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勤工助学维权困境与对策
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维权困境与对策
如今,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已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潮流。随着大学生勤工助学热情的高涨,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中合法权益保障受侵害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而大学生在勤工助学的维权活动中又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境,如何切实保护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合法权益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大学生勤工助学维权现状调查
笔者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中做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5份。调查结果表明:(1)共有422人从事过各种性质的勤工助学活动(占87%),其中16人是由学校提供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其余的406人都是在校外从事勤工助学活动。(2)在勤工助学活动中曾经遭遇侵权的学生约有235人,全部集中在校外从事勤工助学活动(占57.9%),主要表现为:用工单位的超低工资、无加班费、拖欠工资、扣押证件和中介诈骗等。(3)在校外勤工助学过程中遭遇侵权时,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但真正采取向有关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的仅有19人(占8.1%)。有82.9%的大学生选择自己承受损失—自认倒霉, 9%的同学选择私下与同学一起解决。
二、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维权困境
(一)立法困境
1、大学生勤工助学不能适用劳动法。大学生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不能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原劳动部1995年《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学生不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其身份是学生,不是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其勤工助学行为不适用劳动法。学生不能纳入劳动关系领域。学生的本职是学习,一旦将学生纳入进来之后,会涉及很多问题,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劳动纪律、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福利待遇等是否都要适用?如果全套适用之后,他是否还是学生主体的身份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立法还不能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之前,将学生纳入进来是不合适的。[1]
2、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的勤工助学活动适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为规范管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该办法是目前适用于大学生勤工助学方面的最主要的行政规章。该办法第6条明确规定,勤工助学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同意,不得聘用在校学生打工。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在本办法规定之列。勤工助学活动分为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和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而只有学校确定的校内勤工助学和学校组织联系的校外勤工助学活动才受到该办法的调整。以我院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为例,学院每年大概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为400个,和我院在校学生人数为13000人的基数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而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由于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的缺失,程序繁杂,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等原因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目前执行情况并不乐观。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往往是大学生的个人行为,自行联系。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就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效果也不理想。
3、大学生自行联系的勤工助学活动适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提供劳务的过程,和雇主签订的是劳务合同而非劳动合同。雇主违反劳务合同一般只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不涉及行政和刑事责任,不能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司法困境
大学生勤工助学维权的司法困境体现在:诉讼成本高,败诉风险大。既然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不适用于劳动法,那么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就只能由《民法通则》及其他相关法律来调整了。这就意味着,在许多情况下,学生要在此类纠纷中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就只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而诉诸法院,对于一个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而言,诉讼的成本无疑是非常昂贵(这种成本既包括律师费等诉讼费用,也包括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消耗)。[2]昂贵的诉讼成本带来诉讼的不经济。显然,被不良中介骗去100元的信息费和诉讼需要支付的成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大多数学生都是自认倒霉了事。
大学生由于没有经验,证据缺失,诉讼后可能面临败诉的风险。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法的规定,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实行的是“谁主张,谁举证。” “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实际上是指谁提出主张或者抗辩,谁就应当对此主张或抗辩的事实的存在进行举证。在民事诉讼中,勤工助学中被侵权的大学生必须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损,而在校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工作时没有签订合同。缴纳费用时,不注意索要发票、收据等,他们往往无法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往往会面临败诉的风险。
(三)个体困境
大学生在校外勤工助学维权过程中往往只是他们的个人行为,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同时由于大学生法律知识和维权行动的缺乏,也导致其维权受阻。
1、勤工助学维权活动的个体性。现阶段的勤工助学活动呈现出自发性和分散性的特点,[2]大学生通过中介所、墙上的招聘广告、同学的推荐等方式来获得家教、兼职等勤工助学工作。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没有照应。相应地,其维权活动也仅仅是大学生的个人行为,社会阅历不足的大学生个体,对抗有组织、有谋略的单位和社会中介,其维权活动的风险可见一斑。
2、大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在校大学生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法律课程相对而言课时较少,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即使学习了《民法通则》、《合同法》等相关内容,也仅仅是蜻蜓点水,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如:用工单位以代缴个人所得税为名义克扣劳务报酬时就因为大学生不知道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而不能据理力争。
3、大学生维权行动的缺乏。大学生明知被侵权了,也有很强的维权意识,但落到实处的人很少。究其原因是多数大学生的基本生活保障主要由父母提供,面临生存威胁少。部分贫困大学生目前在激烈的竞争中,因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工作,不敢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维权。依法维权比较繁琐,他们往往采取放弃的做法。
三、大学生勤工助学维权的对策
(一)立法完善
学生的主业肯定只能是学习,而不可能在学业之外去谋生。从法律角度来说,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应该纳入民事雇用关系,而民事雇用关系并没有全部纳入劳动法调整。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行为不受劳动法律法规的调整,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实现保护勤工助学学生合法权益的目的。
1、制定专门的勤工助学法
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法规或政策来规范这个市场,这是大学生勤工助学维权遭遇的最大尴尬。应出台专门的《勤工助学法》。勤工助学法要保障大学生的工作安全,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合法,勤工助学活动不得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健康。主要内容可以包括:规定劳动部门是勤工助学的政府管理机构,负责勤工助学市场的管理;明确各高校勤工助学中心的职责和要求;参照《劳动法》,规定勤工助学的工作时间及勤工助学的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工作种类等合法权益,如可以规定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超过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学生健康的劳动;临时岗位每小时酬金可参照学校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合理确定,原则上不低于每小时8元人民币等等。参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校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发生工伤事故可比照《工伤保险条例》标准向用工方提出损害赔偿等。[4]
2、规范社会职业中介组织的立法
社会中介鱼目混杂,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往往会受到不良中介的欺骗。所以应尽快为社会职业中介组织立法,加强对兼职市场的规范和管理。规范社会职业中介服务市场。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从业人员资格和人才中介服务组织资质注册登记制度及年审制度。具有不同实力和经营业绩的职业中介服务组织可以由行业协会评定不同的资质,不同资质的职业中介服务组织从事不同的职业中介业务。规范中介组织及其行为,使其规范、有序,加强政府监督检查力度,打击严重侵害大学生权益的不法中介机构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组织完善
1、政府职能的完善
在大学生勤工助学维权行动中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工商部门、公安部门在大学生勤工助学维权活动中要勇于承担责任,发挥积极作用。[5]工商部门对于中介组织要加强审查,明确其营业范围,对没有资质的职业中介要依法及时取缔,对违规经营的中介要严厉查处;公安部门对涉及违法犯罪的违规传销行为要及时履行相应职责,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2、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的完善
勤工助学具有参与人员多、法律性强、服务特殊、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支专职、专业的管理队伍,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设专门的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具体负责勤工助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审核和批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设定、用工要求、计酬标准,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和酬金发放等工作,及时处理勤工助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开拓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建立校内勤工助学基地、实体和管理网络体系,为学生参加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单位,在确保安全、不影响学业和没有不良社会影响的前提下,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活动;开展必要的学生勤工助学岗前培训,法律教育、安全教育以及与学生德育相结合的自立自强、诚信、感恩、责任意识教育;构建必要的勤工助学的资讯平台;积极帮助勤工助学学生维权等等。
(三)大学生个体的维权完善
1、社会知识的完善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增加社会知识、学习社交技能等。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诈骗和不法现象被曝光,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等了解这些事件,以免进入不法分子设定的圈套。与此同时,广泛涉猎社会和人文知识,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最好能促成与雇主“双赢”的结果。[6]
2、法律知识的完善
大学生要加强法律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认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和勤工助学相关的具体部门法知识,如:《民法通则》、《合同法》、《民事诉讼法》和《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等等,掌握如何签订合同、如何鉴别真假中介、如何判断用工单位和工作性质的合法性。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和勤工助学有关的安全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了解勤工助学可能存在的各类陷阱,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强化自我保护能力。在遭遇侵权后,立即向学校勤工助学中心、劳动部门、法院或公安部门寻求帮助,寻求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3、证据取得的完善
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大学生要刻意保留相关的证据,以便在诉讼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如针对现实存在的用工单位不愿签劳务合同,而大学生又希望得到勤工助学岗位的现状,可以以录音的形式保留证据,以便诉讼的需求。
结论
大学生校外勤工助学的行为虽然不受《劳动法》的保护,但是仍然受到民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政府、学校和大学生个人都应当共同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保障大学生的勤工助学维权活动。
第二篇:浅析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及对策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
姓名:张磊学号:11级工商2班201119211069
摘要:
现如今提起大学生我们会很自然的谈论起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之相伴的便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尝试着自己创业,并且有很多已经创业成功的先例更加让大学生创业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作为当代大学生,而且还是准大四的学生,马上面临着就业与创业的抉择。显然在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心里都有着一颗自己创业并且希望创业成功的进取之心。
关键字:创业困境对策理性
大学生是充满激情,理想与抱负的一个群体,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创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让他们可以大展拳脚,他们对创业更是乐此不疲。现今各大高校也在对这一方面进行高度开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校园内部开展各种与创业有关的活动,让大学生体验创业的艰辛,从中获取创业的经验。人们都说,是骡是马总是要拿出来溜溜的,因此一味的纸上谈兵不如,亲身感悟更来得实际。因此,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就选择了创业。在此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与学习一些对于大学生创业途中会遇到的困境和对策,大家一起共勉。
我主要从大学生创业途中所遇到的资金,人际关系,以及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分析。
大学生创业首先面临的是资金不够充足。资金是创业者创业必备要素之一,而资金充裕是保障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而占.获取创业资金途径和数日却相当
有限。资金来源途径有以下:一是靠自己去赚取;二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去;三是风险投资;四是获取政府的免费支助或者贷款。资金来源途径不是太慢,或许就是亲戚朋友怕失败对创业的大学生不放心,不会投资太多资金;而社会上的投资公司往往因为大学生创业经验少,企业规模小,风险大等原凶不愿意给予投资;再者对于政府的支助和贷款,但由于名额少。申请手续复杂。周期长,门槛高等原因。实际上并不容易办理。因此,资金不足是一个长期困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其次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创业成功与否的霞要因素。丰富的社会经验可以让自己和团队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让自己感到方向明确,不会感到茫然。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免一些不必要的办事程序。可使自己办事顺心得手。然而大学牛自身社会实践有限,缺乏与社会的接触和了解。因而积累的社会知识、处事原则、操作程序等也是相当的有限,对于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太多的是一些理论知识.缺乏与实践相结合。人际关系的积累也比较匮乏,大学生在学校接触的人群往往只是同学和老师,自己本身与社会接触不多,因而很难接触到社会上层人物和精英人士。而和自己处于同一阶层的同学,对于自己创业往往不能给予很大的帮助。
还有就是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薄弱。一是自身知识储备还小够。自身知识储备不是单纯的指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指包括社会经验在内的所有知识的总和。比如对经济类法律知识,社会文化知识,思想道
德等等。二是缺乏一个锻炼和挺升的平台,大学阶段我们学习到了许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合适的机会,使得我们的理论终究是理论,无法与实践相结合,还有一些大学生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愿意结合实际,过于封闭,即所谓的眼高手低。三是自身心理素质较差。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做事缺乏主见、对创业感到畏惧,很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棘手的事情便不知所措。遇事不够勇敢、果断。再次是抗压能力小强,遇到较大挫折时表现出胆怯、害怕,容易选择放弃和逃避。以上种种成为影响我们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绊脚石。
综合以上我们要想在今后的创业路上少一些磕绊,我们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改进。
政府方面的改进措施。政府应优化创业环境政府应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优化创业环境,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1)提供金融支持。(2)建立网络文献信息服务体系。(3)建立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权益保障机制。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将政府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尽快且准确地落到实处。
我们要从自身出发。积累经验锻炼能力.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提高自身的组织领导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霞要的作用.它可以提升企业效率和业绩.甚至也可以让企业转危为安。提升该能力的途径有: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课程;在校期问多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才能;积极组织并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将所学管理理念投入实践。(2)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
抗压能力。平日里要养成始终保持理性、冷静、平和的心态。受到挫折、失败从不灰心气馁,即便成功了也不骄傲。其次,大学生要明白创业道路的艰辛,应做好抵御压力和困难的心理准备,凡事要肯于去拼搏,要勇敢的去挑战。(3)提高自身分析处理事务的能力。分析处理事务能力是每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素养。大学生在平日里要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判断力、执行能力,平日里要养成多思考、多分析的习惯,同时还要多进行思维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办事能力,对现实社会要有深入的了解,要懂得一些社会规则和交际技巧。(4)丰富自身的阅历,增加社会知识。大学生可以参加暑期实践,寻找实习多种途径来增加自身的人生阅历。
如今,创业一词的浪潮愈来愈热,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可以被冲昏了头脑,处于大学阶段以及面临抉择的我们还是要以冷静的头脑分析自身。创业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
参考文献:
肖瑞华---《现阶段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谢纳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究》 杨柳纯----《创业心经》
丁栋虹---《创业管理》
郑冉冉---《成功创业研究》
郭亚红.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三篇:救助管理工作困境与对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救助管理工作困境与对策
救助管理工作困境与对策
[提要] 救助管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党和政府关心弱势群体、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做好新时期救助管理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石家庄市救助管理工作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救助管理;困境;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救助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3月6日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同时废止了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人文关怀,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救助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急需探索和解决。
一、救助管理工作困境分析
(一)对职业化乞讨人员管理的法规不健全,亟待整合。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是《救助管理办法》的核心,是与收容遣送办法的本质区别。但救助管理制度是一项临时性的社会救助措施,不能持久解决问题,正如一位乞讨人员所说:“救助站里再好能管我下半辈子吗?能给我钱花吗?在家里如果有办法生活,我何必要出来呢?”对于另外一些长期流浪乞讨人员来说,乞讨本身已经成为一门职业,甚至是回报比较丰厚的职业,他们已经成为职业化乞丐,自然不会去自愿接受救助,更不愿被送回流出地。职业化乞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省区,这些省区的部分农村有集体结伙外出乞讨的传统陋习,当地流传着“城里磕头,回家盖楼”等顺口溜。
据调查,多数职业乞讨人员不属于“生活无着”,不需要并且拒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绝政府的救助,但他们实施的有害行为确实需要加以约束和管理,而现有《救助管理办法》多为关爱性救助的规定,在社会“管理”方面还有不少缺失。对职业乞讨和有害乞讨行为的管理因法律并未赋予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相应职能和手段,而导致各有关部门在实际执行中常处于进退两难、束手无策的尴尬处境。职业化乞讨人员普遍采取“告知不听,救助不去,劝阻无效,制止不服”的态度,“职业乞丐”已成为一个新的管理盲区,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二)救助条件难以把握,求助人员的甄别核实缺乏规范性操作。按照民政部《实施细则》规定,救助对象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既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又不享受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但是,实际上真正同时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人员比例很小,以石家庄救助站为例:在2012年实际救助的6,589人中,长期在以流浪乞讨为生的人员118人,仅占救助人员总数的1.79%;因钱物花光、丢失或被偷、被抢、被骗等造成生活一时无着,自愿求助但尚无流浪乞讨行为的人员5,788人,占救助人员总数的87.84%;其他原因如公安部门送来、接群众热线等救助人员为683人,占救助人数的10.37%。因此,如何从工作实际出发,合理界定救助对象,做到“应该救助的得到救助,不应该救助的不予救助”还有待研究。
此外,求助人员成分复杂,动机多样,有的为了求得救助而隐瞒个人真实情况,编造谎言;有的随身带有现金,因工作人员无权检查,求助人员骗取救助时有发生。如何对求助人员进行有效甄别,有关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落实救助管理经费有困难,人员编制不足。一是工作经费紧张。流浪乞讨人员往往是跨区域流动,在安置和跨省接送问题上,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跨省返乡工作的通知》指出: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民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要求,落实救助管理工作经费,省级财政部门应根据跨省救助任务量对跨省救助管理站予以补助。财政部督促省级财政部门落实救助管理工作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费。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对中西部救助管理工作予以补助。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兴办救助站并维持救助日常运转就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有限的经费往往只够维持机构基本开支;二是人员编制不足。救助管理站的人员编制大部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核实的,在收容遣送时期还能适应,改为救助管理后,由于工作性质由强制性管理改为人性化的服务型管理,需要24小时值班、街头救助、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及肢体残疾人员等特殊困难人员护理、跨省接送等大量业务工作,人力调配十分困难。
(四)对特殊人群的救助面临困境。首先,对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救助管理及安置是救助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难题。作为特殊的救助管理对象,街头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救助,具有多元性、复杂性、敏感性、风险性等诸多难点。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入院治疗的主要途径是经公安部门护送而来,占到80%以上,其他是热心群众护送来站和接市政府值班电话、群众热线电话后由救助管理站接回的。目前,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经费问题突出,他们的治疗过程复杂而漫长,需要较大的医疗费用;而且救助渠道单一,目前这部分人员的救助和治疗由政府承担,民间慈善机构功能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几年,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石家庄救助站为例:2010年329人,2011年378人,2012年403人。救治经费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次,对流浪乞讨人员中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和管理教育工作也有待加强。由于大多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常年脱离家庭在外流浪,生存环境也使他们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挫折和磨难往往造成他们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如石家庄救助管理站在救助新疆籍未成年人时,由于管理人员与新疆籍未成年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在身份鉴别、与接领人关系的核查和日常救助管理上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新疆籍未成年人曾经出现过绝食甚至自残等过激事件,为促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回到社会,需要在救助管理过程中,由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
二、对策建议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的加速时期,少数社会成员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选择乞讨以维持生存具有一定必然性,乞讨现象一时增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加、乞讨群体规模一度扩大,在所难免。面对这一社会现象,既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更不能退回到“收容遣送”的老路上去。既要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观点,着眼长远,标本兼治;更要着手当前,做到以人为本,积极救助,正视问题,依法管理。
(一)完善《救助管理办法》,加快救助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1、建议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救助管理办法》,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应修改受救助条件,扩大救助覆盖面,将虽没有流浪乞讨行为,但因各种原因已经处于生活无着境地的求助人员列入救助对象,积极予以救助;要尽快建立省际受助人员接送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员接送的程序和规范,健全管理制度。
2、建议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及时总结执行《救助管理办法》工作实践基础上,紧密结合各地实际,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1)成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当地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相关部门(民政局、公安局、城管局、财政局、卫生局、交通局等)为成员,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制定相关部门的职责,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以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城市公共秩序;(2)更多的发挥街道、社区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在救助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增加相应条款,赋予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如当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基层组织可及时告知、进行临时性救助,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反映、积极开展协助性工作。发现乞讨人员违法行为时,应及时举报,协助公安部门调查处理,共同维护社会秩序;(3)增加加强救助管理站防病防疫工作的专项条款。要强调卫生部门的检查督促、防病指导的责任,加强站内工作人员自身防病保护的措施,制定救助站对求助人员要进行身体检查的规定程序和项目,筛查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员。制定符合卫生防疫要求的设施设备标准,并确定达标时限,严防流行性传染病在受助人员中传播,确保站内不出现卫生安全事故;(4)尽快明确救助管理站的基本建设标准、机构编制、救助标准、经费保证,以及责任划分、经费结算等方面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规定细则。保证各项救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以确保救助管理工作协调、高效地开展。
3、建立救助管理工作社会化参与机制。要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慈善团体、宗教组织和广大市民,通过义工服务、捐款捐物、告知引导和直接救助等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救助工作。号召、引导市民将钱物捐赠给慈善团体和公益组织用于弱势群体的救助,使市民的爱心既有施放之处,又能防止受骗上当,还能压缩职业化乞讨人员的生存空间。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支持、参与救助管理事业,建立有效而又稳妥的社会化参与机制。
(二)加强救助管理队伍建设,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开展救助服务。救助管理工作是服务型的管理工作,救助管理工作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为了适应新的救助管理工作的需要,有必要加强救助管理队伍建设,使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素质。
1、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救助管理人员,首先要准确理解、掌握国家有关救助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毫不动摇地按照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办事,自觉维护受助对象的切身利益;其次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富有爱心,责任感强,尊重人格,保护受助者的权利;最后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救助管理工作的工作对象十分复杂,对象的复杂性要求救助管理工作人员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及决断能力。
2、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救助管理工作是一种典型的助人工作,搞好这项工作,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关于社会与关于人的知识。要站在较高的水准上观察、认识、分析人的行为与心理。此外,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开展救助服务,总结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本土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三)创新工作方式,与时俱进,积极有效地开展救助管理工作
1、创新工作方式。救助管理站要从特殊困难群体的特殊需求出发,逐步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的救助方式,丰富救助内容,实施人性化的救助。除日常救助外,要针对不同类型受助人员的生理、心理、文化水平、个性特征进行必要的物质帮助。综合运用社会工作、心里辅导、技能培训、文化教育、行为矫治、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专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工作方法,争取逐步做到“分类救助,按需施救”,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2、拓展服务功能。救助管理站要坚持“以人为本”,拓展救助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为受助人员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开通救助服务咨询电话、实现街头救助经常化、在市区繁华路段交通要道设立救助引导牌、发放救助引导卡以及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家庭暴力庇护中心,对未成年人、妇女和老年人实行保护性救助;通过为下岗失业等人员提供公益岗位,让他们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既有效地解决了救助管理机构人员紧张问题,又保障了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扩大了救助服务网络覆盖范围。
(四)积极发展城乡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源头上根治乞讨现象。治理乞讨问题还要从治本上下功夫。从源头上,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必须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加快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以保障贫困人口的最基本生活。同时,加大扶贫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引导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在城市,应当逐步给予符合相关条件的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降低他们在城市就业的门槛;而当他们失业或陷于生活无着时,应当纳入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覆盖范围。解决乞讨问题的最根本之道,则在于加快社会结构的转型,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通过完善基于公平和公正的社会政策,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主要参考文献:
[1]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2]齐建辉.职业乞讨亟须治理[J].社会福利,2010.2.[3]汤秀娟,王霞.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8.------------最新【精品】范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第四篇:农村妇女参政困境与对策
小议农村妇女参政困境
建国60多年以来,新中国为妇女参政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一)1949年 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其中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二)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选举法 》的第四条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三)1954年颁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第八十六条和第九十六条又再次重申:“妇女有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生活各个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四)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尽管通过以上种种努力,中国目前的妇女参政状况仍然很不乐观。我们知道自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之后,各国纷纷采取行动提高妇女参政,我国妇女参政尽管绝对数有所上升,但在国际社会的排名却从1995年的第12位下降到2004年的第37位。这说明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近年来我国妇女参政的进展速度缓慢。现实政治生活中妇女的参政权利受到很多限制,即使妇女获得选举权以后,我们可以发现按照仅仅有法律所认可的那个选举权,并不能够自动地变成实际的权利,而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仍然是不平等。而我国农村妇女的参政现状则更是令人担忧。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有21%的无土地农村妇女,有占全国90%的妇女文盲,有近65.7%的低收入妇女群体。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妇女的参政议政。总的来说,制约我国农村妇女参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妇女弱,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家庭暴力方面,2010年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其中,明确表示遭受过配偶殴打的已婚女性为 5.5%,而农村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比例占到7.8%。这个数字之高,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21世纪的中国农村,还有这么多的女性同胞遭受这种不公正的待遇。
农村妇女愚,在农村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而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则更为的低,2010年全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中西部农村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 年,比京津沪和东部地区农村妇女分别低2.2 年和0.8年,比该地区农村男性低0.5年,中西部农村妇女接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只占10%,远低于京津沪和东部地区农村妇女,也比该地区农村男性低4.6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有8699万文盲,文盲中73%是妇女;妇女文盲占妇女总数的24%左右,90%分布在农村。在农村,由于长期重男轻女封建观念的影响,以及关于男孩的受教育回报率高于女孩的观念的的深入人心,女孩的受教育,尤其是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男孩。
农村妇女穷,在我国,女性劳动收入相对较低,两性劳动收入差距较大,同样的,我国农村妇女的劳动报酬则相较而言更低。
而以上这些都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着我国农村妇女参政。弱、愚、穷构成当今农村妇女的基本特征。如果说农村穷、农民弱、农业真危险,我们就要说农村妇女更穷、更弱、更值得人们去关注和帮助她们,让她们能够走出这种困境!在农村,她们有繁重的家庭家务负担,她们受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制约,她们要面对尚不全面公平的选举机制,于是她们对于农村政治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迷离的政治现象望而却步,她们选择回避政治倾轧和贪污腐败,她们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敢站出来竞选。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做的是贯彻宣传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观念,妇女平等参与决策,不仅是要求单纯的公平和民主,也可视为是使妇女利益得到考虑的一项必要条件,如果各级决策进程没有妇女的积极参与,并且没有吸纳妇女的观点,就不可能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的目标。更要推动政府各部门积极参加到促进农村妇女参政的活动中来,妇女参政没有政府的支持,将举步维艰,尽管宪法上有保证每个妇女参政选举的基本权利,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一个国家的妇女参政程度和这个国家的政府支持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意识的培训,她们需要支持,她们更需要自信,而我们能做的最多的,我想应该就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宣传支持她们,让她们能有自信站上竞选台,说出自己的竞选词。
宪法赋予每个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了60余年之后我们再回头看,中国妇女的参政议政状况并未得到多大的改善。农村很穷,农民很苦,而农村妇女更需要我们的关注。人人生来平等,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靠一种性别的努力或者政治垄断就可以的,人类的发展更是需要全人类的共同推动。解决农村妇女的问题,保护好她们的这一权益,不仅关系到调动她们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平安与和谐。
—— 张朝娟
10人力资源管理2班 学号:100701086
第五篇:大学生维权与法律论文
大学生维权与法律论文
University student activist and legal papers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 教育 的改革和 发展,大学生的权益意识在逐步增强、维权意识逐渐觉醒、维权活动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但就整体而言,大学生维权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将通过阐述当代大学生维权的含义和维权活动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维权案件,提出推动大学生维权活动健康发展的建议。
【Abstract】With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and gradually increase awareness in the interests of upholding human rights and the gradual awakening of consciousness, human rights defenders from scratch,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But on the whole, college students are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status quo defenders.This paper will explain the meaning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rights protection and advocacy activities, the status quo,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ights protection cases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activ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uggested.【关键词】大学生维权现状案件分析论文
【Keywords】University studentThe status quo defenders
Analysis of the casesPapers
一、大学生维权的含义
大学生维权主要指大学生个人或相应的组织,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据我国法律以及政策规定,通过法定程序,借助司法或其他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及时清除已有的侵害。从广义上而言,它包括大学生作为教育法律关系外的一方与其他法律主体发生的维权和大学生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与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发生的维权。
二、大学生维权活动现状分析
从大学生维权活动的现状看,当代大学生们的维权活动体现出以下特点:
(1)权利意识发展,权利概念模糊。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日益发展,但在认知权利及其内容上非常模糊,欠缺对法律知识的储备和理解,从而导致各种错误的维权行为。即使一些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绝大多数迫于压力,最终向损害方妥协或能忍则忍,维权不了了之。
(2)维权方式多样,维权力量薄弱。高校及社会对学生维护自身权利的认识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而正确的标准,学生在实际维权中,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所以大学生维权力量薄弱显而易见。
从社会、学校、教师对待学生维权情况看,存在以下特点:
(1)国家法律制度不完善。大学生群体较其他社会群体的维权起步较晚,规范性较差,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程序作保障,可以说相应的制度基本处于空白。
现实中法律在处理学校教育权力和学生权利时还不太平衡,学校的行政诉讼地位也没有明确规定。学生被侵权的行为还得不到诉讼的应用保护。
(2)学校维权保障制度落后。大学生维权,需要学校、教师的配合,突出表现在需要学校制度的支持。现有的高校制度中就缺少这样的畅通工程。同时校内维权组织过少,即使有也层次较低、作用不大。如维权志愿者协会、学生会组织等,虽是天然的大学生维权组织,也开展了一些维权活动,但层次较低、影响力小,仅局限于校内代表学生向学校反映一些有关学习、管理及后勤服务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更多的维权职能。
(3)教师的学生主体性意识薄弱。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一向被看作教育的客体。学校、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观念的程度不一,在认识过程中摇摆不定,矛盾重重。
三、大学生维权案例分析
通过网络调查,在“最关注的消费者权益损害”一题中,选择“食品安全问题”的人占 35.8%;选择“移动电话及互联网、通信等高科技产品服务维权难”的占31.5%;选择“职业招聘、中介及教育培训中的欺诈问题”的约占20.5%,而12.2%的学生认为“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商品”是自己最关注的问题。下面本文就其中三项及服务场所的危险防范进行分析:
(1)食品安全问题
去饭店用餐,吃到不洁菜肴,上吐下泻;在超市买袋牛奶,回宿舍打开却发现已变质;难得朋友聚会开心喝瓶啤酒,不料喝出苍蝇······
“12315”工作人员表明,前来举报的食品类申诉一般都能得到较好地解决。消费者只要掌握关键证据,食品维权其实也不难。但也有很多消费者因为在购买食品时没有索要凭证,或是嫌麻烦,觉得对身体也没造成大的影响就作罢了。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一些经营者不规范甚至违法经营。
消费警示:在购买食品时,不可轻信广告。有些商家为了促销和利润,往往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发布虚假广告,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消费者购物时应对食品和广告内容是否相符进行认真核实。特别是在选购速冻食品如饺子、汤圆、粽子、鱼丸等时,应仔细查看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外包装是否印有“QS”食品准入标志,颜色是否正常、鲜艳。选购各种散装卤制品、瓜子、蜜饯、糕点、面包、馒头时,应选择有防护隔离设施的食品,不选或慎选裸露在外的食品。购买直接入口、现场自制的食品时要看是否做到了“四专”(专人、专室、专用工具、专用冷藏)。此外,消费者在遇到纠纷时要冷静对待,既不要忍让,也不要意气用事,应通过消费维权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教育培训、中介及职业招聘中的欺诈问题
通常大学生受侵害时举证比较困难,因此一定要按照有关法规签订合同,没有合同,也要保留能证明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的凭证,以便在发生纠纷时提供有力证据。
1.辅导班“承诺”违约。某教授在广告上宣称自己押中了往年考研政治题97%,然而许多学生花了很多钱报班买书,在正式考试时,却发现押中的题没有几个。
对策——辅导机构作为一种辅导服务的提供者,与报班学生达成服务合同。该合同有听课证、报班费发票等凭证佐证,可得到合同法保护。同时学生作为一种服务的购买者,受消费法保护。
2.许多大学生通过中介找工作,但交了中介费中介却不提供兼职质询,有时中介与假冒的单位串通好骗取钱财。
分析:由于大学生和中介之间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只是合同关系,并不在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一定要选择合法的正规中介。最好对这个中介有所了解,看看他是否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办公设备的软硬件配备,工作人员的多少,是否有营业执照、职业介绍许可证等相关的合法执照证件,还有把中介老板等人的电话记好。几个人一块有个照应,在工作之前把押金问题,工资问题都谈好,特别是押金的退回,工资的发放时间等。
建议:通过中介公司求职,尽量不要一个人去,多邀请几个人做伴,万一出现问题也气壮。校方、教师、同学介绍的兼职信息源相对可靠,网络、小广告和大街上偶遇的信息源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若是上网,就要上所在学校、所在城市影响比较大的网站,直接和寻找兼职的人联系。若是女生,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建议女大学生不要找离学校太远的地方,同时考虑兼职的环境。比如做家教,如果学生住的地方很偏僻,或者附近经常有无业游民出现,建议不做。另外,高校通过举办讲座、宣传展板、印发小册子等,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警惕心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3.有的大学生费尽心思经过百般周折找到满意的工作后,没想到应聘也是个陷阱。骗子的伎俩总是使人始料未及。
应聘警示:骗取钱财的公司大都有以下特征:
(○)(1)这些公司在招聘时向应聘者收取较低的“合理”费用。一般是培训费、保证金、试稿费„„
(○)(2)这些公司开出的报酬高于该职业正常报酬,很容易让学生们动心。
(○)(3)这些公司基本上是在写字楼中租一小房间就开始招聘。
(○)(4)这种公司不会和应聘者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
建议:要熟悉相关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无权收取求职者抵押金、风险金等费用,兼职单位要求交纳押金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上当。如果发生求职纠纷,要采取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若上当受骗可到相关劳动部门进行投诉,也可以采取法律手段。
(3)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商品
1、宿舍推销之“客”。推销员登堂入室,向学生推销商品,有些是假冒伪劣产品,有的人甚至顺手牵羊,窃走宿舍的财物。
对策——坚决不买上门推销的货物;马上报告保卫处及时反映情况;不要有自认倒霉的态度。
2、买水货(假货)是非谈。有学生买水货手机一部,当时老板许诺一年内包修包换。可刚用几天手机就经常死机,要求退货时老板不予退换。
对策——消法第49条,合同法第54条。法律将被欺诈而缔结的合同称为“可撤销合同”,可选择与商家协商解决,或是起诉。
(4)服务场所的危险防范
到游泳馆游泳因为地滑而又没有适当的警告标志,因此摔倒而花费医药费用;逛商场被人抢劫或伤害,而工作人员不予制止或帮助;在图书馆书架上取书时由于书籍摆放的不稳固,书籍坠落而致伤;宿舍着火而学校安置的灭火器不能使用而使得火势无法控制等。
对策——如果你是在服务场所被他人伤害,那么这个造成你损害的人是直接的责任人,只有在找不到这个人或是这个人不能完全弥补你的损失时,经营者才承担责任以完全弥补你的损失。
四、推动大学生维权活动健康发展的建议。
只有学校和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都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并得以落实,大学生的权利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大学生维权活动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1)在学生层面上,应做好:
1、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普遍开展大学生维权活动,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权利,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实现权利的行使,通过维护权利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2、建立和完善学生维权机构。维权机构是学生行使权利的代表,它的作用应包括宣传正确的权利知识、维护正当的法定权利、使用合理的维权方式、确立优质的服务理念。
3、培养大学生现代法治观念。学校应当针对大学生具体情况开展其他形式的普法教育。而大学生也应发挥主体性,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培养自己的法治观念。
(2)在管理者和教育者层面上,应做好:
1、推动学校、教师主动学习先进理念,改变传统观念。大力支持大学生维权活动,形成学校内部尊重学生权利、认识学生权利的良好氛围。、及时审查、清理学校现有规章制度。分析近年来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例,主动审查、清理现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保证学校、教师在法律上的主动地位。
3、建立畅通的申诉制度和其他有关奖惩制度。学校应勇于承担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侵权带来的损害问题,将维护学生权利作为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面对日益复杂的形势,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维权活动和主体性教育必定在当今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食品监督网
湖南大学二级网站
天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