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型中的跨越
转型中的跨越
2011-8-18 15:38:12
——中国民生银行大连分行调整结构创新发展纪实
对于大连银行业来说,2011年所面对的宏观环境不啻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宏观政策持续收紧,存款准备金率经连续上调达21.5%,存款增长速度放缓„„
在这样的考验面前,中国民生银行大连分行(以下简称为“大连民生”)却把严峻的考验化为发展的机遇,走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发展轨迹,在今年上半年大连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指标排名中,该行的增幅都名列前茅。
我们不禁要问:大连民生何以能够转危为机,迸发出如此惊人的发展活力?
答案似乎很简单,两个字:转型。
转型:自调整结构开始
伴随着大连银行业的发展大潮,大连民生也曾有过一段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在经历快速推进后,却陷入了业务发展的瓶颈期。痛定思痛之后,大连民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异地业务占比过高,战线拉得太长,结算业务却无法同步增长;中长期业务过多,占用了大量宝贵的银行资源,收益却不成正比;负债结构严重不合理,有效客户数量偏低,负债规模迟迟上不来„„
“市场变了,我们的战略必须跟着变,不变就没有任何出路。” 自2007年调任大连分行的行长赵辉带领全行员工在自省中做出了具有决定性的战略选择:转型。
转型,从调整客户结构开始,从公司业务入手,从增加优质客户入手。
分行对异地客户开始了战略性的压缩,一批中长期的客户也开始有计划地退出。当与那些曾合作多年的老客户告别的时候,部分员工流下了眼泪。然而,为了银行的明天,他们擦干眼泪,开始了新客户资源的挖掘与寻找。
营销,成了全行上下共同的目标。重大项目由行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业务推动小组,整合全行资源,在政策激励、中后台保障等方面全面创新,通过合力营销等方式,成功营销了一批战略客户。
海洋渔业是大连特色行业,赵辉行长带领工作小组曾对大连海洋渔业进行了3个多月的专项调研,充分了解市场状况、客户需求,提出综合开发方案。在对大连某大型渔业企业进行营销的过程中,针对企业提出的建冷冻库、设资金结算平台等需求,大连民生都帮助其将难题一一化解。对大连软件行业、石化行业等许多大连优势行业的营销都是在这样的努力下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以往常常被某些银行忽略的民营企业成了大连民生眼中的“香饽饽”。作为全行的三大战略之一,大连民生积极推进“做民营企业的银行”战略,重点开发对银行贡献较高的本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客户。目前,在该行的企业客户群体中,民营企业占比已达到83.52%,其中有4家民企客户被认定为总行级战略民企客户。
创新,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原有产品运用单
一、以投放低收益贷款抢规模的现象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客户为核心,多种产品交叉运用,为客户设计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团队营销模式,公司金融产品应用全面开花——以动产融资、应收账款质押、保理、订单融资等交易融资类产品以及股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财务顾问服务等投行业务为重点和突破口,同时,配以资产托管、企业年金、融资发债等产品,为企业设计“1+N”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让银企合作关系变得越发紧密。
与此同时,总行给予分行相应额度的授权,允许分行在一定额度内自行审批;分行实行限时评审制度、主动引导制度,采取了加强培训、减少盲目营销,主动与公司业务管理部门进行预审对接等多种举措,有效提高了业务审批的灵活性和效率,大连民生的授信评审效率迈上新台阶。在上半年信贷额度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分行上半年累计信贷投放104亿元,不仅积极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也从侧面了反映了大连民生信贷评审的高效率。
转型的过程,也是锻造人才、吸引人才的过程。大连民生转型发展,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对于新入行的员工采取阶段性保护、政策支持与激励等方式,制定较为完备的新员工培养方案,对于没有银行从业经验的新员工,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加强对新人的培养;对于从同业他行引进的员工,则采取短期培养的方式,帮助其迅速转换角色,适应民生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式,尽快融入民生银行的企业文化。
经营结构的调整,使大连民生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负债结构、资产收益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吸引力日渐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优质客户被“揽入怀中”,越来越多的业内精英被吸引至民生团队。
转型:为小微企业倾注民生关怀
改革开放给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获得了参与经济生活的机会。目前,我国已成长出4000多万个中、小微型企业,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9%,每年为GDP提供56%的贡献,解决了75%的城乡就业。但长期以来,广大的中小企业却未能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金融支持,融资难问题始终困扰着千万中小企业的成长。
早在2008年,民生银行就积极响应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瓶颈,适时创新推出了为中小企业和中小商户量身设计的“商贷通”金融产品,专门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单笔不超过500万元的贷款。
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大连民生按照总行的战略要求,秉承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2011年上半年,大连民生累计向小微企业(主)投放贷款近百亿元,贷款余额超过40亿,直接支持了近4000家小企业的发展,以每个企业10人计算,可直接创造超过4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小微企业,范围涉及大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和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支持他们,就是支持民生。”大连民生行长赵辉这样说。
正因为如此,在今年货币信贷政策收紧的形势下,大连民生仍将全行新增贷款的60%投向小微企业,为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不用看报表,摒弃抵押崇拜,这就是 “商贷通”产品的与众不同之处。结合广大小微企业客户的实际情况,大连民生摒弃以往银行重视小微企业财务状况的审查习惯,将审查重点转移至对小微企业经营者个人人品、家庭实力、企业经营情况、资金用途、现金流量等方面,通过审查企业及企业主日常经营的方式来审查贷款,确保经营优良、经验丰富、信用良好的优质小微企业主能够贷得到贷款。
大连民生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十分注重“商圈”对开展商贷通业务的作用。所谓商圈就是指具有一定辐射范围的商业集聚地,如:市场、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目前,民生银行大连分行为全市8个商会提供7.5亿元的贷款授信,授信商会包括温州商会、徽商商会、黑龙江商会、浙江商会、内蒙古商会等。
转型:私人银行正起航
中国民生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开启于2008年,成立之初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咨询驱动的产品推动模式”,即在分析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帮助客户设计资产配置方案,并通过丰富的产品平台满足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连乃至东北地区的私人银行客户,2011年4月,大连民生私人银行部正式成立,选址于星海湾畔的私人银行中心目前正在抓紧建设,预计在金秋十月开门纳客,届时民生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将可享受到更为私密、更为高端的金融服务。
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民生私人银行将充分结合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面向客户个人、家庭乃至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既提供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投资服务,也提供助力客户企业发展及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的融资服务;既考虑客户所需的金融服务,也考虑提高客户生活品质的非金融服务。
转型:防控风险须臾不放松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是经营管理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大连民生近年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稳健经营”的宗旨,不断地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构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风险防范的屏障。
在业务高速增长的同时,该行的不良率保持较低水平,在大连银监局开展的风险监控管理工作综合评估中,连续三年评估结果为2级A类,在全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排名榜首。
——完善风险管理委员会架构。落实总行全面风险管理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完善风险管理委员会架构,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如在资产监控部下设专门的放款中心,放款环节由专人专岗对放款业务资料及贸易背景相关材料的齐全性及表面合规性进行审查,并检查放款条件的落实情况。
——保持风险嗅觉,果断决策,避免不良发生。某公司是大连民生的老客户,从事化学纤维制造行业。该行曾给予其1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然而在对该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企业经营情况出现下滑,收入下降,出现了一些风险信号,本着对风险的高度敏感性,该行果断决定在贷款到期后立即收回。
——把握国内、外经济动向,关注企业风险信号。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国内企业,部分企业出现风险信号,风险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大连民生加强了对存量授信客户风险信号的识别、分析,果断退出多个客户。
——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各项清理工作。2008年以来,各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呈现过度态势,风险显现,引起了大连民生的高度关注,该行在2009年末就针对存量平台贷款进行专门的听评会,开展早期的排查、清理。2010年年初开始,国务院、银监会等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提示及早期的“解包还原”工作逐步展开,大连民生又第一时间成立由行领导牵头的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各项清理工作,充分发挥出防控风险的作用。
目前,大连民生全面风险管理稳步实施,有效的风险管控成为了业务快速发展的基石。
转型:矢志不忘“服务大众情系民生”企业宗旨
“服务大众 情系民生”是民生银行的经营理念,体现在创造性开办“粮食银行”,支持三农建设;体现在推出小微金融,开启国内金融“微”时代;体现在大连民生建行12年来,累计信贷投放830亿元,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更体现在民生银行不忘广大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的社会责任感。在各种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分行党委领导下,大连民生全体员工总是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捐款捐物、资助灾区。2008年,全行为受南方冰雪和地震灾害地区捐款累计达62.9万元,仅“特殊党费”一项就达25.3万元;2009年开展尊师助教捐款活动,共捐出15.6万元;2010年,分行团委、工会组织分别向青海玉树地震捐款114,300元,为云南干旱捐款80,000„„上述这一幕幕充分体现出大连民生员工们的民生情怀。
大连民生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以人为本,打造和谐的民生家园”的思想渗透始终,推动着别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为调动全体员工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近年来,分行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大型文体活动和一次大型年终总结表彰大会,这两项活动成为分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保留内容。职工运动会、辩论大赛、演讲比赛、青年员工才艺大比拼、“民生达人”选秀活动等一项项精彩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示了全行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增强了员工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大连民生的快速健康发展,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鼓励。大连五一奖状、辽宁省优秀经营企业、全国银行系统外汇业务现金单位、辽宁省银行业最佳管理单位、档案管理省特级单位、大连市纳税信誉AAA级企业,最佳市民理财服务机构等一项项荣誉称号记录了大连民生不断前行的轨迹。
大连民生的员工们表示,他们将在分行党委的正确带领下,群策群力,开拓进取,以优异成绩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在推动民生银行“二次腾飞”的伟业中谱写新的辉煌。
第二篇:跨越转型
“转型跨越大家谈 凝心聚力大讨论” 生产技术部:
何永强:加强技术部业务素质提升,加强培训。吸纳人才,增配环保转管员,提高环保工作水平。注重自身业务,多学习多与相关业务部室交流学习。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缺乏,对组无技术专管员,工作交流困难。我们要努力做好工作,科学化管理与学习,多方位发展各项工作。
侯建国: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水平,与科室人员互相学习。以安全生产为目的,与掘进对组工作人员多交流,保证工作安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其他技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晓明:努力学习各项技能,关注我省及公司的动态发展,当公司需要时,奉献出自己有限的力量。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化生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发挥煤炭优势以煤兴产,以煤兴业,立足本地,打造企业品牌。
于华龙:面对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期,领导干部要带头。特别要用节能,节水,环保,低碳,清洁的方法,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引进技术,设备项目,实现对外开放的新跨越。
第三篇:转型跨越中的青春力量
转型跨越中的青春力量
转型发展是世界潮流。
转型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
转型发展是山西的根本出路。
转型发展是更好更快的发展。
在7月29日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省委书记袁纯清向3400万山西人民发出号召。”山西转型发展正当其时,山西跨越发展前景灿烂。”这是一个信号,这是一盏明灯,这是一句落地铮铮的承诺,这是一声振奋人心的动员。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山西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一个能源大省的发展转型,是我省最现实最紧迫的课题,也是山西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新的时期,新的要求,山西所有青年,迎来了更崭新的机遇和挑战。2011年是实施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年,也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起步年。全省共青团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团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大局,坚持“一条主线、两项重点”工作布局不动摇,进一步加强思想引导、增强组织凝聚、深化服务带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和力量。
当前,我省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袁书记一语中的指出,转型发展具体到山西,就是要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
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我省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一个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实质性提升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要把转型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主题和主线,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跨越,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要打开思想的大门,才能打开发展的大门。在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人必须坚定信念,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我们必须再次吹响解放思想的冲锋号,要学习世界的眼光,要锻炼战略的思维,要练习创造的本领,要鼓起敢闯的勇气,要养成学习的自觉,要造就高尚的操守。要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在祖国和家乡最需要的地方,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把握自己,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转型发展,青年先行。我们要继续按照团省委”一条主线、两项重点”的总体要求,在”青年创业就业”、”县乡村三级团组织换届”、”12355青少年维权工作”、”青年科技创新”、”青年突击队”、”青春建功新农村”等重点工作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以优异的成绩促进全省转型发展。我们要学习昔日晋商成于“创业”的胆魄,要敢于克服千难万险,开拓进取,对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新的规则保持高度敏感,在发展理念、发展速度、发展模式上不停歇地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勇于走在时代前列,敢于背水一战、跨越发展。
要积极投身”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活动,在建设重点工程、拉动经济增长,在深化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在做好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在加快自主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争创一流业绩;要继续争当转型发展的推动者,大力开展全省群众性“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在工业新型化的过程中,动脑子、想办法、出主意、搞创新;要继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山西同发展”为主题,广泛开展红色传递、青年志愿者行动、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手拉手、三支一扶等群众性青年和谐创建活动和青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推进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青年,社会的主流和中坚。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用热血和青春诠释着使命和责任。今天,当时代把转型跨越的伟大命题摆在900万三晋青年面前,我们要问问自己,青年一代,我们的历史责任是什么?我们需要为这个伟大的事业付出什么?
放眼三晋,到处活跃着青年先行先试的身影。雁门关外,张建功领航的大同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成为我国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示范项目;吕梁老区,临县青年贺振华走出家乡,引领企业业务延伸到10多个省、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并州古地,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李玮,将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在矿山安全、节能环保……与此同时,山西省各级团组织积极服务青年创业就业,仅去年,就帮助解决小额贷款21.03亿元,在信息、资金、技能等方面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服务青年创业近3.1万人。
广袤的农村,面对农民纯收入翻番的新命题,广大青年又一次勇敢担当。曾被称为孝义“煤老板”的薛宇铭,在鼓励转产政策的推动下,投入生态肉鸭养殖及深加工项目上,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帮助农民增收,并推出“五保”服务保障养殖户“旱涝保收”。目前,这项养殖产业已辐射周边10多个县,带
动养殖和玉米种植户1100多户,不少农户靠养鸭发了家、致了富。薛宇铭也从一人“独乐”的“煤老板”变成了引领群众致富的“鸭司令”。在屯留,靠种植药材走上了致富路的贾忠汉,不但为乡亲们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上门收购、及时兑现等全程服务,还设立了风险基金,保障大伙的种植收益,目前,药材种植已为11个乡镇、34个村的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
转型发展中,山西省涌现出像薛宇铭、贾忠汉一样的农村致富带头人1000余人,他们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大幅度提高群众收入。
转型跨越发展,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改革问题,必须树立负重赶超、奋力爬坡的顽强意志,专心致志、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和不利条件。
被誉为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第一个循环经济园区的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以世界最大井工矿井--塔山矿为龙头,每一个生产单位产生的废弃物都是另一个生产单位的主要生产原料,是目前国内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循环经济园区。
这个使几代矿工“黑色煤炭,绿色开采”的梦想变为现实、为中国煤炭工业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园区,就是占总人数74%的青年队伍主导产生的,他们不仅是塔山建设的中流砥柱,更是循环经济的先行先试者。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奋发向上、创新创业的卓越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成为山西当代青年的生动写照。
像“塔山青年”一样,山西省各条战线活跃着省青年突击队222个、市县青年突击队3000余个。承担省城地标建筑之一的山西大剧院工程的张晓军青年突击队,面对的是山西省有史以来设计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单体建筑,而且图纸变换频繁,工程质量要求高,工序繁多。比如,型钢柱的安装就是个大难题,安
装位置钢筋密布,图纸也没有给出精确点,队长张晓军大量查阅资料,在没有借鉴经验的前提下,突击队员们集思广益、分析研究,最终用多年施工的“土”经验解决了难题。还有,超标构件需要租用特殊吊车才能起吊,可是,超标构件每层都有,安装时间不集中,造成吊装成本大大增加。张晓军带领突击队员提前精确计算出各个构件的重量及塔吊的最大起重量,分重分时分段吊装,大大节省了施工成本。
目前,在全省重点工程建设工地,插有“青年突击队”旗帜的地方,往往是施工难度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地方。突击队员们迎头而上,攻坚克难,用聪明才智和拼搏奉献,在工程建设和生产技术改造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900万青年是山西的未来和希望。山西在转型,共青团在转型,全体青年也要转型。在农村,我们的“青春建功新农村”、“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小额贷款”和“共青团劳务输出大篷车”,蓬勃发展;在企业,我们的“青年安全示范岗”、“青年突击队”、“青工技能大比武”和“青年文明号”等活动,深入人心;在社区,我们的青年创业就业、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大步前行;在学校,”四好少年”、优秀团员、青年志愿者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你追我赶。
时代在召唤,青年要先行。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突击队作用,促进全社会形成齐心协力谋跨越、促转型的浓厚氛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袁纯清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创新进取,扎实工作,抢抓机遇促转型,上下同心谋跨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创造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业绩!
第四篇:创新 转型 跨越
创新 转型 跨越
——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赶超发展纪实
中共九江市委政研室
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92年7月,是江西省首批省级开发区之一。近年来尤其是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二次创业,加速发展转型,推进体制创新,用激情演绎赶超,以苦干争得地位。短短几年,全区发展不断提速,活力不断增强,位次不断前移,成为全市园区发展的“火车头”、赶超发展的急先锋。
——发展速度,实现由常规化增长向裂变式发展跨越。从1992设区到2008年,九江开发区足足用了十六年时间才迈上工业主营收入百亿大关,此时全区财政收入不到3亿元;2009年到2010年,仅仅两年时间,工业主营收入便突破200亿台阶,2010年达到223.7亿元,财政收入7.59亿元,实现双翻番;2011年,工业主营收入将突破400亿台阶,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出口达到6亿美元,一年时间可实现“三个翻番”;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工业主营收入将超千亿,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综合实力跻身长江中游乃至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
——产业模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跨越。近年来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四大产业,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重量级龙头企业,集群效应快速形成,产业竞争力
得到全面提升。
——体制机制,实现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创新型跨越。通过争取扩大自主权、实行封闭式运行、推行企业化管理、整合“三区”、精简机构等一系列改革,管理职能明显转变,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园区形象,实现由省级向国家级跨越。近两年区域面积扩大了1.6倍,就业人员增加了3.2倍。2010年获得“全省先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010全省先进工业园区”殊荣,跃入了国家级开发区行列。
奋起赶超,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1992年,肩负江西开放前沿使命,踏着九江工业振兴鼓点,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多年来,一路铿锵,一路豪情,九江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九江人民开拓了一片充满生机希望的土地。可是,到二十世纪末,因体制不顺、投入不足、加之98'洪灾侵袭等诸多原因,九江开发区曾一度陷入低谷,在全省重点园区的排位掉到了20多位。面对严峻形势,2006年新一届开发区班子受命于危难之时,决心开始二次创业。
好风凭借力,恰逢创业时。正当九江开发区全面推进跨越发展宏图之际,九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工”新时代。2008年12月,市委书记钟利贵上任伊始就来到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考
察调研,提出 “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战略思路,要求九江开发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工业的主战场。“三年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亿,财政收入10亿”,市委、市政府给九江开发区定下发展目标,同时作出决定,给予开发区前所未有的发展自主权。从此,九江开发区赶超动力更足,发展活力倍增。
面对市委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发展的新机遇,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班子带头,在全区上下开展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作为全市工业赶超的主力军,九江开发区必须以超常之举建非常之功,他们提出了“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 一切以项目为中心,一切为企业谋发展”的新理念,亮出了综合实力跻身全省重点园区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为九江赶超发展、争得应有地位作出开发区应有的贡献。从此,九江开发区开始了绝地反击,步入新一轮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新阶段。
产业转型,抢占发展新高点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九江开发区踏上二次创业征程、发展刚开始提速之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园区发展陷入困境。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九江开发区一班人沉着应对,冷静分析,认识到金融危机既是一场弱势企业的淘汰赛,同时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一次新机遇。通过深入分析和科学研判,决定将产业主攻
方向定位“4+1”模式,即大力培植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和现代服务业。
1、主攻新能源,打造世界级光伏城。2008年,得知拥有世界最先进硅片技术的旭阳雷迪股东正在作项目落户考察的信息,开发区主要领导便主动跟进,无数次的协商洽谈,在用地、环评、办证等关键问题上表现出的诚意和决心,感动了董事长和大股东们,最终使已在外地注册签约的项目转到九江。现在旭阳雷迪已完成两期投资60亿元,三期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主营收入将超300亿元,跻身全国同行业前三强。因为旭阳雷迪的带动,上海超日、爱康、赛翡蓝宝等一批光伏项目在这里开始快速集结,到“十二五”期末,九江开发区将打造千亿光伏产业,建设世界级光伏产业城。
2、做强新材料,建设国内大型玻纤基地。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是九江的优势传统产业,为促进玻璃纤维产业的发展,九江开发区重点围绕巨石玻纤项目搞服务、做文章,积极争取并促成玻纤行业“世界第一”的巨石集团落户区内。目前,已完成投资47亿元、形成年产17万吨生产能力。5年内将形成年产35万吨的生产规模,年销售收入24亿元以上。在巨石玻纤引领下,目前开发区已引进相关企业34家,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产业集群逐渐显现,九江正逐步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玻纤及其复合材料集散地。
3、建设光学数码城,培育一批世界级IT龙头企业。2010
年,该区新引进世界500强、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代工企业——台湾华硕旗下的佳能相机,总投资1.5亿美元,全部达产后将形成2000万台的产能,年产值将超过30亿元。同时,借势发展电子产业,近年来相继引进了长怡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德福电子、欧威电子、恒盛科技、清华同方、佳能数码相机、明阳线路板等50多个电子信息项目相继落户,已有36家投产,从业人员近万人,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九江开发区正朝着打造国内外知名IT产业群而努力。
4、推进“3231”工程,全面提升汽车产业水平。九江昌河汽车公司1997年在开发区落户,多年来一直发展徘徊。2008年国内汽车行业新一轮强强联合,长安集团整体兼并重组昌铃汽车,九江开发区敏锐抓住汽车产业发展又一世纪机遇,全力支持长安汽车(九江)靠大联强,大力实施 “3231”工程(即年产发动机30万台,汽车20万辆,通过3年努力年产值超100亿)。目前发动机扩能改造项目已正式启动,今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望超过50亿。
5、坚持“双轮驱动”,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该区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园区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来抓,做到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努力形成“一核二带三片”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通过建设21世纪家居广场、港区综合大市场、改造
提升五金市场,规划发展各园区商业集聚区的项目,打造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化危为机闯出路,潜龙跃渊乘势飞。“4+1”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效应,终于使九江开发区走出低谷,经济在错位发展中取得了高端突破,产业在快速扩张中进一步优化。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将形成以四大产业为核心、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骨干企业6家、超30亿元的企业10家的大工业格局,成为引领未来九江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脱胎换骨,再造开放开发新优势
开放带来活力,制度彰显优势。九江开发区组建初期参照沿海发达地区做法,也曾实行过封闭管理的特殊体制机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制机制的桎梏逐渐显现:园区建设缺乏资金,行政机构有增无减,办事效率低,项目推进慢,批办一个项目要盖几十个章、跑十多个单位……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九江开发区的发展。
为进一步舞活开发区这一“龙头”,打造园区发展优势,市委、市政府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着力为开发区发展助力。市委书记钟利贵,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庆红带头多次深入九江开发区调研,数次带队到沿海发达地市学习取经,给开发区管理上松绑、发展上放权、工作上支持:实行“三区合一”,扩大开发区项目
注册登记、规划许可、土地出让、建设许可、环保审批等方面自主权,支持开发区通过经营土地、银行融资、市场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从此,开发区发展有了“源头活水”,发展动力倍增,开始驶入发展快车道。
为进一步提升区机关服务效能,激活内生动力,自2007年始,九江开发区强力推进机构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进一步精简机构,将机关部门由原来的11个压缩为7个,机关内设科室由原来的35个精简为28个,机关由原来的200多人精简到110人;实行班子成员评议分工、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全员聘任,有3名处级干部和18名科级干部落岗,4名副职得到提拔重用;全面推行企业化的绩效工资制度,收入与考核挂钩,实现了“干多干少和干好干坏完全不一样”。
通过几年不断改革创新,全区干部作风有了根本性转变,区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一个声音讲话,一个拳头出击”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区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跑项目,分管领导每年有2/3的时间在外跑项目,“5+2”、“白加黑”工作作风蔚然成风,项目推进速度和服务效率成倍提高。
攻坚克难,打造中部地区发展新高地
随着各地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拼资
源、拼投资、拼政策转向拼人才、拼环境、拼效率。近年来,九江开发区努力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不断创新软硬环境,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发展高地。
实行全程代办,破解企业办证难。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在全市率先实行企业代办员制度。按照“受理-代办-督办-回复-存档”的代办程序,对落户项目做到“全程式”服务。正展光电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朝阳电子2010年12月份落户,今年3月份即投产。
强化领导责任,破解项目推进难。坚持 “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产业项目推进机制,一定3年持续推进。实行区领导小组“一月一调度”、园区“半月一调度”制度,将目标、责任、进度公开,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做好招工安工,破解企业用工难。全区建立了招工四级平台、八大网络和“以培带招、招培互动”的招工模式,区财政拿出2000余万元作为招工专项补贴,每年安排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基金500万元,对高管研发人才给予收入分配上的支持奖励,帮助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入学入托等实际问题。加强用工配送服务,今年共组织各类招聘会46场,为佳能铨讯电子等多家企业招聘员工1万余人,基本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构建融资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加大投融资创新力度,今年区财政为融资担保中心新增3000万元注册资金,已引进并投入营运3家,引资20亿元。尤其是对产业龙头项目,千方百计
为其解决融资困难。该区为旭阳雷迪担保融资3亿元,并协调风投公司为其提供设备融资租赁,关键时刻为企业解决了资金瓶颈。
坚持集约用地,破解项目用地难。该区规定项目投资强度从100万元/亩提高到不低于300万元/亩,除四大产业配套项目外,一般项目投资规模提高到10亿元以上,并出台了“五个不准引进”(凡不符合产业规划、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投资规模小、财源贡献缺少五类项目不准入园)。两年来,共依法清理回收土地523亩。
几年改革创新,数载奋力赶超,九江开发区不仅积聚了人气、财气,在全省争得应有地位有了更充足的底气,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一支能干事,懂业务,打硬仗的队伍,干部精神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站在新起点,谋求新跨越。永不满足的九江开发区人,正迎着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众志成城,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谱写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崭新篇章!
第五篇: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转型 跨越发展 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 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
——中国杂粮之乡朱碌科镇发展纪实
辽西美丽小镇——朱碌科,素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的美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绵绵流长,乾隆年间的弥陀寺、青云庵给小镇的佛教文化和旅游带来勃勃生机,辽西朱碌科黄河会和杨杖子辽西撒灯给小镇的传统文化蒙上了神秘色彩。朱碌科镇位于北纬41。39ˊ,东经119。55ˊ,地处建平县东南部,东距朝阳市65公里,西离县城40公里,南到锦州港180公里,“老宽线”、“朱馒线”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朱碌科镇辖12个行政村,人口2.618万,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余万亩。有杂粮加工企业280多家,产品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及欧盟、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杂粮之乡”。该镇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奋战三年再造朝阳突出贡献奖”、“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非金属矿有: 白云石、白粘土、大理石、硅石粉、石灰石等。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以小杂粮深加工为依托 建设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主题和“文化立镇、工业兴镇、杂粮名镇”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朱碌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朱碌科镇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等方面进入了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2014年,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重点工作推动全局发展为主旋律,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使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明显进步。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1500 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500万元。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1、积极开展各种载体活动。一是深入开展了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进党组织”和“五个好”村党组织争创活动。我们按照争创先进党组织目标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并在工作中狠抓落实。二是组织开展了“双培双带”、“一句话承诺”、“设岗定责”等载体活动。全镇779名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党员申报了岗位并进行了承诺,完成率达100%,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镇各个党组织按照基层党建的具体要求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各项活动,特别是实行“三会一课”、“党员学习”、“党支部联系群众”等各项制度。各村党组织全面开展了“一制三化”活动,加强“五个好”村党组织建设,先后有7个村被县委组织部命名为“五个好”村党组织,1名村书记被评为“十佳”农民党员。
2.集中力量对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治。今年我镇集中力量整顿了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指导软弱涣散村党支部抓好“两委”班子建设、找准软弱涣散的原因、明确发展思路、健全发展机制、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和抓好培训党员干部等工作,联系部分企业为为软弱涣散村购置了图书、桌椅、电脑、打印机等;还为软弱涣散村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清单,明确了整改措施,落实了整改时限。为软弱涣散村经济社会发展输入持久动力,为整改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为民服务代办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全年为民办理事项1200余件,各村组或自然屯都设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站(点),办理粮食直补、新农合、户口、移动电话等3000余件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4.在发展党员方面,我镇大胆创新、严把入口关,将党员发展与做好事、办实事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发展对象必须做2件以上好事或实事,鼓励发展对象积极参与到群众路线“联村帮户”活动中来,为帮扶对象解决困难和实际问题,使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党员意识,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从行动上入党。今年我镇共发展党员12名,预备党员转正16名。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0名,每个村保持了5名入党积极分子常数。我镇还创新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了流动党员台账、做到了底数清、流入地清、作用发挥明显。
5.全面加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建设。各村工作室牌匾、公开栏、意见薄、资料库、工作制度、工作台帐健全到位,促进了“两代表一委员”共同履职尽责。年初党委对党代表、人大主席团、政协工作进行研究,分别都做出工作计划。召开座谈会3次,检查、视察、调查4次。为党委工作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对政府工作实行了有效监督,促进了政府工作和推进了法治镇进程。6.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镇党委加强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茁壮成长。今年 我镇选派了12名中层干部任村第一书记,使干部得到了锻炼,为各村增强了战斗力与活力。镇党委还培养了36名村级后备干部,为村党组织后继有人奠定了基础。
7.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和党员标准化活动室建设得到加强,全镇12个村都达到了“六化十有”标准,实现了村干部办公、党员活动、远程教育、为民代办、文体娱乐“五位一体”的功能设置。
8、镇党委认真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狠抓党建项目化管理;对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进行高标准谋划和指导。重视非公企党建工作,有条件的,都建立了党组织,逐渐实现非公企党组织全覆盖。
二、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工作梯次推进,稳步提升
2014年,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党代会、人代会及镇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在认真研究,狠抓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等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全镇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截止10月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完成2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亿元,招商引资完成2.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80万元。预计到年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34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招商引资实现2.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90%,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较好的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以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围绕杂粮种植、畜牧养殖、经济林栽植等特色产业,调结构、扩规模、促转型。2014年杂粮种植面积发展到4万亩,新增有机认证品种5个,建设国家级杂粮示范基地一处,谷子新品种谷子400亩,推广节水滴灌技术种植新品种谷子300亩,完成玉米螟防治4万亩;栽植经济林3140亩,其中栽植山杏树1740亩,栽植文冠果1300亩,栽植南国梨100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达15处,规模养殖户发展到500户,全镇禽、羊、猪、牛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2万只、1.5万只、3.4万头、2700头。
——加强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镇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投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年来,新打农田灌溉井15眼,维修和改造机电井50眼,新增节水滴灌面积10000亩;新打人畜饮水井6眼;完成草原围栏工程18193亩,完成种草面积1840亩;完成春季节水滴灌面积10300亩,挖埋管路6万余延长米;实施了二道河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投资达1200余万元,治理河流10公里,目前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完工。另外,又分别争取今年秋季和明年春季节水滴灌工程6500亩、5000亩,目前打井配套、管路铺设、安装等工程正在施工。总之,通过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效提升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节水滴灌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抗旱减灾能力,为实现我镇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今年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镇的万亩节水滴灌玉米喜获丰收,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实现新突破,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年初以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铁精粉等产业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在抓铁精粉生产和销售的前提下,围绕项目建设这一工作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工作力度,采取分解任务、责任到人、服务优质、环境优化等措施,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进度,提高了项目建设质量和科技含量。今年全镇共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3.7亿元,其中新建3个,计划投资 3.2 亿元,分别为金利源矿业轻烧白云石项目、建平荣盛石材有限公司理石加工项目和怀志米业的杂粮即食食品加工项目;续建和改扩建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分别为华业鑫河铁精粉加工项目和源丰杂粮有限公司项目。产业不断壮大,从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产业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朱碌科镇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今年是全省农村环境整治年,朱碌科镇按照省、市、县的要求,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投资350万元,在西梁村、二道河子村、七台营子村新修水泥路10.3公里;新建垃圾池和垃圾箱45个;新配置垃圾清运车一台,在12个村安装路灯180盏;在主要街路开展环境整治10余次,累计动用购机、铲车、运输车30余台次,清理垃圾近万方,有5个环境整治村通过了验收,有4个村纳入了明年县级环境整治,同时政府所在地的两个村建立了垃圾清运制度,成立了专门组织,基本实现了垃圾日清理,使村镇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以杂粮产业为依托,着力打造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招商开发建设的中德新村小区现已入住,小区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 总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可容纳240户居民入住,五栋多层建筑,东一号和西一号楼1-2层为商网,楼体全面采用框架结构,先进的飘窗设计,地热取暖,24小时供水,施工全部使用新型环保建材,设有庭院式独立游园。小区整体协调,布局完善,空间优美,户型合理,安全舒适,绿色环保,邻里和谐,是集餐饮、商贸和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镇党委、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加工仓储物流园区、杂粮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成立了专业养殖合作社和杂粮种植合作社,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朱碌科镇以中德新村为示范,以点带面,面向周边农村逐步延伸,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使城镇品位进一步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来此居住,打造具有城乡特色的辽西靓丽宜居小城镇。
(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民政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镇党委政府始终以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生活条件为目标,全力做好扶贫解困工作。今年全镇发放各类帮扶款物100万余元,为贫困户、伤残军人和低保户改造危房10户,新建房屋5户,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今年对全镇低保户进行了全面核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低保对象进行了重新认定,农村低保由原来的457户,850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88户,270口人;城市低保由原来的22户,45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0户,11口人,彻底消除了维稳保、人情保、关系保现象。新农保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全镇参加新农保人数达11840人,参保率达98%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实名制就业150人,劳务输出3500人,镇内安排就业3000人。
——惠农政策落实到位。镇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对粮食直补、公益林补贴、草原沙化治理补贴、扶贫资金等重点惠农项目,成立了由业务部门牵头,纪检、财政部门参与的资金发放组织,制定了具体的发放办法,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规范操作,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感到满意。另外,实施玉米保险5.3万亩、大棚保险1.4万延长米,针对节水滴灌新技术的实施,春季印发《致全体村民一封信》2000于份,培训农民500多人次,农机手105人次,提高了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认知度。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坚持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建立了镇、村、组、户四级信息网络,形成由镇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人员具体负责、村抓好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全年共排查出矛盾纠纷78起,调处75起,排查信访案件38起,办理市民投诉6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到目前,开展全镇范围的安全检查21次,共发现安全隐患78处,整改了75处,同时对没有整改到位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整改意见和整改期限,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保证了今年全镇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全镇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小学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率为99%,全镇初中升入高中、中专的比率均高于往年。电化教育、科技培训已进千家万户,文化、广电事业发展迅速,各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进入百姓农家,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移动通讯在全镇得以普及,为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方便。
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的春风使小镇一片生机,思路明晰的朱碌科镇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打造了一支工作扎实、积极肯干的干部队伍。放眼过去,着眼未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戮力同心、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