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涉重金属企业高排放企业搬迁重组和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涉重金属企业高排放企业搬迁重组
和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9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区涉重金属产业和高排放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改造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从根本上提高防范环境风险的水平,确保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实施期限为2012-2015年。
一、总体要求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广西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广西“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等要求,加快涉重金属企业和高排放企业搬迁、重组和整顿改造工作,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形成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和规模效应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主要目标
在全区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大排查的基础上,对涉重金属企业和高排放企业实施分类管理,按照不同类型企业,采取“四个一批”行动,即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搬迁一批涉重金属和高排放企业(项目)进入园区,限期整改一批存在问题的涉重金属和高排放企业(项目),推进一批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到2012年底,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手续完备的涉重金属企业 必须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所有涉重金属企业依照《广西主要工业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地方标准,在2013年以前完成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到2015 年底,所有涉重金属企业的资源产出、土地集约利用、资源消耗、废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等主要指标,必须达到地方标准所确定的二级以上考核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高排放企业污染源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三、整改对象
(一)必须淘汰的落后产能。
依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改委令第9号)行业准入条件、政策以及列入自治区“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的落后产能。
(二)必须搬迁的企业(项目)。
设在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近郊,居民集中区、疗养地、医院和食品、药品、电子等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企业周边1公里内、存在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的涉重金属企业和高排放企业及生产装备。
(三)必须整顿改造的企业(项目)。
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改委令第9号)限制类、存在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等严重问题的涉重金属企业(项目)及高排放企业(项目)。
四、工作重点
(一)强化规划实施。
各市要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广西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区域涉重金属产 2 业和高排放产业规划,加大规划执行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园区排污预防治理。
(二)严格执行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自治区发改、工信和环保部门制订年度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市及重点企业。各级投资管理部门严格控制新上“两高”项目,强化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他工业项目核准备案,必须开展项目能源消耗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审核评估,并作为项目准入的前置条件。
(三)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
根据《广西“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并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市和企业。各有关市和企业要制订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各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责任,开展督促检查,全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四)推动应搬迁企业(项目)入园。
对江河湖海沿岸地区、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内存在污染隐患,以及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卫生或环境保护防护距离要求,影响居民生活居住环境的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和产生危险废物的生产企业限期迁入工业园区。到期没有完成搬迁的,坚决依法关闭。对应搬迁的企业(项目),各市和企业要制订搬迁规划和年度计划,分期分批有序迁入园区,或采取转产、停产等方式逐步退出。各市要加快迁入园区的统一规划,实行污染集中控制、统一处理,大力推进安全、环保、风险可控的产业园区建设。切实做好入园企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即建设项目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和安全生产条件论证、安全设施“三同时”(即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 3 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强化环境和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后评估制度。
(五)加快企业改造升级。
对存在环境、安全隐患严重问题的企业,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要求,责令其限期进行全面深入的整改,经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依法关停取缔。对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的企业(项目),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和允许类的要求进行整顿和改造。鼓励和推动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六)加强污染源综合治理。
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制革、铅蓄电池、电镀、造纸、淀粉、化工、再生资源利用等高排放企业,要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高污染源治理水平,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排放标准,配备末端治理设施,确保稳定达标运行。要强化日常环境监测,严厉查处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
(七)加快联合重组步伐。
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及《广西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广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动涉重金属企业和高排放企业整合资源,支持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通过股权置换、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对能耗、污染物排放、安全等达不到国家鼓励类标准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防治污染能力。引入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组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八)全面提升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
各市要根据实际情况,以提高综合利用率为核心,组织企业对排放的大宗固体废物开展多渠道、多途径利用,推动“低效、分散利用”向“高效、规模利用”转变,形成稳定的利废和资源再生能力。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达50万吨和产生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的企业,必须制定废弃物处置利用方案。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技术装备水平与较强竞争力的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化企业集团(园区),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市场引领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固体废物大掺量、规模化综合利用的集群效应。
(九)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钢铁、石化、有色金属、造纸、制糖、水泥等行业为重点,促进企业内部原料与产品的生态链接,突出资源循环利用补链工作,着力推进次级、末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与外部企业的循环交流使用,引导上下游企业对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开展重点产业园区能源资源循环化改造,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创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按照国家行业有关技术标准要求,帮促行业企业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增强企业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的耦合链接,形成多元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面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十)扎实推进清洁生产。
全面实施《广西推行工业清洁生产“十二五”规划》,依法开展“双超 ”、“双有”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依据清洁生产自愿和强制性审核原则,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工作。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清洁生产审核范围和审核内容实行目录管理,对重点防控区域主要涉重金属企业和高排放企业进行分区分期治理和防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县(市、区)要把加快推进涉重金属产业和高排放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改造升级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组织协调,集中力量破解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严格实行属地管理责任制、部门责任制、监管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步骤及时间要求,细化工作方案,确保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二)完善配套扶持政策。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迁入园区和实施改造升级的企业,在项目核准审批、用地指标、信贷融资、电力供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产品按规定给予税收减免。自治区对迁入园区和实施改造升级的企业(项目)给予适当资金补助支持。
(三)强化目标评价考核。
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淘汰落后产能的计划公告制度、完成公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对未完成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暂停对项目的环评、核准和审批。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有关部门依据职责不予办理环评审批、核准备案、新增用地、生产许可、工商登记、电力供应等相关手续。
(四)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我区加快推进涉重金属企业、高排放企业搬迁重组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政策措施,深入宣传产业升级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 6 务,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浓厚氛围,凝聚打赢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第二篇:涉气企业转型升级座谈会主持词
涉气企业转型升级座谈会主持词
(2013年12月26日)
同志们:
根据县统一安排,今天,我们在临城镇召开涉气企业转型升级座谈会。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能从百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我镇参加座谈会。让我们对两位县领导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参加这次座谈会的还有发改局、环保局、工信局、黑城乡领导,临城镇和黑城乡部分企业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共计30余人。
邢台市开展大气污染整治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县涉气企业主要分布在水泥建材、铁矿采选、煤化工等产业,其生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扬尘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上述产业的污染成为我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县涉气企业大多已关闭、接受整顿,上述产业的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必须转型升级。希望大家在这次座谈会上能围绕涉气企业转型升级畅所欲言,广泛交流,形成共识,共同促进临城经济社会发展。
座谈会进行第一项,请企业届代表发言。
请、、、、、依次发言。
座谈会进行第二项,请与会的村支书发言。
请、、、、、依次发言。
座谈会进行第三项,请与会的县直部门及黑城乡负责人发言。
请、、、、、依次发言。
座谈会进行第四项,请县领导发言。
第三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
粤府办〔2012〕99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顺德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加强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完善相关行业规划和配套政策,规范行政行为,消除制度障碍。尊重企业意愿,支持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参与兼并重组。
2.市场运作,公平竞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企业通过平等协商开展兼并重组。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形成结构合理、竞争有效、规范有序的市场格局。
3.积极稳妥,确保稳定。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妥善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资产债务处置、职工安置等问题,依法维护债权人、债务人以及企业职工等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
(三)发展目标。
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以汽车、钢铁、水泥、稀土、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家电、食品、金融等产业为重点,促进我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兼并重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培育12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
大力推进省属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产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引进央企、民企、外企等战略投资者参资入股,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活动力。到2015年,打造一批资产超千亿元、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国企集团,以及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带动力强的本土跨国企业。
二、重点任务
(四)清理限制跨地区兼并重组的规定。进一步破除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全面清理废止各种不利于企业兼并重组和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坚决取消各地区自行出台的限制外地企业对本地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的各项规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法制办,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
(五)理顺地区间利益分配关系。企业跨地市进行兼并重组的,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各地市可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等因素,协商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财税利益分成(不含上缴中央和省部分),并将分成方案报省财政厅备案。按照相关统计制度妥善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后工业增加值等统计数据的归属问题,实现成果共享。企业跨县区(园区)兼并重组的,由地级以上市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税收利益分成办法。(省财政厅、统计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
(六)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兼并重组。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改制重组,并放宽对民营资本在股权比例方面的限制。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鼓
励民营资本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相关领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负责)
(七)支持国有企业及老字号企业兼并重组。完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激励制度,将市值管理绩效、兼并重组绩效纳入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范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股权激励。积极支持老字号企业兼并重组,依法确认老字号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权属,加强对老字号品牌价值的保护,鼓励各种资本参与老字号企业改组改制,特别是对劣势老字号企业实施战略重组。(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财政厅负责)
(八)引导企业海外并购。建立健全海外并购的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创造条件促进对外投资合作的便利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获取境外知名品牌、先进技术、营销渠道、高端人才等资源,加快发展成为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成为我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省外经贸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金融办负责)
(九)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鼓励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产权交易平台等中介机构,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促进境内外并购活动的公共服务平台,拓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交流渠道。积极引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参与跨国并购,发挥法律、技术、商务等专业服务作用,指导和帮助企业制定境外并购风险防范和应对方案,保护企业利益。(省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司法厅、金融办,广东证监局负责)
(十)加强风险监控。深入研究企业兼并重组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风险评估,妥善制订相应的应对预案和措施。加强防范和打击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防止恶意收购,防止以企业兼并重组之名甩包袱、偷逃税款、逃废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对重大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配合商务部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严格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国办发〔2011〕6号)规定,引导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外经贸厅、国资委、公安厅、监察厅,广东证监局负责)
(十一)妥善处置债权债务关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妥善分类处置兼并重组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依法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支持资产管理公司、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参与企业兼并重组的债权债务处置。(省金融办,广东证监局负责)
(十二)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积极稳妥做好兼并重组企业职工生活保障、劳动关系处理、就业技能培训、再就业扶持、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转移、遗留问题处理等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1〕50号),切实保障职工权益。(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
(十三)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兼并重组有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按照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发展先进产能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
三、政策措施
(十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等规定,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财政厅负责)
(十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重点发展产业企业兼并重组专项资金,通过信贷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本地
区企业兼并重组。在省属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中安排资金,支持省属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相关用途的财政资金投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我省重点发展产业的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支持兼并重组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先安排技术改造挖潜资金,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立项。(省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各地级以上政府负责)
(十六)加强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按照依法合规、审慎经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对兼并重组后的企业实施综合授信。鼓励证券公司、股权投资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等参与企业兼并重组,向企业提供直接投资、委托贷款、过桥贷款等融资支持,完善退出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可转换债等方式为兼并重组融资,鼓励上市公司以股权和其他金融创新方式作为兼并重组的支付手段,大力推动部分改制上市企业整体上市。(省金融办、国资委,广东银监局,广东证监局负责)(十七)完善相关土地政策。兼并重组涉及的划拨土地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可依法作为土地使用权人的权益。对省重点发展产业企业兼并重组项目所涉及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土地,经省国土部门批准后可以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省国土资源厅,各地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
(十八)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建立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国资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厅、外经贸厅、地税局、统计局、工商局、法制办、金融办以及广东银监局、广东证监局等部门参加的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各地级以上市要努力营造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良好环境,推动本地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有序开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
桂政发„2011‟12 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 号),进一步加强我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努力推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和任务
(一)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安全生产关系经济建设与民生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十一五”时期,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各项事故统计指标大幅度下降,为全面完成全区“十一五”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我区仍然属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不足,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够落实,全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全面贯彻“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发展战略,在制定和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同时落实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确保安全生产必需的投入,在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安全生产重点任务。以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通过打非治违执法行动,整顿和规范生产经营秩序;通过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整顿和关闭布局不合理、达不到最低开采规模的矿山;加快煤矿和非煤矿山技术改造,安装井下监测监控、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以及井下人员定位等六大系统;大力推进煤矿机械化、信息化和安全标准化建设;推广应用非煤矿山中深孔爆破、机械化铲装和液压锤破碎等技术;搬迁尾矿库下游安全距离以内的居民;全面整治交通运输超速、超载、超限和建设施工违法转包分包行为;加快现有风险较大防护距离不足的城区危险化工企业“进区入园”,推进危险化工工艺自动—化控制改造;全面安装烟花爆竹危险工序安全监控系统,坚决取缔违规使用氯酸盐生产烟花爆竹的行为;严格落实国家优化产业结构指导目录,彻底淘汰安全性能低下、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
(三)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到“十二五”末,我区建立比较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得到全面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50%以上,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10 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别下降40%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5%以上;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30%以上;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0%以上,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到2020 年,我区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生产安全事故大幅度下降,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5 以内,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
二、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四)严格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要把安全生产摆在与生产经营同等重要的位臵,坚持不安全不生产。深入开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交通运输、冶金等行业领域执法治理行动,坚决查处企业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和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三超”行为。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行业实际严格核定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强度、生产定员。其中,煤矿、民用爆炸物品、冶金企业核定工作由工信部门负责;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核定工作由安监部门负责;公路水运企业核定工作由交通部门负责。安监部门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严格检查企业执行情况。凡企业存在“三超”行为的,要依法责令停产停工整顿,并对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
(五)严格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责任制,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严格按片区、专业落实到个人,并挂牌告示。对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要立即建档,及时下达整改方案,确保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完成后,要经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确认合格,方能销号。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不落实而发生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严格执行企业领导轮流现场带班制度。矿山企业要由矿长、副矿长、副总工程师以上领导轮流现场带班;建筑企业要由项目领导轮流现场带班;交通运输企业要由单位领导值班;其它行业也要根据本行业实际,制定企业领导轮流现场带班制度。带班领导要与工人(职工)同时上班、同时下班。企业要配备可满足正常轮流带班的领导成员,不得聘任无领导职权的人员代替领导带班。对无企业领导现场带班或该带班而未带班的,对有关责任人按擅离职守处理,同时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对企业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并依法从重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七)严格保证企业人员的安全素质。重点行业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和安全管理人员需经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基础专业培训,并经安全管理培训考核取得资格后方能指挥生产;特种作业人员须经专门安全技术培训考试取得资格证后方能从业;企业所有人员(含临时工、农民工、实习人员)需经安全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凡安排未经安全培训合格职工上岗的,依法责令企业停产整顿;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企业用工要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凡用工不签劳动合同、不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不将其列入本企业职工名册实施安全管理的,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此类人员死亡的,由企业支付与其他工亡职工等额的事故伤害赔偿金、怃恤金和丧葬费。
(八)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企业要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标准化建设,持续保持安全生产条件。企业安全达标由安监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评定,安监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审核确认。2011 年底前,煤矿、危险化学品企业至少要达到三级安全标准,其中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要达到二级安全标准;2013 年底前,非煤矿山和尾矿库要达到最低安全标准等级;其它重点行业企业的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要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安全达标的企业,不得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暂缓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手续;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三、建设坚实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九)严格落实企业安全技术责任。企业要切实加强安全技术管理,赋予技术管理机构安全职能,按规定配备安全技术人员,充分发挥技术管理机构在安全技术措施建设、安全隐患治理和应急处臵技术选用等方面的作用。重点行业企业应当设臵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赋予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安全技术决策权和指挥权,明确相应的技术责任。因安全生产技术问题不解决产生重大安全隐患的,要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主要技术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给予处罚;发生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
(十)强制推行生产安全技术装备。2012 年底前,全区所有的班线客车、旅游包车和运载危险物品的车辆,须全部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GPS 卫星定位装臵;2013 年底前,煤矿、非煤矿山全部安装“六大系统”;2015 年底前,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尾矿库和大型起重机械全部安装在线监控系统。鼓励渔业船舶安装防撞自动识别系统。
(十一)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技研发。企业要在财务预算中安排安全生产科研经费,重点行业企业的安全科技研发费不得少于安全费用的10%。自治区科技部门每年优先对安全生产科技项目立项并给予研发经费支持。自治区每年从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安全科技成果、监测监控系统的推广应用。
四、实施更加有力的监督管理
(十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暂行办法》的规定履行职责。安监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行业管理部门要共同协作,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必要时会同司法机关联合执法,以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查处取缔非法企业。全面落实重大安全隐患五级监管治理制度。对排查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责任单位不上报、不挂牌、不督办的,要对有关人员给予处分;因不挂牌督办而发生事故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按国家标准结合实际配备安全监管装备。
(十三)强化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属地政府对本地区的安全生产实行统一领导;安监部门、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对当地企业包括中、区直企业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其中,监管对象属于中、区直企业的,监督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日常安全生产执法权由市级行使;其它企业由县级行使。安全生产标准化分级考核认定工作由各级安监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安全标准化等级考核认定结果由负责考核认定的部门每年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等主管部门通报一次,作为企业信用评级和安全责任保险费率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
(十四)强化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工艺技术达不到安全标准的,由立项核准部门负责;项目选址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由规划许可部门负责;项目设计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由设计审批部门负责;项目施工安全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由施工许可部门负责;验收把关不严导致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由组织验收部门负责。项目建设业主未执行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规定,或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工程项目的,由施工监管部门责令停工整顿,并追究项目业主、承包方等各方责任。
(十五)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支持工青妇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科技普及、技能竞赛、宣传教育、安全文化建设活动,依法维护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合法权益。安监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要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鼓励举报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公开曝光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对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对新闻媒体和群众反映的非法违法行为和安全隐患,要及时核实处理举报信息。
五、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十六)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动态监控系统,完善安全生产预警预报体系。监控系统要有专人管理,在线监测数据要形成台账,每月进行一次风险分析。发现事故征兆的,要立即发布预警信息。监控预警体系要与企业应急预案联动,确保事故防范和处臵措施落实到位。对重大危险源要按照可控、可测、可报、可视、可警要求设臵独立监控系统。
(十七)完善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企业要在2011 年5 月底前对本企业的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全面修订,赋予生产现场带班领导、调度人员或班组长在遇险第一时间内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检查应急预案与当地人民政府应急预案衔接情况。如企业应急预案与当地人民政府应急预案不衔接或不相适应的,要立即予以修正。应急预案修订后要经专家评审,及时组织演练。经过演练确认有效的,报送生产经营所在地市县安监部门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备案。对企业没有应急预案或虽有预案但不符合规定要求,经责令限期整改后逾期不改的,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对因没有应急预案造成遇险撤离不及时而发生事故的,依法从重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十八)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将北部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广西矿山抢险排水救灾中心等项目列入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由自治区分期分批安排预算资金建设,自治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装备一并纳入北部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范畴。支持自治区11 个矿山救援队的装备建设,配备性能可靠、机动性强的抢险救援应急装备。继续实行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和支持各地加强安全生产应急能力建设。
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准入制度
(十九)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标准。自治区各行业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10‟47 号)要求,加快制定本行业领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标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方案,完善并实施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资格标准。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要督促企业根据工艺、技术和设备等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危险作业专项安全技术规程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二十)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前臵条件。工信部门要会同安监、煤监等部门规划全区煤炭、石油化工、烟花爆竹生产区域布局,确定产区准入的企业数量,并作为我区煤矿、石油化工、烟花爆竹产业政策予以实施。严格实行企业安全标准核定制度,把符合安全标准作为高危行业准入的前臵条件。重点行业企业要依法进行安全评价,重点项目审批应当进行安全论证。安全评价或安全论证结果,作为安全标准核定的重要依据。凡达不到安全标准要求的,或未经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的,不得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违规建设的,要依法责令立即停工停建;情节严重的,由批准机关予以关闭取缔;降低安全标准建设的,依法追究相关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二十一)发挥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计划地发展安全咨询、评价、检测、培训专业服务机构,依法定期公布行政许可数量,促进安全生产服务市场有序竞争。制定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保障专业服务机构从业行为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专业服务机构要对其所作安全评价、技术测定结果独立承担责任。在专业服务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追究专业服务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降低或吊销相关资质。
七、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相关政策
(二十二)严格执行促进安全装备发展的产业政策。行业管理部门、科技部门要大力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鼓励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和先进装备的推广应用。对我区研发和制造应急避险、安全保护、检测监控、个人防护、灾害监测、救援抢险和防尘防毒等专用设备的企业,要按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加以培育;对融资用于完善安全技术装备和检测监控设施的企业,给予大力扶持。
(二十三)加大安全生产专项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制度,把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自治区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加快推进我区高危行业技术改造。对中央划拨我区的国有煤矿技改、尾矿库治理、瓦斯防治和小煤矿整顿关闭等各类资金,需要地方人民政府配套的,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及时配套落实,并督促企业落实自筹资金。海事机构要会同交通、安监、财政等部门尽快制定我区水上搜救奖励和补偿管理办法,完善水上搜救补偿机制。安监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过渡,促进我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业发展。高危行业主管部门每年要对高危行业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费用政策的情况进行检查,要依法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的企业予以处罚。
(二十四)严格执行国家事故伤害赔偿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安监部门尽快制定贯彻落实国家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实施方案,依法按全国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倍支付工亡职工一次性补偿金,并按规定发放一次性丧葬补助费、供养亲属怃恤金;依法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工伤预防宣传和职工安全培训。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着力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通过保险机制保障事故抢险、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理必需经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十五)加强高危行业必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安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扩大办学规模,加快采矿、地质、通风、排水、机电、测控等安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为高危行业生产一线培养必需的专业人才,保证高危行业必需的技术力量,强化生产环节技术管理,遏制各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八、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十六)制定落实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安全生产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安全生产目标,与上一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事故控制指标相衔接。安全生产三级监管网络、监管基础设施和装备、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项目要作为全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重点推进。安全生产专项规划由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发布。企业要将安全技术措施、安全工程项目、安全隐患治理等纳入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计划,确保企业必需的安全投入和事故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二十七)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信部门要尽快制定我区贯彻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并规定停止运行的最后期限;对可有效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技术改造和搬迁项目要大力支持,尤其要优先安排城区化工“进区入园”工作。对存在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构成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由安监部门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按执法权限予以公布,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依法予以关闭。项目核准主管部门要严格限制安全保障能力差、职业危害严重的项目立项和建设;国土资源、规划部门审批高危建设项目时,应当充分预留工厂周边的安全距离。
(二十八)加快高危行业结构调整。各地各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危行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决策,坚决关闭和淘汰规模小、工艺落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到“十二五”末,全区煤矿数量控制在100 处以内;非煤矿山压减到3000 处以内,开发主体压减10%以上;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数量比“十一五”末减少20%;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压减到400 家以内。各地各部门要大力支持高危行业企业重组、整合和技改,提高高危行业存量经济的规模和效益。
九、实行严格的安全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
(二十九)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自治区安监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健全和完善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肃追究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实际控制人的责任。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还要追究上级企业负责人或实际控制人的责任。企业主管机关或监管部门,要严格落实事故企业负责人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给予处分或处罚;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负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矿长(厂长、经理)。对非法违法生产造成人员伤亡的,以及瞒报事故、事故后逃逸等情节特别恶劣的,要依法从重处罚。
(三十)加大对事故企业的处罚力度。对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年内发生2 起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企业,以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由自治区安监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业、证券业等主管部门通报,一年内严格限制新增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并作为银行贷款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十一)严格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考核。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考核制度。事故控制指标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履行安全生产责任的主要目标;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要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事故的,评先评优实行“一票否决”。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考核,加大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考核权重,提高安全生产责任奖罚金额,完善安全目标考核奖惩约束机制,强化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安全责任意识。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要根据情节轻重,追究县级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后果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要按规定追究市级相关领导的责任。
(三十二)严格落实打击非法生产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在所辖区域内对群众举报、上级督办、日常检查发现的非法生产经营活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和取缔,致使非法活动持续存在的,对县级、乡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在乡级所辖区域内发现有1 处以上非法生产窝点且没有采取措施制止的,在县级所辖区域1 个月内发现有2 处及以上非法生产窝点且没有采取措施制止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对县级、乡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十三)严格落实事故查处督办制度。按事故管理权限,负责事故查处的人民政府未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事故查处职责的,由上一级安委会挂牌督办。较大事故由自治区安委会挂牌督办,一般事故由市级安委会挂牌督办。挂牌督办后仍不履行事故查处责任的,由上一级安委会通报批评,并责成负责事故查处的人民政府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对拒不执行督办指令,或为庇护违法企业、责任人而故意敷衍事故查处的,由上一级监察机关对当地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事故查处结案后,要及时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各地各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按照国发„2010‟23 号文件精神及桂政发„2010‟47 号文件要求和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制度和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贯彻落实到位。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报告自治区安委会。
二○一一年二月十一日
第五篇:省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省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苏政发〔2011〕117号2011年8月15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技术成果的主要创造者、使用者和推广者,是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根基。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企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企业创新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自主创新,高端引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要求,以聚焦高端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载体,着力加大投入,着力激发活力,着力集聚人才,着力优化环境,协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企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发展质态明显改善,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企业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具体目标:力争全省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实现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总量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培养1000名科技企业家、10000名职业经理人。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4500件,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制(修)订一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技术改造投入实现倍增。培育10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产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三)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切实加强企业各类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或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切实加大企业创新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在重点行业、重要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到“十二五”末,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各类技术研发机构达3000家以上。
(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集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研发分工,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更多介入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五)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方式。培育建设一批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新型产学研共建研发机构,切实改变科研与产业、研发与应用相脱节的状况,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孵化器”、实验室等各类研发紧密联合体,促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开发平台开放使用,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引导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打造重点产业链,建立各类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六)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投资规模,打造产业发展新亮点。鼓励企业大规模开展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产业链配套完善、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节能减排降本增效、质量品牌创优、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百项千亿”技改工程,全面提升企业质态。对装备水平、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传统产业企业,经省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按照制订的规范标准联合认定,企业所得税超过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税率征收的,超收部分的市、县留成,市、县可视情安排支出支持企业发展。
(七)支持企业开拓新产品市场。鼓励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建立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应用的保险机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投保科技保险,防范化解产品研发与创新风险。通过政府首台首购(用)、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产品市场。支持企业积极推广新产品,对参加国内外品牌会展和由省有关部门组织的重点品牌展销活动的企业,由省财政厅会同相关部门对企业展位费用给予适当补助。
(八)强化信息技术带动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通过典型引路筛选出一批适合行业应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全行业信息化应用程度。大力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支撑行动,推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化联动”。开发推广云计算、传感制造等新技术,培
育一批信息化服务企业,促进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协同应用。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全面渗透,打造一批“智慧企业”。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三、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九)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延伸配套、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建立海外供应和销售基地、境外加工生产基地。支持省内企业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建立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十)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与创新成果挂钩的薪酬制度,在创新收益的分配上要向对创新成果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倾斜,拉开创新与非创新、高水平创新与一般创新的收入差距,鼓励科技人员持续创新。鼓励企业试点推行股票期权等多种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
(十一)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宣传引导,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有针对性地对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普及,帮助企业树立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为企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工程师。推进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强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引导和支持企业将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有机结合,有效利用专利信息开展技术创新和市场分析,积极构建专利池并建立知识产权联盟,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发布重点专利成果产业化导向目录,鼓励企业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切实保护企业创新权益。
四、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十二)提升质量水平。组织实施“质量强省工程”,大力推广“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示范作用的卓越绩效标杆企业。广泛开展“QC”(品质控制)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质量检验监测体系。鼓励企业实施管理体系认证,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奖。
(十三)强化标准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组织研究制订对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技术标准和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国际标准跟踪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
(十四)创新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导入现代管理理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先进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企业决策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完善管理流程,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步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企业依法登记股权、进场交易。支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由渐进式的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借鉴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总承包总集成等新型商业模式,引导企业突破行业界限和传统思维,通过重组既有模式、改变关键环境等方式,增加企业收入,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使商业模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倍增器。
(十五)加快品牌创建。全面增强企业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打造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使用自主品牌拓展国际市场,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对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支持。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的商品和服务;优先扶持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面向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开展商标质押贷款;支持帮助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在海关总署办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手续;对品牌培育基地内知名品牌企业在土地供给、融资贷款等方面优先安排。研究制订《江苏省名牌管理办法》,完善名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工业大奖。对企业发展品牌中实施的新产品开发、质量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品牌营销与推广等项目给予支持。倡导企业信用自律,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整合、记录、披露和使用制度,培育合同诚信企业、质量诚信企业、诚信经营企业、技术合作诚信企业。
五、构筑企业创新人才高地
(十六)着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培训基地,开展思维创新、管理创新等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型战略企业家。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深入开展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职业经理人。大力弘扬企业创新文化,倡导以创新为荣的价值导向,营造敢冒风险、尊重创造、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企业创新氛围。(十七)壮大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双创计划”、“333工程”和“汇智计划”,鼓励企业面向海内外招揽人才,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人才。“十二五”期间,重点引进100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2000名创新创业领军
人才,资助2000名博士到企业创新创业;培养1000名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10000名教授、博士到企业和基层服务,选聘500名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兼职教授),全面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依托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千人计划”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
(十八)大规模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适当调整大专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百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大型骨干企业、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等,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首席技师”制度,重点从我省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选拔培养500名技艺精湛的“首席技师”。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十九)创新企业人才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不低于企业销售收入的0.6%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在我省企业创新创业的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人才,“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333工程”培养对象,以及省“产业教授”(兼职教授),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市、县可给予奖励,奖励总额原则上累计不超过30万元。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其工作成效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
六、强化企业创新保障措施
(二十)进一步落实鼓励创新优惠政策。本着便利、快速、从优的原则积极受理企业相关申请,进一步落实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软件产品超税负增值税即征即退等鼓励企业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国家进口先进设备贴息政策,制订我省引进先进设备贴息目录。指导和支持企业设立专门账户,正确核算研发费用,更加有效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简化认定工作流程,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一)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有关创新专项,对国家要求地方配套且符合配套规定的项目,省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优先给予配套。整合优化省有关专项资金,在支持重点上由单个企业向产业链整体关键环节转变,在使用方向上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创新服务平台倾斜,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和效率,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对新兴产业领域经省级认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新产品以及首台(套)装备,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对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的省内企业,按收购合同金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和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和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从2011年1月1日起,对新获中国驰名商标的生产型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其他类型企业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承担国际(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委会、工作组的企业,省级财政每年给予适当资助;对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省级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和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各市、县(市)人民政府也要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创新。
(二十二)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创业投资,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加大对初创期、种子期科技企业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产品等债务融资工具以及上市融资、增资扩股等方式筹集创新资金。支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工作。引导银行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整合全省产权市场资源,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为非上市公司提供股权转让服务。支持国家级高新区争取开展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鼓励企业盘活现有存量用地,对用于企业创新的科研试验用地,参照工业用地管理。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的划拨土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所在地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划拨方式使用。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可依法作为土地使用权人的权益。国家及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企业兼并重组项目涉及的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生产和经营性用地,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批准后,可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
(二十三)加强企业创新的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落实岗位责任制,形成协调高效的组织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把企业创新作为地方发展和部门工作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分解落实企业创新目标任务,加强考核评价和督查推进。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省与地方支持企业创新的联动机制,集成各种创新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企业创新工作。省人民政府每2年表彰一批企业创新先进单位。
各市、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意见制订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