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对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初步思考

时间:2019-05-13 15:3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应对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初步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应对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初步思考》。

第一篇:关于应对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初步思考

关于应对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初步思考

发布时间:2008-08-22

点击数:1203次

渔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据国际劳工组织(ILO)估计,全球海洋捕捞渔民的死亡数据每年在24000人以上。美国每十万渔民中就有160人死亡,是全国平均死亡水平的25到30倍。澳大利亚每十万渔民中就有143人死亡,而该国家平均水平是每十万人中只有8.1人死亡。英国在 1995 与 1996 年间,每十万个渔民中有 77 人因事故死亡。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海洋捕捞业是渔业的主导产业。全国渔船数96.05万艘,占世界渔船总数的四分之一,海洋捕捞产量1243.5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26.19%,约占全球海洋捕捞产量15 %。在海洋捕捞发展背后,一个沉重话题就是渔业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海洋捕捞渔民的死亡率约为2.1‰,即每十万人死亡218人,是美国的1.36倍,澳大利亚的1.5倍,英国的2.83倍。同时,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国家福利支持和可替代的收入来源,一场重大的海损事故就有可能造成倾家荡产、因灾返贫的悲剧。因此,建立快速的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尽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渔民生命财产损失,保持渔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将是各级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一个重要的命题。

一、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

“突发事件”这个概念,是当代中国人“约定俗成”的名词,它没有一字不差的古典文献,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和科学的定义。由于很多事件是突然发生令人猝不及防的,所以人们逐渐将“突发”和“事件”放在一起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渔船事故包括渔船生产安全事故和渔船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因争夺渔场造成渔民海上打架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显然都属于突发事件的范畴。渔船海上突发事件因其发生地点在海上,有其自身的特点。

1、发生的不确定性。海上相对于陆地而言,情况已更为复杂,对时间和地点的确定难度已更大。商船有自己的始发港和目的港,而且航道基本确定,航迹也有相应的记录,同陆上海事部门联系也较为频繁,事故查找起来也较为方便。同商船相比,各类渔船航行的时间、选择的航线、生产作业的海区都不确定性。老大根据经验和渔场情况,那里有鱼群就到那个海区捕捞,事先没有目的性。渔业运销船也同样如此,通过无线电联系,那里有渔货收购就到那个海区。因此,渔船海上突发事件往往是在完全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爆发的,确切发生的具体时间、明确的地点、实际规模、具体形态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是无法预见的。

2、反应的紧迫性。在渔船海上突发事件中,往往时间非常紧迫,对时间的把握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突发事件管理的有效性。近几年所接到的渔船海上突发事件报告中,碰撞、风灾事故所占比重较大,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人员失足落水或被网具器械砸死绞伤等事故也逐步呈上升趋势,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人员救助的要求,而且这种要求通常都比较迫切。由于海上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所限,渔业部门又没有专门全天候救助的船艇,往往同周边作业渔船或救捞船只联系,加上海上路途遥远,因抢救途中耗时过多造成人员致残、致死的情况仍屡见不鲜。

3、处置的艰难性。渔船海上突发事件处置的艰难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如果是因为天气等自然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则往往是海况恶劣,海上风大浪高,能见度差,给救助船艇自身出航带来困难;如果是因技术应用和管理不善所引起的突发事件,渔业救助船艇到达事发海域后,与当事人及其船舶的联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发生了船舶沉没、电台损毁等情况,再加上夜间能见度的限制,搜寻工作往往进行得异常艰苦;如果抢夺渔场引发的治安类突发事件,除了首先要使双方脱离接触,把突发事件本身及其破坏性影响控制在一定的、最小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把损失伤亡控制在最少程度,把对社会和人们心理的冲击控制在最低程度。

二、引发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原因分析

引发渔船海上突发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海洋捕捞生产受制于自然环境因素。海洋捕捞指在海洋中对各种天然水生动植物的捕捞活动。这就决定了它的生产活动环境必定比陆上其他行业要经受更多的自然灾害的威胁。渔业海上生产与风浪为伍,与潮涌相伴,受气候、海况等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每年的3、4月份和11、12月份分别是春汛和冬汛生产旺季,这段时期渔民海上作业忙碌,但海上的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也较多。大量的渔船碰撞、搁浅、触礁事故都是发生在大雾等能见度不良的天气情况下,大风大浪的恶劣海况更是极易造成船沉人亡等突发性事件。而每年的夏、秋又是南海区、东海区台风的多发季节,每年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高达10多次,特别是“云娜”、“桑美”等超强台风,风力大,强度高,来势急,登陆快,给正在避台的渔船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易引发渔船海上突发事件。

2、传统的海洋捕捞渔场进一步缩小。我国海域相邻的国家、地区较多,情况比较复杂,社会政治制度不同,与周边国家有争议的海区面积达120万km2。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建立以及中日、中韩、中越等双边渔业协定的生效实施,我国海洋渔业生产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约有3万艘渔船已从部分外海传统渔场撤出,有30多万海洋捕捞渔民和近百万渔业人口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大批渔船从外海传统渔场退出, 被迫退出传统外海作业渔场又返回近海生产,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加大。为了抢夺渔业有限的资源,流动作业之间群体性打架、流动作业侵害定置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渔船与渔船间的作业纠纷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海洋运输业的飞速发展,一部分传统渔场已成为航道,国内外过往客货轮日趋增多,水上通航密度大大增加,加上大雾天气和渔民疏于值班了望,导致渔船与商船间的碰撞事故,发生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概率增大。

3、海洋捕捞经营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因经济体制转型、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渔业经济体制由社、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向渔船大包干、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转变。在渔业生产资料产权明确、经营自主权明确、生产资料和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的机制刺激下,渔业生产得到了空前发展,但是,这种体制过于分散,原先以组、队为基础渔船集体出海转变大部分单家独户出海生产,在发生渔船海上突发事件后很难彼此得到照顾。

4、渔民安全意识和职业技能水平亟待提高。渔民是农村社会的又一弱势群体。与农民一样,我国渔民受教育的机会少、条件差,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安全意识、风险保障意识以及安全生产法制观念等比较薄弱,重生产、轻安全现象普遍存在。渔民参加安全生产技能培训的比例也不高,职业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的普及还不够,渔船职务船员配备严重不足,普通船员持证率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渔船经营体制改革后进入的非渔劳动力,往往缺乏必要渔业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海上求生本领的培训,直接上船作业,造成船员整体素下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

5、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违章冒险生产较为普遍。尽管近几年我国实施较为严格的海洋捕捞“双控”制度,但局部地区、局部海区海洋捕捞强度仍然过大,“船多鱼少海窄”的矛盾依然突出。而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冷藏运输费用不断提升,尽管国家对渔业柴油实施价格财政补贴,但捕捞生产成本仍在成倍增加,海洋捕捞效益每况愈下,渔民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有些渔船船主因生机的需要或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赶风头、追风尾,往往存有侥幸心理违规冒险出海生产,以求得较好的生产效益。特别像温岭渔民长年在海上生产,一次海上时间长达6个多月,鱼货和渔需物资补给全靠专业渔业运销船运输,渔民容易造成心理和生理的疲劳。同时,专业渔业运销船为了减少往返的柴油成本支出,超载超风力航行时有发生,增大了渔船海上突发事件发生的风险。

6、部分渔船质量不高,安全设备配置不足。渔船是渔民从事生产作业最重要的工具,渔船装备、及其救生消防设备配置直接关系到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渔业经营体制改革后,一部分骨干老大积累了巨额资本,不断对渔船进行更新改造,渔船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抵御海上突发性事件能力不断增强。但一部分渔民由于生产不好,负债经营并造成恶性循环,渔船破旧,设备老化,安全隐患较多。为减少生产成本支出,这部分船东擅自减少救生、通导、信号等设备配备的现象屡见不鲜,船舶维修保养不及时等等,另外,有的渔业运输船舶无载重限量和载重线标志;有的擅自改装船体结构,均严重影响了渔船的整体安全性能,给渔船海上突发事件发生留下严重的隐患。

7、渔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还留有死角。我国现有渔港监督机构中,大部分属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执法工作经费不足,力量较薄弱,致使渔船港口签证、海上执法检查等很多管理措施无法完全落实到位。对渔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仍主要停留在事后追究模式上,手段单一,发生和处理事故时往往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长远谋划,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不够,尚未建立起渔船海上突发性事件反映联动机制。

三、应对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初步思考

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党的十七报告指出,“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在此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 2007年8月30日 通过,自 2007年11月1日起 施行。这是指导渔船海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台州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渔业大市,理应加快建立应对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能力,尽最大限度减少渔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促进平安渔业和渔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事先预防,从源头防范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发生。渔船海上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对渔船海上突发事件必须未雨绸缪,预先准备。

一是加强对渔民安全意识的教育。要依照“谁教育、谁培训、谁负责”的原则,采取分级与分层次,分散与集中,分季节与分时限结合,加强对渔民安全知识和法制教育,建立渔业安全上岗证制度。普通船员要加强专业基础训练培训,使其熟悉海上环境和船上情况,具备预防和排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以及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等知识;职务船员特别是船长不仅要具备适任职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指挥能力。

二是严把渔船检验安全质量关。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等渔船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和规范渔业船舶检验及监督管理的工作内容及程序,提高渔船受检率,严把渔船检验安全质量关。鉴于目前渔船管理的现状,要加大对重点地区渔船修造企业的检查力度和重点环节的把关,严肃处理渔船修造企业的无证造船现象,从源头上堵住“三无渔船”的产生。加强对船用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杜绝无认可证书、无检验证书的船用产品上船。开展渔业船舶安全设备方面专项整治,使渔业船舶的救生、消防、信号等主要安全设备以及载重线、水尺标志的勘划基本达到规范标准要求,不断提高渔业船舶的安全适航条件。要针对当前渔船与商船碰撞事故多发的实际,有条件的渔船要安装目前比较成熟的渔船自动识别系统(AIS),切实增强防碰撞预警能力。

三是扎实做好渔船进出港签证工作。渔船进出港签证制度是保证渔船具备安全生产要求的一项重要制度。实行“谁检查、谁把关,谁签证、谁负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经复查后方可办理签证,防止渔船“带病”出海。

四是组织渔民编队出海生产。针对以往出海作业渔船各自为政,难以形成集约化、系统化管理的实际,要制定渔船编队生产的分类方式和编组基本原则与要求,并指导有关乡镇落实各组组长,切实做到编组出海,结伴生产,指导渔民正确使用救生筏等安全器具,增强渔船在紧急情况时能第一时间开展互救,提高渔船和渔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五是探索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要以服务渔民为宗旨,以保障渔区社会稳定为落脚点,以渔业互保组织为基础,借鉴国外政策性渔业保险经验,逐步建立“政府主导,行业自保”的渔业从业者的相互保险,切实提高渔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事中监控,建立快速灵敏渔船海上突发事件反映机制。减少渔船海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关键的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渔船出事的时间、作业的海区、发生的原因,以便得到及时的救助。为此,必须要建立快速灵敏渔船海上突发事件反映机制。

一是建立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遵照渔业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渔船救助监控系统的建设。利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多制式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处理技术等先进成熟技术,对60马力以上的渔船装载特定终端设备,配备卫星电话等通讯设备,努力构建一个适合中国海洋渔业船舶安全救助的信息系统。通过对海上装载特定终端的海洋渔船进行实时监控,能有效地对海上作业渔船的航行情况、所在位置等动态、静态信息进行实时跟踪调度,变被动报告为主动掌控,及时掌握渔船海上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为下步救助赢得宝贵时间。

二是建立完善24小时渔业安全应急值班制度。要明确专门人员、专门电话、专门部门24小时值守值班电话,实时监控渔船在海上的动态情况,确保各类信息尤其是应急救助信息的上下传递顺畅。值班人员必须经过相关的培训,能够按照程序处置一般渔业海难应急救助事件,并按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反应预案。

三是加强渔船海难救援队伍和装备建设。强化应急救援技能培训,迅速提高渔政执法人员和现役船员的专业技能,以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海上救援情况,提高救助成功率。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整合加强渔业公务船舶的救助力量,加强与各地海上搜救机构的协作,加强与事发海域渔船的联系,建立起渔政公务船、专业救助船和渔船合理联动、相互补充的海上救援力量。

(三)事后补救,尽最大程度挽回渔民生命财产损失。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尽最快时间、最佳方案对海难渔船进行搜救,尽最大程度挽回渔民生命财产损失。

一是实施最佳的海难渔船救助方案。要认真贯彻《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渔船出事的时间、作业的海区、发生的原因,通过会商分析,实施最佳救援方案。鉴于海上的特殊情况和救援时间的紧迫性,首先要指导渔船进行自救,使渔船脱离危险或渔民脱离危险;其次通知附近海域或编队渔船进行互救,以赢得救援时间。再三,紧急出动本辖区内符合适航条件的渔政船等渔业公务船舶对出事渔船进行援救。对于台风等危害性天气、海况,要积极向上一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由上一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邻近省(区、市)、地(市)、县的渔业救助力量协助救助。加强同各级海上搜救中心的联系,尽快落实专业全天候救捞船队,对失事渔船进行援救。

二是开展理赔帮助受灾渔船恢复正常生产。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结束后,相关保险机构应积极主动赶赴事发地,对相关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进行评估、理赔。各级渔业安全管理部门对渔民和家属进行安抚,尽快让有关人员减轻或消除事故阴影,恢复生产。

三是加强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后管理。美国危机管理专家诺曼·R说过“发现、培育、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突发事件管理的精髓”。建立对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报告、统计制度,对事件的性质、类别、成因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判明责任,并对事件相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加强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后管理。因作业渔船之间的作业区划分和网具纠纷引发的海上械斗发生后,相关职能部门对原先渔场作业区划分方案中的不合理内容进行了调整,能有效地减少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对渔船生产性事故和水上交通安全事故,要认真汲取事故教训,分析深层次原因,强化渔船安全隐患排查,有针对性对海难较多作业渔船逐一检查,建立长效机制,把渔船海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篇: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从2008年的瓮安事件,到2009年的石首事件,其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形势下,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政法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我对如何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如下: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引发原因。

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看,其原因、类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1、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矛盾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的分化也势必发生。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

2、老百姓的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老百姓的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凸显,比如土地征用补偿问题、拆迁安置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企业改制问题、非法集资等等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些群体性事件突然爆发,实乃多年矛盾蓄积而致。比如,瓮安事件,瓮安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近年来,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在移民搬迁后期扶持、违章建筑拆除、矿权纠纷处理、国企改制中,出现了各种矛盾,沉积的有影响的重点信访案件就有20多起,各种矛盾纠纷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大量积案和积怨的存在,民声早已鼎沸,党群干群关系开始紧张。事实上,民众对当地政府已经表现出不信、不满、不服,而这种对政府的“三不”正是瓮安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原因。在民众与政府关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偶然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民众和社会情绪的“井喷”,酿成不应有的过激行动。比如云南孟连事件中,就是因为胶农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望被一些坏人利用,导致胶农长期以来对橡胶公司的积怨逐步转化为对基层政府和干部的积怨,最终集中爆发引起冲突。目前,我镇也是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把稳定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抽调大量领导干部,力争化解矛盾,防止出现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3、少数基层干部的不良作风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的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有的独断专行,以权压人;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

4、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不完善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的职能部门漠视群众疾苦,在日常工作中,不充分考虑和解决群众的合理要求,解决问题不力,导致矛盾升级;有 2 的等到发生了群体性突发事件才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给群众造成了错觉,导致群众对基层单位、职能部门的不信任,把上访、聚众闹事视为谋求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存在的薄弱环节与不足。

透视近年来接连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虽然导火线不同,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但从那些颇具影响力的事件来看,事件的矛头几乎最终都是指向政府特别是事发地的基层政府。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些基层政府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与不足。

1、草率作出结论,引发不满。在事情发生后,草率作出结论性的判断,极易引起群众的不满,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

比如,在湖北石首事件中,接到发现一男尸的报警,赶到现场的当地警方,没有对死因深入调查,就草率作出“自杀”结论,引起家属不满。调解时,公安局的领导又一口咬定是“自杀”,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在此期间,当现场围现人员逐渐增多时,警方没有及时有效维持秩序并进行劝退疏导,导致围观人员越来越多,场面失控。

在瓮安事件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6月22日,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17岁初中学生李树芬被发现死于河中,公安机关即作出“自己跳河溺水身亡”的结论,引起了群众不满,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2、信息公开不及时,谣言满天飞。在瓮安事件中,关于一个女学生死因及死亡事件处理的各种半真半假的信 3 息,凭借现代传播手段四处流传。由此,不明真相的群众聚集起来,最后酿成群体性事件。

于建嵘说,群众“不明真相”是实,但他们不明真相事出有因。当当地政府失去公信力,新闻媒体声音单一乃至失声,社会又缺乏具备公信力的非政府权威信用机构时,民众必然“不明真相”。不明真相而又义愤填膺的民众,最容易被高度情绪化的传言动员起来。他们采取的行动势必过激,势必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在指出群众不明真相的同时,必须指出导致群众不明真相的责任方是掌握“知情权”和“信息发布权”的当地政府。

“任何不利于自己的信息首先封锁,成就逐级放大、问题逐级缩小,只报喜不报忧,一些基层政府的惯常做法,在信息社会里已经完全失灵了。但是这些陈旧的观念,某些干部仍然固守不放。”于建嵘说,出现了问题就“怕”、“包”、“捂”,小事不报告,大事先摆平再报告,可等摆不平被迫报告时,局面往往已经难以收拾,丧失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的最佳时机。

3、在第一时间,相关领导没有和群众直接交流,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导致事态逐步升级。

在石首事件中,在长达80个小时中,没有见到当地主要负责人出面,看不见他们的身影,听不见他们的声音。可以说,当地政府所拥有的主动的最佳时机被自己给错过了,一下子把自己的工作变得被动。6月23日,荆州市委书记承诺,提高办案层级,彻查石首事件,包括查明涂远高死因和永隆大酒店背景。而这些,正是17日晚上事发以 4 来,死者家属所要求的,也是当地民众和外地网民所期待的。这个表态是不是晚了点?前期石首政府和警方似乎急于尸体送殡仪馆火化。我们终于听到荆州市委书记的表态了。但是这个表态晚了点。

瓮安事件女中学生溺水而亡以后,原县委县政府有所忽略,没有认识到当时整个县城已经是传说谣言很多了,没有及时地向群众说清楚女孩死亡的真实情况,以致整个县城民怨沸腾,县委书记浑然不知。事情闹出来以后,特别是省委书记石宗源书记到达瓮安以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并召开新闻发布会,还通过各种渠道向群众说明事情的缘由。这就迅速地平息了各种传说和谣言,获得了群众的谅解。

现场看不见主要负责人以致惹出乱子的情形过去也出现过。例如,在安徽池州事件中,市委书记何闽旭(当时已经被任命为安徽省副省长)没有到场,四处寻找不见其人。事后查明他是跟情妇跑到九华山去了,在温柔乡里逍遥。再如甘肃陇南事件(涉及征地拆迁)中,当时的市委书记也退避三舍,不敢与群众见面。

云南孟连事件之后,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总结说,现在交通方便了,反而离群众远了;通讯发达了,反而和群众交流难了;干部文化水平提高了,群众工作的水平反而降低了。他形象地比喻:母乳喂养不仅考虑到营养,也能零距离接触培养母婴感情,干群关系同理。

4、不当使用警力,使问题扩大化。

当前在处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时,一些基层政府过 5 度依赖于采取强制手段,这不仅不利于缓解和消除矛盾,反而不断制造矛盾,加剧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随意动用警察,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虽然表面上平安了,但怨气却不断积累,矛盾不断加深,从而为引发更大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在一些基层政府的各种预警制度设计上,要么是无视民情民意,要么是把民众的一举一动都当成“敌情”。从危机处置技术上说,这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出发点不是化解矛盾,而是暴力压服,这必然致使冲突一再升级。

综观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以及一些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人民警察都处在了冲突的第一线。反思贵州瓮安事件,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十分痛心地说,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

三、群体性事件的预防。

1、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综合预警机制。制定预防工作体制,完善处置机制,处置预防群体性事件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应急预案才能保证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了解”的“四早”预防机制,完善预防机制,可以有效防止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完善工作机制,及时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群体性事件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避免公安 6 机关大包大揽,单打独斗,又要避免被动应付,无所作为,要分工明确,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消除职责不清、信息不灵、反应迟钝、互相推诿的现象。

四、新阶段处置群体事件的六大原则。

第一,“现场第一”原则。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获得“瓮安事件”信息的第一时间,指派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长崔亚东赶去现场,靠前掌控。崔亚东与武警总部副参谋长薛国强、省武警总队队长周爱民在现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出手清场;石宗源随即率领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武警总队、省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领导,冒着呛人的余烟进入现场,深入居委会,走向街头,走进群众中去了解情况,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党政干部作风,连续工作16个小时,掌握了大量引爆“瓮安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摸清了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随即果断出手一系列处置方案,稳定了民心,控制了局势。

第二,“就事论事”原则。“瓮安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召开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定性为“不明真相的群众”在“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下”冲击党政机关。省委书记率省委多位常委亲赴现场了解事件真相,调查引发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弄清情况以后,对事件性质判断发生逆转,于7月3日迅速启动干部问责制。

第三,“信息公开”原则。在黄金24小时内公布真实信息,查明多少、知道多少,及时公布多少,以后随着对事件调查了解的深度,用滚动方式随时公布,让人民群众 7 充分享有知情权。

第四,“反思自责”原则。数以万计的群众大规模聚集事起,首先查找党委、政府自身的原因,检查政府工作中的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争取群众信任,重塑政府形象。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瓮安事件”现场,三次向瓮安的老百姓鞠躬道歉,真诚反思自责,得到人民群众和舆论的谅解,重塑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第五,“问责制”原则。上级不为下级“买单”,迅速启动问责程序,罢免失职、渎职的事发地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官员。贵州省委处置“瓮安事件”的过程中,敢于正视当地党委、政府和公安局主要负责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迅速启动干部问责程序,按组织程序进行罢免,为中国处置类似群体性事件做出了榜样。

“瓮安事件”发生后,贵州省几乎在第一时间启动干部问责程序。7月3日,瓮安县委书记、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县公安局政委等领导干部被免职,随后对黔南州委书记的职务作了调整。瓮安县纪委、县监察局查处了39名与“6·28”事件负有责任的党政领导干部。

第六,“慎用警力”原则。必须慎用强制措施,不可动辄就把公安干警推到矛盾冲突第一线,用强制的甚至专政的手段去对付反映合理诉求的人民群众。否则,只能把自己与群众对立起来,逐渐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变化,使“鱼水关系”演变成“水火关系”。从2007年到2008年“6·28”事件爆发,瓮安县公安局为处置矿群纠纷、政府征地、拆除违章建筑等群体事件,较大规模出警十几次,8 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激化矛盾,加剧群众同政府和公安的对立情绪,酿成一波又一波的群体事件。

党和政府处置群体事件不能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甚至冲突,在“妥协”与“强制”之间拿捏分寸,该“柔软”要“柔软”,该“强硬”的要“强硬”,这是领导科学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现实工作呼唤必须尽快提高领导艺术。

总之,完善各项机制、切实提高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创造一个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社会长效机制,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建设。只有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运用多种综合治理方法,才能构筑一个适应我国当前形势的有效、可行、完备的预防和处置机制,有效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创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加速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最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进程。

第三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二、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考试没合格”的问题,是我们党在新形势新阶段必须努力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提出对策。

对策一,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对好突发事件,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面落实、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不断增强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辨别处理的敏锐性。以对党忠诚和极端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地分析各种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以一种责任心态,理性心态,机遇心态处置突发事件,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对策二,现场指挥要到位。应对好处置好突发事件,是最大的政治,是覆盖全方位的工作。应对突发事件,一分一秒都显得异常宝贵,严密高效的组织指挥是实现最佳境界的决定因素。面对突发事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亲赴现场、快速反应,在基本判明事发地点和类型之后,立即部署处置力量,做好先期的稳控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控制事态发展,有效防范影响的深化,另一方面要特别善于抓住应对和处理的最佳时机,力争主动。

对策三,政策规定要到位。政策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最有说服力,最有权威性的是政策。掌握政策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认真学好政策,其次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法规性、原则性。在应对某个突发事件中,要牢牢把握住政策“底线”不被突破,力戒随意性。同时要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同时善于灵活运用,在情况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在请示上级同意并授权,可以对“底线”适当进行调整,不能死抠教条以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

对策四,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要善于晓之以真理、实理,从思想深处帮助群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理论层次上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帮助群众从理性的高度辨是非,明方向,排疑难,解困惑,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同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由于平时处置不当,要敢于向群众检讨,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得到群众的谅解,从而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对策五,披露信息要到位。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透明和发布技巧在危机应对中占有重要位置。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开,特别是对那些涉及重大公益的灾难性信息,就更应该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级领导和部门,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信息,避免因信息不畅或失实和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从而引发公众集体恐慌和社会骚乱,影响社会稳定。

对策六,善后工作要到位。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也很重要。收尾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甚至形成社会更强烈的反应。要防止和克服个别领导干部,出了事东奔西忙,疲于应付,一旦事件平息下来就放马南山,一切照旧,甚至对已经承诺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极应付的问题。应当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研,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要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心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一定要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营造安定有序、团结友爱、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

对策七,学习实践要到位。一些干部之所以在突发事件面前束手无策、应对失策,思想缺乏灵气,讲话缺乏底气,行动缺乏朝气,工作缺乏锐气,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想素质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因此,一是要注重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善于从大局上把握方向,同时要注重学习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二是要积极参加社会突发事件处理知识培训,明确自身在突发事件处理整体方案以及本人具体职责任务、基本要求、处置方法等,确保自己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能够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第四篇:应对突发事件

1.()是人们对出乎意料事件的总称。通常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恐怖主义行为及重大群众性骚乱、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等。(单选)

A突发事件

B应急处理

C应急事件

D突发处理

2.()是流行过程的组成部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时彻底地消除疫源地,流行过程即告中断。(单选)

A疫源

B疫源地

C疫区

D安全区

3.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单选)

A环境破坏

B环境变化

C环境污染

D环境恶化

4.危机事件具有的特点是:高度确定性、事件演变迅速、事件的独特性以及信息全面,小道消息流行。(判断)

正确

错误

5.社会组织只有高度协调统一,才能保证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由组织的高层决策者来统一、协调和指挥,即组织的高层决策者必须有权威。(判断)

正确

错误

6.由于人们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有所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在关注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的大小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人们对突发事件风险心理承受能力,把人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纳入到风险评估之中。(判断)

正确

错误

7.()是指一国政府在其国民中和国际上所享有的公众信任度,它的高低,除其他因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国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单选)

A政府公信力

B个人信誉

C国家信誉

D国家权力

8.突发事件中,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多选)

A大众传播媒介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及时、准确、全面、公正地传播信息的责任

B大众传播媒介担负着更为关键的舆论监督与引导责任

C大众传播媒介担负着发动民众履行公民职责、配合政府正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责任

D大众传播媒介担负着全面解读突发公共事件、引导深层次思考,从而推动社会运行机制有效、科学、合规律运转的社会责任。

9.在突发事件中,将要面对的询问主要来自()。(多选)

A受害者家属

B媒介

C其他公众

D上级主管领导

10.在危机的救治中,通过全球合作可以()。(多选)

A获得更多的谅解,有效消除危机,恢复社会秩序,重建文明的世界

B减缓危机的蔓延,为世界作出贡献

C为其他各国提供经验和教训

D提高危机救治的效率、降低危机成本

11.由于高校突发事件主体的特殊性,处理的时候要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不能随便采取高压政策,一切都应该在理智和法律的范围内处理。(判断)

正确

错误

12.控制、处理、传播、沟通、恢复及总结教训等活动进行科学策划和部署。(填空)

13.(填空)

14.对危机现场的隔离,首先要发出隔离报警的信号;其次,的范围。(填空)

15.控制突发事件的一般原则有哪些?(简答)

第五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所谓突发事件,即指突然发生的事件。有的有征兆,有的没有征兆。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小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如突然引发的口角之争;大到灾难战争危及生命的大事,如5。12汶川地震。能否处理好这一类事件,取决于你的能力和素质,如果处理的很妥当而且很轻松,说明你是个常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如果处理不当,轻者使你常常处于烦恼郁闷之中,重者,会使你的生命很脆弱。

心理状态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导。

很多人在做事情时,行为是仅仅通过肌肉来表达的,头脑完全空白,并且声称:想那么多没用,有你想的工夫事情早就办完了。其实这很明显是个错误,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会动用自己的头脑,是靠脑子来生活的。

还有的人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所表露出来的情绪也很可笑,比如下列几种情绪:焦躁,沮丧,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终日。。。为什么说可笑?这些情绪在行动上都可以体现出来,在事情发生的时候需要你拿出办法来解决问题,但是你在这个时候却在着急发火、摔东西发泄自己的不满、哭哭啼啼怨天怨地、干脆破罐子破摔甘从天命,尤其是个男性的话就更可笑了,这一切所造成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不光事情没有得到解决,相反耽误了解决事情的宝贵时间和时机,而且会使你受到额外的损失,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能否持有好的心态决定着突发事件被解决的程度,首先要明确一点,人是靠大脑来控制的,而不是靠肌肉来控制的,这是人类和准人类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不管办任何事一定要动脑思考该怎么办?几种合理的心态:

(1)、冷静:这个是必须的,很多电视剧中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主角面对着麻烦事就跟热锅上的蚂蚁,有朋友一个劲的劝他冷静,而他整个:事情都这样了,我怎么冷静?这句话似乎成了流行性语言,与其说是流行性语言还不如说是为自己的不冷静而把事情搞砸而找的借口,如果有人偏偏喜欢学,那只能说明他是白痴,是准人类。为什么要冷静?从事情发生的慌乱到冷静的思考问题,这段时间越短,你就越容易占据主动,因为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比如吉林市中百商厦起火,确实没有任何征兆,可是火灾的目的就摆在那里,就是要把能烧的按照先后顺序都烧掉,这是死的,可是人是活的,这里绝大多数人的表现就是极度的不冷静,比如坐地上哭闹的,乱骂人的,到处乱跑的,开窗户就往下飞的。。。等等,但是还是有人表现出来了冷静,被困四楼,不慌不忙的把窗帘系到一起,作为工具用来逃生。事实证明,只有冷静下来,你才能有条不紊的思考对策,这是你占据主动所要做的的第一步!

(2)、乐观:这个同样是必须的,相信每个人都喜欢把自己的事情办妥而不是搞砸,但是同样要有个好的心态,除了冷静还不够,为什么呢?创设出一种环境:比如突然发生灾难,你没有在第一时间死去,而是被困在某一地区,很“幸运”的是,你可能长时间得不救援,你需要和自然和既成事实以及命运去抗争,如果你胜利了,你可以活下来,但是很多人却认为,自己肯定要完蛋了,如果真这样去考虑,那么恭喜你,你真的要完蛋了!英国皇家特种部队(SAS第二十二特别空勤团)的训练手册中写到:人能否在灾难中生存下来,首先就取决于他的心态,而这个心态就是乐观。如果是个能够乐观的面对事物的人,那么这个人活下来的几率就很大,反之,即使给了他再精良的装备,教给他再丰富的知识,他也很难战胜困难坚持到最后。要知道,胜利往往就属于那种坚持到最后的人,事情发生了,要往好的地方去考虑,你越认为要完蛋,那么麻烦就越容易找上你,你就越容易完蛋!持有乐观的心态的人的最糟糕的结果:当你不可避免的要丧失生命的时候,可以叫你死的不是很惨(胆小鬼和英雄的结局是没什么区别的,胆小鬼在临死前饱尝着死亡给他带来的恐惧之后死掉,而英雄仅仅是在临死之前的一刹那才感觉到那么一点点痛苦之后就一切都完结了)。

(3)、勇敢:人的一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而这一切需要你去面对的,去解决的,假如你没有这个胆量去面对,去解决,那么恭喜,你这个懦夫就注定了要失败,从事情发生的那一刻起,你就不要把自己当成是孩子,不要把自己当成是懦弱的女人,甚至不要把自己当成是活人,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曾经有一名在二战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与日军战斗过的美海兵战士说过:如果你越害怕,那么你就越容易挨枪子,反之,你勇敢的把敌人消灭了,那么你就安全了。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于胆怯,会造成肢体的僵硬而不灵活,如果你不怕困难,勇敢的去面对,你的身体会比以往更加自如,更加灵活,从而增加了你存活的机会!

(4)、思维转移:突发事件被困的时候,有的人会祈祷上帝的照顾,有人会回忆以前曾经有过的战胜困难的经历,有的人还会想事情过去之后去哪里去吃喝享受。。。等等,这一切都是有用的,因为事件发生了,人的生存受到了挑战,无形中要有很大的压力,而你一味的去考虑这种压力,你会更容易被事件所压倒,你的意志会被摧垮,那样的话你很容易就坚持不到最后,这时你需要做的就是思维转移,通过考虑别的乐观的事情,来减轻事件对你的神经所造成的压力,只要你意志不垮,你就有希望笑到最后。

(5)、团队协作:如果你很幸运,有几个同伴,那么好,大家就要联合起来,共同度过难关,毕竟人多力量大,这里就要你有团队协作的意识,有团队精神,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孤单英雄几乎没有了市场。上述所讲的各种心态可以说都不是等到事情降临再去考虑就好使的,而是应该从日积月累中去实践,并且形成自己的反应,成为自己的处事原则,如果你做到了,可以使你的人格更进一步,达到更多人无法达到的高度,在关键时刻,可以使你立于不败之地!在危险降临的时候,可以挽救你那可爱的生命!

下载关于应对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初步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应对渔船海上突发事件的初步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当前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浅谈当前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这几年,我国在快速发展中,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和困难,这其中,有人为制造的问题,也有自然灾害。当问题突然出现,灾难发生,作为最基层的党员干部,应该怎样面......

    公务员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公务员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最佳答案 第一,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的重点,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中最简便、成本最低的方法。各监测......

    怎样应对突发事件

    怎样应对突发事件——主题班会一、德育主题日前,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某校两名学生家长先后接到自称为学校老师的陌生人的电话,称其孩子在学校突发重病,已急送医院,要求家长立即......

    如何应对校园突发事件

    校园突发事件 校园突发事件(Campus emergencies), 是指在校园内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影响着学生的安全和正常生活、学习!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

    应对突发事件题解

    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 (其他机构所拟,仅供参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有: (1)有一定数量和规模; (2)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 (3)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

    怎样应对突发事件

    怎样应对突发事件 绵阳二中金家林邓时勇 一、如何应对突发意外伤害事件 突发意外伤害是指非故意、无预期、突发的身体伤害。比如:意外交通事故、突发性疾病、突发火灾等。在......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

    2011年龙里县文化市场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一、2011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一)基本概况: 2011年,我县文化相关企业共35家,涉及从业人员360余人,根据统计要求,全年全县文化市......

    2011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最终定稿]

    2011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现将我市交通运输系统2011年度突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