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基层国税机关“用数据说话”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基层国税机关“用数据说话”的实践与思考
一、实行数据分类管理,增强“用数据说话”能力的相关实践
为了深化数据分析和信息应用,龙口市国税局制定了《数据分析处理方案》,成立数据分析处理小组,设立分析选题岗、分析筛选岗、数据分析加工处理岗、实地调查验证岗、落实情况验收岗五个岗位,根据工作实际,将系统数据划分为“日常数据”、“焦点数据”、“重点税源企业及集团企业的数据”三类,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业务流程,有效提高数据应用的实效性,增强涉税信息应用的针对性。
(一)日常数据分析项目
分析目的:主要对税务登记、申报征收、文书审批等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筛选,通过数据揭示日常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便于决策层和综合业务管理部门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工作重点。如税务登记信息分析中,各单位新办企业注销比率上升,提醒征管部门应加强对注销企业的管理,制定具体措施,防止企业通过注销的手段偷漏税款。
分析范围:主要包括税务登记情况统计表、全局开业状态税务登记户登记注册类型情况表、分单位各纳税状态税务登记户数情况表、主要税种纳税人户数情况表、增值税分规模纳税情况统计表、企业集团纳税情况表、分单位低于行业税负户数情况表。
分析数据源:数据来源于综合征管软件2.0、金税工程、出口退税系统及数据仓库等。
分析方式:
分析程序:采取月报的形式,向市局领导、业务科室负责人及分局负责人发布。业务科室及管理分局要于次月5日前向分析小组反馈日常分析报告落实情况。
(二)焦点数据分析项目
分析目的:主要根据一段时期的政策变动、税制改革对税收工作的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收数据处理分析,查找焦点指标、焦点行业,以便于领导层和各业务部门针对问题制定管理措施。如:2009年废旧回收企业不再享受免税政策,退税政策短时间又无法落实,导致大部分废旧回收企业无法经营,我市铸造等用废企业的原材料收购受到很大影响,我们通过对用废企业的销售收入、进项及产品利润率进行数据分析,适时调整了企业的行业税负率,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必要的税收支持。
分析范围:(1)政策变动对税收管理工作影响专题分析。如围绕2009年增值税转型政策推行前后,税收与税源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领导提供预测收入的依据。(2)季节变化引起行业税收变化分析。如: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的淡旺季对税收的影响较大,着重对收购价格、进项税额进行分析,为基层提供评估的基本信息。(3)异常指标分析。对各个分析监控软件的指标连续预警原因进行分析,解决纳税人多次预警、重复预警问题。
分析数据源:主要来自省局分析预警系统、纳税评估系统、烟台绩效监控分析系统、龙口查询分析系统等等。
分析方式:
分析程序:
1、政策变动对税收的影响分析。通过抽取相关数据,分析预测由于政策变动引起的税源变化、税收收入变化,为领导及业务管理部门预测收入提供依据。
2、指标数据分析。根据税收指标、财务指标、经济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查找我局征收管理的突出问题,以便各业务部门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提高税收征管的质效。
3、行业数据分析。根据行业管理和领导决策的需要,定期对用废、农产品加工、福利等企业群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这部分企业税收收入增减变化、揭示企业的管理现状,形成专题分析报告,为加强重点行业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焦点数据分析由业务科室及管理分局每月10日前提出选题需求,并填写分析项目提报单,由分析小组审核并提交分管局长确定后,由分析小组进行专题分析、专家组论证,形成分析报告后,报局领导和相关单位,由监事组具体监督分析报告的落实过程。
(三)重点税源企业及集团企业的数据分析项目
分析目的:主要运用多种指标分析方法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集团企业进行数据分析,统一指标口径,确定落实重点,为税收管理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如:我们对省局分析预警系统中存货周转率预警模块里预警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利用数据分析仓库剔除前期已对此指标检查分析过的疑点企业,其次利用各个分析监控软件中的此类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剔除无问题企业。然后利用数据分析仓库对二级筛选结果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如结合进销项情况、发票情况、财务指标情况、申报附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经过专家组及实地验证后,形成确定性分析结论,通过征管联动平台下发分局调查核实。
分析范围:上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和集团企业。
分析数据源:数据分析仓库、各个监控分析软件。
分析方式:
分析程序:利用数据分析仓库,对涉税数据先进行两级过滤,再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验证,形成指向明确的数据分析报告。
1、涉税数据的一级过滤。将涉税数据中前期分析过的信息进行剔除,并予以标记。
2、涉税数据的二级过滤。运用各个分析监控软件对涉税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对比分析,剔除各种软件分析通过的疑点信息。
3、涉税数据的确定性分析。根据管理或决策需要,利用金税工程各子系统、综合征管软件2.0等基础软件信息,有针对性地对筛选出的涉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借助各个分析监控软件和分析方法对涉税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形成确定性结论。
4、涉税数据的验证。对分析结论进行典型抽样调查,根据实地调查结果修正分析结论。
数据分析小组按月通过征管联动平台下发重点税源及集团企业的数据分析报告,相关单位于规定时间内落实反馈。数据小组对分局的落实情况定期进行实地核实。监事组对整个分析过程及落实过程进行监督。领导层及各业务科室通过征管联动平台监督、查看每个项目的分析落实过程及结果。
二、深化“用数据说话”的几点思考
在现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要继续提高数据信息的解读水平和使用效率,深挖数据蕴含的各种内在信息,就必须注重提高以下几方面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
(一)提高数据采集鉴别能力。将数据信息提炼升华成服务产品,让数据向前向后延伸,通过自上而下规范取数标准、建立数据失真问责制度、设立数据质量监督员和定期开展“虚假”数据清理,严把数据的质量关;同时,按月组织税政、征管、稽查等部门“讲评过滤”税收征管数据,找出征管薄弱环节,指导基层有针对性地下户调查、核实、评估、检查,推进税收精细化、专业化管理。
(二)提高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充分发挥数据分析中心统筹归集、统筹分析、统筹发布的“三个统筹”作用,建立健全数据分析制度,积极利用数理统计、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知识,运用对比、分组等方法,对各组征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形成情况与数字链对等关系,揭示收入运行规律,排查收入运行问题,预测收入运行走势,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
(三)提高数据拓展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信息的“指挥棒”、“晴雨表”、“推进器”作用,在制定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方法标准乃至各项管理中,开展说数据、说问题、说方法、说规划“四说”活动,使数据成为指导各项工作的核心要求。对于领导干部,加强利用数据的跟踪管理和严格督查,对上总结查找规律、提出建议,对下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指导基层整改。对于基层税收管理员,重点提高税源监控和评估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应用手册、分析报告选登等方式,加强数据分析评估经验成果的交流和共享。
第二篇:用统计分析数据说话
用统计分析数据说话
中国医药报
【日期】2007-01-06 【期次】4(总第3312期)【版次】8 【版名】交流
【栏目】<专题>= 【类别】药品监督
【作者】李军
【特刊】<周刊期次>=<周刊类别>=法治周刊
【正文】 点击查看: 本版 PDF
河北省保定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法规处从2005年8月开始对行政处罚案件、不合 格药品、举报案件和药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情况等进行统计和深入分析,找出问 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为执法工作及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统计分析工作内容
认真进行数字统计。该局法规处把统计项目细化成案源、案件性质、类别、涉案药品、器械、没收物品、罚款金额等内容,详细地反映出案件全貌。除行政 处罚案件实行月报告统计外,其他统计按进行。为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 真实性,他们要求各县局把数据统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人。为防止数据的 失真失实,法规处还将统计工作与案件检查结合起来,通过案件检查验证统计数 据,防止统计数据做假。
综合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是对统计结果的进一步深化,是深入挖掘、揭示一 般性规律的过程。通过分析比较,从中发现经验和不足。如案件月统计分析,法 规处做到“三看”,一是纵向看:看案件来源,了解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和监督网 络发挥作用情况;看案件类别,了解违法药品种类和药械监督检查范围;看案件 性质,了解违法行为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看案件数量,了解药械市场监管 情况和行政相对人违法情况。二是横向看:将日常监督检查和市场抽验发现的案 件与举报和转办案件相比较,看日常监管是否到位;将药品、医疗器械常见案件 与药包材、医院制剂等案件相比较,看监管是否存在盲区。第三是交叉看:比较 简易程序项目和违法所得、违法物品项目,看是否存在违反法定程序问题;比较 一般程序、听证程序项目与罚没金额项目,看是否存在没有履行重大案件审查备 案程序问题;比较货值金额(违法所得)项目与罚没金额项目,看是否存在滥用 自由裁量权的问题;比较山区县与山区县之间,山区县与平原县之间,平原县与平原县之间的案件查处情况,看地域特点及药械市场规范程度。
提出改进措施。在提出改进措施时,要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法规处在 对市区药品从业人员参加健康体检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存在不体检或冒 名体检等许多不规范现象,针对这种状况,该处起草制定了全市《医药行业工作 人员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在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印发并组织实 施,使健康体检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开展统计分析的成效
开展统计分析后,该局的执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行政处罚案件月统 计分析,对程序违法、重罚款轻整改、监管不到位等8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纠正,至今该局已连续10个月没有出现程序违法案件。针对处罚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制 定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实施办法》。针对统计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法律 法规培训等。针对统计分析中发现的药品送检报告中存在着单位名称书写不规范、送检药品中化学药数量偏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假劣药品展室,加大对假劣药品 鉴别培训力度,加大对安国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监管力度等建议,还将不合格药品 抽验情况每月在系统内进行公布,实现信息共享。对举报案件进行统计,分析群 众举报的内容、时间和所提的要求以及查处情况等,找出举报动机、接报存在的 问题等,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对有明确地点、证据充分的举报及时组织力量进 行查处;对线索不明确,不能提供相关证据的举报做耐心细致地解释与了解;对 不属于本局管辖的举报及时移交;由稽查处牵头组建举报案件快速反应中心。这 些措施,有效提升了执法质量。
第三篇:加强基层国税机关内控预防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国税部门的内控预防体系建设,是实施依法治税、促进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法治、效能政府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税收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税收工作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日趋复杂。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全面加强内控预防体系建设,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和谐发展,成为当前各级国税机关高度关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担负具体税收管理任务的基层国税机关来说,这更是一项不可回避的重点基础工作。
一、从税收环境分析看内控预防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COSO内部控制框架(COSO是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的英文缩写,其于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报告被誉为内控研究的奠基之作。)报告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内控环境是其他所有内控组成要素的基础,决定着内控预防体系建设的形态和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基层国税机关面临的内控环境,对有的放矢地加强内控预防体系建设、提高内控工作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基层国税部门的内控环境,应当从税收业务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三个层面来分析:
(一)税收业务环境。税收业务工作是基层税务机关的中心任务,主要体现为征收、管理、稽查等税收执法活动。近年来,随着依法治税工作的深入实施,基层国税干部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干部素质不
一、对执法要求的理解存在偏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执法权的运用不够规范,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随意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同时,由于某些税收政策和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业务岗责、办税流程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对税收执法行为的规范和对管理风险的防范相对不足和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税收执法风险的发生机率。税收执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体现了税收业务环境的主要特征。而要优化业务环境、推进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最终实现法治规范文明高效的税收管理目标,迫切需要加强国税机关内控预防体系建设。
(二)人力资源环境。税务干部是基层国税系统内控预防体系建设的建立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内控环境的优劣及其他要素的结构、设计和执行,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控的效果。从当前的状况看,基层税务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学历结构不一,部分单位在年龄结构上还呈现逐年老化的趋势。如潍坊市所属县市区国税局的税务干部平均年龄已经超过40岁,部分单位平均年龄达到47岁,而每个县市区局每年新招录人员仅为1-2人(新招录人员年龄大约为23岁)。随着干部队伍年龄的老化,容易产生惰性心理,极易在依法办事方面放松要求。从基层队伍人员的构成来源看,有的通过毕业分配或者公务员招录,有的从其他部门调入,还有军队转业安置等多种渠道。其中,很多人在进入税收队伍以前对税收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和接触,对税收法律法规、执法风险认识不足。
(三)社会发展环境。税收社会发展环境,简而言之就是指税务机关在履行职能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社会公众和部门对税收工作的关注、监督和影响。影响内控的社会环境因素较多,最直接的外部影响来自于有关监督机构以及纳税人等社会公众实施的监督及提出的要求。对基层国税机关而言,其直接接受的监督包括来自于检察机关的司法监督、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等方面。作为行使国家税收职权的经济执法部门,基层国税机关还要随时面对纳税人依法提出的政务公开、听证、复议等各项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基层国税机关进一步增强控制意识。同时,基层国税机关在执法服务过程中,承担了一个全能的角色,极易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以上分析看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国税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承担的税收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税收执法要求越来越规范,干部队伍管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和期望值越来越高,要确保国税事业科学和谐发展,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然而,在目前基层国税机关惩防体系建设中,“防”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税收执法检查、税收执法责任制等基本上属于事后监控,各种内部监督措施难以覆盖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风险缺乏有效的事前控制和及时的事中控制,也就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重大风险及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因此,大力加强和完善基层国税机关的内控预防体系建设尤为重要、非常必要。
二、内控预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我们潍坊市国税局积极借鉴COSO内控框架的理论和方法,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提出了“围绕税收中心工作,服务经济发展大局,通过科学的风险防范和权力制约措施,强化‘一岗两责’,完善‘两权’监督,推进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和损害纳税人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注重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简捷高效;一岗两责,齐抓共管;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明确了“一岗两责、三级联动、五步防控”的思路举措,探索了一条基层国税机关的内控预防体系建设新路。
强化“一岗两责”。实行全人员、全岗位、全过程防控,构建积极有效的大预防工作格局,是内控预防工作取得实效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一岗两责”概念,不论是各级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同志,在内控预防体系建设工作中都要承担“一岗两责”的责任,在抓好本单位、本部门、本职业务工作的同时,又必须同时履行廉政职责,抓好岗位防控。实行“三级联动”。运转协调、高效的组织架构是确保工作落实的关键。国税机关的内控预防体系建设要取得良好成效,就必须建立上级与下级、单位与部门、部门与个人等相互间有效的联动机制。各级国税机关都建立起内控预防中枢机构,即总控组织;市、县两级国税机关业务职能部门积极落实“一岗两责”职能,形成内控预防中控组织;基层管理分局及每名国税干部形成抓落实的底控组织。通过机关部门之间横向联动,上下级之间纵向联动,内控中枢对各级重大事项重点控制并与相关的“点”“线”“面”多向联动,形成内控预防立体组织架构。
推行“五步防控”。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内控流程的优化和工作运行机制的科学严密。为此,我们结合基层税收工作特点,制定了“基础防范、风险评估、自控管理、他控跟进、结果应用”五个循环工作步骤,建立环环相扣的闭环式内控预防流程,将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纳入内控机制之中,确保各岗位工作都有机融入到内控预防体系建设中来,形成持续改进、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基础防范,即通过开展全员风险教育、党风廉政教育以及强化廉政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全系统形成人人思廉、事事显廉的良好风气和氛围,打牢内控预防工作的思想基础。
风险评估,即通过以岗位为基本单元、以部门为责任单位,做好“点”上的排查;以案例分析为抓手,做好“线”上的疏理;科学评估岗位风险,做好“面”上的筛选。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岗位风险分级分类管理。
自控管理,即通过加强岗位自控,要求每名干部都要清楚自己岗位涉及哪些高风险点,明确风险防控的要求和措施,在工作中自觉落实,抓好预防;通过加强部门自控,要求各级各部门自觉对本级职责范围内的下级工作链条各环节,实施自上而下的主动防控;通过强化领导自控,要求领导干部真正把风险防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在内控预防体系建设中要切实发挥领导作用和表率作用。
他控跟进,即在要求各岗位自控的同时,通过建立完善他控制度,优化他控方法,拓展他控渠道,积极推进全方位的立体监督,形成有效的他控工作机制和全时段、全方位、全环节的内控预防工作格局。
结果应用。即通过建立健全考核评价、责任追究和以控促管等机制,不断提高内控预防工作质量,形成持续改进的工作态势。
在“一三五”组织架构中,“一岗两责”是基本要求,着重于思想上的引导和约束;“三级联动”是组织保障,着重于架构科学的组织体系;“五步防控”是方法措施,着重于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严密规范的内控机制和监控网络。以此,将执法、服务、征管和行政管理等诸方面的监督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对税收执法、廉政建设和行政效能的全面监控。
三、内控预防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内控预防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前,受传统观念、现实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内控预防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并且有些问题带有普遍性。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这些问题,对深化基层国税机关内控预防体系建设、促进系统工作规范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控预防认识不到位。当前仍有少数干部对内控预防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内控预防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的认为内控预防是领导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单位对内控预防教育力度不够,忽视干部岗位廉政教育与自我教育,内控预防教育与当前任务不匹配、不同步;有的部分税务执法人员存在执法不严,行为失范的问题,不作为、乱作为以及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时有发生,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
(二)内控资源整合利用不高。当前,国税部门内控预防工作尚处在初步实践阶段,内控管理职能分散于监察、法规等少数部门,部分部门之间信息不够畅通,综合协调不强,容易造成内控预防不到位、监督管理脱节现象。内控预防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许多内控信息分散在各业务部门之中,缺乏毕业的整合和共享。
(三)内控预防措施亟需完善。在部分基层单位中,内控措施不得力、方法不科学、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单位他控措施尚未形成制度和固化,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目标管理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有的业务流程衔接不紧密,责任划分不明确,上下监督、内外监督、相互监督不到位,税收执法责任过错追究不严;有的单位对税务干部的管理、监督、奖惩等制度执行不够严格,权力分解不到位,决策权、审批权、监督权制约不够,权力过于集中并缺乏有效的公开。
四、深化内控预防体系建设的措施选择
当前,深化内控预防体系建设,既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内控管理理念,又必须紧密结合基层国税机关工作实际,深入研究,扎实推进,确保真正取得实效。
(一)建立完善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组织体系。一般企业内控管理理论认为,内部控制有经营性目标、遵循性目标和可靠性目标等三个基本目标。经营性目标是指内部控制应确保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遵循性目标是指内部控制应确保国家法律规定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可靠性目标是指内部控制应确保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国税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其工作职能、性质和企业有所不同,但我们在建立内控预防体系时,也应首先确定机关的战略发展目标,围绕战略目标实施内控管理。当前,各级国税机关应围绕履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统一要求,合理确定本单位的长远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并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把发展性目标与遵循性目标、可靠性目标结合起来,以目标为导向,建立完善国税机关内部组织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完善以全员“一岗两责”为重点的岗责体系和总控、中控、底控 “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内控预防工作格局,推进内控预防体系建设的不断规范和完善。
(二)建立完善以税收业务为导向的制度机制。内控预防工作不是孤立的,它是做好税收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性措施。所以,分析内控预防工作的客体、确定内控预防的重点事项,是内控预防工作开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当前,基层国税机关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税收管理,二是行政管理,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基层国税机关内控预防
体系建设,也要紧紧围绕这三大主体业务,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机制,并使内控制度贯穿、渗透到税收征管查、机关人财物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使内控制度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覆盖,彻底消除内控“盲点”。要正确处理加强内控管理与提高工作效能的关系,既要确保各项税收业务工作高效开展,又要确保内部权力规范运行,使二者相融相促,而不是相反相背。
(三)建立完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工作流程。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纳税人及社会各界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个别素质不高、执法不规范的税务干部来说,所面临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违纪举报等问题呈高发趋势,可以说税收执法风险正在逐步加大。面对这种形势,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对潜在风险的预见和控制,成为税收管理的现实需要。当前,基层国税工作风险主要包括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两个方面。要通过加强岗位风险评估,找准风险点,并紧紧围绕风险点,针对工作岗位或具体环节,建立健全条规具体、相互制约、措施配套、有可操作性的风险防范管理流程。要从工作内容、操作程序、岗位职责、违规处罚等方面,规范和细化具体岗位或具体项目的实施要求;要赋予监督机构和人员明确具体的职责和权限,杜绝个人说了算,杜绝“简单”行事等无序操作的缺陷和漏洞,确保“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依,凡事有据可查”,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风险防范措施就深入到哪里”,以逐步形成以岗位为点、以工作流程为线、以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风险防控机制。
(四)建立完善以核心价值为导向的内控文化。所谓内控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内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广泛认同、遵循,带有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思想作风意识、行为方法及其物质、活动载体等的总和。加强内控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导、凝聚、激励、熏陶作用,形成“科学发展、内控先行”的文化氛围,提高税务干部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加强内控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当前,加强基层国税本部门的内控文化建设,一是全面提升国税干部的文化素养,造就根植于内心的团队精神和共同愿景,形成不需要他人提醒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自觉性。二是努力打造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理念文化。将国税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进行融合,使国税干部自身价值和国税事业发展目标达到有机结合,为不断提升内部控制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不断完善控制有力的方法举措。提高国税干部职业道德水准.规范员工职业行为,使所有人员都熟悉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努力发现问题,控制风险。四是全面培养国税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将文化理念融汇于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合方面,通过制度文化的不断渗透,使制度的“外在约束”演化为国税人员对规则自觉服从、对风脸主动防范的“内在约束”。打造有国税特色的内控文化,必须要按照部门文化建设的原则要求,在国税文化总体框架内逐步进行;同时,又要突出特色,积极创新,从精神、环境、组织、行为等方面稳步推进,使内控文化成为国税文化中的亮丽分支。
(五)建立完善以管理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首先,对内控预防工作的考核要以内控预防工作绩效为抓手,突出严肃性、全面性和独立性。严肃性,就是要将内控预防体系建设及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对工作完
成不好的单位、部门要进行严肃的责任追究,突出考核的“刚性”;全面性,就是要对内控预防的全过程实施日常监督、例行监督、事后监督考核等,通过监督严把内控预防工作质量,做到工作偏差及时发现、及时修正,工作结果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独立性,就是职能部门对内控预防工作的监督考核不受任何第三方干扰和约束,并且如果发现内控预防中的矛盾和问题,可直接向单位最高领导汇报。其次,积极探索内控预防体系建设考核评议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把内控预防体系建设考核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目标管理考核、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整合起来,配合运用指数化管理、风险报告制度等工作措施,优化考核办法,减少重复劳动,建立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内控预防考核评价体系。第三,要建立自我修正和持续改进机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政策变动、职责变动、业务变动等,适时调整内控预防工作方向、风险重点及防控措施等,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我修正、逐步完善,形成一个循环改进、运转高效、螺旋上升的完整系统。
第四篇:加强基层国税机关政务管理的思考
加强基层国税机关政务管理的思考
国税机关政务管理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各项税收职能正常运转的制度和机制保障。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于国税机关实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光荣使命,深入推进省局、市局制定的十项改革任务和十项重点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促进税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政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政务工作无小事。税务机关政务管理是税务工作的基石,处于税务工作的中枢位置,对于确保各级机关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和协调高速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机关政务管理涉及到上级和下级的关系、部门之间的配合、内部与外部的沟通,只有搞好综合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保证政令畅通,各项工作高效运转,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国税部门,进一步树立国税部门的良好形象。
(二)政务工作是税收中心工作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政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面广,和税收工作息息相关。只有落实好政务管理各项制度,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形成联动机制,发挥全局整体的工作效能,确保圆满地完成各项税收工作任务。
二、基层国税机关政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有误区。一是概念不明确。有的同志将国税机关行政管理与办公室标准化建设或后勤保障、搞好接待等工
作等同起来,认为行政管理就是单纯抓好相关科室的工作。二是责任不明晰。有的认为规范行政管理是一把手的事,与自己无关,或者认为那是办公室抓的事,是后勤摊子上的事,致使各职能科室在行政管理上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重视程度不同。少数干部职工重视税收业务,忽视行政管理,总认为做好税收业务是实,做行政管理是虚的,是上面的事情,而完成任务“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的观念不同程度的存在,使得行政管理措施在落实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管理不全面、工作运行紊乱等现象。
(二)工作落实上有偏差。一是重意志办事,忽视制度管人。有的同志在接受工作任务之后,沿袭老的工作习惯,凭主观意志办事,很少想到管理制度,总是采取“求快”方法进行处理。二是重平衡协调,忽视系统管理的导向性。如在评先表优、奖惩处罚等方面,往往尽可能的方方面面都兼顾到,而忽视行政管理的内在要求和舆论导向。三是奖罚机制重物质,轻精神,重正面激励,轻负面惩处。四是重制度完善,忽视贯彻落实。往往是制度规范完善后,就“制度上墙、装订成册”,而不能在日常工作中长期贯彻落实到位。
(三)管理手段上欠科学。一是人治管理、人情服从仍占一定地位。虽然有利于发挥其决策快、效率高、约束少的优点,但也有因“人治者”素质差异或不稳定,带来了工作随意性和局限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效率。二是可操作性不强。
虽然制订出台了许多办法,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不实用、不适用、用不长、用不好。三是精细化管理不深。存在岗位职责不明、管理措施不细、协调配合不当等问题。
(四)管理机制上缺活力。一是激励评价机制不全面。就工作现状上来说,很多人宁可去进行个体户征管或到办税服务厅坐八小时,也不愿意做行政管理工作,主动申请到办公室的人少之又少。目前对内部行政管理其他工作内容上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吸引人不能不说是个缺陷。二是检查监督与考评机制不完善。由于行政管理一些岗位职责界定中权责还不是很明晰,以及执行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苦乐不均、甩手掌柜的现象也没有有效避免,相互观望停滞不前或者得过且过的思想也就制约了行政管理难以创新或突破。三是文化引导还没有真正深入。往往偏重的是表层行为文化活动的开展,忽视深层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文化引导,还没有形成稳定积极的良好作风和氛围。
三、加强国税机关政务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管理理念,实现理念科学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树立科学、现代的行政管理理念是推进国税部门内部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行政管理工作实践,也就是要紧紧把握税收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国税部门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实践。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 的要求,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法治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和责任观念,实施人本管理,统筹规划好税务行政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项目,实现相互支持、相互推动、良性循环的管理工作格局。
(二)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队伍专业化。一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素质建设重在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获得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才能做好政务管理工作。要注重理论联合实际,既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也要学习税收、经济、法律以及业务岗位知识,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的工作本领。二是建立竞争激烈机制。把能干、愿意干的税务干部提升到重要岗位,尊重个人志向、爱好,发挥个人的能力水平,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激发干部队伍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营造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摄影、健身、演讲等娱乐和教育活动,推动各项文化活动普及化、经常化,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艺术修养,达到国税文化精神与载体的有机统一。
(三)完善制度体系,实现管理规范化。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对政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健全从政务服务到事务管理,从外部协调到内部运转等工作制度,加强制度体系的科学化、精细化,实现政务管理制度化,对各项政务管理按照制度办事,形成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良好局面,努力建成“有章可循、有
规可依、有错能纠、有违必处”的制度体系。
第五篇:关于基层国税机关关联企业管理的思考(推荐)
关于基层国税机关关联企业管理的思考
李长平
关联企业税收管理对于基层国税机关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课题。关联业务往来,由于企业间关系的特殊性和税收政策的专业性往往成为企业偷逃税款的避风港,可以说关联企业管理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关联企业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是当前基层国税机关急需解决的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关联企业管理的现状。
以笔者工作的汨罗市局为例,2009年共有270户企业进行关联业务往来申报,申报关联交易额为412114万元,占全部交易额比例为53.32%,2010年共有294企业进行关联业务往来申报,申报关联交易额为 667713万元,占全部交易额比例为 60.76%,通过审核发现各类申报错误600多户次,督促企业调整应纳税所得额940多万元。关联企业数量多,交易额大,所占比重也大,税收管理存在很大难度。
二、关联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底子不清。全面掌握情况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在基层国税机关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及时掌握关联企业的相关情况,摸不清关联企业的底子,更谈不上搞好关联企业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一是业务不精。关联企业管理对基层国税机关来说是个新课题,企业所得税管理专干和税收管理员对关联企业管理的业务不精,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二是人力不够。由于关联企业管理工作量大,而基层一线的管理人员偏少,年龄偏大,专业人才更是缺乏,人力明显不够;三是管理难度大。由于关联企业数量多,交易额大,企业之间关系特殊,涉及的税收政策又专业又多,管理难度很大。
(二)责任不明。因为关联企业管理是个新课题,基层国税机关缺乏管理经验,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往往导致在关联企业管理中存在责任不明确、互相扯皮的现象,管理专干和税收管理员不知道该干什么,什么是自己必须做好的事情,一旦出现管理上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追责。
(三)监管不严。日常监管是关联企业及关联交易税收管理的关键所在。基层国税机关由于业务不精和人力有限,往往对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关联交易物流、存货变化情况、申报纳税调整等情况监管不严,难以从源头上堵塞税收漏洞。
(四)申报不实。一方面由于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关联企业申报业务不熟,对关联企业的相关政策不了解,客观上导致关联申报不实;一方面由于企业老板利用关联企业的关联业务往来转嫁税负,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主观上导致关联申报不实。
三、加强关联企业管理的建议
(一)摸清企业底子,做好“基础”文章
在关联企业税收管理上,首先是及时掌握情况,澄清底子。一是要加强对国税干部的关联企业管理知识培训,使得管理专干和税收管理员熟练掌握关联企业管理的业务知识,增强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督促企业及时将关联企业及关联交易的相关情况及时报告税务机关;三是通过一年一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的关联企业纳税申报掌握关联企业及关联交易的情况;四是通过日常巡查、涉税审批核查等日常管理活动随时掌握关联企业纳税申报掌握关联企业及关联交易的情况。
(二)强化管理责任,做好“规范”文章
一是要全面落实责任,对税收管理员、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政策法规部门管理专干等都明确了具体职责,做到责任到人到岗。二是设计专门审核表,对申报资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填报数据是否准确等关键要素逐项进行把关。三是制定专门考核办法,将企业的申报质量、相关岗位人员的审核质量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
通过以上措施,力求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独立企业,所有企业从经营管理机制、经营场地、人员使用上要与其相关联的利废企业分开;二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管理,通过健全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配备专职财务人员,使企业做到按要求设立账簿,完善物流、资金流凭证及其他形式要件;三是规范资金管理,使关联企业之间原则上要全部通过银行进行资金结算,减少现金支付关联交易货款,同时关联企业之间要做到不代垫或代收货款。
(三)抓好监督管理,做好“扎实”文章
一是规范关联企业转让定价。关联交易定价往往成为企业间规避税收的主要手段。部分企业经常利用自行开具收购发票的便利抬高货物进价,拉开进销差价,以达到利废企业降低税负少缴税款的目的,为此必须制定关联交易定价规则,对“一对一”回收公司的价格构成作出统一规定,并督促企业将关联交易的定价情况及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二是监控关联交易物流的真实性。为了确保企业关联交易的真实性,对于部分重点关注企业的关联交易货物,要求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实物查验;在日常巡查过程中,要重点核查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是掌握关联企业的存货变化情况。要及时掌握企业关联交易情况,对关联企业定期进行存货盘底,并对重点监控企业实行财产监盘。
四是把住关联企业之间的对比分析。为了有效防范关联企业逃避纳税,在关联企业日常税收管理中要做到 “四个必核”:企业票种核定核查时必必须对比分析关联企业的相关情况;在进行企业纳税评估时必须评估分析其对应的关联企业的关键指标;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必须要求企业报送关联申报数据和同期申报资料;在对企业进行税务稽查时同时检查域内关联企业。
五是强化关联企业税收纳税调整。再生资源行业由于废旧物资收购发票由回收公司自行填开,部分企业往往利用这一便利虚抬进销价格已达到利废企业多抵扣税金的目的。为此,要定期对关联企业的存货、进销价格和资金往来账户进行审查,发现存货账实不符、进销价格高于市场行情或同类企业同类货物价格或存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长期挂账的,督促企业进行自查自纠;拒不自查的,税务机关实施特别纳税调整。
(四)搞好关联申报,做好“落实文章”
为确保关联申报和同期资料申报的申报率和申报质量,主要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搞好清理摸底。每年元月份必须要求税源管理单位安排专人对辖区内的关联企业和应当报送同期资料的企业进行清理摸底;二是搞好宣传发动和培训辅导。在一年一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箅清缴培训班上扎实搞好关联申报和同期资料申报的宣传发动和政策辅导和申报业务培训;三是上门督促辅导。对于关联企业和同期资料申报企业,安排税收管理员上门进行督促和业务辅导;四是层层审核把关。对于关联企业报送的关联申报数据和同期申报资料,实行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政法规科两级把关审核;对重点企业由主管局领导实行审核把关。
(作者系汨罗市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