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概况及“新常态”下广西战略机遇期_

时间:2019-05-13 16:4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洋经济发展概况及“新常态”下广西战略机遇期_》,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洋经济发展概况及“新常态”下广西战略机遇期_》。

第一篇:海洋经济发展概况及“新常态”下广西战略机遇期_

海洋经济发展概况及“新常态”下

广西的战略机遇期

材料汇编

2015-06-04

一、现代海洋经济定义及海洋产业范畴.............................................................1

二、我国及广西海洋经济概况回顾.....................................................................2

(一)历史发展回顾.......................................................................................2

(二)海洋产业分布.......................................................................................4

(三)广西海洋经济.......................................................................................6

三、发展潜力..........................................................................................................7

(一)开发利用...............................................................................................7

(二)快速增长...............................................................................................7

(三)劳动就业增加.......................................................................................8

(四)新兴海洋产业.......................................................................................9

(五)推动行业发展.......................................................................................9

四、发展空间........................................................................................................10

五、把握机遇........................................................................................................13

六、政策支持........................................................................................................14

(一)资金扶持三重点.................................................................................15

(二)各地动作频频.....................................................................................16

(三)优势产业先行.....................................................................................16

七、海洋经济发展展望.......................................................................................16

海洋经济发展概况及“新常态”下广西的战略机遇期

一、现代海洋经济定义及海洋产业范畴

(一)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经济门类的不断增加,海洋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拓展。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

(二)海洋产业,我国海洋经济已涉及国民经济20个门类,包括12个主要海洋产业、10个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6个相关海洋产业,具体是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及其相关产业。

/ 20

二、我国及广西海洋经济概况回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这样的趋势和特点是带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步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众多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历史发展回顾

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201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9936亿元,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35611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4325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2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04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9661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45.1%和49.5%。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上升很快,相当于全国GDP的4%,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随着陆地资源逐步紧缺,人类活动进一步向海洋延伸,海洋经济地位加速提升。2006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为近年来的最高点10%;之后便在9.6%左右徘徊,海洋经济地位得到巩固。预计后期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其地位将会进一步提升。

/ 20

据数据分析显示,2003-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21.08%。海洋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提升。2003-2004年,海洋第三产业占比超过4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平分秋色,2005年,海洋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加速,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为16.75%;2006-2010年,海洋第一产业占比维持在5%-6%,第二、三产业占比则维持在47%以上。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439亿元,同比增长12.8%。

进入“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我国海洋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先于国民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5.3%,到2014年降至7.7%,而同期国民经济增速从10.4%降至7.4%,可以说,“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的增速回落速度明显快于国民经济的调整速度,其主要原因,是海洋经济的外向性程度要高于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更为显著。

/ 20

虽然如此,但海洋经济总体依然保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势头,实际增量可观,海洋经济的发展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据初步核算,201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9936亿元,比上年增长7.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其中,海洋产业增加 值35611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4325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2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04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9661 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4%、45.1%和49.5%。据测算,2014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554万人。

(二)海洋产业分布

2014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5156亿元,比上年增长8.1%;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 加值10455亿元,比上年增长8.1%。

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整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海水

/ 20

养殖产量稳步提高,远洋渔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4293亿元,比上年增 长6.4%。

——海洋油气业 海洋油气产量保持增长,但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增加值减少。海洋原油产量4614万吨,比上年增长

1.6%,海洋天然气产量13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3%。全年实现增加值1530亿元,比上年下降5.9%。

——海洋矿业 海洋矿业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海洋盐业 海洋盐业呈现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63亿元,比上年减少0.4%。

——海洋化工业 海洋化工业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海洋电力业 海洋电力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增加值99亿元,比上年增长8.5%。

——海水利用业 受益于一系列产业政策影响,海水利用业取得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海洋船舶工业 海洋船舶工业加快调整转型步伐,发展呈现上扬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比上年增

/ 20

长7.6%。

——海洋工程建筑业 海洋工程建筑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2103亿元,比上年增长9.5%。

——海洋交通运输业 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但航运市场延续低迷态势,海洋交通运输业运行稳中偏缓。全 年实现增加值556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滨海旅游 滨海旅游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邮轮游艇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迅速。全年实现增加值8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三)广西海洋经济

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广西北部湾沿岸及海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商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十二五”以来,广西海洋生产总值虽然总量与海洋其他各省相比不高,一直排在沿海各省的倒数1-2位,但发展速度很快,“十二五”前4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现价)年均增长率为13.8%,为全国第2。

据初步核算,2014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为92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的5.9%,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17.6:38.7:43.7。其中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滨海旅游业为广西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特色渔业、生态渔业、远洋渔业、6 / 20

海产品加工业均不断发展,渔港功能也不断完善,港口码头建设力度加大,2014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02亿吨,与2010年相比增长32%,近年来,多样化旅游产品不断被开发,生态环境良好成为提升广西滨海旅游功能的巨大优势,2014年广西滨海旅游业产值比2013年提升了超过35%,增速十分明显。

三、发展潜力

(一)开发利用

新的可开发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10年,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可开发利用海洋经济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一是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药物资源家族庞大。三是提取和开发利用深海基因资源前景广阔。据估计,深海基因资源的市场潜力可达30亿美元/年。四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前景乐观。随着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扩大。总之,20世纪最后10年,多学科联动的海洋科学发展,使新的海洋资源不断被发现,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为基本特征的“海洋世纪”的到来。

(二)快速增长

海洋经济产出快速增长。近10年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水平。“九

/ 20

五”期间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年均 15.7%。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仍高居首位,占总产值的51%,年均增长18%;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年均增长达到32.3%,产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货物运输量持续稳定增加,占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位居第二,为18%。另外,海洋旅游业因统计口径问题,仅是国际旅游收入项,已经超过600多亿元,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统计在内的国内滨海旅游收入至少还有约1000亿元。因此,滨海旅游业实际上已经位居第二,并正在展现其强劲的发展后劲。预计,滨海旅游业将迅速成长为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首。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步入一种“新常态”,即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三)劳动就业增加

“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全职劳动就业增加了近40万人。在海洋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海洋经济也与产业结构相一致,海洋第一产业吸纳了将近70%的就业人口,以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海洋第二产业,劳动就业率较低,但劳动生产率最高。尽管海洋直接劳动就业统计数字只有400多万人,但海洋产业还提供了约1000万人的季节性或非全职工作机会。

/ 20

而且,目前我国的统计口径只统计直接的行业劳动就业,而国际组织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评价海洋就业贡献的统计范围非常宽泛,美国把临海、与海洋开发利用相关联的生存人口都计入海洋提供的生存机会之中,这样,海洋对其国家的劳动就业就显得极为重要。

(四)新兴海洋产业

海洋高新技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海洋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同步发展起来的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科技含量的海洋高技术产业,海洋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带动了海洋产业群的扩展壮大。1996年海洋高技术作为第八个领域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863计划)。到1998年,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实现500多亿元。我国的海洋高技术主要包括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及其产业、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水养殖业、海洋监测技术及海洋仪器制造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

(五)推动行业发展

海洋产业成为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90年代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海洋开发已然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跨世纪的地区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从2000年情况看,海洋产业增加值3000多亿元,占沿海省区市GDP

/ 20

总量5.5万亿元的 6.88%。海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排列依次为广东、山东、福建、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海南、广西、河北。最高的广东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超过750亿元。

海洋经济发展处于成长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但还远不是海洋经济强国。我国海岸线总长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之比小于0.3,低于世界沿海国家的平均水平0.96;海岸系数(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国海洋资源绝对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线长度、大陆架面积、200海里水域面积、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资源绝对量在世界范围内排位较前,是优势资源,但是,海洋资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产业结构正从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

四、发展空间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加拿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提高贡献,扩大就业,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

/ 20

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在今后10年~15年要强化海洋基础知识普及,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国际海洋竞争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发现、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获取更多、更广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

海洋是高新技术发展前沿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英、法、德等国家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希望在21世纪世界海洋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也期望在海洋领域找到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国际上海洋高技术发展有以下五个重点领域: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系统模拟技术,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海底勘测和深潜技术。总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高技术开发已上升到各国最高层次的决策范畴,并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安排。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23万亿美元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业。全球海上石油的探明储量为200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80万亿立方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上石油勘探与开发,投入开发的经费每年达850亿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产

/ 20

量约13亿吨,占世界油气总产量40%,产值约3000亿美元。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产量将超过陆地油气产量。二是滨海旅游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滨海旅游业收入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约为2500亿美元,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 大旅游地中有37个是沿海国家或地区;沿海37个国家的旅游总收入达3572.8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81%。三是现代海洋渔业。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已发展为捕—养—加并举的工业化渔业生产。10年,全世界海洋渔获量每年达8500多万吨,产值约2000亿美元。四是海洋交通运输业。全世界较大海港2000多个,国际货运的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完成,1998年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约为1.5亿标准箱,海运收入1500亿美元。总之,世界海洋产业结构不久将可能出现三、二、一的排列顺序。从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可能要略滞后于世界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变,首先可能过度到二、三、一结构。

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加速。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有预测认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的城市密集区。这一地带占14.2%的国土面积,却分布有44.74%的城市数和51.44%的城市人口,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东部沿海地带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分别占全国的59.81%和47.44%。研究预测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纪中叶,60%人口

/ 20

将居住在沿海地区。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兴起,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保持年均0.63个百分点的增幅,2002年全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34%,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现状水平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7%。预计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还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未来50年,世界性、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正在编制中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对我国“十五”及以后10年的海洋经济发展提出规划安排。提高认识,认准方向,扎实推进,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成世界级海洋经济大国甚至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五、把握机遇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四。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同时,我国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等等。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 20

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海洋中心经济区发展迅速,2009年三大海洋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之和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88%。同时,沿海各综合经济区发挥各自区域比较优势,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构成的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海洋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总体看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快,总量持续上升,但仍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广东、山东和上海,2008年总计占到全国海洋产值的53%以上;海洋开发仍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2009年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占全部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7%,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产值只占5%左右;不同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不均衡,区域海洋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较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

未来,世界性、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如何走好海洋经济这步棋,充分发挥所拥有的海洋资源优势,把握好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能否获得新动力的关键问题之一。

六、政策支持

/ 20

财政部、海洋局2012年6月3日发布通知,决定以发展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支持部分地方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

这份名为《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的通知》明确:以海产养殖、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生物产业为重点,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突破一批制约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和重大技术,发展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企业。

(一)资金扶持三重点

财政部发力,力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其中,对于海洋养殖,未来资金将主要扶持三项重点技术,即工业用藻类和动物新种质高效养殖、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和离岸型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

至于第一项技术,相关文件称将针对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对琼胶、卡拉胶等大宗产品的应用需求,重点支持高含量、高产量的优异藻类和动物原料养殖,以及海马、产毒河豚等海洋药源生物新种质产业化等。

而在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方面,未来将围绕精确控制、环境友好、集约式海洋生物工业化养殖,支持年产200吨以上的精准高密度循环水鱼、虾类养殖产业化示范,具备在线实时监控、自动调控与投饵、水循环率达90%和产品优质健康等特点,形成集成生物、信息与工程技术的精准生产体系。

/ 20

眼下,在日益严重的海水污染环境下,工业化循环水技术的发展为海水养殖提供了另外一种有效规模化生产途径。

(二)各地动作频频

在“十二五”期间,海南、广东、山东均计划实现养殖规模翻一倍以上,包括国联水产(6.150,0.00,0.00%)等公司也开展深水网箱产业园区计划,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应用。

未来将主要针对海水网箱养殖发展中的小型、分散等问题,支持年生产60个以上适合20米至30米水深的离岸型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系统,开展年产300吨鱼类养殖的产业化示范,形成从苗种培育到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建立深水网箱养殖产业规范体系。

(三)优势产业先行

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以及海洋装备的蓝图已现。在海洋生物制品方面,资金支持范围包括年产150吨以上蛋白酶、脂肪酶等海洋新型酶类、年产15吨以上生理活性功能显著的海洋糖类、脂类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等。

海洋装备的支持范围则涵盖海洋观测与探测装备、海洋生物产业装备和海洋工程配套装备与设备三类。

未来,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采取目标考核、滚动支持、包干使用的方式,支持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和市场培育。

七、海洋经济发展展望

/ 20

(一)海洋经济进入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的新常态。目前,中国的经济正步入一种“新常态”,即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二)“一路一带”等国家战略成为海洋经济转型的发动机。海洋经济由于面临来自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各项压力与挑战,同时也因自身固有存在的问题,短期内由高速增长期到深度调整期这个态势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均需取得实质性突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2012年开始,海洋经济增速下降的幅度开始收窄,企稳的特征不断显现,随着世界经济回暖、国际间贸易逐步升温、特别是“一路一带”等国家战略实施后对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利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等经济区域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是面向东盟的国家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陆海丝绸之路重要门户,也是国家实施南海海洋战略,在海洋经济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的一个重要地区。

广西海洋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逐渐显现,预计海洋经济

/ 20

增速将继续并持续保持高于国民经济增速,并成为广西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三)海洋经济顶层设计下的区域专题海洋经济区域示范效益开始凸显。国家相关部委如国家海洋局、财政部等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强化政策的科学引导,积极推动试点示范和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各类资本投入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同时,加强海洋经济运行的基础信息监测,建立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海洋经济监测与评估体系,提升辅助决策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同时广西地方一批典型性示范的专题海洋园区陆续建设和运行,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做出了有效的探索。如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依托北海的沿海区域优势,借助北部湾经济区、国家实施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与东盟正在创建新的“钻石十年”以及广西“双核驱动”战略等政策,全面发展海洋产业,打造中国南方海洋科技成,建设北部湾蓝色经济硅谷。专题园区以科研创新为起点和驱动,引入国内具有高影响力的海洋科研院所如: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海洋旅游业等。

/ 20

第二篇:“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经济发展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经济发展建议

[提要]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分别从海路和陆路两个方面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我国今后20年的战略性政策。广西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那么,广西究竟该如何抓住此次机遇呢?本文从广西自身优势,以及当前面临的形势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6日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中央政府当前大力提倡的经济发展战略,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此政策被一些人称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预计如果该战略顺利实施的话,将会给中国带来20年以上的政策红利。广西作为毗邻东南亚的边境省份,历来就有对外贸易的传统,又是我国唯一既在“一带”又在“一路”上的省份,其究竟有着哪些优势和劣势,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呢?广西该如何利用自身特点,乘国家政策之东风发展经济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战略涵意

“一带一路”战略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分为两条: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前者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进入中亚、中东以及欧洲,后者从四川、云南出境,经缅甸、泰国进入印度、中东等地。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覆盖我国所有沿海省市,经一些港口出发后抵达亚澳非欧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旺盛,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三成,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倡议内涵丰富,涉及贸易、资金、基建、人文、对外政策等方面,同时其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在我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意义极其重大,对国内外经济发展与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广西自身条件分析

(一)广西经济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对外,毗邻东南亚使其能够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平台实现与东盟国家的良好合作,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中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广西还构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这三大平台,并承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进一步深化了与东盟的合作;对内,广西处于东、中、西部交汇区,是连接华南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向东可以承接来自粤港澳的资金、技术,向西可以引借云贵川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2、政策优势。广西本来就是国家开发政策密集区,既有西部大开发政策,又有沿边地区开放政策,既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试点政策,又有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政策,现在再加上“一带一路”战略,已成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密集区,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政策优势能为广西的发展提供梦寐以求的东风。

3、交通优势。广西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基本形成海陆空三位联动的便捷交通。陆运方面,广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发展都居全国前列,并与东南亚实现多路联动;海运方面,随着广西玉铁铁路开通,北部湾四大港口实现了与广西铁路网全网互通。其中,防城、钦州、北海这三港合组为北部湾港,借助规模优势与集聚效应,希冀将其建设为西南出海最便捷通道,能与广州、泉州、杭州等港一较高下;空运方面,广西现有7座民用机场,能与东盟各国实现良好沟通。

4、人文优势。广西各族人民与部分东盟国家人民在血缘、语言、生活习俗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京族与越南民众,傣族与泰国民众,很多都是有亲戚关系的,有利于与这些地区人民打交道。且广西拥有众多居住于“一带一路”战略所涉及国家的华侨,目前,拥有广西籍的海外华侨华人有700多万人,这是一座人文资源的富矿,可以善加利用,打好“侨牌”。

5、人力资本优势。广西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原因,人力成本相较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低廉很多,但同时相对于东盟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来说在受教育程度、敬业程度上有优势,这对于广西引进外资、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都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二)广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4年,广西全区GDP仅为1.6万亿元,排全国第18位,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4,全区还有接近1/5的人口尚未脱贫,扶贫任务艰巨。并且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2014年广西城镇化率为45.2%,比全国的54.1%低8.9个百分点。这些都会对广西的“一带一路”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2、教育及科研基础较薄弱。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的是教育水平。2014年,广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为307.14万人,占总人口的6.53%,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18%,比全国低近10个百分点;每万劳动力中从事研发工作的广西为11.7人,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任何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这个因素,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才是地区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广西在此方面急需加强。

3、市场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市场化改革进程较为缓慢,政府职能转变还没到位,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作用。从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就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市场化程度。目前,广西民营经济占比刚过一半,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另外,广西无论干部还是群众,思想开放程度都比较低,走出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这非常不利于国际化竞争。

4、海洋经济欠发达。广西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三个良港,但是海洋经济却并不发达,2014年广西全区海洋经济总产值仅为968亿元,这与广西的临海省份地位十分不相称。与此同时,广西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的优势发挥都有赖于海洋工程、造船等方面实力的支撑,然而与上海、广东等地相比,广西的海洋工业技术较弱,生产率较低,严重阻碍了广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优势的发挥。

三、“一带一路”战略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

1、“一带一路”战略及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战略带来的机遇。现今国家推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对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作出全面部署,广西的定位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新高地,并且是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这些都为广西加快沿海港口建设、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和广西与东盟合作经济带来新的机遇。

2、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其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其所依托的宏观环境,对于广西而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就是其宏观经济环境。世界第二的GDP总量,世界第一的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一的资金储备量,这些都为广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各方面建设。

3、珠江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新机遇。随着珠江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根据雁行理论,其必然会向附近欠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广西因距离、人力成本等优势存在,势必为其转移的理想目的地。2014年7月,国家通过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将其定位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这将极大地加快珠江流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粤港澳产业向广西转移。

(二)“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挑战

1、各省竞相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挑战。“一带一路”囊括了各省级地区,其中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我国沿海所有的省份。与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相比,广西无论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产业实力、金融实力还是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人们思想开放程度,都差一大截。更重要的是,以上各省与东盟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一点是广西最难具备的,对广西发挥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作用影响很大。

2、中国与越南的关系错综复杂。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中越关系直接影响到广西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格局。可以这样说,只要中越关系一天不稳定,广西在国家政策方面就永远也比不过云南,因为国家是绝不会在有战争危险的地区进行过多的建设的。

3、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挑战。2014年9月,长江经济带战略批准实施,这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建设“π”型经济大格局中的重要一环。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份,西南地区的云、贵、川、渝和中南地区的湘、鄂、赣等省份直接参与到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去,享受政策优惠。这将给广西发挥“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区位优势带来强有力的挑战。

四、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加强与粤港澳地区合作,积极迎接产业转移。广西应当利用与粤港澳地区毗邻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的转移,当然不包括那些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的企业。带动广西产业的发展,实现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以此来促进华南、西南两大经济板块之间的对接互动,加强东西部区域之间的合作。

(二)加强国际合作,深化合作载体。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平台的影响力,加强经济开放性。与此同时,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积极建设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泰(崇左)产业园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一系列产业园区。深化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的联系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足的资本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广西应该利用国家政策扶持,对港口、铁路、海洋工业等进行投资,同时通过引进粤港澳资金,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海陆兼备的优势。

(四)科教兴区,以人为本。通过对广西劣势的分析可知广西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应当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大、中专等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同时,对科研进行投资,在培养本地科研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外来人才,为广西的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做到以人为本,人才强省。

(五)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流,广西应当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促进广西民营经济中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同时,地方政府要勇于改革放权,由指导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摆脱条条框框,给予民营经济更多的优惠政策,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六)发挥人文优势。在对广西进行优势分析中有一条是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民族联系比较密切,同时侨胞较多,广西有必要强化这些优势,积极促进区内民众与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同时吸引侨胞回国投资、旅游等,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广西优势的强化奠定民意和社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志勇等.北部湾崛起新路――全球视角的港航强桂战略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2]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3]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4]吴柏强.北部湾港的北部湾速度[J].珠江水运,2012.[5]庄礼伟.由越南国会否决“高铁”想到的[J].同舟共进,2010.12.[6]张弘林.SWOT分析方法及其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3.2.[7]任晓宇,覃顺梅.广西产业结构分析及宏观政策建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2.[8]陈中春.广西沿海港口发展变迁的历史与政策因素研究(1949-2005)[D].广西师范大学,2007.

第三篇:加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意识形态工作

加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意识形态工作

2015-07-11 孙洪敏 求是网红旗文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领域态势明显向上向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更为活跃,多渠道的诉求和多样化的表达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体现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自信。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国外一些敌对势力,利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反腐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动摇人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对此,我们要以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增强主动性,从战略高度,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常态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进一步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指导思想和领导权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才能保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只有牢牢把握这一领导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不会动摇。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前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认同是信仰的基础。对任何一种事物,只有当你认识并接受了它,才能真正信服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建立在充分自觉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起来。也正是由于这种内在自觉性的特质,才使信仰具有一种强大的动力。这种信仰的力量是任何一种外在的力量所不能取代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惟一能指导我们从事社会实践的正确理论,是惟一能指导我们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伟大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理论,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内容。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永远不会过时。2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深化改革,为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增加了新的内容,也使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能否取得成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会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引起意识形态的新变化。特别是随着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原有体制中的弊端和深层次矛盾会暴露得更加充分,诸如就业形势严峻,下岗职工增多,贫富差距拉大,腐败问题突出,假冒伪劣和浮夸谎报屡禁不止,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难免使相当一部分人因为认识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而动摇深化改革的决心。这些矛盾和问题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必然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提出新的挑战。中国的对外开放使中国走向了世界,使国人看到了我们的优势和差距,也逐渐提升了我们奋发有为赶上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勇气。但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也为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方便。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写道:“他们(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与我们做生意,需要我们的技术,他们无法阻挡我们的无线电广播。当他们打开门伸手去取他们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应竭尽全力把尽可能多的真理塞进门去。”西方国家利用一些宣传机器,昼夜不停地对我国民众灌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和破产论,鼓吹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质疑中国的改革开放。所有这些宣传都在煽动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不满乃至抵触情绪,煽动人们对党和政府的对立情绪,企图瓦解我国人民的精神世界。这些无疑是在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意识形态工作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认识程度和基本态度,也要求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党要始终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意识形态资源配置的控制权,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审核权,以及对意识形态领域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3牢牢掌握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冷战的结束,使民族、国家、跨国资本、大众传媒、价值观、政治导向和全球化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直接体现为文明和文化的冲突。这种文明、文化的冲突,不能完全等同于意识形态冲突,但也不可能完全超越意识形态。文明冲突是以“文化差异”为基础的,而不同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恰恰是不同民族国家的基本精神。这种民族国家的基本精神往往是一种带有意识形态印记的精神,是民族国家之魂。当然,存在文明的冲突,并不是否定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我们在承认“文化差异”,承认世界文化多元化这个基本事实的同时,需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明个性和文化特征。当然,这种交流必须建立在平等正义的基础上,能够在保障“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消除由此带来的冲突因素,消除对不同文化的双重标准和文化霸权主义。意识形态语境内的价值观,往往具有国家界限。资本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存在“价值冲突”的,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会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总书记在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断创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方式。现在我们面对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象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分析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有针对性地用新的视角和先进的方法领导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理念、领导内容和领导方法,不断提高领导能力、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通过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实现的。对于那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之提供渠道和平台,该管的要管起来,违法的要依法查处。只有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才能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凝聚最大共识。1用科学的方法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放弃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无异于放弃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广义的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管理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基本活动进行的。当前,我们要积极探索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要不断创新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管理意识形态工作。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及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和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技术管理手段;另一方面,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管理上要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实现新突破。2将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纳入国家治理框架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就要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国家治理范畴,实现意识形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形成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机制,堵塞制度漏洞,特别要将其纳入法治轨道。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防止意识形态渗透的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打击互联网犯罪的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当前要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立法,通过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要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有组织、有计划、有声势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以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用正能量抵消并战胜负能量,用主旋律压倒歪风邪气。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时机、尺度,注重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提高意识形态国家治理能力,还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不断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判断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和复杂局面应对能力等。将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纳入国家治理框架,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创新。意识形态管理创新的主旨是创造一种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使之在意识形态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综合统筹、指导协调作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这里所说的投入,不仅仅指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投入、信念投入、精力投入和使命投入。要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必须使意识形态工作者具备世界眼光,体现时代精神。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既要有积极的态度,也要有旗帜鲜明的政治勇气、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和主动自觉的政治责任感。1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需要旗帜鲜明的政治勇气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只有亮明我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才能变消极防御为主动出击。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和西方咄咄逼人的态势,尤其是西方动辄对我国政治体制、经济形势、社会问题、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恶意“唱衰”、攻击污蔑、造谣抹黑,我们不能客气,要力争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对于恶意攻击党和政府的错误言论,我们要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给予强有力的回击。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同样需要冲锋陷阵、敢于牺牲的勇气。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敢于亮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不能前怕狼后怕虎,要不怕“中枪”,不怕被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人诬陷;要敢于讲话,敢于论战。有了这种政治勇气,我们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首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要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其次,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坚守社会主义阵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第三,要有坚定的中国立场。现代社会非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除了海盗、毒品走私和恐怖主义之外,价值观的问题,指导思想问题,民族文化问题和人才流失问题等,也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这种非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比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即国家主权和领土受到外来入侵问题,显得更为紧迫,更为隐秘,也更为棘手。只有保证意识形态安全,才能确保国家和民族利益不受侵犯。第四,要有坚定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替人民说话,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站稳政治立场,不能混淆是非,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左右摇摆。2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需要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面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不仅要敢于讲话,而且要善于讲话。要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从而凝聚起最大共识。要有理、有节,组织强有力的专家队伍,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反渗透、反颠覆。首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要摆事实,讲道理。要从实际出发,把道理说清讲透;要以理服人,而不能用大批判的语言和方法。其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不能走极端,也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而应该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讲究战略战术。第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要有理有力有节。在关系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毫不退让。但要把握节奏,有攻有守。第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要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问题的关键,抓住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正所谓“纲举目张”。3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需要主动自觉的政治责任感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也是严峻的、紧迫的,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意识形态渗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许多敌对势力往往把自己隐藏起来,有的利用手机和微信平台散布谣言,散布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散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试图动摇我国人民的理想信念,进而改变人们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有些人以“不争论”为借口躲避矛盾,对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东西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装聋作哑,甚至不以为然,放弃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这样的态度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危害极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要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增强坚定性、强化自觉性、发挥主动性,建好用好管好网络阵地,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不断提高议题设置的能力,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者:辽宁社会科学院院长)

第四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非公经济人士思想

政治工作研究

——以运城市为例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然会对非公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必然会对非公经济人士思想状态发生影响。所以,积极适应经济形势变化,把握新常态下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已经成为当前紧迫的政治任务和重大课题,我们必须积极面对。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做好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

统一战线工作是我党的一项重要政治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就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信心。思想政治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目的就是要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和信念转化为动力,心甘情愿地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在去年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并明确指出了其内涵: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身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在此基础之上,对新常态下的具体工作出了明确安排。在这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也对我国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今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今后数年统战工作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推动统战为“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服务将是今后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爱国统一展现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守,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反映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水平,反映了党的政治领导的能力。做好新形势下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共筑中国梦强大正能量的客观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巩固壮大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进一步坚定企业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推动“两个健康”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一进一步增强非公经济人士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信心,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增强党的凝聚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从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和重要思想,如中国梦、法治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并将其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打虎拍蝇,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踏石留印和抓铁有痕的实干作风赢得了民心。新常态的提出,表明了中央对经济大局的准确把握,表明了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科学研判,表明了中央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清醒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大局,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断加强对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心力,有利于团结他们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

第二帮助非公经济人士正确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自觉适应新常态,为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现在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新技术、新产业孕育突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外贸规模世界第一,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秩序重构的重要力量。从国内看,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产能过剩局面亟待化解,资源环境压力形势严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高瞻远瞩,科学研判,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能否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并在变化中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效,决定着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性,赢得新优势。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就业岗位,60%以上发明专利都是由非公经济创造的。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非公经济必须继续发挥其作用,为整体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形势紧迫,任务艰巨,非公经济人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做好新常态下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非公经济人士认清当前经济形势,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准确把握发展机遇,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活力。

第五篇:新常态下的

新常态下的“坚守”

大德小学 李锦花

遥远的西北大漠,有一种胡杨的树种,它们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沙漠里健壮而睿智的勇士,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坚守一词的深刻内涵。虽然我不可能是倔强的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但我愿做那棵扎根于乡村英语教学试验田边的胡杨,任时光荏苒,任四季的变换,我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的爱, 坚守着乡村英语教学的希望和喜悦。

坚守是热爱。刚开始,我常常为自己不知道怎样为小学生上好英语课而茫然。但是我对英语的那份执着的爱告诉我要永不言弃。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失败浇不灭我对英语教学那如火如荼的热情。在这样执着的支撑下,我昂首行踏进英语教学的珪步之中,在英语教学这块沃土上我默默地耕耘着。

坚守是进步。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英语教师,要让孩子们学好英语,算的上比登天还难哪。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神圣职责是什么呢?经过我不眠的深思,向有经验教师的请教,拉一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孩子促膝长谈,拜访一些家长和他们交换意见。我明白了,明白了要教好英语,首先要让他们爱上英语、喜欢英语。啊。。我知道了,知道了!学生喜欢什么就不会厌烦什么。真是“山穷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为此,每节课前我会认真研究、吃透教材,通读、精读课文,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型、流程、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深知英语课中口语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作为英语老师的我很注重加强英语口语在课堂中的运用,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我始终保持的微笑,并且和学生多交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我的课堂。

坚守是希望。我刚接手的班是五年级,班上有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赵嘉欣。她性格外向,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可是,她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生病了。有一个多月没有来上课,她落下了很多的课程,我暗暗地担心和着急。我不能把我的担心表现出来。上课的时候。我特意让她来回答她能够回答的问题,每次答完问题,我都会笑着对她说“你真棒”。一次,她的妈妈对我说;“李老师,今天我女儿回家特别的高兴在沙发上蹦来蹦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李老师说我特别棒)”!后来,她深深的爱上了英语。

我作为新常态下的英语老师,我明白应该突破常规,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敢于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只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掘他们的个性。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诺言——那便是“坚守”;在我的手中有一粒金色的种子——那便是实践;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个目标——那便是成功。我要用我的双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渴求知识的种子,我要用我的勤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热爱英语的种子……也在我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我要用心守望着这份希望,更要用爱呵护着这份希望,默默地看着她破土、发芽,看着她开花、结果,我坚信幼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此时,我要大声的对大家说:守望着自己爱着的田地,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谢谢大家!

锦花老师,你好!你的演讲稿,主题新。内容实在,我在你原文的基础上把一些词句删减了些和补充了一些词句。如果有不妥的地方请见谅。

下载海洋经济发展概况及“新常态”下广西战略机遇期_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洋经济发展概况及“新常态”下广西战略机遇期_.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今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主题是“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而这个引人注......

    在新常态下展现新

    适应新常态 展现新作为 团结广大职工群众为构建和谐xx努力奋斗 ——在二届三次职工、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 xxxxxx (xx年x月xx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

    新常态下党支部书记如何发挥作用

    新常态下党支部书记如何发挥作用 洪向华 中央党校科研部教授、中特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党支部书记作为一个党的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在领导支委、实现党支部各项工作目标当中......

    新常态下的楼市

    新常态下的楼市 最高决策层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那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经济当然不能例外。什么是楼市的新常态?我觉得通俗点说就是,因为成本和市场等多方面因......

    浅谈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客观分析了煤炭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做好新常态下思想政治工作......

    新常态下党风廉政建设路径范文合集

    新常态下党风廉政建设路径探讨 摘要 党风廉政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基层组织最接近人民群众,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状况关乎党的形象及基层政权基......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江维国,李立清 (1.贺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农......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1引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乡镇规模和数量比较大,农村地区面积总量较为辽阔,农村生产的从业人员数量较为庞大,且以农村人口居多,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