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救灾款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大全
【发布单位】80502
【发布文号】内政传发[2001]1号 【发布日期】2001-03-02 【生效日期】2001-03-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救灾款物管理工作的通知
(内政传发〔2001〕1号2001年3月2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
我区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每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国家和自治区都要向灾区下拨大量救灾资金和物资;兄弟省市和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一些国际组织也纷纷慷慨解囊,支援灾区。为了管好用好这些来自各方面的救灾款物,提高使用效益,切实保证救灾工作需要,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救灾款物的管理
自治区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各类救灾资金的管理工作。上级部门拨付的救灾资金、各部门筹集的救灾资金、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救灾资金(救助单位指定用途者除外),均纳入财政部门在国库开设的救灾资金专用账户管理,统一调度,统一使用。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将救灾资金和捐赠款项接收情况汇总报送同级人民政府。
自治区各级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救灾物品的管理工作。接受的救灾捐赠物品由民政部门登记造册,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
各部门、各单位接受的救灾捐赠款物要如数统计入账,不得截留挪用。各级财政、民政等部门要建立严格的救灾款物管理制度,做到账目清楚,手续齐备,并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接收和发放情况。民政部门要推广救灾款项管理人户软件,规范救灾款物的管理工作。
二、二、救灾款物的使用
国家、自治区下达的救灾资金和接受救灾捐赠款物,统一纳入各级政府抗灾救灾计划,各项救灾资金和捐赠款项分别由有关部门按照各地受灾情况和有关规定会同财政部门提出分配意见,报送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通过各级财政救灾资金专户拨付。定向捐赠款物,按捐赠者意愿使用。
财政部门要按“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确保各类救灾资金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救灾资金。救灾款物要专款专用、专物专用,保证重点,不能平均使用。救灾资金和捐赠款物要向重灾区倾斜、向重灾户倾斜、向不救济就会出问题的受灾户倾斜,防止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使用救灾资金购置的救灾机械、材料设备等,由主管部门登记造册,按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完毕及时清点入库,加强管护,明确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建立严格的救灾款物发放制度,规范程序。要按照受灾户本人申请,村民集体评议,村委会研究通过,报请乡级人民政府批准,送旗县级民政部门备案,凭民政救济四联单领取的程序发放救灾款物。发放救灾款物要实行“三公开一监督”(上级下拨的救灾款物总额公开、救济对象公开、救济对象的救济数额公开,张榜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凡分配到灾区的救灾款物都要登记造册,灾民领取时要本人签字画押,除极特殊情况外,他人不得代领救灾款物。
救济对象应承担的灾害损失一时不能承担而发生的赊欠,要健全手续,登记造册备案,以便日后结算。
三、三、救灾款物的监督
各级财政、民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救灾资金和捐赠款物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对救灾款物的使用情况要进行跟踪审计监督,对于截留、挤占、挪用救灾款物和在接收、管理、发放救灾款物过程中营私舞弊、变卖转卖等问题,要从严查处,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灾区,发放到最需要救济的灾民手中。
今后,凡涉及救灾款物管理方面的工作,依照本《通知》精神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不再另行发文。
附件:各类救灾捐款捐物统计报表(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为了进一步加强救灾款物使用管理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救灾款物使用管理工作,确保救灾款物及时足额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救灾款物使用管理工作
救灾救济工作是阳光事业、德政工程,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直接关系到广大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解决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急需、恢复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乡救灾款物在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救灾款物使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个别村委会发放不及时、重点不突出、程序不健全、核销不及时等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个别村委会违规扩大救灾款物发放范围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正常进行。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解决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管好、用好救灾款物的重大意义,把救灾款物管理工作纳入各村委会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救灾款物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救灾款物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二、正确把握救灾款物使用原则和范围
各级、各部门要严格遵循救灾款物专款专用、专物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严格按照确定的用途和项目安排使用救灾款物,保证重灾区、连灾区的重灾户和无自救能力的特困灾民的基本生活,不得平均分配,不得截留挪用,不得有偿使用,不得向无灾乡镇、村组和无灾户安排救灾款物,不得将救灾款物用于临时性社会救济,不得用于扶贫和农村低保支出,不得用于日常工作经费支出,不得抵顶对群众的各类补偿,确保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
三、及时足额安排发放救灾款物
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款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责任制,切实履行地方政府的救灾职责,坚决克服片面强调财政困难,单纯依赖中央和省市补助的倾向,严格按照上年地方财政收入1%的比例足额列支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彻底纠正列而少支,甚至列而不支的做法。认真执行救灾款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制度,充分发挥救灾款的应急作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救灾款安排发放时间,更不能将救灾款用于平衡县区财政预算或挪作他用。市民政局、财政局下拨县区的救灾款物安排计划,要在市政府审批后3个工作日内下达。各县区在接到市上安排计划文件后,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审批下达到受灾乡镇。直接发放灾民的救灾款物,除须按进度拨付的外,各乡镇在收到救灾款物10个工作日内必须安排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四、严格遵循救灾款物发放程序
坚决杜绝乡镇发放救灾款物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行为,乡镇政府确定救助对象,必须经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严格按照灾民个人申请,群众评议,村委会初评汇总并公示,乡镇民政所审核,乡镇政府集体讨论决定,乡镇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直接发放到户,报县区、市民政部门备案的程序进行。发放救灾款物必须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原则,救济对象、救济标准和救济款物数量等要在乡镇、村组张榜公示,切实做到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制度健全,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救助对象领用救灾款物,须由本人直接到乡镇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办理,严禁村组干部代领代发。
五、健全完善救灾款物使用管理制度
对直接发放灾民的救灾款物,县区民政部门和乡镇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必须坚持“一卡一账一册四公开”制度,即建立灾民救助卡、救灾款物发放台账和花名册,公开发放规定、发放对象、发放数额和发放程序等。要认真执行救灾款物使用核销制度。每笔救灾款物发放结束后的5-15个工作日内,乡镇民政所要凭救助花名册和《三联单》到县区民政部门核销,县区民政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凭拨款(物)文件和凭据到市民政局核销。对不按时发放到户和未按时上报核销的,视为滞留救灾资金,市政府将不再安排救灾款物,或在确定其它应拨付数额时扣除已下拨未安排部分。加强救灾物资的采购管理。救灾物资必须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并由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加工生产,确保救灾物资的质量。救灾物资不允许出售、配售,不允许发放腐烂变质等物品,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灾民收取包括运费在内的任何费用,不能附加任何条件。
六、提高灾害应急反应和紧急救助能力
认真贯彻《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着力推进防灾减灾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各县区要紧密结合减灾救灾工作的实际,切实加强城乡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在建制村和城镇社区设置1-2名灾害信息员,县区民政部门要备案定责,并适当给予工作报酬,使其配合县区和乡镇政府做好灾害隐患调查、防灾避灾知识宣传、灾害信息报送和应急救助等工作。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加快救灾仓储设施建设,满足救灾工作和社会捐助工作的需要。市、县区财政部门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加大对救灾救济工作经费的投入,在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的工作经费,主要用于改善市、县区民政部门救灾交通、通讯、信息处理等装备落后状况。各县区原则上要按照每个救助对象10元的标准给乡镇民政所列支工作经费,总数不得低于2万元,主要用于现场核查灾情、入户调查、设备维护、张榜公示、防灾减灾、救助督查等工作的支出,确保救灾救济等各项民政工作的正常开展。
七、充分发挥乡镇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的职能作用
从2008年开始,各乡镇政府要将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等所有民政业务和民政专项资金、物资全部移交到“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督促其建立帐目,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职能,规范操作程序。市、县区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民政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各乡镇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要认真做好救灾款物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切实履行好对本辖区救灾款物的发放、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职能,努力做到精细化、全过程化管理,真正使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充分发挥“数字民政”信息系统的平台作用,乡镇民政所要在审批后两个工作日内,及时将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输入“数字民政”信息系统,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以便于上级民政部门的全程跟踪监督。乡镇民政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灾区,深入农户,调查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并及时向乡镇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做好情况反馈、汇报。
八、认真开展救灾款物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救灾款是灾民的“救命钱”,县区、乡镇、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拖欠、截留、挪用、贪污、私分,违者将一查到底,依纪依法从严从重处理。对挤占、挪用、贪污救灾款物和侵吞捐助款物的要如数追回,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市、县区民政部门要积极会同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加强对救灾款物使用管理情况的全程监督检查,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要认真核实,发现问题,立即纠正。要建立健全救灾款物使用管理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制度,采取核对凭据、入户抽查和明察暗访等措施和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纠。原则要求乡镇政府每年对救助对象生活困难情况入户检查率要达到100%,县区相关部门每年对发放对象入户检查率要达到50%以上,市级相关部门每年抽查率要达到20%以上。对检查、抽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当事人责任外,还要追究相关部门及其检查人员的责任。各乡镇政府和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要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救灾款物使用管理情况,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市政府将在近期组织有关部门对近年来的救灾款物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专项检查结果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使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力或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依纪依规严肃处理;违纪违法的,移交有关部门专案处理。
救灾救济工作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自觉增强“为民”情感,躬行“为民”实践,倾听群众呼声,体恤百姓冷暖,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管好钱、用好钱,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扎实的工作作风,千方百计把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的这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第三篇:救灾款物民主评议制度
救灾款物民主评议制度
救灾款物是国家拨给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专项资金和物资,是受灾群众的救命钱。为保障救灾款物的分配使用公开透明、程序合法规范。对象发放准确,特制订救灾款物发放实施民主评议制度。
一、救灾款物民主评议工作: 由村支两委组织实施,乡(镇)督促,县民政局监管。
二、民主评议可实行专题评议,也可结合其他工作进行,评议对象为全村受灾无力克服的困难群众。
三、参加评议人员:村、支两委成员、部分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受灾困难群众代表、乡(镇)驻村干部。
四、评议程序:灾民本人提出救助或由村民主评议小组成员提出进行民主评议,评议对象无异议后在村务公开栏内公示7天,接受群众监督,上报乡镇民政办进行审核,然后报县民政局审批,县局将发放名册表送财政局进入一卡通打卡发放,发放结果及时在政府网站公开。
五、县局下拨到乡(镇)财政所救灾款(物)同样适用于民主评议制度。
xx县民政局
2014-7-23
第四篇:加强救灾款物使用管理的通知1
加强救灾款物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为切实加强“7.18”特大暴雨洪水灾害救灾款物使用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保证救灾工作需要,现将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强化措施管理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救灾资金物资接收、管理、调配、发放等环节的运行,严格做到手续完备、流程规范、账册健全。县民政局和各乡镇在接收、发放救灾款物时,必须建好台账,定期公开救灾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和去向,做到专人负责、专账管理、手续完备、账目清楚、运行规范。
在救灾对象评定和救灾款物发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灾民救助应急工作规程》办理,结合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做到救灾款物来源公开、救济政策公开、分配方案公开、救助对象公开、救助标准公开、发放程序公开,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自觉接受群众、舆论和社会监督。
二、规范程序使用
各乡镇要采取调查摸底、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方式确定救助对象,严格按照受灾户本人申请、村民小组初评提名、村民会议集体评议、村委会研究通过、张榜公示无异议、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送县民政局备案、凭民政救济“四联单”领取的程序发放救灾款物。乡镇、村组要在醒目位置张榜公示救灾款物的发放情况,逐级公示到户,不断扩大知情面,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县民政局要每天将接收(捐赠)、下拨的救灾款物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各乡镇、县民政、财政部门要建立严格的救灾款物发放制度,及时、足额下拨救灾款物,不得延误、截留、挪用,在救灾款物的分配使用中,要严格坚持“五不准”,即不准优亲厚友、不准平均分配、不准层层克扣、不准挪作它用、不准贪污失盗。凡分配到乡镇、村组的救灾款物都要登记造册,灾民领取时要本人签字盖章,除特殊情况外,他人不得代领救灾款物。各乡镇每天下午6:00前要将救灾款物发放使用情况报县民政局、监察局。
三、严明工作纪律
县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贪污私分、虚报冒领、截留克扣、优亲厚友、挤占挪用救灾款物等行为,迅速查办,从重处理;对失职渎职、疏于管理,迟滞拨付救灾款物造成严重后果或致使救灾物资严重毁损浪费的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强化审计监督
县审计部门要对救灾款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监督,对于截留、挤占、挪用救灾款物和在接收、管理、发放救灾款物过程中营私舞弊、变卖转卖等问题,要从严查处。救灾工作结束后,要立即对各项救灾款物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灾区,及时发放到最需要救济的灾民手中。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7.18”特大暴雨洪水灾害救灾款物使用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切实加强救灾物资使用管理,确保救灾款物全部用于受灾群众,发挥最大效益,努力夺取防汛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3〕131号 【发布日期】2003-04-29 【生效日期】2003-04-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
(内政字〔2003〕131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全区各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退耕还林工作进展顺利,对改善我区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推动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前一段的实施效果看,工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个别地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理解不够,对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公开公示制度执行较差,政策兑现中普遍存在坐扣农业税以外其它费用问题;二是工程管理粗放,工作随意性大,档案管理不规范,甚至出现弄虚作假,套取国家补助和借机乱摊派、乱收费等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的违规违纪案件。为全面落实《退耕还林条例》(国务院令第367号)及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农牧民利益,加快全区退耕还林进程,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取得实效,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应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粮食部门要把好粮食质量和供应关,财政部门要认真搞好各项补助费的管理和发放工作,林业部门要抓好工程管理及种苗组织供应、核查验收工作,保障工程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二、加强宣传,兑现政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精神和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各项规定,明确农牧民的责任和权益,把政策精神讲清讲透,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讲清讲透,做到家喻户晓。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一是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兑现程序及时兑现补助粮食,兑现的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质量标准,必须以粮食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其它方式替代。同时,强化服务,合理确定粮食供应地点,认真做好粮食加工、代贮工作,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侵害。二是生活补助费和补助粮食发放必须直接面对退耕户,禁止乡、村、社集中领取,禁止扣收除退耕地相应的农业税以外的任何费用。三是坚持公开公示制度,验收结果与兑现结果都要以村、社为单位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克扣冒领等不法行为。
三、制定措施,强化管理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抓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一是要有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专业人员。二是要选择退耕地优先安排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的生态脆弱地区及贫困山区、沙区和贫困户。工程布局上要相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避免不切实际地人为划定项目区域,将建设任务集中在道路两侧,搞“形象工程”。对于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机动地,如需退耕,必须先承包到户,且承包年限不得低于30年,否则不准纳入退耕还林粮食兑现范围,只能按荒山荒地造林对待,享受每亩50元的种苗和造林补助。三是要认真落实“个体承包”政策。继续坚持“谁退耕、谁还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允许转让、继承土地治理成果,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退耕还林建设,鼓励社会各界承包、租赁、购买荒山荒地和退耕地。坚决纠正重退轻还的错误做法,认真退、及时还。四是要及时确权发证。退耕还林后,按照“还林一块、验收一块、登记一块、依法确认其权属”的要求,及时验收发证、确认权属。在集体组织还林的荒山荒地上造林,还林后要将林地分到农户或在群众同意的情况下通过承包、拍卖等方式落实林地权属,由个人或企业经营。五是要树立“无档则乱”的思想。在整个退耕还林工作中应切实加强档案建设和管理,并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档案人员。档案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四、科技引导,提高效益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从工程实际出发,积极推广造林先进技术和典型模式,认真组织实施科技支撑项目,尽快建立一批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工程示范点,引导和带动全局。要组织推广单位及技术人员包苏木乡镇、包地块,为退耕还林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农牧民培训,提高工程建设主体的自身素质。各旗县在编制规划和作业设计时要坚持科学指导,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重点选用一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优的树木品种,大力推广林草、林药间作模式,为林业产业发展和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要把20%经济林的政策用足、用活、用好,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重视发展工业原料林、用材林、果树经济林,努力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