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困惑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6:0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困惑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危机背景下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困惑与思考》。

第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困惑与思考

金融危机背景下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困惑与思考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如何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是抓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作为基层招商引资主体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积极思考和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存在的困惑

(一)土地供给难调剂。近年来,国家、省市各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严格国有土地调控的政策,严控新增用地,在客观上对招商引资土地审批和供应带来不小的影响,使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我市乡镇,随着近年来开发力度的加大,土地资源日渐稀少,几乎陷于“无地招商”的窘境。

(二)项目办证难到位。表现在引进项目后,在服务企业上,有些环节还存在“中梗阻”现象,有些部门难以协调,工作环节多,门槛高,手续复杂,特别是一些垂直、条管部门,乡镇政府较难协调,企业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后续资金投入、扩大生产的信心。

(三)产业链条难形成。就保安而言,一些中小企业落户后孤军作战,即使在用地、劳动力、政策环境上节省了一些成本,但在主辅料购进、销售渠道、产品运输、生产配套方面又会面临更大的问题,而且企业周边产业聚集程度和产业链条的完备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融资信贷难落实。工业信贷继续下滑,企业融资困难。在保安,一些如鑫发鞋业公司、伟昉铸造等新企业和小企业因产权、财务等制度不健全、缺乏抵押担保、信用状况难以判断等因素影响,不符合银信部门信贷条件,资金周转困难,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投资信心的限制。近期我们到外地招商和洽谈项目时了解到,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产品出口受阻,倒闭严重,众多企业债务缠身,投资信心严重下降。一些客商对市场认识悲观,认为金融风暴刚刚启幕,产业复苏不知何时见底,项目投资为时尚早。一些先期投资的客商举足观望,投资强度减缓。我镇如尖峰二期、宏翔钙业等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受金融危机影响,建设进度明显放慢。

(二)乡镇职能的限制。乡镇的发展活力未充分显现。乡镇作为基层招商引资的主体,在招商政策制订、证件办理、争取信贷等诸多方面却无处发力,很多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只能起到向上反映的作用,依靠上级来解决。

(三)发展环境的限制。少数群众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从自身的利益着想,没有全局观念,对项目建设不配合、不支持,个别人甚至抵制招商引资,不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有个别项目由于跟踪落实不到位,导致项目推进困难重重。

(四)招商队伍的限制。由于体制、经费、编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乡镇招商队伍中真正懂经济、懂外语、懂项目、关系广、交际能力强、擅长招商的人才不多,没有进行专业培训。同时,缺乏过硬的考核激励机制,干部职工的招商引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招商引资实效。

三、下步的工作思路

(一)科学选择项目,定好主攻方向。科学选择产业项目,积极探索招商形式,要充分结合地区实际,确定招商主攻方向。在保安,第一产业重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积极培育保安湖水产品深加工、无害化蔬菜生产等项目,力推保安湖甲鱼、螃蟹、鲜鱼、农家土猪肉、狗血桃、奈李、板栗等名特优产品;第二产业主要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项目,重点支持和培育尖峰二期、金誉二期、鑫发二期、宏翔钙业、远东水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第三产业主要发展引进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等项目。

(二)广泛进行宣传,定好具体方案。要精心包装中国石雕艺术之乡品牌,积极对外推介,打造对外招商形象。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重大招商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发布《保安投资指南》,广泛宣传保安地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土地政策、交通优势、文化资源、产业资源、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同时,要对客商感兴趣的课题和重点考察的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制订操作性、可行性强的工作方案,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三)全面开展跟踪,定好重点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制度,确保更多项目从“纸上”扎根下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洽谈、意向、协议、合同以及开工、在建项目情况进行调查梳理,明确工作重点,建立专门的项目档案进行汇总分析,全面掌握项目进度和动态,督促指导各责任单位做到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全力推进项目转化,做到储备一批、论证一批、推介一批、洽谈一批和建设一批。

(四)全面优化服务,定好工期任务。一是创造优良施工环境,突出抓好在建续建项目服务,协调好企业周边工农关系,确保工程进度。二是抓好工作协调,突出抓好签约项目启动,尽快将意向性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扩大招商引资总量。三是及时解决企业难题。集中精力帮助客商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急事、难事,真正建立“项目引进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经常性服务”三大体系。

四、对开展招商引资的几点建议

一是特色招商。结合产业优势,因企制宜走特色招商之路。加快科技招商,促进产业升级。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合作,通过优质项目、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的引进,加快企业设备更新、产品换代、产业升级,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加快绿色招商,促进科学发展。根据保安产业定位和发展趋势,大力扶持金誉制衣、鑫发鞋业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产业项目,着力引进电子、新能源、新墙材等环保型、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工业产业,调优产业增量,发展循环经济。加快零地招商,促进集约经营。深挖内潜,盘活土地存量,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土地瓶颈,引导、鼓励企业利用空闲土地多建厂房、扩建高层厂房,增强投资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是人脉招商。人脉关系是开展招商活动的重要切入点。保安地区在外成功人士较多。据统计,保安籍在外千万元以上老板12人,500万元以上老板33人。这是抓好招商引资的宝贵资源。下步,要将这些资源进行归纳整理,从中筛选有利于招商引资的人脉资源,把所有能利用的关系和门路都尽可能地利用起来,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三是制度招商。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需要来优化环境,对重特大项目坚持实行“服务零等待、合作零距离、环境零投诉”的“三个零”工作法,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创造“引来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的招商引资磁场效应。对一些特殊项目和战略投资项目要有牺牲眼前既得利益的勇气,实行“一事一议”特殊优惠,增强投资吸引力。

四是产业招商。加快产业链招商,促进产业集聚。充分利用大品牌、大企业资本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强、规模扩张强劲的特点,加快发展配套产业。重点围绕尖峰水泥项目等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主辅料供应等上游项目和包装、销售、物流等下游产业,力促产业在环节上配套,在配套中完善。通过发展配套产业,催生产业集聚效应,培植更多的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形成新的企业集群,并持续扩大区域内的规模生产,迅速壮大镇域经济总量。

第二篇: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议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议与思考

作者:许伟达 王柱国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11期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意义

1.广泛开展员工培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抉择

金融危机一方面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困难,但另一方面也带来机遇。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员工,变“熬冬”为“冬训”,是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危”与“机”辩证关系的智慧体现。在国家出台产业振兴规划的契机下,企业结合自身实际,运用科学的方法培训员工并促使自身转型升级,是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抉择。

2.广泛开展员工培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企业的和谐建设至关重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外部需求减弱,订单减少。如果企业为此而大量裁员,就会造成人员的大量失业。失业人员工作没有保障,生活来源无着落,就会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与此相反,如果企业紧紧抓住这段非常时期,主动安排闲置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就可以减少失业人员,凝聚人心,共克时艰,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团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3.广泛开展员工培训,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实际上是为员工打造内部成长机制,可有效地开发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为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金融危机结束后,目前受到冲击的中小企业必然面临着重组或重新洗牌的局面,而在金融危机中与企业同甘共苦的员工此时必然显示出其不同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中接受的培训将促使其迅速成长,其丰富的自我储备和个人阅历,将帮助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4.广泛开展员工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培训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员工经过培训,能够提高整体素质,最终起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小学学历员工比文盲提高劳动生产力43%,初中学历比小学学历提高108%,大学学历比初中学历提高300%。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需要强有力的培训来提高整体竞争力。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中小企业与国有等大型企业相比,在人力资源方面、专业技术方面、管理者素质方面,明显具有劣势。因此,在金融危机面前,培训工作对中小企业虽然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困难与不足。

1.出于成本支出方面的考虑

明知员工培训重要,却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投入。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萎缩,使很多企业削减用于培训的开支。有85%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与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培训相比,维持生产更为实际。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在2009预算中,减少了员工培训开支。

2.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在金融危机面前,对培训什么,怎样培训无从下手

由于在以往的生产实践中,中小企业管理者并不重视员工培训,企业员工往往得过且过。以至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不注重实际情况,使得中小企业的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盲目性和随意性。

3.企业员工对培训缺乏认同感和积极性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中小企业往往采用“指令性”的方法主导培训的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受训的积极性。有些员工认为,培训的目的性和自主性不强,不能解决其实际的工作问题。但在企业的逼迫下却不得不参加。因而,从一开始即采用敷衍的方式对待培训,导致培训资源浪费。

4.辅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缺乏相应的培训学校与培训师资

目前市场上承接企业外包培训的各类机构和学校,普遍存在布局分散、各自为政,条件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培训层次低、培训效益差的弱点。有的培训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离规定相差甚远,其所教的知识并不适用于企业的需要。金融危机下的员工培训,如果没有专业的培训学校与培训师资,最终将劳民伤财。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于中小企业员工开展合理培训的建议与思考

1.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员工培训,要大打“危机”牌

抓住金融危机给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生活所带来的困境,广泛教育员工树立危机时期不同于以往的观念,居危思危,居危思进。制度管理上以严为准,建立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可以多开办以金融危机为主题的各类讲座,促使员工加强学习、钻研业务、努力工作、多出成绩,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2.在中小企业管理者中树立培训有用的观念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各方面逊于大型企业,对于金融风暴的冲击,抵挡能力更弱。为了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中小企业就应加强培训,树立培训有用的观念。认识来自实践。有远见卓识的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培训虽然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的工作,但更是一项价值无限量的事业。由于培训带给企业的是间接的经济效益,产生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而让人看见的却是企业顶着金融危机继续给自己增添压力。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足够的勇气。

给企业最大的帮助便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应该看到,通过培训,企业产品质量得以提高,企业声誉得以上升,企业生产成本得以下降,这才是企业金融危机下真正的发展之路。

3.科学的分析市场环境,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方式

从金融危机的实际出发,分析企业所在地区、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特别针对国家新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专业培训。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对于目前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生产经营化比较稳定的中小企业,重点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一位员工扎实、熟练掌握本企业本岗位的操作技能,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对于受金融危机冲击比较大,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产品老化,市场萎缩,开工明显不足的中小企业,则重点开展转岗专业培训,以利于员工储备新技能,适应企业调整生产经营领域,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拓展新市场的需要。

从金融危机的实际出发,制定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培训计划。根据受训员工本身的特点,在拟订计划时,应以“缺什么,训什么;干什么,训什么”为原则,并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需求、培训成本,如实制定培训计划与方案。

从金融危机的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培训方式方法。一是树立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标准;或树立集中脱产培训和在岗业余培训相结合,以在岗业余培训为主的标准。使员工“离岗不离厂、轮休变轮训”。二是针对员工缺乏认同感和积极性,可采取激励机制促进培训良好开展。根据培训的成效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三是采取员工自我培训方式。在企业内部,员工根据自身需求,规划自我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与方法。企业根据员工制定的计划设计课程,并通过网络、多媒体这些媒介向员工授课。开展员工自我培训,可以成为金融危机下企业因资金困难而控制培训成本的主要方法。四是企业培训要进一步与高校结合。高校作为服务企业的主要力量,正在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具有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专业的培训知识和系统。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及时弥补中小企业自身缺乏培训师资与培训设施的不足,避免企业将培训外包后带来的风险。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牢牢把握培训这个关键环节,不断完善员工培训机制,逐渐建立完善员工培训系统,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依据)

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出口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倒闭、减产、停产导致大批就业岗位流失,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失去了就业岗位,不少农民工被迫返乡,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队伍的农民,2009年共有2500万农民就业面临很大压力,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大批农民工返乡,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妥善安排返乡农民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2、农民工返乡明显受地域、行业以及自身素质状况的影响。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农民工返乡明显受地域、行业以及自身素质状况的影响。从地域看,在南方务工回来的较多。如莒县,输出的13万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其中50%以上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由于这两个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时间早、程度深,因此近期从南方省市返回的农民工数量较多。我们走访的返乡农民工多数由南方返回。从行业看,返乡农民工在电子、汽车、机械制造、建筑等行业的比较多。五莲县从省外返乡的17名农民工中,有14人分布在以上行业。日照市东港区冀庄村,有150多名农民在建筑行业打工,有90多人返乡。与此相反,五莲县的家政服务在北京和天津信誉好、影响大、人数多,一直供不应求,很少有人返乡。另外,文化水平、劳动技能、业务专长等自身素质高低,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因素。莒县有3名农民尽管当时暂时返乡,但由于他们都是职业中专毕业,分别掌握一定技能,企业并未与他们解除劳动合同,每月还支付一定的生活费,返乡属于放假性质。

3、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面临许多困难。走访中一些返乡农民工向我们反映,回来后想在当地找点活干或者干点小买卖,但却面临活难找、事难干等诸多困难。我们在莒县走访的20名返乡农民中,仅有5人在当地又找到临时性零工,其余全部在家,再就业的压力非常大。莒县农民王保稳反映,返乡后听说县里一个企业要在当地建冷库,自己想养肉鸭,但一缺信息、二缺技术、三缺启动资金,不知从何入手。

4、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诸多问题。2009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通知要求各地,紧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各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并把返乡农民工培训作为政府促进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工作重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就业创业的机会,保持社会稳定。但是,目前社会上开展的各类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培训主体不明确、培训效果不明显等等,这都直接影响了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效果。

二、理论依据

1、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有关政策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增强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改善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增加农民工收入和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最近几年,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文件和政策。2003年9月9日,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和财政部六部委联合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4年党中央出台了l号文件《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问题的意见》,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自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若干问题的意见》,2007年农科教又印发了[2007]l号文件《关于做好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2010年1月21日,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 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1号】。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了当地的农民工培训计划和措施。

2、学界对于农民工培训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

从国内理论研究来看,总结梳理主要有三个方面成果:一是关于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有了统一的认识,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加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于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二是普遍认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还存在着政策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三是对于加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但是,以上成果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对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专门研究基本上是从2008年10月以后开始的,到去年底对这一问题的社会关注度骤然提升,很多农民问题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所以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3、国外、省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取得的实践经验

从国外来看,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很早就开始了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研究,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如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在英国唯一能得到政府资助的产业培训就是农业,在法规方面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给予诸多的优惠待遇;美国通过颁布系列法案,建立和完善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日本建立了一套任务明确、职责清晰的农业技术普及与培训机制。韩国政府注重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农民成人教育,对农民的选拔、培养和扶持都有较科学、系统和长效的改革尝试等。其中许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从国内实践层面来看,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的不断加剧,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形势,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把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12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有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力度,促进农民工再就业,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研究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返乡农民工情况,了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研究提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科学模式。分为投入机制研究、培训主体研究、培训方式研究、培训效果指标体系研究以及创业培训研究几个具体目标。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主要内容

(1)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情况、特点。

(2)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3)研究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对策性建议。

2、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国务院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文件精神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农民工培训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山东省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同时利用曲阜师范大学和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络媒体资源,查阅有关研究成果,全面了解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做好基础理论的准备工作。

(2)调研法。一是走访有代表性的县涉农部门,了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情况,了解当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二是走访返乡农民工较多地市,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及培训要求;三是了解破产倒闭的企业都集中的行业和岗位,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3)案例研究法。选择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建议,为做好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五、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3月—5月):根据课题指南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题论证;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关资料,形成课题论证报告,完成申报工作。由主持人负责。

2、资料收集阶段(2009年6月-8月):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全面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搞好资料的整理分类,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

3、情况调研阶段(2009年9月-12月)项目组各成员根据分工,到涉农部门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专题调研,掌握返乡农民工返乡后就业和培训的情况、存在困难,综合分析调研资料,锁定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对策性建议,完成阶段总结报告。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

4、报告撰写阶段(2010年1月—3月),汇总各方面情况,按照成员的专业特长分工负责起草工作,形成研究报告,并向涉农部门和有关人员征求意见建议,进一步充实完善,最后由主持人终审定稿。

5、结题鉴定阶段(2010年4月):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验收。由主持人负责。

第四篇: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

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抉择

韩晓琴

【该文章阅读量:131次】【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增速出现严重下滑。面对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中央果断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主要体现,其结构的优化,对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保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

中图分类号:F810.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1-0050-04

作者简介:韩晓琴(1966-),女,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世界银行2009年3月31日发表报告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滑17%,发达经济体今年将整体下滑29%,其中美国经济下滑24%,欧元区经济下滑27%,日本经济下滑53%。发展中国家经济今年增幅只有21%,大大低于去年世行预测的58%的增幅。6月22日世界银行又发布报告预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将负增长29%。世界贸易组织(WTO)则预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需求大幅减少,全球贸易将迎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9%。为了避免国际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各国政府都单方面或联合采取了降低利率、注资、收购、接管、降税等应急措施,但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持续5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2007年GDP增长更是达到了13%的增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只有9%,跌到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从季度GDP增速来看,从2008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季度GDP的增速分别是106%、101%、9%、68%、61%,季度GDP的增速也在不断下滑。从今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来看,很多宏观数据都止跌回暖,呈现出小阳春的气象,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增多,形势比预料的好。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内外部环境还十分严峻。面对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中央果断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这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应有之义,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仅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而且更有利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

展。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内部的比例关系,即各项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这一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相关理论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政支出结构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较大;在经济发展中期,财政投资在社会总投资及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公共品方面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比重将大幅度上升,并将超过其它方面的支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趋势与上述规律基本一致,即不断朝着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调整和优化。一方面,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由1980年的5822%下降到2006年的2656%,下降了316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2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如社会文教费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由1980年162%增至2006年的2683%,上升了1063个百分点。这几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民生方面的支出,比如,2008年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增加1264568亿元,增长25.4%,但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560364亿元,增长292%,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59555亿元,增加1637亿元,增长379%,都超过全国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然而,财政支出结构在向合理化和有效化迈进的同时,仍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框架,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行政管理费用占比偏高且增长过快

行政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活动日趋复杂,政府所承担的公共关系事务也随之增多,因此行政管理费用增加也是正常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成本代价,这项必需的支出应该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从世界各国政府的支出情况看,行政支出所占比重基本上都控制在10%以内。然而,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支出比重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占总支出的7%左右上升到90年代的10%以上,目前更是高达19%。不仅如此,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还是各类财政支出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增长速度超出了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GDP的增长速度。此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行政管理费的弹性系数一般维持在0-1之间,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年份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的行政管理费弹性系数均在1以上。过高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和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势必使财政支出结构趋于僵化,其他公共支出难以保证,影响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2.民生支出投入严重缺位

民生支出的“缺位”,一是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也不断加大财政投资力度,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绝对值逐年增加,但相对于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还是不容乐观,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要求仍有差距。200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01%,这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51%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也达不到我国政府早在1993年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在20世纪末实现4%的目标。而且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使农村大量存在文盲和科盲,制约农村经济发

展。二是医疗卫生总费用支出结构不合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不断增长,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7年,医疗卫生总费用由143亿元增加到112895亿元。可是,自上世纪80年代末实行市场化倾向的改革导致了政府职能的弱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长期低于财政支出以及GDP的增幅。目前中国政府在总体医疗费用中的公共投入仅178%,低于发展中国家27%的平均水平,而居民个人的支出却占总费用的558%,高于世界43%的平均水平。政府投入偏少,使我国医疗防疫控制系统极不完善,医疗设施严重不足,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生存危机,再加上公立医院的管理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从而造成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三是社会保障支出严重偏低。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和谐社会构建的“稳定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促进经济发展的“减震器”。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保支出就已经占到财政支出的30%以上,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社保支出的比重还很低,仅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同时,我国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狭窄,只占人口总数的15%,低于世界劳工组织确定的20%的国际最低标准,社保支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广大农村和农民还很难享受到社会保障“阳光”的普照。

3.重要产业和重要领域的财政投入不足

一是对农业投入力度不够。对于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中央一贯十分重视农业发展,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占本级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处于上升趋势,但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增长,一再减少对农业投入,使全国财政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历史最高点1343%逐年下降至目前的807%,同时支农手段单调,投资结构不合理,这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二是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偏低。研究与开发投入反映一国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潜力,对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1年出版的《科学应用与发展》中把各国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的划分标准,我国处于第一阶段末期和第二阶段初期。在这个时期,发达国家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均在1%以上,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08%左右的水平,可见我国科学研究的财政投入水平是比较低的。三是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投资有待加强。经过多年改革,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比重逐年下降,但仍远高于发达国家。更严重的问题是,其内部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明显低于4%的世界平均水平,使能源、道路、交通等公共项目的支出缺口很大,导致“基础瓶颈”制约严重。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抉择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明显,这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外需萎缩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直接冲击和最大困难。尽管中国出口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是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将使中国经济在世界消费走软情况下难以独善其身。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67%。远高于同期欧盟20%、美国25%、日本30%左右的水平。为应对国际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自去年下半年起出台一系列稳定外需、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但主要经济体的进口需求仍在持续萎缩,导致外贸出口降幅在今年5月份进一步拉大。海关总署2009年6月11日发布的数字显示,今年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259%,累计同比降幅比前4个月加深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降幅加深59个百分点。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内需,而内需主要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然严重失衡,2009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贡献率迄今最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所以经济增长下半年重在启动民间投资和扩大消费。即一方面通过扩大政府投资领域,并通过政府投资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民间投资;另外一方面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增加民生投入,减轻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负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老百姓无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启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以公共财政理念为导向,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与传统的“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共财政着眼于弥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失灵,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因此,政府解决财政供给的“越位”与“缺位”并存问题,应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支出责任,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事情,政府就不要通过财政手段去干预,只有市场机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时才由政府介入。对于需要政府提供才能最佳配置社会资源的公共产品,如国防外交、文化卫生教育支出等等,政府应直接介入,以弥补市场自由配置无法完成的公共产品外部效应缺陷。对于旨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公共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可以采取完全政府提供或私人和政府共同提供的方式。对于非公共性质的财政支出项目,政府要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非竞争性和非经营性领域,如能源、交通、通讯、生态保护和农业等,应切实加大投资力度,提供比较充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2.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努力降低政府运作成本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压缩行政经费开支,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追根究底,既有人员、机构双膨胀和预算软约束的直接原因,又有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错位等深层次原因,因此,降低政府运作成本的关键不是简单的削减经费,而是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效率型政府。一方面,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要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按照“精简、效能、廉洁、高效”的原则,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重新界定部门职能,厘清“决策、执行、监督”的管理体制,将政府职能及管理方式从分指标、分项目、分资金等逐步转移到法制建设、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上来。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更重要的是建立公务员的退出机制,以彻底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同时,要积极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减少政府的直接管理。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长,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公共性开支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而我国长期以来财政预算安排中,用于社会公共性的支出不尽人意。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地发展,我们必须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扭转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事业发展的传统做法,加大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让全体百姓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从而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和改善民生问题。一是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确保现有预算口径的教育支出稳定增长,逐步建立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同时重视研究增设教育专项资金的新渠道,开征教育税,取消现有的教育费附加,确保财政教育支出的可靠来源。二是增加医疗卫生投入。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三是要加大社会保障支出。

应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救助制度的发展,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四是重视生态保护,加大环境建设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4.以突破“瓶颈制约”为抓手,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一是大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加大农业财政投入,才能有效解决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城乡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国家对农业的净投入比例逐年上升。二是加大对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支持。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我国要提升综合国力,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就必须强化科技投入力度,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为此,要着力发挥财政科研投入的主要作用,利用政策导向,促进企业建立创新机制,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三是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基础产业更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加大石油、电力等能源基础产业的发展,推动铁路、公路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有利于调整和改善投资结构,也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经济预测.[2]唐朱昌.新编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郭健,王栋.促进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J].北京:宏观经济管理,2006,(08).[4]http://yss.mof.gov.cn/yusuansi 2008年全国财政收支决算情况.[5]谢旭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N].北京:经济日报2008-11-5.

第五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景下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

[摘 要]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引发了更多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对本来正处于劳资冲突高发期的我国劳动关系无疑是雪上加霜。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已成金融危机背景下,党、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金融危机;劳资关系;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劳动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深,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我国的企业,对本来正处于劳资冲突高发期的我国劳资关系无疑是雪上加霜。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已成为党、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分析

劳动关系是企业内部最基本的关系。劳动关系是否稳定和谐,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应当对劳动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及其因果进行探究。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影响劳动关系的因素有许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内部因素;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外部因素,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就是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影响我国劳动关系大的经济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伴随我国经济体制进入了一个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转型期,我国的劳动关系经历着由行政化的劳动关系向市场化的劳动关系的转变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直接追求,工资最大化则是劳动的直接追求,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即由此而来,这是影响劳动关系的内部因素。劳资冲突体现为劳动者的生存权和资本的财产权的冲突。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居于社会经济关系中主导的核心的地位,而劳动者居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所以,劳资冲突产生的一般原因,都是由于劳动者一方的权利或利益被侵害或其合理要求未能实现而致发生。

从我国目前劳资冲突的性质来看,绝大多数是由于劳动者的基本劳动经济权益被侵害,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而致”[1]。总之,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劳资矛盾积累越来越多,进而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矛盾、劳资冲突一定增多、一定激化,回答是不一定的。那么造成我国劳资矛盾高发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企业效率的增长,而且这种现代化和企业的效率增长,是以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作为一个推进器来推动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就要把能够去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确立下来,毫无疑问这就是劳动价格的比较优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要靠牺牲劳动者的就业条件和劳动条件作为一个发展的代价和前提。”[2]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劳动争议不断增多,争议数量和涉及劳动者人数不断上升,国有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绝对数已经是所有类型企业中最高的。

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2003 年国有企业结案48771件,占全国总数的21.5%;其中集体争议案件3623件,占全国总数的33.5%。在48771 件劳动争议案件中,有45613件是由劳动者申诉的,占93.5% ,只有3158件案件由用人单位申诉,只占6.5%。2003年公安部做了一个统计,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当中,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总体来看,就是劳工的群体事件占到全国当地群体性事件总数的46.9% ,将近一半。那么在各种分类的统计里面,劳资关系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第一位[2]。影响劳动关系的另一个大的外部因素是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些企业订单减少、库存增加、资金紧张、有的企业赖账、毁约甚至是倒闭和半倒闭。降薪、停发工资、无限期放假、裁员是许多企业无耐的选择,一些企业主不愿意按法律给予解除合同的工人经济补偿,出现了突然逃跑等种种行为,使得劳资纠纷井喷增多,引发更多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给本来就比较脆弱劳资关系带来不少的冲击。

从2008年中国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来看,比起2003年增长了95% ,就是增长了几乎是一倍。像东部地区,比如说像上海、深圳这两地分别增长了300%和280%。根据杨宜勇研究员所提供的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去年中国共有6.7万家中小规模的企业倒闭,全年倒闭的企业超过了10万家。由于长三角、珠三角大规模的企业倒闭,所以大量的民工失业,有的被拖欠工资,有的提前退保还乡,所以导致劳动争议和罢工的现象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频率在增加。

其实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客观的存在,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工厂采用减薪、不买社保、克扣工资、推迟发工资、放假停工等形式转移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不仅增多,表现也更是激烈。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对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处理得当,可以成为推动市场经济条件发展和完善、成为帮助走出经济困境的内在动力之一。但是如果处理不当,轻则会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重则要引发社会**以威胁社会安全,于是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就成为党、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的关系。

什么是和谐劳动关系? 这是我们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首先明确和把握的问题。从劳动关系本身属性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变化,通过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要素、标准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所谓和谐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合同型的。

《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经双方当事人签订,即确立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他们之间的有关劳动权利义务通过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固定化、具体化、以此规范和约束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行为,并且通过劳动合同的履行,实现双方各自的权利[ 3 ]。任何一方违约侵害另一方权益的,都要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不断提高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同意识,依法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二)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法制型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手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在构成、运行、处理等方面应当实现法制化,法律原则、法律方式应当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模式[ 4 ]。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以《劳动法》为龙头建立了调整劳动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规范,在劳动关系运行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这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依据和保障。

(三)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民主型的。

民主化的劳动关系主要包括:

(1)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共同参与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最基本法律制度。也是工会从整体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手段,对涉及职工劳动权益问题,如工资、工时、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由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用以规范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体现了劳动关系的共同决定权,改变了劳动关系事务的处理由用人单位一方独占的局面,从而提升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利。

(3)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依法直接或间接参与管理所在单位内部事务,其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职工意志对用人单位意志的影响和制约,用人单位意志对职工意志的吸收和体现,从而使劳动关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我国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应当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依法落实职代会职权,使职代会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

(四)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救助型的。

劳动关系双方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产生一些矛盾难以避免,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套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有效机制。我们既要正视矛盾,又要努力地去解决矛盾。劳动争议就是劳动关系矛盾的表现,劳动争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影响范围比较大,看似简单的劳动争议,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三、应对金融危机对劳动关系影响的对策

通过对现有的劳动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对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内涵进行理性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从政府、企业以及劳动者自身出发,寻找出积极有效的对策。

1.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部分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而金融危机则给部分企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所以,现在许多企业感到举步维艰,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因此,劳动保障局要强调提升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严格执法的同时要做到服务至上。当前形势下,尤其是要帮助一些用人单位了解劳动合同解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未雨绸缪,规范用工行为。做到裁员不欠薪,失业有保障,既维护企业利益又保障职工权益;采取积极手段,及时贯彻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省市有关“应对危机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政策,如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适当降低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费率等,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2.保增长,促发展,坚定发展的信心。由于国内外诸多原因,我国经济遇到许多困难,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势头开始放缓,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这场发端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滞后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营者大都对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预计和准备,心理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经营前景感到迷茫。在经济困境时,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国家已经陆续出台和采取了的许多政策和措施保增长、促进发展,社会各方面也应从多方面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帮助企业家提振信心。加快完善支持政策,并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使企业度过艰难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3.严惩恶意逃跑企业主、对外资非正常撤离跨国追责。

劳资双方共渡难关是应该提倡的,但是要防止转嫁危机,防止借共渡难关为由,企业把所有的责任都让工人承担。经济效益好时,企业盈利,企业主赚得盆满钵满,当经济不景气时,有的企业主为逃避责任而逃跑,把责任转嫁给员工。为此劳动监察部门事先监控重点劳资矛盾突出的企业,要做好预警工作,各级工会要有专人负责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防范企业主逃跑,使之图谋不能得逞,对逃跑企业主根据蛛丝马迹找到严惩,起着警示作用。对外资非正常撤离,国家将跨国追究责任。

4.工会教育员工和企业主共渡难关教育。企业就是一条船,投资经营者、劳动者都是在一条船上的利益共同体。

资本、经营、技术、劳动四大要素不可或缺,在金融危机下,劳资互信互助互谅,抱团取暖,共渡难关,才能走出困境。所以企业一方面要把目前出现困难讲清楚,使职工对企业裁员、减薪等应对危机的措施正确、理性的对待,另一方面,企业还要有长远的考量,可以裁员可以不裁员的时候不裁员,可以减薪可以不减薪的时候不减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样的企业一定会得到职工的支持和社会的赞许,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双输”局面。

5.劳资矛盾越是突出越要坚持《劳动合同法》,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我国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劳动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劳资矛盾和冲突绝大多数是由于劳动者的基本劳动经济权益被侵害,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而致。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减薪、不买社保、克扣工资、推迟发工资、放假停工等形式转移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个别企业趁机见缝插针侵犯劳动者权益,还拿出“应对危机,无奈为之”的幌子掩人耳目,更有甚者还提出修改劳动合同法,试图把法律规定“打折”甚至“冷藏”。金融危机不是侵犯劳动者权益的挡箭牌,“金融危机下,如何解决企业遇到的困境是有不同选择的,是让资本继续独断专行,以损害弱势的劳动者的合理利益甚至是合法权益为代价,追逐着资本的无止境的暴利;还是让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让劳动关系中资本与劳动这两大要素同舟共济、共度时艰”[ 4 ] ? 当然应该是后者。金融危机的劳动关系不仅是合理也是合法的,劳资矛盾越多越是应该坚持《劳动合同法》,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劳资矛盾越是增多、劳资冲突越是加剧越应该保护处于弱势劳动者的利益,确保劳资双方冲突降到不至于爆发大的政治危机、制度危机的程度。只有如此,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保障社会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 1 ]常凯。劳动关系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保障出版社,2008, 400.[ 2 ]乔健。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劳动关系的治理[ EB /OL ].200913.[ 3 ]张安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J ].中国工运,2005,(10), P35.[ 4 ]郭军。金融危机下劳资关系更要合理合法[N].法制日报,200901

下载金融危机背景下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困惑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危机背景下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困惑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危机下工会工作的思考

    金融危机下基层工会工作的思考 面对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调研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放缓,完成增加值增速......

    乡镇招商引资工作

    乡镇招商引资工作壮大乡域经济,巩固支柱财源,希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而招商引资是破解制约发展工业经济所需资金不足最为有效的手段,为此,新溪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实施......

    金融危机背景下看金融专业与就业前景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看金融专业与就业前景 就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来看,受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暂时不容乐观。 首先,经济的萎缩将导致整体工作机会的减......

    金融危机背景下重型卡车行业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重型卡车行业分析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2009.5.17 重型卡车在向着大型化、大吨位、高技术含量、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但它究竟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呢?先......

    金融危机背景下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2008年9月,强势的金融危机来袭引起了世界金融的动荡不安,也让世界经济走向极度的低迷之中。这次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很......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探讨(五篇模版)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探讨 摘要: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深入,世界主要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就业压力显现。我国的就业问题也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沿海地区大......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五篇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学院经管学院 ;学号20131004118 )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扩大内需的途径

    浅析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扩大内需的途径 [摘要]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受到了影响。另外,在过去三十年我国维持经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