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制建设(共5篇)

时间:2019-05-13 15:5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制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制建设》。

第一篇: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制建设

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制建设

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突发事件导致网络舆情的产生,而网络舆情反过来推动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网络新媒体成为舆论主渠道。网络新媒体技术使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高度互动性极易引发线上、线下群体性运动。必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体制建设,加快建立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制,规范网络媒体管理。

加强政府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行政监管

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行政控制与监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由于网络是一种电子媒介,因此目前主流的归类方法是把网络归属于传统广播电视的管理之列。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都采用这种归类方法:美国由联邦通信委员会管理网络;法国通过检索终端Minitel系统管理网络舆论;澳大利亚由广播局负责调查与制定网络舆论管理的各种规定;新加坡由广播局管理网络舆论的内容,加上执照分类制度、内容事后审查等。从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管理归属上可以看到,各国均是按照其传统媒介管理的惯例,以传统媒介管理模式为基础,结合具体的网络特点来进行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行政监管。

目前,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行政监管,主要集中在网络内容传播监管领域,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四类:接入监管部门(工信部门与工商部门),安全管制部门(公安部门与国家安全部门),内容管制部门(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办公室和对外宣传办公室),其他有关部门(文化部门、新闻出版部门和广电部门)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等。

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行政监管应采取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多管齐下的方式。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是在政策导向的前提下,通过人工把关与技术控制相结合来进行。目前网络舆论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对网络信源的控制、对网络链接的管理、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对网络交互的关注、对行业人员素质的培训。在网络资源控制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网络宽频的审批权进行严格的行政控制;非媒体网站发布网络舆论信息同样要经各级政府新闻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以此来限制非媒体网站进入可能造成的舆论信息混乱,从而达到舆论统一的目的。强化互联网行业自律的规范与约束

美国的网络行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业组织作为政府与行业沟通的平台,在确保其业内成员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不断倡导行业实行自律,确保行业的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要求。美国计算机协会制定了网络伦理的八项准则,提出“希望其成员避免伤害他人、公正且不采取歧视行为、尊重知识产权”等内容。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摩西十诫”,它提出网民不应使用计算机网络去伤害他人、不应盗用他人的智力成果和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美国行业组织建立的自律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保持互联网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英国对互联网内容的管理理念是“监督而非监控”。英国网络舆情管理主要通过建立于1996年9月的网络服务商行业自律组织网络观察基金会来实行。这个半官方组织在英国贸工部、内务部和英国城市警察署的支持下开展日常工作,基金会会同其他行业组织制定网络运营商自律规范。加拿大政府授权对网络舆论信息实行“自我规制”,将负面的网络舆论信息分为两类:非法信息与攻击性信息。前者以法律为依据,按法律来制裁;后者则依赖用户与行业自律解决。日本总务省邀请网络运营商、软件开发企业以及消费者代表组成自律组织,自律组织正常运行后,政府退出,完全由自律组织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监督并强化行业自律。

我们应该学习并借鉴国外行业自律中有力的措施,搭建起互联网行业与政府有效沟通的桥梁,使整个行业自觉规范自我约束。中国互联网协会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互联网行业组织,还包括全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信息协会等。目前,我国有一定数量的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例如,中国互联网协会2002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规范》,2003年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公约》,2004发布的《互联网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规范》,2006年发布的《文明上网自律公约》;2010年1月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在京签署的《中国互联网行业版权自律宣言》等。

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行业组织运作的成功经验,如定期对组织成员的网站中的信息进行抽查,制定行业规范,检查成员对规范的执行情况以及受理公众投诉建议等。提升行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壮大行业组织。倡导互联网行业的自律,应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来规范互联网企业的言行。在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下,互联网企业要对其网站上的言论负一定责任,尤其是可能煽动民众情绪的言论,未经证实就予以发布、转载要承担信用风险。投资者可根据信用评价体系评价出的结果选择信用好的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政府可根据信用评价体系评价出的结果对信用差互联网企业进行惩责。

注重发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技术的保障与支撑功能

互联网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数据传递系统,网络信息传递是在高科技技术平台支持下的传播活动。网络舆情控制最常见的技术手段是对网络舆论进行分级与过滤。分级制度是将网络舆论内容分成不同的级别,浏览器按分类系统所设定的类目进行限制。最常见的是设置过滤词,通过过滤词的设置阻挡有关内容的进入。

目前,美国计算机界对网络舆情方面的技术研究,主要是对内容进行分级和过滤,其作用类似“电子守门人”。麻省理工学院推动了互联网内容筛选平台(PICS)技术标准协议,完整定义了网络分级的检索方式,政府通常订立阻止用户访问的“互联网网址清单”以实现不良信息的过滤和筛选。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建立起了技术先进、功能全面、响应迅捷的防灾信息化系统。

德国建立了一个内外分离、集中处理、便捷高效的危机信息平台,即德国突发事件规划信息系统(简称deNIS)。该系统主要有两个彼此独立的子系统构成:deNISⅠ和deNISⅡ。deNISⅠ提供大量链接的数据库,访问者可以获得关于危机反应、民防和危机预防的重要信息,转移潜在危险的可能性、预防的方法、行为准则和关于获取人员与物资帮助的信息。deNISⅡ整合了所有相关的数据设备,建立了统一的服务中心。deNISⅡ系统只对那些授权的用户群体开放,联邦机构、政府的内政部门、危机控制部门、非政府的援救机构和例如欧盟这样的国际机构可以直接进入deNISⅡ。deNISⅡ致力于特大危险和巨灾的管理和信息流的支持,机构间的沟通也超越了国家的界限。

我国应注重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广网络技术应用。要加强网络系统的更新换代,提高社会信息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的物理安全程度,如终端安全、通信线路的安全等;大力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包括密码、防火墙、数字签名、身份识别、内容审查、入侵检测等;提高自主研发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能力,推动计算机和网络安全产品的国产化,最大限度地使用国产安全技术产品,限制出口安全技术,对国外安全产品进行严格检查和技术改造。加强技术在管理控制领域的应用程度。开发信息加密技术,建立安全等级评估机制和机构,确立安全等级标准,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培养民众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国家保密制度;要加强网络监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及时有效地监控网络舆论的热点和进程。重视网络舆情搜索分析技术,进行多层次的网络舆论监管。主要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此外还包括治理网上有害信息的内容过滤技术,识别图片和音视频等的多媒体信息智能识别技术,以及对非法信息进行处置的信息控制阻断技术等。

有效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公众意愿在网络上的延伸。迫切需要在网络舆情研判与突发事件应急舆论引导之间建立无缝隙、灵敏、高效的切换与对接机制。必须在主导、引导、疏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方面改进工作方法,高度重视提升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

所谓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性化等特点。网络舆情对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构成了现实挑战。

加强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突发事件信息公开

政府应搭建网络媒体环境下信息自由传播的平台,以自由传播为原则,限制传播为例外,实现利益相关群体间的信息互动和交流沟通,从而促进共识意见的达成,帮助化解危机。

第一,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搭建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主渠道传播平台,使网络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突发事件信息公开。以应急管理政务内网、应急管理政务外网、应急管理公众服务网及电子信息资源库为基本架构,基本形成应急管理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应急管理系统,完善电子政务内部和外部的办公环境。

第二,及时公开突发事件信息,减少信息沟通环节和信息噪音。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利用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网络论坛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的最新、最真实的消息,以此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对公众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遏制谣言存在的空间,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及其危害程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第三,提高政府善用网络新媒体的技能,避免“瓦釜效应”。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主动接近和善用新媒体,主动观察网络舆情和民意的变化,加强运用新媒体管理危机的能力。同时,应充分警惕它可能造成的“瓦釜效应”。所谓“朝议无黄钟,遂使街谈尽瓦釜”,即在缺乏富有意义的重大议程时,由于商业利益驱使或某些不良趣味的诱因,一些卑微、琐细的议题可能造成巨大影响,最终导致大众轻信盲从和广泛传播。应该建立和完善网民举报受理制度、网络新闻信息公众评议制度,对网络新媒体传播加以监督。

充分发挥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

微博的出现,使得个人成为信息发布与社交网络的个体终端,微博的传播衍生出裂变性、主动性、即时性的特征。微博开辟了政府发布信息的新通道。近年来,政府开设微博已蔚然成风,网络新闻发布会和网络新闻发言人也遍地开花,微博成为应急舆论引导的一线阵地。政府要善用微博,与时俱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沟通系统,重视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建设。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应急决策过程中引入微博的力量。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要有意识地利用微博听民声、聚民智,通过微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倾听公众声音、科学民主决策、启动政策窗口。

第二,多元激励措施吸引粉丝。海量的微博用户不仅仅是庞大的商业资源,更是无穷的公共资源。采取多元的激励措施吸引不同偏好的公众成为政府微博的粉丝,从而影响公众与管理生态,是政府微博公关的必由之路。

第三,进一步加强政府微博的功能建设。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微博实现各项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互动和服务功能:当粉丝对政府的声音发出质疑时,官腔、躲避、推诿、打太极和装哑巴都是危险的,“有问有答,有答有办,有办有督”可以说是对如何实现互动功能的最好解读。

第四,发挥与规范领导干部的个人微博作用。在国际上,智利总统皮涅拉、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等国家领导人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国内,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微博也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当然,领导干部开微博,不能流于形式,为追赶潮流而开,重点不在于掌握纯粹的互联网技术,而在于把握新的观念,以真诚的态度去了解民意,把微博作为干群沟通交流的平台。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技巧与方法

第一,做好政府门户网站和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强化论坛管理。官方网站是政府信息发布的法定渠道之一。要加强主流网站与品牌栏目(论坛)的建设、推介与评选力度,扩大影响力与公信力,形成舆论示范效应,放大主流网络舆论引导或影响非主流网络舆论。要调动网络编辑、论坛管理者、版主的合力,强化论坛管理,培养网络空间独立评论员队伍。

第二,抢占舆论制高点,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以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首先,在信息发布上抢占先机,第一时间将真实、权威、公正的信息传递给公众。其次,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合作,设置议题,集中讨论重点,通过专题对突发事件做深度报道。将突发事件发生的背景、地点、相关人物、过程、动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等第一时间传达给公众,引导公众议题。

第三,培养并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作用。“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是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网络意见领袖充当着政府和广大网民之间“舆情调节阀”的角色。要善于发现和寻找网络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来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立舆论,孤立过激舆论。同时建立权威人士上网沟通机制,以公共协商与远程民主的精神促成议题的解决与理解。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尊重网络传播规律,把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关键环节,寻求突破与转折。要善于利用网络传播规律做好引导工作,干预网络诱致进程。要对网络关注的焦点适时进行变换,引导网络舆论转移关注点。要加强舆论引导力,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实时传递主流声音,有效实现网络意见均衡。要善于抓住网络舆情引导的关键环节。要拓宽网络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使网络成为汇聚信息与观点的集散地、疏导不满情绪与怨恨表达的减压阀;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促和谐,形成舆论合力。

第五,综合利用多个网络舆论引导载体,立体化多渠道展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疏导工作。要培养网上舆论引领员,把网络舆情监控与评论引导紧密结合起来;在本地网络舆论平台上强化网络把关,探索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要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秉承理性、平和、包容的态度,采取沟通对话的“治理”方式而不是关堵封闭的“控制”方式,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

加快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互联网管理法律仅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新闻网站电子公告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整个互联网法律体系缺乏权威性的法律依据,权力交叉、责任不清问题时有发生,往往出现立法落后于互联网发展、管理脱节现象。完善现有的互联网管理法律,以法治网,强化政府的制度管理,是引导网络舆论的根本武器。

完善法律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制与保护

一些发达国家法律已对互联网和网络行为作出了明确规范。美国作为互联网发源地,被公认为世界上信息公开法律最完善的国家,1946年制定的《联邦行政程序法》、1966年颁布的《信息自由法》以及后来的《阳光下的政府法》《隐私权法》共同构成了美国的行政信息公开法律,保障了公民知情权的行使。美国现已确立的网络舆情法律有:《信息自由法》《个人隐私法》《反腐败行径法》《伪造访问设备和计算机欺骗滥用法》《计算机安全法》《传播净化法案》《电讯法》《儿童网上保护法》《公共网络安全法案》等。

英国强调依靠现有法律如刑法、猥亵物出版法以及公共秩序法等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1996年以前,英国主要依据《黄色出版物法》《青少年保护法》《录像制品法》《禁止滥用电脑法》和《刑事司法与公共秩序修正法》惩处互联网犯罪行为。1996年9月23日,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网络监管行业性法规《3R互联网安全规则》(“3R”分别代表分级认定、举报告发、承担责任)。3R互联网安全规则以网络服务商与网络用户的自律为基础,旨在从网络上消除儿童色情内容和其他有害信息,对提供网络服务的机构、终端用户和编发信息的网络新闻组,尤其对网络提供者进行了明确的职责分工。

在德国,网络言论被视为言论的一种,在保护言论自由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限制。1997年8月1日通过的《信息和传播服务法》,是欧洲首个对网络内容进行全面规制的立法。它加强了对非法内容传播的责任,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允许违法言论进行归罪;通过“网络警察”来监控具有危险性内容的传播;在司法实践中通过“法益衡量”将“公共利益”置于较高地位。此外,德国还通过了《电信服务数据保护法》《信息自由法》,并对《刑法法典》《传播危害青少年文字法》和《著作权法》等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1996年6月,法国通过《菲勒修正案》,提出三方面措施:迫使网络信道提供者向客户提供软件设备,从而使成年人通过技术控制对未成年人负责;建立一个委员会负责制订上网服务的职业规范;若网络信道提供者违反技术规定,则追究刑事责任。此外,法国制定《信息社会法案》,核心思想是从法律上明确每个人的权利与责任,保证网上的通信及交易自由和信息传播的安全可靠,努力实现信息社会的民主化;保障文学艺术作品知识产权,对因特网上的域名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韩国是第一个有专门的网络审查法规的国家。早在1995年就出台了《电子传播商务法》,对“引起国家主权丧失”或“有害信息”等网络舆论内容进行审查,可以根据需要命令信息提供者删除或限制某些网络舆论的内容。此后,韩国又先后通过了《不健康网站鉴定标准》《互联网内容过滤法令》《促进信息化基本法》《信息通信基本保护法》《电信事业法》和《促进信息通信网络使用及信息保护法》等与网络信息有关的法案。相关法案确立了在网络管理的法律框架内,内容过滤具有合法性,并且明确规定网络非法行为应依法严惩。

综上所述,许多国家对网络相关的立法和司法都十分重视。我国政府也应该将网络舆情纳入法律体系中,并在制定网络基本法的同时完善与网络舆情配套的法律,积极寻求法律的支持。以法治网,用有效的法律规范网络舆情的表达。

我国要建立健全网络法规,明确网民、网站、网络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加快立法,保护网络隐私,明确区分隐私信息类型和非隐私信息类型,区别对待公布信息行为与信息滥用行为;对于网络侵犯行为追究民事或刑事责任,增加网络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对合法公布信息行为的各项流程实行审批检查制,进行严格规范。要惩治滥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的欺诈行为及侵害他人权益的信息侵权行为。合理确定网络媒体的责任,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要求网络媒体承担一定的监督义务。

具体来说,完善网络舆情法律的管制与保护,要从立法与执法两个维度进行考量。在立法方面,要制定统一的互联网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法”,整合现有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在综合考虑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网络发展的实际状况,并结合近年来网络舆情引导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互联网法律体系。保留现行法律法规中仍然适用的,废除不再适用的,对未能涉及的事项特别是起规范和引导作用的部分加以补充,科学界定知情权与隐私权、网络舆情和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界限,合理界定非法信息的范围,将其与正常的网络舆情区分开来;规范网民行为,对那些散布虚假信息、恶意伤害他人的非法“人肉搜索”,以及对网络舆情压制、打击、报复的行为,进行管制或惩处。在法律执行方面,由于网络主体的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在责任的追究认定等法律执行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当务之急是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防止“多头”监管的情况出现。

加快政府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政府部门必须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提升公信力,以争取良好的舆论环境;必须学会由过去的宣传控制者转变为信息提供者,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通过新闻发言人快捷、及时、真实地向社会发布信息,主动把自己“推销”给媒体,抢占舆论的制高点。通过党和政府权威的声音,解疑释惑,积极疏导网络舆论,从而主动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

必须完善民意表达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使民意表达得更通畅、更有效。如可以在网上创办“公民论坛”,论坛由人大主持,公民可自由报名参加,向人大发表对一些国家事务的看法和建设性建议;媒体要重视时事评论,时评是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对最近发生的事件或者流行的观点进行评论,使广大人民充分了解认识到事实的真相;畅通群众信访绿色通道,可以确定一个“党政领导接访日”,各级党政领导定期接访群众并公开信访信息;拓宽公民表达民意和参与政治的渠道,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政府可以通过实现用政府网站、网络媒体促进突发事件信息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还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帮助政府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推动政府和公众联动机制形成。政府网站作为一个权威的信息传播平台,在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建立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 网络发言人制度是现实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网络世界的延伸。新闻发言人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派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负责人。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期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提问。网络是民意的集散地和舆论放大器,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可以增进政府与网民、公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做到下情上达,形成快速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和网民、网络舆论的零距离接触。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体现了政府主动面对社会公众的开放态度,旨在通过网络及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不完整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政府要避免“恩赐”和“被迫回应”两种态度,主动回应民众对自身利益和社会问题的关切,不要把现实中的外交辞令、行话套话和“打太极”搬上网。网络发言人制度不是一项门面工程,而是展现政府公信力的平台。

第二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以及应对措施

写作思路:

论文共分五章,以“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为目的,沿着“提出问题(存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问题)→分析问题(制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因素)→解决问题(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应对策略)”的逻辑思路展开。

写作框架:

首先,以典型案例为文章的切入点,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存在突发事情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现象,并从引导时机、引导主题、引导方式分析其失当的具体表现。

其次,分析制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引导意识不足、引导管理体制不健全、引导保障机制不完善。

最后,基于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积极社会舆论环境、实行网上网下两级联动引导舆论、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组织机制建设三方面分析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策略。

写作大纲

第1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理论分析)

1.1突发事件的内涵、起源、分类

1.2网络舆情的内涵、分类、以及特点

1.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 第2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现状扫描

2.1案例分析:双汇“瘦肉精事件”(事件回顾:结合具体案例来谈网络舆情中所存在的问题)

2.2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表现(通过上述案例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具体表现,主要从引导时机、引导主题、引导方式三方面来分析)第3章 制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本章通过以上对双汇“瘦肉精”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的分析得出: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的时机和引导的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失当表现,引导意识、引导管理、引导保障三方面的不足)

3.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意识不足(主从引导意识、传播意识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来谈)

3.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管理体制不健全(从群众认识不足、文化素养不高、重视度不高、政府管理结构混乱来谈)

3.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保障机制不完善(从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长效引导机制)

第2章 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策略(本章主要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事前引导、事中引导、事后保障三方面的内容为主)

4.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积极社会舆论环境(主要是重视对舆情的汇集、监控、分析以及预测、建立科学正确的的长效应对机制)

4.2实行网上、网下两级联动引导舆论(网上通过互联网媒体构建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加以引导;网下通过政府宣传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和定期组织模拟演练)

4.3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组织机制建设(宣传正确网络舆情观念、确定部门职责、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政府完善引导法律法规)第5章 结论

积极组织开展公民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公民根据伦理道德的要求,及时调整在网上的行为,为培育良好的网络环境创造条件,净化网络“土壤”,从根本上消除网络突发事件的隐患,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第三篇: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作用

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及作用

——以“李刚门”为例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方式。网络舆情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时代特征,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着网络监督的作用。本文以“李刚门”为例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现状,探讨网络舆情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李刚门

网络群体

网络监督

民主政治

社会和谐

人民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登陆河北大学BBS获悉,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据目击者陈述:肇事司机撞人后,依然若无其事开车至教学楼接女友,后被保安和追赶而来的众多学生拦下,并被警方控制。当保安和学生勒令肇事司机下车时,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紧接着几天,围绕着“我爸是李刚”、网友展开了人肉搜索,有网帖表示,李刚为保定市某区公安局副局长。在保定市,李刚名下有2套房产,李启铭名下有3套房产。网帖明确指出了5套房产所在位置:第一套是南市区地中海别墅3栋D 01,系一套4室2厅豪宅;第二套位于南市区“钻石嘉园”;第三套位于阳光北大街“格林漫都”;第四套为商铺,位于保定市高新区银杏路357号,面积为80平方米;第五套为保定市朝阳路59号中银大厦8层,为一套三房两厅的商住楼。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网络群体是指通过论坛、社区以及博客临时组成的、松散的、事先未通谋的群体,他们往往是针对当下社会热点或自己兴趣爱好所组成的一群网络人。网络舆情是指网络群体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事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内容在内的国家和社会事务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的一种社会活动。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网络舆情群体的年轻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5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我国4.2亿网民队伍中,10岁以下的网民占1.1%;10~19岁的网民占29.9%;20~29岁的网民占28.1%。也就是说,近60%的网民年龄在29岁以下,网络群体日益年轻化。他们特立独行、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也有着独特的爱国方式、对待权威不会盲目的认同,却更容易相信所属群体中意见领袖的意见。在李刚门事件当中,年轻的大学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对死者的同情,对“官二代”的痛恨,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为死者讨回公道。自然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他们得以将自己的观点展现,同时对待不同的意见加以强烈的排斥与批判。

2、网络舆情的快捷性和高效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的监督平台已经得到广泛的提升,从新闻媒体、博客、论坛、电子邮件到各大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再到个人维权网站甚至是专门舆情监督网站,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广泛的交流舆论空间。事件发生几天之内,诸网民对此事进行一系列的追踪,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各种形式将信息公布于互联网上,及时、便利、充分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一时间各种与此相关的事件被牵扯出来,李刚门的详细过程,李刚的真实身份,李刚的家产,同时被卷入的还有事故地点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方舟子微博曝新语丝连续发文揭露王校长的两著作和博士论文均为抄袭之作,当然还有河北大学的“封口门”,“保研门”。这些信息在网上公布之后,以最快的速度随时岁地传递,从而使相关事件暴露在广大的公众的视野之下,广大网民能够随时了解事件的发展动态,并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从而使得网络监督不仅低成本、便捷、而且快速、有效。

3、网络舆论的匿名性。

开放的网络平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每个人都着自己的ID却不足以使其他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特有的自由性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所有网民都能在网络虚拟化的环境中自由地参与到整个过程当中,网友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任何意见基本上均可随时公开,那些过激的、甚至带有人身攻击色彩的言论也很少受到众人指责,即使受到指责也不能造成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影响。强大的网络舆情最终在群体的作用下得以形成,最终事件和相关的人物被推倒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4、网络舆情的平等性与广泛性。

网络是一个无视社会等级、每一个网民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不受宗教信仰、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财产地位的限制,也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允许质疑、批评公众事物的公共空间,普通民众能直接参与到公共事物的管理中来,网络舆情主体的充分参与及舆情的交互让网络民意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5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队伍已发展到4.2亿人次,这一数字表明一个强大的网络参与群体;同时网络舆情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5、网络舆情的其他特点。

网络舆情还具有情绪性、非理性、群体极化性、意见领袖性等多种特点。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客体的的一种情绪表达,他们是网络群体因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或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以强烈或者有攻击性的言论或行为方式来介入政府管理或着对于政府管理、决策发泄不满的情绪。当然这也带有很强的非理性,在李刚门事件中,愤怒的网民对于李刚父子群起而诛之,当有人提出李刚的口碑还不错,李启铭为人低调不张狂时又引起网友的抵制。

二、网络舆情在我国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方式,成为影响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因此构建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监督已成为推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

1、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对于政府机构大政方针的取向有重大的影响,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平台。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言:“信息的急速即得创造更深层次的民主”。民主的真谛在于让有利益相关的人能够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让没有利益相关的人能够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真知灼见。随着网络群体的广泛参与,以及它的隐匿性、自由性、宽容性与及时性等特性,推动了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及时表达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网络缩短了实现民主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代议制民主的不足,使民主向更深层次发展,更能向社会基层开放,从而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由于互联网的成本较低、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公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舆论空间和平台,网络舆情使公民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发言权,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2、网络舆情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司法公正,和政府的反腐倡廉建设,更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李刚门事件本质上是弱势群体农民、大学生与官员的抗衡,中国流传一句古话,官官相护,民斗不过官。随着网络的出现,网民凭借网络的特点,基于基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蛮横势力的仇恨,对一系列的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疯狂的传播与此事件相关的信息,坚定每一个网民的信念和决心,对政府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公平的处理此事。李刚门事发后不久,河北省高层领导在唐山召开紧急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彻查此事,从事故的整个过程,河北大学校长的抄袭门事件到李刚的不明财产来源,使得此事得以迅速的解决。

网络舆论监督拓宽了信息化时代反腐倡廉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的形式和空间,增强了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的效果。丰富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多姿多彩的信息形式,有利于增强舆论引导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极大地拓宽了反腐倡廉舆论引导工作的空间,扩大了舆论宣传的覆盖面。同时通过网络公开腐败案例,起到了强烈的警示和震慑作用,有助于减少腐败行为。从而推动政府的廉政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三、网络舆论的完善和管理

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正确引导网络监督的行为。随着李刚门事件的兴起,一时间“我爸是李刚”成为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不是每个爸爸都是李刚。”撞人恒久远,李刚永流传。“此情可待成追忆,只因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网友造出的句子,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打油诗,从名言警句到绕口令、广告词,从古龙武侠小说版到小月月版,应有尽有“李刚事件”已经演变为娱乐和恶搞事件。

网络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弥补了我国体制和法律制度的不足,因此应该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使广大网民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形成一种有序的、融洽的网络环境。选择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奖罚分明,是网民坚持正确的态度,宣传自由平等、客观公正的监督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的稳定。

2、制定和完善涉及网络言论自由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网民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受到个人认识水平的局限。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在网络曝光后,网民往往群情激愤、反应强烈,在短时间内掀起舆论讨伐的高潮,当然会夹杂一些偏激的言论、极端的观点甚至是恶意的诽谤。因此,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网民的言行,促进网络的民主、规范和安全。

参考文献:赵银月 :《试论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双层作用》

庞超、王岩:《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网络监督》

李梦莹:《试论民间网络反腐》

王丽丽:《网络群体传播特点分析—以“家乐福事件”为例

詹姆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

吴天昊:《由网络谈民主》

第四篇: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案

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案

近年来,学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学校正常秩序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和破坏,甚至诱发出其他社会矛盾。面对突发事件,学校建立了各种应急预案,以便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置和引导。但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空间成为社会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空间,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影响力量。每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民众在网络空间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给学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管理网络舆情,对舆情进行正确引导,是学校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学校突发事件引起网络关注的原因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学校突发事件由于其后果的危害性,更是社会和网络空间关注的热点。系统分析和把握网络空间舆情形成的根源,有助于学校及时正确管理舆情。

1.网络舆论的“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Jacob

Kounit)提出,亦称为“模仿效应”。网络舆情的“涟漪效应”是指某些事件引起的社会波动。学生是网民中的一个庞大群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缺少社会阅历,对问题思考不周密;他们好奇心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从众心理表现突出。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导致网络舆论的“涟漪效应”,引起“一石激

起千层浪”的现象,使学校的突发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2.公民新闻的兴起

个人传播技术的普及、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以及网络传播促成了公民新闻的兴起,公民新闻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民众能够以“快餐”方式了解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新闻动态。但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初衷,他们并不满足于担当“看客”的角色,而是更倾向于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通过互联网发布新闻,他们主动寻找新闻信息,对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对整个事件的应对过程评头论足,形成各种舆情,影响事件进程。在传统媒体时代,话语权主要是由媒体方控制,但网络时代公众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网民可以借助网络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按动键盘发布个人的“权威”信息,表达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态度和观点。

3.网络舆情负面信息的凸显

网络舆情倾向于出现与主流舆情分歧的局面,由此引起网民的围观甚至是追随。这种分歧多数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网民所存在的不满情绪和心理压抑所致。很多情况下,网民在进行网络意见表达的时候,常常不重视突发事件本身的有关信息,而只是一味地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过度的负面渲染,使得负面消息不断扩散、蔓延并引起公众聚焦,负面信息叠加到某种限度时,可能会演变成危机事件。同时,民众对于学校所寄予的理想期盼与现实的实际差距也增加了他们的负面情绪。负面的网络舆论一旦占据主导地位,便产生了网络舆情危机。

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案

4.“眼球经济”的驱动

“眼球经济”是依靠吸引公众注意力获取经济收益的一种经济活动。“眼球经济”时代,一些社会媒体,只为吸引消费者眼球,刺激消费欲望,抢占市场份额,而不惜突破公共道德的底线,乃至违背法律。过多地关注和追求高“收视率”“发行量”和“访问量”,使一些媒体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消费者的关注度上,把心思放在如何让“噱头”更吸引人上,淡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甚至为了吸引眼球不惜自降品格,传播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真相。这种舆情引导的扭曲一旦牵扯到学校,学校突发事件很容易成为某个时期的一个极端舆论“热点”,使学校的声誉遭受贬损。

二、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的制约因素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给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造成了很多困难,导致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顾虑重重、谨慎小心。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方面,很多学校更是缺乏经验,也制约了该项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学校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网络舆情话语权的局限性

“话语权”简言之,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学校仅仅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BBS论坛、微博等宣传阵地,还没有其他媒介话语权,而目前学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却源于校外网络。话语权空间的局限性制约着学校舆情应急处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也削弱了学校化解舆情风险的能力。当前,学校引导和化

解网络舆情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错过舆情引导的有利时机问题。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建立同地方的联动机制,有效加强对舆情的管理,是需要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2.责任被“无限扩大”

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聚集的焦点通常都是学校管理存在的漏洞以及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问题。然而,认真梳理分析舆论指责的原因,常常是把学生安全责任被“无限转移”到学校。事实上,学校、老师对学生所负的是教育、管理、保护的关系,而不是监护关系。此外,学校还担负了许多“无限社会责任”,学校突发事件一般被要求由学校单方面负责并予以解决。当然,学校有责任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以及管理好网络舆情,但也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教育和保护学生的重担。

3.身份被不适当界定

网络舆情中,学校的身份常常被民众主观地界定为“强者”。关爱弱者、帮助弱者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都要力所能及地去做的事情。在对待强者和弱者的问题上,人们总是习惯于从弱者的角度去确定价值判断的标准。学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学生经常被看作是弱势群体,是网民同情和支持的对象,而学校被视作强者,是网民认定的责任方。这种对强者和弱者身份的主观界定,有悖于对制度、道德规范的尊重。社会民众情感、态度的支持映射到网络舆情中,就会导致学校责任的无限扩大以及一面倒地对学校进行质疑和指责,使学校面临强大的舆论压力。

三、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网络舆情使学校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置更为棘手,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如何遵循法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是各类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和科学决策

建立常态化的组织机构,加强对网络舆情工作的管理,完善对网络舆情的决策程序,是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长效工作联动机制。同时,在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过程中,组织机构要深入调研,查清事实真相,确定事件性质,并充分征集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作出处置决策,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2.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

舆情监测是对网络平台社会公众的言论和观点进行监视和预测。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会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发公众热议。特别是一些非理性议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测和应对,往往会造成难以预料的结果,进行舆情监测对于学校来说非常重要,完善的信息资源可以准确地把握网民的思想轨迹。要加强日常监测和特殊时期的重点监测,关注网民的主流声音和负面情绪,做好舆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方面的舆情监测工作,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同时,要做好舆情研判,通过来源分析、真伪分析和归类分析,对舆情的趋向作出判断,以便于制定出正确的工作预案,采取应对措施,确保舆情彻底解决。

3.提高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突发事件发生时,网民既关注突发事件的本身,同时还关注突发事件的原因、事件的进展以及与事件相关的其他一些情况,特别是学校对事件处理的态度和方式。网民形成或扩大舆情的过程,其实是期盼事件能够得到合理解释的一种方式。如果期待时间过于漫长,他们对学校的处置工作便会产生怀疑,进而负面情绪就会大量汇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产生对抗情绪。同时,网络的便捷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学校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要及时通过微博、门户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媒体专访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学校对事件处理方式方法、进程以及措施,解答公众的质疑,提高事件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有效控制负面舆情,防止虚假信息肆虐和蔓延,取得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4.注重网络舆情的平衡与引导

加强网络舆论的平衡与引导是网络舆情管理中防止出现舆情危机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网上舆论平衡员”队伍,发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作用、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对负面舆情进行疏导和化解,控制负面舆情的发展势头和矛盾激化,防止出现舆情危机。其次,重视对“舆论领袖”的教育以及对舆论领袖的培养。意见领袖是网络空间对突发事件的传播起主要推动作用的网民,时常在网络发布信息并对他人的观点施加影响,意见领袖的意见表达极易取得学生网民的遵从和认同。学校要重视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对舆情的影响,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抑制网络空间负面舆论的扩散。

5.重视突发事件中学生的心理干预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经历过突发事件时,会不同程度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问题,例如,恐慌、焦虑、压抑、情绪低落等,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调试和干预。如果心理干预不及时、不到位,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持久的心理阴影和心理压力,进而再次引发一些不可预知的危机事件。学校要高度予以重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业机构心理辅导或者通过在线咨询、心理干预辅导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化解内心困惑,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消除该事件对学生的影响

6.对网络舆情处置进行事后评估

对网络舆情处置进行事后评估,可以有效地总结经验,发现漏洞,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对和处置舆情的能力,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平息后,学校要组织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对舆情事件的发生原因、传播特点以及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处理的效果作出客观评价,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学校在网络时代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公众意愿在网络上的延伸。迫切需要在网络舆情研判与突发事件应急舆论引导之间建立无缝隙、灵敏、高效的切换与对接机制。必须在主导、引导、疏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方面改进工作方法,高度重视提升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

所谓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性化等特点。网络舆情对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构成了现实挑战。

加强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突发事件信息公开

政府应搭建网络媒体环境下信息自由传播的平台,以自由传播为原则,限制传播为例外,实现利益相关群体间的信息互动和交流沟通,从而促进共识意见的达成,帮助化解危机。

第一,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搭建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主渠道传播平台,使网络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突发事件信息公开。以应急管理政务内网、应急管理政务外网、应急管理公众服务网及电子信息资源库为基本架构,基本形成应急管理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应急管理系统,完善电子政务内部和外部的办公环境。

第二,及时公开突发事件信息,减少信息沟通环节和信息噪音。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利用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网络论坛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的最新、最真实的消息,以此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对公众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遏制谣言存在的空间,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及其危害程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第三,提高政府善用网络新媒体的技能,避免“瓦釜效应”。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主动接近和善用新媒体,主动观察网络舆情和民意的变化,加强运用新媒体管理危机的能力。同时,应充分警惕它可能造成的“瓦釜效应”。所谓“朝议无黄钟,遂使街谈尽瓦釜”,即在缺乏富有意义的重大议程时,由于商业利益驱使或某些不良趣味的诱因,一些卑微、琐细的议题可能造成巨大影响,最终导致大众轻信盲从和广泛传播。应该建立和完善网民举报受理制度、网络新闻信息公众评议制度,对网络新媒体传播加以监督。

充分发挥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

微博的出现,使得个人成为信息发布与社交网络的个体终端,微博的传播衍生出裂变性、主动性、即时性的特征。微博开辟了政府发布信息的新通道。近年来,政府开设微博已蔚然成风,网络新闻发布会和网络新闻发言人也遍地开花,微博成为应急舆论引导的一线阵地。政府要善用微博,与时俱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沟通系统,重视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建设。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应急决策过程中引入微博的力量。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要有意识地利用微博听民声、聚民智,通过微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倾听公众声音、科学民主决策、启动政策窗口。

第二,多元激励措施吸引粉丝。海量的微博用户不仅仅是庞大的商业资源,更是无穷的公共资源。采取多元的激励措施吸引不同偏好的公众成为政府微博的粉丝,从而影响公众与管理生态,是政府微博公关的必由之路。

第三,进一步加强政府微博的功能建设。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微博实现各项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互动和服务功能:当粉丝对政府的声音发出质疑时,官腔、躲避、推诿、打太极和装哑巴都是危险的,“有问有答,有答有办,有办有督”可以说是对如何实现互动功能的最好解读。

第四,发挥与规范领导干部的个人微博作用。在国际上,智利总统皮涅拉、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等国家领导人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国内,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微博也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当然,领导干部开微博,不能流于形式,为追赶潮流而开,重点不在于掌握纯粹的互联网技术,而在于把握新的观念,以真诚的态度去了解民意,把微博作为干群沟通交流的平台。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技巧与方法

第一,做好政府门户网站和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强化论坛管理。官方网站是政府信息发布的法定渠道之一。要加强主流网站与品牌栏目(论坛)的建设、推介与评选力度,扩大影响力与公信力,形成舆论示范效应,放大主流网络舆论引导或影响非主流网络舆论。要调动网络编辑、论坛管理者、版主的合力,强化论坛管理,培养网络空间独立评论员队伍。

第二,抢占舆论制高点,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以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首先,在信息发布上抢占先机,第一时间将真实、权威、公正的信息传递给公众。其次,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合作,设置议题,集中讨论重点,通过专题对突发事件做深度报道。将突发事件发生的背景、地点、相关人物、过程、动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等第一时间传达给公众,引导公众议题。

第三,培养并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作用。“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是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网络意见领袖充当着政府和广大网民之间“舆情调节阀”的角色。要善于发现和寻找网络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来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立舆论,孤立过激舆论。同时建立权威人士上网沟通机制,以公共协商与远程民主的精神促成议题的解决与理解。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尊重网络传播规律,把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关键环节,寻求突破与转折。要善于利用网络传播规律做好引导工作,干预网络诱致进程。要对网络关注的焦点适时进行变换,引导网络舆论转移关注点。要加强舆论引导力,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实时传递主流声音,有效实现网络意见均衡。要善于抓住网络舆情引导的关键环节。要拓宽网络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使网络成为汇聚信息与观点的集散地、疏导不满情绪与怨恨表达的减压阀;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促和谐,形成舆论合力。

第五,综合利用多个网络舆论引导载体,立体化多渠道展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疏导工作。要培养网上舆论引领员,把网络舆情监控与评论引导紧密结合起来;在本地网络舆论平台上强化网络把关,探索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要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秉承理性、平和、包容的态度,采取沟通对话的“治理”方式而不是关堵封闭的“控制”方式,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

下载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制建设(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制建设(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舆情

    [摘 要] 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将成为各级劳教机关和场所执政能力的一个体现。掌握话语权、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将成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

    在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和某些看似“躺着也中枪”的偶然遭遇中,触及了现阶段资源配置、利益分配、廉政、城乡融合、民众政治参与等社会深层问题。能不能较好地协调和处理各种利......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范文: 李克强:良好关系是中美创造更大全球化利益空间所在引关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第六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的美方代表并座谈。......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与高校网络舆情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构建提出了设想,以期高校在解......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关键点网络舆情分析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关键点网络舆情分析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除了掌握基本的舆论学、传播学等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分析研判和危机管理思维。特......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监控修改01

    一、选题过程及理由 1.选题过程 (1)步骤 1)阅读课题指南,查询以往年度社科基金项目,了解党中央和国家最新重大部署、紧跟国际最新动态,跟踪学术前沿。 2)确定团队小组熟悉的领域或......

    舆情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清江乡换届工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规范我乡应急处理换届工作中的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舆情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

    网络舆情工作制度(共五则)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高度重视“网络问政”,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联系群众、沟通民意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拓宽网络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重视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