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人文思想[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1:2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人文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人文思想》。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人文思想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人文思想

武陟县小董乡第一初级中学 张宝林

[摘要]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们自己的独立人格,我们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人文思想,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给予充分发展的机会,培养生动活泼的人格。

[关键词] 人文思想 创新 发展 主体

[作者简介]张宝林 武陟县小董乡第一初级中学,中教二级

人文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指的是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既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素质教育倡导“创新”和“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不注重人文性,则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将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探究,找到结论。要打破教师的言语霸权,不以固定的结论限制学生的思维,要大胆地让学生走到前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发现自我的平台,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走进作品的广阔天地。下面,我试从以下几方面就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做一简单的阐述。

一、尊重学生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我们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1 要因材施教

学生能力发展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我们教师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把学生分成优生、中等生、差生。这样做对那些能力发展较慢或能力发展不均衡的学生是极不平等、极不公平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开发、得到发展。

比如,课堂上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时,对没有发言的同学,老师可以直接走到他的身边说:“你虽然没有举手,但是老师还是要叫你,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要热情地鼓励他。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在今后的课堂讨论中就能大胆积极的发言。

再如,针对学生的实际,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分层次作业的设计等等都是因材施教的体现。这就是渗透了人文思想的教学。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什么,怎样学,问题的结论,均由老师说了算。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决策的能力,压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些对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学生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如上<<春>>一课时,有的同学喜欢学“春花”一节,因为春天百花齐放,争齐斗艳,景色优美;有的喜欢学“春草”一节,因为春草具有生机勃勃的特点;还有人喜欢学“春雨”一节,因为春雨如丝如缕,缠绵、多情„„教师可充分放手任凭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然后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这样就使学生学的主动、学的轻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的、自主的学习才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才能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可见,闪烁着人文思想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才更能体现对人身价值的高度重视。

二、注重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发展,也就是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十分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从学生角度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学的首位,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机会,培养他们生动活泼的人格,而不能以模式化去要求拘束他们。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如“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课文中那一个句子(段落),把它摘抄下来”„„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创造机会、时间给学生展示个性。如开展课堂辩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教学《驿路梨花》一课时,组织学生对“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进行辩论。学生有的认为“解放军是小茅草屋的主人,因为他们是建造者”。有的人认为“梨花是主人,因为她是小茅草屋的照料者”。有的人认为“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照料小屋,她才是主人”。„„。经过学生的激烈的辩论,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个性。

另外还要重视实践。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既指教学也是生活本身。这不仅是一种单独的教学方法,更是将生活与教育一体打通的人生方法论,这恰好体现了人文思想“以人为本”。在语文课堂上,要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堂还要延伸化。将课堂与生活接轨,让学生把生活的体验带入课堂,把课堂的经验融入生活。比如开展“采访、春游、搜集资料、课本剧表演、游戏、阅读书报”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必定会因热爱生活而热爱语文,因热爱语文而更加用心体验生活,真正促进人的发展。

作为今天的语文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明确揭示了语文的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美、语文之趣、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人性、关注健康、关注情感、关注文化、关注审美。语文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沉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语文学习的过程,要变成对生命的点化、升华的过程。这样,语文课才成其为语文课。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细节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细节

福建省浦城县新华小学

季和林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此言中的“小节”亦是指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的一些小事,指一些非常细微之处,也可以称之为“细节”。对于这一说法,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一直坚信,能成大事者必然会注重小节。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所描述的“我”在和周总理吃完那所谓的“夜宵”站起来之后,不小心把小转椅的上部分带歪了,“我”并没在意,而周总理却走过来把它扶正,然后才去睡觉。转椅虽然歪了,可以第二天来扶正,但总理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一细节的描写,周总理那严谨的生活作风便使人一目了然;又如《凡卡》一文的第二小节中这样描述:“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这几句话对凡卡是什么样的心情,怎样东张西望,怎么叹气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就使我们从文中活脱脱地看到了凡卡,他仿佛是一只受到惊吓的笼中之鸟,惶恐万分而又无可奈何。从而也使我们很快理解到凡卡是生活在一个受虐待而提心吊胆的环境里。

在 日常生活中注意到语言行动的细节,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到细节,更能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同样的道理,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也能注意到细节,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又应该注意到哪些细节呢?

一、倾听细节 时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个人主义”突出,上课不肯倾听。的确,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然而,课上学生不能倾听,难道都是孩子们的原因吗?透过以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节,让我们反躬自问,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这是课堂上一个“指名轮读课文”的环节,学生逐个朗读。在朗读前,教师提出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小朋友注意倾听。”而教师在干什么呢?他在低头翻看着他的教案。或许这只是个细节,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表明自己并没有在认真倾听。这样的细节在现在的课堂里并不少见:学生读错了,教师没有发现;学生说话出现了明显的语病也不指出;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就打断„„凡此种种,都表明我们没有倾听,不愿倾听。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又有几位老师真正理解了教育家的这一哲言?

“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教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

二、指导细节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环节缺一不可,但指导过程中有些环节虽不起眼,但却常常决定一节课的成败。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夕阳真美》,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他自己当爷爷,有意请一名男生当“奶奶”,而请另一名女生当“小孙子”,课堂气氛十分和谐。“性别错位”寓庄于谐,避免了尴尬局面的出现。但也有一位年轻的男教师在教学白居易的《草》时,也模仿于老师,请学生把这首古诗背诵给他听。但他没有注意到于老师“性别错位”的细节,而是直接对学生说:“就当我是你爸爸吧!把这首古诗背给我听听。”结果全场哄堂大笑,场面十分尴尬。又如到别的学校借班级上课时,为了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如果说:“我想请几位朗读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也来读一读这一段,哪些是朗读能力不好的同学呢,请你读一读吧。”这样的结果要么学生大声告诉你谁是本班的“差生”,使被“检举揭发者”面红耳赤;要么就是无人响应,而且表情惶恐,人人自危,惟恐老师叫到他的名字;即使被老师叫起来也是一脸的不情愿!在这种情绪状态下的朗读,效果可想而知。假如教师能注意到这一细节,换个方式,改教师提问为班长推荐(教师可先授意),这样被推荐的同学非但不会不情愿,反而会非常高兴,非常乐意。这样,不就达到预期的效果了吗?

三、辅助细节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免不了会借助音乐等媒体来营造氛围。这样的镜头是大家经常见到的或是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乐曲悠扬地回响在教室里,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教师认为时间到了,“咔”的一声就关闭了录音机,音乐戛然而止,学生在刚刚营造的氛围中一下子“惊醒”了!这种苦心经营的情境氛围,毁于“咔”的一声,实在可惜。假如老师注意到这一细节,那么,又该如何结束音乐呢?我认为老师不妨在音乐中引入课文内容,然后将乐曲声由大慢慢调至到小,最后缓缓关闭。这样就避免了陡然关闭音响对情境和氛围的破坏。

四、提问细节

在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提问,特别是在延伸拓展阶段,这就更加要求老师注意到提问的细节。如有两位教师在教学生学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后,就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提问,其效果也就不同。一个老师问:“同学们,学完课文,那你们想变点什么呢?”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没人回答。这时,老师为了达到这一训练点,不得不又提示:“请先说我想变点儿什么,再说去干什么。”虽然如此,但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人回答,说的答案也雷同。而另一位老师的问法是:“在夏天里,你最喜欢哪些可爱的动物、漂亮的植物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这时老师又问:“假如老师给你们一根魔棒,你可以想变什么就变什么,那你最想变成什么?然后去干什么?”学生同样都举起了小手。

同样一个训练点,老师不同的问话,学生回答却大相径同,原因何在呢?其实很简单,当学生有欲望表达,有兴趣表达时,他们才会畅所欲言。第一个老师的提问设计,让孩子感受到的分明是生硬的规则,于是孩子对说话产生了恐惧的心理,不敢大胆表达;而第二位老师的提问设计,则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找准了孩子的兴奋点,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需要。再者,又巧妙地化解了难点,将表达的要求巧妙地融进了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于是孩子们个个愿说、想说,从而迸发了一句句灵动而诗化的语言。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表达,真正的语言训练,只有这样的表达训练才会是轻松而高效的。

细节体现本质。看上去不起眼的细节,反映的是老师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深刻把握,是对学生人格发自内心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老师丰富的教育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个提问,一句话,一个举动,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并且提高处理教学细节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第三篇: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

语 文 教 学 应 注 重 情 感 教 育

清丰县双庙乡第一初级中学 张清 1539381828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的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学生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的情感丰富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课文作者的情感脉搏,而且要善于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景,丰富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中状物写景的文章很多,看是写景,实则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听音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心游四方,学生的心神就会进入文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告别的场景时,我先出示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图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此时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课文写的虽是他国他人他事,然而通过移情的作用,却在学生心中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最强音。韩麦尔先生向故土、亲人告别的令人心碎的场景,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然而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把这种情感移到学生身上,会使学生的爱国之火烧得更旺,爱

国之情更加强烈。

二、注重诵读,陶冶学生情感

中学生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中,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景,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如:余光中的《乡愁》,这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此外,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达到情感的升华。如:教读夏完淳《别云间》中“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的诗句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并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英雄人物誓死不屈的决心、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节的理解。

三、思想交流,沟通学生情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寻找争论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的多角度思维,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质疑、辩论,使课堂处处闪烁着探究、创新的火花。如: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针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的问题,学生积极展开辩论。我引导他们互换角色,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既要善待自我,又要欣赏他人。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与他人交流,即使在交流意见时失败了,也做好“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准备。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四、写作实践,培养学生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必须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

1、在课堂教学延伸训练中培养情感。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比如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内容,从而产生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2、在作文专门训练中培养情感。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如:当震惊全国的汶川大地震的噩耗传来时,我组织学生观看教师、武警战士等组成的救援队伍发疯似的救人的图片,然后以“天佑中国,人间有爱”为题,引领学生理解生活的真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真情。

总之,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学生情感的海洋,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让学生在优美的祖国语言中滋润性灵、体验美丽。

参考书目: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史宁中 《走进新课堂》朱慕菊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 《怎样上好一堂课》李玉平

第四篇:语文教学应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陈坪中心校: 火东仙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大家已达成共识。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注重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环境,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而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最重要时期,能否使他们初步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的人才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两者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子,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与运用,抽象地去讲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

2.标准化考试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纵观语文学科的试卷,都把阅读作为一种独立的能力来考查,这种作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进步。但是,阅读理解能力如何考查?目前采取的办法是提出五六个大问题,让学生依据材料把作者意图和表达方式表达出来。显然,要将这类题出得科学、准确、经得起推敲是很不容易的。另外,由于个人生活阅历不同,思考角度有别,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各异,很难都统一到唯一的标准答案中来。虽经多次品读推敲,但最终得出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大相径庭。

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答案填“栩栩如生”就给判错——就是这类标准化考题存在严重弊端的典型例证。

3.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作文教学本来是应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但是,现在教师只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只要求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能自圆其说、取得较好分数就可以了。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大家已达成共识。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操作,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发挥主体作用,仍然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1.注重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来谈谈独立个性的培养问题。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上、教学方法上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上,目前在一些学校和教师身上仍旧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或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例,有的教师仍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满足于教师讲和学生听,整个课堂缺乏民主和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论辩的机会,怎么能谈得上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呢?钱梦龙、魏书生等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都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环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⑴加强课堂讨论。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比如创造性复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即席演讲、口头作文、作文互改和集体评改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课外环境来说,像组织文学社、办班级日报和文学刊物、开展小记者活动、举办校园文学广播、开展语文智力竞赛等,也都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好形式。从课堂到课外,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样的创造性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3.重点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因而这种思维我们应该作为重点加以培养。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使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但是由于学生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思路狭窄,拓展不开,成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首要障碍,因而在实际训练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应该给以特别的注意。

遗憾的是我们仍有不少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邮编:730060

地址:兰州市西固区光明街705号

第五篇:语文教学应注重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应注重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来源:本站 | 作者:梅冬青 | 日期:2009年6月30日 | 浏览262 次]

关键词:语文教学 拓展 学生思维能力

内容提要:如何把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拓展思维能力的乐园?我从五个方面进行探索尝试:

1、抓住心理,激发兴趣,调动思维;

2、打破常规,师生互动,启发思维;

3、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4、设计问题,拓宽空间,培养思维;

5、巧设活动,变换方式,促进思维。课堂教学只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兴趣地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去,能用自身体验去感悟,每位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孕育了美,生成了美,它是心灵自由翱翔的天空,是思想尽情展示的舞台,是才智得以纵横驰骋的原野,是个性异彩纷呈的天地„„,语文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怎样带领学生们在语文天地中尽情地遨游,让语文教学的内容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抓住心理,激发兴趣,调动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乐此不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1、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爱护、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全方位调动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反之,师生关系就会造成不和谐局面,激化大多数学生与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之间的矛盾,就不能达到教学上“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化的学习需求”的目标,不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更无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是引导者,能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摸头动作,一句赞扬的话语,学生们都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2、注重导入,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

导语设计得巧妙,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建立知识联系;可以触动学生心弦;可以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潮、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导语设计得巧妙,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在讲《论语八则》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组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如牛顿、哥白尼„„那么在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让学生讨论一会),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一点明,学生们学习《论语八则》的兴趣就会高多了。

3、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感受中引发探究。

对于文章的妙处,可以让学生将文字变成画面,而且力求把每位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如教《老山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想象当年的红军战士在半山腰仅一尺多宽的山路上睡觉的情景,我就发动几名学生,让他们轮流躺在铺满碎瓦片的课桌上,结果是这几位同学不敢翻身(因为一翻身就会坠入悬崖),被碎瓦片硌得直咧嘴,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当然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又何止这些呢?我们必须承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的欲望,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打破常规,师生互动,启发思维。

传统的教学,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完全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更不会主动地学习。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把传授知识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导致课程应有的教育功能不能完整充分地发挥,最终是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中的中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陶行知老先生曾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建立师生互动型课堂,即师生双方、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言的协调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如在讲《皇帝的新装》中“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孩子揭穿骗局”一部分时,我组织学生分别扮演皇帝、侍臣、小男孩、百姓等,学生兴趣高极了,他们的表演是出色的,对人物形象的揣摩、分析也是准确的。这不但让学生展示了才华,还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领会了课文的深意,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那么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去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就可让学生们去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的指示,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四、设计提问、拓宽空间,培养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设计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假如依照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去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和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们去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五、巧设活动,变换方式,促进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也不例外,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样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将这一核心贯彻落实到位。

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我就尝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把它编成课文剧上演。学生要演好这一课本剧,就在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熟悉故事情节,把握好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而要做好这些,就必须弄清每个字、词、句的意思。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自然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自觉利用工具书,查找资料完成了本文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精彩的表演中我感受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山市》一文时,我要求学生画出山市变化图,感受山市的奇特美,并用影仪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因为学生的图画能表现出他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展示出他的表现力,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学生们都能兴味盎然地去研读课文,积极地创作作品。

初中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但精力专注上有一定的限度,所以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某一种模式,而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如开展诗歌朗诵、演讲、故事会、口头作文、排演话剧等多样形式的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为语文活动是一种群体间的经验交流及相互配合的活动,主要靠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启发,产生了更强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大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质。培养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方法、能力将变得更为重要,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充分享受到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下载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人文思想[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人文思想[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摘要: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基础较差生源参差不齐的职业教育学校语文课教学更应......

    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之我见 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追求的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最大利益化,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

    人文思想

    你也可以直接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标准分析 得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思南县第八中学 周 伟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是对语言运用的分寸,情味的感受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文字,而每一篇课文必定有些重点......

    应注重“数学阅读”教学

    应注重“数学阅读”教学 无锡市港下中学 程军 一, 什么是“数学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如今“终生教育”已成......

    写作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

    写作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 蚝业小学黄惠恩 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