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广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的通知
广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的通知(穗府[2008]28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现将《广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财政局反映。广州市人民政府二00八年八月二十五日
广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强化政府部门行政首长的财经责任,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的财经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政府对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的财经责任进行问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是指市政府办公厅和市政府的工作部门、直属
机构、直属事业单位、派出机构、临时机构的行政负责人(含主持工作的行政副职领导)。对独立行使行政和财务管理职能,单独编报预算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的财经责任问责,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问责,是指政府部门及其所属单位不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财经工作重大失误或恶劣影响的,由市政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追究该部门行政首长责任的行为。
第五条 问责应当坚持公正公平、权贵统一、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隐瞒本部门该年度取得的各项收入来源的;
(二)没有正当理由,不按要求上报部门预算编制的相关资料的;
(三)部门预算编制的资料不合法或提供虚假材料、数据,以骗取财政资金的;
(四)违反财政零余额账户管理规定,未经市财政局批准擅自将单位零余额账户的财政资金划入单位基本账户或其他资金账户的;
(五)专项支出项目的结余资金,未经市财政局同意擅自动用或不按规定上缴财政的;
(六)滞留、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
(七)因虚列预算或无正当理由拖延,没有按进度完成年度预算的;
(八)办理决算时隐瞒收入、虚列支出,提供虚假决算信息的。
第七条 在财政收入征收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经法定程序擅自设立、改变财政收入项目或改变财政收入的征收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的;
(二)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停征、缓征、减征、免征财政收入的;
(三)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印制财政收入票据或违反规定使用财政收入票据的;
(四)隐瞒、截留、挪用、坐支、转移、私分财政收入的;
(五)不按时、不足额上缴财政收入的;
(六)违法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征收、代收财政收入的;
(七)不按法律、法规、规章和综合治税的规定配合征收机关,造成财政收入严重流失的。
第八条 在财政支出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经依法批准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或改变支出项目、提高开支标准的;
(二)不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规定申请和使用财政资金的;
(三)财政投资项目不按规定办理招投标、投资评审、财务决算或未经依法批准擅自超出投资预算的;
(四)违反统发工资补贴规定向干部职工发放现金或等价物的;
(五)虚报或瞒报绩效评价资料,绩效评价报告弄虚作假或绩效评价结果与绩效目标严重背离的。
第九条 在政府采购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不依法实行政府采购的;
(二)属于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不委托集中采购机构或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代理资格的中介机构办理的;
(三)属于公开招标或废标的项目,未经市财政局批准擅自改变采购方式的;
(四)在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方式采购中,不按规定程序开展采购活动,指定或变相指定供应商,非法干预、影响评审或改变、推翻评审结果的;
(五)无正当理由不在规定期限内确认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的结果并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
(六)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政府采购合同的。
第十条 在会计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任用的会计人员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
(三)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不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报财务会计报告的;
(四)自行或授意、指使、强令他人,伪造、变造或违规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
(五)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会计违法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低工资待遇、处分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的。
第十一条 在财务管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或不按规定办理财务事项,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流失的;
(二)违法提供担保或贷款的;
(三)违反规定使用、骗取政府承贷或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赠款的;
(四)未经市财政局批准擅自设立银行账户的;
(五)私存私放财政资金和其他公款的。
第十二条 在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按规定程序和方式配置、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的;
(二)截留、挪用或不按规定上缴国有资产收益的;
(三)不按规定组织本部门固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日常监督检查以及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评价考核工作的。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不按规定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的,应当问责。
第十四条 除本办法第六至第十三条外,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财经工作重大失误或恶劣影响行为的,应当问责。
第十五条 问责采取下列方式: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追究责任方式;
(二)诚勉谈话;
(三)责令书面检查;
(四)扣发年终奖或其他奖金;
(五)通报批评;
(六)责令公开道歉;
(七)调整工作岗位;
(八)国家、省和市政府规定的其他追究责任方式。以上问责方式可单独适用或合并适用,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办理。
第十六条 财政、审计、监察机关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中,查实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存在本办法第六至第十四条所列行为并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已作出检查处理决定的,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审计局、监察局研究确定后,向市长提交检查报告并对被查部门的行政首长提出问责处理意见:
(一)一次查出的违法违规金额合计超过500万元的;
(二)两次以上(含两次)查出同类违法违规行为的金额累计超过500万元的;
(三)违法违规金额合计、累计低于500万,但性质特别恶劣的;
(四)拒不执行已生效的检查处理决定的。
市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对上款的问责处理意见未能达成一致,其中一方认为有必要的,可直接书面向市长提出对被查部门行政首长的问责处理意见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市长、副市长可根据下列途径获得的信息,指定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对政府部门行政首长所负的财经责任进行调查核实: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市政府提出并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对政府部门及其行政首长的举报、控告和申诉;
(二)上级领导和机关作出要求问贵的指示、批示;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四)司法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新闻媒体反映的违法事实和问责建议;
(六)相关部门在工作检查或评议考核中,发现检查或考核对象有应予问贵的情形;
(七)其他途径获取的问责信息。
第十八条 调查组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核实相关情况和证据,向市长、副市长提交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问责或不予问责的处理意见。案情复杂的,报经市长、副市长同意后,提交调查报告的期限可适当延长。
第十九条 调查组应当向被调查的行政首长送达调查通知书。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和有关人员应当配合调查工作。
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在接到调查通知书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对有关问题向调查组作出书面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据。
被调查的行政首长阻挠、拒绝或干预调查组工作,使调查工作无法进行的,视为问贵的情形成立,调查组可向市长、副市长提出问责处理意见。
第二十条 经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和证据后,调查组应当将认定的事实、拟提出的处理意见和依据,书面告知被调查的行政首长。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对此有异议的,可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向调查组提出,调查组应予核实并将异议及核实结果列入调查报告。
第二十一条 市长、副市长接到监督检查机关的检查报告或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后,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的,将检查报告、调查报告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作出问责或不予问贵的决定;认为事实和证据不清楚、定性不准确的,责成监督检查机关或调查组重新调查上报。
被检查、调查的行政首长可在审议检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陈述和申辩。
市政府常务会议作出问责或不予问责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由市政府办公厅以市政府名义向被检查、调查的行政首长送达问责决定书或不予问责决定书,并抄送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 被问贵的行政首长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应当在接到问责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自内,书面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并提供相关证据。
被问责的行政首长逾期不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并提供相关证据的,问责决定书自期满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三条 市政府接到被问责行政首长的申诉和相关证据后,应当另行组成复核小组,并书面告知问责决定书所抄送的有关部门。
复核小组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复核相关案情和证据,提交复核报告,由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作出问责复核决定。案情复杂的,报经市长同意后,提交复核报告的期限可适当延长。
市政府常务会议作出问责复核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由市政府办公厅以市政府名义向被问责的行政首长送达问责复核决定书,并抄送有关部门。
问责复核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问责复核决定改变问责决定的,以问责复核决定为准。
市政府可以在本市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布已生效的问责决定或间责复核决定。
第二十四条 调查和复核实行回避制度。与被调查、问责的行政首长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不得担任调查组或复核小组成员。
第二十五条 不主持工作的政府部门行政副职领导对问责情形负有责任的,可以在向行政首长问责时,视其责任轻重一并问责。
被问责的行政副职领导可以单独或与被问责的行政首长一起,按本办法第二十二、二十三条规定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和进行复核。
第二十六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政府部门行政首长和行政副职领导追究责任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除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外被问责的行政首长和行政副职领导可以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通过其他途径申诉。
第二十七条 市财政局会同市审计局、监察局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市辖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对所属部门行政首长的财经责任问责,参照本办
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有效期届满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发布部门:广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08月25日 实施日期:2008年10月01日(地方法规)
第二篇:广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
广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强化政府部门行政首长的财经责任,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的财经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政府对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的财经责任进行问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是指市政府办公厅和市政府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派出机构、临时机构的行政负责人(含主持工作的行政副职领导)。对独立行使行政和财务管理职能,单独编报预算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的财经责任问责,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问责,是指政府部门及其所属单位不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财经工作重大失误或恶劣影响的,由市政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追究该部门行政首长责任的行为。
第五条 问责应当坚持公正公平、权贵统一、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编制部门预算时隐瞒本部门该取得的各项收入来源的;
(二)没有正当理由,不按要求上报部门预算编制的相关资料的;
(三)部门预算编制的资料不合法或提供虚假材料、数据,以骗取财政资金的;
(四)违反财政零余额账户管理规定,未经市财政局批准擅自将单位零余额账户的财政资金划入单位基本账户或其他资金账户的;
(五)专项支出项目的结余资金,未经市财政局同意擅自动用或不按规定上缴财政的;
(六)滞留、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
(七)因虚列预算或无正当理由拖延,没有按进度完成预算的;
(八)办理决算时隐瞒收入、虚列支出,提供虚假决算信息的。
第七条 在财政收入征收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经法定程序擅自设立、改变财政收入项目或改变财政收入的征收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的;
(二)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停征、缓征、减征、免征财政收入的;
(三)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印制财政收入票据或违反规定使用财政收入票据的;
(四)隐瞒、截留、挪用、坐支、转移、私分财政收入的;
(五)不按时、不足额上缴财政收入的;
(六)违法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征收、代收财政收入的;
(七)不按法律、法规、规章和综合治税的规定配合征收机关,造成财政收入严重流失的。
第八条 在财政支出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经依法批准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或改变支出项目、提高开支标准的;
(二)不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规定申请和使用财政资金的;
(三)财政投资项目不按规定办理招投标、投资评审、财务决算或未经依法批准擅自超出投资预算的;
(四)违反统发工资补贴规定向干部职工发放现金或等价物的;
(五)虚报或瞒报绩效评价资料,绩效评价报告弄虚作假或绩效评价结果与绩效目标严重背离的。
第九条 在政府采购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不依法实行政府采购的;
(二)属于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不委托集中采购机构或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代理资格的中介机构办理的;
(三)属于公开招标或废标的项目,未经市财政局批准擅自改变采购方式的;
(四)在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方式采购中,不按规定程序开展采购活动,指定或变相指定供应商,非法干预、影响评审或改变、推翻评审结果的;
(五)无正当理由不在规定期限内确认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的结果并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
(六)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政府采购合同的。
第十条 在会计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任用的会计人员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
(三)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不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报财务会计报告的;
(四)自行或授意、指使、强令他人,伪造、变造或违规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
(五)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会计违法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低工资待遇、处分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的。
第十一条 在财务管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或不按规定办理财务事项,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流失的;
(二)违法提供担保或贷款的;
(三)违反规定使用、骗取政府承贷或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赠款的;
(四)未经市财政局批准擅自设立银行账户的;
(五)私存私放财政资金和其他公款的。
第十二条 在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按规定程序和方式配置、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的;
(二)截留、挪用或不按规定上缴国有资产收益的;
(三)不按规定组织本部门固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日常监督检查以及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评价考核工作的。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不按规定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的,应当问责。
第十四条 除本办法第六至第十三条外,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财经工作重大失误或恶劣影响行为的,应当问责。
第十五条 问责采取下列方式: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追究责任方式;
(二)诚勉谈话;
(三)责令书面检查;
(四)扣发年终奖或其他奖金;
(五)通报批评;
(六)责令公开道歉;
(七)调整工作岗位;
(八)国家、省和市政府规定的其他追究责任方式。以上问责方式可单独适用或合并适用,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办理。
第十六条 财政、审计、监察机关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中,查实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存在本办法第六至第十四条所列行为并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已作出检查处理决定的,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审计局、监察局研究确定后,向市长提交检查报告并对被查部门的行政首长提出问责处理意见:
(一)一次查出的违法违规金额合计超过500万元的;
(二)两次以上(含两次)查出同类违法违规行为的金额累计超过500万元的;
(三)违法违规金额合计、累计低于500万,但性质特别恶劣的;
(四)拒不执行已生效的检查处理决定的。
市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对上款的问责处理意见未能达成一致,其中一方认为有必要的,可直接书面向市长提出对被查部门行政首长的问责处理意见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市长、副市长可根据下列途径获得的信息,指定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对政府部门行政首长所负的财经责任进行调查核实: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市政府提出并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对政府部门及其行政首长的举报、控告和申诉;
(二)上级领导和机关作出要求问贵的指示、批示;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四)司法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新闻媒体反映的违法事实和问责建议;
(六)相关部门在工作检查或评议考核中,发现检查或考核对象有应予问贵的情形;
(七)其他途径获取的问责信息。
第十八条 调查组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核实相关情况和证据,向市长、副市长提交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问责或不予问责的处理意见。案情复杂的,报经市长、副市长同意后,提交调查报告的期限可适当延长。
第十九条 调查组应当向被调查的行政首长送达调查通知书。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和有关人员应当配合调查工作。
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在接到调查通知书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对有关问题向调查组作出书面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据。
被调查的行政首长阻挠、拒绝或干预调查组工作,使调查工作无法进行的,视为问贵的情形成立,调查组可向市长、副市长提出问责处理意见。
第二十条 经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和证据后,调查组应当将认定的事实、拟提出的处理意见和依据,书面告知被调查的行政首长。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对此有异议的,可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向调查组提出,调查组应予核实并将异议及核实结果列入调查报告。
第二十一条 市长、副市长接到监督检查机关的检查报告或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后,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的,将检查报告、调查报告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作出问责或不予问贵的决定;认为事实和证据不清楚、定性不准确的,责成监督检查机关或调查组重新调查上报。被检查、调查的行政首长可在审议检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陈述和申辩。
市政府常务会议作出问责或不予问责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由市政府办公厅以市政府名义向被检查、调查的行政首长送达问责决定书或不予问责决定书,并抄送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 被问贵的行政首长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应当在接到问责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自内,书面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并提供相关证据。
被问责的行政首长逾期不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并提供相关证据的,问责决定书自期满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三条 市政府接到被问责行政首长的申诉和相关证据后,应当另行组成复核小组,并书面告知问责决定书所抄送的有关部门。
复核小组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复核相关案情和证据,提交复核报告,由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作出问责复核决定。案情复杂的,报经市长同意后,提交复核报告的期限可适当延长。
市政府常务会议作出问责复核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由市政府办公厅以市政府名义向被问责的行政首长送达问责复核决定书,并抄送有关部门。
问责复核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问责复核决定改变问责决定的,以问责复核决定为准。
市政府可以在本市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布已生效的问责决定或间责复核决定。
第二十四条 调查和复核实行回避制度。与被调查、问责的行政首长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不得担任调查组或复核小组成员。
第二十五条 不主持工作的政府部门行政副职领导对问责情形负有责任的,可以在向行政首长问责时,视其责任轻重一并问责。
被问责的行政副职领导可以单独或与被问责的行政首长一起,按本办法第二十二、二十三条规定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和进行复核。
第二十六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政府部门行政首长和行政副职领导追究责任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除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外被问责的行政首长和行政副职领导可以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通过其他途径申诉。
第二十七条 市财政局会同市审计局、监察局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市辖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对所属部门行政首长的财经责任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有效期届满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2008年9月1日印发
第三篇:济宁市行政首长问责试行办法
济宁市行政首长问责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首长问责管理,强化责任落实机制,促使行政首长依法履行职责、廉洁自律,提高行政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国务院《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人民政府或市监察机关对本级政府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包括主持工作的副职,以下统称行政首长)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因其他问题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部门,包括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特设机构、派出机构、政府部门内设机构和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本办法所称被问责人,是指被市人民政府或市监察机关决定问责的行政首长。
第四条 行政首长问责遵循权责统一、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罚当其责、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问责内容
第五条 行政首长执行上级规定和部署要求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不认真贯彻执行或不正确贯彻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政策的;
(二)无正当理由,未完成部门职责中明确规定应由其承担的工作任务或未认真执行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交办事项的;
(三)无正当理由,对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以及上级交办事项未及时完成的;
(四)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政令不畅或影响市人民政府整体工作部署的;
(五)不履行生效的行政复议决定或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的;
(六)执行上级规定和部署要求不力应当予以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行政首长违反规定决策或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应经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未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的;
(二)违反科学决策原则未经法定听证、论证程序,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或专业性较强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的;
(三)领导班子集体作出有明显重大错误决定的;
(四)重大建设项目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五)因重大决策失误、失职渎职,严重损害群众正当合法权益,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重复上访,或引发其他社会不稳定情况的;
(六)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或其它不良后果和影响的;
(七)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政策性文件与上级有关规定相抵触,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的;
(八)作出明显违反廉政建设有关制度规定,形成既成事实和较大影响的;
(九)违反规定决策或决策失误应当予以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行政首长或所在部门在行政效能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多次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合理要求,在职责范围内能够解决而不予解决或解决不力的;
(二)应当进入行政审批中心的行政许可事项,未进入或“体外循环”的;
(三)应当进入招投标中心进行货物、服务、工程、公共资源采购招投标,而未进入的;
(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作风粗暴、吃拿卡要、乱收乱罚等现象严重的;
(五)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下级的请示,造成不良后果的;
(六)未按有关规定要求实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并联审批制、限时办结制,以及未实行节假日值班、延时服务的;
(七)在行政效能方面应当予以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行政首长或所在部门违法行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设定或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征收或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行政行为的;
(二)在重大自然灾害或安全责任事故、群体性事件等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时,拖延懈怠、推诿塞责,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有效处理的;
(三)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未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而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
(四)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和出让、金融信贷等活动中,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五)在经济活动中,违反有关规定给予担保,或不守诚信,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严重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六)不履行行政服务承诺事项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七)妨碍或非法干预企业合法生产经营活动的;
(八)利用职权乱收费、乱检查、乱搞评比表彰达标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九)利用职权,到企业和下属单位推销商品、乱拉赞助、索要钱物、报销费用,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十)利用职权,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等微观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十一)授意指使瞒报、虚报重要统计数据、重要情况的;
(十二)因行政不作为导致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群体性事件等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
(十三)违规使用大额财政资金,处置国有资产,造成资金严重浪费或国有资产流失的;
(十四)违法行政、滥用职权,应当予以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行政首长对所在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管理监督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因教育、制度、监督缺失,所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或直接管辖的下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
(二)所在部门、单位工作纪律涣散、工作秩序混乱,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三)所在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多次发生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和失职渎职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
(四)指使或授意所在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弄虚作假、骗取荣誉或进行违法违纪活动的;
(五)包庇、袒护或纵容所在部门、单位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
(六)对所在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管理监督不力,应当予以问责的其他情形。第三章 问责方式
第十条 问责方式:
(一)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责令公开道歉;
(四)诫勉谈话;
(五)通报批评;
(六)调整工作岗位;
(七)停职检查;
(八)劝其引咎辞职;
(九)责令辞职;
(十)免职。
前款问责方式,可以单处或者并处,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
被问责的情形构成违反党纪政纪应当追究纪律责任的,由市监察机关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一条 通过以下方式反映有本办法第二章规定情形的,由市监察机关进行初步核实: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的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举报、控告、申诉;
(二)上级机关及其领导的指示、批示、建议和通报;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
(四)市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行政监察、政务督查、政府法制、审计、安全生产、信访、效能投诉等部门、单位在履行工作职责中提出的问责建议;
(六)司法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七)新闻媒体和舆论监督部门曝光的违法违纪事实;
(八)通过其他方式反映的问责信息。
第十二条 经初步核实,反映情况存在的,市监察机关应组织市政府办公室、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政府法制办等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应当配合调查,调查组应当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并进行核实。
第十三条 调查组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提交书面调查报告。情况复杂的,经过批准,可延长15个工作日。
调查报告,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问责建议。
第十四条 调查终结后,须采用本办法第十条第(一)至(五)项问责方式进行问责的,由市监察机关作出问责决定;须采用本办法第十条第(六)至(十)项问责方式进行问责的,由市监察机关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作出问责决定。
第十五条 问责决定书应当自作出问责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送达被问责行政首长及其单位,并告知被问责人享有申诉的权利。
问责情况应及时告知提出问责建议的有关单位或个人。
第十六条 被问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提出申诉。申诉期间,问责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十七条 作出问责决定的行政机关收到被问责人的申诉后,应当组织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复查或复核,并根据下列规定,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一)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
(二)问责认定事实清楚,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
(三)问责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撤销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被问责人的名誉。
第十八条 对行政首长进行问责,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调查组成员与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存在可能影响公正处理利害关系的,应当依法回避。
调查组成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导致作出的调查结论与事实出现重大偏差,致使作出错误问责决定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其所属单位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对其所属单位行政首长进行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对全市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所属机构,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含主持工作的副职)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实行中央或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行政首长有本办法第二章所列情形之一的,市监察机关依据本办法进行调查,作出本办法第十条第(一)至(五)项问责决定,抄送主管机关;需作出本办法第十条第(六)至(十)项问责决定,由市人民政府书面提出建议,抄送主管机关。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国农业银行问责办法(试行)
附件:
中国农业银行问责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促进中国农业银行各级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履行职责,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确保全行又好又快发展,结合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问责对象主要是主管部门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第三条
问责要坚持从严治行、实事求是,有错必问、无为必究,权责统一、分级问责,惩教结合、依法合规的原则。
第四条
受到问责的人员,根据责任轻重,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条
问责原由是指下级行辖内发生经济案件、刑事案件,发生威胁人员安危、国有资产受到危害或损失的事故,发生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事件,因管理不到位,导致案件、事故、事件后果严重,影响全行声誉等情形时,上级行党委对下级行主管部门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主要领导进行问责。
第二章 问责的情形、方式及实施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党委对下级行主管部 门负责人、分管领导、主要领导进行问责:
(一)发生案件、事故、事件的问责。
1、本辖区发生重大案件、重大事故、重大事件,造成100万元(含)以上资金风险、损失或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的;或在本辖内连续发生三起案件、事故、事件的;
2、对重大案件、事故、事件发生后,应采取措施而未采取,或采取措施不力,导致后果扩大,造成农业银行声誉受到损害的;
3、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强令、授意、指使员工实施违法违规行为,或决策失误,引发重大事故或群体性事件,受到外部监管部门或地方党政批评的。
(二)管理中未尽职的问责。
4、由于决策失误,造成1000万元以上资金风险、损失,被监管部门限期整改的;
5、因管理松懈,致使市场竞争力弱化,在银行同业中的市场份额当年下降20%或连续两年下降的;不良资产余额当年上升10%或连续两年上升的;
6、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受到外部监管部门批评或中央领导批示核查的;
7、搞虚假政绩、报表,业务发展失控,虚列费用、虚假招投标等,受到监管部门批评或停办业务的;
8、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反映强烈,考核不称职的;
9、被媒体恶意炒作,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
第七条
问责方式可根据案件、事故、事件性质,情节,资金风险、损失大小和应负的责任进行:
(一)首问主管部门负责人,再问分管行领导或主要行领导;
(二)问责可采取诫勉谈话,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 职,免职。
第八条
问责的实施
(一)按照各管理部门工作职责,下级行主管条线发生第六条所列情景或行为的,由主管部门提出问责事由,向分管行领导起草问责建议报告后,报请党委或分管行领导审批。
(二)对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问责,由上级行分管行领导负责;对领导干部的问责,由上级行党委书记、行长负责;党委书记、行长也可委托分管行领导负责;在问责时,要安排纪检监察部门适当人员参加。
(三)被问责人应在谈话一周内写出书面检查及整改措施,上交问责部门。
(四)被问责的上级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沟通问责谈话情况,问责谈话的有关资料由纪检监察部门留档。
第九条 具有本办法第六条所列情形,并且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免于问责:
(一)经有权部门认定自查发现的案件、事故的;
(二)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
(三)其他可免于问责情形的。
第十条 受到问责的人员,取消当年评优和评先资格;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或相当职务,但要安排适当相应的工作任务。
第三章 问责的程序
第十一条
案件、事故、事件发生后,上级行首先要对下级行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问责;待问责内容调查清楚,可根据被问 责情况,确定是否对下级行领导进行问责;性质严重的,上级行党委必须要向下级行行领导进行问责。
第十二条 问责前,主管部门应向分管行长或党委起草问责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同时,要向问责人提供被问责内容和有关事实材料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 对主管部门负责人或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应制作问责决定。问责决定由纪检监察部门代党委或纪委草拟。
第十四条 问责决定做出前,应听取被问责的主管部门负责人或领导干部的陈述和申辩,并且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予以采纳。
第十五条 给予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问责决定,必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问责决定,应归入其个人(人事)档案。其他问责方式的决定,应归入干部廉洁档案。
第十六条 问责决定应按照纪律处分决定的送达程序进行送达,送达由纪检监察部门执行。
第十七条 申诉。被问责人对问责有异议的,可自收到问责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实施问责的行党委或纪检监察部门提出申诉。
受理申诉的部门应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情况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
第十八条
被问责人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负责解释和修订。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总行此前施行的《中国农业银行案件问责实施办法(试行)》(农银发〔2004〕251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贵定县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
贵定县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行政首长依法行政,强化责任,防止和减少行政错误或者过失,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勤政廉政、务实高效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首长,是指县人民政府所属部门、直属机构的行政主要负责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本办法所称行政首长问责,是指县政府部门、直属机构行政首长、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违反法定职责,违法行政、不当行政,或者行政不作为,致使政令不畅、效能低下,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严重影响,由县人民政府依照本办法追究其责任的制度。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人民政府对县政府部门、直属机构行政首长、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含主持工作的副职,下同)的问责。
本办法所指县政府部门包括县政府组成部门,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第四条 行政首长应当坚持并服从党的领导,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勤政廉政,提高行政效能,做到公开、公正,主动接受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五条 行政首长问责坚持从严治政、有错必究,权力与职责相统一、处罚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问责内容
第六条 行政首长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执行、不正确执行或者妨碍执行宪法、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
(二)不贯彻落实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或决议的事项、上级政府和行政机关、县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决策、部署以及县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专题会议议定安排的工作任务,致使政令不畅,影响政府工作目标实现的;
(三)工作不主动,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制定有效措施并组织实施,致使所领导的部门工作被动落后,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和廉政建设目标的;
(四)应当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而不报告,对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议案、提案不予认真办理、答复,或只答复,不认真办理落实的;
(五)按规定应当向上级请示、报告而不请示、报告,擅自决定、批准有关事项,对下级的请示、报告不及时答复、批示、处置,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司法建议、检察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妨碍、拒绝执行生效判决、复议决定、监察决定、审计决定和其他执法监督机关监督决定的;
(七)未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社会稳定机制以及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的。
第七条 行政首长违反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原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按照规定应当由集体讨论决定而未经集体讨论,或者应当组织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广泛听取意见而未组织听取意见,擅自批准、决定的,或者擅自改变集体讨论作出的决定,造成重大损失和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签署批准的重大行政事项出现错误、失误,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发现后不予及时纠正、制止,仍然坚持实施的;
(三)违法决策、决策失误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自然及人文景观破坏等严重后果的;
(四)违法设定或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行为的。
第八条 行政首长违法行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利用职务和所形成的地位影响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矿权“招、拍、挂”、国有产权交易、金融机构信贷、企业投资、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等正常经济活动的;
(二)授意、指使、纵容所属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对应当追究责任的工作人员包庇、袒护的;
(三)违法授权、委托其他组织、个人行使相关行政职权,或者对依法受委托者、被授权者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疏于监管,致使行政管理权力滥用的;
(四)违规安排、使用财政资金,处置国有资产,造成严重损失,或违反财务管理规定,致使财务管理混乱的;
第九条 行政首长对重大行政管理事项处置不力,重大事故防范、处置明显失当,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严重影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应当预见重大公共安全隐患而未能预见,或者已经预见或发现重大安全隐患而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公共安全事故发生的;
(二)在重大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和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拖延、推诿,未及时、有效处理,贻误时机,或者违反有关报告制度,迟报、瞒报、漏报重要信息或者数据的;
(三)不依法管理或者行政措施明显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重大集体上访、非正常上访、民族宗教矛盾、社会秩序混乱的,或不按要求及时赶赴现场接访、处访的。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公开发表有损国家和政府形象的言论、文字的,或者在重要社交场合行为失当,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完不成上级政府和行政机关、上级部门、本级政府安排的工作或项目被通报批评,或在评议、测评、考评、考核中不合格、不称职的;
(三)阻挠、干扰、对抗监督检查或者案件查处,或者授意、指使、纵容工作人员阻挠、干扰、对抗监督检查或者案件查处行为的;
(四)对违法违纪问题隐瞒不报、压制不查,或者对批评人、检举控告人、证明人、持不同意见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五)不落实廉洁从政规定,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由于治政不严或监督不力,导致机关工作人员发生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和失职、渎职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或对机关工作人员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包庇、袒护或纵容的;
(七)未能勤勉尽职、致使所在部门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水平低下,影响单位整体形象,群众不满意的;
(八)违反规定干预土地、工程、政府采购项目招标或金融机构信贷活动的;
(九)对国债、救灾、救济、抢险、优抚、扶贫、移民、征地补偿、防疫款、教育、社保、住房公积金、捐赠款等专项资金或基金不按规定使用的、发放的;
(十)对需要与相关部门协商而未协商,或协商不一致时不能提出解决办法,或有职责义务配合办理未配合办理,致使久拖不决造成不良影响的;
(十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需要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问责方式及信息来源
第十一条 根据调查核实后认定的责任大小、情节轻重、后果严重程度等,对问责对象采用以下方式问责:
(一)诫勉谈话,限期整改;
(二)通报批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检讨、道歉;
(四)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处或并处。
第十二条 下列情形为行政首长问责的信息来源:
(一)上一级行政机关要求进行行政问责的指示、批示;
(二)党委、人大机关、政协机关依法提出的问责建议;
(三)司法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府督察、政府法制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法提出的问责建议;
(四)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工作检查及考核评议中发现的需要问责的重大问题;
(六)新闻媒体曝光的社会反映强烈的事件;
(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检举、控告;
(八)各种评议、测评、考评、考核结果;
(九)其他问责信息来源。
第十三条 问责信息明确由县政府办公室、监察局、审计局、信访局、政府督察室、政府法制办、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机关、部门收集,上述机关、部门接收到问责信息后应当及时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报送问责信息。
负责问责信息收集的机关、部门泄漏或谎报、瞒报的,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严肃处理。
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四条 问责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问责信息收集或投诉受理
(二)问责启动
(三)调查核实
(四)问责决定
(五)处理执行
第十五条 问责信息收集机关、部门收到问责信息或接到举报、投诉,应当及时作好登记,审查相关情况后,报送县政府主要领导。
第十六条 县人民政府领导在工作中发现行政首长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向政府主要领导提出问责建议。
第十七条 问责程序由县人民政府以会议方式启动。
县人民政府召集相关会议,根据有关问责信息或县政府领导提出的问责建议,认为有应当进行行政问责情形的,经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同意,交由县监察局和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八条 调查核实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等规定的程序进行,形成调查报告,报县人民政府。调查报告应当提出问责或者不予问责的建议。
调查组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向县人民政府提出处理建议;情况复杂的,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
第十九条 参与调查组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回避申请;被问责的行政首长有权要求其回避:
(一)与被调查的行政首长是近亲属关系的;
(二)与被调查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被调查的行政首长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第二十条 被问责的行政首长在问责决定作出前,可以就被问责的事项依法向县人民政府陈述和申辩。
第二十一条 县人民政府根据调查核实结果,书面作出问责或者不予问责以及问责方式适用的决定。
问责决定由县监察局代县政府拟定,报县政府批准后,由县监察局以书面形式送达被问责人及其单位,同时告知提出问责建议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二十二条 问责决定书送达被问责人后,监察局、政府督察室在10个工作日内对问责对象严格进行问责,确保问责处理事项落实到位。
问责决定、问责决定执行情况的有关材料归入被问责人人事档案。
第二十三条 行政首长发现自己的过错、主动报告并承担责任,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有效防止或者减少危害结果发生的,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问责。
被问责的行政首长应当配合调查,提供真实情况,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干涉调查,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打击报复举报、投诉人。否则,一经发现查实,从重处理。
第二十四条 县人民政府作出问责决定后,被问责人仍未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整改的,县政府县长、副县长可以提议并经县政府党组研究同意后向县委提出以下处理建议:
(一)责令停职检查;
(二)劝其引咎辞职;
(三)免职;
(四)撤职。
第五章 申诉与复核
第二十五条 被问责的行政首长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县人民政府申请复核。
第二十六条 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认为确需复核的,应当责成有关部门成立复核调查组进行复查,并在15个工作日内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提交复查报告。
复核期间不停止对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七条 县人民政府根据复查报告,分别作出以下决定:
(一)问责决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维持问责决定;
(二)问责决定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但存在适用问责方式不当的,改变问责方式;
(三)问责决定确有错误的,终止问责。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八条 对不配合问责调查和问责决定的执行,隐瞒事实,故意拖延、拒绝提供有关资料,阻碍、干扰、抗拒调查,打击报复陷害检举人、证明人、调查人,继续坚持过错行为,扩大损失和影响的,由调查组报请县人民政府按公务员管理权限和程序暂停其职务或者建议选任机关暂停其职务。
第二十九条 被问责人构成违纪的,由县监察局依法依规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条 参与问责处理的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导致调查报告失实、问责决定错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县内垂管部门行政首长发生本办法规定的问责情形的,由县人民政府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问责建议。
第三十二条 对政府部门、直属机构、乡镇副职的行政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县人民政府对县内国有企业负责人的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县监察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5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