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变革中抓机遇转型中谋发展(2011经验材料)
变革中抓机遇
转型中谋发展 努力创建现代综合服务型运输企业
黑龙江龙运客运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龙运客运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首家跨地区、跨所有制组建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股份制客运企业。2003年由黑龙江省龙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新设合并方式成立以来,按照厅局组建龙运的初衷,企业经营稳中有进,经济效益不断再创新高,国家、股东、员工三者利益和企业综合实力都得到较好的兼顾、增强和发展。现将公司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问题和构想汇报如下: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注册资本1.55亿元,股东单位28家,其中董事会成员单位9家,占总股本79.5%。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保持有效运转。公司设5个职能部门、4个控股子公司、3个分公司以及3个技术保障部门,员工总数700余人。
截止到2010年末,公司总资产2.73亿元,净资产1.92亿元。公司现有营运车辆189台(其中:沃尔沃104台、尼奥普兰54台、金龙31台),营运线路31条,年客运量240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8亿人公里。公司控股子公司(京哈公司)拥有线路19条,主要经营哈尔滨发往省外的客运线路。2008年,公司首次实现了营 收2亿元的突破。2009年主要指标再超历史最好水平,股东投资回报率达到15%。2010年,在雪阻、燃油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困境下,仍然保持了09年的较好效益。公司现已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以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一级道路客运企业、全省五一劳动奖状为代表,获得了国家和省市近20个不同角度和较高层次的荣称。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龙运客运已确定了基本经营管理模式:
1、按照《公司法》建立的“三会一层”体制;
2、“七个统一”的运营体系;(统一选型和购臵车辆、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站点布局和线路、班次、班时安排、统一技术管理标准、统一财务核算标准、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缴纳各种规费。)
3、“三新四高”的品牌标准;(即新的经营思想、新的管理体制、新的运营机制,高起点、高档次、高服务、高效益)
4、“四三二三”的管理系统;(以强力落实收入、成本、安全、服务四大管理为重点,以强化推进队伍素质、流程标准、经济责任制三个基础为保证,以强劲整合线路、同业二项资源为突破,以超前研究规范改制、资本运作、扩大市场三个课题为筹备,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公司各项生产经营工作。)
5、“四关三查”的安全管理模式;(上岗关、档案关、教育关、技术关;线路稽查、仪器监查、责任倒查)
6、“二强一定”的技术管理规则;(强制修理、强制维护、定期检测)
7、以企业精神、质量方针、服务宗旨、员工理念为主导的龙运文化。(企业精神:诚信和谐、节俭敬业、务实创新、优质高效。质量方针:关注顾客需求,诚信守法经营,坚持服务创新,增强顾客满意。服务宗旨:安全、快速、便捷、舒适、优质。员工理念: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高效严谨的工作作风、真诚服务的职业道德)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1、全员攻坚抓增收,客运经营有新发展。一是抓住五一、十一黄金周以及暑运客运高峰,加发班次,精心组织、用足政策、努力增收。二是有针对性地调整车辆结构,在哈同、哈伊等重点主干线路上投入双层及层半结构的大容量豪华客车,增强竞争实力,同时为将来的公铁竞争做好准备。三是加强促乘、包车,推出服务新举措,在哈市太平国际机场开通了龙运班车售票网点,实现公路、航空转运一站式服务,为票务营销打开了新局面。四是针对部分亏损线路及时调整采取应对措施,对哈大、哈齐线路停减了班次,取消哈大、哈绥线乘务员和车上配水,并实行单车考核、效益挂钩等多项举措。五是协助行管、执法部门开展“打黑”、商标维权行动,努力整顿、净化市场。六是强化GPS对运营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发挥了震慑作用,提高了服务质量。
2、严肃制度抓节支,成本控制有新成效。以“保产、降耗、增效”为目标,加大了节支挖潜力度,在油价、原材料大幅上涨的不利形势下,合理控制了成本支出,确保目标实现。
三项变动费用控制上,重点加强了四个环节管理:一是强化制度建设,理顺程序、堵塞漏洞。二是采购环节上严格控制把关,并提高采购计划的准确性,降低库存,减少资金的不合理占用。三是加强维修质量管理。在维修效率上,做到小修不过夜、二保不占车日;在维修质量上,做到“修理要细、检查要严、不走过场”,保证了生产营运的顺利进行。四是加大技术革新力度,开发OEM配件的替代产品,通过修旧利废,采用替代件、自制件等措施,节支降耗。
管理费用控制上,树立节约型企业的理念,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实行费用砍块、严格审批、跟踪考核、节奖超罚的管理原则,管理费得到了有效控制。
3、齐抓共管保生产,安全管理有新提升。通过强化基础、教育、检查三个环节,巩固加强了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为客运经营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①基础建设上,重点落实标准化和规范化。将贯彻ISO9000标准与基础建设有机结合、同步进行,建立并完善了各类标准化基础档案体系,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夯实了基础。
②宣传教育上,重点落实全面性和实效性。公司采取定期与临时、集中与分散、书面与口头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宣教 活动。每月的驾驶员大会、每周的安全员例会,安全部不定期编印《安全简报》;坚持发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通过电子屏幕、手机短信、宣传栏等载体广泛开展宣传和警示;春运前通过“给驾驶员家属的一封信”落实了安全工作的综合治理。
③监督检查上,重点落实事前控制和跟踪问效。一是通过安全稽查、联合检查、车辆安检、自检自查、监控审查等方式和手段,实行首检负责制、跟踪整改制、复查达标制。二是通过完善安全责任状的管理、检查和考评,强化对安全管理的过程控制,提升安全百分考核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年终考评时兑现。
4、夯实基础练内功,企业管理有新效率。一是规范制度管理。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结合生产经营实际,进一步细化了生产、技术、安全、人事管理等规章制度,为企业管理规范化奠定基础。二是规范流程管理。把贯彻和实际生产流程有机结合,调整、充实、完善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三个层次的体系文件,使每个岗位、办事讲原则的管理程序,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规范目标考核管理。生产上,以责任状的形式将指标分解到部门、到人,逐级签订责任合同。安全上,实行一票否决制、一岗双责制、包干管理制逐级落实安全责任。
此外,龙运始终把节能减排工作做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探索出一套节能降耗管理办法,我们从做好车辆选型、行车管理和技术保障三项工作入手,总结出影响燃油消耗的九大因素,即车辆性能、驾驶技术、车辆技术状况、道路环境、地理 环境、气候条件、路面状况、燃油质量和管理措施。通过制订标准,明确职责,细化管理,跟踪问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配上,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并结合股份制企业的特点,同时兼顾广大股东资金紧张、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是每年定期进行由监事会组织的内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外审,并及时向股东通报,掌握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情况。二是每年年底以税后利润为基数进行全额分配,目前,龙运股东历年分红加上股份增值已全部收回当初投资并有较大盈余,直接或间接地扶持了省内相关的客运企业。
资源整合上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是在省局、市处协调下,由龙运哈依公司对原依兰县运输公司45台车辆实行了集约式管理,现已平稳有序地正常运营。二是收购尚志市哈尚快客公司的线路(18台车、17个班次),现已实质运营,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三是按照市处清理整顿挂靠经营的总体部署,并以此为契机占领更多资源,与相关企业研究资源整合,采取先过渡、再规范、逐步整合的方式,为今后扩张市场铺垫基础。
综合分析,龙运客运之所以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有四:
(一)省厅、省局领导多年来对龙运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政策的扶持和协调,各项荣誉的给予和鼓励;全体股东的鼎力支持和关心;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二)随着省内公路建设加快,带动了龙江旅游市场繁荣,同时公司自身车辆有计划实施了“三个一批”的更新改造,提高了竞争力。虽然客运总量变化不大,但牡、佳、鸡等主干线运量增加,票价调整,使客运收入呈现持续增长。
(三)2009年费改税,车辆更新后油耗降低,加大革新挖潜力度,单位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四)各项管理日臻成熟完善,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贯彻实施,服务质量的改善提升,为增收创效提供了保证。
三、面临问题
近年来,龙运客运虽然在品牌效应和两个效益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在经营范围、规模上发展速度不快,主要问题有:
(一)公铁及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一方面,铁路通过6次提速、更新车型、开通城际快速列车等手段严重冲击了公路客运。目前,省外京哈线、省内哈大齐线路已经连续几年处于亏损经营状态。另一方面,公路客运内部竞争不规范,组织化程度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对以龙运客运为代表的集约化客运企业造成严重冲击。三是黑车、旅游车上线运营的违法违规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同业竞争等问题阻碍了企业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的步伐,实现做大做强,带动行业发展的道路仍然艰巨而漫长。
(二)企业的体制、机制和管理亟待完善。
1、主体单一。线路上仍以哈发中心城市为主体,城郊、非铁路沿线、农客、出租、公交等运输仍是空白;旅游运输、维修、广告等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无站经营,产、供、销脱节;省外市场和相近领域未敢涉足。
2、股权分散。虽在集思广益和透明度方面是有益的,但在决策过程中思想认识的统一和时间上难以把握,容易错过一些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
3、机制不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要求,仍在思维理念、生产经营、人力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国有企业弊端的痕迹。
经营机制上,还有两个硬伤没有解决:一是线路公司的非独立性所带来的大锅饭和多方面积极性受到影响的问题;二是员工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股权激励机制尚未启动。
4、资本不足。主要是指资本运作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不足。龙运组建至今追求做强做大的目标始终未变,但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没能进入资本市场,仍处于简单再生产阶段。融资能力差,企业靠贷款和自有资金只能满足更新改造和部分项目的投资,较大的资源整合和项目扩张的资金受限,使企业的规模不能得以迅速壮大。
(三)公路客运相关政策尚需进一步规范明确。一是运输市场行业规范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无法形成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致使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企业无法在做强做大上实现实质性突破。二是运输成本逐年大幅攀升,企业自身无力完全消化。而同时运 价仍然实行政府定价,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灵活性,不能按照市场需求自行调节,无法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四、发展构想
按照省厅领导视察龙运时关于集中优势发展客运的指导思想,如何抓住契机,寻求新的市场、投资、技术和资源,我们从宏观战略的定位、发展目标的确定、实力构成的要素、规模地位的确立、运行体系的完善、价值体系的创新等方面初步构画了龙运客运的发展框架。直面竞争,资本运作,整合调整,全面发展。
(一)战略定位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五个发展机遇,发挥五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龙运客运的比较优势,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改革调整为手段,以资本运作为支撑。实现以核心产业为旗舰,内外重点产业为两翼,其它辅带产业为后卫,以资产为纽带,编队规范的“龙运产业航母群”。快速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做大做强龙运客运。
(二)发展思路
1、资源整合
指导思想:通过线路整合,采取联合、兼并、收购、股份等多种形式组建线路公司。形成与全省中心城市运输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利益共同体,统一品牌、统一管理,做大做强龙江客运。
在此基础上,组建区域性集团,形成遍布全省的运输网络。通过科学运营组织,合理调配车辆结构、运行结构、组织结构,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运作方式:不同运输成份采取不同策略,一是企业间可以线 路为纽带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参与拟改制企业的投资;整体收购或先租后买(一次性购买或分期补偿)。二是对挂靠车主原则上在与挂靠企业达成一致后,统一管理。主要采取收购补偿、入股两种形式。
2、资本运作
解决扩张资金问题,解决不完善的问题,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以上市作为资本运作的总方向,以贷款和自有资金为补充,以增资扩股做为部分项目的投资,是符合实际和可行的。
3、调整转型
做好五个方面的调整转变:
(1)体制和机制上的调整。按照上市公司规则运作,重点解决理念作风、股本集中度、股权激励等机制上的问题。
(2)经营策略上的调整。力保长途、拓展中途、开辟短途,纵向上,长、中、短途协调发展;横向上,运、游、服多元发展。
(3)经营主体多向化。做活包车、发展节点、适当转型,重点开辟发展旅游运输、包车运输、节点运输以及农村客运、城郊客运、公交、出租等运输。条件成熟时,走出省门、迈向全国。
(4)经营结构上的调整。
组织结构上,以线路公司自主权为切入点,切实解决内、外各方面积极性问题;车辆结构上,针对铁路,根据不同线路采用高、中、低和大、中、小不同档次的车辆,以适应需求并创造更好效益。
(5)经营方式上的调整。一是形式上,重点是在现有促乘的基础上,从迎、送、接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实现门到门运输的人性化和个体化服务。二是手段上,重点是在灵活性上做文章,即根据环境和收益,不同线路实施公营、承包(指标、整体)等不同经营手段;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赋予经营层相应的自主权,以适应市场不规则性的负面影响。
此外,公司确定2011年为“强化管理年”,在安全、服务质量、人力资源、成本等各项管理上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巩固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确保股东会和董事会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现。
五、相关建议
(一)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引导推动运输企业转型发展 公路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仅靠企业行为难度较大,必须有政府的强力引导和行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过程中,政府应突出公路运输、城乡客运的公益性,从行业准入、资源配臵、线路审批、站场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鼓励和扶持。
同时,政府应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要求的管理机制。各级管理部门要以服务型管理为重点,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不断适应市场变化需要,加大经营环境整治力度,为合法经营者创造良好环境。
(二)运输企业要加强协作,共同推动现代服务型企业建设 公路运输是依靠线路网络发展的行业,网络的建设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协作。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经营机制的变化,公路运输企业加强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发突出。运输企业之间不仅要在管理上加强协作,建立区域性的稽查机制,共同维护企业间的利益。同时,面对城际高铁的“高压”态势,企业间更应该 以线路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平等、自愿、共赢为原则,开展资源整合、合资合作、联营联合,共同发展壮大道路客运行业。只要大家联手同心,形成合力,产生聚合效应,道路客运同样具有发展空间和做大做强的优势和条件。
公路运输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不为变革所惑,善于在变革中抢抓机遇,在转型中加快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能推动企业做强做大,迎来公路运输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转观念抓机遇 促转型谋发展(朔州市财政局典型材料)
做大规模 做强品牌 做优特色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城乡生态化
(2012年5月31日)
朔州市财政局
去年以来,朔州财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全省综改试验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生态化目标,进一步加大畜牧养殖、设施农业和生态园林产业的扶持力度,突出重点、创新举措、狠抓落实,有力推动了三项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市加快推进“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建设、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扶持规模养殖,着力放大生态畜牧基地的集聚效益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主导产业,是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扶持畜牧规模养殖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切入点,围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加大帮扶力度,取得了积极的实践成果。到目前,全市奶牛存栏17.5万头,同比增长10.8%;羊饲养量达390.5万只,其中出栏242.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4.7 %、18.1%。使畜牧业占据了大农业的“半壁”江山。
一是大力扶持生态畜牧基地建设。市财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提升产业”的发展思路,按照“规模、健康、高效、环保”的标准,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建设力度。自2008年以来,共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8030万元,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166个;市县财政投入2亿多元,共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56个,其中奶牛小区25个,肉羊小区31个。另外还建成生态环保示范小区10个。至此,全市奶牛小区达到215个,肉羊小区达到162个。全市55%的成母牛、45%的肉羊实现了入园入区饲养,规模化比重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养殖效益。据测算,入区后奶价可比散养每公斤提高0.2-0.3元,每头奶牛年可为农民增收1000—1500元,入区肉羊出栏可提前2—3个月,每年四栏,每只羊纯利润达110元左右。
二是全力扶持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畜牧养殖项目。全市共建成畜牧养殖示范村17个、畜牧养殖基地县2个。以怀仁县肉羊基地建设为例,市县两级财政强化“三项举措”,撬动多方资金投入肉羊养殖业,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辐射带动效应。一是财政直接补助。2011年市财政补助3000万元支持怀仁县肉羊养殖,县财政用于资助养羊的资金达9000万元左右,具体有下面五条途径。途径一:扶持引进种羊,新增1只基础母羊补贴100元,引进1只优种母羊补贴500元,引进1只优种公羊补贴2000元;途径二:扶持圈舍建设,肉羊养殖小区参照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项目补贴标准及要求给予配套补贴,养殖户的棚圈建设参照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给予补贴;途径三:以奖代补,对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养殖企业,对非农企业转产畜牧养殖、加工企业的,可以优先申报项目资金,并按投资总额的10%以奖代补;途径四: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为养殖小区高标准配套水、电、路、树;途径五:扶持技术支撑,新建和改造县畜牧兽医局中心化验室、5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5个乡镇畜牧兽医分站,配备村级动物防检员142人。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去年怀仁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扶持养羊发展基金,通过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为几家大型养羊企业担保贷款2000万元。三是整合资金。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捆绑、集中投入,整合项目资金2.6亿元投向了规模健康养殖园区建设,同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达5亿多元。财政资金的巨大投入为肉羊养殖产业的发展装上了强有力的引擎。2011年,怀仁县肉羊养殖规模达到了200万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634元,其中农民人均养羊收入1700元,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7%。目前,一批大集团、大项目相继落户怀仁,在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投资16亿元的华北皮革城、投资13亿元的雨润集团、投资2.5亿元的内蒙小肥羊集团。
(二)注重扶持集约化生产,着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有利于促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束缚,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基于此,我们设立了“三十万亩设施农业工程专项资金”,集中力量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预计“十二五”期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0万亩,达到25万亩,力争3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发展到20万亩,移动大棚、拱棚、网棚发展到5万亩,设施瓜菜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产值100亿元。
市县财政立足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以日光节能温室、塑料大棚为主,采取“政府补、贷款扶、农民集”的筹资办法,坚持“高标准、连片建、规模种、无公害”的建设要求,积极制定发展设施蔬菜扶持政策,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去年,市财政拨付设施蔬菜专项资金847万元,继续对当年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2000元,移动大棚每亩补助1000元,集约化育苗智能温室每投资4万元补助3000元。同时,市财政去年拿出20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用于对10个设施蔬菜标准园区和10个集约化育苗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每个单位奖励10万元。各县区因地制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设施农业生产的财政优惠政策,例如,山阴县对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1万元,对超额完成年初计划的每亩补助2万元;朔城区对设施蔬菜贷款户财政贴息再延长一年,对百亩以上设施蔬菜园区免费通水、通电、通路,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设施蔬菜百亩以上园区达200多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设施面积达到6万多亩,产量50多万吨,产值20多亿元。
(三)注重扶持生态建设,着力加快城乡生态化建设步伐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的战略目标,全市财政投入造林绿化资金12亿元,完成造林33万亩,加快了“荒山覆于森林中、通道行于林荫中、城市隐于公园中、村庄遮于浓荫中、厂矿置于绿色中”绿色新朔州建设进程。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林业项目,最大限度地得到国家和省级投入支持。去年国家和省级投入4200万元,主要用于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工程等。二是每年将30%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造林绿化,预计投资1.8亿元,主要用于西山森林公园、马邑森林公园农业文化展示区、环城绿化、南环路世纪大道通道绿化等工程的建设补助。三是从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中按吨煤3元提取资金,用于造林绿化。四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积极鼓励、吸引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造林绿化。五是继续“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挖一吨煤栽一棵树”的以煤补林经验做法,积极引导和组织资源型企业特别是煤炭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林业建设。譬如:平鲁区为应对采煤带来的生态破坏,实施了“生态优先”战略,2006年至2010年,区财政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达10亿元,2011年投入更创历史地达到5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有力提升了全区的生态建设水平。
二、几点启示
(一)整合资金是前提。整合资金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避免“撒胡椒面”现象的发生。近年来,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以重点项目为纽带、以优势特色产业为载体、以重点区域为平台”的涉农资金整合模式,统一编制了支农项目计划和资金分配方案,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将性质相近、目标相同、用途相似的相关资金整合起来,遵循科学规划、构建平台、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合力攻坚的原则,上下联动,相互匹配,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了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二)多元投入是关键。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我市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增量及占总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为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导向作用,积极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民办公助、先建后补、贷款担保等方式,多措并举引导民间资金、工商资金、外来资金投入农业,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绩效考评是基础。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的考核和评价,通过可量化、可对比、可分析的方式衡量资金支出的成本与效益,进而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高效管理使用机制,已成为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市财政和农口部门根据绩效考评的目标和最终评价结果,严肃整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下支农资金预算支出的方向和结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另一方面,建立了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档案,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编制和安排财政支农资金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确保了资金的可持续高效优化配置。
(四)强化监管是保障。我市各级财政牢固树立了抓资金监管就是抓资金投入、使用效益、资金安全的理念,建立健全了支农项目库管理、预决算审核、县级报账制、监督检查等各项制度,有力提升了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市财政根据中央省各类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时制定了符合我市实际的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强化对关键环节、重点项目的监督和审批,确保了支农资金的安全、规范、高效使用。与此同时,我们坚持大监督工作理念,进一步加强了财政监督检查与审计、纪检监察的协调配合,增强监督合力,健全长效机制,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朔州财政支农工作虽然已取得了许多显著成绩,但离转型跨越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全省农业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戮力前行,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强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全面完成好省厅和局党组交给的任务,为建设“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和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朔州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三篇:抢抓转型发展机遇++打造川中人才高地
抢抓转型发展机遇
打造川中人才高地
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
xx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全省首批丘区示范县和扩权强县试点县。这些年来,xx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四个转变”,全力打造创新xx、数字xx、绿色xx和法治xx,取得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显著成就。xx县的人才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引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xx正在实现由人才辈出之地向人才荟萃之地的重大转变。作为人才工作的引导者和牵头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认识,确保人才工作能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
一、肯定成绩,找准问题,把握制约xx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瓶颈
近年来,xx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健全完善人才队伍管理机制,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浓厚氛围,全县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日
范岗和农村人才示范村创建活动,命名了一批农村优秀人才示范村和示范岗。创建了全市首个大学生创业基地,树立了周文翰等一大批大学生创业典型。通过对全县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及先进事迹的深入报道及宣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扩大了xx人才工作的影响。三是配套政策不断完善。针对人才现状,xx出台了《集聚人才激励人才办法》,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作了规范,建立健全人才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标准。切实落实了人才待遇。
(三)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xx县制定了多项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建立了人才引进 “绿色”通道。民营经济从国内外引进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办理落户xx手续,引进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在立项申请、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外地来xx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参加本县组织的继续教育和职称评审。2005年xx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县级博士后工作站,对留县的博士后在住房、子女就读、户口等方面给予了优惠待遇。通过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xx县引进了图腾斯.米息尔等一批外国专家,引进了冯江平等26名硕士研究生。
(四)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xx县乡土人才超市的建立和“xx县蜀才人才市场”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县城乡一体的人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促进了人才有序流动,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自xx县人才市场成立以来,通过大型人才交流会及日常招聘会,共为县内各企业引进人才3000多人,推动了县内人才的就业,促
有相当大的比重,本科及以上的高学历人才为数不多;最后,高层次人才数量的不足,目前缺乏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等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第三产业高层次的金融、商务、法律、外语、计算机、建设规划等高层次人才。
(二)人才政策亟待完善
近几年,一些大中城市都在以优越的地域条件、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待遇招揽人才,这给我们的人才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危机感。目前xx虽已经出台了《集聚人才激励人才办法》,建立建全了人才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标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要吸引人才,要留住人才,我们还必须借鉴其他市县的经验,根据我县的实际制定出好的人才政策,对引进人才给予更多的优惠。
(三)留住人才工作日益紧迫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受到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人才政策调整的影响,各地对高级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一直以来,我县人才外流严重,主要流向成都、绵阳等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高级职称人才,出现“流出不流进”现象。目前我县规划设计、国土勘察测绘等专业,存在有岗无人的现象,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普遍不愿来我县就业,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仔细分析,抓住机遇,清醒认识xx人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国家人才战略为xx人才开发注入新动力
随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党和国家把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体,调整人才资源分布 对第一产业,在充实和稳定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支持农林、水利、畜牧系统对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培养、引进,有力推动生态、旅游、观光、节水等现代农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业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形成以农业科技人才为骨干,以实用人才、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对第二产业,一方面通过定向培养、调整重组、竞争择优等方式,改善优化产业内部人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转岗培训、开辟就业渠道、创办领办企业实体等方式,调整、引导富余人才进入第二产业。
对第三产业,大量开发、培养、引进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环保、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各类人才。在教育领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中、小学生源变化特点,普遍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在医疗卫生领域实施“三名战略”即大力开展创建“名医院、名科室、名医生”活动,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引导一部分人才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发展社区医疗事业,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发展卫生事业急需的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商业、服务业领域,开发、培养精通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规范的高层次人才,大量吸收从其他领域转移的人才,推动商业、社会服务事业兴旺繁荣;发展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健康发展,要加紧培养更多懂得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不断发展壮大从事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旅游服务
育、生物医药类人才;八是商贸流通类人才;九是文化宣传类人才;十是农业科技类人才。未来5-10年我们将以需求为主线,以培养引进为手段,不断缓解xx人才资源紧缺的局面。
3、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工程建设。农村实用型人才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以农业技术推广、营销管理、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和农村信息5类人才为主体。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基地,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制定2-3期培训计划,培训500至1000人。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农村乡土实用人才培训教育工作。同时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信息库,为实用人才的培养开发提供依据。
四、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努力把xx建设成为川中人才高地
(一)以加强能力建设为主线,加速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1.加强党政人才培养,提升执政能力。以不断提高党政干部素质和执政能力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办好县委党校(行政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基地作用。根据国家《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要求,大规模开展公务员培训工作,力争用五年时间对所有公务员轮训一遍,真正能让干部学以致用。鼓励公务员在职学历教育,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民主推荐等方式扩充科级后备干部队伍。积极实施公务员的初任、任职、更新知识和专业技能
质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力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使其成为既懂经营,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复合型人才。
(二)以吸纳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1.利用政策优势引进人才。用足用好用活扶持政策,主动争取上级及相关部门对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优惠政策。组织、人事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人才引进、培养的具体政策,创新引才、聚才的良好政策环境,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各企事业单位要积极为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2.发挥本地产业优势吸引人才。发挥我县经济发展相对优势,结合我县生物酿造、电子信息、化工、纺织产业聚集的特点,有计划、成批量地引进人才。以建设培养和发展人才机制为载体,优化产业集聚功能,改变引才思路和方式,关注中西部人才走向,通过人才交流会、洽谈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各类急需人才。
3.积极推行人才柔性引进。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重其所酬”的招才引智新理念,采取聘用、借用、咨询、讲课、兼职、合作交流、人才租赁等形式灵活引进人才智力资源,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注重发挥xx籍在外人士的引导带动作用,探索建立xx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网,为我县企业联系与利用高级技术人才和最新技术建立联系渠道,为xx籍专家、学者报效家乡和回乡投资创业搭建平台。
(三)以制度改革为动力,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新机制
1时用工合同,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与被选用者共同协商,原则上不低于人事档案代理的基本工资。
(四)以激发创造潜能为目的,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措施
1.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和投入优先观念,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合理分担的人才经费投入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开发和使用专项基金。积极拓宽人才投入渠道,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建立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定向培养财政补贴扶持制度,保障艰苦地区、特殊行业的人才需求。
2.建立高层次人才奖励制度。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设立优秀拔尖人才政府专项津贴和xx县突出贡献人才奖, 有计划地开展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比奖励活动。县政府拿出一定经费建立人才发展奖励基金。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单位和企业给予资金补助。
3.完善人才各项福利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各项人才政策落到实处。强化利益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稳步提高,逐步实现人才福利政策规范化。设立高层次人才保障基金,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关爱力度。对特定时期各类人才要求比较迫切的事项,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切实加以解决。探索建立对在条件艰苦岗位、边远地区岗位工作的人才保障机制,积极引导人才安心工作。
第四篇:求真务实抓改革抢抓机遇谋发展
抢抓机遇谋发展求真务实抓改革
新洲区环卫中心
今年以来,我区市容环卫工作在市局精心指导,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理顺体制,完善制度,明确责任,量化管理,加强督导,提升水平”的改革思路,坚持“工作零开始,垃圾零暴露,管理零死角,市民零投诉”的工作标准,抢抓机遇,务实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今年8月3日,我区市容环卫工作经市双创专班推荐,被武汉人民广播电台(8月3日11:30)报道。现将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宣传,以典型的事例教育人
2000年以前,社会上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一进环卫所,不苕就有点裹。为扭转世俗的偏见,增强广大职工自立、自强和爱岗敬业的信心,我们特别注重三个层面的宣传。一是宣传条件的改善。近八年来,区政府所在地的邾城街作业机械全面更新,现拥有各种机车20台套,新增垃圾转运台9座。目前,占地10.3亩,日处理垃圾200吨的垃圾转运站正在紧张施工之中。工作条件的改善,既让职工体验了设备增加减轻劳动强度的好处,更让职工明白了“不做事,领导就不重视”的道理。二是宣传社会的关爱,双创工作特别是文明城市的创建,有力促进了部门支持与市民参与意识。节日到了,财政、纪委等部门给环卫工发钱发物;天气热了,药监、卫生等部门给环卫工送药送水;地面脏了,热心的市民主动给环卫工打扫卫生……社会的关爱,感人的事迹,我们都及时给予了宣传报道。三是宣传职工的荣耀。邾城街解放路清扫组组长汪杏兰,可谓苦尽甜来,倍受世人尊重。她32岁
那年,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对不谙世事的儿子。她凭着坚强的意志,勤劳的双手,将儿女都培养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女儿系四川公务员,儿子被国家公费派驻新加坡读研),自己也多次被市区二级评为城市美容师。树立典型,宣传自己,极大地鼓舞了环卫工人自爱、自尊、自强、自信的信念。目前,原停薪留职的20余名职工,纷纷要求提前上岗,显示了环卫岗位强大的吸引力。
二、锐意改革,以创新的办法激励人
今年年初,我们响应区委、区政府关于市容环境卫生工作改革的号召,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要求,以“管理改体制,服务改机制,人员变观念,市容变面貌”为重点,坚持环卫事业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法制化改革方向,逐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市场运作、自我约束”的环卫运行机制。一是理顺了环卫管理体制。恢复了“新洲区市容环境卫生中心”,实行了“政事(企)分开,管干分离;分级管理,以街(镇)为主” 的管理模式。二是开放了环卫作业市场。首先是环卫清扫实行了领衔承包。我们按照国家劳动定额标准,结合新洲的实际,将清扫费用发包到41个领衔人,对新增的龙腾大道,以9万元的标底向社会公开招标。同时按照“减人不减资,增人不增钱”的办法,加强督导检查。其二是垃圾清运实行了成本管理。根据垃圾清运总量,结合车辆性能、燃油价格、运输距离等因素,核定清运人员和费用。同时,允许清运承包者在保质保量完成清运工作的前提下,开辟清运市场,实现自我创收,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设备的目的。目前,清运公司已承接辛冲东城湾垃圾清运,年创收5万元。其三是环卫收费实行绩效挂钩。收费人员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带资签约。今年,邾城居民收费已签约
160万元。同比增长40万元。同时规定,对收费人员将视其工作业绩,奖励依规收足的,淘汰未完成任务、业绩最差的组别。三是改革了环卫用工制度,实行了“规范管理,优胜劣汰,按量付酬,工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尽管今年创建压力大,但改革后的环卫中心及各公司没招聘一名环卫工人,确因城区清扫面积扩大或退休人数较多而需补充职工的,全部由领衔承包人自行处理,从根本上减轻了政府用工压力。
三、关心职工,以好转的待遇感化人
“系职工冷暖,不贪图安逸”是我们工作宗旨之一。今年来,我们在狠抓环卫质量的同时,始终把职工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今年以来,我们根据省市有关精神,按照区领导的指示,先后为环卫工人办理四件实事。一是提高了工资标准。2005年,邾城环卫工人平均工资不到300元,通过几年的努力,今年环卫工人工资人平达到700元,其中,清扫保洁岗位工资超过750元(含清扫岗位补贴及晚间延时保洁加班工资)。二是全部办理了养老统筹。遵照2007年底区政府常务会议精神,截至目前,邾城332名在岗工人(不分正式工或临时工)全员进入了养统统筹行业。三是在岗职工全部办理了意外伤害险。四是高规格设置了环卫工人作业休息室。今年7月,区政府投资10万元,为邾城地区环卫工人设置了22个作业休息室。每个休息室配置了空调、电扇、饮水机及座椅板凳。该实事先后被《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长江商报》宣传报道。
四、完善制度,以严格的措施约束人
我们深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为环卫工人办理实事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制度的完善,措施的约束。一是界定了各公司的经费。
按照区委、区政府改革精神,我们年初就与清扫、清运及收费中心签定了资金计划,并在实践中贯穿始终。二是规范了用工管理。首先是要求各公司严格按照人事、劳动等部门要求,出台了《环卫系统人事管理制度》,依规锁定了在岗在编人员,坚决杜绝私招乱雇季节工的行为。其二建立了一套收入分配向一线岗位、一流业绩、一人多能倾斜的分配制度,彻底打破了“按人付酬”的陈规陋习。如清扫岗位每人每月比其它岗位多30元岗位补贴资金。其三出台完善了《新洲区市容环卫质量考评办法》及《新洲区市容环卫质量检查评分细则》。今年上半年,我们依据上述制度与措施,共停岗职工6人,辞退职工2人,从绩效工资中扣减资金0.8万元。
总之,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市民是我们永远的上帝。尽管我们在前段做了一些工作,但对照改革方案的要求,仍有三个方面没到位。一是重邾城市容环卫工作,忽视了对全区各街镇场环卫工作的检查督导;二是少数清扫承包人缺乏管理能力,存在选人用人不当的问题;三是主次干道与背街后巷界限不甚明晰,卫生死角依然时有发生。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我们在下段的工作中,一定坚守“谋发展大计,不碌碌无为;走改革之路,不虎头蛇尾;系职工冷暖,不贪图安逸;求市民满意,不追名逐利”的工作宗旨,通过体制调整,机制创新,达到思想大解放,面貌大变样。
第五篇:抓机遇 谋发展.心得体会
抓机遇 谋发展
——学习八步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步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粟启乾
贺州市八步区第三次党代会在7月19日至20日顺利召开,区委书记张誉夫代表中共贺州市八步区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贺州市八步区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和“十二五”顺利开局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通过学习报告,我们了解到,过去的五年,八步区在经济、民生、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发展,这是全区人民齐心努力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成绩回顾
(一)五年来,区委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识大体、顾大局,用发展目光重新审视新情况新特点,在“三牌五圈”经济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三带一圈”经济发展思路和 “工业强区、农业稳区、旅游旺区、商贸活区”发展战略,明确了“用心抓发展、重点抓项目、全力抓服务”的工作总体要求和建设“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休闲旅游园区”的工作重点,完善了“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城乡并举、统筹发展”的工作措施,着力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先行先试。实践证明,区委确定的工作思路,作出的决策部署,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
(二)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新提升。全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实现了比“十五”期末翻番的目标,并首次实现了全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 “三个超百亿元”。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发展。信都工业园区成功升格为自治区级A类产业园区,八桂木材加工集散中心、灵峰产业区等一批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正由低档次低水平开发向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转变,全区工业园区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三农”工作、项目建设、商贸旅游,取得新成绩。交通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迈出新步伐。党建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教育、科学、民生等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社会各方面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安康。
二、寻找差距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果丰硕的五年。但是我们必须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我区发展中的不足与困难: 工业基础薄弱,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技术层次偏低;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不足;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维稳和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一些边远山村还未脱贫;部分党员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干事业、谋发展劲头不足;欠发达后发展的区情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针对性措施,理性的眼光与态度,认真加以解决。
三、展望未来
今后五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把我区建设成为“两广合作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深入实施“工业立区,富裕和谐”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推进两广合作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坚持抓改革开放优化环境,重点抓工业建园区,全力抓项目扩投资,扎实抓三农促增收,抓民生促和谐,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成效,加快实现八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四、立足实际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将按照区委提出的把我区建设成为“两广合作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深入实施“工业立区,富裕和谐”发展战略,立足本镇实际,按照“善于谋势,勇于突破,精于抓实”的要求,通过扎实的工作,发展经济,服务群众,使各级在履行职责和改革创新上有新的突破,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改进,使人民群众对工作的满意度上有新的提高,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拖八步区发展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