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模版)
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常宁六中 刘志新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其理由是显而易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见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它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事实上,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必须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随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否则就无法通过观察来研究和确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关系。可见,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直正实现。
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素质教育呼唤着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而创新能力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和前提。初中数学是一门学习简易的数学运算和图形关系知识及其初步应用技能的课程,以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学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于数学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同时,数学活动中的观察并不狭义地指直观的考察,需要眼、脑并用,而且观察的对象也并非都具有直观的形象。因此,观察能力,无疑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
再次,教学效率的需要。不可否认,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端。究其原因,当然各种各样,但学生的观察能力滞后,缺乏观察的习惯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试想,一个没有观察习惯、毫无观察能力的学生,怎么能够发现图形之间、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惟其如此,学生数学学习的低质量、数学教学的低效率也就不足为怪了。可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之一。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手段,充分显示这一教学观,切实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养成学生从整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总是有选择地以
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
2、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
观察的全面性,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二篇: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宜川县职业中学 薛转琴
联系电话:***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生物理学科消极情感成因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物理学科情感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情感。
【关键词】自身修养 师生情感 体验成功
经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培养情感因素是物理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问题。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是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情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因素。
二、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内驱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某门学科感兴趣,偏爱它,乐于接收它,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印象就会深刻。从而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去拼命地研究它。
三、消极学科情感的成因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刚进入初二的学生,他们对物理课的学习是很感兴趣的,因为通过初二物理课本引言部分的学习,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物理知识在科技、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所以他们非常想学好这门学科,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一部分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逐渐从主动变为被动,甚至还有不少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因素,二主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学科情感,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类消极情感的影响:
1、教师的消极情感的影响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物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而在当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不少的教师或因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或因片面认为物理教师讲授的是科学知识,只要用复合逻辑和科学的语言去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致使在课堂教学中表性麻木冷漠,讲授平淡无奇,只顾自己讲、从来不过问学生是否能听懂,不要说发表意见,就连动也不敢动,久而久之,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则易不专心听讲,不愿回答老师的问题,对老师布置的任务马虎敷衍,慢慢地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消极情感。
2、缺乏成功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斯基说:“人在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加之物理本来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要求较高,在一些学生不能将老师所讲的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问题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又被老师批评一顿,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感,特别是物理学习中接连出现失败时,便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加之部分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望生成龙”心切,教学中一味追求提高教学要求,更增加学生的失败的情感体验,其后果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害怕、厌恶等不正常情感。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想法。
3、师生高关系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中学物理教学两个重要的方面。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尤其是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喜欢哪个老师,就拼命的学习纳那门课,不喜欢哪个老师不但不学,还专门和教师作对,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地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的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反之,如果学生受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地指责等,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坏,从而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
四、培养学生的积极学科情感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呢?
1、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掬的神情呢?有哪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呢?再说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忱地投入到物理教学工作中去,不断完善自我,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纪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从权威的接授转向师生平等地知识交往。教师帮助讲解问题时,允许学生插嘴。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回答的真不错”。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老师的评价能增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勤于解决问题的信心。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更容易形成师生间的教学合作、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
3、让学生体验成功
人类有一种强烈需要认同的欲望。当一个学生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认可时,会非常快乐。由此学生也会对能够认同他们的老师充满信任和好感。每个学生都是优缺点并存的,如果老师寻找学生的优点,也一定会看到学生的优点;如果老师寻找学生的缺点,也一定会发现学生的缺点,所以称职的教师都会看到学生的优点,并且加以承认,当老师承认学生的成绩时,学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得到鼓励,也有了自信心而更加努力学习。
4、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
因为许多物理知识只要与现实生活一联系,不仅变得通俗易懂,而且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比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月食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可是同学们说:“奶奶说这是天狗吃月亮”,从而使学生具有了纠正奶奶错误观点的本领,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对学习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苏霍姆林斯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中籽儿忘了耕地等于洒下种籽喂麻雀,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因素的研究,应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三篇:作文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平时写作的时候,有些同学常会感到无话可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应该说,这种状态主要是观察力不强导致的。写文章的材料来源于生活,要获得写作材料就必须对生活作细致周密的观察。观察是写作前的重要准备,也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去观察,得不到材料,作文也就写不出东西。既然观察如此重要,那么该从何处着手呢?
一是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大的范围里随时随地留心观察。
现实生活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要引导学生开放自己的“五官”,凡是眼、耳、鼻、舌、身所触及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物,各种各样的情景……对于这些,该看的看看,该听的听听,该闻的闻闻,该尝的尝尝,该摸的摸摸,都不放过,尽量把它们装入自己头脑的“材料仓库”里去。观察的对象应该说是无限宽广和复杂的。就拿我们所处的环境来说,有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天有阴暗,月有圆缺,前街车水马龙,后院僻静清幽……凡此种种,都得留意。这些也许写作文时不一定一下子都用得上,然而有备无患,说不准在哪一篇作文里就会动用到这些观察来的材料。
平时的观察所得,怎样积累起来呢?这就需要写观察笔记了。观察笔记不一定成篇,可以是点点滴滴,片片断断的;它可以记在本子上,也可以记在卡片上,还可以按观察对象进行归类,如“人物类”、“自然风光类”、“鸟兽虫鱼类”等等。做这样的笔记既可以经常练笔,又可以帮助记忆,以备日后写作文时采用。
二是写作前,要明确目标和重点,在小范围里全面精细地注意观察
如果老师出了作文题,或者自由命题已经确定了写的对象,那么,观察的范围就应当缩小。为了不分散时间和精力,应该给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目标,划定一个具体的范围,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有位同学和她妈妈在乡下生活。她爱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特别是对离她家不远的一口水塘,更加有感情,她想写一写这口水塘,于是,她对这口水塘作了全面而精细的观察。春天,她观察到“一塘春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塘面平静得象一块明晃晃的镜子,倒映着红瓦绿树;满天朝霞落入池中,池水一片胭红。有时池水里是一片蓝天漂着白云,有时鱼儿跃出水面碎了一面明镜”。夏天呢,“塘里的荷花香了。那沿塘盛开的红莲,衬托着碧青的荷叶。那绿叶上滚动的水滴,银光闪烁,格外耀眼。塘边柳丝摇曳,婀娜多姿。水中映出群峰上五彩缤纷的山花”;秋天则是“塘边栽着的十几株白菊,争艳斗奇。花芯嫩黄,花瓣层层叠叠,光洁鲜亮,倒映水中,十分秀美”;冬天,水塘又是一番景色,“当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水塘结冰了。它在阳光下透明晶亮,既象翡翠,又象白玉”。这位同学对池塘的四季作了由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细致入微的全面观察,既有静态,又有动态,这样,她必然能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内容充实,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四篇: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思南县第八中学 周 伟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是对语言运用的分寸,情味的感受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①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培养语感
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朗读录音反复朗读,通过体会语气、语调,揣摩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抓住关键性语句,揣摩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及其深刻意义。世上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没有训练的量,也就谈不上训练的质;光有训练的量,也就就谈不上训练的质;光有训练的量,而没有训练的质,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在指导朗读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感悟各种类型的语言,用形象性的文字培养学生的形象语感;用含义深刻的文字培养学生的意蕴语感;用对话、独白式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情趣语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及感观等等。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所以说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中培养语感,不仅要注意对字、词、句的揣摩推敲,还要对一些标点符号进行体会、揣摩。
培养语感,一定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让生反复朗读吟诵,用“读中理解,读中生情”的方法,让生选择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反复读读,说说,想想,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
如在第四册21课《清澈的湖水中》有一段是描写湖水景色的,讲解过程中,我做了以下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清澈的湖水怎么样?请你读读写湖水美的句子!自己练读认为哪句美就练哪句。在任务布置完后,学生便饶有兴趣地大声读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接着我又问:“请你把找到的美的句子读读。”学生先是同桌之间互读,小组读、个人读、在读中,学生又展开了互评的活动。然后我又说:“老师也来读读,大家闭眼想象景色之美。”生听完之后,纷纷举手说他们想象中的湖水之美。最后,我又问:“请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吧!”生在背诵过程不仅感受到了湖水之美,更能感受到语言之美。不难看出,学生在反复地读中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在读中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情感激发出来了,强烈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二、入境融情,培养语感
我们都知道,语言表达感情,常常不是浅白直露的,而是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语文所蕴含的情味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想培养语感,我们必须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象引导,展开想象,进人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感情。学生在读作品、理解作品后,通过教师动情的朗读,闭上眼睛,作品中的人物就会像电影一样出现在脑海里。学生会对人物的是非有所评价,会将人物的精神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随着人物的悲喜而或悲或喜,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发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如在学完《凡卡》一课学生说感受时,他们对凡卡的命运非常同情,有些学生甚至想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给他穿,也有的学生气愤得想去亲自教训一下那些老板和学徒。从而产生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对剥削阶级的恨。就这样,让生在 人境融情的状态下,反复诵读,生的心灵与文体撞击,在撞击中触动,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语言的情味感,培养了语感。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③要触动个体心灵,并产生独特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
三、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培养语感
语言文字具有间接性的作用,它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中介物。读者要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深刻内含,就必须进行再创作,这个再创作的过程靠的是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力也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语言具有形象感,也就是在读书时脑海里能浮现出生动活泼的形象画面,达到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可利用语言的这一特点,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想象画面的方法,让学生对事物的整体、形态、色彩以及人物的容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形象产生真切的感觉。平时,我们可以通过影视、幻灯、图片、接触美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让生在脑中不断积累丰富的生活表象,引导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心理学研究,生活经验越多,语感就越深切。
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课文《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呀,静是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天津特级教师靳家彦在讲读中,为引导进人情境,特做以下设计,生读完后问:“水静吗?”“想象一下,现在你所在地在这个教室就是一艘小船,你的脚下是水,开始读”,读完后又问生:“坐在船上,你感觉到水的流动了吗?”生说:“没有。”师问:“静吗?”生答“静”,“好,再读”。当生读到那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文章时,他们便会浮想联,语感也能被诱发出来。
感知后再读课文,学生就能凭借作品语言跨越广裹空间去神游自然美景,穿越时间隧道去聆听狂风暴雨,作品的语言就不再是死的语言,而是学生心目中的美好画卷。④
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抓住语感训练的基本内容,引导生去品评体会。让生有所语,有所感受,有所遵循,逐步实现“驾驶语言文字”的目的。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摘要: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素质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他们在学校里不仅做到“学会”,而且要“会学”,并且在“会学”的基础上学会“会创新”。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并且再“会学”的基础上学会“会创新”,学生才能真正成材。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技能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一句话简明、通俗地说明了授予方法的重要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会创新”,学生才能真正成材。
要让学生真正成才,我认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须给学生“授之以渔”,并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发展;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会落后,甚至衰亡。语文是各科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门学科,这就更应该也更容易结合学科教学将创新的意识和技能教给学生。
实践证明,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方法、技能后所产生的兴趣最浓,产生的学习效果最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将读书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能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学能分析,有时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而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方法有很多,结合教学经验,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以及措施有下面几种:
一、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会创新。
学科研究始于问题,创新也是如此,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明代学者陈献章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番话更道出了“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确,如果一个人不能质疑问难,不能对所学知识作一番思考,只是被动地听从别人的讲解,那么,他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鼓励学生提出一个有见地的问题,不亚于他能准确地回答一个问题,甚至比单纯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那种把学问看得很容易,提不出疑问的人,是不懂学习的。因为未曾深入,虽有疑难而不知晓。在语文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多思,多想,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维之花,让他们在疑问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出疑问,如此循环,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语文教学法中讲到:情境教学方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注重教学的探究性、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情境的创设与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比如《晏子使楚》,是一个以语言表达为主的课程,我就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进行了反驳,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的故事。然后让学生用故事接龙的方式各抒己见说一说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都失败之后发生的情形,学生一下就活跃起来,争先恐后的抢着接龙,把故事的结尾部分接得出人意料:有同学说楚国为了向晏子道歉,赠送了很多礼物;有的同学说晏子走后,楚国不甘输了,召集大臣们继续商议怎样侮辱晏子;有的说楚王出重金礼聘了晏子当楚国的宰相„„种种的故事结尾无不体现孩子们的智慧与闪光点。以煽动性语言为主创设的故事情境让每个同学都开动了脑筋,大胆地说出心中的感受,自主的学习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展示了同学们的个人语言魅力和想象能力,使老师和同学们一同沉浸在优美的故事情节的氛围中。
三、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培养创新技能。
讨论法是美国创造家奥斯本首创的,这是一种以集体讨论为形式,通过发散思维进行信息催化,激发大量的创新设想。
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意到了课堂讨论的形式,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讨论的份量停留在表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有的讨论的份量把握不当,安排的问题过多、过简或过难,结果课堂讨论收效甚微,学生的个性得不到真正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课堂讨论的目的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讨论,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使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起来。我们应当设计有思考性或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避免提那些过于简单无效的问题,比如“对不对?”“行不行?”“能不能?”“是不是?”„„这些过于简单的问题的使用频率应减少至最低限底。相反,能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就要多提。例如在讲授《赤壁之战》这一课前,我设计以下问题讨论:
(1)“如果你是古代的一名将领,你希望率领更多的兵士吗?为什么?”(2)“大家都希望打仗时多带兵,那么,是不是兵多就一定能打胜仗呢?” 课前的这一讨论,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疑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真的把自己融入到古代当中去了,因此他们学习《赤壁之战》这一课的热情非常高昂,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他们求异的思维。
在讲授时,我同样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曹操率兵二十万,为什么败在只有三万兵士的周瑜手下?要是曹操„„那么结果„„”,话音刚落,课堂就热闹起来了,学生展开了以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败原因及周瑜能够不败战略的探讨。这样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以及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激发想象力,提高创新思维。
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也是学生个性飞扬的一种很好的展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运用想象法进行教学就是要以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宗旨,从学生的心理、思维、兴趣出发,采用贴画、唱歌、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去创设学生的认知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想象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感知和领悟课文中各个意象的联系。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语言对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开展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如:在教学完《乌塔》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乌塔来到中国,你会怎样做?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想象的空间,可启发创造想象:“乌塔来到中国以后,人们是怎样看的,乌塔对中国又是怎样看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乌塔来到中国后参观了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舍不得回去。”有的说:“我会非常热情地接待乌塔,带她去游览我们美丽的横矶鹤巢,品尝远近闻名的九江煎堆和九江米酒。”等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把乌塔的那种克服依赖,在生活中学会经受锻炼和考验的意识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被传播、颂扬。由课文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学生都在丰富的想象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训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将生活中积累的各种素材进行组合,好的方法就会层出不穷。此外,还可以通过方位的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如:语言训练、角色替代、凭借文章的情节延伸、利用插图引导等培养学生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探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用生活资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五、让学生学会迁移,拓宽创新空间。
迁移法,也叫延伸法,是语文课堂教学教法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目的是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加新鲜活水,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创新能力。
在教授新的知识点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收集等手段完成课前、课后的预习工作,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自由选择学习途径、方式,去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学生新知识的陌生、畏惧感就可以得到消除,也激发了他们对于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如讲完《乌塔》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一分钟的演讲,谈谈他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究,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通过广泛地查阅资料去自学,这样,不仅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了课外去,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 4
界。
事实表明,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把其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应自始至终贯穿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才会不断创新出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培养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碧霞《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网络 2005年12月3日
2、语文课文标准研制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优化小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湖南 刘茂银 米仁顺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4、上海教育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讨论?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5、《小学语文教学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