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严格规划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严格规划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13]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矿产资源规划是落实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加强和改善矿产资源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勘查开发活动、维护矿产开发利用秩序的重要依据。为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矿产资源规划,国土资源部制定颁发了《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5号,以下简称《办法》)。为了贯彻落实《办法》,严格规划管理,更好地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落实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制度,主动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矿产资源管理
(一)统筹协调规划编制工作。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依据《办法》规定的矿产资源规划编制职责,统筹安排规划期内本行政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制定规划编制工作计划报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市级、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重点矿种、重点区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对于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大型规模以上矿产地和对国家或者本地区有重要价值的矿种,相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编制专项规划,作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与保护的管理依据。大型规模以上矿产地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安排。加强规划的统一归口管理,矿产资源规划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报批和发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储量、地质环境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可结合地质找矿等需要,组织编制相关专项规划,服务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增强各级各类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按照“下级服从上级,专项服从总体,功能各有侧重,相互协调衔接”的要求,编制各级各类矿产资源规划。省级总体规划要着力强化宏观管理和总体布局,统筹协调公益性、商业性、地勘基金勘查工作布局,统筹协调勘查、开发与保护,统筹协调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明确矿业权设置的原则要求和准入条件。市级、县级总体规划要细化落实上级规划的部署安排,强化对本级审批矿产资源的科学布局,为资源合理开发、监督管理、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和保障。单矿种规划要重点明确发展思路、工作布局、重要举措和政策导向。大型盆地等重点区域规划要着力协调不同资源的开发布局和时序,促进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各级各类规划内容都要体现特色、突出重点、避免上下一般粗、防止简单重复,确保空间落地、时序清晰、准入条件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三)强化规划编制工作基础。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着力加强资源供需形势、地质资源条件、勘查开发现状、技术经济评价、相关产业政策和管理政策等基础研究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坚持开门编规划,发挥专家作用,扩大公众参与,广泛征求意见,加强论证,凝聚共识,科学决策;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程标准,统一规范规划编制工作。部、省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办法》规定,加强对规划编制单位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委托矿产资源相关行业协会,开展规划编制单位推荐工作,强化规划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规划编制队伍素质和水平。
二、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制度,确保规划实施成效
(一)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分工和目标考核制度。各级各类矿产资源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按照管理职责将规划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责任分工和考核指标,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体系,统一考核;要争取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指标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评价体系和绩效管理。
(二)建立矿产资源规划年度实施制度。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办法》规定,制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并切实做好与相关管理工作的衔接协调。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应对本级规划确定的总量控制指标、规模结构调整、开发利用效率、环境恢复治理等约束性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并与规划实施责任分工和目标考核衔接一致。要根据地质找矿新进展、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和管理实际需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原则要求,对矿产勘查开发布局结构、矿业权投放、财政投资项目的重点方向和区域进行统筹安排和调整优化,服务找矿突破和矿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严格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项目规划审核。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健全完善会审制度,依据规划严格审核勘查开发保护项目。严格执行规划禁止、限制开采矿种的规定,对限制勘查开采矿种,要按照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和准入条件加强审核,达到准入条件的,方可投放矿业权。严格落实规划分区管理制度,限制勘查开采区内,要严格论证,达到准入条件后方可投放矿业权。加强勘查开采规划区块管理,一个规划区块原则上只设置一个主体,确保整装勘查、规模开发。严格执行最低开采规模、开发利用效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等规划准入条件,对不符合规划准入条件的,不予通过规划审查。
(四)健全规划评估调整机制。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规划调整的有关规定,涉及总量控制等约束性指标调整、勘查开发重大布局结构调整、禁止和限制规划区边界调整的,必须按照《办法》规定程序办理。其中,对依据其他管理部门规定划定的禁止和限制区,其边界范围可按相关主管部门意见进行调整,并报原审批机关备案。根据地质找矿新发现、新成果,确需新增勘查开采规划区块,或需对已有勘查开采规划区块范围进行调整的,可由原规划编制机关对其必要性组织论证,审定调整方案,报原审批机关备案。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评估报告。
(五)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建立制度,加强对规划编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规划制度建设、执行情况和经费保障等落实到位。要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包括开采总量是否按规划得到控制、矿业权设置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布局结构是否按规划优化调整,以及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是否如期完成等。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规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结果。
三、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办法》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划管理体制,完善规划运行机制,将规划管理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作为重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保障规划编制实施机构、人员、经费到位,严格落实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目标考核制度。
(二)加强学习宣传和培训。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把学习宣传《办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作出具体部署,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机关、规划编制单位、矿山企业等人员的培训,充分认识矿产资源规划的重要意义,强化规划意识,自觉遵守规划、维护规划、执行规划,自觉抵制违反规划的行为。
(三)加快各级规划管理制度“立、改、废”工作。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对照《办法》规定和本通知要求,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和认真分析,没有制度的要尽快建立,已有制度与《办法》规定不一致的,要及时修改完善;尽快制订完善本级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细则,并与现行矿政管理制度体系有机融合,推进《办法》有效落实。
(四)提高规划管理信息化水平。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快省、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确保总体规划数据库全面完成,专项规划数据随编随入。加强规划数据库与其他矿政管理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做好规划信息与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并及时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为矿产资源管理提供规划信息支撑。
(五)开展《办法》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为贯彻落实《办法》,严格规划管理,国土资源部将于今年四季度对《办法》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市级、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的要求,搞好《办法》贯彻落实情况的自查,并将自查报告逐级上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组织抽查,并形成本省(区、市)《办法》贯彻落实情况报告,于2013年9月底前报国土资源部。
《办法》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有关情况和问题,请及时与国土资源部联系。
联 系 人:胡友成 吴登定
联系电话:010-66558144 66558137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2013年5月6日
第二篇:《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
第 55 号
《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已经2012年8月31日国土资源部第3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徐绍史
2012年10月12日
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
(2012年8月31日国土资源部第3次部务会议通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我国矿业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矿产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矿产资源禀赋条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和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对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作出的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安排。
第四条 矿产资源规划是落实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加强和改善矿产资源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 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体现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区域性、差异性等特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风险勘查领域,推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第六条 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互衔接。
涉及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相关行业规划,应当与矿产资源规划做好衔接。
第七条 矿产资源规划包括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专项规划。
第八条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包括国家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设区的市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国家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应当对全国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战略性总体布局和统筹安排。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应当对国家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在本行政区域内进行细化和落实。设区的市级、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应当对依法审批管理和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授权审批管理矿种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作出具体安排。
下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应当服从上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第九条 国土资源部应当依据国家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一定时期国家关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重大部署编制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编制同级矿产资源专项规划。
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应当对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矿区土地复垦等特定领域,或者重要矿种、重点区域的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及其相关活动作出具体安排。
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大型规模以上矿产地和对国家或者本地区有重要价值的矿种,应当编制矿产资源专项规划。
第十条 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和监督工作。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十一条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管理的领导责任制,将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情况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作为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二条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和监督中推广应用空间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
第十三条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将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和监督的经费纳入预算,保障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第二章 编
制
第十四条 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编制国家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专项规划。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专项规划。
设区的市级、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的要求或者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管理需要,负责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专项规划。
第十五条 编制省级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应当经国土资源部同意。编制设区的市级、县级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应当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六条 承担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具备与编制矿产资源规划相应的工作业绩或者能力;
(三)具有完善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
(四)主要编制人员应当具备中级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经过矿产资源规划业务培训。
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法采用招标等方式择优选择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单位,加强对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单位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编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应当做好下列基础工作:
(一)对现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开展基础调查,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现状、矿业经济发展情况、资源赋存特点和分布规律、资源储量和潜力、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矿区土地复垦潜力和适宜性等进行调查评价和研究;
(三)开展矿产资源形势分析、潜力评价和可供性分析,研究资源战略和宏观调控政策,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重大问题和重点项目进行专题研究论证。
编制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应当根据需要做好相应的调查评价和专题研究等基础工作。
第十八条 编制矿产资源规划应当依照国家、行业标准和规程。
国土资源部负责制定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规程和设区的市级、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设区的市级、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第十九条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规程和技术要求,集成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成果,组织建设并维护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的建设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 编制矿产资源规划,应当拟定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工作原则;
(二)主要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
(三)重大专题设置;
(四)经费预算;
(五)组织保障。
第二十一条 编制矿产资源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
(二)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
(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和矿产资源禀赋条件,切实可行;
(四)体现系统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整装勘查、集约开发、综合利用和发展绿色矿业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期限为5年至10年。
矿产资源专项规划的期限根据需要确定。
第二十三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矿产资源规划,应当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十四条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背景与形势分析,矿产资源供需变化趋势预测;
(二)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主要目标与指标;
(三)地质勘查总体安排;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和总量调控;
(五)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与储备的规划分区和结构调整;
(六)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目标、安排和措施;
(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矿区土地复垦的总体安排;
(八)重大工程;
(九)政策措施。
矿产资源专项规划的内容根据需要确定。
第二十五条 对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应当向社会公众征询意见。直接涉及单位或者个人合法权益的矿产资源规划内容,应当依据《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组织听证。
第二十六条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矿产资源规划过程中,应当组织专家对主要目标与指标、重大工程、规划分区方案等进行论证,广泛征求相关部门、行业的意见。第三章 实
施
第二十七条 下列矿产资源规划,由国土资源部批准:
(一)国家级矿产资源专项规划;
(二)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专项规划;
(三)依照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应当由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其他矿产资源规划。
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后,由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批。
设区的市级、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审批,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矿产资源规划审查报批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规划文本及说明;
(二)规划图件;
(三)专题研究报告;
(四)规划成果数据库;
(五)其他材料,包括征求意见、论证听证情况等。
第二十九条 国土资源部或者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对矿产资源规划进行审查,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涉及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应当征求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发现存在重大问题的,应当退回原编制机关修改、补充和完善。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有关规程的,不得批准。
第三十条 矿产资源规划批准后,应当及时公布,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者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
第三十一条 矿产资源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矿区土地复垦等活动,应当符合矿产资源规划。
矿业权设置方案是对一定区域内探矿权、采矿权空间布局的具体安排,应当依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
已设置的探矿权、采矿权,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要求的,应当依据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第三十二条 有关主管部门划分主体功能区,设置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范围,征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意见时,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矿产资源规划提出意见,做好衔接。
第三十三条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批准后,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实施制度,对下列事项作出实施安排:
(一)对实行总量控制的矿种,提出调控要求和计划安排;
(二)对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提出调整措施和指标;
(三)引导探矿权合理设置,对重要矿种的采矿权投放作出安排;
(四)对本级财政出资安排的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矿区土地复垦等工作,提出支持重点和指标。
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实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过程中,可以根据形势变化和管理需要,对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的有关安排作出动态调整。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1月31日前将上一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及本实施安排报送国土资源部。设区的市级、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规定,报送上一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及本实施安排。
第三十四条 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矿产资源规划鼓励和引导探矿权投放,在审批登记探矿权时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查:
(一)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矿种调控方向;
(二)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分区要求,有利于促进整装勘查、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审批登记采矿权时,应当依据矿产资源规划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查:
(一)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矿种调控方向;
(二)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分区要求,有利于开采布局的优化调整;
(三)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开采总量调控、最低开采规模、节约与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条件和要求。
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要求的,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审批、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不得办理用地手续。
没有法定依据,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以不符合本级矿产资源规划为由干扰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发证工作。
第三十五条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审查本级财政出资安排的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矿区土地复垦等项目,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重点方向、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范围的,不得批准立项。
第三十六条 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人在申请探矿权、采矿权前,可以向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查询拟申请项目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提供便利条件。
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人向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查询拟申请项目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时,应当提交拟申请勘查、开采的矿种、区域等基本资料。
第三十七条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在矿产资源规划期届满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评估报告。
承担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的单位,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条件。
第三十八条 矿产资源规划期届满前,经国务院或者国土资源部、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部署,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矿产资源规划进行修编,依据本办法有关规定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对矿产资源规划进行调整:
(一)地质勘查有重大发现的;
(二)因市场条件、技术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等规划内容进行局部调整的;
(三)新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重大专项和工程的;
(四)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矿产资源规划调整涉及其他主管部门的,应当征求其他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四十条 调整矿产资源规划,应当由原编制机关向原批准机关提交下列材料,经原批准机关同意后进行:
(一)调整矿产资源规划的理由及论证材料;
(二)调整矿产资源规划的方案、内容说明和相关图件;
(三)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上级矿产资源规划调整后,涉及调整下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由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通知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作出相应调整,并逐级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调整后,涉及调整矿产资源专项规划的,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作出相应调整。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矿区土地复垦等活动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第四十二条 依据本办法有关规定,应当编制矿产资源规划而未编制的,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限期编制。
未按本办法规定程序编制、审批、调整矿产资源规划的,或者规划内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和上级规划要求的,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限期改正。
第四十三条 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修编、调整矿产资源规划的,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矿产资源规划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当事人有权依法申请赔偿。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办公厅十二五规划编制方案(模版)
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今后的“十二五”规划,将是我省致力加强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振兴地方经济建设、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关键时期。因此,科学合理的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省长远发展,对全面提高我省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为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规划编制工作意见》、与**部门颁布的《****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此制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们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并认真落实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发展的影响,准确把握省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着重解决关系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省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主要任务和分工
(一)加强重大问题研究
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省发改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确定,以公开招标、直接委托等形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明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总体规划由省发改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起草。
(三)编制专项规划
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十二五”总体规划架构要求,组织编制重点产业、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专项规划领域由省发改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确定,省直有关部门负责起草。
(四)编制区域规划
进一步完善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和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发展规划,组织编制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和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等发展规划,由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修编和起草。
(五)编制市县级规划
要强化空间布局和约束功能,突出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等重点内容,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市县级总体规划由当地政府负责编制。
(六)推进规划体制改革
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制定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创新规划编制方式,规范规划编制程序,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省发改委负责组织推进。
三、进度安排
主要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和前期研究阶段):4月至6月底。向省政府汇报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安排,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研究确定重大调研课题,通过公开招标、直接委托等形式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确定编制专项规划领域,初步确定各领域重大建设项目;做好“十一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7月至12月底。研究确定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组织召开市地、部门及企业家座谈会,征求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委托省科顾委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出具论证报告;听取省人大财经委和省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
第三阶段(纲要框架研究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根据国家“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省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起草形成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做好相应的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广泛开展咨询论证、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和衔接等工作。
第四阶段(纲要起草完善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认真起草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对纲要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审定,提交省人大审议。市县级“十二五”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度由当地政府自行安排,原则上要与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进度基本一致并略有超前。
四、工作要求
(一)突出规划重点
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规划重点要突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对一般的竞争性领域,规划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促进形成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加强对重大工程的研究和论证
要研究确定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
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特别是需要国家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项目,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需要国家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项目,要搞好与国家总体规划的衔接,力争纳入国家总体规划中。
(三)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加强规划评估论证工作,除本部门、本系统的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吸收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
要搞好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与国家、相邻省区各类规划的衔接,衔接内容包括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支柱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重大项目布局和重大政策等。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作用。各市(地)总体规划草案在送本级政府审定前,报省发改委与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达成一致意见,经本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报省发改委备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成立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负责规划编制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各地要加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规划编制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二)组建专家队伍
依托省科顾委组建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全省“十二五”规划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草案及相关专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出具论证报告。
(三)落实规划经费。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按照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原则,由编制规划的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后列入部门预算。
第四篇:《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导意见》
《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导意见》
为了更好地指导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质量,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批复》、《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各省(区、市)开展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和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的实践,制定本指导意见。
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是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指导本行政区内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规范性文件,是本行政区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在省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各省(区、市)可以根据《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参照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技术规程或者规范。
市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应当在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批准后5个月内完成。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应当在市级矿产资源规划批准后3个月内完成。
编制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应当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胆探索,大胆开拓、创新。
一、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具体落实上级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2.对根据《矿产资源法》第十六条规定,由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定由市、县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批并颁发采矿许可证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作出统筹安排;
3.对本行政区所有矿产资源的保护及所有勘查和开发利用活动的调查、监测和监督作出统筹安排;
4.对本行政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作出统筹安排。
二、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原则
编制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依据并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下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必须以上级矿产资源规划为依据。下级矿产资源规划必须服从上级矿产资源规划,并与同级相关规划相衔接。
下级规划不得突破上级规划确定的开发利用和结构调整控制指标和布局调整方向,不得突破上级规划确定的规划分区、矿区(床)最低开采规模指标,不得低于上级规划确定的矿产资源利用率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指标。
2.与法律法规相一致的原则。矿产资源规划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3.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资源效益的协调统一,树立“大资源、大环境、大市场、大地质”的观念,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其他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转变地质工作思路,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4.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的原则。规划编制必须在对国情、区情、矿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资源形势的判断、规划目标和任务的确定以及规划实施措施的制定必须切合实际,充分体现本地区的特点。规划安排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矿产、重点地区、重点任务。
5.紧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必须正确判断矿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把握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业的要求,将其作为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的主要依据之一。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应当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
6.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区位特点、基础设施条件、市场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提高规划编制的科技含量,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形势
主要内容应包括:本地区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市场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矿业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矿产资源状况和特点,勘查、开发利用状况与问题;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和要求;矿产资源供需形势预测;客观地分析规划期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1.指导思想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确定规划目标,部署安排规划任务,制定规划实施措施的基本出发点,是贯穿规划的主线,是规划的灵魂。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根据国家和上级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要求以及本行政区的资源特点、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确定。鉴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区矿产资源规划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要求的具体方式与途径是不同的。因此,各地区的规划指导思想也应不同。
2.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指规划任务部署安排的主要事项,到规划目标期时拟达到的状态、程度和水平。规划目标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考核。
规划目标应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开发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矿产资源保护(含资源利用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和矿山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监测五个方面。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其他目标。
3.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指规划任务安排的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事项,在规划期内必须遵循的普遍适用的基本准则。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必须切实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基本原则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处理开源与节流、开发与节约的关系的准则;处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的准则;处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其他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准则;处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准则;处理科技进步和创新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准则等。
4.规划期
规划基期是2001年,规划目标期为2005年,展望到2010年。
(三)规划任务
规划任务是指为实现规划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以及行为的方向。主要表述“做什么?怎么做?”和“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
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部署安排的主要任务一般包括: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调控方向;开发利用结构调整;开发利用布局与规划分区;提高资源利用率;矿产资源开采准入条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矿山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监测。
1.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
按照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勘查工作分制运行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管理的工作的需要,对政府出资组织开展的基础地质、生态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等公益性地质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对商业性地质勘查提出工作重点和方向及引导、鼓励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调控方向
对国家规划矿区、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及国家和省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的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全国和省级规划目标、任务的要求,分解落实,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和途径。在不违背上级规划确定的调控方向的前提下,根据本行政区的资源特点、市场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主要矿产资源提出鼓励、限制、禁止开采的方向,并制定具体的鼓励措施、限制条件和管理办法。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
以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为根本出发点,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分别提出调整优化的方向。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按照上级规划和政策的要求,减少矿山数目,压缩小型矿山在矿山总数中的比例,实现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区(床)储量规模相适应;提出鼓励、限制、淘汰的采选方法、技术、工艺和设备,并具体落实到矿山。
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规划分区
根据矿产资源赋存特点、开发利用状况、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划、政策的规定等,划定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并制定具体的鼓励措施、限制条件和管理办法。实现鼓励开采区内集聚,限制开采区内收缩,禁止开采区内关停,引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促进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5.提高资源利用率
对大中型矿山企业逐一确定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水平指标,明确落实措施。对小型矿山的资源利用率,根据不同矿种、不同地区、不同开采条件,提出最低限制性指标。对暂难开发利用的大中型矿产地、生产矿山残留的可采矿产和已采出但尚未利用的矿产等提出保护措施。
6.矿产资源开采准入条件
根据法律法规、上级规划和政策的有关要求,从办矿资质、开采规模、布局与规划分区、资源利用率、生态环境、矿山安全等方面设定开采准入条件,以及执行准入条件的管理措施。
7.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是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重点之一,必须具体、明确。针对矿山“三废”排放、土地损毁和次生地质灾害等问题,从新建矿山的审批发证把关,现行生产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义务,资源枯竭和关闭矿山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理及重点恢复治理工程、示范工程等方面作出统筹安排。
8.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矿山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监测
对本行政区矿产资源储量动态变化、勘查和开发利用状况、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及恢复治理、矿业权人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矿业权市场建设、矿业秩序、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等情况的调查、动态监测做出统筹安排,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9.市、县级人民政府认为重要的其他规划内容。
(四)保障规划实施的措施
针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及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监督检查、改善矿业投资和经营环境、保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保持正常的矿业秩序等方面,制定保证规划实施的措施。
四、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成果要求
(一)规划主要成果
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文本、附表和图件。
1.规划文本的文字表述应当简明扼要,层次分明,用语规范,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规划附表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储量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表;主要矿产品产量、需求量及其预测表;规划分区表;矿区(床)最低开采规模规划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表等。附表
名称、表式应与《省级矿产资源规划成果要求》的相应附表相一致。
3.规划基本图件包括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根据需要,可以编制有关专题图。规划图应当突出规划意图,淡化背景条件。
(二)规划成果的表现形式
规划文本、附表、图件原则上要求提供数字化成果。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成果电子数据的要求可参照《省级矿产资源规划成果要求》的相应规定执行。具体要求由各省(区、市)制定。
(三)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各市和编制矿产资源规划的县应当在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与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协调和衔接,实现数据共享。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必须采用全国统一的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使用与国家级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相一致或者相兼容的软件。
五、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基本程序
1.组建由市、县级人民政府领导牵头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同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参加,组建规划编制工作小组。
2.制定编制工作方案,经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实施,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调研收集资料,开展规划基础研究。
4.起草规划草案。
5.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形成规划预审稿。
6.规划预审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市级矿产资源规划进行预审。对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如何进行预审,由各省(区、市)自定。
7.审查批准
市级矿产资源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预审意见进行论证修改后,报市级人民政府审查。审查同意后,由市级人民政府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
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报市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8.发布实施
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经省级人民政府或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分别由市、县级人民政府发布并组织实施。
9.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10.规划修编
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规划原则上每五年修编一次。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对规划进行部分调整的,应进行充分论证、修改,并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六、编制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开门编规划
市、县级人民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规划的领导和组织协调,研究确定规划的整体思路,解决规划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和保障规划编制的人财物支持条件和保证措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广泛征求并吸纳各有关方面的意见。规划批准后,应当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二)切实加强规划研究
规划研究是决定规划质量的关键,必须切实加强。规划研究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成果。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研究资料和规划成果及时提供使用,避
免重复工作。
规划研究必须解决好下列问题:
第一,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区、市)关于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大政方针及上级规划的要求,明确本级规划必须具体落实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第二,全面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摸清资源家底,客观、准确地分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本行政区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影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切实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要求;
第四,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确定规划的基本思路,提出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的基本框架;
第五,对规划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条件、规划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措施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论证。
(三)妥善处理若干重大关系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中政府的规划调控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利用本行政区内资金、资源、市场与利用国外和本行政区外资金、资源、市场之间的关系;规划目标和现实状况的关系等。
第五篇: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6]2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根据《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1999〕356号)等规定,部决定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矿产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规划是指导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十分重视,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首轮规划发布实施,标志着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宏观调控机制初步建立,促进了矿产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在加强矿产勘查、促进矿山合理布局、控制部分矿产开采规模过快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矿山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和今后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耗处于高增长阶段,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特别是矿产资源供应不足将成为重要制约因素,新时期的矿产资源规划工作面临着更加紧迫的任务和挑战。
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矿产勘查相对滞后,一些地区开发秩序仍然比较混乱,矿山布局不合理、粗放经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违法违规等行为依然存在。做好第二轮规划编制工作,是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和宏观调控,促进合理布局,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新一轮规划编制工作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将规划编制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抓紧做好。
二、明确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
规划编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缓解资源约束、“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方针和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出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提高深度,体现特色,防止简单重复,切实发挥好规划在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明确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根本目标,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重点,按照加强勘查、科学调控、合理布局、优化配置、集约高效、注重保护、科技创新、扩大开放的思路,进一步理清规划编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认真研究如何将矿产资源管理的各项任务和重要环节在规划中很好体现,使矿政管理工作有规可依,按规办事,有针对性地做好规划编制各项工作。
(二)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要认真分析和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利益、当前与长远利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利用内部与外部资源、规划调控与市场调节、矿产资源开发与耕地保护、规划管理与依法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之间的关系,科学务实地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三)突出规划编制的重点。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矿产资源潜力和开发利用条件,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认真研究规划编制框架,在体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的同时,明确重点目标任务,强化规划的总量控制、优化布局、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主要功能,提出符合实际的规划调控指标和政策措施,抓住重点矿种、重点矿区,提出可行的管理措施和要求。
(四)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正确认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科学预测矿业形势发展,充分考虑现行管理体制和有关法规要求,注重规划实施,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要强化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要强化对矿业权设置的指导作用,促进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要明确规划鼓励、限制和禁止的内容和要求,不断提高规划的约束能力和控制力。
(五)认真做好规划间的衔接。矿产资源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做好衔接。全国规划要贯彻国家意图,要以地方规划编制为基础,地方规划要以全国规划为指导,结合实际做深做实。要自下而上做好预编,自上而下做好审批,要按照《关于加强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231号)要求,严格执行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规定,建立健全衔接统一、分工明确、重点突出的规划体系。相关资源开发行业规划要以矿产资源保障为基础,与矿产资源规划做好衔接,建立衔接、协调机制;涉及用地规模的还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三、研究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
要围绕落实规划编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通过认真研究规划编制中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以及保护和合理利用等重大问题,指导规划编制工作。
(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要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为指导,按照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分开运行、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公益性地质调查的重点和区域,提出引导和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政策措施;确定矿产资源勘查的总体要求、重点矿种和重点勘查区,为地质勘查基金安排、危机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等提供依据,科学指导探矿权设置和投放数量,制定勘查的规划准入条件。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按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运用规划调控和政策引导手段的要求,科学制定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控制指标,研究确定鼓励、限制和禁止的方向,调控采矿权投放数量;对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和优势
矿种,提出限制性开采和总量控制要求;提出稀缺矿种的资源保护措施,避免浪费和破坏资源;统筹安排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优化。根据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主体功能区划等,研究确定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和矿业经济区,推进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按照合理布局的要求,科学划分不同功能的规划区块,明确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规模、准入条件和相应管理措施,有效指导矿业权合理设置;落实重要矿种和重点矿区的规划安排,对低风险矿产进行全面规划,对高风险矿产做好布局研究;研究提出对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开发的管理措施;根据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要求,统筹规划,促进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切实解决矿山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按照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区储量规模相适应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不同矿种最低开采规模标准,促进矿山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按照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要求,加强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研究。研究强化企业资源消耗与利用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采选综合回收率;研究提出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实行规模开采和集约经营的政策措施,建立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特点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安排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研究提出主要矿种及其共伴生矿种的开发利用条件;提出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低品位资源和尾矿、废石的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
(五)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按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通过加强对矿山环境现状的调查,研究划分矿山环境影响和矿山废弃地破坏区域与级别,提出规划控制指标和措施;研究确定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点区域,安排矿山环境治理和废弃地复垦重点工程;区分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矿山环境保护、恢复治理和废弃地复垦政策措施。
(六)规划实施管理的保障措施。根据落实各级政府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职能的要求,提出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的政策、制度、机制和办法。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和责任考核体系,落实规划审查制度,探索建立规划实施激励机制,提出促进规划目标落实的法律、行政、经济和科技等综合措施,研究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估和管理体系。
四、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将规划编制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落实规划编制的专门机构、专门人员,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编制委员会,主要领导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及时解决规划编制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从各级财政(包括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等)中安排落实好规划基础调查研究和编制的专项经费,为规划编制提供必要条件。
(二)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决策水平。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密切配合,及时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成立有广泛代表性的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规划的咨询、论证和评估等工作。
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和群众意见,提高公众参与度,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三)切实加强规划基础工作。要认真拟定规划编制方案,充分利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等成果,深入进行资源可供性分析,提高规划的前瞻性。严格核实资源勘查、资源储量、开发利用、矿山环境及废弃地复垦等规划编制的基础数据。认真做好规划基础调查、资料收集、专题研究以及重大项目和政策建议的论证等工作,确立规划编制基本思路、原则和框架,完善编制工作措施,夯实规划编制基础。
(四)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有关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具体操作规程可参照《第二轮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要点》(另发)。各地要严格执行规划编制的条件和要求,抓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专题研究、编制方案拟定、规划间衔接、重大项目和政策建议论证、规划审批等重要环节,规范工作程序,确保规划编制工作依法有序推进。
(五)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于2006年12月上旬将规划编制方案报部规划司,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各项工作,2007年7月底前,在做好与全国规划对接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预审稿)的编制并报部预审。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相应的各级规划编制工作。
(六)加强规划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规划编制资质管理工作,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规划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的素质,保证规划编制质量。
规划编制过程中如遇到重大问题,请及时与部规划司联系。
联系人:刘新平
电 话:010-66558144
传 真:010-66558129
E-mail:xpliu@mail.mlr.gov.cn
chl_8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