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战略与对策
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战略与对策
王胜今、王凤玲、于潇
(王胜今、于潇: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王凤玲: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北京,100824)
摘要: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周边环境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边疆地区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周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十分复杂。改革开放的2O多年里,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合作不断发展。但亚太地区安全格局还处于调整时期,特别是美国的介入导致中国周边事态日趋复杂化。
关键词:中国;周边国家;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11(2004)05-0003-05
收稿日期:2004-08-16
作者简介:王胜今(1954-),男,吉林磐石人,吉林大学副校长,东业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凤玲(1962-),女,新搜乌奢木齐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人力资源开发处处长。
于潇(1968-),男,吉林伊通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讲师,经济学博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周边安全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周边环境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边疆地区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六大”报告把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作为3大外交战略之一,周边外交是中国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的基础。2003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访问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周边国家,充分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周边安全环境、经济环境的基础上,概括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特点和制约因素,阐述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战略和对策。
一、中国周边安全环统
中国陆地国界线长达22800多公里,陆地与16个国家相邻,大陆海岸线长18 000多公里,有6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冷战时期,我国受到来自前苏联、美国、印度等国家的军事威胁,而且,两大阵营对峙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使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存在着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我国与巴基斯坦、朝鲜等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得到巩固和加强,与俄罗斯、韩国、蒙古、中亚5国等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关系有了较快发展。总体来看,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周边安全环境趋于稳定。与此同时,由于亚太地区安全格局还处于调整时期,特别是美国的亚太地区战略调整把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导致中国周边事态日趋复杂化,台湾问题、朝鲜半岛、中国南海主权等问题,将是对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问题。概括起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明显改善,区域合作发展较快。1990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复交,与新加坡建交;1991年与文莱建交;1992年与韩国建交。在此期间与越南、蒙古先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相继和独联体国家建交,特别是和接壤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东北亚地区,中俄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在相关国家和UNDP的共同努力下,由单边自主开发向多边联合开发转变;东北亚区域合作在地方政府和民间的推动下,面临着向高级区域合作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在中亚地区,“上海合作组织”从原来的边境地区军事互信机制发展为政治、经贸、文化等全面合作的国际组织;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已经启动,澜沧江一帽公河次区域合作已经确立了11个重点开发项目,交通、能源、旅游等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单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了条件。在南亚,中巴传统友好关系继续发展,两国政治经济交往得到加强;中印关系正在改善。
但是,周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日益强大存在担优和恐俱心理,“中国威胁论”有所抬头,甚至在俄罗斯也出现了“中国威胁论”。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签定了一系列边界协定,大部分边界问题已经解决,但领海领土纠纷仍然存在。1991年和1994年,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和《中俄国界西段协定》,目前只有东段的黑瞎子岛和阿巴该图洲诸两块地区的边界线走向尚未确定;中哈(哈萨克斯坦)、中塔(塔吉克)、中吉(吉尔吉斯斯坦)、中不(不丹)、中老(老挝)、中越(越南)边界问题也都得到圆满解决;中印先后签订在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和在该地区军事领域建立相互信任措施的两个协定,为两国在边境地区实现和平与安宁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国与印度有着约12万平公里的领土纠纷,在北部湾水域和越南的疆界尚未划定,同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就南沙海域主权存在严重争端,中国与日本就钓鱼岛主权存在争端。
3.总体周边安全环境明显改善.但局部安全隐患和不确定因素有增加的趋势。冷战结束以后,中国周边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冷战遗留问题在局部地区突现出来。一是朝鲜半岛问题,冷战结束以后朝鲜半岛南北对峙局势有所缓和,2000年6月双方首脑实现了历史性的会晤,但南北对抗的局面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2002年,朝鲜核问题导致朝美、朝日、朝韩关系紧张,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二是南亚的印巴关系起伏不定,双方关系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两国相继成为有核国家,使这一地区的安全隐患有所增加。
4.台湾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但“台独”分子借助国外势力企图达到分裂祖国的险恶目的。布什上台后彻底改变了对台“模糊政策”,明确指出保护台湾的安全,试图把台湾纳人到TMD之中。美国允许陈水扁过境、日本允许李登辉在日逗留等事件,更加助长了台独势力的气焰,不仅使台海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可以说,台湾问题是中国21世纪国防安全的首要问题。
5.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日益突出。冷战结束以后,主权国家所面临的传统的主权和领土安全问题有所降低,相反,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越来越突出。90年代初,我国的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有抬头的趋势,“藏独”、“东突”、跨国犯罪等邪恶势力在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制造恐怖和分裂活动,严重影响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9·11”事件之后,世界各国对非传统安全领域威胁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为我国打击“三股势力”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但是,这些邪恶势力不会在短期内被彻底根除,特别是这些邪恶势力与国外反华势力相互勾结,在我国周边国家秘密活动,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6.中美关系是影响周边安全的最大变量。在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中,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对华采取遏制和接触战略。美国除了继续在亚太地区保持10万人以上军事力量、巩固与原来盟友的安全合作关系之外,还不断向中国周边国家渗透,其战略意图非常明显。首先,美国以美日、美韩、美菲、美澳等双边军事同盟为基础,将其战略打击能力推进到关岛,初步形成了对中国东面海上战略遏制的“军事锁链”;其次,美国谋求与台湾建立安全合作关系,不仅为了形成从日韩到菲律宾一线“军事锁链”,而且试图通过台湾遏制中国;第三,美国向南亚和中亚地区渗透,企图在西南方向牵制中国。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改变了对印度的态度,企图利用中印的漫长陆地边界和两国间的矛盾,借助印度牵制中国。同时,美国通过经济援助等方式向中亚5国和蒙古渗透。“9·11事件”以后,美国借阿富汗反恐战争之机,在阿富汗和中亚地区驻军,对我国西南方向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从地缘政治来看,东亚国家处于美国和中国的夹缝之中,这些国家试图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另一方面,亚洲国家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较强,发展与美国的关系能够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中美关系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最大变量。中美关系呈积极和友好的发展态势,就会使中国的周边安全趋于稳定和良好;如果中美关系摩擦和纠纷增加甚至出现严重对抗,亚洲脆弱的安全机制将被打破,我国周边国家面临选择,周边关系可能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周边事态的发展取决于地缘政治因素和中美力量对比,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将使周边事态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90年代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周边经济环境对中国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2000年以来,中国周边经济环境有以下特点:
1.除日本以外东北亚周边国家经济好转。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长期陷人低迷状态。如果日本不能进行彻底的经济改革,很难使日本经济走出困境;韩国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经济进人复苏阶段,2002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1%。普京执政以后,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对内对外的首要目标,摒弃了叶利钦时代曾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东西方关系并重,积极改善同朝鲜的关系,继续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恢复俄蒙传统关系;1999年,朝鲜经济实现了9年来的首次正增长,经济增长率达到6.2%,2000年增长率达到l.3%,2002年朝鲜经济改革步伐有所加快,物价改革、建立新义州特别行政区以及开城工业园区
一、金刚山旅游开发等项目,体现了朝鲜探索经济改革的决心;蒙古国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1996年至2000年的CDP增长率保持在3.2%的水平。2001年和2002年,尽管蒙古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增长率仍维持在1.5%和3.7%[1]。
2.中亚5国渡过经济转轨的衰退期,步入稳定增长阶段。自1991年独立以来,中亚5国经济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经历了第1阶段(1991一1995年)连续5年严重衰退滑坡后,1996年(第2阶段)经济恢复增长。1998年下半年,受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中亚5国刚刚趋于好转的经济再次跌人谷底。1999年下半年中亚5国经济开始缓慢回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达到1.7%、4.4%、3.6%、9.0%和3.7%[2]。2000年以后,中亚5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得到巩固,社会经济形势已经进人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3.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面临一些困难,但仍保持增长趋势。印度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调整后,打破长期停滞状态,经济步人较快增长时期。1991年,印度开始了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的经济改革。除军火、原子能和铁路等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外,其它领域都开始放松管制,逐渐减少国家在公营企业中的股份,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逐渐放松外资进人的限制。改革后印度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5一1997年度连续3个年度都超过或达到7.0%。1998年以后,经济增长开始减慢,2001年的增长率只有4.0%[3]。
1996年以后,巴基斯坦受克什米尔军事冲突、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影响,经济陷人困境。1998一1999年,巴经济增长率低,财政赤子严重,失业和贫困加剧。巴政府接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附加条件,企图依靠贷款恢复经济,但收效不大。1999年10月12日,陆军总司令穆沙拉夫发动军事政变,接管政府。穆沙拉夫执政以后发表了“新经济政策”,强调国家重组经济和宪政改革的6个重要领域,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2001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3%[4]。2002年10月,穆沙拉夫总统兑现了上台时“还政于民”的承诺,大选如期进行,政局走上正轨,经济虽然面临通货膨胀、失业、财政赤字等问题,但仍保持增长势头。
4.东南亚国家经济在复苏后波动增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最大,1998年危机中的东南亚国家经济普遍陷人严重衰退,平均经济增长为负7.5%。1999年,在东南亚国家和世界银行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东南亚经济止跌回升并取得了3.2%的增长,标志着东南亚经济走出了衰退的泥潭。2000年东南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复苏趋势,出口稳步增长,进口大幅增加,外资继续回流,平均增长率约5.3%。然而,2001年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东南亚经济复苏势头遭受重挫,经济增长率不到3%[5]。
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受国际经济不景气影响明显,波动起伏较大。新加坡的经济基础较为牢固,其金融系统比较健全,受危机的冲击也相对较小。2000年新加坡经济强劲反弹,增幅高达10%。但2001年以来,全球经济不景气使新加坡经济急转直下,经济增长率为负2.2%;马来西亚在1999年采取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经济快速回升,当年即达到6.1%的增长率。2000年在出口旺盛、国内消费激增以及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呈现强劲复苏势头,全年经济增长率达8.3%。但是,马来西亚是个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受美国和日本经济衰退的影响,2001年经济增长率降到0.5%;泰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量援助的支持下,1998年底经济已基本上稳定,1999年达到了4.2%的正增长。2001年经济形势受到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全年的经济增长仅为l·8%[5]。
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越南、柬埔寨、缅甸受国际金融市场影响较小。越南经济在2000年走出低谷,实现了6.7%的增长率,2001年达到6.8%;柬埔寨政局渐趋稳定,近年来,柬政府通过裁减军队、减少国防开支、吸引外资、发展加工业和旅游业等措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1年经济增长率为4.5%;缅甸实行军政管制,对外贸易不发达,2001年缅甸军政府宣布经济增长达到8%以上,但专家们认为增长率可能在6%左右[5]。
三、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双边和多边区域合作体系,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合作领域多元性。由于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多样性,区域合作的领域呈多元化,包括地区安全、非传统安全、消除“三股势力”、打击跨国犯罪、能源、旅游、金融、文化等各个方面。
2.合作形式的多样性。中国参与周边属家区域合作的形式包括“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正式国际组织,也包括APEC、“东盟—中、日、韩领导人会议”(10+3)、“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10+l)等多边对话或论坛机制,同时也包括图们江地区开发、澜沧江一~循公河等区域开发等由UNDP协调的国际合作项目,还包括“长江中下游一日本阪神地区合作”、新欧亚大陆桥项目等以地方政府参与为主的区域合作项目。
3.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参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参与APEC、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从地方政府层面来看,地方政府不具有参与国际政治、安全、外交协调的权限,但可以与比邻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赋有成效的经济合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云南、新疆、广西等省区地方政府都在周边区域经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4.中国与东盟进入全面合作阶段,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2002年在金边举行的第6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为2010年前建成拥有17亿人口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确定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范围、措施和时间表。同时,中国与东盟还签署了《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两个重要文件,标志着中国与东盟进人全面合作阶段。
21世纪初,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呈加速发展趋势,但中国参与周边区域合作仅有十多年的时间,仍然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区域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首先,朝鲜核问题、印巴矛盾、台湾问题等重大国际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未来走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重大间题更牵扯到中、美、日、俄大国关系以及其他周边国家的利益,必然会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其次,周边国家的巨大差异性,对区域合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三,各国之间历史遗留的边界、领土争端,民族之间的恩恩怨怨,某些国家的内部政治、社会不安定,政策不具有连续性,都给中国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第四,部分周边国家对中国强大有警戒和恐惧心理,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必然会影响区域合作的开展。
四、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城合作的战略与对策
21世纪,中国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应当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与周边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把巩固和发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作为对外战略的重点和基础,逐步实施中国地区性大国的目标。通过扩大与周边国家的全面合作,提升中国在周边国家以及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使中国在东亚地区逐步取得与经济地位一致的国际政治地位,使中国成长为一个地区性大国;以良好的周边国家关系为基础,发展与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审时度势,稳步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在台湾问题、朝鲜半岛、印巴矛盾等问题没有妥善解决之前,与此有关的区域合作必须加以审慎考虑,切不可操之过急,以避免风险;从周边整体战略利益出发,在与周边国家开展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对有争议的领土领海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为了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在具体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1.以具体部门的合作为突破口,推动双边或多边区域合作的发展。中国周边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市场经济体制参差不齐;政治制度多种多样,民族、宗教、文化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揽子多边区域合作机制的难度较大。但是,在打击跨国犯罪、能源、旅游等具体部门,合作潜力很大,双方合作的愿望都很强烈,容易达成双边合作协定,而且,这种双边合作协定也容易拓展为多边合作协定,欧盟发展初期就是在煤炭和钢铁产业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因此,面对复杂的周边国际关系和巨大的差异性,挖掘具体部门的合作潜力,大力发展双边合作,以此为突破口,才能够把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推向更高水平。
2.在现有多边合作框架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多边区域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我国已经参与了上海合作组织、APEC、“10+3”、“10+l”、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大循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尽管这些多边合作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异,合作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是加强区域多边合作是符合我国长远利益的。我国应该在这些机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拓展对话与合作领域,推进多边合作机制向更高水平发展。
3,以市场为基础,以地方政府为纽带,通过构筑区域合作平台,为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条件。面对大部分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法律制度差异较大的现实,以国家身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较大,应当以沿边省份的地方政府为纽带,加强地方政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促进这些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企业参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提供平台,使我国内地的产业、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与周边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使周边国家分享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实现“双赢”,变“中国威胁论”为“中国机遇论”。另外,地方政府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具有成本低、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小的特点,经济合作容易开展。目前,云南参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先行先试”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4.扩大文化交流,提供适当的经济援助,提高我国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通过文化交流,扩大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是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华文化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和新的商业机会为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中国应当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政府和民间途径扩大文化交流,培养周边国家的优秀青年对中国的了解,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以文化为纽带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天籽.东北亚周边国家经济政策比较研究[Z].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内部研究报告,2002.[2]王海燕.中亚五国近两年社会经济状况分析[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1,(3)
[3]葛颖.印度经济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分析仁[J].当代亚太,2002,(10).[4]一知.巴基斯坦当前政治经济与军事政变[J].南亚研究季刊,2000,(3).[5]曾建丰,丁义.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调整及其前景分析[J].亚太经济,2003,(1).〔贵任编辑富燕妮〕
Strateg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 the Surroounding Countries of China
WANG Sheng-jin1A,WANG Fengling2,YU Xiao1 B(1 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of Jilin University,Jilin
Changchun,130012; 2 Stat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Soci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Division,Beijing,100824)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si the key period for Chinese people to revive,so a goo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s of great meaning fot the state security protection,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tabilization of border area.The surtounding politic and economic enveronment of China is quite complicated.During the two decad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ning up tp the outside world,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improv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and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But we should notice that the security pattern in Asia-Pacific area is now at the period of adjustment,especially the involvement of U.S.A.has made the surrounding situation of China more complicated.Key Words:China,Surrounding countries,Regional cooperation 《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5期
第二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论文
“唇亡齿寒”,“远亲不如紧邻”,这是中国与周边邻国关系历史经验的写照和总结。
在西方列强来扩张到东方前,中国与周边地区和民族形成了一个和谐共处的关系,史称华裔秩序。在西方列强到达东方以后,先是以坚船利炮打开了周边国家的大门,在那里实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然后以这些地区为跳板,对中国进行侵略和蚕食。
新中国成立前后,大部分邻国也获得独立,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状况:一是新中国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对周边正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提供政治、道义和物资的支持。
二是差不多与中国同时获得民族独立的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与中国面临共同的处境,具有有共同的愿望。缅甸和印度分别是第一个承认和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民族主义国家。中国在解决与印度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过程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向世界各国倡议。三是反对超级大国利用周边对中国的威胁。在新中国成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面临着一个或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威胁。这种威胁都直接来自中国的周边:最初是美国的威胁,首先来自东北的朝鲜半岛,其次来自东南的印度支那。后一段时期则来自苏联来自南北的战略包围和武器威胁。中国先是派出志愿军赴朝鲜进行的抗美援朝的斗争,支持印度支那人民反对美国支持法国恢复殖民统治的斗争,随后则进行了持续时间最长的援越抗美的斗争。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反对苏联来自周边的威胁则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矛盾。
随着中国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边界问题的解决日益提到议事日程。中国的边界线总长4万多公里,是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其中陆上边界线长2.2万公里,海上边界线1.8万公里,与周边15个国家接壤(苏联解体前为12个国家)。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与大部分国家的边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歧。1957年,中国提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策:以“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便于进行建设”为目的,以“双方真正在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础上加以解决”为原则,既要照顾过去的历史背景,又要照顾已经形成的实际情况和双边关系的大局,在解决之前,维持现状。
根据这样的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与缅甸、尼泊尔、阿富汗、蒙古、朝鲜等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但是,并非由于中国方面的原因,中国与印度、苏联、越南等国家的边界在同一时期内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此后还引发了战争。
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中国的国内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逐步改善了与东盟、蒙古、越南、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周边环境。
冷战结束后,面临西方的压力,中国外交从周边着手,本着顾大局、讲友善、有克制,增信释疑、增进友好精神,与周边各国达成或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协定。根据睦邻友好、维护和平与稳定,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与一些国家解决了尚未解决边界问题,或者达成了协议实现了边界的和平,或者即使问题还存在,也达成一致将问题搁置起来,中国的周边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思想,积极落实“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化解热点,参与或促成一些多边机制,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首先是东南。中国政府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的政策,以及采取克制的态度对待同个别国家的领土主权争议,改变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在政治上,中国通过参与东盟地区论坛(ARF),增加了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信任,通过ARF框架内的多边对话与合作,达成了一些具有具体内容的协议。如2002年10月中国同东盟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一年后加入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等。
在经济领域,通过东盟与中日韩(10+3)和东盟与中国(10+1)合作框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到2010年建立中国与东盟将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些都有力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使中国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成为近代以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在西北,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在苏联解体后为探讨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于1996年和1997年分别在上海和莫斯科达成关于在边境地区增加军事领域信任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有力推动了中国与这个地区国家间的信任,不仅促成中国与它们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边界问题的解决,也促使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领域逐步从安全扩展到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领域。
在此基础上2001年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至今已经在此框架内形成了包括国家元首会议、政府首脑(总理)会议、外长会议、以及总检察长、国防部长、经贸部长、交通部长、文化部长及执法安全、紧急救灾等部门领导人的会议在内的多层次、固定化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大大改善了中国与西北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在西南,中国同南亚国家领导人,特别同印、巴之间互访不断,推动中印关系的改善,以及中国与巴基斯坦传统友谊的巩固。2000年中印两国领导人确认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印关系得到改善。与此同时,中国同巴基斯坦的互利合作,传统友谊不同得到加强。中国在这个地区的外交努力促进了中国与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缓和了西南地区的紧张局势,同时也大大改善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全环境。
在东北,中国积极推动朝鲜半岛的缓和。在朝鲜半岛因为核问题而陷入危机之后,中国派出特使访问美朝和其他相关国家首都,在外交史上第一次进行穿梭外交,积极斡旋,促成朝、美、韩、日、俄、中六方会谈,确定了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确认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核问题的途径,为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担任东道国,提供设备,主持会议,避免了朝鲜半岛核问题失控,为地区和平做出了贡献,也维护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
通过改善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周边外交充分实现了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的目的,很好的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张清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启示录
中国的周边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周边。不仅因为邻国数量众多、地理环境复杂、民族跨境交错,更因为清朝在从泱泱大国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衰败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从整个周边全方位侵蚀中国领土,巧取豪夺,造成了数不清的历史遗留问题。旧中国遗留给人民共和国的边界,没有哪怕一公里是清晰标定而无争议的。冷战时期,中国又成为东西方冷战的前沿,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东方阵营,在中国周边或建立反华军事同盟,或制造矛盾离间中国与邻国关系,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
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基本条件,就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也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新中国政府为建立一个安全的周边,军事和外交两手兼备。上世纪50-60年代的抗美援朝、抗法援越和抗美援越,除了帮助两个新生的友好邻邦站稳脚跟外,把敌对势力拒之于中国边界之外也是考量之一。外交上,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 2003年,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发展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如果激化,将给地区形势造成严重冲击。面对复杂局势,中国以维护半岛和平与稳定为根本出发点,提出了鲜明主张:第一,必须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第二,反对半岛出现任何核武器,支持实现半岛无核化;第三,应解决朝鲜在安全等方面的合理关切。
4月23-25日,在中国的倡议下,中美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了三方会谈。朝方提出了以最终拆除核设施、解决导弹问题为目标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美方表示愿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强调持久的多边框架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这次会谈是朝鲜半岛核问题突出以来,朝美的首次正式接触,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朝美矛盾的激化,开启了对话和平解决半岛核问题的进程。
三方会谈后,为继续北京会谈进程,防止核问题形势恶化,中国开展了积极的斡旋外交。6月1日,中美两国元首在法国埃维昂会晤时,就继续北京会谈进程达成共识。7月,中国政府先后派出代表赴美、俄磋商,并派特使在朝、美之间进行穿梭访问。
在中国的大力推动和国际社会的积极支持下,8月27-29日,由中、朝、美、韩、日、俄参加的第一次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各方达成六点共识,朝着和平解决半岛核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各方都愿致力于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开创半岛的持久和平;各方都主张半岛应无核化,同时认识到需要考虑和解决朝鲜在安全等方面的合理关切;各方原则上赞同按照分阶段、同步或并行实施的方式,探讨并确定公正合理的总体解决方案;各方同意在和谈进程中不采取可能使局势升级或激化的言行;各方都主张保持对话、建立信任、减少分歧、扩大共识;各方同意继续六方会谈进程,并尽快通过外交渠道确定下一轮会谈的时间和地点。
为推动和平解决核问题,中国政府付出了艰苦努力,发挥了独特作用,展现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和维护和平的坚定意志,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中国与周边国家高层往来更加频繁,政治关系取得新发展,各领域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 2003年,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出访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泰国、印尼、菲律宾、韩国、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等邻国,并利用上海合作组织、APEC、10+
3、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等多边场合与周边各国领导人进行双边会晤。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老挝、东帝汶、韩国等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分别访华。通过面对面的接触,中国与邻国加深了相互了解与信任,领导人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
中国与印度关系步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6月,瓦杰帕伊总理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确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关切以及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印方在《宣言》中明确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双方决定任命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从两国关系大局的政治角度出发,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两国还签署了科技、海洋、司法、教育、文化、能源、签证、边贸等领域的10个合作文件。
中日关系保持发展势头。200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5月31日,胡锦涛主席在出席俄罗斯圣彼得堡建市30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举行首次会晤。胡锦涛主席强调,发展新世纪中日关系,必须牢记中日友好的历史和经验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成果,既要不断扩大双方利益的汇合点,又要重视并妥善处理好对方的关切。8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专程来华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纪念活动。9月,吴邦国委员长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出席在东京举行的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招待会。10月,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在泰国曼谷APEC和印尼巴厘岛“10+3”领导人会议期间与小泉首相举行会晤。同时,两国贸易额再创新高,达1335.8亿美元,人员往来达306万人次,友好城市累计达223对。另一方面,受日本领导人第三次参拜靖国神社影响,中日政治关系仍面临困难。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走向巩固、深入、务实。5月26日-3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中俄联合声明》。胡锦涛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题为《世代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繁荣》的演讲。胡锦涛主席表示,俄罗斯是中国的最大邻国,又是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方愿同俄方一道,遵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双方10多年来签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发挥好业已形成的高层交往和政府合作等机制的作用,使中俄关系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9月24日-25日,俄罗斯政府总理卡西亚诺夫来华进行正式访问,两国总理举行了第八次定期会晤。双方签署了《中俄总理第八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纪要》及其他合作文件。温家宝总理就加强中俄经贸合作提出三点建议:扩大双边投资合作,推动能源、机电等产业的合作;改善贸易结构,实现贸易合作的多样化;加强中方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经贸合作,促进两国毗邻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与朝鲜的传统友好合作进一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朝2003年副部级以上互访团组近50个。10月,吴邦国委员长率中国国家代表团对朝鲜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全面阐述了“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加强合作”16字方针,体现了中国在新形势下发展中朝关系的积极愿望。
中国与韩国的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7月,韩国总统卢武铉对中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双方宣布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确定了双边贸易额5年内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开辟了一些新的合作领域。2003年,两国人员往来达到约250.4万人次,韩国在华留学生超过3.6万人。
中国与蒙古关系进一步提升。6月,胡锦涛主席对蒙古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重申相互尊重各自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自对本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协商合作处理两国间出现的任何问题,并商定建立和发展中蒙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中国与东盟合作更加坚实。2003年10月7日-8日,温家宝总理赴印尼巴厘岛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与东盟十国领导人会晤。双方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揭开了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新篇章。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成为第一个加入该条约的域外大国。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继续向前发展,政治互信进一步加深。11月穆沙拉夫总统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巴关于双边合作发展方向的联合宣言》。
中国同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继续顺利发展。6月,胡锦涛主席对哈萨克斯坦进行首次国事访问。双方重申将保持经常性高层政治对话,巩固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合作。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联合声明》。3月,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从日本回国途中经停北京,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与其会见。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分别在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晤期间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
五、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市场交融日益加深,对亚洲经济的贡献力显著增强
2003年,中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6.5%,达到4955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印度的贸易额分别达到1335亿、632亿、782亿、75.9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1.1%、43.4%、42.8%和53.6%。中国成为日本第二、韩国第二、东盟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同中亚国家的贸易总额从1992年的4.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0亿美元。
这一年,中国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口继续快速增长,幅度高达42.4%,总额为2729.3亿美元,占全年外贸进口总额的66.1%。其中,从日本、韩国、东盟、印度的进口分别增长38.7%、51%、51.7%和87%。中国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继续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各国舆论公认,一个潜力巨大的中国大市场,是拉动亚洲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前往周边邻国投资,并通过金融手段推动大项目合作。2003年,中国向蒙古、缅甸、菲律宾、巴基斯坦分别提供3亿、2亿、4亿和5亿美元优惠贷款。越南生权铜矿、缅甸耶涯水电站、柬埔寨7号公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阿富汗喀布尔共和国医院、菲律宾北部铁路建设等一批大型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与印尼、文莱、东帝汶等国的能源合作也全面展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谈判取得实质进展,双方签署了《关于修改〈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议定书》,商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自贸区框架下的“早期收获”计划,中泰两国还从2003年10月起实现了蔬菜、水果贸易零关税。
六、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周边各种区域合作机制,支持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多边安全对话合作 中国继续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各项活动,为促进该组织发展,深化各成员国友好合作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5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第三次会晤在莫斯科举行,签署和批准了《上海合作组织预算编制和执行协定》、《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执行委员会细则》和规范组织机制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件。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二次会晤在北京举行,主要就加强组织机制化建设和深化经济等各领域务实合作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是东亚合作的主渠道。10月,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七次10+3领导人会议,阐述了中方对深化10+3合作的具体主张。温家宝总理强调,10+3合作应遵循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循序渐进、开放包容的原则,建议从研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推进财金合作、加强政治和安全对话以及拓展文教卫生科技合作及青年交流等四方面入手,逐步向东亚合作过渡。这些建议和设想,得到各国领导人的积极呼应。
本次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签署了《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这是三国领导人发表的第一份三方合作文件,确定了三国合作的框架、原则和方向。为落实宣言,三国领导人商定成立“三方委员会”,具体协调和规划三方合作。
亚洲合作对话(ACD)是2002年建立的面向全亚洲的官方合作与对话机制。6月,李肇星外长出席了在泰国清迈举行的第二次ACD外长会议,强调亚洲合作对话应坚持以促进相互了解与信任为出发点,以经济合作为重点,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同时注意与其他区域合作机制的协调。会议决定,第三次ACD外长会议将于2004年6月在中国举行。
博鳌亚洲论坛是定址中国海南的非官方国际会议组织,为有关各方提供了一个共商亚洲发展大计的场所,旨在推动亚洲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11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第二届年会在海南成功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人士围绕“亚洲寻求共赢:合作促进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全面阐述中国对地区安全形势的看法,与论坛各方的互信增加,积极支持论坛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对话,并承办了2003/2004ARF首次建立信任措施会间会。
第三篇: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这都可以说明,我们同日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要求我们对待中日关系是要理智、客观、冷静。
我国和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虽不如与日本那样复杂,但也是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出了三八线,保卫了自己和朝鲜人民的家园,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可以说,我们与朝鲜本应有着革命战友般的友谊,但是朝鲜核问题也使我们与朝鲜兄弟之间有些不愉快的小矛盾。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历史上,虽然我们帮助朝鲜军民抵御了侵略,但在韩国人眼中,我们却是造成朝鲜半岛分裂现状的凶手之一。两国关系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改革开放后,现如今,我国境内现有超过一百万的韩国公民居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韩国人海外居住地。我国的白菜、葱、蒜等农产品大量销往韩国,我国大量持有着韩国国债,持有量位居前三。同时韩国也向我国大量出口汽车等工业产品,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同日本一样,我们与韩国也日益成为联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要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代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界线,我国北方边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国家,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性状态,并且不会在短期内长生重大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对美,虽存在跟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在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和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中俄近年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奠定了基础。强大的邻国是把双刃剑,因此,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其它邻国所无法相比的。
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有着长期的历史友好往来,苏联解体后,中亚一直是中国所关注的重点地区。中国之所以如此关注中亚地,首先由地缘政治决定的,因为中亚地区是中国的近邻,无论出于本能的想要了解邻居的动机,还是受到中国整个外交战略的支配,中国都一直将中亚视为必须加以关注的地区。在中亚地区,中国尤其关注哈萨克斯坦,十分重视发展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中国与中亚各国发展关系,谋求实现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战略利益,谋求实现中亚地区的稳定和繁荣,谋求实现世界多极化和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利益关系,这尤其表现在政治、经济领域和安全方面。
政治上,就像中亚各国谋求与中国发展关系有其战略考虑一样,中国与中亚各国发展紧密关系也是有战略考虑的,是由中国总体外交战略和政策决定的。
经济上,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不断发展,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逐步得到发展。能源问题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发展关系的重要议题,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已经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了95亿美元的石油开采协议,中国将开发哈萨克斯坦的阿克纠宾斯克油田和乌津油田,这是中国在海外最大的一笔投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关于管道建设问题已经达成了协议,中国除了开发哈萨克斯坦的油田之外,还承诺修建从哈萨克斯坦到新疆阿拉山口约3000公里管道的建设。不仅如此,中国将来还可以将石油开发与管道建设分开进行。中国大型公司完全可以竞争修建中亚地区的南向管道和西向管道。工程建设也是中国在开发哈萨克斯坦能源资源的有效方式,中国油气技术具有很高水平,完全可以在中亚地区进行竞争,而且中亚地区是一个油气工程承包和油气设备出口的巨大市场。中国必须竞争这块市场,中国在开发哈萨克斯坦的油气资源时已经注意到长期的战略性问题,中国并不急于与西方石油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因为有西方石油公司做参照,哈萨克斯坦可以看到与中国石油公司合作的潜力和优势,哈萨克斯坦还可以明确地感到中国是美国与俄罗斯两个竞争对手之间的平衡力量。
在安全合作方面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其他国家特别强调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首脑共同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这是六国在深化安全合作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公约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概念均作了明确的法律界定。六国承诺将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公约的签署有利于维护各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将为各方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创造良好的地区环境,对推动亚太地区和平与安全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在与中亚各国发展关系时最注重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安全这三个大的问题。在政治关系中中国关注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确中亚各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二是确认中亚各国对旨在分裂中国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立场和态度。在经济关系中,中国更加强化了能源战略,逐渐形成了与哈萨克斯坦发展能源合作的战略构想。在安全方面,中国未来的关注点依然是反对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三股势力。当然,中国会随着周边国际局势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外交政策,但针对中亚各国的外交战略不会轻易改变。
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冲突由来已久,已引起三次印巴战争,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和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直接造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隐患,近年来,两国的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的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安全又重大关系。随着进度经济的发展,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阻拦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中国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和经济命脉。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地位在升高,国际影响也在不断加强,而中印关系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交流日益密切,规模不断扩大,且中印双方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共同的利益决定两国的关系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经保持一定程度的密切关系。作为我国的传统友好邻国,我国一直与巴基斯坦保持着非同一般的友好密切关系,而且伴随着两国在经贸、军事、科技领域的合作的日益加深,两国的关系将得到不断地加强。我国与南亚的关系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比较稳定友好的状态。
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收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很大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局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盟可以说是我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我国在97年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新进展。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我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我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着主权争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日益增多,而且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非法占领我国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海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我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着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但中提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改善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周边外交充分实现了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的目的,很好的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四篇:我国与周边国家幼儿体育教育的差异及对策
我国与周边国家幼儿体育教育的差异及对策
摘 要:幼儿不仅祖国未来的栋梁,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生产力。良好的体质可以让幼儿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将来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幼儿体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民族及幼儿自身素质发展的根本需要。所以要积极推动幼儿体育教育,使其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发展推动 幼儿体育教育体质基础
1前 言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在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她列举了两组数据,: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现在学校近视眼、肥胖的孩子还在增加往上涨。2012年北京市高中生体质检查中,只有一成学生合格。近几年世界男性平均身高排名中,韩国排第18位,平均身高1.74米;日本排29位,平均身高1.707米;中国男性排名32位,1.697米。7岁到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矮2.54厘米。所以幼儿体育教育是基础、是根本、是提高和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并能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为今后能从事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重要身体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要强调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幼儿健康成长得到保证。然而我国幼儿体育教育发展却非常缓慢,幼儿体质也在不断下降。研究发现,许多地区儿童都不同程度的出现皮褶厚度和体重增加,肥胖儿童比率提高,心肺功能系统下降等现象。推动幼儿体育教育势在必行,幼儿良好的体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为成年打下良好的基础。2幼儿体质现状
根据阅读《山东省济南市3-6岁幼儿体质现状的研究》、《兰州市区幼儿体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珠三角地区幼儿体质特点的分析》、《河南省幼儿园幼儿体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等相关幼儿体质调查的文献,通过其调查的数据和结论可以看出幼儿的体质变差了,如幼儿体能中,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素质大多达不到规定标准;数据还显示,肥胖儿童增多,幼儿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反应肺功能的肺活量也呈下降趋势。而且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已经降到了20年的最低水平。大部分儿童少年肌肉软、关节硬、动作不协调,都市化生活更是导致了大多数孩子的运动系统失调。
前不久,曹杨新村第三幼儿园举行了一场中日友好运动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快速跑、4×100米接力等项目中,冲刺最快、最后夺冠的大多数是日本小朋友,他们就像一头头狂奔的小鹿,中国小朋友则显得跟不上。运动会共有16名日本孩子和43名中国孩子参加,家长们也在现场观摩。孩子一跑完,中国家长就赶紧跑上前给孩子擦汗,递牛奶、饮料,而日本家长则一直在旁默默关注。有专家曾去日本幼儿园参观,发现那里幼儿园的运动场都是沙地,不同于我们的塑胶跑道。“日本非常倡导让孩子放心、大胆地运动,家长也认为运动中发生一些危险很正常,所以在他们幼儿园里,你会看见快速跑、4×100米接力等我们小学里才开展的运动项目。”有关专家表示,相比日本幼儿的体育教育,中国显得童趣有余、竞技不足,过分强调安全。在日本幼儿园小朋友开展拔河运动,中国幼儿园因怕粗糙的绳子磨破孩子细嫩的小手而不搞。排在日本孩子课外活动第一位的是游泳,而且体育好的孩子最受同学尊敬。日本多加良浦保育园园长下里康寿说,日本家长也特别重视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夏天游泳、冬天跳绳、春天带孩子去河边散步是幼儿园最常见的运动项目。”日本小孩一般都不怕冷,即使冬天上体育课,也穿短袖运动服和短裤。“大多数家长认为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一样,打架、摔跤、碰伤都是很正常的事”。
3幼儿体育教育
3.1幼儿体育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幼儿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发展还不够完善。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体育教育,在中小学推行了‘阳光体育’,而且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但却忽视了学龄前的幼儿体育教育,对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长和教师对幼儿体育教育的传统观念没有改变。导致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缓慢。
3.2幼儿体育的价值
幼儿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并具有多重特殊功能。幼儿体育具有幼儿教育的整体功能,是寓智、德、美于一体的有效形式,他并不是简单的走跑跳投等动作的叠加过程,而是体质和思维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效果最明显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儿童体质的发展。
3.3影响推动幼儿体育教育的因素及对策
虽然幼儿体育意义如此重大,但幼儿体育却是当今学前课程中最被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忽视的不分,幼儿体育课程亦面临重重障碍!阻碍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幼儿园的场地不足,缺乏活动场地;体育器材不足;课堂时间不足;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和单向式;活动内容那个欠创意和综合性;领导、教师、家长的观念还没有真正得到转变;幼儿园的管理不够;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没有落实。从而影响到幼儿体育教育的实施,造成幼儿的活动量不足,活动时间不能保证,影响了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技能的发展。
3.4对策与建议
3.4.1改变教师和家长的观念
教师和家长的观念落后、重文轻体是幼儿体育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从重智育培养转移到智、体并重,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使得孩子在自愿、愉快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生活。幼儿园与家长应定期为孩子进行体质检查,建立健康档案,掌握孩子生长发育的动态状况。
3.4.2加大对幼儿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
幼儿园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教学设备的欠缺,活动场地无法保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提高对幼儿园体育教育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幼儿园场地器械的建设。
3.4.3加强幼儿园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引进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加入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调整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让跟多的男教师加入到幼儿教育团队。幼儿园引进男性教师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平等的两性角色意识,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因为男性教师在性别上与女性教师的差别导致了他们在教学方式上的不同。这种不同直接体现就在于对幼儿体育教育的方式上。男性对体育的爱好和了解要多于女性,所以男性教师在体育教学的授课方式和内容上更灵活、创新。
3.4.4合理体育活和动负荷
根据幼儿生理特点,认真研究大、中、小班幼儿不同年龄阶段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研究各种不同项目对幼儿生理机能的影响。坚持灵活多变的教学原则,以新内容刺激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安排体育活动时要动静结合,交替运用,使幼儿不易疲劳。这样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活动的质量。
4结 论
体质是指人的身体质量,是人的生命活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3岁到6岁正处于人体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是形成良好体质的基础阶段,只有从幼儿做起,有了强大的身体,才能更好的成为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张鲲,姚婧,蔡恩伦.城市幼儿体育活动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1):31-33.[2]徐彩英.体育教育,幼儿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J].考试周刊,2008(10):231.[3]张智颖,王延奇.新世纪幼儿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80-83.[4]张琳,唐成.析素质教育下幼儿体育的价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2):17-18.
第五篇:中国目前形势及中国周边国家形势
中国目前形势及中国周边国家形势
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深刻演变,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和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打不起来,要和平、谋合作、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但另一方面,世界总体和平与局部战阵、总体缓和与局部紧张、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相伴,国际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各种不安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
而基于如今这种安全形势瞬息万变的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做出改变,无论是九三大阅兵提出的裁军还是如今更加注重现代国防的综合实力,都证明了中国虽然是一个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也会努力应对由复杂多变的周边安全环境对我国提出的新的挑战。
在当前,我国国内社会也进入了矛盾多发期,不稳定因素增多,以“藏独”“东突”分裂势力为代表的民族分裂势力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其中不乏是由周边地区恐怖主义日益猖獗导致的。我国的台海形势虽有所缓和,但其分裂势力仍是我国面临的巨大威胁。
同时,我国目前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也非常复杂。我国共与14个国家接壤,与8个国家海上相邻或者相向,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不安定因素。
首先便是海上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在我国的海洋国土中,存在争议的海区面积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以东部地缘方向最为紧迫。中印边境问题、中日东海及钓鱼岛问题还未签署正式协定得到解决,所涵盖的面积包括12.55万平方公里。
其次,个别国家炒作“中国威胁”论,加强对我国的战略防范与牵制。其中,美国在中国周边共有军事基地10个,呈包围中国之势,又联合日本积极拉拢蒙古人明共和国,企图购买蒙古领空。朝鲜半岛局势动荡,朝核问题也引人关注,这些都对中国构成军事威胁。
而由之前提过的海上安全形势也可知道我国的海洋主权和权益面临严峻复杂的挑战,其中以日本方面带来的最为严重。近年来,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形成了一系列指导国家安全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文件,变“专守防卫”战略为“动态方位”战略,其主要具有:外向性、进攻性、针对性和两面性表现为:不断扩大海外派兵,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发展战略性进攻性武器,太空军事化;一再渲染中国的威胁并将防卫目标直指中国;一面在官方文件中做出和平姿态,一面一再突破和平宪法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由此可见,日本国际安安全战略调整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也是对亚太地区安全稳定与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更是对中国的挑衅和威胁。
所幸,俄罗斯目前实行固本联邻的“现实遏制”战略,与中国成为了友好邻邦,促合作,共发展。
因此,中国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周边都面临一系列的威胁和挑战,我们需要努力应对各式挑战,努力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和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