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时间:2019-05-13 15:4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第一篇: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引言

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除了受自身消费能力和观念的影响外,也受到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不到30%,但农村人口却占总人口的50%以上,因此分析和研究农村居民消费至关重要,本文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切入,分析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为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财政支农支出指政府通过对农村税收、财政投入及财政补贴等一些财政政策对农村农业进行管理和鼓励,达到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值得指出的是,财政支农支出跟财政农业支出是两个层次概念,支农支出只是农业支出的部分,财政支农支出是由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援农业生产支出,扶贫资金及科技投入等组成的,并且政府对财政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的对应项目随着时间也有一定程度的变更。

我国对财政支农支出的投入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如我国从1978年到2010年,32年里,财政支农支出由75.95亿元增长到8129.58亿元,投入增加了106倍,由此看出我国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的增加。但是我国的财政支农支出投放比例并不是稳定呈上升状态,在1978年至1985年,由于社会不稳定,财政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在1986年至2003年时间段内,财政支农支出投入相对浮动,总体而言,在1978年到2003年间,财政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的占有比率在5%至7%之间上下浮动。而2004年到2010年的几年时间内,由于我国对于三农政策的重视,支农支出投入一直稳定上升,在2010年比重达到9.05%。

(2)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我国对于农业投入不断上升,但是我国农村消费发展状态呈低速增长,其增加速度长期低于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的比重相对下降。用恩格尔系数(EC)即消费水平指标来表达,恩格尔指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比重越低,说明生活水平不断上升。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在1978-1982年,EC大于0.6,在1983-1997年,EC在0.5至0.6之间,1998-2005,EC在0.45至0.5之间小幅度波动,而2006年至今,EC在0.43之间上下波动。从此可以得出,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

三、我国农村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1)不同财政支农支出投入类型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农村财政支农支出一般根据结构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指农村投资性支出,这类支出是政府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出,其目的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以及支援农村集体各项生产,包括了农业支出和林业支出。第二类农村消费型支出,指政府事业部门的消费支出。第三类型为农村转移性支出即社会保障补助性支出和政策补贴支出等。根据数据《我国统计年鉴》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以及部分补充数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利用农村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回归方程,根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可以得出,农村财政投资性支出挤入农村居民消费,显示农业生产要素数量和生产率的提高有效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村居民收入,财政消费型支出虽然对农村居民消费挤入效果不高,但其依然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成本,提高了农村居民消费的纯收入,而财政转移性支出因其间接地补贴了农村居民用于消费的纯收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来看,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人均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即政府支出的正价引起居民消费的提高。

(2)财政支农支出对居民不同消费层面的影响。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的三个类型对于居民在不同方面的消费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在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方面,财政转移性支出的挤入效果是最大的,其后依次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而在农村居民通讯、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财政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挤入效果明显,消费型支出次之;对于农村居民家庭衣食及家庭设备等支出,财政投资性支出对其影响最为明显,其后依次为转移性支出和消费型支出。总体而言,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财政投资性和转移性影响均较大,而非产性的消费型支出对其均较小。

四、关于财政支农支出的建议

(1)完善农村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农村保障体系虽相对于来讲有所完善,但由于农村居民因病致贫或返贫的现象是依然存在的。就医费用一直影响居民消费,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村居民的就医压力。而对于农村养老体系,应加快并全面推广养老保险制度,并积极探索利用土地或其他固定资产做担保的养老保险,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多元化,普及化。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应积极加强农村公路、水电及通信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公路的畅通可以保障在流通过程中的流通质量,减少损失和成本。通信设施可以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为居民提供全面的信息,为生产提供更多的途径,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除此之外政府应积极增加农村财政投资性投入和转移性投入的规模,进一步优化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以及分析了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得出了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其中以政府财政投资性投入和转移性投入最为明显,其次为消费性投入,积极的增加财政支农支出的投入,特别是财政投资性投入和财政转移性投入,可以使居民的收入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三)扩大金融领域的开放

1.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试点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出台,迈出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关键一步。2009年9月,中国国债首次在大陆以外的地区发行,对于推进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2.扩大外资金融机构经营的业务范围

2009年5月,中国首次向外资企业发行人民币证券敞开大门,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成为第一批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外资银行。6月1日,中国精简了对于外资的审核程序,放宽了对于外资机构从事金融信息服务的条件限制。12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外资保险公司设立营销服务部有关事宜的复函》,允许外资保险公司设立营销服务部。2012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了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3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宣布2012年度共核定240亿美元外资银行中长期外债规模,并选取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银行、三井住友银行、东亚银行等6家银行进行试点。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公开外资银行外债额度。

3.有效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

2009年9月2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规定》。规定单个合格投资者申请投资额度每次不得低于5000万美元,累计不得高于10亿美元(之前为8亿美元),合格投资者应在每次投资额度获批之日起6个月内汇入投资本金。在2011年颁布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国直接投资结算业务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10月14日)以及《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12月16日)的基础上,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了21家试点机构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下简称RQFII)资格,并不断扩大RQFII投资额度,允许试点机构将投资额度用于发行人民币A股ETF产品,投资于A股指数成份股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同时,试点机构的RQFII产品也已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部分产品已开始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及银行间市场。2012年4月3日,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新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总投资额度达到800亿美元。2012年5月24日,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交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提出有效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境内外上市;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包括可转换债券)方式到国际金融市场融资。适时启动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试点。④2012年10月11日,中国证监会颁布第86号令,将外资在合资证券公司中的股份限额从33%提高到49%。

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向探索

(一)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意义

1.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要手段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⑤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指明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他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在此背景下,中国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对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成功实施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是中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而且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2.培育带动区域发展开放高地的阶段性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⑥2013年3月,李克强同志在江苏、上海考察时也指出,要立足内需,面向世界,生根亚太,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运营中心来华落户,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引进来要放宽领域特别是服务业领域,走出去要注重形成研发、品牌、营销相结合的综合优势,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用倒逼机制推动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运营总部进入中国,必须以国民待遇为外资准入管理的基本原则,加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深度,通过自由贸易区进行试点,率先达到全球投资规则的要求,获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另一方面,在国际投资规则的谈判中,我们必须遵循对等原则。中国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必须通过加入TPP参与全球投资规则的制定,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遵循对等原则,从而为本土跨国公司建立相应的投资规则保护,避免本土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受到歧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基础。

目前,全球经贸格局发生演变,美式高标准主导全球投资规则的制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将率先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进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开放体制上率先取得突破。这对于加快完成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对于中国加入TPP,进而参与全球投资规则的制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本土跨国公司基地培育的需要

目前,中国已全面实现企业进出口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结算,并出台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2009年7月)、《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2009年7月)、《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2011年1月)等一系列文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将获得率先在区内取消资本项目管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以及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等先行先试措施,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还将为上海培育和集聚本土跨国公司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力地推动国内外跨国公司集聚上海,为上海加快本土跨国公司基地的培育提供难得的重要窗口期。

第二篇: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农业处课题组

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是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内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考评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强调支农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的关系及结果的有效性,目的是提高农业财政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这极大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市财政支农普遍存在资金配置不合理,支农资金管理分散、重复交叉现象突出等问题,同一性质的资金分散在若干个部门,难以协调使用,影响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财政支持农业的项目,尽管也做到多主体、多渠道投入,但从使用上看,还缺乏统筹协调,难以统一运作,形成不了整体合力。造成这一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绩效考评工作的不足,项目绩效不高,财政支农的职能严重被弱化。

随着财政管理由重收入管理向重支出管理的转变,开展对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的必要性也日益显现,对于欠发达地区,有效利用有限的支农资金和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至关重要。在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评价可以说是衡量现行农业财政政策是否科学、合理、完善的试金石。

一、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强化财政支农的支出管理职能。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市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未进行大的改革。在支出方面,重预算分配轻支出管理、重资金拨付轻绩效考评的问题仍然突出。多年来也仍是采取以支农支出增长情况考核的财政收支结果的方法(如“两高于”的方法)。随着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逐步建立,我国财政将逐步由政府包办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支农资金管理的内容由原来的资金分配,拓展到资金支出效果的监督约束,即对资金运用进行跟踪考察。由于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最终都落实在具体的农业项目上,因此,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是监督财政支农支出的基础。通过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进行追踪考评,有利于促进支出管理的科学化,进一步转变和强化财政支农的支出管理职能。

2、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财政支出规模也相应扩大,省以上财政对我市农业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这对加快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没有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在支农资金的分配上一直采用“项目申报加批准”的方法,这种方法客观上造成了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和单位的刚性支出需求;由于没有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客观上支农资金也难以做到科学分配;由于没有绩效评价结果作参考,优化财政支农结构也缺乏客观论据。从理论上说,公共支出管理寻求分配效率,政府要具备能将财政资源从生产效率低的用途转向生产效率高用途的能力。而这需要以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为依据。因此,以公共财政支出的目的为依据,提出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进行科学考核,有助于判定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据此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

3、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财政支农项目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支持作用,而且是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杠杆。因此,财政支农项目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仅直接关系到财政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影响到全社会对农业的投入规模和投入方向,从而关系到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建立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经济性、有效性和效率性进行科学评价,不仅可以提高财政支农项目本身的绩效,提高整个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效率,而且可以使财政支出更好地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4、有利于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监督。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是提高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作用的重要途径。按照委托-代理理论,委托者必须能够对代理者的行为和结果进行监督,代理者才能按照委托者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财政支农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是一种委托-代理过程。因此,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其结果进行科学评判,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部门和单位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同时,通过对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科学评价,不但能找出项目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明确相关责任方的责任,而且还有利于使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部门形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外部评价、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高管好用好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有利于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为了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尝试性地开展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工作,农业财政工作者也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但由于这一工作刚刚起步,更由于支农支出的复杂性,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非常困难。建立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特别是建立起一套适宜我市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既是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管理水平和财政支出效益的需要,同时对于推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财政支农项目的特点

1、农业项目建设时间长,效益发挥滞后性。我市特定的山区气候,使支农项目建设受季节和气候等方面的影响而有所间断,项目建设的时间比较长。项目建设时间长,各种风险都会增加。同时,财政支农项目的效益也不能像工业项目那样能很快地获得,有些项目甚至在项目建成之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收到效果。例如,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效益的发挥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因此,选择适宜的评价时间,对真实地反映农业项目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资金投入集中,产出效益分散。财政支农项目与其他行业的建设项目一样,其资金投入都集中于一个单位,但其产出效益不像工业项目那样集中反映在一个基层生产单位的产出上,而是分散在广大地区众多的基层单位(有的小到农户)。因此,在评价财政支农项目的效益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影响范围,尽可能把项目的效益充分地反映出来。

3、自然因素对财政支农项目的效益产生直接影响。我市是欠发达地区,种养业等传统农业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自然因素对农业项目效益的影响更大。水、旱、风、雹、高温等都影响着农业的产出,造成农业项目产出和效益的年际间波动。因此,在对财政支农项目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辨别哪些变化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哪些变化是由项目引起的。通过建立对照体系,监测对照体系的变化,以便扣除自然因素异常对项目效益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科学的评价结论。

4、财政支农项目的效益往往具有多元性。大多数行业的项目效益往往表现为经济效益。有些财政支农项目的效益也主要体现为经济效益,但许多财政支农项目的效益并非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是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如防护林建设,其效益主要表现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护生态方面的作用。而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类的项目,其效益虽然也可以用增产的粮食来表现,但用这种方法表现出来的经济效益与投入相同资金建设的其它项目比

较,其经济效益可能不高。财政支农项目效益表现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财政支农项目评价不能仅仅以财务评价为限,而应该适当引入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内容。

5、支农项目存在多目标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等项目建设渐显重要起来。虽然这些项目中农业生产开发占重要地位,但由于其以特定的区域作为开发对象,以提高地区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开发内容的综合性强,除了农业生产项目外,还有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以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农村道路、饮水、卫生、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对这类项目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建设目标。同时,由于这类项目涉及地域范围大,在建设时往往按行政区实行分级管理,形成由总项目、分项目和子项目组成的多层次项目管理体系。在各层次项目中,一般又包含属于不同经营主体的项目活动,项目的信息源极为分散,因此,项目评价时信息采集的工作量很大,评价指标不能过多。

6.财政支农项目与千万农民利益紧密相连。在很多情况下,财政支农项目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业和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对财政支农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时,既要重视项目建设单位的效益,重视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时也要十分关注项目对广大农民能否带来实惠,能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或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把握我市财政支农项目的特点是做好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

我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种类繁多,每个专项资金的设立都有特定的目的和目标,并相应用于不同的财政支农项目。如果要对每类财政支农项目建立评价指标,不仅指标设计工作量庞大,而且也难以在实践中操作。因此,需要对财政支农项目进行适当的分类。按照一定的标准,我们认为我市的财政支农投入按照性质相同或相近可分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农业科技进步资金、农业社会化服务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农民直接补贴资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资金、财政扶贫资金8类。然后对每一类项目分别设计评价指标,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设计指标的工作量,还可以对同一类项目的绩效进行比较,为以后的财政资金投入提供参考。

支农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可分为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两大类。

通用指标适用于所有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评价。在评价某一项目的绩效时,所有通用指标都要参与评价。在对财政支农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采用以下5个通用指标:(1)项目资金到位率;(2)财政资金带动率;(3)项目目标实现率;(4)项目社会满意率;(5)项目组织管理水平。

专用指标用于不同类别的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评价,以反映不同类别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特点和绩效高低。根据前述“规范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某一项目绩效时,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有针对地按照项目性质特点设置。结合上级部门确定的评价专项指标,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专用指标的考核标准:

1、基础设施建设类

(1)固定资产形成率=(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财政投入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额)×100%

(2)单位投入耕地保护量=项目实施后受保护的耕地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3)单位投入人口保护量=项目实施后受保护的人口数量/项目财政投入

(4)单位投入减损量=项目实施后减少的灾害损失/项目财政投入

(5)单位投入新增旱涝保收面积=(项目后的旱涝保收面积-项目前的旱涝保收面积)/项目财政

三、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途径

(6)单位投入新增排灌面积=(项目后的排灌面积-项目前的排灌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7)单位投入排灌改善面积=项目实施后的排灌改善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8)单位投入新增耕地面积=(项目后的耕地数-项目前的耕地数)/项目财政投入

(9)单位投入建成标准农田面积=(项目后的标准农田数-项目前的标准农田数)/项目财政投入

2、生态环境建设类

(1)森林覆盖率提高量=项目实施后的森林覆盖率-项目实施前的森林覆盖率

(2)林木蓄积量增加量=项目实施后林木蓄积量-项目实施前林木蓄积量

(3)单位投入人均绿地增加量=(项目后的人均绿地面积-项目前的人均绿地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4)单位投入水土流失减少量=(项目前的水土流失量-项目后的水土流失量)/项目财政投入

(5)单位投入森林资源保护量=项目森林资源保护量/项目财政投入

(6)单位投入野生动物保护量=项目野生动物保护量/项目财政投入

(7)单位投入节能量=(项目前的综合能耗-项目后的综合能耗)/项目财政投入

(8)单位投入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项目实施后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项目财政投入)×100%

3、农业科技进步类

(1)单位投入新增种子(种苗)基地面积=(项目后种子种苗基地面积-项目前种子种苗基地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2)单位投入新增种子(种苗)推广面积=(项目后种子种苗推广面积-项目前种子种苗推广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3)单位投入新品种引入量=项目引进的新品种数量/ 项目财政投入

(4)单位投入良种普及率提高量=(项目后的良种普及率-项目前的良种普及率)/项目财政投入

(5)单位投入优质农产品增加量=(项目后的优质农产品产量(面积))-项目前的优质农产品产量(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6)新技术新品种应用率=(应用新品种(新技术)面积/作物总面积)×100%

(7)单位投入新品种繁育量=项目实施后的新品种繁育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8)新增新技术推广面积=项目实施后新技术推广面积-项目实施前新技术推广面积

4、农业社会化服务类

(1)单位投入农产品质量标准实施量=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产量(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2)单位投入农产品质量检测实施量=实施农产品质量检测的产量(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3)单位投入农村信息网普及量=农村信息网惠及农民(农户)数/项目财政投入

(4)单位投入农民培训量=参加培训的农民(农户)数/项目财政投入

(5)农民培训率=(参加培训的农民数/应该参加培训的农民数)×100%

(6)培训农民转业率=(参加培训后转业的农民数/参加培训的农民数)×100%

(7)单位投入带动的农户数=项目受益的农户数/项目财政投入

5、农业产业化类

(1)单位财政投入利润率=(项目实施后的企业利润率-项目实施前的企业利润率)/项目财政投入

(2)单位财政投入利税率=(项目实施后的企业利税率-项目实施前的企业利税率)/项目财政投

(3)单位投入农产品加工率提高量=(项目实施后的农产品加工率-项目实施前的农产品加工率)/项目财政投入

(4)单位投入农产品附加值提高量=(项目实施后的农产品价值-项目实施前的农产品价值)/项目财政投入

(5)单位投入新建示范基地面积=项目实施后的示范基地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6)单位投入基地面积增加量=(项目实施后的基地面积-项目实施前的基地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7)单位投入基地农户增加量=(项目实施后的基地农户数-项目实施前的基地农户数)/项目财政投入

(8)单位投入就业增加量=(项目实施后的就业量-项目实施前的就业量)/项目财政投入

(9)单位投入(基地)农户增收量=(项目实施后的农户户均收入-项目实施前的农户户均收入)/项目财政投入

(10)单位投入产值增加量=项目实施后农业产值增加量(加工产值增加量)/项目财政投入

(11)单位投入农产品单产提高量=(项目实施后的农产品单产-项目实施前的农产品单产)/项目财政投入

6、农民直接补贴类

(1)粮食补贴享受面=(享受到补贴的农户数/按政策可以享受补贴的农户数)×100%

(2)粮食补贴到位率=(实际到达农户的补贴总量/财政补贴总量)×100%

(3)单位补贴粮农增收率=(农户收入增加量/财政补贴量)×100%

(4)种子补贴享受面=(享受到补贴的农户数/按政策可以享受补贴的农户数)×100%

(5)种子补贴到位率=(实际到达农户的补贴总量/财政补贴总量)×100%

(6)单位投入新增农机数量=(项目实施后的农机总动力-项目实施前的农机总动力)/项目财政投入

(7)单位投入新增机收面积=(项目实施后的机收面积-项目实施前的机收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8)单位投入新增机割面积=(项目实施后的机割面积-项目实施前的机割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9)单位投入新增机灌面积=(项目实施后的机灌面积-项目实施前的机灌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7、百村示范千村整治

(1)单位投入通村公里里程=项目实施后通村公里里程/项目财政投入额

(2)单位投入新增村镇硬化道路里程=(项目实施后硬化道路里程-项目实施前硬化道路里程)/项目财政投入

(3)单位投入新增自来水使用人口=项目实施后新增自来水使用人口/项目财政投入

(4)单位投入河道建设长度=项目实施后河道建设长度/项目财政投入

(5)单位投入新增绿化面积=项目实施后新增绿化面积/项目财政投入

(6)单位投入新增公共厕所=项目实施后新增公共厕所/项目财政投入

(7)单位投入新增垃圾箱=项目实施后新增垃圾箱/项目财政投入

(8)单位投入新增生活垃圾处理总量=项目实施后新增生活垃圾处理总量/项目财政投入

8、财政扶贫

(1)单位投入下山农户数=下山农户数/项目财政投入

(2)单位投入农民增收率=(农户收入增加量/项目财政投入)

(3)单位投入农民就业增加率=农民就业增加人数/财政投入金额

(4)单位投入脱贫率=脱贫农民人数/财政投入金额

(5)农民人或户均增收率=收入增加额/农民人或户数

(6)农民人或户均消费增加率=(农民人或户均消费增加金额/项目实施 前农民人或户均消费金额)×100%

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界定了用以反映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各个侧面,但是,由于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量纲各异,各个指标对于实现财政支农目的的重要性也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各个指标数据相加来说明某一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整体情况。为此,需要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使我们能对某一特定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进行整体的评价。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项目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是实现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途径,具体的步骤是:

第一步,根据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的原则、不同类别财政支农资金的设立目的,以及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建立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每个指标对于项目综合绩效和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设立目的的相对重要性,并用数量化的方法表示出来,即赋予每个指标一定的权重。

第二步,通过收集相关行业的业务技术标准,或通过调查相同或类似实际项目的情况,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参照标准,即确定指标的标准值。根据指标的数学特性,确定对实际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即确定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法。

第三步,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即构建计算综合评价值的数学模型。

第四步,运用统计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法收集项目绩效评价所需要的实际资料,并根据评价的要求计算好评价指标的实际数据。

第五步,把评价对象的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得分值,并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被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数。

财政支农项目数量多,绩效评价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绩效评价工作宜实行“统一组织、分级实施”的管理办法,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管理,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分级实施。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直接组织实施,也可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实施。不管由谁组织实施,评价工作必须做到客观、公正、科学、规范。

组长:李小涛成员:金宝林桑雪文曾贞单岚

执笔:范成成

第三篇: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面对全球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经济环境,拉动内需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期消费不足的农村市场成为新的发力点。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电商巨头的推动和农村居民的参与下,我国农村电商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电商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工业品下行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农产品上行和增加就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当前为促进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发展,仍需在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物流设施、金融扶持和人才培育方面继续推进各项工作。

关键词:农村电商 发展现状 农村居民消费 影响

引言

近年来,全球经济在总量上出现了停滞状态,中国经济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面对当前国内投资基数已经十分巨大,投资增速将回归常态,全球贸易低速增长,外部需求疲弱态势仍将持续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不小。消费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转型期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因此,我国要扩大内需,以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占比不断下降,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仍有618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5.23%。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偏低,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为242927.4亿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为54574.1亿元,仅占全国居民总消费支出的22.47%。因此,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成为当前拉动我国内需,促进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措施。

农村居民消费一直都是不少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当前已有文献主要是从收入水平、人口特性、社会保障、金融发展、财政支出等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随着我国流通行业的发展,有学者开始尝试从流通业发展角度对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展开探讨。

李骏阳、包伟、夏禹铖(2011)通过引入偏最小二乘法,量化研究农村消费品流通发展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之间的关系,表明发展流通业能有效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李志刚(2013)以江西省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村流通业规模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是最主要的;流通业的投入也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积极作用,但并不显著。吴学品(2014)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农村流通总量对农村消费的弹性系数为正向且逐年上升,但农村流通总量对农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低于城市。高核、王静、赵璋(2015)利用2004-2013年云南省农村流通业发展与消费支出增长水平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消费与流通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结论。

近几年,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作为一种商品流通形式,一种全新的贸易形式和手段,电子商务做到了“交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颠覆了传统商贸流通,农村电商的发展在丰富农村流通渠道的同时,也将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和水平。

本文将结合现有相关研究,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农村电商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提出促进我国农村电商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建议。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一)国家部委大力支持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注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密集出台了系列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物流、基础设施、金融、市场环境等全方位支持。中央有关文件和国务院有关政策如表1所示。

同时,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当前各部门正在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是由团中央和商务部联合实施的,意在通过技能培训、金融支持、领建站点等途径,引导广大农村青年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二是“快递向西、向下服务拓展工程”,是由国家邮政局和商务部一起实施的,目的是进一步健全城乡快递服务网络,加强快递在中西部、农村地区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三是“电商扶贫工程”,是由国务院扶贫办牵头的,2015年被正式纳入精准扶贫工程,是利用财政资金的引领,鼓励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培育农村电商环境,整合贫困地区优势产品,对接市场,帮助农村居民脱贫致富。

四是由全国妇联牵头的“巾帼电商创业行动”,鼓励农村女能人依托“妇女之家”,搭建以农产品销售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妇女致富新空间。

五是“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是商务部、财政部落实李克强总理“互联网+”行动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全国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县,增加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促进农村电商发展。

(二)电商巨头争相发力

伴随电商企业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城市电商市场日趋饱和,农村电商开始成为各大电商企业争相发力的新蓝海,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的农村电商政策更是加快了电商企业在农村的发展步伐。

2014年9月,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上市后明确表示其未来的三大发展方向为涉农电商、大数据业务和跨境电商服务。随后,阿里巴巴集团启动了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设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的千县万村计划。此外,淘宝网还针对农村市场推出了二级页面“农村淘宝”,特别设置了农资农具品类和契合农村用户出行需求的汽摩配件,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消费选择。

自2014年11月启动农村电商项目以来,京东目前形成了县级服务中心和京东帮服务店两大模式。县级服务中心采用公司自营的模式,主要承担代客下单、招募和培训乡村推广员以及营销推广等功能;京东帮服务店则采取加盟方式,主要针对大家电服务需求,为农村消费者提供配送、安装、保修等一站式服务。此外,2016年1月,京东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签署了《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更进一步推动了京东农村电商的发展。

苏宁云商集团则利用其实体零售渠道优势和专业的零售经验开展农村电商战略,自2014年起,苏宁通过将原先三四级市场的代购点、售后服务网点等进行改造升级,变成集销售、物流、售后、客服、招商等功能为一体的苏宁易购服务站,并计划在2020年前建立10000家服务站,覆盖全国1/4的乡镇,深入全国农村,从渠道建设层面打通“农村电商”发展壁垒。此外,2015年5月上线的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也以多种方式带动了多地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区域农产品走出去。

除了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角逐农村市场外,国内零售巨头如大商集团等也在不断加入农村电商的行列,推动着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居民参与度不断提高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渗透速度加快,农村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网购人群也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为1.78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7714万,农村网民网络购物使用率达43.3%。此外,农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年增长率高达40.6%,是农村网民各互联网应用中规模增速最快的。

同时,阿里研究院与阿里农村淘宝事业部联合发布的《农村网络消费研究报告(2015)》指出,农村网络购物规模呈现增长快于大盘的趋势,淘宝网(含天猫)发往农村地区的订单金额占全网的比例,从2013年第一季度的8.65%,上升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9.64%,两年增长了1%。根据阿里研究院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村网络消费总额约为1800亿元,预计2016年这一数字将攀升到4600亿元,农村居民对网络购物的接受度和参与度都在不断提高。

此外,农村网络购物的发展在刺激农村居民消费的同时,也唤醒了农民的互联网意识,促进了农村电商在农产品上行方面的发展,农民开始学会借助电子商务推销产品。根据《2014-2015年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截至2014年,我国有各类涉农电商3.1万家,其中涉农交易类电商有近4000家,农村居民逐渐将电商作为销售农产品的新途径,对农产品电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在逐渐提高。

农村电商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丰富消费选择,提高消费意愿

受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4元,2014年增加至28843.9元,5年增长50.94%;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5919元增加至2014年的10488.9元,5年增长了77.21%,表明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已经超过了城镇居民,农民生活在不断改善。

根据消费理论,收入的提高会带来消费的增加。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交通和信息的不畅通,流通业的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有限。当前农村的购物渠道主要包括农村小卖部、农村供销社、农村集市以及乡镇商店,商品类型和款式有限,且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假冒伪劣产品较多。另外,有些产品如大家电和家具等要到县城商场或者附近的大中城市才能购买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交通成本,且大中城市商场的物价普遍较高,不符合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因此,在现有的消费渠道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有限,消费需求被抑制,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促进工业品下行,丰富农村居民消费选择,满足其对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提高其消费意愿。

首先,农村电商的发展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用品选择。通过电商,只要有互联网,农村居民就能像城镇居民一样拥有丰富的消费选择,并且还可以方便的比较商品价格,查看商品评价,便捷地选购各种质优价廉的生活用品,解决了农村居民“买不到”的难题。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报告,大家电是农村居民网络购物消费最多的品类,这说明农村电商在农村消费升级过程中起了较大作用,刺激了农村消费。

其次,农村电商的发展刺激了农村居民的生产性消费,农业生产性消费主要体现在农具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上,其价格和质量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成本和质量。通过传统的销售渠道,农民可以购买的农具和农业生产资料通常受限于当地市场的供应,种类比较单一,主动选择的范围较小。然而通过电商平台,农民可以选购先进的农具以及丰富的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比如农村淘宝就在首页特别设置了农资农具品类,方便农民便捷选购。

(二)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

由相关的经济理论可知,收入是消费的重要决定因素,虽然这几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但因为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总体上还是比较低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19968.1元,占人均收入的69.2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8382.6元,占人均收入的79.92%。由此可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较低的收入水平使得其总体消费水平较低。因此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

首先,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产品上行。当前农产品的外销一般是通过商贩进行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中间经常要经过好几次流转,农产品特别是生鲜产品在流转过程中容易造成损失,因此初始收购价格通常较低。此外,在这种外销模式下,供需信息不畅通经常导致农产品滞销,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农村电商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直接连通生产者和消费者,省去中间多次的流转,降低流转过程中的损失,提高农产品的初始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使供需信息更加畅通,通过电商平台可以了解到全国各地的供需信息,解决卖不出和买不到之间的阻碍。同时生产者还可以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调整农产品的生产,有效解决供需矛盾,减少农产品滞销带来的损失。

其次,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村就业。一方面,电商行业的发展本身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包括服务店的工作人员、乡村推广员、快递人员等。如苏宁2015年就在开设直营店、加盟店、特色馆、物流配送、售后等方面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达3万人;京东集团为了构建覆盖农村地区的电商新网络,在2015年也招募了近10万名的乡村推广员。另一方面,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居民创业,从而间接带动农村就业,近年来,一些农村青年开始开设淘宝店铺,利用电商结合地区特色在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进行创业尝试,开辟了新的创业路径。就业的增加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从而刺激消费。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对策

(一)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点。虽然当前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12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8%,但相比城镇62.8%的普及率还是偏低的。因此国家要进一步落实农村宽带普及的规划,稳步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时要降低成本,减少网络费用,为农村电商的开展提供有利环境。

(二)加快完善配套物流设施

配套物流设施的不完善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物流和电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农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配套物流设施的完善。当前我国农村物流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成本高的配送问题,同时冷链物流的落后也制约着鲜活农产品上行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农村物流配送发展,在最后的配送阶段可以通过委托一个村镇定点机构统一配送的方式,充分整合物流资源,降低配送成本,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此外,要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建设工作,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农产品实现快速且低成本的流通。

(三)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物流设施的完善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是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社会各项资本参与农村电商发展,对投入农村电商的资本给予税收优惠,同时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低利率的资金支持,在网络普及、电脑配置和农村公路建设等方面给予补贴,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

(四)加强农村电商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育

农村居民作为农村电商的重要参与主体,其对电商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对农村电商的发展影响很大,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对电商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不足以支持农村电商的全面发展,因此做好相关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育工作很重要。

首先,可以通过举办培训讲座,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等方式加强农村居民对计算机、网络、电商平台、电商交易等的认识,同时及时组织开展电商活动,使农民从电商中获得实际利益,提高全体农村居民对电商的接受度。

其次,要引导鼓励青年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培育一批观念先进、能力出众的农村电商人才,从而在农村电商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领农村居民一起促进农村电商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学品.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上海大学,2014

2.李骏阳,包伟,夏禹铖.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

3.李志刚.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及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3(2)

4.高核,王静,赵璋.云南省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8)

5.魏延安.农村电商的机遇与现实困难[J].新农业,2014(24)

6.林洁.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研究[J].南方农机,2015(1)

7.贺国杰.农村电商的物流瓶颈及应对措施[J].物流技术,2015(14)

8.胡平源.农村电商的七个现实问题解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24)

第四篇:财政支农

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思考

在我国,“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问题,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增加支农资金的总量固然很重要,但如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却成为摆在涉农部门面前的大课题。可以说,长期以来,中国财政支农问题严峻,且矛盾的焦点就是效率低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作为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子系统,是对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的一次改革,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相对于财政支农资金分散使用、管理而言的,它是将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种支出资金,整合使用、整合管理,以及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大的支持效果。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不仅涉及经济中的资源配置问题,还涉及资金管理的问题。支农资金的整合就是要实现农业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责任性”的统一,重点解决分割管理状态下资金的安全性不高、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不高、管理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就是由农业财政部门主导,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突出财政支农重点,盘活现有存量资金,建立捆绑投入机制,在不改变支农资金特点和性质的前提下,变分散到各部门的平均投资模式为相对集中统一的投资模式。

政府为此也做了许多的工作。2004-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总体要求;财政部先后出台《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农[2005]31号)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的力度,提高使用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向各地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6]462号);2008年财政部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来发展现代农业。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之中,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遇到了种种问题,如思想仍然不统一,思想解放速度太慢,社会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支持不够等,这都将损害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效果。

我们知道,我国属于经济转型阶段的发展中小农大国,而且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是短缺的。正是财政支农资金的这种稀缺性,为我们探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经济学角度。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就是如何把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花费,也就是说,它摒弃了传统的单纯关注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而是把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经济学视角上,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实质上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一个合理的资金整合共享体系,不能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也不能建立在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而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内在的动力之上。因此,可以才下面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1)制度规范: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正式制度,并辅之以非正式制度的协同法经济学理论认为,法律与经济学有相当的共通之处,可以用法律为经济奠定制度基础。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更有利于推进合作,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匹配和均衡,是整体制度化结构得以真正确立的重要条件。但实际上,我国一直缺乏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与之匹配的整合共识,只是靠行政手段配置庞大的财政支农资源。

(2)内涵拓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农”,拓展资金内涵

马克思认为,货币资金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动力”。而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具有很强的稀缺性,所以应该以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为引线,以资金整合为平台,引导社会资金向“三农”领域转移,发挥协同倍增效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财政支农较少考虑用信贷资金作为财政投资不足的有效补充,同时由于农业投资具有明显的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赢利低得特点,导致其对市场资本也缺乏吸引力。因此,应在加大激励机制建设的同时,强化县级政府责任,以此降低风险预期。

(3)外围突破:逐步整合农业资源诸要素,实现整合外围的突破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逐步向要素整合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所以,应该通过实施财政支农项目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品种资源、营销渠道等诸要素合理整合创新,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给和农村生产率的提高。

第五篇:2014年1-4月北京市丰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2014年1-4月北京市丰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2014年1-4月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77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01元,增长13.4%。八大类消费“七增一降”,消费支出特点突出。下面从吃喝住行几个方面看丰台区农村居民生活变化:

一、吃喝追求营养,在外饮食逐渐增多

从消费结构看,食品支出仍是消费的主体。2014年1-4月,丰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629元,同比增长12.9%,拉动生活消费支出增长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饮食更加注重营养,食品消费中的水产品及制品同比增长15.3%;茶叶、饮料同比增长18.2%。随着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在外饮食也逐渐增多,支出同比增长9.8%。

二、居住追求品味,装潢支出稳步增长

2014年1-4月,丰台区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613元,同比增长8.2%。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居住的舒适和品位,居民购买装修生活用房材料支出同比增长5.8%,购买家庭设备、用品中的室内装饰品支出同比增长7.9%。

三、出行追求愉悦,旅游消费火爆增长

2014年1-4月,交通和通讯人均支出762元,同比增长39.4%。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受汽车摇号政策影响,以及人们环保理念不断提升,农村居民购买电动自行车支出明显增多。购买交通和通讯用品支出同比增长29.2%,交通和通讯服务消费支出同比增长51.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愿意走出家门,参加旅游、健身、文化娱乐活动明显增多。旅游支出同比增长58.9%,休闲娱乐费同比增长35.6%。

下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牧区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合集)

    浅谈农村牧区财政支农惠农政策 一、前言 “农业丰则国强,农民富则国盛,农村稳则国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做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支农惠农决策,各......

    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调查问卷

    “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江苏省的学生,首先感谢您协助我们本次问卷调查,祝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此问卷为问卷星网站网络问卷,对您本次填写的......

    财政转移支出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上下级预算主体间、同级预算主体间的收支规模是......

    财政支农内容

    在农业财政政策中,财政支农,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支农是指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是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主要手段,是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

    财政支农论文

    目 录 摘 要 ..................................................... 3 关键词 .................................................... 3 1.财政支农 ........................

    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支农政策生产篇 一、农作物良种补贴 农作物良种补贴是指国家对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的种植者实行的良种补贴。 水稻良种补贴,早稻10元/亩;中晚稻15元/亩;小麦、玉米......

    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支农政策介绍 农财科 黄小平一、财政涉农补贴政策…………………………………2 1、粮食直补…………………………………………….2 2、农资综合补贴………………………......

    万年县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1

    万年县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财办【2008】43号)、中函校【2009】8号及省市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