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禁毒工作发展面临的八大挑战
中国禁毒工作发展面临的七大挑战
可以说,当前中国禁毒工作发展迎来了一个难得的黄金期,党和政府对禁毒工作的重视与日俱增,社会民众也日益关注。但是,如果认真考察一下当今中国禁毒工作的发展状况,其中仍然还充满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以下8个方面的挑战是当前中国禁毒工作发展中需加以认真应对的。
挑战之一:入境毒品难堵,外来毒源不断,受国际环境影响,减少供应方面难有较大成就,这也是最大的挑战。从我国周边看,将长期面对毒品多头入境,全线渗透的挑战和压力。环顾中国周边:西南境外,“金三角”毒源地逐渐北移,紧靠中国边境的缅北成为重点毒区,且逐步成为中国毒品的主要来源.西北境外,“金新月”及中亚地区的毒源地进一步发展。阿富汗毒品基本处于失控状态,罂粟种植和毒品生产泛滥成灾.西南境外,缅北地区仍是对我国危害最大的毒源地;东北和东南境外,朝鲜半岛冰毒、南美可卡因、欧洲摇头丸、非洲大麻通过多种渠道向我国渗透。尤其是近年来,国际贩毒集团雇用和操控非洲、中亚、南亚籍等毒贩向我东南沿海地区走私渗透日趋严重,在广州等地甚至形成了聚集区域和贩毒网络。境外毒品已对中国形成“四面包围、南北夹击、多头入境。全面渗透”之势,境外毒品泛滥对中国构成的危害不会在短期内彻底消除。而在国内,一些地方制造冰毒、氯胺酮等新型毒品犯罪日趋严重,易制毒化学品走私境外,流失境内的问题时有发生,由于列管和非列管化学品涉及品种繁多、应用广泛、出口量大,给管理核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挑战之二:宣传教育的投入与预防效果存在的程度差异。在减少需求方面,仍有大量新的吸毒人员滋生预防,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体、追求刺激为目的的滥用新型毒品问题快速发展。防止毒品滥用问题继续蔓延、毒品消费市场持续扩大的任务十分繁重。除了依靠戒毒减少吸毒人员存量外,最主要还是依靠禁毒宣传来控制增量。禁毒宣传工作的目标任务实现、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宣传者与受传者的有机结合程度。o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者习惯于把自己作为主体,把群众视为单纯性的客体,其结果往往是我动他不动,我主动他被动。宣传者与受传者的互动还需关注。目前来看,禁毒宣传的广度,深度、力度方面也都还有待加强。,挑战之三:领导体制明确,而现实机构配备存在弊端。以往。禁毒委员会是非常设议事协调机构。《禁毒法》颁布后,明确规定在国务院设立国家禁毒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禁毒工作。成为法定的特色协调机构,改变了以往由行政命令精简或撤销禁毒委员会的现象。领导体制经法律明文明确后,许多省市的禁毒委员会进行了相应调整,较以往取得很大进步。我国的禁毒工作由国家禁毒委员会统一领导与协调。然而,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却设在公安部的一个局,似乎成了公安局某局的附属单位,容易造成禁毒工作主要是公安一家之事的错觉。
挑战之四:禁毒工作推进政府主导有力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禁毒工作属于公共管理范围,涉及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国家和政府高度关注,长时间有些领域甚至只有政府职能部门在单打独斗。政府强力推进是责任和义务,然而在发挥民智、引进民资、发动民力等环节上都存在薄弱环节。一是政府没有“空出余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大包大揽的工作思路,凡事只想自己做,不善于放手让社会去做,政府职能部门还不善于把应由社会承担或可以通过建立新机制让社会承担的事务从自己的职能中转移出去。二是当前社会组织发展依赖政府较多,活力相对不足,承接禁毒工作事务能力不强。三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但并未落实。((禁毒法》在第7条、第8条、第9条,第10条都规定了相关的鼓励政策但是空有制度并不落实,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没有,资金、力量引入渠道不落实。
挑战之五:禁毒工作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务活动的开展。一项工作,一门学科如果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就不可能科学化和有效化,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当充分肯定十多年来我国禁毒工作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时,不能不看到禁毒工作与犯罪学、社区矫正等相比较所反映出来的理论相对薄弱和滞后的一面。作为号称为三大社会问题的毒品问题而言,投入的研究力量和取得成效相对薄弱。我国对禁毒工作宏观上也少有专门的研究,初期的禁毒研究成果主要是介绍性和调研性的,对制定法律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缺乏科学的分析研究,许多重要问题的法律规定缺乏理论论证和说服力
挑战之六:禁毒工作发展中专业化程度不足。有人认为,禁毒工作是“窄”专业,只是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部分。其实禁毒工作专业宽泛,涉及内容相当多,包括禁吸,禁贩、禁种和禁制等业务。禁毒工作发展专业化不足主要体现在专业力量不足、专业培训不足、专业知识和技术发展不足等。专业力量不足,许多层级的禁毒办还不是实体机构,特别是乡镇一级没有专职的禁毒工作人旯不少公安机关尚未设立专门的缉毒部门。在省市一级少部分没有设立缉毒处,至于在地市和县区一级的公安机关,就更少有专业的缉毒队伍了,缉毒通常只是作为刑侦总队(支队)分管的一项经常工作。专业培训不足,少有系统的禁毒知识教育培训。一方面禁毒工作内容广泛,涉及学科知识点多、专业业务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从事禁毒工作的人员因为没有专业禁毒学科背景,多是“半路出家”。
挑战之八:地区禁毒工作差别化发展、城市和农村禁毒工作推进发展不平衡。自从中央提出禁毒人民战争、颁布《(禁毒法》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都越来越开始重视禁毒工作。推进过程中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国家下来的政策,地方上未结合各地面临的毒情相异的实际,不因地制宜,搞一刀切。有的地区是海洛因成瘾问题较大,有些地区是新型毒品问题较大。这就需要在打击预防政策上区别对待。比如建设戒毒康复场所,在特大型城市是无法实现建设大规模的戒毒康复场所收治戒毒人员的。另一方面,由于领导重视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各地资源和发展条件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对禁毒工作的保障程度不一,影响了禁毒工作的推进。
如上所述,我国禁毒工作虽取得很大成效,但是由于受全球毒情恶化的大环境影响,禁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禁毒工作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而上述的这些挑战也在所难免。这些挑战大部分都是具有阶段性的,与中国禁毒工作发展的特殊处境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随着禁毒工作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步伐的逐步深入推进,相信能逐步克服,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品危害,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第二篇: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现在还面临着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巨大考验。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 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
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三篇:农村教育发展面临时代挑战
中国正处于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阶段,农村人口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瓶颈。从根本上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必须依靠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在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回顾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成就,正视农村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深入探讨适应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成为当前和未来农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起步,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由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跨越。在这一历史跨越中,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农村义务教育走向全面普及。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在党和国家政策引导下逐渐走向普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各地根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到XX年年底,完成“两基”验收的县占全国总县数的比例达到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口接受高层次教育需求的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拉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开始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据统计,XX年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3.3%,同时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非普通高中学校的也占一定比例。农村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有了较大提高,而且提高速度较快。
——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扫除文盲,中国政府致力于扫除文盲工作。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扫除文盲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就。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世纪90年代的扫盲目标: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5%以下。XX年《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显示,XX年至XX年,中国青壮年文盲已经控制在4%左右。
——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占校舍总面积的16%,且危房多数集中在农村。经过30年的建设,到XX年年底,全国农村初中和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81507万平方米,危房面积所占比例下降到3.6%。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老三室”改造工作不断深化,“新三室”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在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据统计,XX年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达到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农村初中专任教师达到专科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和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到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分别占99.0%、96.0%和81.2%。
——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采取了许多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等,有针对性地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
挑战
在新的发展观视野下,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教育要以其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起点,不断梳理和研究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积极地迎接时代挑战,以期在更高层次上服从和服务于农村乃至国家发展的大局。
——农村教育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农村教育体系,按阶段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和高中教育,按类型可以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阶段上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是农村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保证质量基础上稳步扩大规模的问题。从类型上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许多地方出现了普通高中“一头热”的倾向。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成人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教育资源分布现状有碍教育公平。从宏观上看,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从县域看,农村教育资源在县城、乡镇和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县城和乡镇,村级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县城、乡镇和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不仅面临城乡间教育公平问题,而且面临县域内县城、乡镇和村不同层次间教育公平问题。农村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使城乡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内部教育公平的实现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农村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凸现。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在城镇化背景下进行的。农村大量劳动力以农民工的形式到城镇谋求生活和发展,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教育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农村儿童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身份,在农村和在父母所流入的城镇接受教育。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并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城镇儿童差距悬殊,加之外界相应的支持措施不健全,流动儿童也面临很多心理和教育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由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不足,加之农村教师工作时间紧,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在许多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一师一校的小学,这些学校的教师要教一个或多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教师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即使有时间参加培训,也往往只能参加一个科目的培训,其他科目的培训限于教师本人的时间、精力、经费等而无法进行。这种情况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的空间,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问题突出。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是为建设农村,还是为流入城市,即“留农”和“离农”的问题,是农村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农村课程发展取向陷入在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之间难以抉择的两难困境。在当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农村毕业生无论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都可以直接为农村发展服务,“离农”和“留农”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我们不能过早地对农村学生进行城市或农村定向教育,农村课程仍然要考虑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问题。相比较而言,在农村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强,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弱。总体来讲,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对策
当农村教育的数量增长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后,中国农村教育必须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将成为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恒久主题和战略重点。为适应农村教育发展主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农村教育需要从不同维度作出战略应答。
——在去二元结构思维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完善农村教育体系要从城乡二元结构中走出来,在去二元结构思维的框架下形成新的思路,也就是在教育(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社会(农村经济社会与城市经济社会)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定位基础上,谋划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教育发展进行政策干预,重建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框架,并在这一新的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更新、更系统、更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中国国家综合国力加速提高的具体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
——在合理布局农村学校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高质公平发展。义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农村人口的基本保障。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要以学校布局调整为契机,优化农村师资队伍,整合教育资源,激发内在活力,不断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深层次推进教育公平即推进教育质量公平。在此必须指出的是,教育公平水平的提高不但不会影响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而且有助于国家经济社会均衡、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早已证明,贫困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的的重要性要高于富裕人口。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会有效加速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在了解劳动力流向基础上提高农村职成教育的相关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职业定向的教育,必须考虑这些受教育对象未来流向的职业和工作地点(如城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战略上,可以变输出地教育为主导为输入地教育为主导,并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教育。这样一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对象不仅获得了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而且获得了输入地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能力,可以有效缩短他们的生活适应和工作适应时间,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具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打破“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由用人单位、输入地政府、输入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共同管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由国家、输入地政府、用人单位、职业学校学生共同分担教育费用。
——在做好教育需求分析基础上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有序发展。从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和高等教育的生源需求看,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理论上的发展空间不等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现实空间。实际上,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就是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需求的两个条件是需要并买得起。据调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无法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应该是,在充分估计和形成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有效需求的基础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稳定扩大规模,从而实现有序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上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让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师资,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卫星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增加农村学生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和进行农村教师专业培训,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真正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第一,需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让社会各界了解农村教育、支持农村教育,让农村教师了解社会发展,不断拓宽专业发展视野,增加专业发展机会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第二,通过行之有效的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与措施,让农村教师有持续的发展机会和理想的教学生活环境,吸引和留住大批高素质的教师,实现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三,为农村教师有效教学和农村学生有效学习,提供各种教育教学设施与条件支持。
第四篇: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物流瓶颈五大挑战
绿蚂蚁,打造一站式快递物流服务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物流瓶颈五大挑战
---------绿蚂蚁网络物流快递平台。
“中国制造业发展正面临物流瓶颈的五大挑战。”17日,在北京举行的2014年首届供应链管理高峰论坛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说。
本次论坛举行了供应链管理服务联盟成立仪式,联盟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机构倡议成立,将重点解决企业在发展供应链管理中面临的需求。
丁俊发介绍,中国制造业的流通费用率为9.2%,而日本是4.9%;中国工业库存率为9.4%,而发达国家普遍小于5%;中国工业企业流通资产年周转速度为2.7次,而发达国家是9到10次;中国制造业的外包物流比例低、只有61%,而发达国家大于70%;中国真正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企业较少、小于20%,而发达国家大于50%。丁俊发说,要解决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关键在于完善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制造业不能光外包运输与仓储,物流业不能满足于运作销售物流。要把降低库存、加快周转、优化流程、降低物流费用率作为重大战役来打。”中物联采购委核心专家组副组长王保华说,制造业与物流业必须实现融合发展。
中国外运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永钢说,过去制造业只是在某些环节外包,比如租个仓库,现在制造业外包的趋势越来越强,真正进入到采购环节。将来的物流企业要融入客户生产的前期采购、订单环节。物流企业从取货、送货阶段,发展到配合客户进行生产管理,深入到生产阶段,甚至直接参与生产线的生产过程。
此次论坛以“深化供应链管理 打造制造业核心”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的企业、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科研院校等300多人参会,围绕采购供应链实践的最新案例和经验进行了研讨。
第五篇: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余胜海/文
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也同步快速增长。尽管中国人均GDP世界排位还很靠后,但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发展速度调整到8%左右,能源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但是,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仍然将依靠高碳能源作为驱动力。既要保持如此巨大的能源需求,又要适应低碳经济时代对节能减排提出的新要求,对中国来说是个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在能源安全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资源贫乏,能源供应前景不容乐观。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我国能源资源蕴藏总量较为丰富。按目前估计,我国有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蕴藏量,第3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第11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和第18位的天然气探明储量。除了当前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常规能源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蕴藏量也较为丰富。
尽管从总量来看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从人均拥有量来看,我国实际上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能源可采储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煤炭的人均可采储量为89吨,石油为2.48吨,天然气为1408立方米,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10%和5%,与美国、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相比,差距较大。
从我国化石能源储采比来看,能源供应前景不容乐观,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外,石油、天然气则后继乏力。从能源储藏结构来看,我国是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与世界的能源全局状况正好相反。预计2020年以后,国内石油产量将逐渐下降。
二、能源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
无论从单位GDP能耗,还是从能源系统效率或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来看,我国的能源效率都属于世界上最低的一类。在《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的调查排序中,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6位。由于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能源效率为33.4%,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而能源系统总效率则更低,仅为11.2%。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包括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至3倍。能耗高是由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不力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三、石油来源地较为集中,运输路线单一。
国际石油出口地区主要是中东,石油运输从中东到中国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鉴于我国对世界能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实际影响力及海上能源运输线路的军事自卫能力非常有限,依靠国际石油资源满足国内基本需求,将使我国处于石油不安全状态。因此,维护产油地区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中国与相关国家一样,面临着很大压力。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主要为中东地区,然而中东历来是国际政治热点地区,容易出现动荡。此外,我国的石油运输大部分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一线海运,而这条石油运输路线有可能被相关势力封锁,使我国石油海上运输中断。
同时,中国石油运输安全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运输线路安全,二是运输能力安全。前者决定中国是否能够确保运输通道的安全,后者决定中国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把所需石油从海外运回国内。因此,从运输能力来看,中国石油运输安全同样令人担忧。
发展中国的石油运输能力,既需要壮大中国的海军力量,又需要整合中国的油轮事业。这种发展无疑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而发展本身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地缘政治。因此,中国在考虑自身能源运输安全时,必须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大局出发,注意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兼顾二者的协调发展。如何才能做到既壮大自身护航和航运能力,又在地缘政治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安全困境,将是中国考虑能源安全战略时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四、石油战略储备不足,“走出去”战略受阻。
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从2006年开始建立,目前石油储备量仅仅达到30天进口量的标准,离国际能源机构成员通用的90天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石油战略储备数量的不足,大大削弱了我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
石油领域的海外合作,主要是与一些拥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在石油开采、石油提炼和石油贸易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然而,一些与我国在石油合作上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是与美国在政治上敌对或者有距离的国家。美国也不愿意看到我国在石油安全问题上拥有更大的空间,借助于“中国威胁论”,对我国的石油海外合作进行刻意阻挠,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面临挤压。利用大型国有企业在海外展开并购,是扩张海外油气资源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比较敏感的国家间合作的政治问题;另一方面又可借助我国充裕的外汇储备,发挥我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优势。然而,由于一些政治性的因素,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收购也频频遭遇阻碍,有些并购功亏一篑。
同时,我国周边地区的不少领土和主权争端,都与石油资源有关,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同时缺乏与相关国际能源合作组织的协调与合作。我国的石油外交经常采取的是“单打独斗”方式,缺乏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有效协调与合作。这不仅使我国在与产油国打交道时容易处于被动地位,且使得我国不能分享主要国际石油组织的石油信息与成果,更重要的是,使我国在国际能源问题上的话语权不能提高。
五、消费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造成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的重要原因。尽管今后中国将逐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但不会改变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将占55%至56%。纵观世界能源结构变迁,每一次都不是由于前一种能源资源的枯竭,而是由于优质能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可以设想,即使未来世界油气资源枯竭,也不可能再回到煤炭时代。历史证明,能源结构的改变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进程来看,世界上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以煤炭为主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所以,我国应奋起直追。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国家之一。根据历年的资料估算,燃烧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约占大气污染物总量的70%,其中燃煤排放量占整个燃烧排放量的96%。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硫排放第一大国,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大国(仅次于美国),40%的地区降酸雨,70%的水体遭污染。2005年监测的319个城市中,仍有近45%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暴露于未达标空气中的城市人口超过统计城市人口的60%。全国527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有298个,占统计城市的56.5%,有些地区的酸雨频率达100%。空气污染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带来了不利影响。据专家分析,因空气污染,国民经济损失2至3个百分点。照此发展,到2020年,我国将为此付出3900亿美元的代价,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六、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石油供应受制于人。
石油是世界各国的战略性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能源问题也就是石油问题,能源安全实质上就是石油安全。我国主要油田或增加产量难度大,或开发成本较高,因此不得不依赖于大规模的石油进口,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
石油供应安全与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依赖程度越大,供应安全的风险就越高。2011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过美国(53.5%),到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突破70%。对于中国来说,潜在的石油供应来源主要是中东、北非、俄罗斯和南美,其中,由于中国与南美一直缺乏紧密的政治关系和经贸外来,因此,中东、北非和俄罗斯便成为中国最现实的主要石油供应地。幸运的是,中国与这三个地区政治关系一直比较良好,尤其是中东北非地区,大部分产油国都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能源合作潜力很大。但不幸的是,这些地区都是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地区。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产油国不是经历着严重的地区和国内冲突,就是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尽管这些地区的产油国依赖石油出口为其提供必要的财政,但不断的战乱使能源出口大受打击。美国对部分产油国,如伊朗、伊拉克、利比亚、苏丹的经济制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和出口。现在,石油主要生产国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为能源发展寻找必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尽管中东和北非地区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但它们却不是一个稳定的来源。中国石油供应安全不仅取决于中国同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而且更取决于这些地区本身的稳定和安全。
七、国际原油市场长期供应堪忧。
国际能源经济学家、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特雷弗?豪瑟认为,中国近期由于短期政治因素而做出的决定,不太可能改变其长期能源发展道路。但是,中国对于石油的依赖,则是一项远为紧迫的关切。中国经济对石油的需求超过了美国或欧洲,半数的石油进口来自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四分之一。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当前水平,那么今年中国在原油上的支出,将超过向美国出口货物的收入。
长期而言,中国的最佳选择是减少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鼓励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参股国际石油项目。这种被称之为“股本石油”的政策,旨在防范油价波动和供应中断。
但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的能源投资,给中国政府造成了外交政策上的难题。利比亚的动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2011年2月,在一些石油工人遇袭后,3万多中国公民不得不撤离该国。现在利比亚新政府已经成立,但是中国企业在利比亚的投资项目能否收到成效,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国际市场原油定价权争夺上看,从本质上来说,让油价回归到供求基本面,符合大多数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利益。国际原油市场金融化只是满足了一小部分投机者的利益,油价疯涨猛跌,对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均不利。
特雷弗?豪瑟认为,对于中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可以通过与合作伙伴签署为期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供应合同,锁定价格和供应,确保双方利益。但从长期看,推动建立一个受到更加严格监管、少受投机资金操控的国际原油市场,才是正道。
此外,当前国际市场原油交易以美元定价,美元的涨跌对油价的影响巨大。要确保油价的稳定,还应推动以比美元币值更稳定的货币充当原油交易的计价货币,这就涉及到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要实现这些长期的目标,中国必须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其工作无疑任重而道远。(本文摘自《能源战争》一书,作者余胜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 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形势及战略选择 2011年03月24日 14:34 来源:中金在线
字号:T|T 3人参与3条评论打印转发
随着廉价能源时代逐渐走向终结,能源安全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问题。目前,国际上的能源争夺愈加激烈,甚至引发了局部地区的冲突与动荡。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能源安全问题已是一个世界性的焦点问题。只有构建完善的世界能源安全体系,各国才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共同解决能源引发的各种问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的特点
世界能源安全包括能源生产安全、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既要以合理的价格保障世界能源的供给,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又要对能源的使用所产生的环境损害给予高度重视,保护好人类生存自然环境,还要保护国际社会及其成员免遭由于当前和未来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变化而可能带来动荡的风险及威胁。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世界能源安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全球对中东地区能源供应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据统计,世界前20位产油国的原油日产量为5700万桶(占世界原油产量的87%),其中,2400万桶产自欧佩克成员国(占世界原油产量的43%)。根据联合国能源开发署的预测,全球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将从1997年的26%提高到2040年的40%。其次,能源安全国际间合作的意向不断加强。近年来,受石油价格的波动、中东局势动荡、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等因素影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许多国际性会议的重要议题。各国旨在通过会议协商达成一致,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共同保障能源的正常供给和应对恐怖主义对能源设施的威胁和破坏。再次,国际能源的短期投机行为容易引发世界经济的动荡。能源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而能源的暴利性也驱使着投机行为的泛滥,使世界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此外,能源安全问题往往与政治纠结在一起,从能源领域的问题引申到政治领域的矛盾,加剧了能源市场的不稳定。
二、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
1.金融危机延误了新能源开发的进程。2005年以来,全球掀起了替代能源的发展高潮。但是,当前新能源开发仍未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大延缓了新能源开发的进程。此外,新能源开发的技术还没有实现新的突破,新能源很难在短期内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
2.消费的持续上升加大了能源供给的压力。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世界能源消费量也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消费量的加大正逐渐考验着世界能源供给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据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而2007年已达到111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供需矛盾将会对能源安全体系施加更大的压力。
3.能源争夺不利于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能源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中东一北非、中亚一俄罗斯两大板块合计储量占世界储量的73.4%,而亚太和北美地区的储量明显偏少。这种地域上的分布不均导致了对能源的争夺,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战略竞争从未停止过。
4.国际能源价格的非正常波动.影响大量实体产业的发展。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体系较为脆弱,给许多投机行为以可乘之机,能源价格的大起大落对中下游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海湾地区由于金融地位的缺失而无法左右国际油价,决定当前国际油价的仍然是美国金融界。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确立了“石油美元”的国际地位和优势,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石油价格的波动。此外,投机交易也会对正常价格产生极大的破坏,不利于与能源相关的整体产业的正常运行。
5.能源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于燃烧石油、煤炭等矿物质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推动者。当前,化石能源消费占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90%,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有可能发生灾难性后果。目前,各国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还无法摆脱对自然资源使用的依赖。虽然,各国已经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但还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对环境的破坏。
三、能源安全战略的选择
1.充分把握金融危机的机遇,确立新能源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能源安全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延缓了新能源开发的进程,但也对构建完善的能源安全体系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能源价格回落只是经济增长与能源紧缺两者矛盾激发的一种表现。恢复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有效和合理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寻求新的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根据以往的经验,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都会孕育出新的产业革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金融,目前,其经营模式和结构都面临着根本性的调整。这意味着金融业很难在短期内成为经济复苏的基础产业,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提高发达国家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地位等紧密相关,将很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繁荣周期的主导产业。
2.生产国与消费国协调统一,实现能源供求平衡。供给安全和消费安全是国际能源安全的重要表现,要尽可能地实现能源的供求平衡。从供给的一方来看,作为生产国一般根据市场上消费国愿意支付的价格来确定相应的投资规模,从而保证足够的生产能力。由于生产方与消费方总是存在着不确定的博弈,生产方一般担心中长期生产的稳定性,而需求方则要求生产方能尽可能地增加产量。这就要求生产方对需求作出正确的评估,加强各环节供应的顺畅,保障连接消费者的渠道畅通,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长期能源供给机制,同时,实现生产方利益的最大化。从需求的一方即消费方来看,消费国一般要从减少对能源的消费入手,尽可能地提高对能源的使用效率,消费方对资源消费的有效控制和节约也能有效缓和供求矛盾。供给方与需求方要相互合作,有效衔接,共同致力于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稳定。
3.倡导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能源的保障问题,必须加强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能源合作。能源安全体系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国都有共同的责任、共同的风险和利益,能源合作对化解国际能源供求矛盾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在共同的利益约束下,应加强生产国、运输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通过团体组织的纽带连接作用,把各国的利益更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当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许多已建立的国际安全体系已经与当前复杂的能源安全形势不相适应,这就要求这些团体组织适时调整计划,构建更加灵活的能源体系。各个国家还应联合起来,集中科技攻关,加快能源集体研究步伐,共同推动能源的国际合作以及新能源的充分开发利用。
4.完善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世界能源价格。能源与许多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源价格的波动会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大部分中下游产业,对产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保持能源价格的相对稳定。首先,从供给上增强能源的储备,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开采利用效率,保证能源的正常供给;其次,要抑制能源投资,加强对能源期货市场的价格控制和交易监管,理顺能源市场和价格机制,使能源期货市场变成正常的投资市场而不是投机市场,避免价格因不必要的投机行为而大起大落,弱化“石油美元”的国际影响,提高亚元、欧元等与国际能源的紧密联系,从而降低能源价格特别是油价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依赖;再次,完善政府的能源价格补贴政策,随着政府对能源价格补贴的逐步透明和减少,以及能源的稀缺性将在价格上的逐步体现,稳定能源价格应更多的表现在抑制能源价格的过快上升。此时,一些国家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实行的能源补贴政策,应以合理、公平、有效、透明为标准,弱化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此外,应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和平共处,特别是要控制和稳定中东地区的局势,用和平的手段取代武力手段解决问题。
5.加强节能环保,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把能源的使用与供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以提供经济、安全、高效、清洁的可持续能源供应为目标,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相应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的普及,积极开发利用风电和热力等清洁高效能源和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各个国家和地区要加强新能源开发的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开发技术的突破,开发出更加完善、更加适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替代性能源,使人类能真正彻底地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也彻底地解决化石能源使用所带来的污染。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亚洲、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选择或重新选择开发利用核能发电,亚洲及美国积极推动风电市场的发展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和普及,以及化石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幅开放近海油气 核电建设或将重启 奥巴马2012国情咨文高亮能源 本报记者 于欢 《 中国能源报 》(2012年02月06日
第 07 版)
奥巴马在内华达州大谈美国未来能源政策。
上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演说,能源连续第三年成为这一演讲的中心话题。随后奥巴马用3天时间出行美国5州,进一步阐述其新一年施政理念和工作重点,在内华达州和科罗拉多州,奥巴马再次将话题锁定能源,细化了美国2012能源战略。
墨湾油气大解放
奥巴马在国会演讲中首先肯定了美国近些年在化石能源方面取得的成绩。“现在美国的石油产量为8年来最高水平,同时去年我们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已降至16年来的新低。”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日均原油产量为510万桶,到2011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580万桶,增幅达14%,同期天然气产量也增加了10%。EIA预计到202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增加20%,届时美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有望从当前的49%降至38%。
奥巴马在演讲中强调,白宫将进一步解禁近海油气开发,计划开放美国75%的近海油气田,同时政府方面将继续全力支持天然气开发,并提出将为使用天然气的汽车制定优惠政策。“我们拥有可供美国使用100年的天然气资源,未来政府将采取一切可行措施继续确保天然气的安全开发。”
奥巴马透露,美国内政部将于今年6月启动墨西哥湾地区新一轮的油气田租赁竞标,计划出租的区块总面积达1500万公顷。美媒认为,这意味着2010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阴影已彻底散去,深海石油开采热潮将重回美国。
据美国内政部预测,本轮油气田出租将使美国增产10亿桶石油和4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这一消息得到了美国石油业界的一致欢迎,但美国石油协会对这一计划的执行能力持怀疑态度。
与此同时,奥巴马重申将寻求取消每年总值达40亿美元的化石燃料补贴。“与其向昨天的能源提供补贴,不如投资明天的能源。”在此之前,奥巴马曾在每年的政府预算中要求取消化石燃料补贴,但始终未在国会获得通过,石油业界的激烈反对是这项政策难以实施的最大阻力。此外,争议不断的美加原油管道运输项目Keystone XL则再次遭到奥巴马的否决。
清洁能源继续受捧
奥巴马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美国应争取在2035年之前实现85%的电力供应来自清洁能源的目标,为此美国将毫无偏见地发展所有类型的清洁能源。“一些人想要风能和太阳能,其它人想要核电、清洁煤和天然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需要所有这些清洁能源。”
在科罗拉多州,奥巴马别有用心地将演讲地点选在巴克利空军基地,这座基地是去年美国空军首次进行生物燃料试飞的场地,当地还建有一座装机为1000千瓦的太阳能电池阵。
奥巴马在演讲中提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针对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力度。主打绿色能源牌的奥巴马虽然未能给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带来革命性巨变,但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在其任期内得到快速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美国太阳能发电量已达2008年的3倍,风力发电量几乎也实现了同样的增幅,但这两种清洁能源电力在美国电力总量中的比例依然渺小。
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奥巴马政府在经济危机期间推出的刺激政策,但这一政策已于去年底到期。目前美国清洁能源的政策支持只剩税收优惠,但也面临过期窘境,其中风电优惠将于今年底到期,太阳能为2016年。业界呼吁政府延长可再生能源的优惠政策,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对此作出正面回应,明确表示政府将继续推行清洁能源的税收减免政策。
核电建设有望重启
核能是奥巴马演讲中缺失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核电将继续在美国遇冷。
目前美国31个州中有104座仍在运行的核反应堆,为美国供应着1/5的电力,但是自1979年三哩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以来,美国尚未新建任何核电站。
2010年2月,奥巴马曾宣布政府将提供80亿美元的政府贷款担保,用于在佐治亚州建设两座新的核电站,但因审批、日核危机等因素影响,该计划始终未能落实。
但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等美媒的最新报道,有确切消息显示,新建核电站的计划将在“未来几周内”扫清所有障碍,美国长达30年的核电沉默有望就此破除。
就在新电站建设传出好消息的同时,美国现役的核电站却遇到了麻烦。
美国核能监管委员会(NRC)1月31日发布报告称,美国中部和东部的反应堆恐难以承受大地震侵袭,而在此之前,监管机构认为这些反应堆不会受到地震威胁。NRC指出,这意味着美国中东部的96座反应堆必须进行新的地质测试,相应的升级改造工作将耗费大量资金,部分反应堆可能因此被迫关停。
总体而言,美媒认为,大选年的奥巴马明显表现谨慎,在能源规划中不再一味地倾向清洁能源,而是试图寻求平衡,不再排挤传统化石能源,能源领域的每一个行业都成了赢家。
中美贸易摩擦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蔓延升级
正文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2012年04月14日15:50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打印
字号
大|中|小
从贸易摩擦到产业升级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出现了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进一步蔓延升级的态势,其背后更折射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调整下中美产业冲突的常态化格局
文/张茉楠
中美贸易争端正处在高发期。恰逢2012美国总统大选,中美贸易争端频繁不可避免。但值得关注的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出现了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进一步蔓延升级的态势,其背后更折射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调整下中美产业冲突的常态化格局。
步入2012总统大选年,美国贸易保护大棒频频砸向中国企业。美国参议院3月5日通过一项修订《1930年关税法》法案,保留了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越南等国获得政府补贴商品征税的权力。而就在早前的2月28日,按照奥巴马国情咨文中的计划,美国终于启动了跨部门的贸易稽查中心。新机构成立有两大看点,一是新机构的设立将帮助奥巴马实现其出口增加目标,从2009年的1.57万亿美元,到2015年翻一番,达到3.14万亿美元;二是这个新机构将协同美国多个部门,以应对世界各地的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矛头直指中国。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与中美贸易额的上升成正比。而产业走向升级的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日益升级的贸易摩擦,这些贸易摩擦,正从原来的“中低端”领域,上升到“高端领域”。数据表明,中美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2011年全年双方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伴随双方贸易往来接触面的增大,摩擦之事自然有增无减。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全球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0)》,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继续呈高发态势,同时,以知识产权、技术性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形式出现的摩擦也不断增多,这是贸易摩擦向高端领域升级的体现。
拉锯了近半年时间的中美光伏“双反”博弈,标志着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鏖战已经开始。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亨利表示,“美国正面临失去清洁能源领导地位的危险。”
美国上诉光伏企业在破产声明中,都将公司崩溃归咎于全球需求下降及竞争过于激烈,特别是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
国际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意识到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强烈,但“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超出了“再工业化”的范畴,实质上是产业升级和“归核化”(即向设计、研发、标准等价值链高端抬升)。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来看,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美国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奥巴马不仅将其视作短期内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国内就业、刺激经济复苏、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的重要手段,从长期看,更希望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带动新一轮产业周期,并为掌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主导权、重塑美国竞争优势进行长远谋划。
而中国同样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整体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的引擎和关键所在。金融危机后,在新兴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动下,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目前中国产品在可再生能源市场已占据主要地位,2010年中国光伏产量已达16GW~17GW。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而言,中国太阳能电池等光伏产业还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尤其是越往下游(组件生产、太阳能应用产品)竞争越激烈,主要是由于下游产品生产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因此也造成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更易受到外部冲击。去年以来,外部需求大幅萎缩造成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多晶硅电池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统计显示,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除6至7家上市公司外,其余已陷入全面停产状态。
现在,对新能源的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但各国都要在有限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自然不可避免地“短兵相接”。美国已经确定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其实现“再工业化”和重塑美国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而中国也必须加快产业技术和品牌升级,重新夺回并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展望未来,中美是影响全球贸易格局走向的最重要的两大力量,这其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相互竞争。眼下,中国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积极应对外部挑战,要求我们把握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和创造市场需求,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打破贸易摩擦的制约,变“被动”为“主动”,对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温家宝:中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9亿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