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新形势下农民工权益对工会的挑战

时间:2019-05-13 15:4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26新形势下农民工权益对工会的挑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26新形势下农民工权益对工会的挑战》。

第一篇:026新形势下农民工权益对工会的挑战

新形势下农民工权益对工会的挑战

【内容摘要】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势必涉及到落后产能和产业的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势必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势必会对工会提出新的挑战。认识挑战、入会挑战、就业培训挑战、法律意识挑战、劳动关系挑战、精神生活挑战、心理健康挑战、子女就学挑战、协调机制挑战等。

【关键词】工会 农民工权益 挑战

在今年的两会召开之前,胡锦涛先生在中央党校的一个研讨班上讲话的时候,连续使用了27个“加快转变”,加快转变的两个核心:一是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变,二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势必涉及到落后产能和产业的调整。而我们很多落后产能,实际上都是劳动密集型和用工大户,同时也是农民工集聚的大户。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势必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势必会对工会提出新的挑战。

挑战之一,认识压力。新时期农民工工作呈现出三大新的转变。一是在城乡统筹发展中, 农民工迫切需要从单纯为城镇提供劳动力的流动就业状态,向落户城镇就业与流动就业并行的状态转变,成为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的生力军。二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农民工迫切需要从提供简单劳动为主,向成长为有技能、素质好的现代产业大军转变。三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工迫切需要从重点解决基本劳动权益问题,向逐步实现子女就学、医疗卫生、住房租购等公共服务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转变。

工会应进一步深刻认识农民工工作面临的新变化、新特点。我国农民工是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个新的事物,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少部分农民工发展到现在的2.3亿农民工,从农民工的规模、结构、整体素质以及维权意识到择业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农民工同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工相比,无论是自身素质还是维权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二是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择业理念不断提高。三是从事技术和管理性岗位的农民工数量和集体择业逐步增多。四是农民工已经成为部分中小城市人口的主体。五是农民工举家进城务工择业势头明显。当前,研究新时期的农民工问题,维护新时期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应该充分地注意到 1 当前农民工队伍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新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挑战之二,入会压力。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为城乡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为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入会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入会工作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有些还十分突出,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该项工作的开展。

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部分党政领导没有把吸纳农民工入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支持力度不够;部分非公企业主对农民工入会有疑虑,担心农民工入会后要求提高福利待遇,与企业搞对立,增加企业负担;大部分农民工缺乏加入工会并利用工会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加入工会的愿望不强烈。

法律不完善。一些企业和用工单位利用法律不完善“钻空子”,造成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相关行政执法单位查处力度不够,对用工单位约束力、威慑力不强。

经费难保障。由于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行业的施工队、个体户等非独立的企、事业法人单位,这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工会组织,但工会经费有限或根本没有,导致基层工会无经费收入,影响了基层工会干部吸纳农民工入会工作的积极性。

人员难查清。农民工面广量大,流动性快,涉及行业多,就业方式多样,工会很难掌握农民工的准确人数和准确情况。

合力未形成。一些基层工会和政府职能部门缺乏配合意识,加上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对农民工入会态度暧昧,敷衍搪塞,贯彻建会要求不坚决,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农民工入会工作的合力。

面对重重困难,工会今后在加大农民工入会力度方面,应该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办法总比困难多”,一要提高认识,让农民工入会工作更具自觉性。二要营造氛围,让农民工入会工作更有凝聚力。三要搭建平台,让农民工入会工作更富鲜活力。四要自主创新,让农民工入会工作更具多样性。五要建立机制,让农民工入会工作更具生命力。挑战之三,就业培训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会应完全拥护并直接参与到这场大的行动当中去。但是淘汰一些落后的产业产能,势必会涉及到一些职工的权益,包括岗位工资,工会一方面应旗帜鲜明地支持这项行动,另一方面也要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部分职工的裁减、安置,工会应通过职代会来征得职工的同意,同时工会应积极响应中央的政策方针,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的技能。

为此,国务院颁布了第一个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性文件。今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1号)。这是国务院印发的第一个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性文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指导意见》明确了统筹规划、分工负责,整合资源、提高效益,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明确了培训工作目标。概括地说,就是“168”。“1”就是按照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要求,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到2015年都能够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6”就是根据培训工作实际需要,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600万以上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8”就是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制度,原则上培训补贴基本标准掌握在人均800元左右。

面对新一轮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工会应协助政府进一步规范农民工培训制度,一是在培训内容上不搞大锅烩,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指导。二是在培训过程中不走过场,详细记录受训者培训就业等情况。三是建立培训开班和结业报告制度。

挑战之四,法律意识压力。普及法律教育、强化农民工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规范劳动关系,以合同方式约束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仍是做好农民工工作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责任更多的在用工者,在城市管理者,在相关的组织机构,而不在农民工自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用相关调查数据描述了“80后”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为有关部门、组织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可以作为切入点“对症下药”,有针 对性地破解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的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整体比较淡薄,仅有16.7%的青年农民工真正了解劳动法,其余大多数只是了解一点,更有15.3%的青年农民工对劳动法一无所知。劳动法是关系到劳动者基本权益的法律,知之不多或一无所知,意味着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维权与侵权的博弈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这种状况显然对农民工是不利的。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自我保护比借助外力维权更主动、更有效。值得注意的是,调查还显示,国有、民营、外资企业的农民工对于劳动法的了解及法律意识上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并没有因为企业的经济性质不同而不同。看来普及法律教育、强化农民工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工会应积极协助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农民工的普法教育工作,并形成外来农民工法制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

挑战之五,劳动关系压力。劳动关系问题可谓是农民工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劳资矛盾随着经济体制、机制以及运行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而日益凸现出来,以致成了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集中表现为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数额大、时间长、涉及人数多。尽管国务院作出规定三年清欠,但因多方面因素也还不是完全彻底,况且清理了历史欠债也还会出现新的欠债,职工连工资都不能按时拿到,保险和福利自然就更没指望了;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签订的合同不认真履行、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有意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些规模小的家族式企业虽然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只是签在纸上,并不依法加以履行;劳资矛盾增多,劳资关系比较紧张,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攀升,劳动关系不和谐。其中,“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有意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尤为令人气愤。1.签订形式意义上的劳动合同。农民工通常将这种合同称为“卖身契约”。2.劳动合同一年一签订制比较突出。实施一年一签合同制严重榨取了农民工的青春血汗,对农民工合法权益是一种超级的践踏。有的农民工称这种合同制造就了无数个“温水中的青蛙”,再想跳也跳不出去了,只能等死。3.事实劳动关系比较普遍。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是构成侵权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一个特大隐患。

法律意识的淡薄带来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无保障。调查中,农民工出现工伤,只有六成单位支付治疗费用,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规范劳动关系,以合同方式约束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仍是做好农民工工作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民工会做怎样的选择?调查显示,有44.7%的人会寻求法律援助,33.9%的人会找劳动仲裁机构,41.2%的人会向工会求助,都不及半数。这表明,过半数的农民工在权益受损时会陷于无助或无奈。在这样的条件下,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侵害屡屡发生就不奇怪了,政府与工会主动维护农民工权益也就十分必要了。

挑战之六,精神生活压力。据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发展趋势是,逐渐改变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契合的封闭、单调、同质的传统生活方式,转向与现代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但由于几千年农耕文化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心理、感情生活等,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着明显的区别。调查显示,在生活方式方面,他们回答闲暇时间睡觉和聊天的占52.2%。工资全年用于文化生活方面在200元以上的仅9.9%。在回答工作单位或居住地是否有业余文化生活设施时,选择“有,比较多”的仅8%,没有的占60%。在感情生活方面,感情空虚寂寞,性生活遭遇尴尬,性健康潜伏危机,感到很孤独的占68%,偶尔感到孤独的19%。据某一个市的调查,农民工的离婚率相当高,日渐成为离婚的主体。另外,城市高额的娱乐消费让收入较低的农民工望而却步。农民工在工作之余,缺少正常的文化娱乐生活,只能用闲逛、打牌等方式消磨时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农民工在业余时间如果不能很好的调整生活,化解不良情绪,便有增大他们进行失范活动的可能性。调查显示,40.4%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感受是平平淡淡,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忙碌和劳累的。这一方面表明农民工工作的辛苦、繁重,另一方面表明他们还不能融入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感情孤独”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惑,在北京接受调查的农民工,更有超过七成将“感情孤独”作为困难的首选。这对于开放、文明、首善之区的北京来说,不能不是一个负面的“评价”。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责任更多的在用工者,在城市管理者,在相关的组织机构,而不在农民工自身。事实上,新生代农民工非常渴望融入城市,调查显示,71.4%的女青年农民工认为,只要条件允许,会选择“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男性农 民工做这样选择的比例也超过了半数。为此,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97%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继续学习,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9%,可见他们的心理预期是将自己和今后定位于城市的。

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多很大的差距。消除这种差距,农民工自己要努力,他们所在城市、所在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应该为之努力。因此,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于稳定职工情绪和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都将大有裨益。

挑战之七,心理健康压力。2010年5个月以来,在位于深圳的富士康——这个全球第一大代工企业里,已经有12位员工(数字可能还会继续上升)相继跳楼自杀,10死2伤。花季青春,纸一样地破碎了。富士康似乎被下了“死亡魔咒”,方圆几公里内,生命竟然以这种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放弃。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年轻人如此决绝?到底是什么令他们如此不堪重负?谁又应承担起治愈他们心理疾患的责任?悲剧的根源追溯到“员工心理困境”,接连不断的员工自杀事件,把这些曾经的“求职天堂”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不禁怀疑,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是否“人性化”。同时,更将公众关注的目光引向一个新的领域——新生代外来务工者的心理健康。

在网上键入“员工自杀”,会发现此类事件并非个案,其中不乏世界知名企业。2009年,欧洲第三大手机运营商——法国电信集团员工自杀成风,18个月23人自绝。有分析认为,这与该公司“大幅裁员、转岗和重组”有着直接关系,同时,法国电信不停地要求员工加快工作进度,严重影响了员工情绪。心理学家表示,自杀是一种“心理传染病”。当有一个人选择自杀时,其他有着类似境遇的人很可能效仿,心理学称之为“维特效应”。(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使歌德在欧洲名声大噪,同时也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社会问题,“维特效应”因此得名。)也有观点认为,“维特效应”只是导致自杀者选择自杀作为解决问题方式的原因,遇到的“问题”,才是导致自杀事件的根源。

与国外不同,我国发生的几起连续自杀事件,全部为80后、90后的新生代打工者,其中绝大部分为生产一线的农民工。80后、90后农民工自认并不是传 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他们中许多人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城市长大,更习惯都市生活,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是单纯地追求工资收入,更愿意“落叶归根”的话,新生代农民工则更注重自身的权益和个体感受,融入城市的冲动更强,“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寻找个人发展的更好机会”。

有社会学家认为,户籍、住房、医疗、社保的差异,使新生代农民工明白自己并不是“正宗的城市人”。虽然有梦想、很自信、更独立,且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其工作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新生代农民工经历着更加显著的城乡分裂,更大的收入不平等,以及更深刻的社会排斥。他们生活在城市社会的边缘,无法忍受的歧视与落差侵蚀着他们的心灵。

曾经,相较于发达的经济,因缺乏人文氛围和气息,深圳一度自嘲为“文化沙漠”。如今,建立在这片土地上的富士康,拥有40多万员工,却被认为是个“人际荒漠”。正如心理学家分析,“无人沟通、压力过大、需要伴侣、对未来恐慌。在这个企业里,80后、90后占员工总数的85%以上,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即使同处一室长达一年或以上,都叫不上对方的姓名。朝夕相处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病在床上三天,也得不到室友的一句询问。按照法国社会学“鼻祖”涂尔干在《自杀论》中的说法,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就越容易自杀。工厂封闭的环境、等级森严的管理使得许多劳动密集型大企业的员工之间的冷漠关系成为常态,无疑对年轻人的自信心和人格产生巨大的冲击。”当然,也有心理学专家分析认为,不排除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存在社会阅历浅、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等问题,更主要的是,密集型工作、劳动强度大,进一步增加了其挫折感和孤独感。同时,企业的程式化管理,缺乏人情味和心灵关怀的氛围,使这些年轻人人际交往途经匮乏,导致抑郁心理无处排解。在工作中,当企业提出的要求超出一个人的能力和资源范围时,人们会感到紧张,甚至造成如缺勤、离职、事故增多以及体力衰竭、精神恍惚、效率缺失、抑郁症和自杀等一系列心理疾病。“在心理问题严重者看来,除了自杀,他们似乎找不出别的‘解决办法’”。

许多工会干部不无担忧,富士康科技集团发生的员工连续坠楼事件,是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转型期出现的特殊问题,有其深层的原因,涉及员工个体、企业和社会多个方面的因素。从个体来看,富士康员工大多数是“80后” 和“90后”,时代观念不够明确,涉世不深,经历磨炼不够,心理比较脆弱,对一些情感纠纷、环境变化、工作生活压力调节能力不够。从企业来看,富士康集团相同年龄段的员工聚集在一起,加上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容易使一些问题和情绪产生叠加效果。从社会层面看,这些员工远离家乡,缺少亲人、朋友的关心,社会服务、关爱、支持、援助也不够,容易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群体的改变,其权益诉求不再仅停留在收入权的层面,更渴望关照其健康权、发展权。然而,这一新的心理诉求却被企业、社会忽视了。谁来为他们煲制“心灵鸡汤”?

挑战之八,子女就学压力。如何让“流动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既现实又急迫。相关数据显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是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堪称和平时期人类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户籍制度限制,难以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相关政策还没有充分落实,仍存在很多障碍,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把子女留在农村,形成了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进城务工人员是地方财富的创造者,地方现代化的建设者,解决这些建设者子女就学的问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此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两为主”的政策,要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为主的原则,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这些年,我们就如何创造公平教育机会在政策上做了一些努力,有些地方就全面免除了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借读费。

然而,近来诸多实地调查均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虽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离“两为主”的政策目标仍相去甚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权利仍未能得到切实保障。“两为主”政策之所以难以落到实处,主要原因在于它不但与现行的“就近入学”原则和“以县为主”体制相抵触,而且也没能充分考虑流入地政府的巨大财政压力及其与流出地政府的分工与合作问题。

为有效缓解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困境,应尽快调整现有政策和法规,并积极推动流入地政府开展地方教育立法和政策创新工作。为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平公正,鼓励流入地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工会是否建议中央 财政建立农民工子女入学“钱随人走”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义务教育两免一 补和提高公用经费等的补助资金进行转移支付,加大对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地区的经费补助力度。同时,建议实施义务教育登记证制度,印发全国通用的义务教育登记证。

挑战之九,协调机制压力。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农民工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建立和谐社会、稳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保证,对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农民工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需要30多个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农民工工作涉及各个方面,重要政策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处理和重点工作的安排都需要通过协调达成共识,才能凝聚力量,取得好的效果。

这就需要工会善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善于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工会组织要走好“综合治理”和“借力治理”的维权之路。目前,全国省级、大部分的市级和相当一部分的县级都建立了农民工工作协调机构,四川等省市和云南的部分地级市还增加了编制,建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山西、新疆等省区在劳动保障厅内设立了农民工工作处,福建、河北、江苏等许多地区还将农民工工作任务落实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上下联通,区域协作的工作网络。但是全国还没有一个统筹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部门,部门之间既有“各管一段”互不衔接的问题,又有“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的问题。作为“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工会组织,如何在这种局面中协助政府开展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一是要通过政府整合力量,改变目前各自为政的状况,要呼吁同级政府尽快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工青妇等有关群众团体组成的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要明确工作职责,政府相关部门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在政府的指导下统筹制定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切实解决农民工在就业培训、子女就学、公共卫生、居住场所、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工青妇等有关群众团体由工会组织牵头,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内,充分发挥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三要分工协作,政府相关部门“制权”——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保护农民工 权益的政策法规体系;工会等群团组织“维权”——既要制定贯彻意见“主动维权”,又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依法维权”,还要借助政府力量“科学维权”。

[参考文献](1)[韩]金秀坤著,方振邦译,韩国劳资关系/当代劳动关系译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张彦宁,企业劳动关系操作指南与案例解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3)张富生,国有企业要率先做好农民工工作,《求是》,2006年第17期,第49页。

(4)贾俊玲,《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第二篇: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权益问题摘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可现实中,农民工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政治权利、文化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与冲突。唯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劳动执法,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重赋其文化教育权利,建立媒体常态的报道机制,才是较优的解决之道。

建构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切实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合法权益,2亿农民工的权益理所当然成为其中的应有之义。可现实中,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屡遭侵害,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已成为践行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障碍。

一、农民工权益的现实叙事

现实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屡遭受侵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权益受损

1.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恶劣,工资待遇低还常被拖欠。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大多设施简陋,环境恶劣,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有些企业甚至让他们在有毒的环境中工作,并采取轮换的办法,使其在尚未发病时被打发走以逃避责任。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人员近70万。其中农民工占大多数。农民工从业人数较高的煤炭生产企业,每年因事故死亡6000多人。工伤和职业病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即使如此,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抽样调查,仍有10%的农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资7个月。

2.社会保障权利缺失。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城市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9%,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左右,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拖着伤残的身体回到原籍,成为农村新的贫困户。

(二)政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1.参与城市政治的权利被边缘化。宪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享有各项政治权利。可是农民工虽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却因为政治权利属地赋予缘故,不能和市民一样参政议政,不能选举自己的利益代表,失去了话语权(调查显示,80%的农民工没有参与所在城市社区的选举),其权益只能通过

其他阶层和间接渠道来反映,例如,传媒的道德同情心、学者的正义感以及相关部门官员的关心等。

2.户籍所在地的政治权利无法充分实现。由于回乡参选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往返的交通费用、误工的收入损失、回乡的额外支出(走亲访友所支付的费用)等等。许多民工比较在城做工的收益和回乡参选的私人成本后,主动放弃了回原籍参加村民自治选举等政治权利。与选举支出的私人性相比,选举成立的村委会是以公共产品形象出现的,所具有的公共性使民工的选举收益很难量化,因而放弃选举权也就情由可原了。

(三)文化权利及子女受教育权缺位

1.农民工缺乏基本的文化娱乐,职业培训权难以落实。虽然城市娱乐生活丰富,但大多农民工收工后就蜗居在狭小的“工棚”里,主要的休闲方式排序为:打牌41.73%,看电视37.46%,听收音机38.86%,聊天32.81%,看书报18.33%,外面的生活几乎与其无关。职业培训权方面,由于大多数民工只具有初中或更低的文化,其中受过技术培训的仅占9.1%,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差距很大,理应接受教育与培训。但他们自身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企业则顾虑他们就业的流动性而不愿组织培训,致使其技能素质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2.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权缺失。获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应有的权利,可现行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按户籍归口入学,许多地方没有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农民工子女要想进入城市学校就读,每学期仍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许多人只好让子女就读民工子弟学校,而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得不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只有依靠高收费维持运转,加重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负担。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在京的6~14岁的民工子女达10万余人,而其入学率仅为12.5%,可以说“现在的外来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

二、农民工权益受损溯源

农民工权益受损,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既包括户籍制度、法律体系、教育管理和媒体报道等外因,也包括农民工自身原因。

(一)户籍制度的历史原因。农民工是二元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在职业上他们是工人,身份上却是农民,这种职业与户籍的矛盾使得他们维权时处于弱势。而且因为农民身份,当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时,他们却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外,极少有单位为他们办理保险。当他们生活遭遇困难时,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措施及时提供救助。

(二)现行维护民工权益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劳动监察乏力。我国还没有专门维护民工权益的法律,虽有《劳动法》,但其中的许多规定缺乏操作性,也没有具体的处罚办法,而且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手段十分单薄,年终集中整

治欠薪时,执法部门也只能帮民工讨回工资。虽然监察部门有权进入企业检查,但由于人员严重短缺,使之无法落实。据统计,广东现有专职劳动监察员1161名,而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约2500多万人,平均每个监察员要负责2万名以上职工和近千家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l:8000的比例,导致监察人员疲于应付,只能依赖年关时节运动式的大检查,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农民工自身因素。整体而言,农民工素质较低,法律和维权意识淡薄,很少有人主动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导致不法雇主有机可乘。调查显示,对于《劳动法》只有10.2%的人表示“非常了解”,54.1%的人只是“知道一些”,18.7%的人只是“听说过,但不知道是咋回事”,还有15.8%的人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其次,农民工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组织就没有力量,也就没有话语权,不能诉求利益。虽然全国总工会十四大会议报告肯定了“进城务工人员是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但目前农民工加入工会的比例仍很低。

(四)农民工在媒体中缺乏话语权。近年来,虽然报纸数量增加到两千多种,但多以面向市民的晚报、都市报为主,专门办给农民工看的几乎没有,其中的综合类报刊,留给农民工的版面和篇幅也是少之又少。譬如,2004年的《解放日报》,每月农民工稿件数量均值一直徘徊于1.58~1.97篇的低水平,春节高峰时期的最高值也只有6篇。

三、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路径探析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只有保障其合法权益,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妥善解决进城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加快户籍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虽然全国性措施还没出台,但各地可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同时统筹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赋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在城务工的民工,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而有关农民工进城子女的教育问题,各地也应顺应民心,把它纳入城市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之中;鼓励公立学校积极接纳民工子女入学;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的民工子女入学;尽快将民工子弟学校纳入现行管理体制中,引导其健康发展,促使它们从“合法”到“合格”。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劳动执法。虽然《农民工权益保护法》还没有制定,但各地可从需要出发制定相应法规,对用工不签合同、收押金扣证件、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等侵犯农民工权利的行为,给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惩罚标准。对那些拖欠工资比较严重的行业(如建筑业),还应执行工资支付担保制度,建筑和施工企业在项目开工前,必须分别按工程承包合同总价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障金,存入主管部门开设的专用账户,当发生拖欠民工工资时可先行支付。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和企业拖欠工资行为。

(三)动员农民工入会,借助工会力量维权。只有把农民工组织起来,借助工会载体,才能实现其利益表达与维护的合法化、制度化。各级工会要积极向民工宣传《工会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提高他们的工人阶级意识,鼓励他们加入工会。同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其进行动态管理,把他们入会、转会以及其他信息录入计算机,转会者只需凭身份证到转入地的工会网络系统中调出信息后,就可以获得新发的会员证,从而一次入会,进城务工期间有效。

(四)保障农民工文化教育权利。保障农民工文化权利,主要包括丰富其工余生活和落实其职业培训权两方面。丰富民工的文化生活,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专场演出走进他们中间;公园、体育场馆、名胜古迹等文化设施向其优惠开放;还要强制企业将民工文化生活消费计入生产成本,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针对许多民工因缺乏技能而“就业无门、致富无术”,应“政府推动、社会承办、各方协作”,积极引导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由政府、企业和民工个人共同承担;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积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打破地区与部门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高校、职业技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功能,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帮助民工以最低的成本学到最实用的技能。

(五)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累、脏、险的工种,受工伤、疾病困扰的可能性非常大,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障网络有利于社会稳定。可目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只有15%左右,部分地区如广东、大连的参保率也仅为20%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基本养老保险不能跨地区转移,一些地方已参保的农民工纷纷退保。例如,东莞市2004年农民工退保40万人次,平均参保时间仅7个月。这不仅是因为农民工对参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是目前推行的制度还没能足以让他们信任所致。就目前条件,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实行分层、分类保障的策略,将稳定就业的民工(正规就业、建立劳动关系以及事实劳动关系5年以上)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对不稳定就业者(签订短期合同、频繁流动、从事各种灵活就业)则采用过渡性的办法,除工伤、失业保险执行现行规定外,养老保险可先建个人过渡性的账户,以后再予以社会统筹。

(六)建立媒体对农民工常态的报道机制。建立媒体常态的报道机制,还原农民工生命和生活的原生态,多报道农民工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应有的话语权。针对农民工权益表达载体稀缺的状况,政府必须给予媒体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它们开设民工专栏、专版或专门频道,为他们做好政策的宣传与解读,使其对各地劳动力的需求和政府的态度有所了解。此外,媒体还应积极接受民工的新闻举报,对拖欠工资等侵权行为及时给予曝光,协助农民工维权。

第三篇:农民工|权益|报告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劳工群体,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下的畸形产物。本文采用与农民工座谈、到有关职能部门咨询、查阅有关资料等调查方法,从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工权益的界定、受侵犯的具体表现和当前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对彝良县钟鸣乡钟鸣村乌丫社进城农民工权益受侵犯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外出就业对农民的生存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近1/3的农户家计则起决定性作用。但农民工合法权益受侵犯的问题大量存在,非常突出。

一、基本情况

彝良县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位于昭通市中部,是一个国家重点扶持的典型山区农业贫困县。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52.4万人,农业人口49.6万人,占总人口的95%,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其中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钟鸣乡钟鸣村乌丫社位于彝良县西南部,海拔1600米,耕地面积328亩,人均耕地1.2亩,常年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为主,没有特色支柱产业,附近没有任何厂矿企业。2003年底,全社有总人口54户、328人,外出务工人员93人,占总人口的34%,务工收入占全年人均纯收入865元的42%。举家外出务工的有3户,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的有25人,小学文化的有55人,40岁以下的78人。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工应享有的权益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条款同样适用于农民工。同时,《劳动法》第3条第1款规定的:“劳动者享受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等权利。此外,《工会法》、民法、合同法、三大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条例等实际上也规定了民工在不同具体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及其行政的、司法的、准司法的权利救济途径。但是,经过调查彝良县钟鸣乡钟鸣村乌丫社进城务工农民,在现实中,他们得不到公正的社会待遇,甚至沦落到二等公民的地位,合法权益受侵犯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进城农民工权益被侵犯的具体表现

1、社会管理严重歧视农民工。一是户籍制度上,公安部提出以在城镇有稳定职业、收入来源和稳定的住所,作为取得城镇户口的条件,而多数地方却把“稳定的居住场所”改换成“在城镇购买住房”。二是社会治理上,把农民工作为不安定因素,一旦整顿社会秩序,就把矛头指向农民工,强制审查,收容遣送。农民工石华说,外出务工一般都需要身份证、外出务工证、暂住证、健康证、所在工厂工作证这五种基本证件。未婚妇女还需办理未婚证,已婚妇女要办婚育证。每年在家乡和打工地两头办证花的“冤枉钱”就达200元左右。若被当地派出所查出“五证”不全,则会被送到收容遣送站。

2、就业限制。农民工李贵发、林从银等反映,大多数城市将农民工排斥出城市明文禁止的一些岗位,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非正式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粗”工作。许多城市还从保护本地人就业的角度出台了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就业的政策。如广东省对农民工严格实行“六不准”,即在春节后一个月内,省内的所有用人单位一律不准招收外省民工;回乡过节的民工返岗时,一律不准带新民工入粤就业;职业介绍和人才交流机构一律不准开展介绍外省民工的介绍活动;不准举办劳务和人才交流集市;外省驻粤劳务办事机构一律不准向广东组织劳务输出;任何组织和个人,特别是新闻单位一律不准刊登和发布招用外省劳动力的广告或信息。

3、就学歧视。一些地方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甚至违背政策。一是公办中小学校向农民工子女额外乱收费的现象,并未停止。农民工严玉坤反映,其在外务工期间,子女上学交借读费小学每学期少的200元,多的400至500元,还暗示要拿不成文的一次性赞助费,小学1200元,初中几千元不等,不然就以学生名额已满拒收。二是对招收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采取不承认、排斥甚至扼杀政策。据民工李秀坤反映,某大城市,明明有几十所民办的民工子弟小学,有关部门却称不存在,成为无人过问的边缘学校。

4、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的缺失。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要么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要么为了应付检查只给少部分农民工投保,要么避重就轻只买一种保险,而回避其它几个险种。大多数用工单位没有按《劳动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从事危险行业的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事故责任自负”的“生死合同”。李国发在山西某工厂打工时,被机器压掉一只手,关系一辈子的生活,仅得到一万多元钱的赔偿,被伤害者在厂里闹着不走,反遭一顿毒打。

5、拖欠工资问题突出。22个调查民工中,有15个民工反映工资被拖欠和克扣,占调查人数的68%。据民工反映,拖欠、克扣工资的形式多样,有的是建筑业包工头在工程完工后拒发工资,有的拖欠工资发给回家路费,有的连路费也不给。有的是企业向民工收取800元到2000元的押金,或扣押一两个月的工资,也有的是企业一年中平时只发给民工生活费,把大部分工资扣在老板手里占用,并随时找借口处罚民工、克扣工资,如果农民工对企业不满意,要离开,那已做几个月的工资也就拿不到了。调查周天强时说:“我们村出县打工的都有拖欠工资收不回来,多的8000元,少的2000至3000元,其中80%以上不可能收回来了。即使在县内打工的,也有一半以上被拖欠工资。”

四、为保护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不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护民工权益的新政策,特别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多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贯穿着破除城乡身份,就业融于市场,保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进城的思想,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也显示出社会管理改革的方向。但存在宣传不够、执行打折扣的情况。

1、就业的公共服务歧视基本未变。一些城市限定企业先招收城镇劳动力,后招收农民工,硬性限制企业使用农民工的比例,对农民工就业变相收费(把以往对农民工的几证收费,变为向企业按招用农民工的人数收费,或对农民工租房加收管理费)。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政府举办的劳动力市场场所,仍只服务于城镇居民,不向进城农民开放。有的城市,形成了自发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虽然也存在问题,但农民能从那里找到活计,经久不衰,有关部门不是去帮助管理和完善,却要予以取缔。由于缺乏公开合法的农民工就业中介服务场所,带欺骗性的中介组织得以活动。被调查的民工中有50%以上的反映外出务工时上过这种中介组织的当,有的被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入传销组织。

2、执法力度和法律援助不到位。根据《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第6条的规定,对因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县级以上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应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总和的一至五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问题是农民工讨要被拖欠工资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向政府有关部门求助,多被推诿开。上访政府主管部门,得到解决的为数较少,大部分得到的回答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不予受理,或是欠资千元左右,不屑受理。但没签合同,多数情况是农民工要签合同,老板不签,说要签就到别处干,民工哪里都多的是。民工们说“现在工作不好找,怕老板闲烦,不叫在那儿干,口头协议协议就妥了”,结果是该得的报酬得不到。

五、对策措施

1、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修订现有的《户口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入制度,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办理入户手续,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转为市民。

2、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权益保护法》,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劳动法》等法规,尽快制定有关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法律、规定,建立起劳动者工资支付责任制和预警制度,对拖欠工资的企业进行有力的制裁。三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尽快修订或废除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法规和文件。

3、转变城市管理理念,推动农民工的本地化。一是取消一切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招工规定,消除“就业壁垒”。二是为农民工求职提供免费职业推介,免收进场费、求职登记费等中介费用,同时降低农民工进场求职的门槛,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三是建立健全劳务用工信息网络。四是妥善解决民工工子女受教育难问题。城市在可能的范围内要多增设一些学校。城市现有学校要尽量多地接纳民工子女上学,收费应与本市学生同等对待,不增收其他费用。

4、加大执法力度和法律援助。劳动部门要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用人单位,打击非法职业中介,确保用工市场信息准确。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民工学校的管理,保证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质量,对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民工学校学生学籍应予承认,对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外出办学的教师的职称评定、调资、升级等待遇要公平对待,给予关心。司法部门要在农民工集中的城市开展法规咨询服务,为农民工提供维护合法权益的帮助,接受维权求助。法律援助中心及法律服务机构要及时为外出农民工提供代理、辩护等帮助。

5、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工会法》的宣传贯彻力度,使农民工充分认识到工会的重要性。二是加快工会在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三资”企业里建立基层组织的力度,最大限度将农民工吸纳为工会成员,提高其组织化程度,通过法定渠道维护农民工的权利。三是推进厂务公开工作,健全职代会制度,完善职工民主管理机制,从源头上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四是进一步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促使农民工劳动争议得到及时、公平、合理的解决。

6、加强就业前培训工作。一是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力价值。二是要结合技能培训做好农民工维权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教育。要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通过教育使农民熟悉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正当合法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民工: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人民日报,2003年9月;

2、《公平对待农民工的十个问题》韩俊瞭《瞭望》2004年5月31日;

3、《中国弱势群体研究》张敏杰,长春出版社,2003年;

4、《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李强、唐壮,社会学研究,2002年;

5、《云南省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制环境初探》 李耀玉 杨星,《学术初探》,2003年11月。

第四篇:农民工权益11

目录

一、我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1

(一)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欠薪现象普遍存在„„„„„„„„„„„„„„1

(二)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农民工作无保障„„„„„„„„„„„„„„„„„„2

(三)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2

(四)劳动条件差,职业病频发„„„„„„„„„„„„„„„„„„„„„„„2

(五)社会保障缺乏„„„„„„„„„„„„„„„„„„„„„„„„„„„„2

二、农民工合法权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

(一)社会历史原因„„„„„„„„„„„„„„„„„„„„„„„„„„„„3

(二)生活观念原因„„„„„„„„„„„„„„„„„„„„„„„„„„„„3

三、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对策„„„„„„„„„„„„„„„„„„„„„4

(一)法律保护措施„„„„„„„„„„„„„„„„„„„„„„„„„„„„4

(二)配套措施的改革„„„„„„„„„„„„„„„„„„„„„„„„„„„5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

(四)加大执法力度„„„„„„„„„„„„„„„„„„„„„„„„„„„„5

(五)建立法律援助机制„„„„„„„„„„„„„„„„„„„„„„„„„„5 参考文献„„„„„„„„„„„„„„„„„„„„„„„„„„„„„„„„„6

I 浅析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

摘要: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他们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我国城市和社会发展,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工是新型的工人阶级,在城乡二元格局的转型与市场经济的互动中,基于社会的歧视和法律保障的缺失,农民工权益屡屡被侵害,困扰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外来劳动者,与城市劳动者一样,应该享有平等的各项权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工队伍也空前壮大,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日渐突出。探究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缺损的深层原因,以期构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路径,是我们社会对其人权保障的最大福祉。

关键词:农民工 合法权益 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与发展,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和国内企业的壮大,农民逐渐解除了土地的束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如潮水般涌进大中城市,涌现出了一种特殊的劳动群体,那就是农民工。他们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他们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我国城市和社会发展,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工队伍也空前壮大,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日渐突出。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从根本的内容上来说在于农民工工资即劳动报酬的保障。本文拟就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作一探讨。

一、我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民工的一些突出问题越来越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特别是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三峡工程途中亲自替民工讨债,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清欠农民工工资的风暴。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力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但相比而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还是没有受到全面的保障,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欠薪现象普遍存在

当城镇工作人员每月领取上发薪,就像河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而广大的农民工却普 遍遭到工资待遇低、拖欠克扣工资的困扰。首先,农民工的工资待遇非常低,与城镇正式工人相比,农民工工作量大,工资低,没有体现出按劳取酬,存在“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的现象。据调查,2009年在一些发达地区农民工每月工作26天以上,每天的平均工时在10小时左右,有时会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在相同的岗位上,农民工的月工资是2500元左右,而严格实行双休日,每天工作不到8小时的城镇工作人员的月工资在4000元左右。在欠发达地区,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应在11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会被延至更长,根本不存在星期天,只能是做一天争一天的资,日薪最高工资是技术工100元,小工40—60元,而严格实行国家工作日城镇工作人员日薪最低也能达到80元。

(二)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农民工作无保障

在一些城市中的规范企业厂矿,会和农民工签定一份为期一年,甚至更短的短期合同,而更多的是根本不存在合同的说法,他们可以随时开除工人而不受任何法律责任,当出现了施工事故,可以随便的给家属一点补偿完事,甚至可以一走了之。

(三)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目前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缺乏相关的规定,在人地两生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棘手的问题。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制度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无法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算能够进入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很多农民工没有办法只好将孩子送入没有教学质量保证的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学校或者带子女回老家入学。

(四)劳动条件差,职业病频发

农民工在城市所从事的大都是一些脏、累、险类工作,所以在平时穿着上肯定没有城里人整洁。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公交车上,商场、超市等,城里人见到农民工们往往是退避三舍,这使得农民工兄弟无所适从,内心总觉有受歧视的感觉。其实他们都是这个城市的美容师,都在为这个城市的美化与发展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我们应该平等看待他们,赋予他们以“市民”待遇。当前一些用人单位着眼于眼前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注意改善工作环境,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导致农民工职业病发病率较高,因工作中接触有毒物品而中毒等事件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地处小城镇的非公有制小型企业,由于企业的规模小,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机器设备陈旧老化,通风不畅或者根本没有通风装置,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许多农民工染上了严重的职业病。

(五)社会保障缺乏

对于城市职工而言,一旦成为一个单位的职工,单位就会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为其交纳医疗、养老等保险金,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几乎为零。由于不是 城市居民,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居民所能享受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尤为严重的是,农民工是工伤工亡的高危人群,但却得不到就有的保障。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农民工合法权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策,也有法律的原因,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历史原因

农民工是我国传统农业积聚了大量的社会生产力,现代农业又排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导致农业劳动力逐渐参与到现代工业中的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农民工权益保护比较困难。

1.农民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现代法制观念淡薄。现在社会发展了,农民工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但总的来说,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不强。遇到问题,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知道借助法律手段为自己讨公道、求公平。近年来屡次出现农民工被骗无偿为人打工的现象,很多就是这方面原因造成的。农民工不愿意为了一般利益而严格依法处理的传统意识和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得现代法治观念极难为他们所接受,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用传统方式不能很好保护自身利益,造成了合法权益保障难度。

2.传统户籍制度制约。我国传统户籍固定制度,使的农民工不能成为城镇户口,在这种条件下,许多面向城镇居民的优惠政策农民工无法享有,农民工无论在城市居留多久都无法改变他们的城市流动人口的地位。最近国家有针对性的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农民工还没有一个全面的正确认识,致使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农民工享有的一些权利被延迟。由于过量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入,对城市劳动力就业和城市政府管理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一部分城镇劳动力和城市政府不赞成农民工流入。

3.农民工的无组织性。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机构去组织农民工争取权益,无法对他们进行有序的组织化管理。

(二)生活观念原因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城市生活被大多数农民所接受,并深深的向往着,一些农民只为了城市的生活而通向了城市,但却没有形成城市生活的观念,不能用现代生活的理念去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1.从劳动力市场看,我国劳动力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每年还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其中700万在农村,农民工大军不断扩大。劳动力的不断新增,加上普遍缺乏就业技能,决定了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廉价地位。

2.从社会因素看,劳动力市场用工双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农民工处于不利的地位。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心理预期自己工作待遇要低于城市工。从用工方来看,他们之所以愿意雇用农民工,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力的使用成本。

3.从执法上看,一方面劳动法还不够完善,在保护农民工权益方面还存在缺陷;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价值取向上,过分迁就企业主的利益,使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4.从农民工自身看,一是农民工在进城务工和择业上,主要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盲目性大,且各自为“工”,失去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正式组织依托,缺乏团队维权,在权益受到侵犯时,不能借助组织、集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二是农民工普遍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权益受侵犯后不知如何维护。

5.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看,制度不够完善。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确立,城市市民已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险,而农民工往往不在保险对象之列,低收入的农民工不仅随时可能处在失业状况,而且没有社会救助系统的支持,成了生活在城市中却又享受不到居民权利的无保障人群。同时,社会保险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而农民工流动性很大,在甲地参保后,要想转到乙地,操作起来很困难,不利于农民工参保。

三、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对策

笔者认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应采取如下的法律对策:

(一)法律保护措施

法律保护是一种普适性的制度保护。法律保护必须切合实际,法律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原则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1、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一方面是要提高农民地位,促进农民工的合理流动,减少城镇压力。

2、要改革不合理的具体制度。根据中国现实条件有针对性地从法律角度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也是必要的。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现行法律法规的调控并不是一片空白:既有适用于全国的《劳动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也有劳动部门制定的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各种规章等。由于以劳动法为核心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是针对一般劳动关系而设立的,具有一般代表性,是劳工权益保障的一般性标准,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特 殊性缺乏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劳动法律体系,以确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成立一个专门的农民工组织,加强对农民工的组织,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最大化。

(二)配套措施的改革

对农民工的保护只是一个浅层面上的问题,要真正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必须提高农民的地位,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农民不合理地流向城镇,不但增加城镇的压力,而且农民工权益保护也将是空谈。因此,农村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加大惠民政策的实施;(2)控制农民生产资料价格,对农资生产部门进行扶持;(3)鼓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4)减少农业管理成本,加强农业服务。着力发挥基层政府的服务功能,限制缩小其管理功能,农业才可能按市场要求合理布局,真正向现代农业方向迈进。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规定政府部门应设立工资保障准备金制度,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工资支付规定的用人单位加以罚款;增加程序性的规定,使《劳动法》更具操作性;在《劳动法》中对劳动合同进行专章规定,建立保障劳动合同签订的机制,即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不能随意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加强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规定,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使《劳动法》能够更好的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四)加大执法力度

在法律相对完善的前提下,公民合法权益得以保障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法律实施程度,法律实施的越彻底,公民权益越能得到保障。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当加大执法力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侵犯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加以严惩。否则即使立法者制定再完善的法律,法律也会因无法得到贯彻落实而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城市政府和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既要承认农民工对城市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也要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给予极大的关注,实行积极的农民工管理政策,取消就业歧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监察部门的职能,在现阶段,更应该对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行业如建筑业等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五)建立法律援助机制

农民工是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人,是弱势群体,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少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这是因为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费时费力,而农民工承受不起这样的折腾。因此应当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建立法律援助机制,在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农民工工资准 备金制度,在必要时由政府垫付用人单位拖欠的工资,再由政府部门向用人单位追偿,这样就能够保证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需求。

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共同发展是法治社会的最终目标,为人们提供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外来劳动者,与城市劳动者一样,应该享有平等的各项权利。因此,要在法律层面上来为农民工提供一个自由而公平竞争的制度空间。是法律由形式主义走向实质主义的必由之路。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如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各级政府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工作,那么我们的农民工将会受益很大。

参考文献:

[1]价值理念、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保障制度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罗建文;政府制度选择的伦理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3]强昌文;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意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兼论我国新陪审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陈治国;论罗尔斯正义观的三个理论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7]王文科;经济全球化、全球问题与全球伦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奚玮,何艳芳;“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改革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王大鹏;罗尔斯“正义国家”理论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夏文斌;公平原则与和谐社会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1]刘长明;和谐:一种新的正义视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2]薛成有.农民工权益保护与构建和谐西部[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3).[13]韩宏伟,论农民工权益的缺损与法律保障[J].兰州学刊,2009(1).

第五篇:农民工工会

第一,背景、原因和成功的机会。

农民工信息匮乏,找工作难;知识不足,不签或不能解读合同;背井离乡,容易被欺诈;力量分散,不能保护自己;法律常识欠缺,不能寻求社会团体和法律帮助;缺乏维权的勇气,不敢抗争所谓的“当地一般做法”。

如果形成农民工联盟,(1)可以集中力量,形成类似于阿拉伯国家的欧佩克联盟,和雇佣方谈判标准工资,签订标准合同,要求基本保险、福利和休息,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以免于被欺诈和拖、压工资;(2)可以扩大知名度,获得更多的雇佣来源,提供更多、更优的就业选择;(3)可以逐渐摆脱农民工非农非工的尴尬地位,获得和正式工人相等的地位,使之在就业双向选择中获得和工人一样的尊重和待遇。

有哪些条件可以促使农民工联盟形成呢?(1)国家政策鼓励——国家政策倡导农民工增强阶层影响力,参与政治,维护权利;(2)有成功的经验可循——全国上下有几百个专门的农民工工会或联盟组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社会认同;(3)有政府和政协的专门指导——农民工组织大多受当地工会的间接领导和直接政策支持,大多受到法律组织的义务协助和志愿者组织的义务服务;(4)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大多数农民工的思想比较开明,视野广,受过雇佣方的压榨,维权欲望强烈,知道有农民工组织的存在和一些成功维权的事例,希望建立类似的组织;(5)有一定的农民工领袖可以充当管理者——这里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在一群农民工中具有极高威望的;一种是尝试过维权或在一定区域内的农民工权利非正式代理人,这种人身份相当尴尬,得不到被告方的认同,急需正名。

第二,研究方向和初步设想。

建立联盟需要什么样的主客观条件?

如何建立和管理农民工组织?

如何设定和行使联盟职能和权力?

农民工联盟成员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如何处理联盟与工会、政府的协同关系?

如何进行实验性的联盟构建工作?

政府、工会、政协、志愿者协会、工商联等可以为联盟的建立、运行提供什么帮助? 怎样加强社会对联盟及其领导者、成员的认同?

怎样扩大联盟的影响力?尤其是扩大联盟的阶层基础和政府支持?

…………

农民工联盟建立和管理的社会实践经验:

1.民盟贵州省委建议:探索以地域为纽带建立农民工工会。明确农民工工会的职能,确定农民工工会组织机构的产生和罢免机制。农民工会员身份可以在户籍地、打工地自由流转,立法规定农民工工会纳入现行工会组织管理,由市一级工会对各农民工工会的设立予以指导,对农民工工会会员资格予以登记认可,并对各农民工工会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同时,应引导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劳资双方的争议,以工会为依托使农民工的就业权及社会保障权逐步得到全面充分的保护。

2.“施工现场工会”这种流动工会组织;“一次入会、持证结转、全国通用、进出登记”的工会会员会籍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工会员流动不流失,失业不失会籍。

3.2008年6月,东阳市市总工会创新组织体系,在白云街道杨家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民工租住地工会。而后,市总工会将这一做法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截至目前,共组建农民工租住地工会26家,吸收农民工工会会员17287人,服务农民工8万多人。同时,市总工会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为不同类型的农民工提供维权服务,在早先提供法律援助、信访受理的基础上,开通了24小时维权热线电话,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等,方便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此外,租住地工会通过组织签订劳动安全承诺书、成立劳动安全员队伍、与家庭作坊式企业建立联合委员会等,切实保障农民工生命健康权益。

4.2003年11月,辽宁、河南两地工会组织就在大连创建了一个以农民工为对象的新型工会组织:大连•信阳(新县)进城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多年来,按照“源头建会,属地管理,联合互动,双向维权”的运作机制开展工作,共为农民工解处维权案件近300起,为农民工争取追回各种补偿8000余万元。2007年初,大连•信阳(新县)进城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获得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等领导也多次对农民工联合会做出批示。河南省总工会也表示,将力促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工会在农民工维权上的双向互动和无缝对接,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农民工工会是管理理念的创新。针对农民工双重身份和职业流动的特点,建立农民工工会,就要求工会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与时俱进的创新工作。

建立农民工工会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1、建立农民工的工会组织存在不确定性。由于农民工还是一个松散的群体,处于城市社会的最低层,他们多集中在建筑、采掘、纺织、制造、服务等条件艰苦、污染较重的行业和收入较低的岗位就业。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部的调查显示:农民工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多数是临时工、季节工、承包工、小时工等,流动性大,组织程度低,与用人单位多数不签劳动合同,口头协议的占60%,劳动关系出现动态化、市场化、复杂化,无疑增加他们要加入工会组织的难度。农民工的上述实际和特点,决定了组织他们加入工会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进行积极的探索。当前,农民工的工会组建工作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在没有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的地方,他们想加入工会却加入不了;另一方面是建立了农民工的工会组织,但由于人员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出现会员流失,导致产生新的“空壳工会”甚至流于形式。

2、农民工自身履行工会会员义务的能力较差。《中国工会章程》规定:凡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认工会章程,都可以加入工会为会员。根据这一规定,农民工完全可以经申请加入工会组织成为工会会员,问题是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后履行会员义务的能力不容乐观。《中国工会章程》第四条规定,会员需遵守工会章程,执行工会决议,参加工会活动,按月交纳会费。第六条同时规定,会员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交纳会费、不参加工会组织生活,经教育拒不改正,应视为自动退会。但农民工的实际情况,要履行好上述义务是难度很大的。如交纳会费,会增加农民工新的负担;又如,已加入工会的农民工转移到未建立工会的地方、单位重新务工,如何保证他们正常参加工会组织生活?让农民工退会不是我们的目的,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让工会组织真正成为农民工的娘家才是我们的宗旨。因此,创造条件,采取措施,提高农民工履行工会会员义务的能力,也是当前各级工会组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3、工会对农民工还缺乏凝聚力。一直以来,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农民工的就业、子女入学等方方面面遭受的是不平等的待遇。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工会组织的维权职能是缺位的,声音是微弱的,导致了各级工会组织在农民工群体中没有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作用。从各地的调查情况看,农民工加入工会的热情并不高,原因之一就是工会对他们没有多少“吸引力”,相当部分农民工并不知道工会是一个怎样的组织,能为他们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特别是对交纳工会费有一定误解和抵触情绪。与此对应的是,农民工更相信民间的维权组织和

维权英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还有,同一个单位的工会会员由于正式工、合同工身份的不同,享受的是不同的工会会员待遇,这极大地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会组织的形象。

各级工会的探索和设想:

1、要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起来。2004年1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组织各种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及机关的劳务工加入工会的通知》,要求各级工会做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并出台六大措施帮助农民工加入工会。去年省总工会等七个部门也联合下文,出台农民工加入工会的实施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各地都已进行了积极尝试,并积累了很好经验。各地工会组织要尽快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全总和省总工会下发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工加入工会。在制定会员发展办法的过程中,要加强调查研究,着眼于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使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更具操作性和灵活性。

2、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维护农民工的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社会保障等职工最关注、最直接的利益。要加强法制宣传,通过建立流动法制学校等形式,提高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等案件,要给予高度重视和及时帮助。要正确对待农民工自发成立的维权组织,切实加强引导,防止行为过激引发的事端发生和酿成社会不稳定。

3、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是党和政府作出的重要部署。作为工会部门,要充分利用职校等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开展农民工文化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就业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各级工会组织要努力争取政府劳动部门和用人单位的支持,积极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开放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职业介绍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规范企业招用工行为,从源头上保障和维护好农民工的就业权利。

4、努力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据有关部门统计,90%以上的农民工在工作之余只是与老乡、同事逛街、看录象、打扑克、喝酒或者睡觉,几乎没有业余文化活动,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枯燥和匮乏。工会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对职工进行教育,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职工学校、工人文化宫等重要场所,努力为农民工提供适合他们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感受文明、享受文化、接受教育,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文化活动与大强度的工作如何协调?】

第三:咱们要研究些什么?

1.第二条的方向和设想、问题和解决经验。

2.以某地农民工聚居地为例,探索建立联盟的具体形式和管理办法?如青岛崂山区农

民工渔民:这些外来民工聚居在一起,都以帮当地渔民出海捕鱼为生,具有相同的职业、籍贯、身份、权利诉求。

3.研究典型的几种联盟形式和普遍的管理办法?探索农民工组织的一般特点、一般职

能、一般运行机制、一般管理办法?探索新型的可行形式、漏掉的职能、创新地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下载026新形势下农民工权益对工会的挑战word格式文档
下载026新形势下农民工权益对工会的挑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工工会

    第一,背景、原因和成功的机会。 农民工信息匮乏,找工作难;知识不足,不签或不能解读合同;背井离乡,容易被欺诈;力量分散,不能保护自己;法律常识欠缺,不能寻求社会团体和法律帮助;缺乏维......

    2012申论热点--农民工权益

    申论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 一、现象罗列 1、按国家规定,职工月平均工作167.4个小时,加班应加钱,但河北省调查的20家实行计件工资制的民营企业中,职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而企业不支......

    农民工权益调研报告

    农民工权益调研报告当前,农民跨区域流动、进城务工,呈现出由工业化城市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三农”问题解决的格局和趋势,意义深远。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农......

    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

    摘 要 在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方面,我国现行法律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使广大农民工成为地地道道的“二级公民”,造成这样情况既有社会历史原因的影......

    农民工权益告知牌

    农民工权益告知牌 一、 农民工从事建筑劳务作业前,应与用工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要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纪律、违反劳动纪律......

    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市煤炭、造纸、耐材、建材等行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外来农民到我......

    浅论农民工权益保障思考

    浅论农民工权益保障思考08公共管理1班林尤正108223070111摘 要:农民工是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产物,由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原因导致其权益经常遭到侵害。在我国建......

    留守儿童及农民工权益(最终定稿)

    关爱留守儿童 维护自身权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