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
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试行稿)
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试行)》的通知
吉教基字[2009]29号
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县(市、区)教育局,教师进修院校(教研室):
为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根据《义务教育法》、《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和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了《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试行)》(以下简称《教学常规》),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常规》。《教学常规》是落实法律法规有关教学规定的重要保证,执行《教学常规》是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实现义务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要切实把执行《教学常规》作为加强义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认真抓紧抓实抓好。
二、认真开展培训,推动各地各学校执行《教学常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将《教学常规》纳入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和教师培训内容,通过培训加深对《教学常规》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增强执行《教学常规》的自觉性。
三、结合实际,完善规章制度,保证《教学常规》的执行。各地、各中小学校要对现行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根据《教学常规》进一步明确各项管理要求,落实管理职责,强化管理责任,努力构建学校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监督检查,建立执行《教学常规》的激励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把执行《教学常规》情况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将执行《教学常规》情况作为相关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吉林省教育厅
二○○九年十二月十四日
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常规。
第二条 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具有规范教学行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作用。
第三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应严格执行省定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第四条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保证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个性的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第五条 确定教学目标应当依据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状态和教学条件等具体教育教学实际。
第六条 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全面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每学年、每学期、每个单元及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均应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第三章 教学计划
第七条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内容包括:
(一)教学目标。即本学期教学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二)教学资源分析。即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体系及重点和难点分析、其它必需的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分析。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即学生及学生集体的基本发展状况、发展需要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程度分析等。
(四)教学方法设计。即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等情况,预设相应的教学方式、策略、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即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按计划列出授课时数,不得随意增减课时。
(六)教学评价方案。即确定教学目标达成度及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方法。
第八条 教学计划应当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备案,保证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第九条 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做适当修改或调整,修改和调整情况须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备案,并在教学计划的备注栏中详细记录。
第四章 备 课
第十条 应当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明确课程性质、目标和实施方式,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第十一条 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及其内在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应当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特点,合理确定德育目标。
第十二条 根据学生发展程度和个性特点,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三条 应当预备或开发教学必需的资源,合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校设施、设备及实践基地的作用,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十四条 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应当按照要求参加学校教研组、年级备课组或区域联片教研网络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
第十五条 教师应当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编写教案,注重提高教案的实效性。
每课(专题)的教案一般应列出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及其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练习与作业、板书设计等。
没有教案或教案不完备,不得实施教学。
第五章 上 课
第十六条 教师应当根据教案组织教学,合理利用教学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应当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案,把预设与生成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第十七条 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用的灵活性,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学效率。
第十八条 在教学中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
教师应当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把学法指导寓于教学之中,为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第十九条 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指导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十条 教师应当按照规定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重视探究性实验。
第二十一条 教师教学须使用普通话、书写规范字。
教学语言应当简明、准确、规范。
第二十二条 教师应当参加校内外的听评课活动,加强相互交流。
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5节,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30节。
第六章 作业与辅导
第二十三条 应当坚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
小学一、二年级各学科和其它年级当天没有教学任务的学科不得留置书面课外作业。
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
根据教学需要留置的课外作业,每天的单科书面课外作业时间,小学三、四年级不超过15分钟,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各年级不超过20分钟。
第二十四条 作业设计应当重视实效性,在内容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在难易程度上应当符合学生实际。作业形式应当灵活多样,除书面作业外,应当适当安排口头性、活动性、实践性及探究性作业。应当针对学生个体的认知差异,设计分层次作业、选择性作业。
应当从巩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等目标出发,对每次作业设计的目的、内容、形式和预定效果等进行论证,未经充分论证的不得留作学生作业。凡留置给学生的书面作业,教师均必须提前做。
第二十五条 学生书面作业由任课教师本人及时、认真地逐一批改。作业批改应当符合学校统一的规范要求,评语应恰当,具有激励性。要求学生重做的作业,教师要复批。
对于活动类作业,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检查和点评。
教师应当通过作业批改,总结教学得失,对于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进行讲评。
第二十六条 教师对学习有困难和缺课的学生,可进行个别辅导。应当增强辅导的针对性,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二十七条 学生上自习课期间,在可能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应到场巡视,解答学生疑问。
教师不得利用学生自习时间讲课或进行集体辅导。
第七章 教学评价
第二十八条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效率为基本指标,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
第二十九条 教学评价的手段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观察、作业、课后访谈、考试、作品或成果检查等。
课堂提问、课堂观察、作业、作品或成果检查等属于平时考查,由任课教师组织。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须由学校统一组织。
第三十条 考试命题应当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提高情况。
应当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功能,科学把握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和考试的信度、效度,不出偏题、怪题。考试命题要进行论证,未经充分论证的命题不得用于考试。
第三十一条 教师应当通过口试、开(闭)卷考试、实验(实践)操作评价、综合性学习考查等多种考评方式,了解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状况。
第三十二条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结果应以等第形式呈现为主,评价结果应反馈给学生个人。
学校和教师不得按考试分数的高低给学生排序,不得公布学生的评价名次。
第三十三条 应当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时提出补救对策。
第三十四条 应当重视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正确评价自己,主动调整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
第三十五条 教师应当重视教学反思,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个性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客观评估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与手段。
第三十六条 教师应当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态度、课堂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能力提高情况、考试成绩等学习基本信息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向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通报。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家长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八章 执行与监督
第三十七条 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应当经常深入课堂等教学活动现场,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加强教学指导与监督。
学校领导、教导主任每学期每人听课时数不得少于30节。
第三十八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查,教学检查每学期不得少于两次,并及时在校内通报检查结果。
学校应当把教师每学期执行教学常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三十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将教学常规执行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四十条 学校和教师应主动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监督。
第二篇: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
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
(试行稿)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我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特制订本常规。
第二条 教学常规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具有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作用。
第三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教师要按照新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下同)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第四条 教学常规工作主要包括:设计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与辅导和教学评价等。
二、教学目标
第五条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致力于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个性的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第六条 确定教学目标要依据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指导纲要),要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状态和教学条件等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
第七条 教学目标要具有全面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每学年、每学期、每个单元及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都要有明确、清晰的教学 目标。
三、教学计划
第八条 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
1.教学目标:即本学期教学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2.教学资源分析:包括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体系及重点和难点分析,以及其他必需的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分析。
3.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即学生及学生集体的基本发展状况、发展需要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程度分析等。
4.教学方法设计: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情况,预设相应的教学途径、策略、方法与手段。
5.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按计划列出授课时数,不得随意增减课时。
6.教学评价方案:设计教学目标达成度及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方法。
第九条 教学计划要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备案,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第十条 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实际做适当的修改与调整,但修改和调整情况须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备案,并在教学计划的“备注”栏中详细记录。
四、备 课
第十一条 要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明确课程性质、目标和实施途径,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第十二条 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明晰内在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特点,适时、适度地确定德育内容。
第十三条 根据学生发展程度和个性特点,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学习方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十四条 对教学中必需的教学资源进行准备或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校设施、设备及实践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发和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第十五条 学校要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教师按照要求参加学校教研组、年级备课组或区域联片教研网络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参与研究具体的教学策略、方式与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第十六条 教师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编写教案,注重提高教案的实效性。每课(专题)的教案一般应列出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及其重点和难点、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练习与作业、板书设计等。没有教案或教案不完备,不得进行教学。
五、上 课
第十七条 教师必须按照教案组织教学,并灵活运用教案,把预设与生成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要合理地利用教学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第十八条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手段的优化选择,提高课堂效率。
第十九条 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教师要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把学法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第二十条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指导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十一条 教师要按规定准确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要重视探究性实验。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做实验。
第二十二条 教师须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书写规范字。教学语言要简明、准确、规范。
第二十三条 学校要定期开展评课活动,每次活动要有针对性,重点解决一些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听评课活动,加强相互交流。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5节,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30节。
六、作业与辅导 第二十四条 要坚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则,依据教学需要,留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小学一、二年级各学科和其它年级当天没有教学任务的学科不得留置书面课外作业。
第二十五条 要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之内独立完成作业。每天的单科书面课外作业时间,小学三、四年级不超过15分钟,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各年级不超过20分钟。
第二十六条 作业设计要重视实效性,在内容上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在难易程度上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除书面作业形式外,要适当安排一些口头性、活动性、实践性及探究性作业。要针对学生个体的认知差异,设计分层次作业、选择性作业。要从巩固和开发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等目标出发,对每个作业设计的目的、内容、形式和预定效果等进行论证。未经充分论证的作业设计不得留作学生作业。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
凡留置给学生的书面作业,教师都必须提前做。
第二十七条 学生作业必须由任课教师本人及时、认真地逐一批改,并注明批改日期。批改符号要规范,评语要恰当,具有激励性。对于要求学生改错重做之处,教师要复批。对于活动类作业,教师要及时给予检查和点评。教师对自己的作业批改活动要有专门的批改记录。
第二十八条 课外辅导的重点对象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缺课的学生,辅导形式要以个别辅导为主。教师在辅导内容、辅导方法 等方面的选择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类指导,加强辅导的针对性。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二十九条 在学生上自习课期间,当天的各学科任课教师要到场巡视,以便师生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七、教学评价
第三十条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效率为基本标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
第三十一条 教学评价的手段包括课堂提问、作业、课堂观察、作品展示、课后访谈、考试等。课堂提问、作业、课堂观察、作品展示等属于平时考查,由任课教师组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师不得擅自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
第三十二条 考试命题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要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的功能,科学把握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和考试的信度、效度,不出偏题、怪题。考试题要进行论证,未经充分论证的试题不得用于考试。
第三十三条 教师要通过口试、开(闭)卷考试、实验(实践)操作评价、综合性学习考查等多种考评方式,了解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状况。
第三十四条 评价结果的呈现要以等第形式为主。学校和教师不得按考试分数的高低给学生排序,不得公布学生的评价名次。
第三十五条 要重视对评价结果反馈信息的分析,从中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补救对策。要重视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导,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正确评价自己,主动调整学习方法。
第三十六条 要重视教学反思。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学期的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要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个性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或总结,客观评估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与手段。
第三十七条 学校和教师要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态度、课堂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能力提高情况、考试成绩等学习基本信息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向学生家长或其它法定监护人进行通报。教师要指导学生家长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三十八条 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查。教学检查每学期不得少于两次,要及时在校内通报检查结果。学校要把教师每学期执行教学常规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三十九条 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等教学活动现场,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加强指导。学校领导、教导主任每学期每人听课时数不得少于30节。
第四十条 学校和教师要随时听取并定期征求学生、学生家长或其它法定监护人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并将其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三篇: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
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常规。
第二条 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具有规范教学行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作用。
第三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应严格执行省定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第四条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保证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个性的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第五条 确定教学目标应当依据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状态和教学条件等具体教育教学实际。
第六条 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全面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每学年、每学期、每个单元及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均应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第三章 教学计划
第七条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内容包括:
(一)教学目标。即本学期教学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二)教学资源分析。即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体系及重点和难点分析、其它必需的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分析。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即学生及学生集体的基本发展状况、发展需要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程度分析等。
(四)教学方法设计。即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等情况,预设相应的教学方式、策略、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即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按计划列出授课时数,不得随意增减课时。
(六)教学评价方案。即确定教学目标达成度及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方法。
第八条 教学计划应当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备案,保证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第九条 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做适当修改或调整,修改和调整情况须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备案,并在教学计划的备注栏中详细记录。
第四章 备 课
第十条 应当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明确课程性质、目标和实施方式,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第十一条 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及其内在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应当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特点,合理确定德育目标。
第十二条 根据学生发展程度和个性特点,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三条 应当预备或开发教学必需的资源,合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校设施、设备及实践基地的作用,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十四条 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应当按照要求参加学校教研组、年级备课组或区域联片教研网络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
第十五条 教师应当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编写教案,注重提高教案的实效性。
每课(专题)的教案一般应列出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及其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练习与作业、板书设计等。
没有教案或教案不完备,不得实施教学。
第五章 上 课
第十六条 教师应当根据教案组织教学,合理利用教学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应当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案,把预设与生成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第十七条 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用的灵活性,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学效率。
第十八条 在教学中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
教师应当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把学法指导寓于教学之
中,为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第十九条 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指导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十条 教师应当按照规定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重视探究性实验。
第二十一条 教师教学须使用普通话、书写规范字。教学语言应当简明、准确、规范。
第二十二条 教师应当参加校内外的听评课活动,加强相互交流。
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5节,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30节。
第六章 作业与辅导
第二十三条 应当坚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
小学一、二年级各学科和其它年级当天没有教学任务的学科不得留置书面课外作业。
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
根据教学需要留置的课外作业,每天的单科书面课外作业时间,小学三、四年级不超过15分钟,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各年级不超过20分钟。
第二十四条 作业设计应当重视实效性,在内容上应当注重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在难易程度上应当符合学生实际。作业形式应当灵活多样,除书面作业外,应当适当安排口头性、活动性、实践性及探究性作业。应当针对学生个体的认知差异,设计分层次作业、选择性作业。
应当从巩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等目标出发,对每次作业设计的目的、内容、形式和预定效果等进行论证,未经充分论证的不得留作学生作业。凡留置给学生的书面作业,教师均必须提前做。
第二十五条 学生书面作业由任课教师本人及时、认真地逐一批改。作业批改应当符合学校统一的规范要求,评语应恰当,具有激励性。要求学生重做的作业,教师要复批。
对于活动类作业,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检查和点评。教师应当通过作业批改,总结教学得失,对于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进行讲评。
第二十六条 教师对学习有困难和缺课的学生,可进行个别辅导。应当增强辅导的针对性,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二十七条 学生上自习课期间,在可能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应到场巡视,解答学生疑问。
教师不得利用学生自习时间讲课或进行集体辅导。
第七章 教学评价
第二十八条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效率为基本指标,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
第二十九条 教学评价的手段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观察、作业、课后访谈、考试、作品或成果检查等。
课堂提问、课堂观察、作业、作品或成果检查等属于平时考查,由任课教师组织。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须由学校统一组织。
第三十条 考试命题应当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提高情况。
应当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功能,科学把握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和考试的信度、效度,不出偏题、怪题。考试命题要进行论证,未经充分论证的命题不得用于考试。
第三十一条 教师应当通过口试、开(闭)卷考试、实验(实践)操作评价、综合性学习考查等多种考评方式,了解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状况。
第三十二条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结果应以等第形式呈现为主,评价结果应反馈给学生个人。
学校和教师不得按考试分数的高低给学生排序,不得公布学生的评价名次。
第三十三条 应当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时提出补救对策。
第三十四条 应当重视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正确评价自己,主动调整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
第三十五条 教师应当重视教学反思,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个性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客观评估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与手段。
第三十六条 教师应当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态度、课堂学习情
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能力提高情况、考试成绩等学习基本信息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向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通报。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家长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八章 执行与监督
第三十七条 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应当经常深入课堂等教学活动现场,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加强教学指导与监督。
学校领导、教导主任每学期每人听课时数不得少于30节。第三十八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查,教学检查每学期不得少于两次,并及时在校内通报检查结果。
学校应当把教师每学期执行教学常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三十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将教学常规执行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四十条 学校和教师应主动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监督。
教师上课的基本要求
1、严格按课表上课,未经教导处同意,不得随意调课,更不准随便缺课。上课不得迟到早退,不得中途离开教室,不得拖堂。
2、教师在预备铃响时应站在教室门口,目视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同时清点学生人数,弄清学生缺席情况,对非正常缺席学生应及时报告学校教导处。上课开始和结束,师生应相互问候致礼。
3、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紧扣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应尽可能体现不同的层次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
4、坚持探究式、合作式和讨论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实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及时反馈、及时补偿,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获得成功感,尽可能减少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缺漏。
5、课堂练习设计要典型精当,有利增强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运用掌握,既要防止题海战术,盲目地多练,又要防止老师包办,缺少学生的自主练习与实际体验,真正做到精讲精练。
6、教师上课要讲普通话,语言要精炼、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声音要响亮;板书要清楚,布局结构合理,能体现出讲课重点,字迹工整,大小适当,用字规范,不写错别字;教师要举止文明,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衣着得体,不准穿透明装、吊带裙、露脐装、短裤、背心、拖鞋进入教室,不化浓妆,不准在教室内抽烟。体育教师必须穿运动
服、运动鞋上课。严禁酒后上课,上课时必须关闭手机。
7、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羞辱学生。上课时教师不得把学生赶出教室。同时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课堂内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的,应由任课教师负责在课后处理。
8、重视教学卫生,注意纠正学生坐、写姿势,随堂教师要负责督促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9、活动课要纳入课堂教学,其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当地实际,并相对稳定,形成特色;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符合以学生为主,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
10、检查教师上课情况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每学期都必须有详细听课计划与课堂教学检查评估方案,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关检查形式有:学校领导随堂听课检查;教导处定期普查或不定期抽查;教研组有目的地集中备课、听课;学校组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等。
昌邑区小学本簿批改要求
校外作业:按“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试行)”执行:小学一、二年级各学科和其它年级当天没有教学任务的学科不得留置书面课外作业。根据教学需要留置的课外作业,每天的单科书面课外作业时间,小学三、四年级不超过1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20分钟。
作业设计应当重视实效性,灵活性,严禁惩罚性。凡所留作业,教师必须提前做(根据所学情况,精心设计作业)。教师要及时、认真地逐一进行批改。学生重做的作业,教师要复批。
校内作业:
一、小字批改要求:
1、次数:每周教师要指导学生上一次写字课,每学期16次。“时间和次数”学生写在本子“下边白处”。
2、格式:每行字的结尾空一个格,教师批改。
3、指导:书写好的笔画、单字要用“○”圈出;差的用“△”在字下标出;错的在字下“×”。写得不好的笔画、单字等,教师要在末边示范(至少选2字),学生要有仿写痕迹。
4、批改:在右上角进行等级评价,并在其下写上批改日期。
二、算草批改要求:
1、次数:每周1次,每学期16次。“日期和次数”学生写在本子“下边白处”。
2、批改:
(1)正确的题目在右下侧打“ √ ”,错误的题目在右下打“ × ”。右上角进行等级评价,并在其下写上批改日期。(2)错题在本子前页背面改正,教师要复批。
3、内容:针对两三天学习的小综合,题型要多样。
三、作文批改要求:
1、次数:两周一次作文,每学期共8次,6次详批详改。“次数”学生写在本子“下边白处”。
2、格式:题目写在第二行居中位置,第一行和第三行空行,再写正文。正文首起空2格。
3、批改:作文开头的右上角实行等级评价。行文间,正确使用批改符号实行批改,要有眉批、总批,要圈画出好词佳句,对问题要及时指出。总批格式:在作文结尾处另起一行空2格写上“评语:”后再写。最后另起行在右下方写明批改日期。评语内容:注重鼓励性和指导性,并明确提出今后要求,切忌空洞模糊,学生看不懂也看不清。(学生互批后,教师要复批,以免滞留问题。)
4、作文批改符号(图片1、2:作文批改符号;图片3:标点的书写位置)
第四篇: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
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考
1.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具有规范教学行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作用。
2.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即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等情况),预设相应的教学方式、(策略)、方法与手段。
4.备课应当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明确(课程性质)、目标和实施方式,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5.备课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及其内在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当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特点),合理确定(德育目标)。
6.应当预备或开发教学必需的资源,合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校设施、设备及实践基地的作用,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上课时教师应当根据(教案)组织教学,合理利用教学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应当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案),把(预设与生成)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8.在教学中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
9.教师应当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把学法指导寓于教学之中,为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10.作业形式应当灵活多样,除书面作业外,应当适当安排(口头性)、(活动性)、(实践性及探究性)作业。应当针对学生个体的认知差异,设计(分层次)作业、(选择性)作业。
11.学校和教师(不得按)考试分数的高低给学生排序,(不得公布)学生的评价名次。
12.教师应当重视(教学反思),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个性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客观评估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与手段)。
第五篇:《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试行)(精选)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常规。
第二条 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具有规范教学行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作用。
第三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应严格执行省定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第四条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保证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个性的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第五条 确定教学目标应当依据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状态和教学条件等具体教育教学实际。
第六条 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全面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每学年、每学期、每个单元及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均应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第三章 教学计划
第七条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内容包括:
(一)教学目标。即本学期教学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二)教学资源分析。即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体系及重点和难点分析、其它必需的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分析。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即学生及学生集体的基本发展状况、发展需要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程度分析等。
(四)教学方法设计。即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等情况,预设相应的教学方式、策略、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即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按计划列出授课时数,不得随意增减课时。
度及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方法。
第八条 教学计划应当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备案,保证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第九条 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做适当修改或调整,修改和调整情况须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备案,并在教学计划的备注栏中详细记录。
第四章 备 课
第十条 应当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明确课程性质、目标、地位、作用和实施方式,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第十一条 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及其内在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当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特点,合理确定德育目标。
第十二条 根据学生发展程度和个性特点,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三条 应当预备或开发教学必需的资源,合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校设施、设备及实践基地的作用,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十四条 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应当按照要求参加学校教研组、年级备课组或区域联片教研网络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
第十五条 教师应当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编写教案,注重提高教案的实效性。每课(专题)的教案一般应列出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及其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练习与作业、板书设计等。没有教案或教案不完备,不得实施教学。
第五章 上 课
第十六条 教师应当根据教案组织教学,合理利用教学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应当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案,把预设与生成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第十七条 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用的灵活性,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学效率。
第十八条 在教学中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教师应当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把学法指导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第十九条 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指导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十条 教师应当按照规定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重视探究性实验。
第二十一条 教师教学须使用普通话、书写规范字。教学语言应当简明、准确、规范。
第二十二条 教师应当参加校内外的听评课活动,加强相互交流。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5节,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30节。
第六章 作业与辅导
第二十三条 应当坚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小学一、二年级各学科和其它年级当天没有教学任务的学科不得留置书面课外作业。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根据教学需要留置的课外作业,每天的单科书面课外作业时间,小学三、四年级不超过15分钟,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各年级不超过20分钟。
第二十四条 作业设计应当重视实效性,在内容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在难易程度上应当符合学生实际。作业形式应当灵活多样,除书面作业外,应当适当安排口头性、活动性、实践性及探究性作业。应当针对学生个体的认知差异,设计分层次作业、选择性作业。应当从巩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等目标出发,对每次作业设计的目的、内容、形式和预定效果等进行论证,未经充分论证的不得留作学生作业。凡留置给学生的书面作业,教师均必须提前做。
第二十五条 学生书面作业由任课教师本人及时、认真地逐一批改。作业批改应当符合学校统一的规范要求,评语应恰当,具有激励性。要求学生重做的作业,教师要复批。对于活动类作业,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检查和点评。教师应当通过作业批改,总结教学得失,对于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进行讲评。
第二十六条 教师对学习有困难和缺课的学生,可进行个别辅导。应当增
第二十七条 学生上自习课期间,在可能的情况下当天的任课教师应到场巡视,解答学生疑问。教师不得利用学生自习时间讲课或进行集体辅导。
第七章 教学评价
第二十八条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效率为基本指标,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
第二十九条 教学评价的手段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观察、作业、课后访谈、考试、作品或成果检查等。课堂提问、课堂观察、作业、作品或成果检查等属于平时考查,由任课教师组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须由学校统一组织。
第三十条 考试命题应当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提高情况。应当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功能,科学把握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和考试的信度、效度,不出偏题、怪题。考试命题要进行论证,未经充分论证的命题不得用于考试。
第三十一条 教师应当通过口试、开(闭)卷考试、实验(实践)操作评价、综合性学习考查等多种考评方式,了解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状况。
第三十二条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结果应以等第形式呈现为主,评价结果应反馈给学生个人。学校和教师不得按考试分数的高低给学生排序,不得公布学生的评价名次。
第三十三条 应当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时提出补救对策。
第三十四条 应当重视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正确评价自己,主动调整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
第三十五条 教师应当重视教学反思,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个性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客观评估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与手段。
第三十六条 教师应当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态度、课堂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能力提高情况、考试成绩等学习基本信息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向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通报。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家长协同学校
第八章 执行与监督
第三十七条 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应当经常深入课堂等教学活动现场,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加强教学指导与监督。学校领导、教导主任每学期每人听课时数不得少于30节。
第三十八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查,教学检查每学期不得少于两次,并及时在校内通报检查结果。学校应当把教师每学期执行教学常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三十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将教学常规执行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四十条 学校和教师应主动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