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胡太平事迹材料
尊敬的来宾,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文化志愿者郑凤枝,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是
为群众放弃“金饭碗”端起“泥饭碗”
-----记南陵县村官胡太平的先进事迹
这是一个偏僻的山村,荒凉、贫困曾是这里的标签。这里有一个倔强的村官,在山沟里开路,在石缝中找水,从泥土里淘金。这个山村叫龙山村,如今早已走上致富路,成为风景秀美、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这位村官叫胡太平,他放弃“金饭碗”端起“泥饭碗”,昔日的同行年收入千万,而他如今的月工资不过千元,却无怨无悔。
一、山沟里掘出幸福路
龙山村位于南陵县何湾镇西南角,地处芜湖、铜陵、池州三市交汇处。村里没有稻田,2300 多村民散居在10个大大小小的山坳里。
胡太平是个土生土长的龙山人。早年,他利用当地特产“凤丹”,做起了药材生意。然而,正当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时,一场选举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96 年4 月,他当选为村委会委员。面对村民的信赖,他毅然放弃经商,死心塌地地做起了村官。
当选村官后,胡太平发誓,一定要修一条路,让村民走出大山。然而,很多人为老胡捏了把汗——缺少施工人员,资金尚无着落。村民张光新说:“当时有不少人不理解……老胡就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直到人家同意为止。”
1999 年初春,胡太平拉起施工队,开始进山筑路。大到路线走向,小到雷管使用,细到占地协商以及资金筹措,他都亲自参与。每
天天不亮,他便赶往工地。一根安全绳将自己吊在半山腰钻岩筑路,胡太平演绎着龙山“愚公”的传奇。夏日,汗水浸透衣衫;冬天,棉衣湿过几遍。因为劳累过度,他数次晕倒在路边。一次放炮炸山出了问题,胡太平冒着生命危险跑过去将导火索拔了出来,掐灭雷管引线,大伙都被他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些年,龙山村共计投入345 万元,先后修建四条水泥路和三条砂石路。但他仍不甘心的说:“到明年,我要让龙山村村通路,彻底解决山民出行难的问题。”至今,胡太平仍在奔波,筹集修路资金。
二、石缝中流出甘甜水
打通山路,带领村民走出大山的愿望实现了。然而,乡亲们吃水难、用电难的问题,仍让老胡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龙山地表水奇缺,当地村民饮水要翻越几座山去肩挑背扛;13 个村民组从上个世纪80 年代起就陆续通电,但变电设施陈旧,每到用电高峰,村民家里的电扇还不如手摇扇。
当获悉新农村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信息后,胡太平便马不停蹄地赶到县城了解情况。回到山村后,他对村民们说:“我们龙山人一定要和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用上放心电!”
在龙山这样的山沟,上马水、电项目,要担不小的风险。山沟里乱石丛生,接通自来水本来就不容易,何况预算110 万元的项目,当时只有37 万元资金;而且电网改造需要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而龙山村却是个传统的劳务输出村,劳动力短缺怎么办?老胡又一次把自己逼到了“绝境”。
面对困难,胡太平没有犹豫,他再度挺直腰杆,发动全体党员,带领全村群众,为通水、用电甩开膀子干了起来。那阵子,胡太平在操劳日常工作之余,白天铺水管子,晚上背电线杆。苍天不负有心人,2008 年底,一座日供水150 吨的自来水厂建成投产。看到自家流出了清澈的自来水,用上了安全的放心电,村民们脸上笑开了花,老胡却累弯了腰。“水管里淌出了书记的汗水,电线杆压弯了党员的腰杆。”这是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称赞。
三、泥土中淘出致富金
龙山村主要经济来源是“凤丹”。然而,交通信息闭塞,让这个山村一度以贫困闻名。“守着金山却要饭?再也不能让乡亲们受穷了!”胡太平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凤丹”的招牌响起来。
“凤丹”即凤丹皮,为中药“六味地黄丸”配方中的一味主药材。凭借当年从事药材经营积累的人脉,他三次前往外省,联系生产此药的一家龙头企业。为了省钱,他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简单的便餐。老胡的淳朴和执着终于感动了药厂的管理层。一项药材规模化种植项目花落龙山,药厂重磅投入,与当地签订千亩药材生产基地协议,不仅为当地凤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年,全村凤丹种植收益超过200万元。胡太平还先后引进了锌矿厂、渔具厂等多家企业,给村民就业带来了福音。
胡太平说: “靠山吃山,除了要大力发展凤丹外,我们还引进太子参,种植特色西瓜;依托西山风景区,大力扶持农家乐、土特产等旅游经济;围绕山场做文章,发展林业经济。”
今年54 岁的胡太平,在山沟里一干就是16 年。凭着那股倔劲、韧劲和闯劲,他帮村民甩掉了贫困帽。胡太平先后被评为全县优秀党支部书记、芜湖市道德模范、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和全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还多次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市、县党代表。
在龙山村,说起胡太平这位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村民彭来子说:“为了村里,他吃了很多苦。别的不说,就说路,过去到丫山镇要1个多小时,现在20分钟就到了。”
村民陈银花说:“ 过去,我们在村口一个井里打水,人多了要等上半个多小时,还要挑回家里。现在水龙头一扭,水就来了,水还干净。”
村民孙彩霞说:“过去凤丹皮收得再多也卖不了多少钱。胡书记引进了一家制药厂,他们和我们签合同,有多少要多少,卖的价钱还比外面高。”
面对村民的赞誉,胡书记却显得很平静,他说:“为老百姓做事,做成事老百姓就会肯定你、喜欢你,这样比赚再多的钱也值得。”
这就是龙山村的老书记---胡太平.他为群众放下老板的”金饭碗”,捧起了村官的”泥饭碗”.让我们向这位优秀的基层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谢谢大家!
第二篇:胡佩兰事迹
胡佩兰事迹
【颁奖词】秋兰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事迹】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仁心大医——记2013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
来源:郑州文明网 发表时间:2014-06-18
“活着总得对人有点儿用处,对人没一点儿用处多没意思啊!”
——胡佩兰
序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这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2013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给她的颁奖词。
“人活着,就要留下脚印,要经得起检验。我老了,更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守好这个阵地,多为群众看病。”这是她在河南电视台2013“感动中原”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道出的心声。
作为一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她学医行医70年,接生过的新生儿有6万多名,看过的患者更是不计其数。
她就是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退休医生,用实际行动诠释“”称号的胡佩兰。
“仁心大医”胡佩兰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群众,更是全市人民学习的榜样——
2014年5月12日,郑州市文明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向胡佩兰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决定指出,胡佩兰是我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代表,向胡佩兰同志学习,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价值标准和自觉行动的具体实践,学习胡佩兰,就要学习她扎根基层、服务社会、不计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学习胡佩兰,就要学习她热爱岗位、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学习胡佩兰,就要学习她诚信友善、践行公益的优秀品格。全市各行各业要积极投身于“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主题系列活动,紧紧围绕“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基本要求,积极做“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活动的参与者和践行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为推进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胡佩兰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1986年,71岁的她从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退休后,每月的退休金足够她衣食无忧地安度晚年了,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却不愿意闲着,“活着总得对人有点儿用处,”胡佩兰说,“对人没一点儿用处多没意思啊!”
正是在“有用”思想的激励下,她创办了“胡佩兰妇科专科医院”——郑州最早的民营医院之一,用自己的专长奉献社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满头银丝、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的胡佩兰,每天都要接待一个又一个病人,一笔一画地伏案写病历,那一幕,让人肃然起敬。
家人回忆,胡佩兰老人在89岁高龄时,还坚持在临床一线做手术。“没日没夜,拼命工作”是家人对胡佩兰最直观的回忆和印象。
医院在不停地拆拆建建,名字都跟着换了。但她的病人却觉得,除了岁数在增长,多了一把轮椅,胡大夫没有改变。
当胡佩兰坐在旧式的木头长椅上,下午的阳光照进来,她就开始昏昏欲睡。她的大儿子、国内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在微博里称,母亲可能是中国年龄最大的坐诊医生了。
2012年,胡佩兰已经96岁,在郑州市一家社区医院做妇科大夫。虽然出门只能坐着轮椅,但这个高龄的老太太每天都要“捍卫”她的权利:工作。她的头发全白,还有些稀疏,脖子上的皮肤已经松弛。她的轮椅也换了两个,但是车轮仍然“吱吱”前进。
她说,她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她的病人在等她。
确实,在她那间不到15平方米的诊室里,几乎每个出诊日的上午,病人都会把这里挤得只剩下一条过道。木凳和病床上坐一排人,墙边站着三四个人。她们中间的一部分,可能来自几百公里外的另一个城市或者农村。
岁月终究是不饶人的。要搭上去医院的车,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并非易事。她缓慢地从轮椅上起身,一只手抓住汽车座椅后背,另一只手摁住挡风玻璃下的仪表盘。这是一双老得像枯枝的手,青筋凸起,上面还布满褐色的斑点。她拒绝身边人的搀扶,好似用尽全身力气蹬上了齐小腿高的汽车台阶,弓着背,身子往前倾,屁股才终于挨到了座位。
可是,只要她一穿上干净的白大褂,就会立刻显得精神焕发。
一旦开始坐诊,她就无法闲下来。一个接一个的病人,推门而入,围在她身边。
“你哪儿不舒服啊?” 她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大声地问。病人需要趴在她耳边回答,实在听不清,就找她的学生帮她“翻译”一下。她的鼻梁上架着眼镜,戴着橡皮手套的手在病历本上一笔一画地写着字,没有一丝颤抖。在10 年前,她还可以做剖腹产手术。
胡佩兰的生活几乎就是工作,她的爱好也是工作。“上班”对这位年迈的老大夫来说,是一件光荣甚至带着仪式感的大事。“多活一天,就干一天。只要还能看病,我就要上班。”对胡佩兰来说,工作是她长寿的秘诀之一。
她必须每天8 时30 分准时出现在医院,这是任何人都不能破坏的“ 铁律”。只要她坐着轮椅出了家门,看见那辆专程来接她的旧面包车,她这一天就能收获好心情。
直到一个雪夜她在走下医院台阶时,摔断了三根肋骨,才被迫休息了几个月。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上岗的医生,她常常自豪地说起自己是新中国首批全国“劳模”的事情。当她回忆起参加1951 年国庆大阅兵的往事时,一改她平日坐诊时的平静,脸上流露着满足感。
胡佩兰的病人不少是慕名前来找她看病的,有的是一家几代人,有的是同一个社区或村子里的居民。胡大夫换医院了,很多病人打听出来新地址,再去找她看病。
“ 胡大夫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全家妇女都找她看病。”她的病人说。
在病人看来,这位医生值得信赖的地方是,“医术好,看病仔细,而且从不乱开药”。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
她用几句大白话总结了自己一直以来信奉的准则:“我用药,一是看疗效,二是要便宜,尽量不开进口药。”
“没这毛病,为啥还要检查?”面对一位心急的病人,97 岁的老大夫拿出医生的威严,劝说对方不要花冤枉钱“乱检查”。
2013年7月7日上午,胡佩兰的诊室内,木凳上和病床上坐满了病人,墙边还站着四五个病人。
看病时,患者诉说病情,她努力地侧过身子,仔细地聆听,有时候实在“听不懂”,旁边的学生便帮忙“翻译”。询问完病情,患者走进一门之隔的检查室,她双手用力地摁着桌子,慢慢站起来,将身子扭成45度,停留几秒后,扶着椅背,走进检查室。
检查完病人,她一手扒着门框,一手扶着桌子,缓缓落座,一笔一画写下诊断意见,她就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动作,直到下午1点多,才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一个上午,老人没有喝一口水,没有上过一次厕所。
三儿子胡心一说,这是老人几十年来的习惯,看病期间不喝水,不上厕所,怕耽误了患者的时间;看病从不限号,坚持看完最后一个才结束坐诊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喝水、上厕所。”
那时的胡佩兰老人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腰部要靠钢板支撑,小腿浮肿,进出都要坐小推椅。
每次问诊结束,她都会顺手拿起桌上一沓打印的小纸条,抽出一张,夹在病历本中。有时,还会在纸条背面特意写下几行字——上面是建议去哪个医院做B超,以及注意事项,都是老人行医多年精挑细选出的“价格便宜,检查认真,距离患者相对较近”的医院。有一次,她给一个外地患者的小纸条上,清晰地标注上了检查所去医院的公交线路。
如今医患矛盾突出,应该怎样改善?胡佩兰老人在世时常说,双方要多沟通、多商量。当一名好医生,要有细心、耐心和爱心,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患者也要多体谅,医生并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病都能治好,在健康方面,医生只能是一个拐棍,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病人来找你,那是信任你,你得用真心对她们。”老人从来都是为患者着想,开药便宜有效,有的家境贫困的患者付不起医疗费,她还要帮忙垫付,用她的话说:“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
20多年来,除了坚持出诊,胡佩兰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凑一起,在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托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2000年,她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正在召集志愿者,两次打电话强烈要求参加,2001年4月,终于成为郑州市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从此开始为公益事业奔波。
2005年,胡老决定想办法为希望工程做点事,她找到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陈启明,希望医院帮她开设“爱心门诊”,把收入的40%捐赠给希望工程。从此,只要身体允许,胡佩兰每次坚持坐诊三四个小时,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
“从2005年开始,胡老先后捐出了7万多元的退休金和坐诊收入,8年时间捐建50多个书屋。” 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陈晓蔚说。那时,胡大妈每月都会从1200元退休金中拿出800元单独存着,积攒到一定数额后捐出,并计划到百岁时捐够10万元。生前老人已经捐赠了7万元,她原打算等自己百岁的时候,“再捐3 万元钱”,但遗憾的是,老人没有实现百岁捐赠的目标。
2014年1月24日,胡佩兰老人遗体告别仪式上,她的大儿子、我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胡大一代表家属承诺,要完成老人的未竟遗愿。
1月27日,胡佩兰老人的儿子李宁
一、胡心
一、李建一等一行来到市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代表老人向希望工程捐赠3万元。这笔捐款将用来新建12个以胡佩兰名字命名的希望书屋。
“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2014年1月21日晚上,胡佩兰老人休息前,跟家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挂念的依然是她的病人。
1月22日凌晨5时30分,“中国最年老的出诊医生”胡佩兰走了,享年98岁。她用简单平凡的一生感动了郑州,感动了中国。
2014年1月24日上午8时30分,郑州市殡仪馆内哀乐低回,花圈似海,胡佩兰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老人的家人、生前的同事、患者等近200人前来给她送行,表达对她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老人的孩子们来了,生前的老同事来了,还有经她治过病的患者也来了。胡佩兰老人的遗像悬挂在灵堂中间,这是老人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面容平静、眼神温和,伴随老人的是两副黑色的挽联,一副上写着“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治的是病,救的是心”;另一副是“万众婴儿啼哭送别伟大母亲,廿座希望书角未了今生心愿”。
胡佩兰的大儿子胡大一致悼词时说,“老太太一生学医行医70年,仅接生新生儿就有6万多名;工作拼命、没日没夜,遇到难产或疑难杂症,随叫随到,一干就是十几小时不休息;老人家一辈子不好玩,麻将、扑克等与她无缘,她将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和学习,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学到新知识、新技术,为患者着想。”
“亲爱的妈妈,病人都看完了,咱们回家吧。”胡大一哽咽失声,现场很多人也忍不住落泪。
“胡大夫上个月刚给我看过病,想起她当时嘱咐我的点点滴滴,心里都疼得难受。”遗体告别仪式现场,患者王女士没忍住,瞻仰完遗容蹲在一边捂嘴哭了起来。
在二七区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说起胡佩兰,她的老患者72岁的高阿姨失声痛苦,泪如雨下。高阿姨说,最让她难忘的是一次看病时,胡佩兰发现她穿得太单薄,立即让卫生服务中心的其他医生为她买来了衣服。“胡老师待我像亲娘一样,我亲娘也没有这样对过我。后来,在胡老师的治疗下,我的病好了,有了幸福的家庭,所以,我的这一切都是胡佩兰老师给我的。”
回想起恩师,胡佩兰的学生唐利平几度哽咽,掩面而泣。“医德大于一切,你要对病人好,我不是你最好的老师,病人才是你最好的老师。遇事要冷静,要心里装着病人。”这是26年前唐利平见老师第一面被面授的“秘决”。唐利平说,“那个时候我就下决心,要做跟到你最后的那一个学生。”
胡佩兰的感人故事被省会媒体报道后,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在内的一百多家网站竞相转载,一时引发全国网友热议,在微博上也掀起了转发浪潮,网友写诗赞美胡佩兰是“真英雄”——
@一生平安:老奶奶心怀大爱,崇仁厚德,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忠诚履行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谱写了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
@追风筝的男孩l:向胡老致敬,医者民心,这才称得上白衣天使。
@黎明前的桔光:在医患纠纷如此高发的社会,如果大家都能向老奶奶学习,那么社会将和谐很多,医患矛盾也会少很多。
@妖娆的背影:老奶奶是正能量美好人物的代言人,我们急切需要更多“胡佩兰”式的人物出现。
@难得糊涂:白发苍苍一老翁,白衣天使真英雄,春夏秋冬数十载,救死扶伤为人民。心静如水医德高,普度众生除病痛。人格高尚良心正,菩萨心肠人人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可敬!可敬!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2014年2月10日,胡佩兰当选中央电视台2013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彤给出的推荐理由是: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胡医生用医德弥合了医患间的裂隙,更难得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医生是一个有博爱精神的职业,应该感情投入的职业,应该是有医德的职业。不应该光看着钱。”胡佩兰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说的一番说,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令人回味。
第三篇:胡娜事迹简介
胡娜事迹简介
胡娜,女,汉族,1984年7月2日出生,2004年参加工作。现为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伊丹镇第三中学特岗教师。
2008年7月,她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应聘到北京市中山第二实验学校担任英语教师。2009年5月,得知国家号召支援农村教育,她从北京辞职,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吉林省农村特岗教师,成为了伊通县第三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
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她在人人网上发出了帮助贫困学生的帖子,开展了“爱心包裹”活动,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2012年9月被评为“吉林省优秀特岗教师”;2013年1月被评选为首届“感动伊通”道德模范;2013年3月被评为“四平市学雷锋先进个人”;2013年8月,在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作为吉林省唯一一个入围的教师,并在全国入围的100名乡村教师中进入前30名,荣获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之“特别关注”人物。
第四篇:【最新】胡佩兰事迹观后感
【最新】胡佩兰事迹观后感
胡佩兰事迹观后感 范文1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在X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XX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胡佩兰事迹观后感 范文2 胡佩兰,女,1916年3月出生于河南汝南,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1956年由铁道部派到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工作,任医院妇产科主任,1986年退休后,继续在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群众服务。XX年1月22日逝世,享年98岁。98岁的医生胡佩兰荣获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仁心大医”胡佩兰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群众,是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胡佩兰的一生,是心系患者的一生。“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仁心大医的深刻内涵。她在20世纪50年代就获得过全国铁路劳模,退休后一直在社区服务中心坚持坐诊27年,即使在腰椎间盘突出病情严重时,仍坚持坐小推椅每周出诊6天,从未间断。行医70年来,她看病坚持亲自做检查、写病历,坚持在有效的前提下尽量开便宜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努力为病人解决身心的难题。她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经常拿出微薄的收入给病人垫付医药费。XX年,她满怀热忱加入青年志愿者,成为年龄最大的注册志愿者,共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她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为病人看病,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胡佩兰同志是我省卫生战线上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楷模。她心怀大爱,崇仁厚德,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忠诚履行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谱写了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学习她的先进事迹,就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一定要在实际工作中把学习胡佩兰与“转作风、正行风、树新风”活动结合起来,在凝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中争做健康守护者,争当患者贴心人。同时学习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心系群众、济世救人的大医情怀,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高尚品德,克己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凝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争做健康守护者,争当患者贴心人,认真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为建成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作出新的贡献。
胡佩兰事迹观后感 范文3 胡佩兰,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是,却感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弦。
她本该享受余生年华的清福,但他却把一生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中
他总是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着,他只是那高山上永不垂暮的青松。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胡佩兰曾说过:“人不能不做一点贡献,不能不对别人没有一点用处。”人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做小事,干不12:02XX-12-7了复杂的事就干简单的事,绝不能功不受禄,不劳而获。
“医者父母心”作为医者,就应该有比平常人更多的耐心,把病人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不仅仅是医者,其他人也如此。人本应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像胡佩兰一样,对自吝啬,对别人大方。
医者,不是表现在你的职位有多高,你的技术有多高,而是表现在你的品行,仁德是怎样的。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想胡佩兰一样的人,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其实,是很美的。
人,本该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个世界充满灾难,但灾难是打不倒我们的。当地震来临了,当人们感到无助时,是很多好心人,纷纷送来温暖。还记得在老家上一年级时,四川发生地震,当时,我们那里是穷山穷水的地方,在绵延是大山里,当新闻一次又一次的播放现场,我的心一阵一阵的抽痛,却无法帮助他们。后来,学校组织捐款,我们都很穷,身上没有多少钱,但我们都有一颗热爱的心灵,纷纷拿出身上的几毛钱,几块钱,虽然很少,但却包含了我们真挚的帮助关心。
他们也如同胡佩兰,虽然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是了不起的。
胡佩兰的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位人,短短的两个小时,我对爱情的理解越来越清晰,我给亲情的定义越来越深刻,我对责任的认识越来越透彻,我给良知的诠释越来越丰富。那些无私的人们,咏唱着爱的简言,让感动开满整个春天。
第五篇:胡斌等烈士事迹
胡斌等烈士事迹
中间这座烈士墓,安葬的是胡斌同志。
胡斌烈士,1910年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一个贫农家庭,1933年参加革命,在鄂、豫、皖地区红军游击队当战士。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他跟随党组织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战。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四支队任排长,后升为连长,1939年随部队从边区东进抗日,1942年调到扬州西高邮湖西办事处任游击队指导员。他平时吃苦耐劳,作战勇敢,常常带
一、两个同志到敌占区打击反动分子、汉奸、卖国贼,扩大根据地,缩小敌占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1942年9月27日,因执行某项任务,于夜晚从扬州古井之西束庄起身出发,到根据地中心江苏省盱眙县旧铺,途经谕兴集时遇敌不幸牺牲。
西首这座烈士墓,安葬的是钱、李等四位烈士。
钱、李等四位烈士,在北撤时期,到离驻地很近的南京市六合区樊集去侦察。当时樊集是敌占区,这次侦察是一项非常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但他们没有丝毫考虑自己的安危,一心想到的只是革命事业。猖獗一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在我军的沉重打击下,更加狗急跳墙,向着樊集以北的方向狂轰滥炸,并用机枪封锁了牛屎山。这时四位战士已侦察到了敌人的火力与炮位,准备立即回返。但是,敌人发觉了他们,归路已被封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勇士毫不胆怯,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他们面前摆下了遍地的敌人尸体。由于弹尽,有的战士牺牲,有的受了重伤。我军某部指挥所得
悉了钱、李四位战士被围的情况,组织了一支小分队,带着担架,在火力的掩护下,来到了四位同志的阵地,打退了敌人,把四位同志抬了回来。然而,受伤同志由于流血过多,不幸在归途中光荣牺牲。
东首这座烈士墓,安葬的是陈有林等五位烈士。
陈有林烈士约三十岁,江苏盐城县人。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大军南下,我军某部在祝家云一带宿营,次日被坏人发觉,报告了驻于六合县八百桥东王庙等地的国民党匪军,敌人在这天下午三时经樊集来我地,从武云山向我军进攻。我军奋起反击,机枪连陈有林同志端起机枪,直向武云山山头冲击,在战斗中不幸腹部中弹而英勇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几位同志。
先烈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了。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鲜血换来了人民的江山,烈士们的宿愿实现了!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要学习烈士的高贵品质,把烈士的精神发扬光大,继承烈士的遗志;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尽心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于拼搏,努力奋斗,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让先烈们含笑九泉。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2011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