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创建“四无”乡镇夯实基层信访工作基础
积极创建“四无”乡镇
夯实基层信访工作基础
为了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县“大调解”工作会议部署,我镇本着“依靠基层、调动基层、提高基层、发挥基层”的原则,大力开展以“无进京上访、无到省集访、无来市重复集访、无信访积案”为主要内容的“四无”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广大信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至11月底,全镇有92%的村(社区)达到“四无”标准,基层信访工作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基层处理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为全镇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强化责任意识。
为切实增强基层党政领导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我镇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一是在导向上明确。年初,分管政法的书记在全镇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明确表态,要一如既往地重视信访工作、抓好信访工作;镇党委领导班子率先垂范,通过下访和实行疑难信访案件、重点信访人员包案,影响和带动基层领导干部重视信访,促进信访工作深入开展。二是要求上具体。我镇专门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四无”乡镇创建活动的通知》,就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三是目标管理上严格。对处于全镇信访工作实绩后几位的村(社区)实行重点管理。7月初,召开全镇重管及上半年信访量较大的村(社区)座谈会,指导、督促他们强化责任、制订措施、改进工作,尽快脱掉重管帽子。四是营造氛围。通过与媒体联动,大力宣传信访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特别是注重宣传基层重视信访、做好信访的鲜活做法与经验,营造了有利于信访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
二、搭建工作平台。高标准搭建起我镇接访平台,让上访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是创建“四无”示范乡镇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推动我镇信访接待室建设,一是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重大信访问题督办、领导约访、综合接访事项转办督查等一整套基层信访工作规章制度,并将其装订成册。二是规范工作流程。对基层登记、受理、反馈、督查、上报等各个环节都制订了工作流程,并公布上墙,全方位推进信访规范化办理工作,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目前,全镇信访接待室已全部建成运行,全部实现了“八有”(即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分管领导、有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有办公室、有接待室、有领导接待日安排、有信访档案柜、有制度上墙)。
三、建立长效机制。
为切实提高基层处置解决信访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建立了领导有力、责任落实、反应灵敏、处置到位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基于此,我镇立足于信访工作的实际,从强化领导、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着手,把大信访工作格局向基层延伸拓展。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各村(社区)均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任组长,切实履行维护本地社会稳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领导班子成员对信访工作负有“一岗双责”的责任,既要做好分管工作,又要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对重点信访问题,实行一“五包”责任制。二是建立不稳定因素排查和矛盾调解机制。今年以来,我镇把信访工作网络逐步向村组延伸,目前,各组有信息员,村有调解员,镇有专职信访干部,全镇34个村(社区)全部达到村村有信访调解组织和有信访办公室的要求,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反应灵敏、快速传递和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预警信息报告系统。对排查、筛选出的重点信访苗头隐患,实行“三确定”,即:确定包案领导、具体办案人和结案时间,确保有排查、有解决,排查和解决工作同步进行不脱节。三是建立联合接访机制。按照信访工作格局要求,实行“三个统一”的工作机制,着力推动乡镇建立联合接访机制,即:统一集中接访。确定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群众信访量较大的相关职能部门入驻中心,选派干部常年接待来访群众,集中受理群众诉求,协调处理信访问题;统一运行机制。按照“统一登记、分类接访、综合协调、各负其责、督办落实”的要求,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口径答复,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统一工作管理。由镇综治办牵头负责信访接待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调度、综合协调、绩效考核等。四是建立跟踪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机制。全镇专门设立了督查小组,负责对重大、疑难信访事项办理进行督查,促使大量基层信访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同时,对落实信访工作责任不力的人和事实施责任追究。
四、提高队伍素质。
“四无”示范乡镇创建活动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关键在于基层从事信访工作人员的素质。为切实提高基层信访工作者素质,我们一是政治上关心。对在处理信访工作中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提名担任社干部或村两委成员。二是业务上锤炼。每季度集中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根据信访工作形势发展需要,参学对象逐步从乡镇向社区、村组延伸,重点学习《信访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把岗位练兵作为重点,以开展创信访工作四个“十佳”活动为载体,在全镇信访系统营造一种“人讲称职、事争一流、克服一般、追求卓越”的良好工作氛围。
金城镇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第二篇:如何夯实基层信访工作基础
如何夯实基层信访工作基础
乡镇(街道)是整个信访工作的基础,只有从制度化规范化入手,才能夯实这个基础,提高治本控源和超前化解矛盾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减少群众重复访、越级访、集体访的发生。2004年浦江县白马镇、义乌佛堂镇、武义县桐琴镇的信访规范化建设试点,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初步经验和思路。
一、我市乡镇信访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全面推进“一把手工程”建设,建立以责任制为核心的信访工作领导机制
2004年,我市层层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在乡镇,一是明确信访工作一把手负总责,把信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专题会议,分析信访形势,排查稳定隐患,逐件明确具体责任人,抓好落实,对于平时反映出的一些重大问题,疑难问题和信访老户,党政一把手直接过问,领导包案处理。二是健全完善了领导处理来信来访制度,坚持和健全领导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以及督促、协调和包案处理重要信访问题制度。三是结合市(县、区)领导下访约访活动,建立了乡镇领导接待日制度。如浦江县白马镇建立镇村两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镇本级由书记担任组长,分管政法、信访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建立了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分管领导不仅要具体调处信访件,还要对全镇信访件进行协调督查,确保各项信访制度落实。村级则建立以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农村工作指导员和村治保调解主任为信访信息员。
(二)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办事程序,建立长效的信访工作运行机制。新的《浙江省信访条例》颁布后,我市有关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改变就信访抓信访的思维模式,从探索调处办理信访件规律性入手,来制定完善乡镇信访工作制度,规范信访办事程序。
1、建立规章制度。如浦江县白马镇、义乌市佛堂镇制定完善了信访工作目标责任、信访办公会议、信访接待日、领导包案处理信访事项、信访事项限期办结和突发上访事件应急处置、村指导员信访苗头和矛盾排摸上报制度以及信访工作考核奖惩制度等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使信访工作有章可循,以制度规范信访行为,掌握信访动态和工作主动权,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确保信访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2、规范办事程序。统一、简化、高效的信访办事操作规则,是调处、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为了改变以往信访工作来信转转、来访劝劝的传统做法,适应当前的信访形势,有关乡镇制定了统一的来访接待、来信办理规程,按照程序规范化操作。按照“分级负责、及时办理、办则必果”的原则,对每个上访人和每封来信都从登记、交办、调处、复核、归档等五个工作环节进行规范,每个步骤明确规定办结时间,提高信访件办理时效性。对所有信访件建档立案,一人(事)一案,内容包括受理登记表、交办单、反馈单及相关资料等,既是以后备查的依据,又是工作经验的积累。
(三)以创建“平安信访”为契机,探索和创新基层信访工作新途径,建立信访联合接待机制和信访工作全过程管理机制。武义县桐琴镇为解决信访“无口可归”或“条口难归”的问题,推进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成立由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劳动保障所等有关单位参加的信访联合接待机制,集接访、咨询、调处、反馈于一体运行,克服信访工作“单打一”的被动局面。同时,将信访组织网络延伸到村,把乡镇“365”服务窗口开设到村。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的作用,把他们的照片、电话号码及有关办事程序、办事范围、办事期限张榜公布,规定周六上午全体农村指导员到村下访服务,与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起在村主要路口打出“周六服务日”横幅,接待群众来访,把信访窗口办到村民的家门口,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形成信访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义乌市佛堂镇则以“联村访户”活动为载体,建立每月制度化的排查、控制、接访、处理、报结信访日常工作机制,把信访责任落实到联村干部。
(四)强化监督考核,建立以责任追究为重点的信访目标奖惩机制。这三个乡镇都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以责任追究为重点的信访管理奖惩机制,实行必要的有效的监督考核。首先,实施信访工作目标管理,将信访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如义乌市佛堂镇提出通过“两会两访两落实”(即排查、处理汇报会;领导下访、干部上门访;落实排查、处理责任制),实现“两无两少一下降”的目标,即无重大集体访、无越级访,把重复访、越级访控制在20%以内,信访总量稳中有降。其次,加强信访工作的督查督办,按照规定时间办理办结信访件。第三,制订和实施信访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度,把领导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乡镇、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社会稳定、农村基层党建考核和评比先进挂钩。
二、推行乡镇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初见成效
浦江县白马镇、义乌市佛堂镇、武义县桐琴镇3个试点乡镇推行信访规范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有: 1、进一步明确了乡镇基层信访基础工作目标,提高了就地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开展乡镇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的目标是降低重复来信来访率、越级上访率和集体上访率,提高初信初访的办结率、息访率和上访群众的满意率,目的是让广大干部树立信访工作的“日常观”、接待群众上访的“有理观”和解决信访问题的“实事观”。从几个试点乡镇的经验来看,通过乡镇信访规范化建设,信访办的地位和作用突显出来,形成信访“有人管事、按章理事”的良好格局,信访人知道反映问题的场所,承办人及办结时间要求后,改变了以往到乡镇动不动找书记、乡镇长的现象。有了工作目标和工作机制之后,办理程序从登记受理、交办、调处、复查、办结每个阶段都有时效要求,同时,考核制度与干部任用、年终奖惩相挂钩等目标管理责任追究措施,促使乡村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办理信访件,提高初访调处成功率,一改过去拖三拉
四、久拖不决、久访无果现象,大大提高了乡镇干部解决信访问题的责任心,有效地提高就地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如浦江县白马镇1-10月共登记受理信访件81件,除7件还在调处之中外,有明确调处结论的74件,其中已经解决、信访人签名表示息访的68件,已解决到位发信访问题告知书的6件。
2、建立健全了基层信访工作网络,有效探索和创新基层信访工作的办法和途径。乡镇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巩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信访工作网络。有关乡镇建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兼任组长,配齐配强了信访办工作人员,挑选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志担任信访干部,建立信访信息员队伍,并将组织网络延伸到农村。信访联合接待机制、信访工作管理机制的建立,促使综治、司法、信访等部门在职能上得到了融合,网络上得到了组合,力量上得到了整合,工作上得到了配合,信息上得到了汇合,有利于服务群众,真正方便百姓,有利于上下联动,提高办事质量,有利于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增强维稳控制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3、依法规范了信访工作行为和群众信访行为,进一步推进了基层信访工作法制化建设。控制信访源头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基础,也是解决信访问题和减少群众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的关键。乡镇工作直接面对老百姓,是各类矛盾的集中点,纠纷的易发区,是产生各类信访问题的源头,要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必须依法规范乡镇信访工作行为和群众信访行为。通过信访工作公示制,设置信访工作人员监督岗,上墙公布信访工作人员照片及工作职责,人员照片上墙、制度上墙、办事程序上墙,明确基层干部信访工作人员职责和信访人员的权力与义务,真心诚意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推进了乡镇信访工作法制化建设。同时,通过实施“联村访户”民心工程,每月定期的乡镇领导接待日、民情分析表、周六农村工作指导员下访服务日、记民情日记、百姓卡等民情系列活动,促进了乡镇工作重心下移,信访工作关口前移。如桐琴镇通过农村工作指导员周六下访服务日,接待群众来访500余人次,当场解决问题160起,46件承诺限期解决。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思路的几点思考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乡镇信访工作和乡镇信访规范化建设中有“三难”。
一是解决处理难。在信访问题处理上,有的信访问题解决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上的依据,或法律政策上的规定有些互相矛盾,有的规定与传统习惯及多数群众接受程度相差甚远,这些信访问题的解决难度非常大。如“农嫁女”问题,因土地征用费得不到村民待遇而上访,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乡镇政府,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妥善的解决政策和办法。在上访形式上,有一些上访群众依法信访的观念淡薄,达不到其过高不合理要求,就采取过激行为,以迫使基层政府为平息事态在一些信访问题的解决上作出某些让步,谋取利益最大化。对于异常访行为缺乏过硬的处置手段,特别是对一些违法的上访行为,对一些无理信访老户的越级访、重复访、纠缠访,没有使其息访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在上访内容上,不属于乡镇受理范围而应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事项,尽管已反复告知,上访人仍然要走上访之路,相信上访,不相信法律,对这些群体的重复访、纠缠访目前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二是协调调控难。现行法律法规授权乡镇一级政府的职权有限,许多信访问题需要到具备法定职权的部门去解决,乡镇很难开展协调。法律规定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乡镇政府对村委会或由村民讨论决定事项中不合理问题,缺乏纠正机制和调控力度,以致因此产生的上访问题往往难以解决,或者要化费很大的精力。
三是“稳控难”。有些无理上访者往往在重要政治活动或节假日期间择机上访,对这些人除了做好思想疏通和宣传解释工作外,只有适当进行稳控工作。但这些人往往反控能力很强,乡镇干部疲于应付。这些人还往往钻信访考核的空子,反复去京赴省来市上访,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对人不对事,恶意上访,让乡镇扣考核分,让乡镇干部扣奖金。对于这些上访人北京一个电话,省里一个电话,乡镇就得反复派人去接。“去京赴省兜一圈,回程还要你掏钱”。对于这些人往往人接回,但事又难解决或不好解决,反复折腾,很难控制。
总结我市的乡镇信访规范化建设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今后乡镇信访规范化建设必须从四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信访“窗口”建设。信访窗口,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提高“窗口”的服务水平,提高干部的接待和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办理每一封群众来信,文明接待每一位来访群众。建立接待受理、交办、办理、督促、反馈、建档等一套完整的机制,使乡镇的信访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二)完善排查机制。要把“等客上门”和主动服务结合起来,在搞好“窗口”接待的同时,建立定期不定期的信访问题排查制度,把可能出现的信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对于排查出来的问题,应该或可能解决的,要继续实行领导、责任部门包案处理,不仅要包处理包解决,还要包结案包息访。
(三)规范信访工作和信访行为。切实提高乡镇依法行政的水平,规范信访工作,对于因违反有关规定引发上访,或致使信访问题久拖不决的责任人要追究责任。同时,要依法教育引导群众规范信访行为,遵守信访秩序,把信访工作纳入依法管理、有序运行的良性循环轨道。对上访中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处置。
(四)积极探索规范乡镇信访工作建设的新路子。要认真分析研究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新情况,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特别是对老上访户的无理访、重复访、越级访、纠缠访的处理,当前要和信访问题终结制结合起来,完善信访工作考核办法,通过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依法依规处理处置信访问题的良好机制。(课题组成员:方强洪 童善星
汤晓元 吴惠芝)
第三篇:创建“四无”乡镇工作汇报
**镇创建“四无”乡镇工作汇报
区信访局: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镇高度重视“四无”乡镇的创建工作,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集中排查到位、包保稳控到位、信息畅通到位、责任明确到位,认真抓好信访维稳工作。
一、思想认识到位。我镇党委政府遵照相关文件精神和区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的批示精神,牢记“信访稳定工作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充分认识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信访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工作到位。实现了“无进京非正常上访和重复访、无进京集体访和来省重复集体访、无历史遗留信访案件、无因信访问题引发的有影响事件”的工作目标。
二、集中排查到位。我镇针对各村(居)、镇直各单位可能引发集体上访特别是进京上访的信访隐患,在前一阶段集中排查的基础上,做到每天排查一次,不漏一事、不漏一人。对排查出的各类信访隐患,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做到有责任单位、有专人处理、有解决时限、有包保措施,全力予以化解。
三、包保稳控到位。我镇对可能发生进京上访的人员,严格落实包保稳控责任制,将人员稳控在当地。对摸排出的包案案件,实行镇、村(居)、单位联包,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天必须向包案领导汇报稳控信息。对重点人员要组织人员实行“三班倒”监控,做到信访人动态时刻在掌握之中。发现精神病人及时送医院治疗。包案领导干部深入有关村和单位,督促检查稳控措施落实情况。
四、信息畅通到位。奥运会期间,该镇各村(居)、镇直各单位加强信访值班制度,确保信访信息畅通。实行“零报告”制度。每天下午3时,信息报表由包村干部和包案领导签名后报至镇信访办,镇信访办及时做好记录并上报区信访办。遇到紧急、重大信访信息,必须做到随时获悉、随时报告并及时上报镇主要负责人。同时要求各村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在岗在位,手机要二十四小时畅通,外出必须向镇主要领导请假。各村各单位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组,随时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和可能出现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事件。
五、责任明确到位。我镇党委(扩大)会研究决定:凡在奥运会期间,发生到区上访的,对责任单位负责人和包保责任人通报批评,并责令其向镇党委政府作书面检查;对越级上访,特别是赴省进京上访,将对责任单位负责人和包保责任人给予处分;对因摸排不彻底导致赴省进京上访或因调解不用时导致民转弄案件、群体性事件发生,将将依照有关规定,严格追究包案领导和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责任人的责任。
**镇人民政府
第四篇: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是
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是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给我们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新机遇、新活力,也带来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高发、多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相互交织中做好群众工作、处理好社会矛盾纠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我们红眼川乡以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乡住村帮扶活动为抓手,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先后组织开展了5次不同主题的干部下乡住村帮扶活动,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8111件,整理出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及建议3624件,其中已整改落实2420件,正在整改和规划落实的有1204件。目前,全县农民群众心齐气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形势和谐稳定,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面对面”宣传,使群众充分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群众对政策的理解、拥护程度,决定政策的落实力度。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发现,因群众不了解、不理解而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常常发生。广灵县是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全县农业人口占80%以上,受历史及客观因素制约,工业经济规模小不发达,农业生产要素分散效率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在贫困地区很具有代表性。在推进全县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县委定目标,政府抓落实,但真正实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全县每个乡村各有优势,影响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也不尽相同,面对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群众了解不了解,买不买账,他们在想什么,准备怎么做,具体到每个农村发展的亮点在哪里,中长期发展怎么规划,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全县总体发展目标的落实程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中,10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每次都要在所帮扶的村住上几天,组织召开群众见面会,与群众面对面座谈,广泛深入讲解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将党的方针政策、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原汁原味、完完整整地交给群众,让群众及时了解、入脑入心,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共在农村开展政策宣传活动2700余次,宣传对象涉及 4.2万户、8万余群众。与群众面对面,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推动了党在农村多项政策的深入落实。
二、“心贴心”交流,使群众的所思所盼成为决策的依据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群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温家宝总理也指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不是恻隐之心,而是政治责任;不是策略安排,而是价值取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要求。”在下乡住村中,全体下乡干部始终带着感情,真正融入群众之中,与群众说得了话,交得了心,干部与群众感情增进了,距离拉近了,关系密切了,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他们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广泛收集社会信息,敏锐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及时捕捉和把握群众的呼声、需求、心理情绪以及各种负面的矛头倾向,获取群众所思所盼、所喜所忧的第一手资料,收集民意,倾听民生,汇集民智,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梳理归纳,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民主
决策、依法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建和修缮了学校,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投资2.6亿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45个,在9个乡镇新建了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实现了校舍安全全覆盖;招聘特岗教师300余名,充实了师资力量。全县学校软硬件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教。同时,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保了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手牵手”帮扶,使群众的困难、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我党从建党之初就舍弃特殊利益,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党的根本宗旨。这不仅是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住村帮扶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千方百计解群众疾苦、帮群众急需、化群众忧愁、为群众办实事,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与180个行政村建立了定点长期住村调研帮扶对子,针对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实行“手拉手”帮扶。在春耕备播时组织了“千人万户大调研,关注民生促发展”主题活动,入农户,摸实情,做好规划;在夏初遭遇旱灾时组织开展“保播种,保民生”万人抗旱活动,干部与群众心连心,冲锋在前;在秋后农闲时组织了“抓农廉、强党建、千人住村谋发展”主题活动,规范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农历岁末年初组织了“进万家门,解万家难,暖万人心”帮扶活动,逐户访寒问暖,总结当年,谋划来年;在“十二五”开局之初又组织了“弘扬右玉精神,争创时代先锋”主题活动,在帮助群众、服务群众的同时增强干部的群众观念,设身处地多为群众着想,遇事不是站在群众之上,而是站在群众之中,不是站在群众的对立面,而是站在群众一边。在下乡住村帮扶中,每年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000余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脱贫难等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四、“肩并肩”劳动,使群众的艰难、艰辛成为干部转变作风的砥砺石
我们党90年来的历史,就是党同人民群众共克时艰的奋斗史,是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发展史。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也正是在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只有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群众才会从心底相信党,拥护党,各项工作才能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干部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要求下乡住村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下乡住村的县乡干部在与群众肩并肩劳动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群众是衣食父母”,也深深体味到了群众的艰难、艰辛,思想真正受到了触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更牢固了,锤炼了党性,转变了作风,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群众高兴地说:“老八路的作风又回来了!”过脑经心的亲身劳动体验,是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换来了干部由衷的爱民情怀和服务意识。干部们争先恐后结对帮扶全县142名孤儿,两年来帮扶款物折款共20多万元;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累计捐资439万元建成了涉及6乡镇、总面积4159平方米的16所农村康乐院,现已供养农村五保户126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五保户的生活状况。
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使干部下乡住村这一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方式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在推动常态化、系统化、制度化和力戒形式化方面下功夫。
第一,干部下乡住村要常态化。干部下乡住村要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坚持不懈,长期开展。既可根据季节安排,又可按照要求安排;既可普遍安排,又可根据专项任务安排;
既可逐村进行,也可根据特殊情况在部分村进行。总之,要使干部下乡住村成为一项经常性的活动,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去,哪些村急需就先去哪些村。既不能为“装点门面”而敷衍应付,也不能时断时续、半途而废。
第二,干部下乡住村要系统化。一要上下联动。既需要县乡干部下乡住村,也需要上级领导干部抽出一定的时间下乡住村。这样能使各级干部及时了解群众衣食住行、体察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从而增强各级领导决策的针对性、准确性。同时,也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教育群众、帮助群众、鼓舞群众中得到锻炼,转变作风,增强履职的主动性、有效性。二要进行延伸。将干部下乡住村这一做法延伸到住厂、住校等等,把做好群众工作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群众工作全覆盖。
第三,干部下乡住村要制度化。一是建立长期定点住村帮扶制度。将住村地点、人员,帮扶的目标任务,不同层级干部住村的时间、具体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特别要强调坚持“四要四不”:即要坚持住在农家,不住村委会;要坚持轮流在农家吃派饭,不在村集体吃;要坚持住村时间,保证时间不减少;要坚持办好事、办实事、真办事,事事有记录,不敷衍了事。二是建立干部下乡住村督查制度。成立专门的督查组,采取抽查、听取汇报等形式,随时对住村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防止个别干部图形式、走过场、敷衍应付现象的发生。三是建立干部下乡住村评比表彰制度。对下乡住村坚持得好、实事办得好、群众工作做得好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并优先提拔重用,对下乡住村表现差的干部严厉批评。
第四,干部下乡住村要力戒形式化。坚持做到一不兴师动众。不论哪一级干部下乡住村,都要轻车简从,只做事不扰民,除必要的引路、介绍情况人员外,杜绝前呼后拥、层层陪同。二不蜻蜓点水。要严格执行下乡住村制度,真下乡、真住村,沉得下、住得稳,不搞应付、不走过场。深入了解群众所想、所思、所盼,真正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三不增加负担。既不增加乡村负担,也不增加群众负担;吃住在农家,足额付餐费、住宿费;搞活动、办事情,不摆架子,不劳民伤财,简单行事,实在办事。四不虎头蛇尾。每次下乡住村活动,都始终如一地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有布置、有要求、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有奖惩,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不前紧后松、半途而废。
第五篇:夯实基层综治工作基础
夯实基层综治工作基础
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9月28日,中山路街道党工委肖书记参加了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会后,及时召开了管区综治委主要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了电视电话会议的主要精神,对目前乃至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街道综治办要尽快吃透上级精神,结合管区的实际,马上开展调研活动,推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拓宽街道综治中心的工作平台,充分发挥了基层综治组织在平安建设以及社会管理中维护稳定和保障民生的双重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基础建设,注重在调整和充实“六位一体”的基层综治组织上下功夫
街道以社区工作站为依托,成立了社区综治工委,并在旅游景区成立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综治工委下辖调解、帮教、普法、巡逻、消防、国家安全、安全监管和治安信息“八位一体”基层综治工作组织,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是以劈柴院景区为平台,涉及劈柴院、火车站广场和栈桥三大区域的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综治工委和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在街道综治委的领导下,负责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各项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街道大力推进综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发挥社区工作站的力量,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和备勤机制,完善了社情监测和研判协作机制,拟建立履行职责和治安状况评价机制,完善配套保障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
三、积极发动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由街道综治办公室牵头,由六个社区综治工委和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为抓手,深入辖区单位和居民片区进行调研。积极听取辖区单位和居民对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的紧密联系,定期召开有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参加的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积极发动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参与日常综合治理工作。
四、积极协调辖区职能部门参与社会管理工作
街道综治办公室以居民民主议事会为抓手,定期组织居民座谈,及时发现民事纠纷和潜在的民事纠纷苗头,与公安、司法、劳动、城建、计生和民政等部门联合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发生的民事纠纷及潜在的民事纠纷苗头,共同协商解决,为存在民事纠纷的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了“统一受理、归口分流、催办督办、跟踪回访”的运转流
程。
五、以关注民生和保障稳定为目标,开展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街道立足于老旧城区困难居民多和紧邻青岛火车站流动人口的现实,扎实推进“明锁换暗锁”等惠民工程和“平安中山”综合治理行动,积极吸收困难居民参加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并发放一定的巡逻补贴,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治安巡逻力量。
六、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安综治工作,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自管”的转变
街道以六个社区综治工委和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为抓手,深入辖区单位和居民家中宣传社区治安综治工作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支持或参与社区治安综治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辖区单位、社区居民与社区综治工委良性互动的群防群治组织。
七、加大社区治安巡逻力度
街道综治办公室积极动员社区居民、离退休人员、低保人员和流动人口等参与社区治安巡逻队,严格按照每一万人口巡逻力量不低于15人的标准,由社区综治工委负责组建了6支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全面建成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八、全面做好“三大群体”的管理服务工作,抓好社会
矛盾的源头预防
街道在建立健全了城市边缘群体、犯罪高危和社会特殊人群“三大群体”的动态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三大群体”管理服务的新思路,由街道综治中心牵头,司法、信访和公安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深入“三大群体”人员家中进行谈心,从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帮扶,力争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
九、加强综治信息员队伍建设
街道以社区综治工委为依托,由每个社区的治安巡逻队员兼任综治信息员,为每一名综治信息员配备一个小本子,在开展治安巡逻的同时开展综治信息收集,及时记录并上报存在的治安隐患,实现了综治信息员队伍建设由单纯的增加人数,向适度扩大队伍与注重工作质量并重的转变,切实加强了综治信息员队伍建设。
十、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实现“六个进一步”目标 街道在加强水管理职能探索工作上,不断加强社区综治工委建设,扎实推进社区治安综治工作,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维护和谐秩序能力,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基层维护社会治安的能力,力争在两年内实现“六个进一步”目标。
中山路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