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宣传教育行政执法程序的实践与思考
法制宣传教育行政执法程序的实践与思考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社会工程,如何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实施转变为依靠法制手段推进,实现法制宣传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无疑值得探讨研究。2007年以来,无锡市惠山区司法局创造性地运用《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赋予的职责,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协调指导检查督促行政执法程序,推动“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原则的落实,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健全法制宣传教育行政执法程序的必要性。
一是《条例》本身内在要求。2003年10月,《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条例》作为一部地方性法规,对长期以来仅仅依靠政策推动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第一次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支撑。但是,由于《条例》本身比较原则,特别是程序上的规定不具体,缺乏统一的规范,操作性不强。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协调指导检查督促行政执法程序,有利于完善《条例》赋予的职责,方便司法行政部门规范、科学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二是法制宣传形态发生变化。法制宣传教育从静态意义上的法制宣传变化为动态意义上的法治建设。健全法制宣传教育行政执法程序可以从一般意义上法律知识、法制信息与观念的传播,进一步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来规范、调整和引导人的行为,最终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树立法治精神,实现法治社会。
三是司法行政职能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制定的法律、法规就达一千多件,地方性法规及部门规章更是数不胜数。过去单凭司法行政部门一家负责法律的宣传工作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进程。健全法制宣传行政执法程序,有利于解决司法行政部门“单打独斗”以及依法管理普法工作的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更好地形成主管部门与各专业法单位的大联合、大联动,构筑大普法格局。
二、健全法制宣传教育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律法规依据
法制宣传教育行政执法工作是依据《条列》规定下的依法行政工作。建立和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行政执法程序必须符合《条例》精神,符合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1、协调、指导程序是法制宣传行政执法的基础。
《条例》第九条、第十条和第二十条规定,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应当“协调、指导、督促和检查本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当“协调、组织法制宣传教育的培训、考试、考核”“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将法制宣传教育列入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实施”。
随着现代法治精神和现代宪政理念不断变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手段也不断变化。由于部门法制宣传教育各自为战、图形式、走过场以及司法行政主管部门随意性指导等问题使得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在了表面,流于了形式。因而,加强领导、统一协调、重点指导、合力动作就成为了法制宣传基础保障。
2、督促、检查程序是法制宣传行政执法的关键。
《条例》第九条第三款规定司法行政部门督促本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第九条第六款规定司法行政部门决定或者建议实施奖惩,第九条、第二十条的规定,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检查工作。在规定相关责任部门的职责后,条例第二十七条又进一步明确对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给予表彰或者奖励对象以及经检查或者考核未合格的部门和单位的处罚权利。
法律法规的实施不仅注重过程,更注重实效。而督促检查是顺利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是验证法制宣传教育方案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更是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条例实施以前,法制宣传更倾向于形式,检查也只是走过场,没有列入政府的专项工作中去,起到的法制宣传教育效果比较差。规范督促、检查程序,可以验证我们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方式是否正确、方案是否实用,手段是否合法、效果是否明显。
三、无锡市惠山区法制宣传教育行政执法程序的探索实践
2007年以来,无锡市惠山区司法局对《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进行了立项研究,依托条例,转变思路,创新模式,从具体负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转向协调、指导、督促、检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向法制化迈进。
一是落实“三会三定期”,推动协调程序法制化
条例在赋予司法行政部门协调权的同时,也就从根本上要求司法行政部门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实现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确保将协调权纳入法制化轨道,惠山区司法局通过落实“三会三定期”,即人大常委会定期审议普法工作,普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重点普法部门定期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形成了政府、部门、基层大联动这一协调新程序。2007年至现在,通过协调行政执法部门与社区居委挂钩、协调各专业法部门重点法律在企业、学校、社区、百姓等重点对象进行宣传,使得法律服务企业、服务百姓真正落到实处,企业、百姓得到了实惠。
二是提出《普法工作建议》,推动指导程序法制化 条例规定,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将法制宣传教育列入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实施。”据此,惠山区司法局提出了《普法工作建议》这一指导程序,即向条例第五条规定的法制宣传教育责任部门提出建议加强某一部新法或热点法律的宣传;建议及时调整年度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意见;建议制订专项法制宣传工作意见和专门的宣传方案,开展重点对象针对性法制宣传;建议利用现有的法制宣传比较成熟的平台开展宣传活动等内容,以此推动指导程序法制化水平。2007年至今,通过对人社局、工商局等二十多个部门发出了《普法工作建议》,同时将建议报送市法宣办、区依法治区办和区普法教育领导小组的组长、副组长、成员。建议发出后,各单位的领导高度重视,一方面主动与区司法局商讨宣传方案;另一方面出台了宣传的计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内部学习”、“政策对接会”、“培训班”、“专场咨询会”、“广场活动”等活动,得到了企业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是制作《限期整改通知书》,推动督促程序法制化
条例规定了相关责任部门的职责,明确了对不履行或考核未合格的部门和单位责令限期改正。据此,惠山区司法局制作了相应的《限期整改通知书》和《送达回证》。一方面可以使条例赋予司法局的督促权得以贯彻和实施,另一方面对相关责任部门起到威慑的作用。以此推动督促程序法制化。
四是推行“一规程三活动”,推动检查程序法制化
为了使检查程序法制化,惠山区司法局研究制订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检查规程,明确考核指标、检查内容、检查组成员等,并通过党委委、政府把每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对机关、部门、镇(街道)的年度百分考核指标、列入对各镇(街道)综合治理考核指标。同时,通过开展普法工作年度表彰活动、普法示范点创建活动及法制宣传精品工程创建活动这“三项活动”,进一步巩固检查结果。近几年通过对二十多家专业法责任部门法制宣传工作实地试点检查,以及通过社会问卷调查,评估了检查程序的实效性。
五是制定行政执法程序手册,推动法制宣传模块化管理。
无锡市惠山区司法局通过专题立项研究《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制定了法制宣传《协调、指导模式》《检查模式》《督促奖惩模式》等行政执法程序,2010年撰写了研究论文,编制了《法制宣传教育行政执法程序手册》,各项普法工作均建立起单独的流程模型,做到流程清晰、程序完善、文书规范。并在督查后及时进行系统总结、完善,形成项目报告,法制宣传形成了模块化的管理。
四、法制宣传教育行政执法程序的思考 建立切实可行的法制宣传行政执法程序,可以使司法行政部门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提升法制宣传的实践效果。
一是建立法制宣传行政执法程序必须遵循导向性原则。建立法制宣传行政执法程序应符合中央对“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体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不仅要对现有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考查,还要为今后的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指导,体现法制宣传教育的时代发展方向。
二是建立法制宣传行政执法程序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建立法制宣传行政执法程序应从考查评估各镇(街道)、各部门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遵循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的原则。程序的制定从本地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求能够客观、科学的反映法制宣传工作的开展及成效,并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提供指导。
三是建立法制宣传行政执法程序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法制宣传行政执法程序必须充分学习和研究国家和省、市有关“六五”法制宣传工作的规范文件,收集、整理各地普法经验,系统分析各地法制宣传工作做法。同时,设计各类法律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法律实施进行各类评估,以充实研究材料。同时,要有目的的选择关系国家民生重大的专项法律的执行单位进行试点,以研究执法程序在工作中各个环节的执行效果,及时改进有关不切实际的应用,更大程度提升法制宣传的实践效果。
第二篇:教育行政执法学习心得
以人为本,文明执法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有感
最近,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新时期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方向,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教育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期待,事关千家万户的福祉,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直接关系着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作为一行政执法人员,我深刻理解到,行政执法对于维护百姓的利益,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教育部门的形象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区域经济竞争进一步激烈,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的高度,对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强调文明执法,改变工作态度,转变执法理念,增强文明执法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依照法律法规执法,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坚持严肃执法与文明执法相结合。
一、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执法。每一名执法人员都必须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与广大群众的利益相联系,在态度上热情温和,在语言上规范准确,在行动上合法得当,不能在执法中有违法和粗暴野蛮行为,切实做到文明管理、热情服务、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实现在文明中执法、在执法中文明的目的。
二、要进一步端正服务思想。执法人员要始终怀有对国家法律的忠诚信仰、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本着执法为民的宗旨,逐步与执法对象由对立关系变成合作关系,只有具备了这种服务意识,才能在执法过程中切实做到执法为公、执法为民。
三、要进一步规范服务程序。在查处违法行为时,多运用宣传、教育的方式,做到文明用语在先、亮明身份在先、指明违法事实在先、权利告知在先,在工作上充满真情,在环节上规范清晰,使违法者心悦诚服,减少行政执法工作的阻力。
四、要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学习型执法队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凡是时代发展的新知识,都是执法人员应该学习的内容,这就要求在学习中要投入更大的精力,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学习研究的新领域。
总之,只要始终坚持以“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思想,不断探索文明执法工作,加速推进学习型执法队伍建设,我们就能赢得人民群众对教育执法工作的支持,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教育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教育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是教育局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一年,是落实行政执法目标责任制,推进依法治教进程,教育法制工作在系统内各单位全面推广的一年。为了进一步总结行政执法工作经验教训,现将一年来的教育局行政执法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面开展行政执法学习培训工作,进一步促进全局上下对提高行政执法水平重要性和认识
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共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塑造机关公正、高效、廉洁形象,首先就是要解决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认识上去了,行动才能跟得上。提高认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要不断的学习,培训。为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教育局十月份举办了《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培训班,培训面达100%以上。培训期间,学员认真听,认真记,不走形式,虚心求教,真正当起了学生。很多同志还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发表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通过学习培训,真正促进了行政执法工作理论水平的提高。
不仅在教育局内部开展培训工作,教育局还根据市法制局的统一部署,又安排两人参加了上级法制部门举办的行政执法培训班,这些学员坚守学习纪律,认真听讲,热烈讨论,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全部获得行政执法培训合格证书。他们回来后,还把学到的知识向未参加培训的同志讲解,教育局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
10月份,根据省市有关部门的要求,开展了“四五”普法总结
工作,对五年来的普法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为下一个五年普法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结合法制宣传月进行了大规模了法制宣传活动,和普法测试,师生了法律素质在各种活动的开展中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二、全面推行行政执法目标责任制,开创教育行政执法工作新局面
根据上级法制部门的有关要求,年初,在已有“行政执法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我们重新修订并下发了《教育局行政执法目标责任制实施》,实施在此方案中,我们明确了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监督和错案追究,并把教育局执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责任分解并落实到具体的行政执法人员身上,突出了责、权、利分明的原则。各具体行政执法科室把自己的行政执法目标及相应承担的执法责任张贴上墙,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通过明确执法责任,到教育局办事的群众感到方便了,办事人员热情了,家长的心情舒畅了,教育局的形象带回良好了,本教育行政执法工作重点全面完成。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动行政执法工作科学、有序、完善
几年来,教育局建立了《行政执法证件审查制度》、《重大行政执法工作备案、上报制度》,制订了《教师申诉办法》、《学生申诉办法》、《教育行政处罚办事》、《教育法制干部培训制度》等几项工作制度,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教育局行政工作有东西可抓,行政执法行
为基本纳入正轨。
四、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学习培训是为了提高认识,规章制度是为了有据可依,我们最终目的是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教育避机关各处室在行使注册、审批、发放、证明、许可等具体行政行为时,都江堰市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违法、违规的事坚决不做,适用法律公平公正。虽然教育部门存在许多难点和热点问题,全年绝大多数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老百姓对教育的行政执法工作是认可的。
对待行政执法相对人的违法现象,我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但由于教育法律法规的特殊性,对几起案件,我们都江堰市按党纪政纪有关规定给予了行政处分,因此,全年教育局无行政处罚案件发生。
查以说,过去了的一年,教育行政机关全体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执法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教育全系统人员再一次掀起了学法用法普法高潮,并通过广大师生肾脏到全社会,教育局机关依法治教形象进一步深化,老百姓对教育局感到满意。
九台市教育局
二OO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四篇:教育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一、教育行政执法过错是指教育行政执法人员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规定,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教育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及时、公开、公正,过错与责任相当,教育与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因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造成过错的,从严处理。
三、教育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追究责任:
1、经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具体行政行为被裁定撤销或变更的。
2、经上级教育行政机关或同级政府复议,行政行为被撤销或纠正的。
3、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越权管辖。
4、违反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征收权限,做出违法行政行为的。
5、利用职务之便,擅自制作、提供虚假文件,造成不良影响的。
6、利用职务之便,涂改、隐匿、销毁证据或者指示他 1
人做伪证的。
7、依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
8、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使案件不能得到公正处理的。
9、违法行政、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的。
10、因故意或过失,导致教育行政赔偿的。
11、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
四、教育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由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确认,具体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追究责任:
1、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打击报复、索贿受贿而导致行政执法过错的。
2、发生两次以上同样错误的。
3、故意违法实施行政行为,或者明知有过错而不采取补救措施的,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的。
4、由于行政执法过错导致处理决定被撤销或被改判的。
5、对上级纠正行政执法过错拒不服从的。
6、行政执法后果严重或造成恶劣影响的。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减轻追究责任。
1、主动消除或减轻过错后果的2、由于过失造成过错,危害不大的。
3、积极配合组织处理,有立功表现的。
七、过错责任划分:
1、教育行政部门违法作出的行政行为造成过错的,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案件承办人承担次要责任。
2、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擅自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出现过错的,相关行为人承担责任。
3、经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出现过错的,审核、批准人承担责任。
4、案件承办人隐匿证据,提供虚假情况,导致主要负责人决策失误,造成过错的,案件承办人承担全部责任。
5、经过行政复议的案件,复议机构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造成过错的,行政复议机构承担改变部分的责任。
八、对过错责任人,应当视情节给予以下处理:
1、批评教育。
2、责成写出书面检讨,通报批评。
3、限期改正。
4、取消当评优资格。
5、给予行政处分。
6、因行政执法人员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引起赔偿的,视情节令其部分或全部支付赔偿费用。
7、触犯刑律的,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被追究过错责任的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提出申诉,申诉期间,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五篇:行政程序与行政执法
授课时间:2012.12.14
授课地点:四楼会议室
授课人:周信峰
授课内容: 行政程序与行政执法
一、行政程序基本问题
1.行政程序的法律特征
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行政程序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法定性;(2)多样性;(3)分散性。
2、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1)公开原则;(2)公正、公平原则;(3)参与原则;(4)效率原则。
3、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1)行政听证制度;(2)行政回避制度;(3)审裁分离制度;(4)说明理由制度;(5)信息获取制度;(6)案卷制度。
2.行政程序的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维护公民权利;(2)有利于增加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之间的沟通,提高行政行为的社会可接受性;(3)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有利于减少解决行政纠纷,建立并维护和谐社会。
二、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实现国家行政职能的重要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最为有效的检验指标就是行政执法的质量。
(一)行政执法的特征:
1、主动性
2、广泛性
3、具体性
4、强制性
5、公益性
(二)行政执法的内容
1、赋予权力和设定义务(行政许可)。
2、剥夺、取消权利和免除义务(行政处罚)。
3、变更法律地位。就是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律地位加以变更。
4、赋予特定物以特有的法律性质。
(三)行政执法的种类
行政执法行为主要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监督检查、行政确认、行政强制等。
(四)行政执法必须权限合法
权限合法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必须在法定的职权内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不得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