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时间:2019-05-12 12:1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第一篇: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体验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时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还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这不仅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

一、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他人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的家庭的大多孩子,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学校生活中,“自我”意识表现得都很严重,做人处世等人际关系概念不明确,处于一种我行我素的状态中,不能与家人和同学和谐相处,在家里表现为不尊敬长辈等,为解决这个矛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例如:我了解到班上有个男同学,因为是家里独苗,爸爸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和妈妈的过分溺爱导致他目无长辈,开口要,闭口到,要求不能满足时,他就会对有病在身的妈妈拳脚相加,而且不听邻居劝阻,态度十分恶劣,我听到这个情况十分生气,如果这孩子不即时制止,后果是很难想象的,十一、二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发展顾这个样子呢,我认真分析原因、找对策,我想对这样的孩子采用大声训斥,讲明道理的话,效果肯定只是一般,为此,我找了一此增大计生方面的VCD,给他播放了产妇生孩子的片断,并给他讲明了爸爸、爷爷、奶奶养他的艰辛,还带他到产房附近亲息听产妇生孩子的哪嘶声力竭的吼声。由此说明自己的生命和自己母亲的息息相关,而且母亲的爱是伟大的,如果失去了母爱,生活是非常艰难的,过了,几天,我们班的一个年龄较小的女孩的妈妈因心脏病突发而死,我觉得这又是一个教育那个男孩的时机,我组织班上的同学到女同学家,安慰她,看着那女孩因失去妈妈而痛苦时,那个男孩进一步认识到妈妈的健康生存的生要意义,我又适时地加以引导,至此,他在家城像变了个人似的,懂得孝敬爷爷、奶奶,关心妈妈了,由此可见亲身体验对学生做人处世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让学生承认自我与他人发展的关系,懂得尊敬他人,关注他人。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习兴趣是学生为寻求学习,探索事物奥妙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甚至达到乐此不彼,成为他们主动学习和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在自然科学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就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好动的心理,通过亲自动手做,在做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课前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卵石的形态和在自然界中分布的情况,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去收集卵石,带学生到河滩、河谷去考察卵石的分布,岩石风化及河水对岩石的搬运情况,学生考察大自然,直按获取真实的自然知识,在考察的同时,教学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认真分析卵石不是怎样形成的,并展开联想,调动学生的脑、眼、身、口、手,让学生在大自

然中探索大自然,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获得了岩石风化、流水搬运等自然现象的初步认识后,教师此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有关岩石方面的知识,加以归纳引伸,将课文内容拓展,课岳布置小论文,《明天的卵石》等想象丰富的作文。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实施绿色教育的重在途径。英国的绿色教育主张通过户外的实地探索,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价值观与态度,绿色教育强调“情感第一,认知第二”,而要实现情感目标,就要教师带领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其指导思想就是要使这种经历深刻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分析环境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森林茂密的小村庄,由于人民的滥砍滥伐最终被洪水淹没,小村庄毁灭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带领学生去考察一个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小村庄,同学们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该了当地的老人,询问他们三四十年前的小村庄是什么样子,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引导学生探讨小村庄被破坏的原因,以及改变小村庄生态环境的办法,通过这样的实地考察,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加,认识到如果人类不保护大自然,终将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纷纷表示从现在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与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体现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从实践中学,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加各种活动,如游戏、操作、讨论等,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

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指导学生习作《记一次有意义的班队活动》时,恰逢学校要开展“六一”庆祝活动,我就把这次活动作为指导学生作文的好时机,我让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去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加全校性的跳绳大赛时特别留心,当时的真实感受,在学作文时,学生思维活跃,写出当时那种被淘汰出局的心情,非常真实感人,结尾还写出了经验之谈,不管参加什么样的比赛,平时都要多训练,来然临场心理素质不好,比赛得不到好成绩,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培养,集体荣誉感、团体合作意识都导强了。

儿童具有内在的学习潜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和利用儿童的这种内在的学习动力,把儿童从传统的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有所发现,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面,增长才干。

作者 邱 波

作者单位:四川省叙永县两河中心校 通讯地址:四川省叙永县黄坭信用社 作者电话:*** 4

第二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本站推荐)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国家学校:骆大章

我是一位十足的金庸迷,对于金庸大侠笔下所勾勒出的英雄豪杰,渲染的情短流长无不赞叹。刚记世便被一部《射雕英雄传》所吸引,之后的许多年,看了不少金庸作品的影视,也看了不少原著。有一种感觉,无论影视情节拍的如何好,画面如何逼真,动作设计如何惊险,都没有看书更让人回味无穷。高科技不如一本书?并不奇怪,那是因为影视往往束缚了人的思维,能够想像的空间不大,而书给了人以很大的想像空间。无论谁去阅读它,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想像,对于书中的情节自己会勾画一幅幅动人的场景,想像人物的形象。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阅读文本的主体。对于学生在阅读文本是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几年,很多教师都下大力气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究,也上了不少课,从中也谈到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突出情感体验,就此而言,我从中也有一些体会。

情感体验不是分析理解

阅读教学不是阅读理解,不是查查字词,画画段落这么简单,它是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时对文本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只是纯理性,甚至是机械地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犯错。曾听一位教师上《揠苗助长》一文。这位教师首先让同学们自读课文,圈画字词(学生的积极很高);其次就带着学生逐词逐句地分析(学生学得也很认真);然后让学生总结寓意(由于教师带着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理解,学生也能说出一两点);最后,课堂延伸部分,教师提出拓展性话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揠苗助长’这种现象发生呢?”此时出现了冷场。

在本节课中,这位教师在文字符号的分析、理解上下了大功夫,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字词的意思了如指掌,但为什么在尾声会出现如此的冷场?最后所提出的话题不是太难呀!事后作了一统计,本节课学生把文章整篇文章读完的次数只有可怜的三四次。学生虽对课文中的字词掌握了,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那只是对文章作了机械地分析而没有去真正感悟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少了!这位教师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让学生多读书,他认为带着学生详细地去分析文本,理解文本就能给学生带来阅读感受和体验。殊不知他的这种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又回到了以文本为中心而非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观,又回到了理性化阅读分析的老路上去了。

情感体验要有价值取向

《课程标准》总目标讲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中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否则情愿不读书。

在一次校内的公开课上,听了《狐假虎威》这一课。接近课堂尾声,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他出示了两个问题:

1、老虎,我想对你说„„

2、狐狸,我想对你说„„学生回答非常积极。对于老虎自不必说,而对于狐狸,学生的回答很多。

“狐狸,我想对你说,你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别以为了不起!” “狐狸,我想对你说,你太聪明了,把老虎都骗了,我要向你学习!” “狐狸,我想对你说,你真棒!” „„

学生的回答很多,可见读了课文,学了课文,都有不少的情感体验,教师对此作了一一肯定,可谓热闹非凡,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提到了高潮。课后的评价认为是一堂好课,上课教师喜上眉梢。可静下心一想,似乎有不妥之处。《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而上面有些回答明显与寓意不符。寓言就是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向世人说明一个明显的道理。提示寓意,让学生去感悟寓意是教学的任务。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但应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去感悟,而不是对于有一点奇特的想法就认为是教学的创新。在这篇课文中,狐狸是被当作反面来写的,对于狐狸的做法,我们应该唾弃,而不是去崇拜、学习。

再如《狐狸和乌鸦》一文,有续写《狐狸和乌鸦》这一教学环节,很多同学写了狐狸第二次看到乌鸦嘴里的肉,用同样的方法或其它的一些方法又把肉骗走了。可见学生在阅读本文时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学生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在学习课文时没有得到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则寓言就是要告诉大家,爱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所以在续写时,应使学生明白,狐狸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应该向它学习,对于它的这种行为,我们应该保持警惕。而学生续写时,出现的这种情况正说明学生没有领悟寓意,没有正确地感悟课文,竟然崇拜狐狸。对于像狐狸这样的人,应该得到惩罚,而不是让它继续行骗下去,显然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可见,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正确地感悟课文,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体验应注重过程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想法”,读诗歌时“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中提出“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是个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在平时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是各年段相互联系、按部就班、螺旋上升的,不能操之过急。

有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并没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在上公开课、评优课时,为了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了能让听课者、评课者耳目一新,刻意地去追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一次低年级的评优课上,教师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了“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这两个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质上却很抽象、空洞,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往往捉襟见肘。因为此时谈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该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可以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更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位教师此时有些急。

诚然,急了点或可理解,但摆起花架子就不可取了。如上面所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重在平时。有些老师为了能够标新立异,能够在评优课上有好评,竟然在上课前进行润色。这样在上课时,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进行很好的答述。

我想学生的情感体验都应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教师打开学生的心扉进行良好的教育提供一把有力钥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注重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情感体验。做到自然、真实。

第三篇: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

——“克的认识”案例及反思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这里的“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体验学习,则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学生要想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下面就以“克的认识”一课来说明我是如果用前面所提到的理论去证明的。

案例

师:(课前准备好)请你从带来物品的包装上找一找他们的重量是多少。[因为“克”这一重量单位比较抽象,所以这一课最主要的思想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体验]。

生1:小包的榨菜净含量15克。生2:一盒饼干重40克。生3:一块香皂重100克。

(师板书:15克、40克、100克。)

师:这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有多少重,请小朋友用手去掂一掂,到底有多重,然后把感觉告诉其他小朋友,好不好?(生认真的用手掂着,互相讨论着)

师:(拿出一颗没有写出克数的糖)请大家估计一下他的重量? 生1:大概2克重。

生2:我认为一粒糖比2克重,也许没有2克重。

师:请看桌上的喜糖,你估计一下一盒喜糖有多少重吗?(外包装上已写明24克重)。生:看包装盒的外面写着24克。师:现在知道一颗糖有多少重吗?

生:一颗糖重3克。因为24里面有8个3。(多么可喜的发现!通过这么简单的观察和初步思考,就得出了一颗糖有3克重。同学们都投以赞许的眼光。)

(每一个学生都分到一颗3克重的糖,在认真的掂着,有的同学闭着眼睛在感觉糖的重量。)

师:你估计一个2分的硬币有多重?请你掂一掂,想一想,可以跟这颗糖比较一下。生1:一个2分硬币重2克。我是把硬币和糖比一下。

生2:一个2分硬币重一克,刚才我掂了一下,糖比硬币重好多。

师:那怎么办?有没有一个标准来比较呢?几个2分硬币和一颗糖一样重呢?请小朋友想想办法。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生基本上都在苦想,有的在小组里轻声的讨论,有的在做着实验,也有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生1:我们小组认为4个硬币和一颗糖一样重,因为一个硬币1克也不到 生2:3个硬币。生3:1个硬币。生4:2个硬币。(学生纷纷抢着说,谁也不服谁,争论不休。)师:(指着生4)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用橡皮、铅笔试出来的。(上台演示,在桌上先放一块长方形的橡皮,再在上面放一把直尺,尺的一端放2个硬币,另一端放一颗糖,恰好平衡。学生真难以想象,虽然没有天平,居然能想到这种方法,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还没等他说完,另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应该把橡皮竖着放,这样就可以放3个硬币了。(好象又有不同意见了)

师一边赞许的点着头,一边出示天平,结合刚才同学的说法简单的介绍天平的用途。那么一个硬币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可以利用天平去称一称。

(在老师的帮助上,学生在小组用天平称出一个2分硬币重1克。人人用手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克这个单位很小,1克非常轻。生2:克是一个很小的重量单位。

师:那么我们来选一样物品,你能想办法知道它大概重多少克吗?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猜出来?

生1:我的橡皮大概有6克重;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用手去掂了一下。师:有没有方法去验证?

生:可以用老师教我们的天平去称一称。(在师的帮助下,称出来是8克多一点)师肯定:相差还是比较近的。说明同学们已经对克有了一定的认识。生2:一把直尺重15克。(通过验证,重17克。)

师: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我们就可以知道物体有多重,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本领。希望大家以后发扬这种本领,学到更多的知识。接下去我们做一个游戏:那就是去寻找“克”的活动。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用克做单位的,那么我们这个游戏就需要你去动一动你的脑筋了。你们可以在校园里、家里、商店里,你去过的某些地方,寻找哪些东西可以用克做单位的,并做好记录。

„„ [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符合小学的生理、心理特征,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既参与了知识形成过程和发展的过程,又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身边的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去发现、去挖掘,那将从中获得无数的乐趣。整节课体现了《标准》关于在数学课中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的学习目标的要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这么多的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协调着学生的活动,在恰当的时候去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在一节抽象的数学课中,怎么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仅使这节课的气氛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完这节课的感觉,即学生的感受是很重要的,那么亲身体验是从那里来的呢? 它跟什么东西息息相关呢?这节课又是怎么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自主体验呢?

一、自主发现首先得来源于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传统的教育认为一切以书本为主,即便他脱离生活实际,就是死记硬背也要背会,所以我们造就了那么多知识上的高分,动手操作的弱者,也就是“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教育从小抓起那没错,最主要是怎么样抓的问题,辛好《新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新标准》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榨菜、饼干、一块肥皂、一颗糖到后来的橡皮掂量、直尺掂量,初步体验了重量单位“克”。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币有多重,再通过讨论、比较、用天平称来验证,就使得对克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基础,由此建立了1克重的概念。因为学生的学习材料都是来自于生活,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真实而具体,又是常用物体,是小朋友感兴趣而愿意去摸索的。利用这样的材料进行教学,易于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由于克这么一个抽象的知识产生恐惧感,从而避免出现学生学习不安的情绪,使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中那么有趣的事情有关,数学与生活是密切关系的,而我们的一切活动,也是可操作的。

二、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克”感受较少。而学习重量单位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重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在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本课中,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物体有多少克重,而教师仅仅是作为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可以这么说,角色的转换在体验学习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节抽象的数学课,我们不能单靠嘴巴说说就可以了,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只有在亲历了某些事情的发展,才能更深刻的意识到这些知识掌握起来原来不是那么困难。本节课也体现了:1)从已知的推出未知;2)从估计到精确再到估计的过程。从这两个方面合理地利用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让他感受到他的思考是有用的,也有利于他的后面的学习兴趣,保持这样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会觉得闷,学生也一次又一次地想出新办法去估计、测量物体的重量,对克的认识也逐步清晰。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习开始意识到怎么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的,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自动探索实现“再创造”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在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说了算,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本节课中,如估计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答案是很多的,学生也为此争论不休。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自己也意识到说不清楚的时候,就启发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目的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那样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等学生用橡皮和直尺“居然”称出了硬币的重量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创造,假如就是老师一开始就出示了天平,那么后面的这一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所以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也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如果教师能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那么你会发现,在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时,你心中的愉悦那也是难以形容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学生也感受到教师是和蔼可亲的,学生也是在一种平等的、自由的、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试问,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讨论,操作,是一种何等的惬意啊!那么,我们的数学还是通常人们口中所说的那么枯燥无味吗?学生能不喜欢数学吗?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数学气氛,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充分地享受数学的快乐。

第四篇:思想品德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杨少英

玉溪师范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的教学不能只限于教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当然,所谓的道德实践一定是基于道德目的的,包括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感 道德实践 教师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当然,所谓的道德实践一定是基于道德目的,包含道德情感体验,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如果让学生局限于教师的三尺讲台,缺乏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都要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那么,思想品德课该如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呢?我认为应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内容与形式的选择

合适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有必要开展的先决条件;恰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因此,思想品德课开展实践活动必须选准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结合教材提出的行为锻炼要求。行为锻炼就是按所学课本知识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具体活动,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结合教材要求进行行为锻炼可从以下两种形式人手:一是在校内开展活动。例如,与校团组织、学生会等密切配合,从纪律、卫生、礼仪等人手,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争当遵纪守法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我与雷锋同行”等主题创建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学校的劳技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养殖和开展废旧物回收利用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二是到校外开展活动,即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投身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田头地尾等生产劳动第一线,拜生产者为师,亲手参与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体验创造社会财富的艰辛,从而加深对“艰苦创业”、“劳动光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等理论知识的认识,进而把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观念变成 自觉的行动。

2.围绕学生知、信、行的矛盾。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和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动力,“信”是纽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调查、访谈、讨论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通过疑问的消除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例如,现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学生的印象中就是“单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挣各人的钱,先富起来的人怎么会去带动后富的呢?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访问几家先富起来的典型,比如烟叶种植专业大户。学生通过访问就会明白:该专业大户的成功使周围的人感觉到种烟有利可图,而且烟叶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技术上没有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人也会去种植烟叶,进而从中获益。这样,种植烟叶就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好项目。类似这样的项目多了,农民收入的渠道就宽了,经济来源就有了,生活也就逐步富裕起来了,从而使共同富裕逐步成为现实。

3.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追求愿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的,这时候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分散实践。例如,同在一个村里生活,为什么有的同学家境较好,有的则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人口数量、勤劳程度、科技水平、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对自己较熟悉的同学、朋友或亲戚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计划生育”、“勤劳发家”、“科技致富”、“互相帮助”的重要意义,并进而扩大到对一个镇、一个县(市)、一个地区进行经济状况分析。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带领,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讲完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执法部门,了解犯人(尤其是学生熟悉的)违法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受惩处情况,有条件的再组织学生到劳改场、监狱等地方了解犯人服刑情况,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二、课内和课外的协调

学科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既需要课堂上教师的精确讲解,也需要课堂外教师的精心指导。课内精讲是前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学也是同理。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材知识,因此课堂授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教师把课本知识点讲解清楚了,学生开展起活动来才会得心应手,若有“疑”,这“疑”才是“真疑”,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活动才更具针对性,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课外指导是关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例如,每次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制定好详细的活动计划,预想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拟定应对的对策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活动中学生得到的体会和认识,有的是积极的、客观的、正确的,有的则是消极的、主观的、错误的,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对的肯定,错的指出症结所在,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开展活动小结或总结,让学生把体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有条件还可召开表彰会或举办成果展,这既能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有利于增强他们下一次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应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特点,紧密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真切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我们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也要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空间、自省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如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能让学生拥有自信、拥有希望、拥有自己将来的发展空间。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摘要: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素质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他们在学校里不仅做到“学会”,而且要“会学”,并且在“会学”的基础上学会“会创新”。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并且再“会学”的基础上学会“会创新”,学生才能真正成材。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技能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一句话简明、通俗地说明了授予方法的重要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会创新”,学生才能真正成材。

要让学生真正成才,我认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须给学生“授之以渔”,并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发展;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会落后,甚至衰亡。语文是各科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门学科,这就更应该也更容易结合学科教学将创新的意识和技能教给学生。

实践证明,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方法、技能后所产生的兴趣最浓,产生的学习效果最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将读书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能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学能分析,有时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而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方法有很多,结合教学经验,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以及措施有下面几种:

一、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会创新。

学科研究始于问题,创新也是如此,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明代学者陈献章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番话更道出了“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确,如果一个人不能质疑问难,不能对所学知识作一番思考,只是被动地听从别人的讲解,那么,他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鼓励学生提出一个有见地的问题,不亚于他能准确地回答一个问题,甚至比单纯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那种把学问看得很容易,提不出疑问的人,是不懂学习的。因为未曾深入,虽有疑难而不知晓。在语文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多思,多想,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维之花,让他们在疑问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出疑问,如此循环,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语文教学法中讲到:情境教学方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注重教学的探究性、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情境的创设与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比如《晏子使楚》,是一个以语言表达为主的课程,我就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进行了反驳,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的故事。然后让学生用故事接龙的方式各抒己见说一说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都失败之后发生的情形,学生一下就活跃起来,争先恐后的抢着接龙,把故事的结尾部分接得出人意料:有同学说楚国为了向晏子道歉,赠送了很多礼物;有的同学说晏子走后,楚国不甘输了,召集大臣们继续商议怎样侮辱晏子;有的说楚王出重金礼聘了晏子当楚国的宰相„„种种的故事结尾无不体现孩子们的智慧与闪光点。以煽动性语言为主创设的故事情境让每个同学都开动了脑筋,大胆地说出心中的感受,自主的学习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展示了同学们的个人语言魅力和想象能力,使老师和同学们一同沉浸在优美的故事情节的氛围中。

三、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培养创新技能。

讨论法是美国创造家奥斯本首创的,这是一种以集体讨论为形式,通过发散思维进行信息催化,激发大量的创新设想。

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意到了课堂讨论的形式,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讨论的份量停留在表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有的讨论的份量把握不当,安排的问题过多、过简或过难,结果课堂讨论收效甚微,学生的个性得不到真正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课堂讨论的目的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讨论,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使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起来。我们应当设计有思考性或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避免提那些过于简单无效的问题,比如“对不对?”“行不行?”“能不能?”“是不是?”„„这些过于简单的问题的使用频率应减少至最低限底。相反,能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就要多提。例如在讲授《赤壁之战》这一课前,我设计以下问题讨论:

(1)“如果你是古代的一名将领,你希望率领更多的兵士吗?为什么?”(2)“大家都希望打仗时多带兵,那么,是不是兵多就一定能打胜仗呢?” 课前的这一讨论,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疑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真的把自己融入到古代当中去了,因此他们学习《赤壁之战》这一课的热情非常高昂,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他们求异的思维。

在讲授时,我同样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曹操率兵二十万,为什么败在只有三万兵士的周瑜手下?要是曹操„„那么结果„„”,话音刚落,课堂就热闹起来了,学生展开了以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败原因及周瑜能够不败战略的探讨。这样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以及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激发想象力,提高创新思维。

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也是学生个性飞扬的一种很好的展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运用想象法进行教学就是要以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宗旨,从学生的心理、思维、兴趣出发,采用贴画、唱歌、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去创设学生的认知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想象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感知和领悟课文中各个意象的联系。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语言对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开展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如:在教学完《乌塔》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乌塔来到中国,你会怎样做?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想象的空间,可启发创造想象:“乌塔来到中国以后,人们是怎样看的,乌塔对中国又是怎样看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乌塔来到中国后参观了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舍不得回去。”有的说:“我会非常热情地接待乌塔,带她去游览我们美丽的横矶鹤巢,品尝远近闻名的九江煎堆和九江米酒。”等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把乌塔的那种克服依赖,在生活中学会经受锻炼和考验的意识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被传播、颂扬。由课文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学生都在丰富的想象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训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将生活中积累的各种素材进行组合,好的方法就会层出不穷。此外,还可以通过方位的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如:语言训练、角色替代、凭借文章的情节延伸、利用插图引导等培养学生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探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用生活资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五、让学生学会迁移,拓宽创新空间。

迁移法,也叫延伸法,是语文课堂教学教法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目的是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加新鲜活水,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创新能力。

在教授新的知识点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收集等手段完成课前、课后的预习工作,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自由选择学习途径、方式,去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学生新知识的陌生、畏惧感就可以得到消除,也激发了他们对于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如讲完《乌塔》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一分钟的演讲,谈谈他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究,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通过广泛地查阅资料去自学,这样,不仅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了课外去,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 4

界。

事实表明,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把其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应自始至终贯穿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才会不断创新出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培养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碧霞《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网络 2005年12月3日

2、语文课文标准研制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优化小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湖南 刘茂银 米仁顺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4、上海教育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讨论?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5、《小学语文教学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8月

下载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模版)

    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常宁六中 刘志新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

    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宜川县职业中学 薛转琴联系电话:***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生物理学科消极情感成因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物理学科情感的......

    语文教学应注重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应注重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来源:本站 | 作者:梅冬青 | 日期:2009年6月30日 | 浏览262 次] 关键词:语文教学 拓展 学生思维能力 内容提要:如何把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拓......

    如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学习

    如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学习 贺兰二小 张丽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

    在班级管理中应注重个性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应注重个性教育 1.2 冯琳 李敏 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严管、强调纪律,把“听话”当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准。因为一向强调顺从,使学生更内向,没有创造力,就出现了所谓......

    感知民情应注重现实体验论文

    在传媒十分发达的今天,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成为现实。“百度一下”成为许多干部工作的常用手段。诚然,书本、网络、电视、报刊等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我们的许多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 要: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现在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贴耳的劳动......

    阅读教学如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如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阅读观认为它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