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科技进步法》执法检查整改情况的报告(资料)
关于《科技进步法》执法检查整改情况的报告(摘要)
辽宁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2日)
去年以来,全省深入贯彻科技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省人大执法检查的意见和建议,紧紧围绕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一主题,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全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科技正在成为农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创新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新产品的研发,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045.9亿元,比上年增长42.4%,占同口径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7.2%,提高了3.6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12.4%,提高了2.2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科技创新的成效进一步显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76.4亿元,同比增长40.8%,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8.6%,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3.7%,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下面,就省人大执法检查提出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强化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问题
一是成立了以张文岳省长为组长的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大科技”意识,将各部门相关工作纳入到全省一盘棋。各市普遍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机构。二是实施了对市级政府科技工作的考核制度,科技工作成为省政府工作考核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类指标。三是科技创新工作被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省直有关部门采取了有力措施,作出具体安排。全省14个市都分别召开了科技大会,作出了加强科技创新的决定,制定了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部分县、区也召开了科技大会,部署落实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四是努力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科技创新工作已成为各主要新闻媒体的宣传重点。成立了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了《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奖,专项安排近4000万元资金重奖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成果创造者、转化实施者和中介服务者,调动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问题 1.进一步强化国有大中型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建立科技创新工作责任制。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截至去年年底,全省34户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占应改制企业的85%。三是推进分配机制创新。支持鼓励企业采取技术入股、研发项目经理制、按销售或利润比例分成等多种分配形式,提高研发人员的收入所得。
2.突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一是启动实施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科技部已经批复把我省作为全国唯一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试点省。在省直企业中开展了“创新型企业”创建活动,促进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沈阳机床集团等大中型骨干企业新建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63个,企业研发中心总数达到284个。三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支持沈鼓等250家企业与省内外45所高校、32个科研机构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技术联盟,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153个。四是支持企业成为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主体。2006年支持企业经费占省本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经费的94%,拉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80亿元。五是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在企业中建立了6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9个博士后科研基地,为企业培育20个抢占制高点的创新团队。工矿企业成为专利职务申请的主力军,专利申请比上年增长64.8%,占专利职务申请总量的64.5%。
3.加快科研事业单位和高校科研机构改革。一是稳妥实施科研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了省属129家科研单位的类别划分。推行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二是积极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出台了进一步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指导意见,调动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推进高校科研机构内部体制改革,促进高校科技平台相对独立建制。2006年全省高校转化科技成果878项,比2005年增长16%。
4.加快建立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制定了《辽宁省科技咨询(中介)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试行)》。大连市出台了国内首部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大连市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条例》。已着手制定《辽宁省促进和鼓励科技中介服务及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科技中介发展专项”,实施“科技中介千人培训工程”,扶持和发展一批科技骨干中介服务机构,培训各类中介人员1000多人。
三、关于突出重点、集中资金扶持重大科技项目问题 2006年省本级财政实际安排科技三项费用6.1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96.1%。按照省人大的建议,对省本级科技经费的使用进行了重大调整。
1.切入全局性创新主题,集中资金支持重点。通过公开征集重大技术需求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议,凝聚出12个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拉动作用的七个方面予以支持。一是大幅提升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解决了180个关键技术,开发了200余项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46亿元,实现利税58亿元。二是突出加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了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三是优先支持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解决了隧道掘进机的卫星定位技术等60余项重大关键技术,研制开发出PET/CT机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产品。四是加快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原有7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20亿元,增长31.2%,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3%。批准阜新高新区为省级高新区,批准筹建抚顺等6个省级高新区。本溪被确定为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特色产业基地。五是强化了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解决生产技术难题70余项,开发新产品60余项,实现新增产值35.2亿元,新增利税4.16亿元;推广新品种面积4000余万亩,实现新增产值18.6亿元。六是支持了社会发展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重点支持20项涉及人口与健康、疾病与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建设,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七是引导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现销售收入61.1亿元,税收4.8亿元。
2.针对重大技术需求,加大项目经费支持力度。围绕全省技术创新重点,集中了70%以上的省本级科技经费,组织实施了300项重大重点项目,支持重大重点项目的经费额是2005年的2.84倍。解决和掌握了超级钢控轧控冷等关键技术203项,已申请专利147项,其中发明专利97项;研制出X100管线钢、全断面掘进机、九轴五联动车铣复合中心机床等新产品8200多项,实现新产品产值900多亿元。锻制出90机曲轴曲拐毛坯样件和试制成功三峡水电站右岸机组水轮机下环等重大产品。全省石化、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3.5、0.3、2.5个百分点。3.加快计划下达进度,促进资源整合。2006年省本级科技主体计划比往年提前了4个月编制完成。去年,各市市本级科技经费的60%以上与省安排的重大、重点项目配套支持;争取到国家科技部、自然基金委科技经费4亿多元。
四、关于科技创新配套政策落实的问题 为推动《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若干规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成立了“科技创新政策推进协调组”,并根据省直各部门的职能,将落实57条政策的责任逐条明确到相关部门。一年来,省发改委、经委、科技厅、人事厅、中小企业厅、信息产业厅、地税局、工商局、国防科工办等部门分别印发了《关于推动辽宁省企业信息化宽带商务平台应用工作的意见》、《工业产业重点技术及产品攻关指南》、《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奖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级专家队伍建设工作意见》、《辽宁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支持服务平台认定暂行办法》、《辽宁省实施品牌战略工作方案》和《辽宁省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等政策性文件。2006年全省有100多户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减免6000多万元。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科技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中所发挥作用仍需进一步提高认识;二是科技资源仍需加大力度引导其向经济主战场凝聚;三是由于国家配套政策尚未完全出台,我省各项政策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四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薄弱环节;五是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等等。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科技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按照年初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重点,对人大执法检查中提出的几个方面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整改。
1.优化环境,落实政策,继续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发挥各级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加快《若干规定》相关实施细则的制定,适时颁布实施。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进一步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2.加大政府的引导作用,凝聚科技资源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汇集。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社会化的风险投资等投入体系,调动全社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加快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进一步集中科技力量,在重点领域形成科技创新的爆发力。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具有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专项,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和产品。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4.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推进企业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学研技术联盟、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团队等措施,解决企业存在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今年,要着手进行装备制造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继续滚动实施100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5.进一步加强农村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依靠科技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培育、科技惠民、农村科技服务等五方面科技行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冶金行业节能、水污染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为重点,重点攻克一批节能与环保关键技术。针对我省公共安全、海洋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和我省地方性高发疾病问题,开发灾害预警等一批新技术。
第二篇:人大代表法执法检查报告
根椐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我镇切实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的贯彻执行力度。现就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做如下汇报:
一、组织机构健全、制度逐步完善
我镇现有县级人大代表64名;镇人大代表70名。按照“便于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原则,全镇县级人大代表和镇人大代表按村
编为18个代表小组。
镇人大为进一步做好代表工作,密切同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各项代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主要是以村为单位进行联系。二是建立代表小组活动制度。在镇人大的指导下,各代表小组普遍建立了代表小组学习制度、活动制度、联系选民制度和接受监督制度,规范了代表小组的活动。三是建立代表工作激励机制。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先进代表小组、优秀人大代表给予表彰奖励;强化对依法履行职务、带头勤劳致富的人大代表的宣传报道,以激励人大代表学先进赶先进、争当人民满意的好代表。
二、代表法的学习宣传逐步深入
代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镇人大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人大代表以及政府干部,认真开展了对这一重要法律的学习、宣传和培训,使代表法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结合普法依法教育进行学习宣传,主要利用张贴标语、散发宣传资料、开办专栏等形式宣传《宪法》、《代表法》、《地方组织法》,并聘请我镇法律副校长对代表进行培训。二是结合换届选举进行学习宣传。人大代表换届前,我镇认真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代表法,引导选民按照代表法规定的代表条件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使换届选举成为群众学法用法、严把代表入口关、提高代表素质的过程。三是结合镇人代会召开期间进行学习宣传,使代表进一步明确法律赋予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四是组织政府干部学习代表法,提高其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监督和依法行政的意识。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代表法正在被人们所认知。
二、会议期间的代表履职行为逐步规范
一是镇人大认真按照代表法的要求,组织开好我镇第一届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镇人大为确保代表参加本级人代会和在会议期间履行好职务,行使好权利,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会前将会期和议程提前通知代表,并要求代表广泛走访选民,认真调查,为参会做好相关准备。由于各项工作到位,人代会的代表参会率达到了100%。二是积极行使代表职权。人大代表在本级人代会期间,都能较好地依法行使各项职权,认真听取和审议了政府、人大工作报告和财政预决算报告,紧紧围绕全镇工作大局献计献策。本届以来,在人代会上,代表共提出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29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镇人大按照代表法的要求认真做好代表议案和建议的督办,一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镇人大按代表法的要求积极组织代表开展代表评议工作,加大了监督力度。通过评议,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部分代表提出部分村社道路损坏严重等问题,镇政府立即对存在问题的道路进行了改造,为群众出行带来了方便。三是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监督激励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本届以来,全镇人大代表已全部回原选区向选民进行了述职,报告了执行代表职务的情况,接受了选民的评议,听取了选民的意见。通过述职和评议,使人大代表接受了选民的监督,密切了与选民的联系。
五、代表履职的能力逐步增强
镇人大都注重了把提高代表的履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以学习《代表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人大工作业务知识为主要内容,采取办培训班和以会代训的办法对镇人大代表进行了全员培训。二是为代表提供学习材料。积极为代表订阅《中国人大》等学习材料,使广大代表的代表意识逐步增强,履职能力逐步提高。
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部分人大代表代表意识较差,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些代表将人大代表视为一种荣誉称号,不是一种职务,不调查研究,不了解政情政务和社情民意;有的代表把人大审议当成是一般的开会学习,只作表态式的发言,说些好话、套话,不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提不出实质性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二)加强对代表的培训。对代表进行培训是提高代表履职能力的有效措施,要加强对人大代表的民主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其认清自己的特殊身份,提高民主法制和履行职务意识。要丰富代表学习培训的内容,让代表多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和人大工作基本知识等。同时,注重代表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做到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并进行必要的考核,使培训收到实效。
第三篇:关于我市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报告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
技术进步法》情况的报告
——2011年6月 日在四届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上
新民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孟宪梅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报告我市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总体情况
《科技进步法》颁布以来,特别是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自2008年7月1日实施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市政府及科技部门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贯彻执行《科技进步法》,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领导,加大了科技投入,加快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三年来,我市共开发科技项目6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和“星火计划”项目4项,省市级科技创新项目22项,获省、市科技奖励17项;专利申请110件,专利授权35件。15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家,沈阳市政府认定的高新 1 技术企业14家。示范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良种良法,农产品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的主要做法、成效有: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突出科技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精心组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全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总抓手,强化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根据科技工作发展的需要,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的科技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科技发展中重大问题。完善了基层领导班子科技绩效评价制度,把科技发展目标列入了重要考核内容。市政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意见》、《新民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推行科技特派制度的意见》、《新民市科技服务设施农业工作方案》等系列规范性文件,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科技进步法》在我市的贯彻实施。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市政府和科技部门把学习宣传《科技进步法》与增强全社会科技意识联系起来,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电视台、电台、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突出宣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等一系列科普宣传和以《科技进步法》为主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通过发放资料、建立科普画廊、推进乡村建立图书室、提供咨询等各种 2 形式,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科技进步法》,使社会各界了解《科技进步法》的立法精神和主要内容,自觉执行《科技进步法》。近三年共举办各种科普活动50多场次,参加人员近30万人次,悬挂各种宣传标语、横幅200多条,发放各种科普宣传资料3万余份,向农民赠送科技图书3000多册,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和农村科普图书室,组织30多名专家为市民和农民讲授各种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通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宣传,市、乡两级政府的科技进步意识明显增强,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三)增加科技经费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投入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增加对科技的投入。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设科技专项资金项目。三年来,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其中2009年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到位392万元,2010年到位506.6万元,增长29%。2011年财政科技经费预算计划拨款630万元,比上年增长24.5%。二是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科技局每年争取支持科技创新项目及产业化进程,三年来,共获国家及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140万元。同时,广开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五)狠抓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产业优化升级新格局
认真把握国家及省市扶持科技创新项目、推进高新产业和战 3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并以此为重要突破口,引导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年来,共引进高素质人才650名,有17家重点龙头企业成立了技术研究中心,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了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目前,新星照明有限公司的《绿色照明技术开发》、新华恒彩印包装有限公司的《新型柔印技术纸箱》、绿洲制药有限公司的《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华达牧业的《生物环保饲料》、沈新自控有限公司的《在线控制系统》等25个科技创新项目形成了产业化。形成了科技项目做强龙头、做优产品、做长链条、做大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引领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格局。
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4亿元,比上年增长60%,高于工业增长速度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比重达40.1%,比2005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比前五年提高6个百分点。
(六)深化科技特派行动,加速农村科技成果转化 2007年,新民被辽宁省确定为科技特派行动十二家试点县(市)之一。我市以科技特派行动为契机,与省市农业技术部门主动对接,在全市25个乡镇198个村,深入开展了科技特派行动。并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完善管理制度、组织科技特派团(员)交 4 流、表彰优秀科技特派团(员)等措施,不断促进科技特派行动进一步深化。
目前,全市7个科技特派团(省级1个、市级4个、县级2个)和51名科技特派员,以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把人才、技术信息和现代经营理念引入农村一线,通过24小时热线服务、田间地头指导、项目带动、科技示范、结成利益共同体等多种形式,使科技直接入户。全市已形成科技特派员+公司+农户、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户、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推进模式;构筑了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科技协会、专业合作社、科技经纪人为补充的多元化、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加速了农村科技成果转化。
1、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辐射面积扩大。目前,已建立新农寒富苹果、梁山食用菌、大喇嘛草莓、柳河沟两瓜、周坨子有机绿色蔬菜、前当堡特种鱼养殖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1个,示范面积达12万亩。技术成果辐射面积已达50万亩。其中,沈阳农大科技特派团实施的“设施农业高效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在大民屯、柳河沟等5个乡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万亩,技术成果辐射面积20万亩;特派员田秋梅在大民屯镇实施的“绿色食品蔬菜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综合运用商品苗工厂化生产、无土栽培、嫁接防病、标准化安全生产等7项国内先进技术,建立示范基地300亩,现已推广10.6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48亿元,并荣获2010沈阳市农村科技推广二等奖;特派员赵长青 5 在新农乡建立“寒富”苹果示范基地500亩,新农乡已推广1.5万亩,全市推广4万亩;沈阳农大科技特派团在大喇嘛乡建立的草莓示范基地4000亩,全市已推广1.5万亩。
2、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共引进粮食、蔬菜、林果、畜禽、花卉新品种380个,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生物反应堆应用、两瓜高效栽培、“寒富”苹果间作,水稻盘育秧、玉米化控增产等新技术170项,开发农业科技创新项目33个,争取省、市科技计划资金700万元。提升了农业科技含量,全市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
3、引领和支撑了设施农业大发展。科技特派员通过驻村科技服务到户,24小时热线服务、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为全市设施农业发展保驾护航。2009年,红旗乡80余个百米大棚因新建交工晚,加之大棚设施不健全,西红柿开花赶上三九天,普遍出现早疫、灰霉、叶霉等严重病害,面临绝产的风险。特派员赵志杰深入田间及时解决了问题,并每棚创产值3万余元。科技特派员还攻克了柳绕地区风沙土漏水、漏肥等12项关健技术,促进了设施农业发展。其中周坨子乡棚菜从无到有,如今已达3.5万亩。省科技特派员张恩平,投资500万元,在周坨子乡建立200亩有机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引领全市设施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环保方向发展。
4、培养了一支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乡土实用人才队伍。三年来,共有310名青年农民被选送到省、市农业大学学习深造。6 同时,成立青年农民大学生联谊会。青年农民大学生已成为科技致富领头人、留得住的科技特派员、土专家、现代农业的“种子工程”;四年来,科技特派团(员)和省市农民讲师团共举办培训班1200余期,培训人次达10万余人次。领办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80余个,组建专业协会18个。目前,全市农村乡土实用人才总量达65000人,其中科技经纪人1500人,均比前五年翻了一番多。
5、促进了农民增收,提升了农业科技贡献率。据科技特派员培育的300个科技示范户调查统计,增收幅度达30%以上,年人均收入超过14000元。科技示范基地和辐射区亩增收1000元以上。其中收益明显提高的周坨子乡王甸子村,单个温室大棚立体栽培年创产值达15万元;新农乡陈刚的5亩精品“寒富”苹果园,年收入达10万元;青年农民大学生高征养殖100亩乌苏里拟鲿鱼,年收入实现500万元,纯利润100万元,现已推广到5100亩。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2010年达53%,比前五年提高7个百分点。
(七)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新突破。近年来,我市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围绕新兴产业的生成、高新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科技项目的攻关等重点方面,整合和开发市内外两种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并采取了以政府为主导、优先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重要措施,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成 7 效。
目前,政府与沈阳大学,科技局及相关部门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大连工业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农科院、北京蔬菜研究所等21个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在“新民有机、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新民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工程”等15个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上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新民科技局与沈阳大洋伟业科技开发公司合作的“乡镇科技网站群信息化工程”与2010年末已投入运营。
与此同时,市政府和科技局紧紧抓住中国海创周活动和省市产学研对接会的机遇,组织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绿洲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固本益肠胶囊产业化》、辽宁华达牧业有限公司的《生物饲料及添加剂技术集成及产业化》、沈阳中海药业有限公司的《1.1抗肿瘤药物ZH6306的产业化开发》、沈阳利农秸秆燃料有限公司的《10万吨秸秆生物质发电工程》等27个重点产学研项目已投入生产。其中,生物饲料项目、秸秆生物质发电项目,分别添补了辽宁省和沈阳市空白;固本益肠胶囊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发明权。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我市推进科技进步的重要着力点。
(八)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专利技术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近年来,特别是围绕2010年《沈阳市专利促进条例》的实施,我市知识产权工作以贯彻落实《沈阳市专利促进条例》为主线,8 以促进智力成果产权化、知识产权技术产业化为方向,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和执法体系、扩大宣传、典型示范和行政执法,提高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充分发挥了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以“新民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为重要载体,加强知识产权宣传。紧紧围绕“创造、保护、发展”这一活动主题,电视台对沈阳市专利促进条例及相关指南进行了解读。深入重点企业进行宣传,并发放指导手册和知识产权挂图,增强了广大群众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参与意识。同时,以培训班为重要抓手,引导推进知识产权创造。科技局在新民开发区和胡台开发区举办了多期“知识产权工作培训班”。请专利律师、高级工程师史旭泰授课,全市重点优势行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100多家企业参加了培训,激发了知识产权创造的活力。
在绿洲制药、众友饲料、华达牧业、昌昊玻璃、日神太阳能等5家企业进行了“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试点工作,为全市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进行示范引导。建立了档案和专利技术管理制度,规范了执法程序。并会同工商、公安等多家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对胡台镇路路服装厂擅自使用“皮尔卡丹”商标等多次违法案件进行严肃处理。并参与了沈阳市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专项行动,进一步促进了专利技术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二、存在问题
我市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同时 9 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技进步法》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公众知晓面尚有一些差距,企业和农村还有一些死角。
二是科技人才短缺,尤其是创新型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一些企业的科研人才也极度匮乏。
三是科技投入尚显不足,市政府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没有达到占当年财政预算支出1%以上的法定要求。
四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用于研发的资金比例太低,60%以上的企业无技术研发机构、无研发人员、无专利技术,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弱,更谈不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五是乡镇级科技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网络尚不健全,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六是农业科技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强烈需求,特别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科技信息入户的“数字鸿沟”和“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解决。
三、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我市今后科技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总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围绕新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和当前重点工作,准确把握科技的切入点,继续坚持创新导向;继续坚持需求牵引;继续坚持统筹兼顾,统筹政府引导和发 10 挥市场机制作用,统筹市内外两种资源,统筹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环境建设作为根本任务。为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升级优化,提供引领和支撑。
(一)进一步加大科技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要进一步提升对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制定科技工作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使科技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全民科技意识,着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企业科技进步。
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点,通过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支持和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各类研发机构,特别要引导和鼓励纳税大户和主要行业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打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并通过科技立项、实施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开展创新型企业活动、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支持企业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等积极措施,加快科技创新能力的集成和辐射,大幅度提升工业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 11 和产业化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以突破制约我市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薄弱环节为切入点,超前部署和稳定支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推进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夯实科技发展基础,为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奠定条件基础。
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两个层面,以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各种科技服务平台,同时要超前谋划信息共享平台、社会化网络化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深化科技特派行动,加快推进新民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四)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要注重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切实解决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一是要重视科技人才培养。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构,与国内外高校合作,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强化科技人才知识更新和储备,改善科技人才结构、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二是要引导和激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并在申报科技项目和争取科技经费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和推荐。三是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对一些在科技研究、技术创新、专项发明,并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和组织,12 给予以奖励。四是继续推进青年农民上大学行动,加大对农村乡土人才培养力度。五是依法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落实各项政策,用事业、用环境留住人才,使他们能安心、善创造。
(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项目资金管理措施。市政府要按照“预算列足、拨付给足、科技部门用好、财政监管到位”的原则,依法提高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以及科技部门工作经费的投入,依法依规达标,为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要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休、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通过增加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吸引金融资本更多的投向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积极推动资本与技术更好的结合,发挥科技资金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六)进一步完善科技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要进一步完善我市科技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技术创新成效等纳入绩效考核内容,不仅注重对企业产值效益的考核,更应重视企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考核,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要加强对相关部门工作的协调,做到各司其职,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合力。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执法检查报告
根据上级委托,经主任会议研究,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会及相关部门人员、部分县人大代表组成执法检查组,对《水土保持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现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水土保持法》所取得的成绩:
1、我县贯彻《水土保持法》组织领导得力。
县人民政府将贯彻《水土保持法》,防止水土流失列入县人民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专门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做到专人负责。结合我县实际,制定长远规划,分期实施。
2、狠抓《水土保持法》学习、宣传工作。
近年来,县政府将《防洪法》的学习,宣传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我县“四五普法”工作,不仅组织业务人员学习,还在乡镇集市,采取出动宣传车、利用广播电视宣传等办法,进行广泛宣传。近三年以来,举办讲座15场次,悬挂横幅200余条,印发宣传材料5万余份,广播宣传20次,电视讲座10次,受教育群众达15万人次。
3、县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针对我县地形较复杂,托什干河及南北山洪水冲刷严重,而我县财力不足的实际,县政府及主管部门制定出长远计划,立项上报,争取上级支持,积极筹措资金,采取各种防范措施,防止水土流失。近四年,我县投入资金63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0万元,自筹538万元用于保持水土工作。建成10公里防渗渠,以减少洪水冲刷的危害。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几年来,县政府利用春季植树造林,在托什干河两岸及南北山防洪地段营造防护林一万余亩,有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县政府在学习、宣传、贯彻《水土保持法》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与我县实际,与《水土保持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学习、宣传《水土保持法》仍然不够,虽然县政府及主管部门进行了广泛宣传,但不够深入,覆盖面不广。因此,群众及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仍然不强。
2、各乡镇政府对《水土保持法》认识不高,危机感不强。近几年以来,我县阿合雅,阿卡塔格,阿克托海,英阿瓦提,牙曼苏等乡镇受洪水危害较为严重,但采取防范措施不力。
3、主管部门到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有待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还未纳入法制轨道。各乡虽然也采取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但因财力不足,效果不明显,也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增加农民负担。
三、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法》的学习、宣传工作。县政府及水利部门要抓住四五普法的有利时机,狠抓学习,加大宣传,常抓不懈。
2、要加强领导,强化学习、宣传,形成人人关心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水利部门要在贯彻好水土保持法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措施,加大执法力度。
3、县政府及水利部门要重视调查研究,针对洪水冲刷严重的问题,制定长远规划,争取上级支持,积极筹措资金,采用县财政适当补贴,农民投工投劳的办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第五篇:科技进步法实施情况自查报告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自查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贯彻实施情况的通知》,结合我局实际,对照检查内容,认真地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及做法
(一)深入宣传,营造了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氛围。《科技进步法》颁布以后,特别是修改后的《科技进步法》颁布以来,全林业系统各单位把学习宣传《科技进步法》与增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联系起来,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召开科技工作专题会议、开展送法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新《科技进步法》、《林业生产经营实用技术》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与广大群众了解了《科技进步法》的立法精神和主要内容,进一步树立了新思想、新观念,增强了法律法规及林业科技知识,提高了科技先行意识,营造了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科技推广应用,促进成果不断转化。我局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贯彻实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先后成功进行了侧柏 营养袋育苗、紫穗槐人工采种育苗、扦插育苗、两段育苗及绿化树种的引种栽培,积极推广ABT生根粉、高效保湿剂等新产品在各项造林工程中的应用,广泛应用混交林营造、覆膜造林、截杆造林、沾泥浆造林等林业生产技术,坚持适地适树,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断提高造林成效,促进了林业三大效益的发挥。同时,建立红枣科技示范园和大扁杏示范基地,长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消化吸收推广转化了包括红枣矮化密植、微灌、山杏高枝嫁接、丰产培育、无公害防治等大批实用新技术,并引进“梨枣、雪枣、骏枣、赞皇”等8个新品系红枣,引进“优
一、龙王冒”等高产、质优的大扁杏新品种。科技推广应用及成果转化对林业建设的支撑力度明显增强,进一步推动了我县林业事业的发展。
(三)健全体系,人才作用得以发挥。
截止2009年底,全系统共有在职干部职工132人,其中有林业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28人,技师12人、助工、技术员等初级职称35人。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是推进林业发展的基础,一直以来,我局把人才资源的开发作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的首要任务,不断完善科技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训实用技术人才,制定各类科技人才能发挥作用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才投身林业建设主战场,较好地发挥了科技人员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意识仍需加强。
《科技进步法》学习和宣传的广度、深度不够,公众知 晓面尚有些差距,科技意识较为淡薄,对科技进步的有关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口头科技”的现象仍然存在,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科技人才较缺,引进比较困难。
全系统现有技术干部知识老化,人才严重短缺,“断层”现象比较明显。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研发、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具有科技领军能力的人才更是稀缺,承担科技项目的主体缺乏。由于我县经济欠发达,对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人才吸引力部强,引进的难度较大。
(三)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由于科技创新投入见效周期长、风险大,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不足,真正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经费不多,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
(四)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有待加大。
虽然林业技术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总体规模还不够大,缺乏创新型项目,发展后劲不足,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由于体制、机制、融资等多方面的制约,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消化、吸收,成果转化力度有待增强。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举办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科学技术进步法》,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科技方面的方针、政策,宣传“科教兴林”战略,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依靠科技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注重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切实解决科技队伍脱节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才流失;加强对中青年骨干科技人员的培养和使用,落实优惠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实用,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林业科技人才队伍,促进我县林业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对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把科技事业费、科技研发经费纳入预算并兑现落实,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积极投入科技事业,使他们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同时,继续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 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的科技投入新格局,切实增加科技投入。
(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要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利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结合我县林业产业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成果转化模式,不断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规模。在研发经费提取、科技项目立项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鼓励我县 “两杏产业、红枣产业”做大做强。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普及,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不断提升科技攻关能力。
子洲县林业局 二0一0年三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