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平凉轨道运输职业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准备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所需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门技术人才。职业精神的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国外多数企业屹立不倒的秘诀就是他们都在传承宝贵的“工匠精神”。而在我国,企业在短时间内被吞并、破产倒闭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要想谋求更辉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它会让我们流于庸俗,止于粗糙。不精雕细琢,产品就上不了档次。我国当代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文化教育而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误区,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
那么,平凉轨道运输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有哪些? 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平凉轨道运输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渗透到整个专业的素质培养中去,与各专业课程教学紧密融合。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分析出本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哪些职业精神,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将其渗透入各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考核之中。
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平凉轨道运输职业学校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弘扬“工匠精神”。譬如学校可举办关于“工匠精神”的演讲、作文竞赛、话剧表演、有关“工匠精神”的知识问答、具有“工匠精神”的先进工作者事迹展览等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建立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最显著的特色,是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携手传授,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的稳步推进,必须要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具体而言就是形成终身敬业、乐业、精业的强烈责任感。努力培育学徒形成一丝不苟、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意识,认真对待每一件作品,实现“零次品”,奋力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不仅是我国学徒制的基本精神,也是成功秘诀。
第二篇:浅谈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含义,分析了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工匠精神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精神培养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精神一般是指工匠就自己负责的产品进行精心雕琢,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要求产品质量与美感并存。实质上,每位工匠都热衷于对自己的产品精心雕琢,进而改善工艺,非常享受产品能够在自己双手中得到升华的过程。从工匠精神目标层面进行分析,主要是指能够打造本行业质量最优的产品。对其进行总结概括,工匠精神是对创造精神与精益求精精神的大力追求,发挥用户至上精神,争取为用户提供最优质服务。培育工匠精神既需要政策导向,也需要教育的介入,尤其是以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为己任的职业教育。
二、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目前,要想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既要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支持,又要有精神层面的支撑,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严格摒弃浮躁,耐心提升品质,对产品进行改进设计,努力完善细节,从而达到增品种、提品质的目的。
2.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工匠精神已经逐渐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必需技能及态度,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支撑,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职业教育要为学生注入工匠精神,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智慧型“匠人”。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应将工匠精神培育成为职业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3.促进职业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职业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进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应将重点放到技师人才的培养上,致力于打造技艺高超、掌握门类齐全的人才管理队伍,从根本上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
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中,教师需清楚认识工匠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工匠精神的科学应用。除此之外,社会以及家庭也必须转变相关的教育观念,从重视学历、轻视能力的误区当中走出来,对技能型人才予以肯定,彻底摆脱职业教育偏见。总之,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工匠精神以及学生技能培养之间的相互融合,在教会学生一技之长的前提下,使学生真正领悟质量的重要性,保证每位学生都拥有高尚的职业精神以及坚定的职业信念。
2.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属于传统形式学徒培训与现代化教育进行相互结合的新型合作形式,致力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保证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实践中更好地接受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精神熏陶,让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锻炼,实现教育目标。从我国目前国情来看,相关部门应快速制定科学化的校企合作法律政策,从校企合作主体、合作过程以及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增强校企合作的合理性。
3.营造良好氛围
实质上,要想获得高效教育,必须拥有良好环境。在现代化职业教育期间,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具体来说,职业学校需要建设以工匠精神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并发挥其引领作用,然后借助多种隐性教育资源,让每位学生都具备工匠精神,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水平。
4.提高教师素养
?F阶段,教师素养培训问题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从职业教育性质出发,教师需要具备专业化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然而这种双师型教师却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若要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师资问题,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职业院校教师招聘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大力拓展人才渠道,必要时从企业引进高素质工作人员任教。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工作人员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工匠精神与责任心,可以在学生指导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其次,强化职教育培训,尤其是对教师素养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四、结语
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必需技能与态度,需要相关人员予以高度重视,并以实际行动促进工匠精神的科学培养,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2]郑立巍.谈职业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3]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第三篇:职业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五种意识教育论文
职业学校的学生应注重哪些方面的意识培养呢?我认为除了要有爱国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就业意识、创新意识等,还要有安全意识,自律意识、团结意识、进取意识和孝敬意识等五种意识。作为班主任,我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做法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是安全意识。
也就是说安全永远放在首位,安全第一。学生不论是在校内还是在宿舍,不论是在实习场地还是在操场上,也不论是交通饮食用电防火等等,一切的一切,都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案例是某大学学校里发生的安全事件。有四个同学约着到海边玩,四个人落水了,可是他们都不会水,悲剧发生了,两名学生遇难了,两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他们来自西部,是大三的学生了,才刚刚交上学费,那学费还是家里人卖了粮食换来的。他们就这样走了,还没有报答这个国家对他的培养,还没有报答父母对他的养育之恩,这是多么的可惜!所以,在实际生活学习中,我始终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第一位,加强对学生安全方面的监督,让学生时刻警钟长鸣。
其次是自律意识。
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律意识差,自由散漫,这对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利,所以应加强对这方面的教育。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校都有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要认真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不是因人而制定的,不是针对某一学生来制定的,但是如果你违反了的话,那就是你的错误了。我们不能光靠别人提醒我们不要违反,关键是我们要学会自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盏红绿灯”,这样你才能时时提醒自己什么事可以行、什么事必须止。“不管学校安装没安装摄像头,我们心头之上都应该有一处摄像头。”
再次就是团队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人意识严重,团队意识不强,我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有意识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
所谓团队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靠向心力、凝聚力形成优秀集体。
团队精神的形成要求团队成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学校或上级交给的任务目标。每个人在完成各项活动中,要充当合适的角色,与其他成员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活动内容。每一位成员都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奉献精神,善于接受他人意见,共同交流前进,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还有就是进取意识。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差,进取心淡薄。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要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精神。可以我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例如:雷运姣,出生于云南,10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12岁那年继父坚决让她退学。18岁被继父和母亲包嫁给镇广播站的一位工作人员。丈夫看不起没文化的妻子。儿子女儿考取大学,雷运姣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母亲。没想到,儿子指责母亲“文化不高,心胸狭窄,性格急躁,一遇到不高兴的事就说粗话”。“本指望下半辈子靠儿子,想不到儿子也看不起我!”雷运姣决心去上学。浯溪三中校长就破格收下了这名46岁的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9月初中毕业的雷运姣被祁阳县一中录取,三年后,50岁的雷运姣与湖南25万名考生一同走进了高考考场,头发花白的她,成为我国年龄最大的高考女考生。一名50多岁的母亲都能发奋学习,我们这些青少年又怎能不好好学习、积极进取呢?
最后是孝敬意识。
我认为这一意识最为珍贵,是应该放在心里的,不只是用来挂在嘴上的。“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不值得我们和他交往。”我会不定期地举行关于孝敬的主题班会。
在班会开始时,我会先放一首《父亲》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进入主题班会;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有关自己父亲的事情,如父亲的爱好、生活习惯等,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父亲。
然后再让学生看一段邹越演讲的《让世界充满爱》,让学生再次通过视频的演讲,引起心灵的震撼。最后再让学生写一写有关自己父亲或母亲的事,化亲情为动力,驱动知识学习,促进品德上的升华。
学生这五种意识的培养还需要两个方面共同形成合力,一是学校与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二是学生的坚持不懈,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四篇:谈工业4.0时代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谈工业4.0时代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摘要】随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再次的提出与重视,为迎合时代的发展,作为培养社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学校,其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目标的革新发展已成为工业4.0时代下建?O的必然趋势,因此,职业学校应明确“工匠精神”对学生成长、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从而采用一定的培养方法进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进而实现职业学校的教学意义,为国家建设提供助力。
【关键词】工业4.0时代;职业学习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是具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是职业,又是精神,将一份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做到一丝不苟,做到有板有眼,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技能技艺的体现,更是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一是强烈的敬业精神:是对工作执着的热爱,全身心的投入,在工作中享受自己创造产品的乐趣,达到忘我的境界;二是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对手头产品精雕细刻、追求完美,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对卓越、极致、完美的不懈追求;三是对企业无限忠诚的精神: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舍得放弃诱惑,敬畏职业,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对专业的奉献上,具有坚定的职业操守,坚持对企业的无限忠诚。“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工匠对技能操作的“三精”,即精准、精心、精细,对技术技艺的精益求精,是工匠长期职业生涯而形成的职业风范。
二、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工匠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例如,基于“工匠精神”刻苦研究与不断创新而产生的中国四大发明,基于“工匠精神”对工艺精益求精,对职业具有使命感、责任感而诞生的“东方红”卫星、“神州”飞船等。此外,“工匠精神”也是企业长寿发展的基础保障。调查显示,具有200年历史的企业,其稳定发展的基础在于它们具有工匠精神,从而可见,工匠精神对社会、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匠精神”是职业学校深化改革的必然需求
职业学校的办学主旨在于培养社会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就需要职业学校的培养理念以及培养目标应迎合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办学特色。因此,在基于工业4.0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对当今职业学校教学特色缺失、教育教学制度不明确等问题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代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工匠精神”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需求
随着人才竞争日益加剧以及工业技术自动化、职能化的发展,职业学校学生高职业技能、强职业素养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学生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知,“工匠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与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一)基于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在工业4.0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机构应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成长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转变中职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确立以“育”为主,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注重学生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此同时,在基于德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方法,如“工匠精神”人物演讲、基于公众平台的工匠精神宣传等方法,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理解,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价值的重视,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积极转变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工匠精神培养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遵循多元性、发展性、可行性原则,做好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学生终结性评价可以采用“课堂学习效果评价+作业评价+工匠精神认知水平和情感倾向测评”的方式。评价可以采用社会实践、专题活动、案例分析、公开讨论等具体方法,让师生在互相交流和借鉴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价值倾向和情感判断。评价结果记入学生学习档案,并以此作为学生后续学习行为变化及职业素养养成情况评估的基本参照。
(三)努力营造卓有成效的校园“工匠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可以凝练具有职教特色、反映工匠精神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建设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课堂文化。可以结合开学及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仪式以及职业纪念日等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结合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通过宣传学习行业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事迹等,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
(四)课程设置巧分配
“短板理论”是需要前提的。无论是艺术还是技术,当技能和技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真正体现差距的一定是本人的文化修养。但这一理论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技能达到一定高度”。今天职业学校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学生的文化、文学修养。面对这一现状,不少人开始呼吁中职学校要重视文化、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其实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一直处于理想大于现实的尴尬境地。根据当前的中职学校生源现状,技能考工考证合格率达到100%仍然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情,即使是考工考证合格的学生也只是基础技能,到企业实际操作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至于专业技术水平过硬、能考到高级技能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四、结束语
工业4.0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工人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为我国工业以及生产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作为技术型人才培养领域的职业教育学校,为迎合时代的发展,实现教育教学深化改革,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其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丹.当代“工匠精神”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培育[J].文化学刊,2016(12):63-65.
第五篇: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思南县第八中学 周 伟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是对语言运用的分寸,情味的感受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①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培养语感
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朗读录音反复朗读,通过体会语气、语调,揣摩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抓住关键性语句,揣摩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及其深刻意义。世上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没有训练的量,也就谈不上训练的质;光有训练的量,也就就谈不上训练的质;光有训练的量,而没有训练的质,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在指导朗读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感悟各种类型的语言,用形象性的文字培养学生的形象语感;用含义深刻的文字培养学生的意蕴语感;用对话、独白式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情趣语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及感观等等。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所以说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中培养语感,不仅要注意对字、词、句的揣摩推敲,还要对一些标点符号进行体会、揣摩。
培养语感,一定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让生反复朗读吟诵,用“读中理解,读中生情”的方法,让生选择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反复读读,说说,想想,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
如在第四册21课《清澈的湖水中》有一段是描写湖水景色的,讲解过程中,我做了以下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清澈的湖水怎么样?请你读读写湖水美的句子!自己练读认为哪句美就练哪句。在任务布置完后,学生便饶有兴趣地大声读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接着我又问:“请你把找到的美的句子读读。”学生先是同桌之间互读,小组读、个人读、在读中,学生又展开了互评的活动。然后我又说:“老师也来读读,大家闭眼想象景色之美。”生听完之后,纷纷举手说他们想象中的湖水之美。最后,我又问:“请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吧!”生在背诵过程不仅感受到了湖水之美,更能感受到语言之美。不难看出,学生在反复地读中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在读中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情感激发出来了,强烈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二、入境融情,培养语感
我们都知道,语言表达感情,常常不是浅白直露的,而是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语文所蕴含的情味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想培养语感,我们必须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象引导,展开想象,进人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感情。学生在读作品、理解作品后,通过教师动情的朗读,闭上眼睛,作品中的人物就会像电影一样出现在脑海里。学生会对人物的是非有所评价,会将人物的精神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随着人物的悲喜而或悲或喜,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发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如在学完《凡卡》一课学生说感受时,他们对凡卡的命运非常同情,有些学生甚至想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给他穿,也有的学生气愤得想去亲自教训一下那些老板和学徒。从而产生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对剥削阶级的恨。就这样,让生在 人境融情的状态下,反复诵读,生的心灵与文体撞击,在撞击中触动,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语言的情味感,培养了语感。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③要触动个体心灵,并产生独特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
三、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培养语感
语言文字具有间接性的作用,它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中介物。读者要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深刻内含,就必须进行再创作,这个再创作的过程靠的是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力也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语言具有形象感,也就是在读书时脑海里能浮现出生动活泼的形象画面,达到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可利用语言的这一特点,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想象画面的方法,让学生对事物的整体、形态、色彩以及人物的容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形象产生真切的感觉。平时,我们可以通过影视、幻灯、图片、接触美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让生在脑中不断积累丰富的生活表象,引导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心理学研究,生活经验越多,语感就越深切。
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课文《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呀,静是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天津特级教师靳家彦在讲读中,为引导进人情境,特做以下设计,生读完后问:“水静吗?”“想象一下,现在你所在地在这个教室就是一艘小船,你的脚下是水,开始读”,读完后又问生:“坐在船上,你感觉到水的流动了吗?”生说:“没有。”师问:“静吗?”生答“静”,“好,再读”。当生读到那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文章时,他们便会浮想联,语感也能被诱发出来。
感知后再读课文,学生就能凭借作品语言跨越广裹空间去神游自然美景,穿越时间隧道去聆听狂风暴雨,作品的语言就不再是死的语言,而是学生心目中的美好画卷。④
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抓住语感训练的基本内容,引导生去品评体会。让生有所语,有所感受,有所遵循,逐步实现“驾驶语言文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