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上最严IPO财务核查风暴述评
“史上最严IPO财务核查风暴”综述
2012年12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掀起了被称为对拟上市公司“史上最严财务核查风暴”。审核重心指向IPO在审企业的财务真实性,重点检查虚构交易、现金收付等,力求挤出财务水分,充分披露在审企业的风险;同时,证监会明确要求保荐机构应勤勉尽责,并进一步强调了其对上市公司的连带责任。
检查风暴给发行人、中介机构带来巨大压力,16家拟上市企业被终止审查,另有部分拟上市公司主动撤回申报。
该检查风暴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无论是否是公众公司,坚持阳光、正向和规范的业务运作,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真金就不怕火炼;此外,对于拟上市的公司而言,应密切关注、认真学习,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做实业务、做好管理、强化内控、规范运作,从而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一、检查风暴的背景
关于检查风暴的背景,有以下几种说法:
解读
一、解决IPO堰塞湖。至2013年1月末,拟IPO上市待审公司数量达873家,新股“堰塞湖”阴霾笼罩中国股市,股市长期低迷;经过此轮财务核查之后,在审企业的财务报告中的水分将被大大挤出,不少拟过会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撤回申请,将为IPO“堰塞湖”纾困。实际情况是,自开展检查以来,两市拟上市企业已有16家被终止审查,部分以圈钱为目的的拟IPO“南郭先生”开始陆续选择退出。
解读
二、铁腕整治上市公司造假,对业绩“变脸”监管越来越严格。2012年新上市公司因造假而导致业绩下滑较同期急剧增加,至2013年1月24日,已有27家公司表示确定将出现业绩下滑,最高降幅达91%,有5家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超过50%;2012年上半年,有29%的上市企业业绩下降,6%的企业下降50%以上,而同比2011年上半年,仅有7%业绩下降。
解读
三、审核阵地前移,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认为,此次核查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向在审阶段的延伸,目的就是做实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让发行人说真话,让真实的信息来决定价格。
二、检查风暴的主要措施
1.证监会2012年12月28日发布《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要求中介机构特别关注发行人是否存在自我交易、关联方代为支付成本费用、与利益群体发生交易往来、体外资金支付货款、压低员工薪金、调控期间费用等12项粉饰或操纵利润情形。换言之,核查令就是还原拟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剔除严重粉饰业绩、业绩下滑严重的拟上市企业,为优质企业让道,从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2.证监会召开IPO在审企业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要求各保荐机构、会计师在2013年3月31日之前将自查工作报告报送证监会,之后再由证监会抽查,以遏制财务造假。
3.1月29日,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创业板发行监管部、会计部三部门联合发文,就此次财务核查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做了统一答复,并在证监会网站上挂出了《关于首次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相关问题的答复》。
《答复》强调发行人是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并堵死可能出现的政策漏洞。要求在3月31日之前新申报的企业也应纳入本次自查范围,新申报企业需同时递交申报材料和自查报告。要求中介机构应对自查事项形成明确、清晰的意见,并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
此前,证监会2012年5月23日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有关问题的意见》(证监会[2012]14号公告)。
三、检查风暴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据悉,此次核查大类项目多达9个,分别是“内部控制核查”、“财务和财务信息印证情况核查”、“盈利增长和异常交易情况核查”、“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情况核查”、“收入确认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毛利率变动的合理性的核查”、“主要客户和供应商核查”、“存货真实性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充分性核查”、“现金收付交易核查”、“其他财务异常信息核查”。
而每个大类项目中分别有细化的核查内容,共计29项核查内容,下又包括117细项工作底稿内容。其中“盈利增长和异常交易情况核查”的项目最多,达16个,甚至细致到连发行人“是否通过压低员工薪金,阶段性降低人工成本粉饰业绩”都要核查,底稿内容包括:对报告期发行人员工薪酬进行分析,其中固定薪酬部分核查其有无明显下降和人为压低,绩效薪酬考察其与经营业绩是否挂钩,并与同行业上市公司以及当地平均工资进行比较。
为了查清楚发行人是否与客户或供应商有私下利益交换的行为,必须核查发行人的前二十大客户和二十大供应商,逐条核对采购成本、资金流等条目。
对于发行人资金管理,需要检查发行人是否建立了资金授权、批准、审验、责任追究等相关管理制度,自查报告要求提供近三年的银行流水账,核查银行对账单和银行日记账。针对关联方的核查,不仅限于工商资料,要实地走访、核对工商、税务、银行资料,客户的关键管理人员是否发行人的前员工或者有亲属关系,均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关联关系从严对待;另一方面,与客户的业务量同客户自身规模是否相称也要关注;对于交易确认回函,需要仔细检查回函的内容,如回函地址、回函日期等。
第二篇:IPO财务核查风暴
IPO财务核查风暴
2013-03-02 01:04:36来源: 经济观察报
李建国很生气,气却无处发。
他的那家准备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被保荐人告知先不要提交上市申请了。“一季度报材料是不讲政治啊!”
这家福建的公司向自己的保荐人国信证券询问报材料的时间时,得到的答复是二季度末再说吧。“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李先生说。而2月28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IPO开闸没有具体时间表。
蛇年初七,北京一家券商的保荐代表人就奔波在出差的旅途上了,她用相机拍下每一个到过的火车站和机场,保留了所有交通票根,每一个谈话对象,她都做好了录音。不只是她这样,自从1月8日证监会召开“IPO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以来,拟上市公司,保荐券商,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员工们,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他们将对拟上市公司的报告期内收入、盈利是否真实、准确,是否存在粉饰业绩或财务造假等项目逐步自查。
虽然证监会表示不会直接插手拟上市公司财务核查活动,但《经济观察报》从接近监管层人士处获悉,本月之后,证监会将派出百人抽查小组,抽查近60家拟上市公司。这场严厉的财务核查运动只是开始,监管层的检查尚未启动,就有数十家在审企业撤回了材料。有监管层人士向本报透露,这次财务核查预计至少逼退200家企业,而且对发现造假问题的拟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有可能进行处罚。实际上,对目前在审的869家企业而言,如果按照2012年的发行速度,需要5年时间才能全部上市,这还不包括正在准备上报材料的数百家企业。一次核查能出多少问题,一定程度上验证着众多中介机构在IPO项目上的问题有多大。大限之前
作为一家沿海技术型企业,李建国的公司客户几乎全在海外,国信证券的保代告诉他,你最好现在就按照证监会的财务核查要求准备材料。
今年初开始,李建国就开始和中介机构一起收集代理商和销售商的财务信息,这包括银行流水账单,纳税记录,公司详细股东资料等等。对此,国内的代理商和销售商们均拒绝提供相关材料,“他们说没有这个义务,此外一些企业存在偷漏税问题,更不愿意向我们提供这类信息。”李建国说。而国外的销售商更是完全不能理解李建国的诉求,“外国人根本不搭理我。”李建国称。
为了尽量满足监管层的要求,李建国四处托关系收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资料,“我有朋友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我们有的代理商在这里投保,保险公司会审核他们的资质,手里也有详细的财务数据和股东资料。”
在3月31日前的日子里,在审企业的会计师和券商保代注定是最忙碌的人。根据监管层的要求,财务自查行动主要要上交两份报
告,一份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2012
年年审报告,另一份是保代们的自查报告。从今年一月下旬开始,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王先生和其同事就一直往返于杭州及嘉兴之间,对其负责的一家准IPO企业进行财务上的核查。“真的很辛苦。”王华说,“按照所里的要求,这次对企业的核查力度非常大,开始核查之前就做了详细的计划。”
这最近的一个月里,王先生不仅要重新核对企业的许多原始凭证,还要针对可能影响企业盈利的多项财务处理进行逐一确认,而更让他感到辛苦的是,这一次现场核查代替了案头工作成为了核查过程的主要工作方式。“这次自查很重视现场,尤其是不能出现虚假,所以我们出差的过路费都要整理好,以备监管部门抽查。”王先生说,“我们一些同事出差远的,机票、住所费票据更要保存好。”
据了解,此次核查开始前,许多会计师事务所要求核查人员的工作要非常细致,哪怕一个公章、一张凭证、一个客户地址及电话都要一一核实。事实上,以往对IPO企业的财务问题,监管的关注重点通常在保荐机构上,而这次会计师事务所也被拉进来,甚至还放在与保荐机构同样重要的地位,让会计师事务所们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通常,在一年的11月份,会计师事务所都会将来年一季度的计划安排完毕,但由于财务核查计划突然,许多会计师事务所的计划安排完全被打乱。为了赶在3月31日之前提交审计报告,很多事务所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工作。不过,包括王先生在内的多位会计师也承认,以前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准备IPO企业的财务审计尺度还是较松的,与企业的关系很很“暧昧”,“因为企业上市成功与否和审计费用的高低是挂钩的。”王说。
相比于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券商,则更是手忙脚乱。虽然有些券商本来想与会计师事务所一同提交报告,但证监会的意思还是坚持分开报,各负其责,这和往常并不一样。在记者获取的齐鲁证券《IPO在审企业2012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核查要点与工作底稿指引》中,核查报告的范围被规定为9大类数百个相关问题。另外,此次大核查中对于自查报告有较为详细的要求,具体核查人员、核查时间、核查方式以及调取相关证据等都需要在核查过程中进行明示,“相关出差核查证明要贴在申报材料底稿上,不能马虎。”齐鲁证券一位保荐代表人告诉《经济观察报》。
中介机构也碰到了一些以往没有遇到的问题,例如,一位保荐人前往房管局打印企业的房产证明,单这一项费用就达到了10万元,这笔费用究竟由谁负担?在类似的问题上,已经有拟上市公司和保荐券商发生了矛盾。
报上去就要承担责任
2月27日,证监会通报了绿大地上市造假案的处罚决定,撤销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服务业务许可,相关责任人员行政处罚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撤销华泰联合证券相关保荐代表人保荐代表人资格和证券从业资格。这个时候出来更被视为是为IPO财务大核查的警钟。绿大地在2007年至2009年的三年中,虚增资产和业务收入,这些行为与华泰联合证券、四川天澄门律师事务所及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的不尽职有着密切关系。
在今年1月8日召开的“IPO在审企业2012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中,证监会的相关负责人明确指出了现在IPO财务造假有抬头的趋势,加上去年新上市企业业绩下滑情况明显高于前年,因此监管层在大核查这一项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决心。而工作重心则是针对销售收入、利润造假。
据了解,在3月31日自查期限之后,证监会将组织100人左右的核查队伍,组成15个左右的小组,抽查将近60家企业的自查情况。
一位参加了工作会议的券商投行负责人则说,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会上介绍了这次大核查的背景,“在我理解看来,只占社会融资总量2%的直接融资(主要是指IPO),却不断惹出麻烦,这让监管部门有些难堪。”
在监管部门看来,虽然企业本身的问题是主要的,但中介机构没能承担应有的义务也是造成IPO现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中介机构的一些“暧昧”态度更是让监管层很不满。而此次,监管层的高压态势也让很多券商主动要求企业放弃申请,广发证券[16.11-0.06%]的保荐代表人表示,这一次对券商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往如果有问题,报上去被否了就没事,但现在只要是报上去了,就要承担责任。
一旦出了问题,会有监管措施或者行政处罚,如果收到警示函,评级、创新和资格都要受到很大影响。而如果涉及法律问题,证监会就会立案调查,保代就麻烦了,甚至会升级到刑事层面。“最麻烦的是,如果一家券商的某个项目被证监会发现问题,那这家券商已经报会的所有项目都将被撤回来,这点非常致命。”北京一家券商的保荐人告诉记者。
由于不知道证监会选取抽查企业的标准,所有拟上市公司的保荐人们都在战战兢兢的揣摩着监管层的意思。比较统一的共识是,证监会将会重点关注农业和消费品行业的拟上市公司。虽然很多保荐人表示已经大体完成了自查,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将自查材料上交证监会,“如果在2月份上交材料,可能会被证监会首批抽查,但是如果在3月31日时申请延期或中止审查,也可能会被作为重点抽查对象。”一家北京券商的保荐人说。
不过,虽然抽查还没有开始,但上海、深圳等几个证监局和沪深交易所已经派专人进行督促,让抽查在开始之前就掌握一定的情况。在1月8日会议过后仅仅两天,遵义钛业就主动要求撤回上市材料,随后,近20家企业开始跟随他们的脚步,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
利剑指向信批虚假
2月28日,证监会透露了发行体制改革的五个方向:修订完善相关制度,细化信披的要求;开展IPO专项核查工作,规范中介机构和发行人的相关行为;完善定价约束机制,会进一步提前预披露时间;继续抑制炒新;打击粉饰业绩等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从监管层的操作思路而言,借财务核查之风,重塑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质量的信心才是重中之重。去年9月,湖南证监局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万福生科[0.00 0.00%]业绩造假,一些问题甚至可以追溯至其2011年9月登陆创业板之时。而绿大地案的后续影响远远没有结束,春节前的2月8日,昆明市中级法院重审绿大地上市造假案,实际控制人何学葵的刑期被加重至10年。
一家大的券商投行人士认为,这次高标准的财务核查,标志着监管层对拟上市公司的要求从单纯的业绩成长到信披真实的转变。对此,大部分的中介机构人士表示了欢迎。中信建投证券一位保荐人表示,以前证监会对拟上市公司的财务真实性虽然也有要求,但是没有细化到中介机构应该如何具体操作,而这次的核查活动中,根据证监会的会议要求,各家券商都拿出了相当细致的核查指引,这种按图索骥式的程序化操作指引,十分方便。
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中,许多细节被市场所忽略,从保荐人制度改革以来,证监会已经数次强调了保荐人在企业IPO过程中的责任义务。花旗银行全球并购部一位高管告诉《经济观察报》:“在香港和美国,证监机构良好的扮演了裁判角色,他们不会下场干预比分,但是如果中介机构敢于挑战规则,一定会负上责任。目前看来,除了发审委员会的权力外,大陆的IPO流程和海外已经没有大的区别。”
这为未来进一步改革发审制度打下基础,证监会不再扮演保证上市公司业绩的监管机构,而是逐步转变为监管信披真实的路子上来,投资者未来只会有投资判断失误的问题,减少了被虚假上市信息欺骗的圈钱陷阱。
证监会将要进行的后的抽查行动可能不会预先通知拟上市公司。一位地方证监局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我们预计到今年2季度,会有超过400家企业申报上市材料。”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IPO财务核查肯定将会制度化,而这次的抽查行动,监管层预估会在800家拟上市公司中,逼退至少四分之一的公司,“上面的意思是一定要抓典型,严办。而企业上市前的财务核查可能会长期化、制度化。”
当然,在核查过程中,也有会计师对财务核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例如此次核查的部分内容与会计师的执业标准产生了冲突,标准高于年报审计要求,下一步,如何保障审核的一致性,恐怕监管层还需与相关机构共同摸索。
第三篇:银行人士深度解析史上最严政府债务核查
银行人士深度解析史上最严政府债务核查
史上最严政府债务核查!网上流传的几份财政部的问责函,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本文从金融机构业务角度全面解析这几份问责函,希望给以后的政府融资业务有些指引。01地方政府债务问责函逐篇解析1.致内蒙古政府的函-财预函[2017]1号
解析这是初步一看是否似曾相识,是否是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这份函具有相当的代表的意义,违规之处有:(1)“委托代建购买服务协议”有点不伦不类,是之前的委托代建还是政府购买服务,没有看到全文无法定性;(2)协议里说支持内蒙古高等级公路公司作为承贷主体向银行贷款融资,这句表述直接将委托代建/购买服务连接上政府融资,融资是内蒙古高等级公路公司的事,你在协议里说啥;(3)资金使用主体为县交通局,资金用于了政府部门而不是内蒙古高等级公路公司。综合起来地方政府部门违规举债就十分明显了。2.致山东省政府的函-财预函[2017]1号
解析这份函中仅提到了政府违规举债的特征:(1)资金直接使用方为财建设基金;(2)还款来源是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向全市企事业单位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实际市总工会还涉及非法集资的嫌疑,这个信托计划的委托人是谁,是市总工会?那非法集资就坐实了。是各职工自身?则市总工会的募集行为也是非法的。
3.致河南省人民政府的函-财预函[2017]3号河南省的函有两个部分,一是已经确认违法违规,直接要求问责处理;另一是进一步核查事实然后要求问责处理。
解析这是一笔业务两处违法违规:(1)驻马店政府的会议纪要,承诺贷款本息纳入财政预算;(2)市财政局出具承诺函。认定的性质政府部门违法违规担保,市政府及市财政局的承诺函是违法违规担保。这两类承诺函在业务中实际不少见,即使是现在可能仍然存在,政府先出类似会议纪要或批复,将某某资金纳入纳入财政预算,财政局再相应出具承诺函。严格来说,这笔业务有三个层次的问题:(1)贷款本息能不能纳入财政预算;(2)纳入财政预算的流程是否合法合规;(3)对外的出具的纳入财政预算的相关文件是否合法合规。不过这份财政部的函中仅就第三层次问题进行的性质认定,即先撇开具体内容,政府、财政局以“承诺函”的形式对外出具了承诺或者担保。这既是违法也是违规的,违法在于政府部门不能保证是担保法明确规定的,而违规即国务院等政府部门的发文。
解析这笔业务实际函中跟前一笔业务是类似的,而认定性质的角度却与前一笔不同,财政部对上面说的第一层次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即贷款本息能不能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函中的描述,前一笔向建行的融资业务是没有实际纳入财政预算,但向中信信托的融资业务是已经纳入了市财政预算。即使后两层次是没问题的,纳入财政预算的流程是合规的及出具的文件也是合规的,即最基本的前提是认为贷款本息不能纳入财政预算,纳入财政预算相当于财政在融这笔钱,而地方政府只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措债务。我猜测为什么财政部措词用进一步核实情况再作处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像我上面说的后两个层次的问题的纳入财政预算的流程及出具的文件可能是合规的,不能贸然直接定性;(2)该笔业务已经纳入财政预算,涉及政府信用,表述相对谨慎。4.致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函-财预函[2017]4号
解析这份函也涉及3笔业务两类业务,第1笔黔江城投向贵州中黔金交中心融资的两处违法违规:(1)是否融资由黔江区政府批复同意,如果黔江区政府是股东还可理解,如果不是股东,就有政府牵头融资的意味的;(2)经区政府负责人批准,财政局出具了承诺函。第(1)处违规,定性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第(2)处违规,定性违规担保。第2笔黔江区教委向2家租赁公司的融资违规之处:黔江区教委没有融资主体资格,实际是政府部门直接融资,比前面所说的通过政府平台融资性质更加严重。政府部门不能担保,自然也不能融资,如果要融资只能通过发行地方债。5.致四川省人民政府的函-财预函[2017]5号解析巴中市政府三处违法违规:(1)巴中市政府批复同意融资;(2)巴中市政府向金融机构出具确认函;(3)财政局出具承诺函。新都区政府三处违法违规:(1)新都区政府会议纪要同意融资;(2)区政府负责人批复用于政府项目。这5处违规前面也有类似的分析不赘述,说下新都区政府负责人批复用于政府项目,出具形式及资金用途暴露了该融资为违规政府融资。6.致商务部、银监会的函-财预函[2017]6号、7号
解析最大的特色是不仅处罚地方政府,也相应处罚金融机构。以前金融机构总认为相关政府文件有总比没有好,即使与没有一样,就等于没要而已。现在不一样了,接受了违规的函件同样处罚金融机构。02对政府融资业务的启示政府融资业务,融资主体的融资行为要与融资主体的业务行为相互分离: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例,政府购买服务是政府部门与融资主体的业务行为,其政府购买服务合同也仅是他们两主体之间的协议契约;而融资主体以该政府购买服务的标的项目融资,是融资主体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即使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混为一谈的例子很多,例如将政府购买服务合同中加入金融机构的要素,特别有的还明确特定的金融机构,例如金融机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向金融机构出具与政府购买服务相关文件或协议等等。金融机构签署的协议或对金融机构出具的文件,只能是与融资主体本身,而不能是政府相关部门。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逻辑错误会导致一系列业务上思路的错误,即金融机构作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融资业务的还款来源不是财政预算,而是融资主体(服务提供方)收到的政府购买服务付费,只不过该付费纳入了财政预算而已。正是这个逻辑错误,会将不自觉的将业务融资方案指向政府。政府部门及负责人出具的任何文件不能指向任何具体的融资。像财政部出具的问责函中,都提及了政府或政府部门,批复同意融资,批复安排资金等行为。当然政府部门正常的职能范围内的对项目本身的批文必然是可以的。融资的基本要素不能指向政府,融资主体不能是政府部门、资金用途不能明显用于政府项目、还款来源不能是直接的财政资金或政府部门、担保或承诺方不能是政府部门。贷款本息不能纳入财政预算。这个错误在当下还是不少见的哦,包括一些大的国有行政策行,是有让财政出具针对具体贷款本息纳入财政预算的函的。
金融机构不能抱着有总比没有好的态度。由于政府融资越来越合规,金融机构也不会像以前一样热衷于安慰函之类的,但还是有的会抱着有总比没有好的态度。既然政府出具的文件违法违规,要它又何用。反而会招致处罚,甚至带来项目本身的风险。
若觉得本文还可以请转发,另若需要财政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问责函(财预函[2017]1-6号)全文pdf版,可以扫描关注本公众号并在会话框中输入“政府”两个字
第四篇:IPO财务核查风暴中的券商生态:从裁员到自查
3月31日,北京市金融街。
位于富凯大厦的中国证监会门前依然守候了不少人,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交谈着,有的时而跺跺脚、搓搓手,三月里的最后一天,天气依然寒冷。
这些人的手里或者脚边放有相同的白色袋子,袋子外面印有“券商之家荣大财经印务”的字样,里面装着厚厚的材料。金融街上还陆陆续续地有人向富凯大厦的方向走来,或提着荣大的袋子,或拖着拉杆箱,他们大都在西装外面套着一件羽绒服或者大衣,这是证监会要求上报财务自查报告的最后一天。
“这是股市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我们来记录下,可惜没有昨天的场面壮观。”三个过路的人在证监会门口停下边拍照边笑着说。这天距离证监会要求排队IPO企业财务自查已经过去近3个月,而距离最近的一只新股发行上市已经过去5个月。IPO冰封期的等待
在去年IPO暂停之前,新股的数量便呈现出每月递减的趋势。在“物以稀为贵”的日子里,11月初最后一只新股浙江世宝一上市就成为饥渴市场宠儿,当日开盘暴涨505%,在连续三次被临时停牌的状况下,全天暴涨627%。此后IPO市场便陷入了沉寂。据投中集团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仅有10家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上市企业数量和规模均创下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新低。A股IPO依然交出“白卷”,至此境内新股已经冰封5个月。去年已经过会的“新大地”因涉及涉嫌虚增利润、隐瞒关联交易、财报数据不实等现象而被证监会终止审查;随后,刚上市没多久的“万福生科”因财务数据造假而遭到深交所公开谴责;后“勤上光电”也因涉及造假上市而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琦说,一系列企业为了上市而进行的恶意造假行为暴露了新股发行审核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漏洞,证监会不得不暂停新股发行审核,就发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省。
“券商投行业务去年出现比较大的下滑,这跟IPO暂停有直接关系,以前每年IPO企业有好几百家,今年也就100多家,所以导致投行业务下降严重。”一位券商保荐人对新京报说。券商变相裁员
今年三月份后,证券公司2012年的年报陆续发布,从券商业绩来看,不少公司净利润出现下滑,而下滑最严重的莫过于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
海通证券在其年报中称,去年全年公司完成5个IPO项目,受IPO业务放缓等因素影响,投行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5.35%。国元证券的证券承销、保荐及财务顾问业务实现营业利润下滑接近9成,“IPO发行审核下半年暂停,局面困难。”国元证券在其年报中写道。
据国元证券统计,沪深两市去年新股发行150家,同比下降45.85%,募集资金995.05亿元,同比下降63.42%。二级市场交易量下降,一级市场发行上市停滞,券商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出现明显下滑,全行业盈利水平同比下降近两成。而在IPO停滞的日子里,关于券商在投行部门裁员降薪的传闻此起彼伏,大型券商如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等均有上榜。中金公司曾被曝投行部门大幅裁员,而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则被传保代降薪。
虽然各大券商均否认裁员,但从年报上透露的信息来看,券商的员工数去年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
“我们也裁人了,我们部门有变相裁人的情况,有些同事在去年离开。”上述保荐人代表告诉记者。
在新股冰封期间,IPO堰塞湖日益庞大,当1月份证监会要求排队企业自查时,已经有882家企业在排队等待IPO。
“史上最严格的审查”
今年1月8日证监会召开“IPO在审企业2012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要求中介机构对在审企业全面展开财务核查工作。
此次核查被业内人士称为“史上最严”在审企业财务核查工作。核查的目的在于缓解IPO排队拥堵,并挤干在审企业财务数据“水分”。
仍在热议着裁员降薪的投行人士也随之转向忙碌的自查工作。
“自查的过程实际上是非常痛苦的,我们要到全国各地去走访客户的相关方。”上述保荐人代表说。
一位券商投行部的负责人也表示,突然间工作量就大了很多,过年的时候心里也会惦记着这个事儿。每个客户都要核查,客户的供应商和经销商都要面谈,要做调查,全国各地跑。
按照证监会的要求,此次核查重点包括自我交易、利益交换、关联方、利润虚构、体外资金循环、虚假的互联网交易、少计当期成本费用、阶段性降低人工成本粉饰业绩等,以及其他导致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失真、粉饰业绩或财务造假的情况等方面。
“证监会规定的这些内容我们都做过认真地调查,尤其是看有无虚增收入和虚增利润。”投行部的负责人称。
“主要是财务检查,财务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比如销售收入是否真实,销售收入不真实这种情况在绿大地出现过,所以证监会特别重视,我们就从这些方面进行核查。核查销售收入和利润就要对企业的客户挨家走访,比如公司账本上写着售价是10块钱,我们还要实地调查究竟是10块还是9块。”上述保荐人说,这次核查特别严格,超过以往任何一次。
该保荐人透露,3月下旬冲刺赶材料的时候特别累,项目组的人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我们的工作通常是阶段性的,以前做项目的时候也会比较辛苦,但这次更累些,时间也比较长。”他说。百余家企业撤单
随着自查工作的开启,不少IPO排队企业陆续撤单。遵义钛业1月10日公告主动要求撤回IPO申请材料。公司同时称已收到证监会相关文件,决定终止对遵义钛业上市申请材料的审查。这是在IPO排队企业自查开启以来,首家主动撤回IPO申请的公司。据4月3日证监会公布的IPO申报企业情况表显示,撤单IPO申请的拟上市企业已达到162家,其中仅创业板就有106家。按照当前发行体制,承销费和保荐人费用都是按募集资金比例收费,一般来说,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承销费用,保荐费率最高可以达到10%,最低的也有3%左右。
“终止审查对券商来说会有损失,这是必然的,也没有办法。”上述保荐人士称,撤单的企业集中在创业板。他所在的证券公司撤单数量为2家。
“创业板要求盈利水平一年比一年好,在核查中发现因为经济形势不好,不少创业板企业去年的业绩比2011年要差,这就不符合上市的条件了,所以就得撤材料。”该保荐人士说。
问及撤单企业,所有的投行人士都不愿透露更多信息,一位保荐人士告诉记者,“这对我们来说是耻辱”。
此前证监会要求,在对创业板公司自查时,若创业板IPO公司2012经营业绩出现下滑,导致不符合发行条件的,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应尽快撤回发行上市申请。
按照对创业板企业的财务规定,企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IPO重启预期增强
“核查工作以前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估计以后这是常态的工作了,所以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意义,这就是以后的正常工作方式。”上述投行人士说。
“今年IPO重启是必然的,问题在于什么时间重启。”上述保荐人士说。
今年3月,A股IPO审核已暂停近5个月,何时重启牵动市场神经。中国证监会2月底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IPO重启尚没有明确时间表。
尽管如此,随着证监会新任主席的上任以及核查工作进入尾声,市场对IPO重启的预期不断增强。
博时基金认为,目前拟IPO企业财务核查的自查截止日期已过,在证监会新主席上任后,市场对于新股发行启动的进程较为敏感。而金友期货在研报中预测,二季度IPO重启的条件已经成熟,预计重启时间窗口在5月份以后。
“今年肯定要重启,但什么时候还不确定,我估计差不多6月份以后吧。自查了两个月,抽查再搞两个月,还要后续补一些材料,这些事情的处理差不多得6月份以后了。”一位投行人士说。不少券商人士称,去年是投行业务的低谷,今年券商投行的业绩会谨慎乐观。但这也取决于IPO何时重启,重启的力度有多大。
“目前证监会是这么安排的,先交上材料检查,然后再分不同的省份抽查。后续我们是否还会跟证监会有沟通,就要看会不会抽查到我们。”上述保荐人士说,近期要好好休息,为新的项目做准备。
“销售收入不真实这种情况在绿大地出现过,所以证监会特别重视,我们就从这些方面进行核查。核查销售收入和利润就要对企业的客户挨家走访,比如公司账本上写着售价是10块钱,我们还要实地调查究竟是10块还是9块。”一位保荐人说。新京报记者李蕾
dksknc 原油日返佣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史上最严环保法比较及亮点
史上最严环保法,严在哪儿,亮点
严在哪儿:
一、对企业要求更严,特别是首次规定“按日计罚”的严厉措施,将会给污染企业以从未有过的最大违法成本;
二、对地方政府要求更严,明确了环保直接与干部考评挂钩;
三、对监管部门要求更严,列举了九种失职渎职行为,并规定了严厉的行政问责措施。
具体比较:
一、从经济优先到生态文明建设 旧环保法
经济优先,环境保护要促进经济发展。
新环保法
提出了生态文明,围绕生态文明进行制度建设,围绕生态文明采取一些硬的措施,考核机制,采用环境信用制度,法律责任很严格等等,执法理念有创新,有突破。
二、强化技术手段 旧环保法
在科技、教育培训方面一句话带过。旧环保法规定,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新环保法
在经济投资、教育、科技等方面,新环保法增加了多个条款,细化了具体的做法。比如加强环境风险调查,比如中共党中央进行的基础研究,包括环境的风险评估、环境信息建设等等。
三、监管模式从点到面的转变 旧环保法
以点源为基准,一个个企业去监管。(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污染是区域性、流域性的,比如,农村的面源污染。对建设项目是没有做环境评价的。)
新环保法
新增了一些流域、区域式的监管方法。针对农业的面源污染,比如屠宰、养殖,它要求屠宰场、养殖场的选择和农村农药化肥施用都必须符合有关规定。针对大气雾霾,水流域污染,新环保法专门做出了规定,强调水和大气的联防联控机制。另外,新环保法不仅引入了许可管理制度,对许可管理做出了综合性的规定,还明确规划必须进行环境评价,对规划没有做环评的也不得进行评估。
四、增加了查封、扣押等监管手段 旧环保法
没有查封扣押权,执法常陷入尴尬境地。
新环保法
新《环保法》对违法排污设备,规定了可以掌控,可以查收。对拒不治污的企业还有行政代执行权,这些措施都是有利于查封违法行为。对于那些环境违法的企业,还可以采取综合性调控手段。诸如,断水、断电等,这些措施都是非常利于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
五、增加公众参与度
旧环保法
分为:准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附则,总共六章。
新环保法 改为七章,法律责任之前增设了一章是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门让老百姓去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环境保护工作。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义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举报和诉讼环境保护的权利。
六、加大处罚力度 旧环保法
旧环保法中大多数处罚额度都在5万元以下,并且,如果违法单位接到处罚通知后责令不改,一般按照新一轮的违规行为重新界定处罚。
新环保法
新《环保法》很多条款是非常严厉的,比如拘留,行政拘留是四种情况,没有环境保护评价就要拘留,你投排污染物拘留,你如果伪造、造假也要拘留,包括瞒报、谎报数据也采取拘留的形式。对地方政府来说,对于不重视,不认真履行法律职责的官员,特别是市长、副市长、县长、副县长,可以采取引咎辞职的制度,你对人民不负责,人民可以让你不负责。
六大亮点:
一、立法理念有创新。
1989年的《环保法》依然是经济优先、主导发展。而新法更加重视环境质量,提出保护优先、围绕生态文明进行制度建设。充分体现出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二、技术手段在加强。
1989年的《环保法》在科技、教育培训方面比重很小,而新法更加重视提高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更加重视环境风险调查和环境信息建设,提到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生态补偿等新的制度建设,也对旧法中环评、区域限批等进行了调整完善,新法有利于新的环境标准和配套法律出台,推动提高环保领域的信息技术。
三、监管模式在转型。
传统的环境保护以1989年《环保法》为典型,它的环境监管以点源为基准,主要监管单独的企业个体。而新法更加重视区域性、流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新环保法第20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止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
四、监管手段出硬招。新法增设了按日计罚、治安拘留等措施,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赋予环保部门查封扣押权,明确了环境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
五、民主参与比重大。
新法增设关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新篇章,引导老百姓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环境保护工作,赋予了民众的环保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的权利。更加凸显政府的环保责任,明确规定,政府接受人大监督,每年一到两次需向人大或常委会汇报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比重加大。
六、法律处罚更严厉。
新法从原来的47条增加到70条,加入了“对拒不改正的排污企业实施按日计罚”,“对眼中的违法行为采取行政拘留”,以及“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在面对政府的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时要引咎辞职”等内容,成为“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为违法行为架起“高压线”,环保违法成本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