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农民洪海宇的先进事迹
青年农民洪海宇的先进事迹
在大安市两家子镇同权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笤帚加工大户,他就是年仅29岁的青年农民共产党员——洪海宇。他自1999年开始从事笤帚产业,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一个小笤帚做成了一个大产业。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两家子镇同权村已成为全市有名的大笤帚专业村。
一、扎根农村 开辟致富之路
同权村自然资源十分匮乏,耕地全部是盐碱涝洼地。自然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农业生产长期在低谷中徘徊,农业产量和效益都十分低下。2000年以前同权村是有名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1998年秋,在部队锻炼了3年的洪海宇复员回乡,为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他主动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只身投入到发展农村经济的大潮之中。他回到家乡以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要家乡这块盐碱地上寻找到一条致富之路。经过反复的调查之后他发现盐碱低洼易涝地,比较适合大荛子耐盐碱,抗洪涝的生长特点,而且当地群众很早以前就有种植大荛子的习惯。于是他就在父亲的支持下,把大荛子做为自家种植的主要作物。1999年他种植大荛子1.8公顷,秋后产大荛子5500斤。这些大荛子他一斤也没有外卖,他利用农闲时间向本村的老人们学习扎笤帚的技术,自己加工笤帚。经过整整一个农闲季节的辛苦劳动,他加工笤帚6500余把,出售后仅笤帚一项就收入1万余元。偿到加工笤帚甜头的洪海宇,从此之后就逐年增加大荛子的种植面积,扩大笤帚的加工规模。他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经过几年的种植他发现本地的大荛子的品种抗逆性弱、产的荛草短、产量低,加工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低。于是他又到处寻找新品种,他听说黑龙江省肇源县有优质的大荛子品种,这个品种抗逆性强,培植出来的大荛子,荛草长、产量高,加工成笤帚,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就急忙协调资金,购进部分所需的种子,逐步对品种进行更新换代,使大荛子产量大幅度提高。
二、投资办厂、扩大产业规模
为了进一步扩大笤帚的加工规模,2002年洪海宇决定自己投资建立一个小型家庭笤帚加工厂。他投资3万元在自家建起一座占地90平方米的厂房,秋后他又筹集资金5万元,在周边村屯收购大荛子4万余斤,连同自家产的大荛子共计5万斤。他自己加工不过来。他在村里雇佣了5个笤帚加工能手,为他扎笤帚。每把笤帚付给他们加工费0.20元。2002年他共计加工笤帚6万把,销售后去掉加工费,他一冬下来净挣1.5万元,加上自家的大荛子,他共挣3万元。经过这次初试牛刀,他意识到,如果多投一些资金多收购一些大荛子然后长年雇人加工笤帚,笤帚产量上去,收入不就多了吗?于是自2003年起他逐年增加大荛子的收购量,扩大笤帚加工规模。目前,洪海宇笤帚加工厂拥有笤帚加工厂房4座总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每年收购大荛子85万斤以上,加工笤帚100多万把,实现纯收入15万元。在他笤帚厂加工笤帚的村民长年加工的就有40多人,而在农闲季节加工笤帚的最多时可达到100多人。
随着笤帚加工规模的扩大,笤帚的销售问题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他们本地加工笤帚都是按照***惯。没有什么特色产品和花样产品。市场竞争力差,有时笤帚市场滞销,加工出来的笤帚卖不吃去。洪海宇就到处联系客户,推售自己的笤帚产品。为了切实改善加工工艺,他亲自到大连、,齐齐哈尔等地学习先进的笤帚加工方法。回来之后手把手的教授给工人们。为了拓展销售渠道,他又积极与外界联手,沟通并与河北、河南、江苏、山西等地的客商建立了业务往来。现在只有客户要笤帚,给洪海宇打一个电话,这边就发货,货到后再付款。目前,洪海宇加工的笤帚再也不愁卖了、而且,已经能够运销到全国各地。
三、心系群众,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常言道“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叫富”。他暗下决心,要用他的能力带领大家共同走致富路。同权村大部分是盐碱地,“种粮不打粮、种菜不出钱”是那里的真实写照。于是他就鼓励大家种大荛子。他多次找村民谈心,帮他算好种植大荛子加工笤帚的经济账。通过算账对比,使村民看到了种植大荛子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好的优点,从而激发了大家种植大荛子的积极性。自2003年起同权村的大荛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自2006年以来,全村330公顷耕地,大荛子面积每年都在300公顷以上,每年产大荛子90万斤,加工大荛子100余万把,实现收入18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500元。
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他还鼓励农户自己加工笤帚,实现自产自加。扶持笤帚加工大户创办笤帚加工厂。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同权村已经形成了家家种植、家家加工的格局。全村建立年加工笤帚50万把以上的笤帚加工厂7家,每年收购大荛子400多万斤,加工笤帚500多万把,创产值1000万元,获利润200万元。村民到笤帚厂加工笤帚收入达到150万元。不仅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扩大了笤帚产业规模,而且带动了周边十几个乡镇大荛子产业的发展。目前同权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笤帚产业村,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笤帚可达到1000多万把,同权村已经成为全市有名的富裕村。2008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
展望未来,洪海宇壮志满怀,他要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做大做强笤帚产业,用自己的能力拼搏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坚信有党的的富民政策的引导,有村党支部的大支持,他一定会带领农民群众走出一条勤劳致富,开拓进取的康庄大道,在社会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谱写下新的篇章。
第二篇:杜洪先进事迹
坚守岗位三十载
无私奉献不为名
杜洪英,女,1957年8月出生,1979年4月入党,大专文化,现任浙江省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员、正科级组织员。
杜洪英同志祖籍山东莒南。父亲是一名南下干部,两岁时,她随着因公致残的父亲迁回山东。1979年上半年,杜洪英只身来到玉环县委组织部担任档案员,一直与档案打交道,至今已32年。杜洪英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把工作做好,这就是我的进步
1979年,杜洪英到玉环县委组织部从事档案工作,从此便整日“窝”在档案室里剪剪贴贴、装装订订,一干就是32年。
杜洪英刚接手档案管理时,干部档案就放在几十个旧木箱子里,材料残缺不全,但困难并没有吓倒杜洪英。她一个乡接一个乡,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地跑,寻找、清查、整理„„硬是在3年多的时间里收集了6000多份材料,救活了大量的“死”档案。
玉环是个海岛县,出门坐船是家常便饭,部里的同志见杜洪英晕船,经常对她说别跑海岛了,材料由他们带来,可杜洪英总是坚持一路颠簸、呕吐着去偏远海岛收集材料。同事们无不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都说“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30多年了,玉环县委组织部先后换了12任部长,同杜洪英一起工作的许多同志相继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可杜洪英依然是一名普通的档案员。许多同志劝她换个环境,到实惠、轻松的单位工作,她都婉言谢绝。“我觉得把工作做好,让每一份档案更完整规范,组织考察干部时有准确的档案记录,这就是我的进步了。”在她的眼中,进步被赋予这层含义。
人回来了,心还在档案室
档案管理员的岗位决定了杜洪英只能和无言的卷宗打交道,且不说工作的枯燥寂寞、生活的清贫乏味,人生的天地也似乎因此变得狭小了,但杜洪英乐在其中。很多人称赞杜洪英干档案工作细致入微,甚至是精雕细琢。
在这里,每一页破损的材料都由她亲手裱糊,每一页卷角材料都由她亲手抚平,每一页参差不齐的材料都由她亲自裁齐。档案室里的窗帘、地毯、铁柜,甚至墙角的盆栽花草,都是杜洪英亲自添臵的,杜洪英对档案室的一切充满了感情。档案室的湿度是严格控制的,湿度太高档案就容易发霉,湿度太低档案又容易变脆,杜洪英像呵护婴儿一般不差毫厘。
每年刮台风季节,杜洪英总是要把档案室里里外外检查个遍,做到万无一失。就算这样,她回到家后还是一直惦念着室内的卷宗,生怕某个门窗会漏风渗水。为此,她曾多次冒着大风大雨,半夜回到档案室“坚守阵地”,直到窗外的风雨渐渐平息„„而在平时,只要一离开椅子她就自然伸手去关窗,这手势成了职业习惯,以致在家中也是如此。家人总说:“你人回来了,心还在档案室。”
都说杜洪英熟悉档案室的一切胜过自己的家,不看档案检索目录,也能马上查找出任何一个县管干部的档案。通过不断的实践,她摸索出了“姓氏笔划编目法”、“单位分类法”、“四角号码编目法”等方法,并在全国各地推广。
杜洪英同志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人事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档案保密工作先进个人、省优秀组工干部和省优秀共产党员、县“十佳公仆”、县“十大巾帼榜样人物”等荣誉称号,曾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第三篇:李洪宇事迹材料10
大山深处尽忠诚
——优秀大学生“村官”李洪宇事迹
“虽然生长在县城,但是我知道农民的纯朴和善良,也深深地知道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苦,所以我要用知识和青春为农村百姓做点事。”李洪宇用最朴实的话表达他的热情。任职以来,他把农村当做展示青春的舞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奋发作为,不断成长进步。
深入调研,转变角色
2009年9月9日是李洪宇报到的第一天,当集安市委组织部郑重的把他交给头道镇政府的时候,他的心态和角色就开始微妙的发生变化。
李洪宇家2008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人文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后留在长春的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执行工作。得知吉林省委组织部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后,他毅然决定放弃高薪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积极响应号召,去基层、去农村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于2009年考录吉林省委选调生,远赴“塞外江南”集安市头道镇砬子沟村任村主任助理。
“不管过去学的是什么专业,什么工作,现在担负的是农村干部这个角色,面对的是农业和农民,自己只有扑下身子尽快投入新的角色,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到砬子沟村任职后,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他深入每户村民调查走访,掌握了砬子沟村基本情况,明确了自己工作方向。在头道镇党委、政府领导和砬子沟村村“两委”的关心和帮助下,很快适应了基层农村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李洪宇同志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时刻注意沟通方式和方法,在工作中放下身段,消除自身的优越感,不怕苦不怕累,两年来协助村两委班子开展环境整治、创先争优、计划生育、远程教育等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俯下身子,扎实工作
李洪宇同志到村任职以后,业务工作得心应手,但如何壮大农村经济,一时还摸不到头绪。适逢吉林省农村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如火如荼的开展,如同指路明灯,他一边学习政策,向领导和同事请教不懂的问题,一边积极与农民接触,了解掌握村子的产业结构,挖掘发展潜力。在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取得相关部门领导支持后,经过反反复复的调研,最后把项目锁定为生态循环养殖,亲自撰写生态循环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反复考证,建立了一套“以养牛为依托,利用牛粪发酵沼气,沼气供大棚取暖,大棚和沼渣栽培双孢菇,种植蔬菜”的循环发展模式,并报集安市发改局备案立项。
正在他为项目如何完善循环链条而挠头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组织推荐他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和吉林省万名村干部培训。“一个项目只能活一个企业或者几户村民,但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可能带动整个村子、甚至整个区域的发展”,吉林省农委段处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的讲解,如醍醐灌顶,树立了他通过合作组织
发展农村经济的理念,坚定了他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循环养殖的决心。
历尽千难,成绩显著
在开展合作社项目的过程中,李洪宇知道了发展项目不是那么简单,往返于长春、四平、通化之间数十次,得到了省农委、通化农委、集安市委组织部、畜牧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他亲自赶赴四平富邦农民专业合作社考察学习,学习合作社运营、管理模式等先进经验。回来后,耐心细致为养牛大户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好处,赢得了养牛大户的信任和认可。7月,在头道镇党委、政府,砬子沟村“两委”的支持下,他成功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农民合作社成员大会。
2010年7月28日,是他毕生难忘的日子。吉林省永吉县洪水泛滥,他的家里进了洪水,损失严重。尽管他心急如焚,满嘴是泡,可是顾不了那么多,在这一天,他精心策划的集安市益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这个以种养殖循环经济为主的农民合作社从此有了自己的营业执照。
参加了农民合作社的社员,集中购销、管理,成本大幅下降,利润明显增加,当年提高收入20余万元。同时合作社内部成员相互担保向银行贷款扩大经营规模,好处日益凸显。合作社不断完善、发展壮大,邻村的十余个养殖大户也加入了进来。
同时,合作社为有志发展循环养殖经济的社员提供了学习机会,2010年9月份李洪宇带6名发展大棚的社员,去通
化县参加由通化市农委与省农委特产部门棚膜蔬菜生产技术培训,使合作社成员发展经济能力进一步提高。
合作社与生态循环养殖项目的结合是一个大胆且成功的尝试,2010年8月,他去农博会参加中国农民专业合组织发展研究高层论坛,通过与其他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交流,更加开阔了合作社的发展思路,同时参与的沃尔玛农超对接,更是开拓了视野,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将产品打入超市成了他所在合作社未来的发展目标。
坚定信念,再度提高
两年来,李洪宇肯学肯干,任劳任怨,为集安市头道镇砬子沟村新农村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做出的成绩,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村官”精神风貌。
他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十分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他不仅从工作和生活中学习经验,还充分利用砬子沟村所订报纸、杂志,认真学习农村的各项政策,利用农家书屋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资料,深刻理解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涵。在日常工作中一有机会就给村民讲解党在农村的政策,2011年7月,李洪宇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在此后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他更是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虽然农村工作是艰苦的,但青春正因艰苦卓绝而精彩。如今,他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引进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成立YBC吉林省机构,招募社会各界精英作为创业导师为大学生村官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资金、技术以及网络支持,助推吉林省三农发展。(集安市委组织部 秦勇臻 张亚楼)
第四篇:海山村先进事迹
团结一致,共谋发展——记沿赤乡海山村党支部 海山村共有村民180多户,670人,党员18人,两委会班子共有6人该村党支部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围绕“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发展,使全村连续多年保持了班子稳、人心齐、村内经济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实施强村富民战略,推动村级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村委班子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都能自觉看书学习。对上级下发的文件、通知、书刊和学习材料,都能认真学习和传阅。特别是有些重要文件和通知,大家坐下来集体学习,讨论研究,形成共识,在工作中步调一致,行动统一。对未能坐下来集体学习的行政文件等,都能及时传看。教育手段上,我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电教室播放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的教育。在教育对象上,从过去单纯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向广大村民群众拓展,使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深入人心。在教育内容上,既有党建片,又有科技片、法纪法规教育片,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吸引力、可视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要我看”向“我要看”转变,既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又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坚持以集中教育、巡回播放为主,党支部确定每周一为电教播放日,进行集中定点播放。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坚持树立服务中心意识,确保党员电教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学习的基础上,干起工作来有方向,有目标,有重点。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十七大”报告,认清形势,明确责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
理论政策水平。
二、抢抓机遇,富裕村民
海山村党支部不断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不断树立先进的发展理
念和思路,充分利用与沿海工业城毗邻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三产和
商贸业,在村主要街道建起了南北长700多米长的商贸一条街。全村
已形成了商业、运输业、种养业、劳务业齐发展,共建富裕小康村的发展格局。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城镇化,有效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
力,村民虽然深知工业城的开发可以带动了人流、物流的活跃,促进
了土地资本的增值,从而带动他们的富裕,但在涉及征地补偿等具体
自身利益问题时却出现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村党支部成员挨家挨户
地去做工作,希望他们能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从绝大多数
人的利益出发,积极配合乡党委和沿海工业城管委会做好工作,实现
沿海工业城的发展和当地村民的富裕的双赢。对于因山体爆破导致的农户柑橘损失和房屋墙面出现裂缝,村党支部又积极站在全局的高度
一边与施工单位做好衔接,一边做农户的思想工作,为了最后妥善解
决问题。
三、建强支部,凝聚民心
村党支部在带领广大群众走富裕道路的同时,还始终坚持了“两
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村党支部首先从抓党员队伍入手,常年
坚持了三会一课、党员联系户、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经常组织党员
开展学党章、学科技和义务修路等组织活动,使党员在班子工作中都
走在群众前头,被群众称为一面旗帜。
其次,村党支部还始终坚持把群众愿望与心声作为工作第一信
号,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改善群众生活
条件,优化村内环境,添置垃圾桶20个,路面绿化600米,装修办
公室3万元,公共厕所2个,路灯30多个,自来水黄三线接通,投
资6万元,村内排污管总管7支136米,与此同时,村党支部还大力
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由村两委组建了红白理事会,群众
哪家有大事小情、丧事喜事,村两委都准时到场提供服务,村内阵地
建设齐全,广播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等设施,常年对党员和村民
开展教育活动。村党支部年组织群众开展十星级文明家庭评比等丰富
多彩的群众活动,提高了村民素质,保持了全村稳产,全村多年无上
访户,无打架斗殴现象。
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村党支部还本着公正、公开的民主
原则,大力加强和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认真坚持了村务公开制度,村内的财务和大小事情及时向群众公开,认真坚持民主议事制度,村
内重大事情都由村两委成员、党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及全体党员共同商
定办理,真正实现了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使百姓气顺心平,减少了决策失误,实现了农村稳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党支部一班人一心一意带领群众
发展经济,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如今,海山村党支部一班人正带领全村群众向着早日实现富裕型小康目标
奋进。(沿赤乡 杜勇县)
附表:
1合作经营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工程合作
经营事宜,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一、合伙宗旨:共同合作、合法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合作经营项目: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建设工程。
三、合作经营地点:山西省保德县。
四、出资金额方式:期限垫付。
1、甲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乙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
(主要用于补足前任合伙人撤资款项)。
2、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交付100万元投资款,剩余100万元
乙方须在2012年3月31日前全额到位。
3、2012年3月31日前应付前任合伙人撤资的17万利息,双方
各承担8.5万元。
4、乙方垫付2012年2月开工前期全部费用。(回款前)
五、股份划分:甲方%、乙方%。作为确定盈余分
配和债务承担的基础。
六、合作期间甲乙双方的出资为双方共有资产,不得随意请求分割。
七、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原则上不得中途退撤,任何一方在不给合作
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退出,但须经双方协商认可。
八、甲乙双方的分工、权力与义务:
1、甲方为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业务的日常经营与管
理,重点负责商务活动及工程的回款工作。费用不得超过工程总额的10%。
2、乙方负责合作项目的生产,施工、安全工作。
3、以甲方公司的名义,在保德县与当地银行开设账户,双方各留
印鉴、共同管理。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对于涉及财务、账目以及借款、还款、日常投资等资金使用事项在超过元额度(元以下的应各自记账留存凭证定期对账),应许
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方可进行。同时,甲乙双方都有对财务账目的监督
权利。
九、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
合作双方共同经营,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十、合作任一方违反本协议导致合作损失的,应当对另一方承担。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2份,甲乙方各执一份,经甲乙方签字画押后生效。
甲方:乙方:
年月日年月日
第五篇:赵传宇同学先进事迹
赵传宇,男,中共党员,系我校机械工程学院1031班学生。1984年2月2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毕店镇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2006年该生报考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以339分(英语单科70分)的好成绩顺利进入复试。在校期间一次性通过英语四级、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2007年1月22日下午2时,沙市区荆江亭社区76岁的张多平老人与村里的妇女一起在荆州市沙市区的长江岸边洗衣服。突然,她一阵眩晕,一头栽到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其他人发现后急忙呼喊救人。此时,我校机械工程学院1031班的赵传宇同学正在长江大堤上看报,听到喊声后他快步跑过来,跳到冰冷的长江里,游到老人身边,很快将老人救到了岸边。见被救老人安全脱离危险,赵传宇才悄悄离开了现场。当张多平清醒过来后,已经不见了救命恩人。寻找恩人并当面感谢成了张多平老人最大的心愿。老人急忙求助当地媒体和网络,寻找救命恩人。网络上的报道在当地高校引起反响,经过多方寻找,才发现这位好心的大学生竟是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一名毕业生赵传宇。至此,英雄大学生舍己救人不留名的光辉事迹迅速在长江大学报、荆州电视台、楚天都市报、南阳日报、河南电视台、光明网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近期,河南省《南阳日报》也派出2名记者专程抵校,对此事进行了深度报道。3月13日,该报社会版头版刊发了通讯《南阳籍大学生长江救人感动荆楚》,并配发评论文章。河南省知名度极高的《大河报》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14日,《南阳日报》又推出通讯《滚滚长江东逝水,说不尽英雄救人事》,人民网河南视窗登载了《南阳籍大学生长江救人感动荆楚 老人寻恩人》一文,同时采访其父亲的通讯《这娃子,好样的》也于当日见报。相关采访报道也将于近期陆续推出。
赵传宇同学在危险和困难面前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奋力救人、做好事不留名。当听到有人呼叫时,本在岸边看报的他没有掂量救人的危险和困难,更没有面对生命的呼唤视而不见,从远在百米的岸边向身发地点狂奔过来,没有来得及脱下衣服、放下身上的手机,立即跳入冬天刺骨的江水。经过再三努力将老人胜利救上岸边,当他欣慰的看到老人脱离了生命的危险时,他才放心的打算要离开。在众人的劝说和询问下,他并没有到附近的村民家换身衣服,也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当别人问他是否是长江大学的学生时,他只嗯了一声就微笑着回到学校。回校后该生仍未向任何人提及此事,直到事隔近50天后的3月12日在张多平大妈的多方长期艰难的寻找下才打听到恩人的下落。该生在日记中写道:当时老人很快就被卷进了离岸边四米多的旋涡,水流很急,很是危险。我一边使劲的托住老人,一边用力的向岸边划去。由于我们的衣服都被打湿了,所以游起来特别吃力。在我几乎没有力气、游不动的时候,我抓到了铁棒,否则我和老奶奶都会被江水卷走。快到岸边时又有许多好心人在帮忙,才使得我们顺利回到了岸边。到了岸边见老人基本脱离生命危险,我本准备打个电话到医院,结果才发现手机因水的浸泡而失效。好心村民让我换身干净衣服,我怕麻烦别人,我没去,只想快点回校。过了很长时间直到班长问他手机损坏的原因时,他才无意中提起下水救人之事。该生的高尚品德也来源于他良好的家教。当他告诉母亲此事时,母亲不但没有责备这种冒险的做法,反而责怪他不把好事做到底,没有把老奶奶送到医院。2007年3月12日当张奶奶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自己的救命恩人后,将一个红包塞到了他的手里时,被他拒绝了。在张奶奶的盛情之下,该生遂将这份感恩的心意捐给了希望工程基金会。该生从2003年入校以来,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在家庭贫困,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仍坚持参加义务献血活动,并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一贯的良好表现,该生于2004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该生除此以外还是一位诚实守信、为人正直的当代青年。由于家庭贫寒,父母都是老实本份的农民,为了供他读书,姐姐辍学在外打工。家里除了舅舅家淘汰下来的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以外,没有一样值钱的家当。尽管如此,该生在校期间从未享受过各种困难补助,他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而是自己悄悄的来到公话超市当收银员。由于长时间与公话超市老板打交道,老板了解他的为人后,每天都放心的把钱交由他掌管。有人看他家庭如此贫困,让他挪用一点营业额时,他说:老板对我的信任是金啊,我要为他管好每一分钱。
该生还是一位热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校四年间,综合测评平均位居专业前八名,每学期都获奖学金。一次性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2006年该生报考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以339分(英语单科70分)的好成绩顺利进入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