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农村年鉴》平阳2006年卷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材料
平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关于《四川省农村年鉴》2006年卷农村人口和计划生
育工作材料
平阳县地处川南盆周山区,与合江市临川县、威远县等接壤,幅员面积1378.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35米,辖15个乡镇(其中5个苗族乡)、322个村、16个社区,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43226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7370人。
“十五”期间,全县共出生婴儿24791人,比市下达计划数少生2209人,比“九五”期间少生4660人;符合政策生育率5年均为94%以上,人口出生率平均为11.4‰,比“九五”期间低2.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4.43‰,低于计划数0.77个千分点,比“九五”期间低2.24个千分点;综合节育率91.72%;总和生育率为1.7,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截止2005年,平阳县连续23年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连续19年名列全市一等奖第一名,4次获全市特等奖;平阳县委、县政府“九五”、“十五”期间连续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标兵单位”,是全市十区(县)党委、政府在“九五”、“十五”期间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2003年,被国家人口和计生委评为“国家优质服务先进县”,成为全省首批荣获该称号的先进县之一,同年,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
一、抓实以便民维权为载体的依法管理,全力打造“阳光计生” 以便民维权为有效载体,大力实施阳光政务,有力促进依法管理。一是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全方位的强化了对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培训,使广大群众的知晓率达到了95%以上;二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任期责任追究制、手术责任追究制、办事程序公开制、政务村务公示制等制度,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工作责任;三是依法加大了对违法生育对象的查处力度,以提高行政执行力;四是通过设立有奖举报、对重大工作和典型案例(事件)要通过新闻媒体实行通报和曝光,强化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五是进一步强化了人口计生便民维权工作,有力地维护群众利益,方便了群众办事。
通过大力实施阳光政务,确保了我县在“十一五”期间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手术责任事故和集体(群体)上访事件发生。
二、抓实以筑牢基层网底为目标的村(居)民自治,着力打造“民主计生”
本着“植根基层,打牢网底”的思路,坚持 “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投入下倾”,使基层基础工作在人力、物力、精力、财力上有保障,从而使人口计生各项工作在基层能得以最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通过依法建制、合同管理、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完善计生协会网络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了村一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管理、监督人口和计划生育事务。扎实推进了村(居)民自治,完善“两委负总责、专干抓落实、协会做骨干、家庭为中心、群众当主人”的农村自治模式,健全了“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 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自治体系。
切实通过工作重心的下移,很好地解决了基层底数难清楚、信息难掌握、措施难落实、服务难到位、群众需求难满足的“五难”问题。
三、抓实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核心的优质服务,倾力打造“温馨计生”
立足“满足群众需求,让群众满意”的要求,坚持“服务先行,服务至上、服务为重”的工作原则和“面向乡村,深入农户,服务上门,方便群众”的工作方针,始终把优质服务贯穿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之中。重点是通过抓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打造以“县站为龙头,分站为骨干,乡(镇)站为依托,村(社区)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人口计生服务网络;抓服务经费投入,从2001年起,县财政就全额预算解决全县22个服务站和69名技术人员的工资、工作经费、科研经费,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房屋改造和设备添置及更新,每年投入40万元解决免费技术服务经费,投入35万元用于解决村(社区)计生专干误工津贴,每年投入30万元用于宣传教育;抓服务质量提升,在切实做好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人员培训、药具发放、信息咨询各项工作的同时,不断把优质服务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以涵盖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术后随访、政策咨询、生产生活等服务内容的“三关爱”、“四活动”、“五到户”、“十必访”等“入户服务工程”,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给群众,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四、抓实以奖励扶助为主导的政策推动,多元打造“惠民计生”
通过健全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奖”、“优”、“免”、“补”、“扶”、“保”等利益导向机制体系,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惠民”政策,从而让更多的群众切实转变婚育观念,能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一是将独生子女奖励金全额纳入县财政每年的预算,自2002年以来共按时、足额兑现全县近2万名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达113万元;二是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做到了“不重、不漏、不错”,两年来共对全县801个农村奖励扶助对象户兑现奖励扶助金85.14万元;三是各级各部门通过“三结合”工作大力实行资金帮扶、物资帮扶、技术帮扶、人员帮扶、信息帮扶等,六年来全县累计完成计生“三结合”帮扶户14999户,建立计生“三结合”帮扶基地31个,各级各部门对计生“三结合”户提供无偿资金、物资达690万元,开展各类技术培训达1500多次,惠及4.9万余人;四对农村的独生子女和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在因病就医、子女入学或因自然灾害、重大伤病、死亡、伤残、救助失学儿童等方面,各级各部门对其实施了“奖”、“优”、“免”、“补”、“扶”、“保”等政策,惠及2.6万人次,累计金额达368万元;同时,凡经市或市以上医院鉴定为计划生育术后并发症病的,每人每月可在县民政部门领取60元的生活补助金。今年大坝苗族乡又率先在全县实行了政策推动的新举措,即:对农村独生子女考起大学(国家承认学历),一次性给予800--1000元的奖励(专科800元,本科1000元)。
通过实施“物资惠民”、“政策惠民”、“项目惠民”、“技术惠民”等有效措施,全县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
五、抓实以部门履职为保障的综合治理,齐心打造“合力计生”
立足“当好参谋,争取领导,主动衔接,指导协调”的原则。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党委、政府发展人口计生事业政策支持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各级各部门综合治理人口计生工作经常性协作制度,党政“一把手”对人口计生重大工作定期述职及年度交帐(述职)制度;二是坚决执行了“一票否决”、“黄牌警告”、“捆绑考核”、“领导诫免”制度;三是进一步强化了“县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监察大队”的职责,充实调配了其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及公安、工商、文体、卫生等15个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部门和28个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部门的职能职责,建立健全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和“三结合”工作机制;四是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十五”期间人均财政投入达到6元以上,重点解决了乡(镇)服务站人员工资、工作经费,服务站建设、设备更新等问题。
通过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施治,基本形成了“领导合力”、“制度合力”、“部门合力”、“投入合力”、“人员合力”的“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六、抓实以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打造“数 字计生”
通过加大投入,建成了集育龄妇女个案管理、技术服务管理、利益导向落实、生殖保健服务、避孕药具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和统计数据分析为一体的“三网二平台一数据库”(三网:人口计生局内部局域网、县乡人口计生部门连接的广域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人口计生公共信息网;二平台: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一数据库:育龄妇女信息管理数据库)的信息系统。基本形成了“以信息化引导管理规范化,以管理规范化促进服务经常化,以服务经常化提升工作高效化”的数字化计生服务网络,实现了人口计生各类信息和数据的上报、核实、反馈、落实、分析等规范流程和管理,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初步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与人口计生工作的“良性互动”。
平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二○○六年十月十六日
撰稿:陶 涛 联系电话:8833114 8830225 电子邮箱: xwxrkjsj@163.com 6
第二篇: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中央《决定》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人口计生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维护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增进家庭文明幸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国计生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我国计生工作进步和发展的具体体现。
我从事计生工作十多年,经历了“三为主”---“三结合”---“综合服务”---“优质服务”阶段,通过多年计生工作实践证明,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基层计生工作量大,人员编制过少;二是村级计生专干文化层次和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政策观念不强,办事不坚持原则,工作被动,缺乏创新意识,乡热村冷现象仍然存在;三是部门协作未能形成合力,缺乏互相配合,互通信息,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局面;四是早婚早育的检查及制止,拒绝接受“三查”和手术对象的管理,计划外怀孕人流或引产以及社会性抚养费征收等工作形成了“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局面;五是生育观念陈旧,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依然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生育意愿和行为。包括部份村干部和老党员在内的多数村民希望儿女双全,主要原因一是想减轻将来养老给子女带来的负担;二是给自己的晚年生活多一份寄托。由于害怕老无所养,老无所依,加上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还处在低水平阶段,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行为屡屡发生。作为计生工作的主力军,村、组干部把计生工作理解为“得罪人”的苦差事,对上级要求阳奉阴违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六是流出人口管理成为计生工作难点。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在我乡20至40岁的适龄人口几乎都在外打工,这给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据该村干部提供的数据,大部分计划外生育大都发生在流出人口中。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生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是人口和计生工作新机制的重要载体。要把继续创建“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单位”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生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促进群众特别是村干部婚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把婚育新风进万家创建活动与评选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村庄、星级文明户相结合。
(二)突出利益导向机制,完善奖励政策和保障体系。
加强和完善计划生育奖励与保障机制,真正使计划生育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养老问题有保障,提高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推动人口计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少生奖励。在严格执行多生惩罚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少生奖励的政策。二是政策优惠。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给予就学、审批建房、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优惠,对农村贫困的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实行资金、项目、培训、技术“四优先”。三是慈善救助。提高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重点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特困家庭的困难。四是免费服务。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妇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基本的技术服务。五是养老扶助。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积极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等政策。
(三)狠抓责任落实,完善目标管理。
强化村干部包对象责任制,加强入户访视和跟踪调查,真正把所包对象的真实情况核清摸准,及时落实节育措施。建议强化村级干部计生责任制。凡村、组干部计生工作不得力的,该调整的就要调整,该免职的就要免职。
(四)村级是计划生育最基层、最前沿工作阵地,面向基层、面对群众,要求村级计生干部必须做到勤、细、实、严。
勤:就是要勤奋学习、积极主动,吃透政策。就是要利用工作之余系统地学习人口理论、人口计生政策、不断充实自己;勤说:一要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事例反复给群众宣传;二要将工作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及时向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和理解;三要将不属于计生职权范围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主管领导或单位,协调并求助解决。勤动手:要随时将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时准确的记录下来;勤跑腿: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要经常到其家中送政
策、送知识、送法规。
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秋毫,工作细心认真,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具体工作中要做到眼尖、耳灵、信息快。眼尖耳灵就是善于捕捉计生信息。认真分析、科学判断,及时想方设法核实。信息快就是要将核实准的情况及时反馈给镇干部,并主动去做群众工作。实:就是要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为育龄群众说话办事,搞好计生优质服务工作,切忌只说不做或说的多做的少、失信于民.实报:就是如实填写村级人口计生报表、不弄虚作假。
严:就是要深思熟虑,严于自律,依法办事,严格把关。做到善思、自律、严把关。善思就是多角度、多层面采取换位思考问题。一要吃透政策精神,在处理事务中一定做到合法、合情、合理。二要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歪曲政策,不乱吃请;管住自己的手,不乱伸手,不乱开证明。严把关:要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在工作中要严格把好四关(即登记关、办证关、上报关、政策兑现关)。
总之,在当前人口计生工作中,在上级计生业务部门的领导下和指导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严于律己,依法办事,认真工作,勤奋努力,乡村人口计生工作就一定能够干好.建山乡龙文林
2012.5.
第三篇:关于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人口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始终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作为基本国策长抓不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到了人口总数的70%以上。因此,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其工作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经过多年努力,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新的形势,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解决,笔者就此做了一些调查与思考。[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一)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形成了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效。以渭源县为例,全县建立完善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制”,逐步靠实了各级干部的责任;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群众生殖健康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形成了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的工作氛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以来,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逐步由过去的以行政和经济方法制约为主转变到以法制手段为主,行政、经济、利益导向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走向了工作措施多样化、工作机制科学化、工作方法规范化的轨道,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从渭源县来,目前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现状可以概括为“两高两低”:“两高”为一孩育妇比例高,二女户积累高。截止2006年6月底,全县农村一孩育龄妇女比例达到23.39%,二女户占二孩育龄妇女的比例达到12.42%,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两低”为多孩育妇比例低,自增人数逐年降低。全县多孩育龄妇女比例下降到17.02%,人口出生率近两年下降到10‰以下,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以下,全县2005年一年级学生人数比2001年减少了2300多人。总的来说,开展计划生育工作30年来,全县少出生3万多人,对促进全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缓解人口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虽然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受农村经济水平的制约和农民落后的婚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在工作措施方面的不到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难度依然很大。
一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受经费制约的问题突出。自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建立利益导向机制,由处罚多生向奖励少生转变以来,有效调动了群众主动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但由于县乡财政拮据,在落实经费上困难很大。尤其是计划生育工作搞的比较好的地方,需要兑现政策的人数越多,落实经费困难更大,负担更重。如渭源县是国扶贫困县,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仅1000多万元,主要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虽然县上努力筹措资金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但由于全县二女户积累比较大,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几年来,县上多方筹措资金为4500多户二女结扎户落实了每户600元的养老储蓄金,但要达到每户1000元的标准,还缺资金180多万元。从2006开始,二女结扎户每户要落实3000元的奖励补偿资金,虽然省上能够补贴一半,但另一半要由县乡筹措,按10万人结扎100例二女户的比例计算,全县每年至少结扎二女户350户以上,每年县乡两级要筹措奖励补偿资金在55万元左右,资金筹措十分困难。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
二是流动人口管理难的问题较大。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递增,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但也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大量计划外出生主要发生在流动人口上。虽然国家和省上都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流入地对流动人口信息提供到网上,但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强,流入地管理不够完善,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渭源县每年流出计划生育重点管理对象在3000人以上,虽然县上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采取了追踪管理、发函协查、签订合同等多种形式,但由于追踪管理费用高、距离长,发函协查回复率低、质量差等因素,对流出重点对象一直缺乏有效正常的管理,全县每年400多个计划外出生人口中约有90%以上都是流出人口超生的,造成工作中的摸底难、访视难、环检难、征费难,成为制约全县计划生育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
三是私早婚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私早婚比例逐年上升,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男性未婚人数比例大,导致性别比失调。2004年抽样调查表明,全县25-49周岁男性未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 25.43‰,而女性未婚人口比例只有2.14‰,相差23.29‰,约7600多人,由于进入婚期的男性人口数远远大于女性人口数,为了达到自然平衡,只有女性人口降低婚龄,才能自然地弥补数量上的不足,这个过程虽然受到地理、经济、社会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最终结果是导致女性人口的成婚年龄越来越小,私早婚问题突出。二是农村经济水平普遍比较低,加之自然条件严酷,男青年找对象比较困难,贫困山区尤为严重,一旦有合适的对象,不管年龄是否合法,即举行婚礼。
四是婚姻登记及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新修订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地方的男女
第四篇:关于中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2005年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在农村发展方面有了更为具体、明确的目标和时效性要求,而实现这一系列目标,需要动员全社会的资源,采取系统性的社会行动。人口要素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社会要素,在实现这一社会目标的过程中,无疑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把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作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这一规定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了切入点和着力点。在甘肃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工程对人口计生工作的这一目标要求?需要对甘肃农村的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近些年中央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惠农、支农政策,为农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些政策的实施对解决“三农”问题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积极的影响,对于转变农村生育观念、减轻计划生育工作难度也产生了长远的、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近些年实施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产生了冲击,这种冲击对于进一步降低贫困地区农村生育水平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适应农村政策的一系列演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调整和改革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发展,为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根据新的社会目标调整并实施新的人口规划和计划生育方案,成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要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之一。只有实现了适度的人口规模、适当的人口结构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口素质,才能理解并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将人口数量优势变为积极有效的生产力要素,才能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目标。与其他社会管理领域相比,计划生育由于存在着群众愿望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差距,在甘肃贫困地区要实现民主管理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也是多年来农村基层管理中群众满意度最低的领域。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群众生育观念跟不上国家生育政策的要求,抢生、偷生、超生的现象还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势必形成与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乡镇管理干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另一方面,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为了完成规定的工作指标,不得不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强制实施节育手术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这两方面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基层对计划生育公共管理民主化的呼声较高。这显然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存在较大的距离。为此,改革农村计划生育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民主、科学管理,还需要深入了解民心、民意,倾听农民群众的呼声,寻找实现农民群众利益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达成一致的结合点。为此,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省社科院人口与计划生育研究所的专家,于2006年3月底至4月中旬、重点对中、东部贫困地区4个县的6个乡、村进行了调查,与调查点的乡村干部、乡村计划生育专干、育龄妇女进行了座谈,在深入农户访谈的基础上,收集了数十个农户个案,本报告即是对这次调查所获资料的分析。
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重点是农户接受计划生育方面的公共服务的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下,农村人口政策的适应性。另外,为了较为全面地分析和解释贫困地区农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本研究还同时设计了与人口问题关系密切的要素,如乡村教育、乡村健康服务和乡村管理特别是村民自治方面的指标,用以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根据这样一个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以贫困地区的乡、村和农户三级单位为对象。本研究认为,就甘肃来讲,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解决农村的极度贫困问题,缩小这些地区与省内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根据以往的调查、统计数据反映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贫困地区也是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基础较差的地区,在这些地区,人口问题与贫困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个别地区还存在“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现象。这种客观现实,对于这些地区乃至全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起着负面的制约作用。研究和解决这些地区的人口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前提。因此,本次调查选择了岷县梅川镇的店子村和岷阳镇的龙潭村、通渭县李家店乡的李家店村、麦积区麦积镇的后川村和康县阳坝镇的庄科村、油坊坝村和白杨乡计划生育服务所。调查的重点对象是农户,同时,还收集了乡、村两级的有关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数据和文献资料。本次调查的方法以深入访谈为主,资料分析以访谈所获个案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典型调查中所获得的乡、村两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由于调查时间、收集资料的方法所限,本报告的结论主要是针对访谈
第五篇:关于中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2005年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在农村发展方面有了更为具体、明确的目标和时效性要求,而实现这一系列目标,需要动员全社会的资源,[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采取系统性的社会行动。人口要素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社会要素,在实现这一社会目标的过程中,无疑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把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作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这一规定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了切入点和着力点。在甘肃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工程对人口计生工作的这一目标要求?需要对甘肃农村的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近些年中央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惠农、支农政策,为农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些政策的实施对解决“三农”问题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积极的影响,对于转变农村生育观念、减轻计划生育工作难度也产生了长远的、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近些年实施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产生了冲击,这种冲击对于进一步降低贫困地区农村生育水平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适应农村政策的一系列演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调整和改革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发展,为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根据新的社会目标调整并实施新的人口规划和计划生育方案,成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要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之一。只有实现了适度的人口规模、适当的人口结构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口素质,才能理解并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将人口数量优势变为积极有效的生产力要素,才能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目标。与其他社会管理领域相比,计划生育由于存在着群众愿望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差距,在甘肃贫困地区要实现民主管理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也是多年来农村基层管理中群众满意度最低的领域。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群众生育观念跟不上国家生育政策的要求,抢生、偷生、超生的现象还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势必形成与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乡镇管理干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另一方面,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为了完成规定的工作指标,不得不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强制实施节育手术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这两方面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基层对计划生育公共管理民主化的呼声较高。这显然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存在较大的距离。为此,改革农村计划生育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民主、科学管理,还需要深入了解民心、民意,倾听农民群众的呼声,寻找实现农民群众利益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达成一致的结合点。为此,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省社科院人口与计划生育研究所的专家,于2006年3月底至4月中旬、重点对中、东部贫困地区4个县的6个乡、村进行了调查,与调查点的乡村干部、乡村计划生育专干、育龄妇女进行了座谈,在深入农户访谈的基础上,收集了数十个农户个案,本报告即是对这次调查所获资料的分析。
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重点是农户接受计划生育方面的公共服务的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下,农村人口政策的适应性。另外,为了较为全面地分析和解释贫困地区农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本研究还同时设计了与人口问题关系密切的要素,如乡村教育、乡村健康服务和乡村管理特别是村民自治方面的指标,用以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根据这样一个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以贫困地区的乡、村和农户三级单位为对象。本研究认为,就甘肃来讲,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解决农村的极度贫困问题,缩小这些地区与省内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根据以往的调查、统计数据反映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贫困地区也是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基础较差的地区,在这些地区,人口问题与贫困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个别地区还存在“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现象。这种客观现实,对于这些地区乃至全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起着负面的制约作用。研究和解决这些地区的人口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前提。因此,本次调查选择了岷县梅川镇的店子村和岷阳镇的龙潭村、通渭县李家店乡的李家店村、麦积区麦积镇的后川村和康县阳坝镇的庄科村、油坊坝村和白杨乡计划生育服务所。调查的重点对象是农户,同时,还收集了乡、村两级的有关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数据和文献资料。本次调查的方法以深入访谈为主,资料分析以访谈所获个案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典型调查中所获得的乡、村两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由于调查时间、收集资料的方法所限,本报告的结论主要是针对访谈资料所做的定性分析。
本次调查点所在的四个县均为地处秦巴山区(为全国两大扶贫攻坚地区)的贫困县。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麦积区(1458元),其次是通渭县(1390元)和岷县(1368元),康县最低(1058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73元)。但本次调查所选的乡镇均为本县较为偏远的山区乡镇,经济条件在本县属于中等水平,其中,麦积镇和康县阳坝镇为旅游风景区,但由于旅游资源开发程度的不同,两镇发展的差距较大。
在本次调
查的6个村中,除龙潭村外,其余5个村均地处远离县城的深山区,距县城的距离在10-30公里之间,其中,李家店村虽地处乡政府所在地,但由于乡政府位于距县城30公里以外的偏远山区,其发展环境与其余4个村基本相似。远离城市的区位弱势,形成了这些村庄在交通、信息、市场环境方面处于典型的偏远状态,生产方式的落后、经济上的贫困、社会发育程度的低弱和公共产品的贫乏从根本上制约着这些村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详细情况见表1)。
表1-调查村基本情况(2005年4月)
村名
人均纯收入/元
人均耕地/亩
至乡镇距离/公里
交通环境
生态环境
合作医疗
特色产业
店子村
1690
0.510
乡间公路
高寒山区
无
中药材种植、贩运、制砖
龙潭村
540.94
2县级公路
半山区
无
劳务输出
李家店村
600
51乡间公路
干旱缺水
无
粮食种植
后川村
1458
0.5
县级公路
山林区
有
农家乐
庄科村
600
0
乡间便道
阴湿山区
无
茶叶种植
油坊坝村
800
0
乡间便道
阴湿山区
无
茶叶种植
注:1.庄科村和油坊坝村人均约2亩耕地已全部退耕还林。
2.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80元.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利益导向政策失去或根本没有发挥倾斜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倾斜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计划生育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的少生快富政策和项目,其中,特别突出地反映在利用社会资源对计划生育家庭进行利益倾斜的政策中。但是,据我们调查,这些政策在贫困地区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让实行了计划生育的群众感到:“少生没能致富,奖励了也没受益”,这一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政策调整带来的利益倾斜消失。
2003年以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一些惠农、支农政策、项目,由于限定了受益条件,其受益范围较小,只能覆盖部分农户。计划生育部门利用这种特点,与相关部门协商,适时地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规定,将计划生育户优先纳入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受益范围,使农村的计划生育户享受到了许多实惠,对改变了农民的生育观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减轻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但是,近两年以来,这些政策的受益面扩大到西部地区全体农村居民,在一村、一乡,甚至一县范围内,都不存在对部分农户的特殊照顾和优先安排的需要,于是,计划生育户从这一部分政策和项目中得到的优先、优惠自然消失,如免农业税、粮食直补、免义务工以及2006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地区农村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免费发放书本和每人每天一元钱的寄宿补助的政策等,都由原来的特殊权利变为普遍权利,由优先受益变为同时受益,原有的优先优惠条件不再发挥作用。另一些针对特殊人群的政策,如特殊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民政口的社会救助政策等是针对极少数特殊人群的,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公议决定,其实施原则不允许直接对计划生育家庭进行特殊照顾。
2)缺乏实施条件造成的利益倾斜缺失。
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实行计划生育,少生孩子对于家庭收益的意义存在阶段性差异。正常情况下,实施节育措施的初期,大约在23岁至45岁之间,由于夫妇双方正值体力强壮的阶段,而孩子也正处于消费阶段,子女少减少了子女的消费,也让父母有更多的精力参加劳动,家庭生活相对于多子女家庭要宽裕些;45岁以后,农村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力开始下降,在一些山区,甚至已经开始逐步丧失从事种植农业的劳动能力,子女开始步入结婚成家的阶段,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家庭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开始出现,这些家庭父母对于自己养老的后顾之忧开始产生。特别是二女户,女儿普遍不愿招婿上门,而父母则希望二女中有一女能够招婿上门,留在身边为其养老送终。这种矛盾使二女户家庭陷于无助的状态。一些父母对于女儿的教育持悲观态度。许多女孩因此上学的心理支持度开始下降,升学的机会减少。升学加分许多二女户享受不上,因为升不到需要加分的年级;这些二女户家庭的另一个心理问题就是缺乏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的上进心,发展的后劲不足,比如在由扶贫部门实施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中,一方面是针对全体农户的,不存在对计划生育户的扶持和倾斜,另一方面,恰恰是计划生育户特别是二女户由于发展愿望和劳动能力所限,因缺乏实施这些项目的条件,自愿放弃了这类项目。使这些家庭的基础设施水平落后于同村的村民。前述两个方面的心理问题,也使他们对农业生产在体力、精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其生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家庭的劳动生产率开始下降。因此,对于甘肃大多数山区农户来讲,45岁以后,少生不仅不能致富而且必然受穷。另外,本次调查还发现,在贫困地区,由教育部门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由于将贫困地区的全体小学生纳入受益范围,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对计划生育户的倾斜。
2.利益导向政策的目标离散度较大且存在区域性不适应的问题
利益导向是计划生育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政策取向,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受到计划生育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本次调查发现,当前在甘肃农村实施的针对计划生育户的利益导向政策和规定复杂多样,但真正能让农民得到实惠的并不多,其中“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是公认的受益感最强、保障程度最高的一项。这一项目在甘肃实施了两年多,引起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好政策,但其关于对象确认的条件却存在明显的目标偏离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批评集中在以下两个议题中:一是真正的计划生育户没能受益,二是对于山区农民来说,年龄规定不合理。调查还发现,实际上,许多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或项目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目标离散度较大的问题。
1)带头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农民被置于政策的边缘,他们成了农村中最贫困、最需要救助、最应当得到奖励的群体。
80年发表致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一封信以后,许多农村青年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动采取了节育措施,模范地执行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普遍实行计划生育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强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生育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措施将这一部分人置于受益范围之外,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开始进入中、老年行列,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又缺乏劳动力,没有了生活保障,养老问题正在困扰着他们。但是,根据奖励扶助政策的规定,他们还没有达到奖励年龄,不能享受奖励扶助政策;而现行的针对二女结扎户的一次性奖励3000至5000元,始于2005年,此前的适应对象并不享受这一政策。当年享受政策对象4000户,只占不到当年全省农村全年二女结扎户的30%,就全省累计情况看,至2005年全省农村累计二女结扎户共18.45万户,其中的18万多户没有享受到任何优惠政策,个别地方为少部分对象办理了每对夫妇600元的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养老储蓄,将养老储蓄提高到2000元的政策则始于2002年。独生子女领证户一次性奖励1000元,只适应于2002年以后的节育对象,此前全省农村累计5万多独生子女领证户则没有享受任何优惠政策。因此,从政策分析看,从1980年至2002年的22年时间里,全省农村累计二女结扎户和独生子女领证户约24万多户农户没有享受到任何优惠政策。相反,由于他们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了孩子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下,只能陷于贫困的边缘。
2)贫困地区农村人口丧失劳动力普遍较早、寿命短,现行的奖励扶助政策难以让他们得到实惠。
贫困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营养和健康保障而减少平均寿命。调查村的居民认为,当地成年人的正常寿命在60-70岁之间,一些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不到60岁,有很多人活不到60岁。因此,许多人担心自己没有机会享受奖励扶助政策的机会;二是由于劳动强度大且缺乏必需的劳动保护而过早地丧失从事主要生产活动的劳动能力。调查点的居民反映,当地男性劳动力一般在50岁左右即丧失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能力,而女性则更早,普遍在45岁左右开始失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能力。这是调查点的居民认为奖励扶助政策中的年龄规定不合理、对山区人不公平的理由,因此,希望能够调整政策规定,适当考虑上述两个方面的特点。
3.流动人口管理不到位与计划外生育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省内采取了计划生育地区间、部门间密切配合,并利用逐步健全的基层网络和不断完善的服务计划,对于农村的计划生育管理越来越严密,农村常住居民的计划外生育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人们的生育观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生儿子和生二胎的愿望还较为普遍,一些人转而将外出打工作为“偷生”、“超生”、“抢生”的良好机会,专门去寻找那些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比较松散、用工相对短缺的地方,进行计划外生育或人为干预出生性别。特别是在一些基层管理还不够主动的地区,流出人口的计划外生育所占比例都比较高。这说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一方面要尽快实施以流入地为主的管理计划,另一方面,也要追究流出地的管理责任,增强流出地管理的主动性
和责任心,督促流出地做好其亲属的宣传教育工作。本次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中的计划外生育行为主要发生在外出打工者群体中,他们中的一些人逃避“环孕检”的原因主要是想生个儿子或生一个计划外二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不到位,成为计划外生育的主要原因,也成为进一步降低农村生育水平的关键性障碍。
4.人口素质呈现双低的特征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计划生育国策的两大基本目标,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明显地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行计划生育方案主要是针对控制出生人口数量的,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的措施严重不足;二是现行的计划生育考核指标的设计主要是人口数量控制指标,其责任追究制度的核心目标是出生人口数量,而缺乏对人口素质的指标设计和责任追究。虽然自2000年始,国家计生委开始在西部地区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但由于将投入的主体设计为地方计划生育部门和农户,该项目没有能够得到较快推广。在甘肃,由于重视不够、投入极为有限、部门推动不力等问题,没有发挥项目的预期作用,在一些地方,出生缺陷仍然存在较高的发生率,加之后天居住环境差、营养不良和患病不能及时就医等原因,贫困地区人口的身体素质令人堪忧。我们在陇南山区的调查中观察到有许多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弱智人,调查农户100%有残疾和弱智(痴、呆、傻)成员,其中有一户四口人只有一人是健康人,他们居然从未去医院检查和治疗过。在这个地区,先天性残疾仍有较高的发生率;居住条件恶劣、营养缺乏造成的后天残疾和较早丧失劳动能力的现象也较普遍;缺医少药使许多人寿命不足,甚至成年夭折;另外,教育部门整合教育资源,即撤并行政村小学校的结果是提高了农户的教育成本,即使全部免去学杂费,免费发放书本,送孩子上学仍然是家庭沉重的负担,因为,幼小的孩子需要一位家长陪读,这种条件是许多农民家庭无力承担的,一部分儿童因此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村里30岁左右的人大多只上过
一、两年学,30岁以上的人文盲率更高。
5.劳务输出带来的农村人口问题
劳务输出是甘肃省委、省政府近几年积极推动实施的一项富民措施,由于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使越来越多的农户受益,不仅成功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输出的过程中,也给农村带来了新的人口问题,这些问题将会随着劳动力输出规模的扩大和逐步变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农民非农化就业形式,逐渐凸显并影响农村的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在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对流出地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中东部贫困地区,外出打工成了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职业,但是,由于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业层次低、收入低且处于不断地流动中,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居住地,因此也就没有条件举家留居一地,往往是夫妻劳燕分飞,孩子和土地留给家中的老人,使这些孩子缺乏父母的监护和照顾,给其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二是老年人负担过重的问题,留在家中的老年人,不仅要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还要承担照顾年幼的儿童、耕种全家土地的任务,这无疑是他们的体力、精力所不及的;三是迁移性人口老龄化问题,由于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越来越老龄化;四是迁移性性别比失调问题,本次及相关调查表明,由于外出打工的女青年婚姻选择的空间增大,她们中的许多人通过婚姻,迁移到条件较好的地区,在贫困地区,特别是条件差的山区,男性光棍增多,甚至出现了不少的光棍村;五是外出打工者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形成家庭不稳定的隐患。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成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矛盾之焦点所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6.公共产品供给缺失,较低生育水平仍然缺乏经济、社会基础
贫困县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地方财政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事实上的“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的现象,这些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极弱;贫困县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农户贫困,对公共产品的消费能力弱,消费需求不足。其结果:一方面是政府供给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市场调节不到位。公共产品的缺失使这些地方的群众缺乏必要的用于发展生产的基础条件和维持稳定的生活水平的保障。致富靠劳力,生活靠体力,养老靠儿子。所以,一女户说“给多少钱都不愿意放弃第二胎指标”;一儿户不愿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原因是在等待生育政策的调整,希望有生育第二胎的机会;还有一些人东躲西藏,不生儿子不罢休;因为,养儿防老依然是农村人最可靠的社会保障途径。但他们也同时表示,如果政策调整能够合理一些,就愿意去领独生子女证,部分一女户表示如果养老有保障,他们愿意放弃二胎指标。
有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人口政策选择
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实现稳定较低生育水平的目标,成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不利因素,而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就必须把解决农村当前的人口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研究制定切实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的社会保障政策,让群众感觉到计划生育能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实现少生快富的计划生育目标,具体对策包括:
1.把提高人口素质列入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和扶贫工程。
一是通过改革出生缺陷干预项目的投入机制,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比例,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扩大出生缺陷干预范围,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二是建立地方性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助学基金,帮助这些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实现“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目标;三是建议劳务部门在培训、组织劳务输出的过程
中,优先照顾计划生育家庭,提高他们的就业潜能;四是在一些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的地区实行严格的婚检制度;五是加强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工作。
2.把农村集中养老制度的建设作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和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制度保障之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建立政府支持、集体协办、个人或家庭土地、房产入股或集资、市场介入的养老中心,应对正在提前到来的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也可以集中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资源、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一些利益导向优惠政策的奖励资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投资,吸收民间组织的力量,先行建立试点,以后逐步推开,形成农村集中养老制度。
3.把“光棍村”现象作为乡村社区建设和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的关注点,解决这一群体的特殊需要。一是对光棍村实施异地移民,将其移至条件较好、人口稠密的川区,以改善其婚配的客观条件;二是对其中素质较好的青壮年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条件,增加其配婚的个人资源。
4.把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和新型婚育文化的建设纳入“乡风文明”建设工程。一是把研究、转化和生产农村婚育新风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实用型知识、信息及其载体纳入“乡风文明”建设统一规划;二是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建立固定的婚育新风和生殖健康信息通道,增加信息流动频率,增强其指导农村居民健康婚育行为的效率;三是继续加强对现行生育政策之特殊国情基础的宣传,增强基层干部、群众对生育政策稳定性的认识。
5.尽快实施流动人口流入地管理机制,并增强对流出人口的生育管理责任意识,以减少由此带来的计划外出生和性别选择出生。
6.调整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布局和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社区化进程,逐步实现便捷化的、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模式。
7.在省内实行对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变通政策,将贫困地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年龄适当提前,以增强奖励扶助制度的保障感和受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