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
传承发扬中医国粹 着力构建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
上海市静安区卫生局(2009年9月)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为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中医药参与医改、发挥作用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在已经出台的医改配套文件中,对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都有很多具体体现。
静安区中医药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上世纪90年代,我区在上海市最早开始探索社区卫生改革,奠定了较好的社区卫生工作基础。2004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007年元月,静安区按照中央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卫生局的有力指导下,启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并把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作为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区在建设上海市中医进社区示范点基础上,又成功了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我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软件与硬件并举、中医与全科医学并重,兼具上海特征、静安特点、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一、强化政府责任,确保四个到位,构建有效的社区中医药
务网络、人才开发等方面明确了工作目标,形成了规范性的制度框架。
3、投入到位——政府主导,加大社区中医药投入 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卫生的投入。2006年至2008年共投入9210余万元用于社区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社区预防保健,另无偿划拨3000余平方米卫生服务站点用房,为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大力扶持区内中医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石门路门诊部名老中医荟萃,在业界享有盛誉,但长年来该门诊部房屋陈旧,又深处狭窄的居民弄堂内,居民就医十分不便。区政府认为,其优质的中医服务群众需要、百姓欢迎,区政府应予扶持,并决定投资2.53亿元对其规划重建,市中医门诊部规划新址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年内即将开工建设。
4、领导到位——切实加强领导,部门综合协调
区政府明确由分管副区长牵头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组织推进社区中医工作。区政府加强领导,卫生局牵头推进,并由具有中医副主任医师技术职称的副局长具体负责。街道办事处发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优势,与区卫生局共同对发展社区中医药特色服务加强管理。区府办、发改委、建交委、人口计生委、民政局、财政局、人保局、房地局、规划局、食药监局等有关部门则结合各自职能,对创建工作提供支持。在创建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配合、街道办事处和卫生部门实施管理”的发展社区中医药特色服务体系的工作
在医保部门的支持下,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医保“预付制”管理改革。医保预付费用指标向社区倾斜,促进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慢性病患者的门诊重心下移。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费用1.78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1950万元,增长幅度达12.3%,2009年安排医保预付总量达到1.94亿元。医保部门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基本医疗的中医药服务项目、中成药和中药饮片都纳入了支付范围,并明确规定只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中医家庭病床费用可以医保报销,方便老年中医病人和大病中医病人。
3、转变运行机制,确保社区中医药服务公益性质
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社区中医药服务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政策性亏损由政府财政弥补。2008年,由于药品加成率下降,实行药品零差率、减免挂号费和诊疗费等惠民政策,区财政贴补了近1500余万元专项经费及时缓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济运行压力。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静安区同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改革。区政府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确保其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控制就医费用为重点,从深化改革、预防保健、医政管理、中医药工作等方面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并将绩效考核与政府投入挂钩。突出社会效益,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分配
对老年人、妇女、儿童、亚健康人群制定实施社区中医药保健计划;开展四季养生保健、四季食疗药膳、中医情致调摄、中医运动功法、中医体质分类调养等中医保健工作;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育龄妇女、更年期妇女、老年妇女、孕期妇女、产褥期妇女的中医养生保健;编制、发放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处方和宣教资料,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知识。
四、加强引进,注重培训,打造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 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能否持续发展,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我区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力度。目前我区共有社区中医医生83名,占社区医师26.7%。其中:高级职称10名,中级职称38名,本科及以上学历34人,中医全科医师7名。为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我区还十分注重社区中医队伍的继续医学教育和岗位培训。开展外向型培训:为了帮助社区中医医师拓展国际视野,2006年选派1名中医全科医师赴澳大利亚短期培训,2007年选派2名中医药管理干部赴美国管理培训,2009年选定2名中医全科医生赴美国培训。进行岗位培训:我区6名中医医师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规范化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32名社区中医医师参加了市卫生局组织的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社区中医医生的培训实现了全覆盖。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名中医医师纳入区卫生系统百名专业技术骨干培养计划,所申报的中医课题获得区政府7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
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有力促进了我区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率明显提高。目前,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已都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服务,2008年,社区中医药服务人次达69万,比2006年(2006年为39万人次)增长了76.9%。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服务门诊量占总门诊量的34.5%,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的中医药服务量比例达到总服务量的51%以上。社区中医药服务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同和欢迎。
国家医改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我区将按照国家医改方案的要求,继续加强对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的领导,做实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强化中医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中医药服务,积极拓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内涵,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水平,为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构建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构建“3 2 1”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护卫刊江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刊江办事处
刊江办事处地处城乡结合部,版图面积45.5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总人口3.5万人。近几年来,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处坚定不移地推进“一主三化”进程,特别是近两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加强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截止今年5月,全处民营企业总数达到78家,其中规模企业20家,个体工商户近800家,固定资产近6亿元,企业从业人员6200人,初步形成了服装织造、钟表配件、玻璃制品、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船舶修造、电器电子以及包装等九大工业集群和牲猪、蛋鸡、水产养殖等三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处民营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为扶持广大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刊江举全处之力推进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了“321”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3个“平台”:园区创业平台、网站信息平台、环境整治平台;2个“中心”:融资担保中心、人才培训中心;1个“中介”:民营企业服务中介。体系中的各项服务职能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张缜密的服务网,护卫着刊江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打造3个“平台”,是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
刊江将园区创业平台、网站信息平台和环境整治平台等“三个平台”的建设作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重心来抓,取得了良好效果。
1、优良、高效建设团山工业园,为各方能人来刊江发展提供创业平台。园区以“服装,钟表配件、玻璃制品”为生产定位,实行阶段开发,稳步推进,滚动发展。园区初期从破土动工,到目前已开发面积2000亩。在加速园区建设的同时,处党委、办事处配套出台诸如水、电、土地、厂房、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园内企业。2008年平均每天就有一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落户园区。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园区工业初步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产业群,其中富源表业、洋龙服装、永安玻业、成都彩虹等企业已成为“服装、钟表配件、玻璃制品”三大支柱产业的领头羊。
2、科学、规范建立民营经济服务网络,构筑民营企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中国早已进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为民营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网络化服务,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科技发展的要求,更是市场竞争的要求。刊江着力打造民营经济网络建设以企业产业定位为基础,形成两大序列,园区内的企业以“纺织、服装、食品”为一序列,园区外的企业以“建材、化工、矿业”为一序列。企业网络的制作内容暂设“企业名录”、“产品推介”、“市场行情”、“法律法规”、“宣传咨询”等五大版块,不断地充实内容,更新版面,长期免费为民营企业提供有关政务和企业需求的各类信息,使他们通过网络就能获得相关服务。同时,也为外部世界及时、全面地了解刊江民企,了解
刊江发展提供视窗。
3、依法、强力整治经济环境,建立健全优化经济环境的长效机制,为民企发展提供优质政务服务平台。刊江人民象爱护自己的眼晴一样爱护环境。针对极少数政府公务人员的官僚作风、行政不作为和行政行为的不规范现象,刊江办事处痛下决心,以铁的手段、铁的纪律、铁石心肠抓环境的整治和优化,先后成立了“团山工业园招商部和规划建设部”。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两部受理民营企业投诉案20多宗,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行政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大大缩短了服务周期,提高了办事效率,深得民营企业家们的青睐。当前,全处上下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机关效能革命,通过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整合机关管理资源,优化机关管理要素,规范机关管理行为,改善机关运行方式,切实解决机关效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全处各类机关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现在,刊江环境优,人气旺,各路客商关注刊江,热爱刊江,并纷纷投资刊江,如成都的“彩虹集团”、武穴的“美雅酥粮”食品等等。环境的整治和优化使刊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
二、构建2个“中心”,是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
制约民营企业成长的“瓶颈”,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融资难,一个是人才缺。刊江找准难点,抓住重点,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中心”和“民营企业人才培训中心”的建设,为民营企业突破成长“瓶颈”铺路搭桥。
1、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和内部运行
管理机制,强化为企业服务意识,积极探索融资服务业务的多元化,塑造企业、银行、担保机构“三赢”的信用发展模式。融资难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制约瓶颈,民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在引导民营企业健全管理制度和规范财务行为的基础上,认真协助企业做好信用等级评价和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一是通过银行和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融资。二是运用财政周转金和全民创业基金满足企业短期融资。三是促成民间资本参股企业生产经营。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我处有长江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自祥纸业包装公司、锦祥塑料制品厂等多家民营企业通过上述融资方式,累计借贷和筹措资金达6000多万元,为民营经济克服金融危机的冲击、提高经济质效、实现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建立民营企业人才培训中心,出台规范科学的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和工作目标,注重培训效果,为全面提升刊江民营企业的整体水平,提供人才支持。近几年来,我处富源表业、洋龙服装、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日益凸显,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扩张。我们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2个方面。一是求职者职业技能素质普遍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二是用工单位管理不规范,岗位吸引力不强。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处主要开展了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组织机构。今年初,在市劳动保障局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刊江办事处劳动保障服务站”,为其支出专项资金,配备专职人员,提供专门场所,购置专用设备。二是搞好民营企业用工需求的调查摸底和预测,建立台帐档案,发布招工信息。
三是分层次、有计划地组织好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求职者的技能素质。四是广泛开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规章的宣传。五是为劳资双方提供周到细致的政策咨询和代办求职登记、社会保险、就业指导等项服务,切实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三、成立1个“中介”,是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刊江民营企业中介服务体系主要由“行业协会”和“工商联”两大部分组成。行业协会隶属于民营局。“服务、代表、协调、沟通”是行业协会的职责,而服务又是协会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刊江民营企业重点行业协会成立近三年来,在制定和完善行业规定、维护企业用工秩序、统一产品单价、统一企业税赋、扼制无序竞争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赢得了民营企业业主的信赖和支持。我们认为,行业协会必须想政府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帮会员之所需,在紧扣行业和企业发展中着力解决倾向性的问题、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主动开展扎实到位的服务。只有通过服务,促进政府宏观管理,推动企业整体发展,维护企业根本利益,行业协会的地位才会不断巩固和提高。因此,二0一0年,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服务、服务、再服务,提高、提高、再提高”。
工商联成为刊江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同时,它与行业协会一样,成为刊江联系民营企业家的“桥梁”、“纽带”和政府管理,服务民营企业的“助手”。
行业协会与工商联既各自独立又互相配合,为丰富刊江的民营企
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镇域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推进民营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我们虽然进行了有益偿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五个“3”,即:新建3个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培植3家年产值过5亿元的大企业,发展3家年税收过千万元的纳税大户,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到30家,工业总产值超过30亿元。努力的方向是:初步建成一个机构健全、功能完备、制度规范、运行高效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更好地促进我处民营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篇:如何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浅见
如何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浅见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领确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战略目标的确定,标志着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就如何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略陈管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意义
1.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目前,我国城乡公民之间的文化权益不公平现象十分突出:城里人文化生活比较丰富,享受着各种高水准的文化消费;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 成为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一部分低收入农民家庭、困难家庭几乎与文化生活无缘,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仍然处在“除了干活就是睡觉”的状态,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生活,这种城乡公民之间的文化权益不公平现象导致了农民生存心理的严重失衡,往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引发治安事件的源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化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措施。
2.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而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建设,与以往农村文化建设不同的是,这个载体 “体系” 要求很高,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体系”。建成后将形成代表体现国家意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强劲攻势,来横扫和抵制农村腐朽文化、非先进文化的蔓延。没有这个载体“体系”,腐朽文化、非先进文化就会在与先进文化的激烈抗衡中夺得主流地位,“乡风文明”目标就无径、也无望实现。
3.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创新的宏观平台。要求农村公共文化作为一个“体系”来建设是前所未有的,这个“体系”包括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等,这里面涵盖了无数的创新内容。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模式的创新、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模式的创新、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服务机制的创新等,每个层面都有若干创新内容。
二、当前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尤其是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统计,2004年全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事业费共113·66亿元,仅占全国当年财政总支出28360·79亿元的0·4%,人均文化事业费仅8·74元。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虽然从绝对数看,近些年来文化事业费增长幅度较大,如2004年投入总额就比2003年的94·03亿元增加了19·63亿元,增长幅度高达20·8%。但从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份额看,仍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对农村文化投入的严重不足。2004年全国农村文化经费投入30·11亿元,仅占当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额的26·5%,低于城市投入47个百分点。许多县和乡镇公共文化机构的功能丧失或半丧失,几乎无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严重阻碍了农村在科技化、信息化时代与城市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步伐。
2.现有文化设施难以承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共有乡镇38240个,有23687个两馆需要新建和改建(其中49个县无文化馆,562个县文化馆无馆舍;121个县无图书馆,225个县图书馆无馆舍),占到总数的62%;5827个乡镇无文化站,占乡镇总数的15%左右。苏南地区虽都有馆站,但现有文化设施也难以承受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80年代前后建造的一批乡村文化宫、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都已相当陈旧,维持生计困难,管理落后,另作它用或“空壳化”现象严重;有的区乡为减轻财政负担,把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缩减财政拨款,让其创收,使本来就匮乏的公共文化设施被挪为他用,甚至成为单位部门谋取利益的工具,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被完全的市场交易所替代;有些地区虽建造了一些新设施,但由于指导思想偏差,却出现了“重建筑轻功能”的现象,领导只关心设施落成,将其视为一项任务来完成,不注重功能服务,更不关心在整个区域中构筑网络来具体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村级文体设施任意性、人为性状况严重,缺乏标准化设计与指导。
3.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群众的需求严重脱节。建国后,一个以县区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等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已面临多种危机。一是机制僵化,服务方式单一,对现代文化形式、内容缺少研究,已很难吸引公众上门,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远不能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二是农村文化市场由于“重整顿、轻培育”,娱乐项目和产品数量日趋萎缩,变得萧条;三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文化“三下乡”活动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几乎流于形式。有些村虽建有多功能的文化室、阅览室、但图书以破旧陈旧书刊居多,科技类、致富信息类读物非常少见。这些状况使得农村招摇迷信很有市场,文艺骨干变成了和尚去念经,锣鼓声不如麻将声高,打牌、赌博成为了多数农民的消遣娱乐方式。
4.我国的文化经济政策没有很好起到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杠杆调节作用。国家文化经济政策出台后,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发展文化事业的经济政策。如省政府就颁发了苏政发200174号《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无锡市政府也颁发了相关文件,从实施的情况看,前几年出台的这些经济政策文件缺乏激励力度和吸引力,很难激励动员社会各界共建农村公共文化,促进社会资金向农村公共文化领域流动。
三、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思考
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战略课题。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我们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机制、服务方式、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建设,笔者浅谈三点思考:
1着力构建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农民需求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设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构建什么样的设施体系?试谈三点构想:
构想一:建造“吴风锡韵”风格的 “2公里文化圈”。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境内丰富的吴文化资源,为传承历史优秀文化,建造“吴风锡韵”风格的 “2公里文化圈”提供了特色创新参考。所谓“2公里文化圈”即根据无锡地区的人口密度和文化设施的有效辐射半径来建造文化设施。老百姓走出家门2公里范围内,就能找到公益性文化场所,并享受到公益性文化服务。“文化圈”是当前构建文化设施体系颇为时尚的理念,上海提出了建设“15分钟都市文化圈”的构想;深圳福田区以 “大手笔”,用3年时间投入13亿元初步建成了“一公里文化圈”。到今年年底,该区将建成7个区属文化馆、8个街道文化站、16个文化广场、2个影剧院、2个图书馆、1个大型体育公园、2个片区文体公园,加上百余个遍布社区、“小而精”的文化设施,形成了配套齐全、颇具规模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构建 “吴风锡韵”风格的“二公里文化圈”,必须要创新规划理念,挖掘吴地文化特色。比如在有200多年龙舞历史的惠山区礼舍村,就可建造龙文化博物馆兼文体活动中心楼,楼顶就可设计长龙飞舞……,只有抓住了特色,才能真正让文化走进农村,贴近百姓,融入生活。
构想二:加强农村社区新楼盘文化设施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的居住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无锡市委、市政府2005年作出《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后,农民居住由原来零散或旧式居民点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一幢幢新楼盘在希望的田野上迅速崛起。农民的居住环境变化了,人口比原来相对集中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重点也应顺势调整。政府规划、文化、建设等部门应切实加强农村社区新楼盘文化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与新楼盘开发配套的供业主享受的“中央文化会所”及球场、游泳池等文体设施,切实抓好新楼盘开发的规划设计,若房地产开发商设计的楼盘图纸缺少与新楼盘相配套的文体设施,政府规划建设部门应不予审批,确保农村社区“乡风文明”有硬件载体。
构想三:加强市域镇、大镇游乐娱乐性文化设施和市民文化广场建设。“市域镇”是特大城市建设的产物,一般具有较多的人口和较好的区位优势,是农村连接城市的枢纽集镇。无锡市政府出台的“1+2+1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即一个特大城市、两个大城市和12个城镇组团的三级等级规模结构)明确了原不属于市区的12个镇为“市域镇”;另一类是经过乡镇机构撤并后形成的大镇。如惠山区的堰桥镇、洛社镇,滨湖区的太湖镇,锡山区的鹅湖镇、锡北镇等都是由几个镇合并的,这些镇形成了农村大镇的地位。“市域镇”、大镇的文化建设就要有别于一般镇,重点建造城市风格的游乐、娱乐性文化设施建设和市民文化广场建设。相关政府可通过立项公示、招标投资和鼓励企业或个人参股经营等办法来建造“游乐场”、体育舞蹈培训和表演比赛场馆以及市民文化广场等,让这些设施与城市设施互为补充,让乡村都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2.集成优秀文化艺术产品,创新文化供给方式,着力构筑农村流动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最近指出:“从全国的情况看,目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要解决的重要内容”。为此一是呼应文化大省的创建,建立全省群众文艺流动演出服务网。199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建立全省群众文艺流动演出服务网,既是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创建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具体方法是:由省文化厅牵头主办,省文化馆具体承办,整合全省群众文艺节目资源,建立全省文化馆(站)流动演出团队和节目信息库,制作分片区流动演出团队和节目单,制定演出路线,各地级市统一制作和购配下乡进村用的可拆式流动舞台及灯光、音响等器材设备。流动演出网是全省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全面集中展示,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现的是公益性原则,不向当地收取演出费用,不仅解决了农村有效文化资源的匮乏和异地好的群众文艺节目农民看不到的问题,而且可以增强群众文艺作品的创造力、生命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发挥全省各地文化馆的龙头带动作用。广东的“流动演出瑶山行”活动,把广东省许多获“群星奖”和省内大奖的优秀文艺精品及各地文化馆站创作的优秀节目,以“大物流”模式每年可为农民群众演出2400场,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亮点。二是提升特色,精心打造农村节庆文化活动常设品牌。近年来,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提升特色,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鲜明风格和个性特点的大型文化活动,如深圳市举办的“爱我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节、宜兴市举办的“中国宜兴陶瓷文化节”、无锡市、惠山区举办的“阳山国际桃花节”、无锡市、江阴市政府在马镇举办的“徐霞客旅游节”、盱眙县政府举办的“中国龙虾节”、姜堰市政府举办的“溱潼水上龙舟节”等活动,不仅打造了常设节庆文化品牌,发展了地方经济,而且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很有魅力和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我区一年一届的阳山桃花节如今已举办十届了,每届桃花节都有丰富的系列活动,最吸引人的是大型开幕式文艺表演,既有中外佳宾光临又有著名歌星、影星或央台著名节目主持登台亮相,既有拔萃专业团体、艺术院校的学生精湛表演,又有精品群众文艺,且每届都讲求一个“新”字,如第九届就加串了的 “青春桃花女”登台走步,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所以每届能吸引十多万农民前往观看。三是让市场文化与群众文化珠联璧合,优势互发。市场文化与群众文化是一对并蒂莲,一对水中花。与群众文化不同的是市场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教育、审美、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属性,又具有商品市场的经济属性。应当说两者都肩负着提升精神文明,满足群众需求、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任务。要使两者珠联璧合,优势互发一是可利用农村庙会、节场之机,将外来“大蓬车”团队表演与群众文化广场文艺表演联手展示,让聚集人口的传统庙会既有 “游艺耍技”格调的外地“大蓬车”团队表演,也有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健康活跃的群众文艺表演;二是将大型文化系列活动的组织与营业性特色文艺团队会演结合起来;三是将群众性书法美术作品展与名人美术书法作品上市拍卖结合起来;四是把中青年现代舞、国标舞培训与大型广场文艺表演结合起来。四是经常性开展送电影、送戏下乡进村活动。时下,各地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 “三下乡”活动如火如荼,有的酌情收费,有的完全免费。而免费更受农民欢迎。今年6月,江阴市就组织了历时5个月的“千场电影送农村”活动,从上海、南京租赁了100多部电影(60%是新片)免费为农民放映,颇受农民欢迎。
政策性鼓励专业剧团进村也是一个好办法。宁波市政府采取一场戏补贴3000元的办法,引导剧团进走村走户也受到很好效果,一方面丰富了农民的戏曲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让一大批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专业剧团重新焕发了生机。五是开设“流动图书馆周末灯光夜市服务活动。
“流动图书馆”的出现,为创新农村文化供给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它具有如下特点:⑴ 装备先进,政府集中投资购买流动服务车,书柜、桌椅、电脑、灯光、饮水机等设备;⑵ 服务灵活,既可到集镇文化广场,也可到村边社区;⑶ 资源吸引力大,由于组织者是地市级图书馆,新书多,期刊多,不仅可现场翻阅书刊,还可电脑与本馆联网,联网后就地可阅览数十万种电子图书和中外经典电子图书光盘等庞大数字化资源;⑷ 服务形式新鲜,灯光夜市图书服务形式亘古未有,夏天可乘凉,现场可吃机制饮料,即可看书、还可上网。“流动图书馆”是城市文化援助农村的一种极好形式,是解决农村图书馆、文化室购书难的有益尝试,广东20多个“流动图书馆”引爆的人气,引起了当地领导的关注。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肯定:“广东流动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创举”。六是建立农村高雅艺术供求新体系。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年对高雅艺术表现出浓浓的兴趣和追求。和祖辈完全不一样的是他们把懂和喜爱高雅艺术视为现代青年文化修养和小康生活的标志,因此,他们中有的购买钢琴,用自己的私家车把爱女送到城市芭蕾舞培训,拜师学钢琴,有的农村小学特邀城里的芭蕾舞老师、琴师来校集体培训,如我区的洛社镇就是,该镇中心小学编排的诗朗诵《我骄傲,我是惠山青年》就以一排少儿芭蕾舞伴诗朗诵为特色。青少年热爱高雅艺术,高雅艺术也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培育它的观众群。文化部门应逐步建立起高雅艺术供求新体系,有条件的县、区应建造大剧院、音乐厅,适时引进国家重点扶持的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以培养新的观众群,满足农村青年及高雅艺术爱好者的精神文化生活。
3.研究制定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有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做保障,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一是研究制定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各级政府应按照全国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办国办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研究制定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首先各级财政应加大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用于村和社区的比例;其次应尽快建立由中央和省、市三级设立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三是对重要的文化活动项目和文艺产品采取财政补贴,列入政府采购预算,以政府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四是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对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必须追究责任,严肃处理。二是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虽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初级阶段的中国,需要花钱的地方不少,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政府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显得特别重要。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兴办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可在选址、立项、征地和减免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捐赠农村文化事业的外藉人士、海外华侨包括当地的私营企业主,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对协助捐赠的中介机构和中介人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放宽对农村文化市场设施建设的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市场设施建设;政策扶持民间特色团队和民间艺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非公有制运行模式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阵地的管理效率。三是加快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立法步伐。要改变以往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上的任意性、人为性状况,就必须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还没有独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法律制度。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公共文化发展和建设上都走了一条法制化道路,即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国家发展公共文化的基本政策,保障政府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法律地位、义务责任等。我国目前虽然出台了一些有关公共文化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年)和国务院通过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年)等,应当说对促进和保障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这方面的立法仍比较零散,立法的层次也较低,尚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完备、法律效力彰显的体系。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必须要尽快研究制定使其规范运作的基本法或专门法,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金法等,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加快立法提供了条件。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勤劳的人民有了文化的熏陶,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和谐富强。
第四篇:构建“五心”服务体系
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管理创新成果材料
构建“五心”服务体系
主创及参与人员:
单位简介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是供电公司直属二级单位,主要负责公司直抄大客户、城区客户业扩报装、抄核收、95598电话服务、营业厅供电服务监管及“国家电网”品牌推广应用工作等。中心现有供区客户万户,其中直抄大客户户,专变客户户,公变客户万户;年供电量亿千瓦时。
一、项目实施背景
优质服务是国家电网的生命线,更是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的立足之基,发展之本。在国网公司“四统一”优秀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客服中心以提升优质服务为核心,以加强企业管理为根本,深入构建“五心”服务体系,在实施企业文化落地和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项目实施阶段与内涵
(一)实施阶段
“五心”服务体系的形成,经历了独立探索与整合成形两个阶段。
——独立探索阶段(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2008年11月,新组建的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站在崭新的起
点,面临更高的要求,中心党委及时提出了“立足新客服、打造星服务、构建心文化”的工作思路。2009年4月,中心党委组织召开专题党委会及政工会议,就中心开展“五心”服务建设工作广泛征求基层单位的意见及建议。会上,明确了中心实施“五心”服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并制订了15项详细的创建措施,明确了具体的创建内容及创建目标,印发了《中心“五心”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在中心范围内大力开展“五心”服务宣讲和学习,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寻求活动载体,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主题活动。
——整合成形阶段(2010年11月至今):2009年11月,国网公司提出了开展企业文化“四统一”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中心党委及时转换工作思路,突出重心,整合资源,进一步明确了以提升服务为核心、以加强企业管理为根本,以实施企业文化落地为目的,将安全生产、优质服务、营销管理、队伍建设、党团建设等各项工作全面融合的“五心”服务体系建设的企业管理新思路。近大半年时间的深化推广,中心在营造服务氛围、提升团队素质、促进行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成效显著。
(二)项目内涵
“五心”,是客户服务中心全体干部员工,在国网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在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真诚、规范、方便的服务,为企业发展、社会和谐奉献力量、为实现个人价值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共
同遵循、共同信守的理念,即“真心服务、诚心奉献、同心合作、凝心发展、全心超越”。
1.“真心服务”主题活动,是以营业窗口“星级评优”和“供电服务,满意100”活动为载体,以优质服务为平台,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具体内容包括:
1、开展营业窗口“星级评优”活动,创建星级营业窗口。
2、开展“供电服务,满意100”活动,建设“电力社区服务示范站”。
3、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不断丰富VIP服务内涵,全面开展差异化服务,探索有偿服务。
2.诚心奉献”主题活动,是以“三联五带”、“服务型”机关创建、“5.20”爱心奉献日活动为载体,以党员服务群众、机关服务基层工作为平台,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具体内容包括:
1、开展“三联五带”活动,以党员承诺、结对帮扶等形式,深入开展党员服务群众工作,努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2、开展服务型机关创建活动,增强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法,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水平。
3、开展“5.20爱心奉献日”活动,增强员工爱心意识、奉献意识。
3.“同心合作”主题活动,是以开展“红领工程”建设、电网先锋党支部、学习型班组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学习实践与工作创新为平台,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具体内容包括:
1、开展学习型党组织“红领工程”建设。积极推广“课题学习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
2、开展“电网先锋党支部” 创建活动,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的战斗堡垒作用。
3、大力开展学习型班组创建活动,确保创建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4.“凝心发展”主题活动,是以开展“学守则、展风采”主题宣传教育、“营销精益化管理纵深行”活动、实施“阳光报装”工程为载体,以营销精益化管理工作为平台,开展系列活动。
具体内容包括:
1、开展“学守则、展风采”主题宣传教育。积极宣传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守则》、《供电公司营业厅服务手册》、《供电公司95598服务手册》、《国家电网公司“十项承诺”》、《国家电网公司“十个不准”》,规范员工在安全生产、营销服务、日常礼仪活动中的行为,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客户服务行为习惯,使员工素质显著提升、服务质量明显进步。
2、开展“营销精益化管理纵深行”活动。深化营销基础管理,强化营销过程控制,加大营销质量考核力度,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全力提升中心营销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努
力建成一批低压电网结构优化、现场管理规范、线损好、效益好的“红旗台区”。
3、实施“阳光报装”工程。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措施,严格兑现用电报装“三不指定”服务承诺,突出用电报装规范化、透明化、多样化;推行“一站式”、“客户经理制”、“绿色通道”服务措施;实施用电报装“典型设计”制度、招投标制度、社会监督制度;公开供电方案答复时限、工程设计施工时限、用电报装按期接电时限。
5.“全心超越”主题活动,是以开展“文明细胞”创建、“共产党员先锋岗”主题实践活动,创建“青年文明号”、“青年无违章示范岗”、“巾帼文明示范岗”为载体,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平台,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具体内容包括:
1、“文明细胞”创建。以部室、基层班组、营业窗口为重点,认真开展文明集体、文明个人、文明家庭的评选活动,积极营造争先创优的创建氛围,不断夯实文明建设基础。
2、“共产党员先锋岗”活动。通过普通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先锋岗党员挂牌服务、党员服务承诺公示的形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带领全体员工积极投入中心的优质服务建设。
3、“岗、队、号、手”创建。积极开展 “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无违章示范岗”、“巾帼文明示范岗”和创新创效活动,为中心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实施效果
在推进实施以提升服务为核心、以加强企业管理为根本,以实施企业文化落地为目标的“五心”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年多来,建设成果丰硕:09年8月,客户服务中心成功承办并参加了公司营销服务礼仪比武,在比赛中独占鳌头,并代表公司参加省公司服务礼仪比武,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2009年来,中心先后有直属营业厅和大客户营业厅分别被省公司评为“五星级”和“四星级”供电营业厅,供电营业厅党支部成为省公司首批表彰的百家“电网先锋党支部”之一,大客户、远程服务科先后被公司表彰为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同时有30余名共产党员及员工受到公司及以上单位或部门表彰;中心员工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企业管理水平和行业作风形象日益提升,“五心”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带来了显著成效。
第五篇: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构建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构建文化服务体系
努力营造茂名平安和谐文化环境
茂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大力开展平安建设,是中央、省委和市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大举措。我局根据自身职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致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中,营造我市平安和谐的文化环境,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设立常设机构
开展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市改革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建设茂名‚文化名城‛、‚粤西经济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大力配合市委、市政府开展平安建设,我局于近日成立了由局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茂名市文广新局‚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办公室成员由局办公室、市场管理科、宣教法规科、出版版权科、社会文化科、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等各科室负责人组成。
二、健全服务体系,构建和谐文化
建立健全我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环境的基础。
首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和谐农村建设。当前要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繁荣发展茂名文化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增强文化发展意识,努力建立健全我市农村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要抓住省实施扶持东西两翼文化工程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要按照省文化厅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到2010年,逐步完善全市农村文化设施,争取达到‚县有两馆、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目标,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我市各级文化综合实力,全面改善茂名农村文化环境,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掀起新一轮文化发展潮,推动和谐茂名建设。要贯彻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大力弘扬先进特色文化‛的指示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发挥各类文化设施的作用,突出抓好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努力实现‚社区有节目、街道有演出、乡镇响锣鼓、村村飘歌声‛的文化景象,为我市平安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当前要着重打造‚茂名五大特色文化‛品牌和抓好先进文化进万村(家)工程。一方面,大力弘扬茂名特色文化,计划于今年9月至10月期间,在市文化广场、市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及市区各大公园举办大型‚茂名特色文化月‛活动,活动包括茂名民间艺术巡游、民间艺术展演、荔枝文化摄影展、茂名原创音乐演唱会、茂名小戏小品精品展、冼夫人生平事迹展、茂名书画名家作品展、木偶戏展演等二十多项内容,全力打响茂名特色文化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实施50以下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多方开展送书送戏下乡活动,使‚文化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夯实茂名平安建设软环境。
第三,加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继续推动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络等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步伐,尽快实现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努力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创建‚和谐平安社区‛工作,进一步推动和谐文化建设。
三、建立管理机制,强化监管力度
搞好平安建设,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是保证文化市场和谐、健康发展,保护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局在加强贯彻落实文化市场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制订了和施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监管制度,使我市文化市场基本形成了分工负责与齐抓共管、条块结合与以块为主、日常巡查与技术监管、政府协调与市场调节、行业自律与社会监 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营造了我市平安和谐的文化环境。
(一)建立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我们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采取有力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打击网吧和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传播有害信息、游艺场所非节假日接纳未成年人以及黑网吧、黑机室存在等违法行为。一是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整治工作组织机构。二是建立茂名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通报会制度。邀请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人大科教文卫侨外事委等十单位领导参加,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共同管理好文化市场。三是建立茂名市文化市场属地管理责任制和分区执法责任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各县(市)管理责任制。茂名市区文化市场分成四个监管区域,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落实专人负责。四是进一步健全、规范网吧及娱乐场所管理制度。逐一
跟进落实全市各网吧及娱乐场所是否已在营业场所的显眼位臵悬挂有关管理制度、禁止行为警示标志和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12318。五是严格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对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坚持严管重罚,对一次性接纳1名至5名未成年人的,每个罚款3000元,一次性接纳5名未成年人以上的,除进行处罚还要实行15天的停业整顿。累计3次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坚决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切断其互联网接入服务。
(二)深入持久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努力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通过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各种不法行为,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坚决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遏制盗版音像制品销售行为,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根据省厅的要求,今年要深入开展代号为‚阳光行动‛的音像市场重点整治工作,努力使我市音像市场面貌得到有效改观。
(三)巩固网吧专项整治成果,加强音像制品专项管理,净化文化市场环境。通过增加日常巡查的次数、不定期多次组织突击检查行动,坚决取缔“黑网吧”和‚黑机室‛,严查重罚一批违法违规网吧及游艺场所,特别是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完善网吧的技术监控措施,健全、规范网吧市场、音像市场和娱乐市场的管理制度;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和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执法水平。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管理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到依法行政,廉洁执法,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纪律强,业务精的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队伍。
四、做好舆论引导,营造法治环境
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努力营造依法管理,守法经营的文化市场大环境,是抓好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要积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现有的文化阵地、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二是配合公安部门做好禁毒工作除了加强歌舞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的禁毒知识教育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歌舞娱乐场所的禁毒宣传,在场所的显著位臵设臵‚严禁‘黄赌毒’警示牌‛,在点歌荧屏或电视画面滚动播放警示内容。
三是继续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加强与有关部门联合做好‚4〃26‛知识产权周法制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四是加大做好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法制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经营者守法经营的自觉性,调动从业人员共同打击违法犯罪的积极性,使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工作落到实处。
2006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