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在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3 15:2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刘 伟:在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刘 伟:在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刘 伟:在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刘 伟:在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201l年5月25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总结近年来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研究分析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对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作出动员部署。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姜异康书记。姜大明省长对我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孙守刚部长、郭兆信副省长出席这次会议,贾万志副省长还要讲重要意见。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两天来,大家先后到寿光、临淄、桓台、莱城、新泰、蒙阴等地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临沂市、莱芜市、蒙阴县等10个市、县作了典型发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介绍了做法和打算,还有24个单位作了书面发言。这些充分反映了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各地各部门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大家普遍感到有所启发、有所借鉴、深受鼓舞、信心大增。

为做好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省委、省政府将印发《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全省各地、省直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农民群众的期盼

省委、省政府之所以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主要基于这样几点考虑: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目标,强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刻认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让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省委、省政府对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姜异康书记在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和省文明委全委会上,对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同步”。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确保“十二五”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实现良好开局,提出了明确要求。姜大明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全省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现场会。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住房建设工作电视会议等会议上,对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特别是搞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抓好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和新型社区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等作出了具体部署。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二是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这些年来,全省各级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迈出新步伐,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新农村建设规划基本完成,以路水电气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0年以来全省累计投资170多亿元,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整理开发土地1194万亩,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1064个,返补农村资金171.4亿元;全省村村通油路达到99%,通客车达到99.8%,自来水普及率91.2%,有线电视普及率94%,户用沼气发展到236.8万户,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660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6%,新农保试点覆盖36%的县、1065万人。特别是2009年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以来,两年整体改造村庄12160个,建设新型农村社区7574个,集中建设农村住房230万套、改造危房40万套,拉动投资2961亿元,1000多万农民已经或即将告别旧村舍,住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节能环保的新农房,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人地矛盾、人水矛盾、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突出;农村有的地方水、大气、土壤的污染比较严重,一些地方山体、林地。河道。渠塘、湿地、水系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不少地方村容村貌基本没人抓没人管,“脏。乱、差”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生活习惯与现代文明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三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好家园、提高生活品质的期盼越来越热切,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城乡发展的日益融合,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随着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视野的不断开阔,广大农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生活品质的追求更高。他们不仅盼小康、盼富裕,更盼住得舒适、环境优美。生活便利,过上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应当始终作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农民群众的新要求,让农民群众满意应当始终是检验我们“三农”工作的根本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四是兄弟省市在加强新农村建设方面加大了力度、创造了许多经验,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浙江省从2003年开始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去年又将这项工作提升为“美丽乡村”行动,八年来,各级财政和社会各方投入的资金达到1000亿元以上。广西自治区用三年时间,在全区开展城乡风貌改造行动、福建省从2006年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明确整治内容和验收标准,已累计通过省级验收合格乡镇759个、行政村10048个,分别占全省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81%和69%,至今年底将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80%的行政村。还有不少省份如江苏、广东、四川、江西、重庆等也都把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省份既有沿海发达地区的,也有中西部地区的,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上工作力度大、资金投入大、覆盖面大,成效明显。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向一流水平看齐,奋起直追,奋力赶超。

这些年来,我们省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索、创新出通过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型社区建设、土地综合整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式,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实践证明,我省采取的这些有益探索、这些举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省农村实际情况,符合农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再创山东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优势、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就是要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和工作要求、继续强化已有的政策措施,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使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山东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力度,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产业生态高效,就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达,低耗、低排的乡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环境优美宜居,就是规划科学合理,地域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饮用水安全,空气质量达标,垃圾污水有效处理,社区和村容村貌整洁,服务设施齐全,节能节水节地技术和清洁能源推广应用,农村山青水秀、绿树成荫、天蓝气清、鸟语花香。生活文明健康,就是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秀传统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活习惯文明现代,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大幅提高,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力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全省农村一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真正使山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让农业更发达更有竞争力。让农村更生态更文明、让农民更宽裕更幸福的目标。

二、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好几个重点问题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工作中,要全面准确把握好、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搞好与已有工作部署的衔接配合,进一步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统筹推进。1.村庄规划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关于这项工作,全省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现场会议、电视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落实。一要努力做到规划的全覆盖。我省有8万个村庄(包括城中村),目前已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占77%,2万多个村庄还没有规划,即使有规划,有的也比较简单。要结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对已有的村庄和社区规划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提升;对还没有规划的,要尽快编制,使规划覆盖到每个村。要区分不惭情况,做到宜合则合、宜分则分,宜楼则楼,宜房则房。要加强对农民新建住房的规划审批和指导,要符合,总体规划,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要在住房设计上为农民当好参谋、搞好服务,多提供一些经济实惠、结实耐用,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美观大方、风格各异的房屋设计方案,供农民群众参考。要加大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在农房建设中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帮助农民把好设计关、质量关、施工关,努力建设“百年住宅”。二要解决规划标准低的问题。特别是小城镇和农村社区,要高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人口增减。产业发展、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生产需要,对路、水、电、讯及垃圾污水处理。供气供暖、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对公共服务设施和文体活动场所,对防洪、抗震、消防等方面的内容都应当在规划中作出明确安排。实践证明,现在规划标准搞得高一点,功能齐全一些,就会最大程度地避免将来的损失;规划上凑付,建设上就更凑付,将来改造代价会更大。当然,规划要求一步到位,建设可以分步实施,但对哪些必须一步到位,哪些可以分步实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对于那些一时办不到的,应当预留下建设空间。要注意搞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生态修复建设规划的衔接,增强村庄和社区规划的可操作性。三要充分体现乡村特色、地域特色。要注意保持和体现好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的特点,体现好齐鲁文化、山东民居的特色,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山东的乡村,让人一到农村就有天地开阔。心旷神恰、亲近自然的感觉。对那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一定要做好保护的工作,决不能一拆了之、一伐了之、一新了之,让我们几千年、几百年的历史,让古老的文明得到传承,这才是真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2.农村经济发展要走生态高效的路子。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富裕农民群众始终摆在首位,经济上有实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持久动力;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的代价换取“金山银山”。因而,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走产业生态化、产品高端化的路于。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强化农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推广,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从农产品生产环境的生态化入手,从生产环节抓起,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添加剂等的使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下大气力治理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流通服务企业等的带动作用,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农业要走生态发展的路子,乡村工业也要坚持清洁生产、绿色发展,搞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转向农村。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与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村的加工业、民营企业走园区化、集群化发展的路子,拉长产业链条,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农村经济的生态化、特色化。这方面,蒙阴县立足山区实际,打造绿富美的生态家园,发展生态经济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实践证明,生态就是生产力,生态就是竞争力。只要把握好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3.要下大气力抓好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整洁应该说是生态文明乡村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看一个村是不是生态文明的最基本的东西,但这也是我省农村工作中最薄弱的一个方面。各级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花了大本钱,先后开展了农村清洁家园建设。“三清四改四通五化”、省域边界整治、水系生态建设、“一池三改”、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成效非常明显。按照这些要求抓好、抓落实,保持村容村貌整洁。营造一个干干净净的生活环境,应当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为什么现在有些村庄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呢?这里面原因很复杂、我们要认真做些分析。实事求是他讲,乡村环境整治,突击搞一下容易,长期保持下去非常不易,关键是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这方面,我们在处理乡村垃圾方面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主要是建立了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这样的制度。下一步,要进一步破解财政持续投入难题,破解农民群众形成高度自觉的难题,破解变废为宝、增加比较效益的难题,尽快实现“一县一场”,建立一套比较完善、可行的运行机制,这个问题就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涉及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几清几改几通几化这样的任务,都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来的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制约性问题,逐一认真分析解决,结合我们这两年抓的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水利建设、水系生态保护等工作,建立综合施治的长效机制。要从推行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入手,从环境面貌最差的村庄抓起,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进一步解决好诸如清垃圾、控污水。搞绿化、治流域等难题,力争全省村容村貌尽快有一个明显变化。4.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周到方便的生产生活服务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必备条件。这方面,一是抓扫尾。就是扫村村通的“尾巴”。我们现在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都达到了90%以上,甚至是99%以上,但普遍都留着个“尾”。这个尾巴一般来说越到最后,越是硬骨头;越是偏远的地方,越是最需要尽快解决的地方。要最大限度地把收尾工作做好,努力实现全通全达。二是抓升级。就是村村通的标准要提高。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村庄基本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有的市提出将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提升为“户户通”。这些都是升级,都是在过去工作基础上标准的提高。水平的提高。要逐步实现城乡供水的网络化。一体化,进一步提高水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还要因地制宜、逐步创造条件实现通气,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天然气、通煤气,没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沼气。发展沼气对发展绿色经济、净化环境、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畜牧养殖方式的转变,要多搞一些大中型沼气工程,解决好技术和设备问题,努力实现集中供气。三是抓管理。这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后续管理跟不上,导致应有的效用发挥不出来,使用质量降低、寿命缩短。比如,公路建起来有个养护问题,养护不养护效果截然不同。有的地方费了好大劲修起来,不长时间就跑烂了,既有建设的标准问题。质量问题,也有养护不到位的问题。所以,这通那通,通了以后管理跟不上很快就不通,这个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下决心解决好。四是抓延伸。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推动各类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新建社区要统筹规划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坚持与农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必须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同步规划配套建设有关管网和设施;有条件的农村也要同步建设集中供热供气设施,搞好小学、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大院和超市、农资供销。理发室、浴室等生产生活服务和文体娱乐设施的配套建设。当然,乡镇、城中村、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基础条件比较好,在标准的掌握上可以高一些、配得齐全一些,其他村要尽力实现必备设施的配套。通过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更舒适、便利。要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农业、农村、农民使用的先进适用技术、设备、设施,破解诸如品种改进改良、垃圾污水处理。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新型材料使用、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难题,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5.要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培育新型农民紧密结合起来。生态文明更多的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素质,如果没有这些内在素质的提升,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会有,有也不会持久,已有的成果也很难巩固和保持。没有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就会落空。环境塑造人,良好的环境促进入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环境的改善。因此,我们要一手抓环境整治、抓各种设施和服务的完善、抓宜居家园建设,一手抓人的素质提高、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这方面,省委宣传部开展的文明乡村行动就很好,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要靠文化知识引导人,通过多种措施,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既要教文化、教科学知识、教专业技术,也要讲道德、讲文明、讲礼仪、讲健康生活方式和卫生丁惯、讲人与自然的和谐。要靠典型示范引导人,通过树立一些文明卫生示范户、示范村,结合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推广农村文明生活方式,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村容村貌整治,实行“门前三包”等,做好对农民群众的引导工作。对示范户,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要靠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坚持不懈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搞好“三下乡”、文明创建、卫生创建、法制宣传、移风易俗、弘扬传承民间文化等工作,让现代文明之风吹遍齐鲁乡间,让守法诚信、尊老爱幼。遵守公德、远离迷信、抵制邪教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靠乡规民约引导人,在乡规民约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对不生态、不文明的行为要有所制约,发挥好村民相互监督的作用。

三、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要加强领导、统筹推进、重在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整合资源。这些年来我们省对“三农,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涉农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各部门的工作规划、建设项目、资金投向各有侧重,资金总量不少,却难以形成整体效应。从浙江、福建、四川、广西等省的工作经验看,对涉农政策、资金和项目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发挥建设资金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引导和调动社会资金投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形成工作合力。为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领导,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省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联席会议,省有关部门参加,承担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对涉农的政策、资金、项目进行整合,集中进行投入,集中连片建设。这项工作,省委农工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要认真研究,拿出具体办法。各市、县也要参照省里的做法,对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政策、资金和项目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涉农资金的效应。

二要分类指导、逐步推进。我省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环境、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对照生态文明乡村的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发展水平较高,基本达到生态文明乡村要求的,重点是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健全长效机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第二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可以有明显变化的,重点是找准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尽快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第三类,条件较差、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的,重点是加强扶持。启动内力,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根据2025年基本建成生态省的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力争2015年全省有相当数量的乡村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其中农村社区。历史文化名村要全部达到生态文明标准; 2020年所有乡镇驻地村和半数左右的中心村要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其他村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要有一定数量。2025年,全省农村基本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其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在五年内基本完成,目前有4.7万个行政村尚未进行综合整治,今年先行整治7000个村,从明年开始到2015年,每年整治:万个。省委农工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生态文明乡村的建设标准,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基础有好有差、起点有高有低、速度有快有慢,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各地要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和实际情况,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努力做到年年有变化,有进步、有提高。

三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实现途径,创造性地做好工作。从各地的实践看,有几种方式可以借鉴:一是生态保护带动。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兴办农家乐、渔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二是产业发展带动。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培植特色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依靠集体力量兴办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三是农村社区建设带动。以城中村、城边村、乡镇驻地村、大企业周边村、经济强村。矿区搬迁村和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范围内的村庄为重点,以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为抓手,促进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城镇和中心社区。今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坚定不移地完成新建农房80万户、改造危房20万套的任务,确保全面完成3年新建农房300万户的工作任务。所有设区的市要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有条件的县(市)也要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全省66个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内的村庄,要全部启动农房建设。已经实施整村改造建设的村庄,要善始善终,防止出现“半拉于”工程。四是连片整治带动。在沿路、沿河、沿海,以及旅游景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周边,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串点成线,连线咸片,整体推进。五是文明创建带动。以各种形式的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精神文明促进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六是帮扶共建带动。通过与强村强企、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共同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希望各地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开动脑筋,努力创新,突出特色,选准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之路。四要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实际效果。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认真听取农民群众意见,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建什么、怎么建、建在哪、怎么管都要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民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划、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省、市、县、乡、村都要逐级公示,实行阳光操作,让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切实保护好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认真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把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投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自觉行动,变“要我于”为“我要于”。要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不作表面文章,坚决杜绝强拆强建,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切实用好农村一事一议的政策,在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办事,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讲清道理,让农民群众用好筹资筹劳,建设自己的家园。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这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原则,全省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把握好、落实好。

五要明确工作责任、严格考核监督。市、县要加强宏观指导,制定总体规划,明确建设重点,搞好统筹协调,科学安排进度,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顺利进行;乡镇要广泛宣传发动,具体指导帮扶,精心组织实施;村一级要认真制定具体方案,组织群众抓好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要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结合起来,切实力口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积极构建“五位一体”农村社区党建新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要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投融资等各项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注入动力和活力。要充分发挥工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参与支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要建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监督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可行的考核奖励办法,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推进慢。成效不明显的,要进行通报批评。要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资金的监管和审计,加强对有关工程项目和设备质量的监管,对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对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具体责任人的责任。特别是对涉及农房集中建设改造的项目,要全部纳入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质量和安全。省、市、县都要确定一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示范村,每年对生态文明乡村进行一次集中验收,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要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要认真做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同志们,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功在当代、利在长远,广大农民群众寄予厚望,热切期盼。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认真做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谢谢大家。

第二篇:建设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发言材料

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009年,我县启动了全省第一个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两年多来,我们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坚持“规划先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目前,全县在建社区18个,建设住房6891户、99.46万平方米,已竣工入住1228户,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一、从土地整治入手,实施山、水、林、田、路、村整体规划。为摸清底数,我们对全县346个行政村的人口状况、土地现状、资源分布、产业特色、交通条件等基本情况进行了逐一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县域内的山、水、林、田、路、村进行了统一规划,实行园区、景区、社区和谐布局。全县346个行政村规划为50个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各具产业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新增土地5万余亩。孝直镇汇东区域位于pypy县汇河以东,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有独特的泰西小气侯,适宜农作物生长,区域内的21个村庄以蔬菜种植为主。为此,我们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将这些村庄规划为3个新社区,并引导居民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业。新社区建成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345亩,新增 1 耕地5345亩,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规模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今年汇东区域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余亩,成了全国闻名的无公害马铃薯、大白菜种植基地。对地域偏远、经济条件较差、分布凌乱、人口偏少的村庄,我们本着撤弱并强的原则,将其合并到乡镇驻地或大的村,规划整合为新社区。全县将有69个偏远村、5万余农村居民搬迁到乡镇驻地的新社区生活。

二、整合各方资源,凝聚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力量。土地整治过程中,多个渠道、多个部门都有资金投入;土地整治后,通过增减挂钩,新增建设用地也将形成巨大收益。为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我们制定出台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筹措使用管理办法》,对政府各部门掌握的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仅去年,全县便集中利用涉农资金2.6亿元。为充分利用好金融资金,成立了县土地整治投资有限公司,以土地综合整治后新增的建设用地作质押,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融资2亿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较好地解决了先期启动资金不足问题。我们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土地整治奖励政策、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税费减免政策、新型农村社区住房 2 权属确认登记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了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政策上的有效衔接。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负责统一组织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需各部门办理的事项,由指挥部下达任务,相关部门分头落实;涉及哪个部门的问题,指挥部明确要求,限时解决,较好地形成了抓落实的合力。

三、尊重农民意愿,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为此,我们做到了三条:一是让群众充分了解政策。利用各种媒体,对土地整治和社区建设进行滚动式报道。深入乡村,与群众细算新增耕地增收账、置换土地收益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账,提高了群众支持参与的积极性,做到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零上访。二是让群众真正参与决策。旧村拆不拆,新社区建不建,整治后土地如何调整分配,都由农民说了算。新建社区户型设计、分房方案、搬迁时间,都交给群众讨论,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博士社区几十户农民提出要自拆自建,政府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在符合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土地调整、建设资金、利益分配等问题全由农民自己决定,政府有关部门只进行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群众非常满意。三是让群众切 3 实得到实惠。政府将增减挂钩收益用于农村发展。对复垦新增耕地每亩补助15万元,其中12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住房建设,3万元用于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腾出宅基地搬迁异地的农户,除享受补偿政策外,另给予1万元的异地安置费。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除税收外,免除一切规费,降低建设成本,最大限度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第三篇:蒙阴县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发言

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打造绿富美的生态家园

中共蒙阴县委

蒙阴县人民政府

(2011年5月24日)

蒙阴县是山区县。库区县,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历届县委、县政府咬定生态富民不放松,探索了一条“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文明乡村”的路子,使蒙阴的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农民手里有钱了,农村环境和文明素质改善了。

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让山山岭岭“绿”起来。蒙阴资源在山水,优势在山水,出路在山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县上下把目光盯在山上,把蓝图绘在山上,把汗水洒在山上,昔日的穷山僻壤变成了生态山、花果山,成了生态富民的金山银山。一方面优化开发方式。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流域。按照“山顶松柏刺槐戴帽、山腰经济林木缠绕、山脚水利交通配套”的模式,治理荒山40万亩;按照“产业带、生态带、风景带”的标准,治理河流36条,加固水库101座,修建大”小水利工程6265处;按照“一条道路、一条绿荫”的标准,修建改造等级公路1861公里。另一方面创新开发机制。上世纪八十年代,制定了“治理五亩以上,可在荒山建房”的优惠政策,调动了群众向荒山进军的积极性。九十年代,推行谁投入谁受益的开发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十万农户整山治水的热情。本世纪初,发展了2000多个合作组织,走上了联合开发、规模经营之路。全县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75%的荒山得到绿化,林木覆盖面积达到70%。

二、抓“一业兴”带“百业旺”,劳力让农民生活“富”起来。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绿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全县果树面积100万亩,人均2亩果园,其中蜜桃65万亩、产量18.5亿斤、主攻高端市场,建立32个精品示范园,46种果品获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22个合作社与15家大型连锁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蒙阴蜜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到29亿元,上海市场“三个蜜桃就有两个来自蒙阴”。2010年林果业产值2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3%,果农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二是发挥林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推广林禽、林虫、林畜等生态养殖模式和畜一沼一果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长毛兔、蒙山羊、蒙山草鸡等畜禽养殖。全县养兔600万只,兔毛产量3000吨,占全国的20%以上。全县人均畜牧业收入2128元。种养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龙头企业达到43家,批发市场300多处,服务业增加值以年20%的速度增长。三是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山水林果优势,把生态、文化、旅游一体规划、一体开发,着力打造春天满山花、夏天满山绿、秋天满山果的全县域休闲旅游风景区。全县农家乐旅游村发展到56个,从业人员:万余人,2010年接纳国内外游客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6亿元,占GDP的22.7%。

三、建设优美文明和谐家园,努力让乡村环境“美”起来。顺应农民对整洁、文明、和谐生活的新期待,突出生态特色,强化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一是集中整治村庄环境,在全县乡村安装路灯8000余盏,栽植绿化苗木500余万株,硬化村内道路400余万平方米。建立标准化管理机制,制定了6套100多项整治标准,乡村环卫保洁队伍483支、1582人,建成35处垃圾处理场和中转场,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分户式污水处理点200余处,初步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和污水无害化排放。二是突出建设特色乡村。依山就势,以河为轴,以“果乡情韵,田园风光”为特色,对山区400个村庄进行了精心规划,按照新农居、精品园、新能源、农家乐“四位一体”的生态家园模式,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村。三是积极倡树文明新风。发挥革命老区优势,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培育绿色文化;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大力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全县有400多个村建设了文化大院、文化广场,210个村建立了文化画廊,300多个村建起了农家书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5%。开展了文明家庭、美在农家示范户、生态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形成了建设文明乡村的浓厚氛围。

多年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形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可喜局面。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十年增长两倍,11个乡镇全部创建为省市级生态乡镇,9个乡镇创建为省市级文明乡镇,464个村中创建了312个生态文明村,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处处呈现出“村在林中、人在绿中、乡乡文明、村村和谐、家家增收、户户优美”的生态文明景象。

第四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近年来,邹平县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从邹平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按照“高效生态农业抓提升、宜居优美环境抓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抓配套、文明生活习惯抓培育、基层基础工作抓规范”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文明乡村,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具体工作中,一是科学制定村庄规划,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增收致富。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五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做好农村管理工作,全面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下一步,邹平县还将在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

督导组一行对邹平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邹平县在该项工作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围绕全省提出各项任务、目标,结合当地实际,在责任、资金等方面制定详细措施并加以推进和落实,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督导组希望邹平县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搞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发展规划,建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亮点,以此推动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农村基层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职能部门要把工作职责向基层延伸。积极做好偏远农村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经营化发展工作。同时,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促进农民传统观念的改变,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和谐发展。(

第五篇: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蕲春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部署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午,大家参观了蕲春现场,令人鼓舞、深受启发。近年来,蕲春县探索的“规划建村、产业兴村、文化活村、生态美村、民主治村、党建强村”等“六村”建设的作法,可圈可点,值得各地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自2006 年启动以来,全市新农村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域规划、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县、乡、村三级多个层面的示范点建设为先导,整合资源,创新举措,彰显特色,在调整优化中壮大农业,在城乡统筹中发展农村,在多元增收中致富农民,涌现了一大批像黄州陈策楼村、团风薛坳村、红安张家湾村、麻城杏花村、罗田圣人堂村、英山百丈河村、浠水袁垅村、蕲春李山村、武穴魏高邑村、黄梅张塘村、龙感湖大桥村等人口合理集聚、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顺应了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展示了农村未来更加美好的前景。经过五年的发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重点已由起步之初的规划先行、点上突破、试点示范为主进入到了全面启动、点面结合、全域覆盖的阶段;建设内容已由起步之初的注重“造新房、建新村”、注重村容村貌整治进入到了建新村与建新景相结合、育新产业与育新农民相结合、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同步建设的城乡一体、统筹推进阶段;建设机制已由起步之初的政府主导、依赖财政投入进入到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建管结合、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

五年来,新农村建设给农业带来了新发展,给农村带来了新变化,给农民带来了新生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相比大冶、鄂州的农村社区,相比日新月异的城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思路不清;一些地方盖新房、建新村的积极性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力度不大;一些地方试点村工作进展快,面上的村等待观望,工作进展不平衡。对这些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研究、认真解决。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在新的起点上更加富有成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在深化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推动实践发展。

一是在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上要有新认识。建设新农村,必须围绕“五句话、20 个字”的总要求,将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工作要有重点,但不能偏废,努力使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改善,乡风民俗体现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农民素质得到新提升。二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略上要有新认识。新农村建设不能就“三农”抓“三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建几栋房子,必须按照“三化同步、两增同步”的要求,从规划制定到组织实施,充分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三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规律上要有新认识。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又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既要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又要防止急于求成和短期行为。

四是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上要有新认识。新农村是农民群众的家园,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把增进农民福祉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体现农民主体地位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中,真正使新农村建设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

五是在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机遇上要有新认识。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重大决策。大别山试验区既是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的试验区,更是新农村建设的试验区。因此,对黄冈新农村建设来讲,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前不久,鸿忠书记到黄冈调研考察时对建设大别山试验区提出了要求、寄予了厚望。我们要把鸿忠书记的关怀化作发展之责、落实之责、富民之责,把省委、省政府的扶持政策转化为跨越发展之机,抓关键的少数,抓重要的具体,争项目、争投入,大招商、招大商,积小胜为大胜,积点片为带区,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以建设农业强市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奋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对我省“三农”工作提出了“一强六新”总要求。黄冈是农业大市,农业比较优势突出,在全省保障省长米袋子工程、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维护生态安全中地位重要。全市上下要把总书记 “一强六新”的重要指示作为指导黄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作为推动“三农”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建设农业强市为目标,以“三化同步”、“两增同步”为路径,统筹城乡发展,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宽范围上,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既是推进黄冈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收入连续 5 年大幅增长,平均增速在两位数以上。今年上半 年 继 续 保 持 了 良 好 的 态 势,农 民 人 均 现 金 收 入 为2589.77 元,同比增长 16.6%,高于去年同期增幅 6.7 个百分点。但由于是在低基数、低层次上的增长,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破解“三农”难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不上去,财富积累不厚实,再好的措施都是一句空话,再好的蓝图都是一纸空文。要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加,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内挖潜,农外使劲,千方百计拓展增收渠道和空间。一是向农业结构调整要收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由单纯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并重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向“两型”农业转变,推进增量与增效、增效与增收同步,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竞争力,让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上获得更大的收益。二是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收入。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前拉后带,是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是带动增收的富民产业,是实现黄冈跨越发展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在招商引资工作的推动下,伊利、中粮、雨润、通威、李时珍医药等一批央企、上市公司、民营百强企业和海外资本纷纷落户,带动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到 2010 年底,年产值 500 万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接近500 家,产值达到 326 亿元,已占到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其中食品饮料业和纺织服装业跨入了百亿元产业行列。要树立让全省、全国“喝黄冈水、吃黄冈粮、用黄冈油、品黄冈味”的雄心壮志,发挥农业丰富的资源优势、难得的政策优势、独特的人文优势、良好的区位优势,围绕实施农产品加工“双千计划”,以食品工业为重点,以加工园区为载体,以打造自有名牌为基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和理念,打好老区牌、生态牌、资源牌,善于用市场的办法、开放的办法、改革的办法,深化大别山优势产业对接成果,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建设,抓好配套基地,优化投资环境,大搞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激活民间创业者,加快培植加工大县、领军龙头、优势品牌和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生产由孤立发展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分享工业带来的成果。三是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收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多种形式的生产、服务、融资合作与联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向专业化、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变。四是向农村服务业要收入。要积极发展农村商贸、餐饮、交通运输、农家旅游、农村物流和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着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所需、灾情所迫、群众所盼,是黄冈“天大的事”,必须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和突出位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今年中央、省委都出台了 1 号文件,7 月初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全面深刻阐述了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最强信号。这对黄冈水利大市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各地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自觉性,时刻牢固树立“平安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理念,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灌区续建配套、泵站改造、安全饮水、中小河流治理、小库整险及塘堰等“五小”工程建设为重点,优先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卡脖子”渠系工程,优先治理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平原洼地易涝圩区,优先整治威胁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病险库塘,搞好“顶层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动、多层次互动,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地方财政投入政策,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参与、支持和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要加强水利工程的项目管理和水管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长久良性运行。要把水利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上午,大家参观的刘河镇曹庙村水利渠系,一路清泓随渠流,两行碧树掩新楼,既是水利工程,又是生态景观。各地要统筹规划,林、路、田、渠、村综合考虑,形成“水清、畅流、岸绿、村美”的生态水利景观。在全面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高产稳产农田、通村通组公路、农村新一轮电网改造、农村信息网、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统筹城乡居民就业,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的理念,学习借鉴发达地方城镇建设管理的经验,高起点编制好城镇规划,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引导规模较小的自然村落适度合并,向中心村或中心城镇集中,切实改变小城镇无规可寻、无章建设、无序管理的状况。要把城管会战与农村村庄环境连片整治同步推进,学习和借鉴武穴经验,按照“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的模式,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努力构建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推进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发展。要落实新增用地指标,优先满足贫困地区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的要求,发挥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聚集约的发展路子,以业立城,以业兴城,大力发展城镇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产业园区。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发展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提升城镇品位,提高城镇的吸引力、吸纳力和承载力。要大力推进沿江城镇带、京九沿线和公路沿线城镇带、大别山腹地城镇带建设,深化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投融资平台,破解资金瓶颈,努力把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着力培育一批吸纳能力过 20 万人、GDP 过 10 亿元、财政收入过亿元的中心镇、特色镇和重点镇。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均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我市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投入少、设施差、水平低,与农村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农民的期望有差距。要把完善公共服务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重点,做到“一优先、四对接、两加快”。一优先,就是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加强农村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教育。四对接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居民医疗保险逐步对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居民养老保险逐步对接,农村低保与城市低保逐步对接,城乡就业创业服务逐步对接,着力提升农村社保和就业水平。两加快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快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改造,加快推进基层文体设施标准化,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农村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设施建设,实施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更多农民能够同享公共服务的阳光。

三、提振精神,创新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关键是要进一步振奋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推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坚持“重中之重”指导思想不动摇。新农村建设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党工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重中之重”指导思想不动摇,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局中统筹谋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抓好组织协调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各部门要以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发挥好应承担的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将部门职能下延,将行政资源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当前,换届工作正在进行,各级党委要把熟悉农村工作、具有开拓精神、勇于担责、深受群众拥护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三农”工作领导岗位上来,加强和充实“三农”工作领导力量,引导全社会真正在思想上、组织上、措施上把“三农”工作“重”起来。

(二)大力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机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完善五项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一年一度的现场会已形成了一种工作推进机制,已成为各县市区竞相展示“三农”风采的重要舞台,影响大,效果佳,反响好。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利用这一机制的激发效应,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要以县市区为平台,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集中投入,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注重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推动金融服务向农村、向农户延伸,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三是强化督促检查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督促检查,发现和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推广交流工作经验。四是创新工作考核机制。省委、省政府从 2009 年开始,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了“三农”工作及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重农强农氛围。要加强省考核结果的运用,以考核促作为,以考核促发展。五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机制。从五年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看,一个好村、一个面貌变化大的村,必定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支部,必定有一批党员模范带头人。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相结合,深入开展“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活动,注重发挥群众党员的作用,拓展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途径,增强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农民群众中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坚持办点示范,做到点面结合。抓点带面是我们党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五年来,全市先后启动了英山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10 个省级和 2 个市级示范乡镇、40 个省级示范村和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今年又全面拉开了大别山试验区建设的大幕。从点到区,多个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试点,不仅迅速改变了试点地区的面貌,而且探索出了规划引导型、产业培育型、迁村腾地型、项目拆迁型、移民搬迁型、旧塆 改造型、环境整治型等多种新村建设模式,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在试点的基础上,省委要求新农村建设“5-7 年有大变化”,不单单是指示范点的大变化,更是所有农村、所有方面的大变化。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景。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抓好试点工作,提标准、提形象,把试点乡村建设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为一体、含经济与文化为一体、寓管理与服务为一体、融继承与创新为一体、于开发与保护为一体的农村新型社区,切实发挥探索路子、积累经验、示范引导的样本作用,但同时要兼顾全局,兼顾最大多数农民的利益。特别是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一些重点工作,无论是不是试点村都要不等不靠,下功夫抓好落实,让农民广泛参与、普遍受益。各级和有关部门的产业规划、项目摆布、资金投放等方面也要统筹考虑。需要强调的是,各县市区要用相当的精力抓好工作难度大、工作进展慢的村,使所有的村都不要拉下步子。

(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在今年的“三万”活动中,广大机关干部脚印农家,走访民情,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线问政、问计、问需,从群众中摸清了农村现状和问题的症结,听取了大量的善政良言,汲取了丰富的实践营养,成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要巩固好、深化好、转化好、运用好“三万”活动成果,进村研究农村问题,下田研究农业问题,入户研究农民问题,切实把“三万”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转化为落实政策、改善民生的工作方法,转化为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体制机制,转化为全社会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大合唱,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下载刘 伟:在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刘 伟:在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6日)同志们:县委、县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市新农村座谈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前段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肯定成绩,找出问......

    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今天我们召开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动......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责任书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责任书 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打造生态蒙阴,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和以“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筹办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的要求,为深化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情况汇报大全

    **镇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全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调度会议精神情况的汇报区政府:为贯彻落实全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调度会议精神,积极推进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度,5月7日,张峰书记在全......

    在全县效能建设工作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效能建设工作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2000年6月22日) 同志们: 这次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现场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6.13”全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动员会议精神,对全县机关效能建设工......

    在全县科技工作现场会议上的讲话大全

    文章标题:在全县科技工作现场会议上的讲话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2007年3月12日)同志们:今天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刚才,参......

    在春耕生产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高明市召开全市春耕生产现场会,主要是研究部署加快春耕生产进度,切实抓好当前各项农业工作。通过参观高明市西安、人和镇的春耕生产现场和汇报交流各地春耕生产情况......

    在全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现场会议讲话

    在全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现场会议讲话在全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现场会议讲话同志们: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酝酿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总结前段“村改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