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摘要:随着目前的教育改革,童话以其独特的价值大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深受儿童喜爱。研究童话教学艺术,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审美教育为出发点,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从童话教学的意义、特征等方面对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进行简略的探讨。关键词:小学;童话教学;审美教育
一、童话教学的意义
陈伯吹在《作家与儿童文学》里说过:“童话这两个美丽的字眼,[1]标志着一个具有诱人魅力的世界。”童话是儿童的天使。它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在童话里收获着纯真,憧憬着幻想,升华着情感。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小学心理学研究认为,低年级学生产生意义(包括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童话爱憎强烈,是非分明,促人醒目,催人奋进。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童话通过语言来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等于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既通俗明白、晓畅而又有艺术的美感。童话的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非常丰富。语言可以给儿童想象的空间,使儿童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作者在上《小草之歌》这篇童话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与复述课文,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童话作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会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
[2]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小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写套话、大人话,根本没有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文章贵在求真,童话为孩子找到心灵的栖息所——一个儿童的真实情感世界,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彩的情感提供了机会。学生在学习童话时培养的想象力对写作文又有促进作用,因为丰富的想象力会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活跃思维。在吉首市光明小学教学时,作者发现平时喜欢阅读童话故事的学生写出的作文生动、形象,而缺乏阅读的学生写出的作文呆板、简单。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童话是以一种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绘了世界上一切情感:爱与恨、[3]情和仇、喜和悲、乐与苦、敬与畏等等。儿童在欣赏和感悟童话时获得的情感体验丰富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的获得,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也是很有好处的。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进入光怪陆离的童话幻境,体验现实生活中未曾体验的过程,同时还可以从童话作家独具特色的审美个性、粗犷的美、幽默的美、抒情的美以及喜剧美、悲剧美„„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使心灵日渐丰富,审美品位不断提高。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创新精神。儿童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一些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儿童惟有借助想象去解读童话。在对丑小鸭的遐想中,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幻想中,在对动物生活的向往中,都是儿童的想象在活动。童话把现实中复杂的问题单纯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严肃的问题轻松化。童话作品能把小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而诱人的世界,引导他们去向往、去思考、去奋斗。生动的形象,精辟的比喻,自由飞翔的幻想,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本来比较艰深的思想道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二、小学教材中童话的特征
[4]
(一)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
我们看,《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小牛郎说到大牛郎,再说到他与织女的相遇、给合、生儿育女,最后天各一方。这些情节既完整清楚,又曲折动人,而且形象鲜明,一读不忘。《神笔马良》的故事,说的是穷孩子马良,凭着顽强刻苦的精神,得到了一支神笔。他拿着这支笔,帮助贫苦大众,智斗财主、皇帝,使人读后无不称快。这篇童话的情节生动,马良的形象鲜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
幻想是一种创造想象而不是再造想象。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冻死”的画面。而文中小女孩四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想就是创造想象。作者根据小女孩身边燃尽的火柴梗,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小女孩的幻想充满着温暖、食物、欢乐和爱抚,最后跟着奶奶“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童话离不开幻想、幻想离不开夸张。在《皇帝的新装》里,安徒生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一位赤裸裸的皇帝和那些虚伪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这么愚昧的人,但我们相信这个故事,就是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虚伪、愚昧,导演了一幕幕谎诞的剧目。所以这种幻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意义。
(三)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童话这种特定的体裁,又有其独具的特点。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的语言要求简洁、活泼、准确、朴素。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来讲,童话多用似人、对照、反复等表现方法。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金鱼、渔夫和贪婪凶残的老太婆构成鲜明的对比,一些情节、景物的反复叙述,形成了有节奏的反复。这样的语言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使情节曲折有趣。
三、小学阶段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 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
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请看童话课文《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第一次,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后来,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多次变化?用刚才的方法,自学交流。
很多童话的教学与上面的案例相同,只注重故事情节,忽视了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学生阅读了童话故事,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用自己的判断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判断童话所表现出来真善美和假恶丑。
(二)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只顾及分析小女孩不幸遭遇所反映出来的生存困境,而忽略了小女孩几次划火柴时产生的美妙幻想对于表达作品主题的深刻作用。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
[5] 和感情的,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6]
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功能。
(三)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缺乏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教师面对文本,没有保持一颗童心和保留一份童趣,像儿童般投入生命的感觉去领悟、去体验,总是想着让学生来接受自己的知识与劝导,没有尽力激活儿童的阅读欲求。
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小学生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美妙。“儿
[7]童思维的最大特征是与原始思维相通的泛灵性”。在儿童眼里,看见波涛滚滚的大海,会以为有个发怒的怪物藏在里面;看见天上的月亮会以为是一张脸。如果告诉儿童大海波涛滚滚是因为潮起潮落,并没有怪物在里面;告诉他们月亮的发亮是反射太阳的光,月亮是围绕着太阳转动。儿童不一定可以听得懂,也没有兴趣听这种“科学”的解释。四、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教学中,有许多同行提出诸如“抓美育,会不会影响小学语文智育?”“怎样进行审美教育?”“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操作方法?”等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不会。因为美育与智育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相辅相成。认为美育会影响小学语文的智育,大抵是出于把美育从小学语文教学中独立出来,分开进行的做法,审美教育须结合教学过程来进行。第二、第三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概言之,即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有哪些方法。
(一)让学生展开想象,走进童话的神奇意境
老师的描述,感知形象。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未形成,主要还是依靠接受性学习。儿童又正好是天生的幻想家,老师可依据他们爱幻想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时,配上音乐、图片,描述故事内容。运 用描述的表象进行直觉的形象思维,引导儿童通过联想走进童话中的幻想世界。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道理。
如教学《青蛙看海》时,老师将描述语言导入: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蝇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那么大海是什
[8]么样的?”“它会说些什么?”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动听的音乐熏陶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使其获得立体的语言信息。
(二)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尊重个人阅读感受
学生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会导致其解读方式的不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剥夺学生的阅读实践。
请看一则《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教学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说说你是喜欢小白兔呢还是喜欢小灰兔? 生1:我喜欢小白兔,因为他自己种菜,有吃不完的菜。生2:我也喜欢小白兔,他自己种的菜吃不完,还送给老山羊。生3:我喜欢小白兔,他不像小灰兔那样懒惰,老向别人要菜吃。生4:我喜欢小灰兔,老山羊来送白菜,小灰兔就去帮忙,他也是爱劳动的。
生5:我喜欢小灰兔,小灰兔有礼貌,老山羊送给他白菜,他说:“谢谢你”。
生6:我也喜欢小灰兔,小灰兔知道自己错了,就开始自己种菜了,他知错能改,应该表扬。
师:小白兔和小灰兔都有很多优点,那我们应该喜欢谁呢?
[9]生(齐):我们喜欢小灰兔,也喜欢小白兔。
教师在教学中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还启发了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要全面去看待一个人和一件事。
(三)让学生表演童话,走进童话故事
儿童之所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一位教师教学《小猴子下山》是这样设计的[10]
:
教师先准备好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然后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小白兔”在“小猴子”的追赶下迅速跑回座位并摘下头饰。“小猴子”东张西望,什么也没找到,最后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通过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演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
[11]织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四)让学生改写童话,体会学习的收获
儿童在阅读童话故事时,有对文本的主人公打抱不平,也有对其行为有疑议,还有对故事的发展所“期待”,所以学生往往有这种改变结局或续编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改编故事的结尾或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情节美,也有助于学生丰富词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充分利用文本,设计了两个想像写作练习:一是在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时,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让学生写一封报喜信。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 续编童话故事。续编童话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结论
综上所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童话教学不够重视,有些童话教学的方式比较陈旧。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童话教学的理论知识,需要多阅读古今中外的童话名著,采用多样的方式来教授童话,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应该保持一颗童心来教学,这样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成长。参考文献:
[1]雷秀明.浅谈童话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1996,(06):16-17﹒
[2]朝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张厚琴.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4):42-43﹒
[4]吴小梅.让学生感受童话的魅力[J].小学语文教学,2007. [5]李宣平.童话教学的现实处境与理想追寻[J].湖南教育,2006,(21):21﹒
[6]史桂荣.科学童话教学规律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02).[7]引自韩进编著﹒儿童文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2﹒
[8]刘显国.语言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9]转引王泉根、郑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12] [10]邹小红.童话的文本特点及教学应对[J].湖南教育,2006,(02):22﹒
[1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王泉根、郑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审美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作出它应有的重要的贡献。在实施审美教育中要明确语文教学采用此手段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它的基本任务,同时要注意在读写听说这四个实施点怎样去实施美育。
一、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美。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及。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预习课,讲读课,讨论课,展示课,无所不包。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是什么形式,都不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美的渗透,美的熏陶。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美。
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的确,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才能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到陶冶净化。如《珍珠泉》这篇文章所用的字语虽然寻常,作用却实为瑰妙。以“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开放着的野花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水太清太凉了”描绘珍珠泉的地理环境。还用了“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来形容“水泡”从潭底冒出来。深入文章,发掘语言的内涵,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在读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在这样的美读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还可以品味到文章的语言美。
2.在阅读中品味节奏美。
洪镇涛先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朗读不仅是将每个字的音发出来,而且要将字音与字义结合起来,遵循词类和句法原则,注意停顿和轻重,进一步到用审美的读法,要能表现文学趣味和兴趣,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如在指导朗读《小小的船》时,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多媒体设备,边作生动的描述,边用亲切的语气朗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然后提问:假如你坐在小小的船里,会有什么感觉了?让学生展开想像 的翅膀,进一步体会情境,激发美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朗读的的语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感情的流露都恰到好处。力求声音与意义的完全融合,对语言的品味,对作品意境的体验,使语感进一步趋于细腻,让学生感觉到语言(声音)的韵律的优美。
3.在阅读中品味音韵美。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具有音美,形美,意美三重美。三种美有机结合,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美感能力的培养还应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情绪体验。一切美都能触动人的情感。没有美的情绪体验,就不能获得美的感受。“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倾注着写作者的感情,富有复杂的人物情绪。因此,教师应善于让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领悟美。同时也要求学生能亲自用自己的情绪,去获得美感的愉快和自由。
例如在讲授《再见了,亲人》时,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特定的情境(图像),并配上比较忧伤的纯音乐。营造了一个充满伤感、离别的氛围,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亲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利用音乐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感恩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与文字语言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4、在阅读中品味神韵美。
语文“阅读”教学所蕴含的美学因素是丰富广泛的。语文课本课本身的思想内容、体裁、结构、风格、语言表达等都是美的,因此要让学生会欣赏、受陶冶。并且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是“文学作品”,叶圣陶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质的美,广大群众为伟大目标而斗争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
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课文《秋天的雨》以“清凉”,“温柔”和“轻轻地”,就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用黄色给银杏树的叶子做了一把小扇”“用红色给枫叶做了一枚邮票”“给田野铺上了一片金黄色的海洋”“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使抽象的“秋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又借助视觉、听觉等感官手段,把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色,小喜鹊造房子,小松鼠觅食,小青蛙睡大觉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立体的、充满神韵的秋天的清丽明朗的水彩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文章字时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写物附意,扬言切事,抒发对秋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笔下的美并加以具体的分析感受,要看到作者笔下的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使学生的审美、立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二、在写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感知美。
1、在作文训练表达中,拓展学生的想像美。
写作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审美创造的基础是审美观察。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儿童作文同样不能离开生活。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要让学生到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去领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美,要让学生深入到现实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同时要求学生在作文表达训练中去创造美,更深刻去理解美,在这种“美是生活”的实践中努力提高审美立美能力。要指导学生平时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作生活中的有心人,领略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使学生
创作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例如:要求学生写《我的妈妈》这篇作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既可以从大的方面去写,也可以从小的方面去写。但总的一点就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内心去抒发出对生活的“美”来。可以去写“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就应感受到妈妈无私的美;可以去写“唱《感恩的心》”时,就应体会到伟大母爱的美;可以去写“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时,就要对过去、现在生活中所蕴含的美进行阐释。要让学生明白,作文要从美学的角度,去立意和析理,要认识到作文的美,就是真实,就是和谐,就是人的愉快和美。使学生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借鉴创造出美的文章来。
2、在书法训练中,体会创造美。
书法是一种极其丰富广博、涵盖诸门艺术的综合性极强的学问。书法是一门艺术,它以美好的希望和慰藉,丰富和充实着人们的生活,更能净化和提升人生的境界.能让小学生懂得书法艺术的美。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这是因为字写得如何,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性格、气质、风度等。汉字作为方块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本身含有美的因素:线条美、结体美等等。因此,语文教学实施美育时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书法课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是学好书法的关键。我们在教授书法的同时,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汉字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给学生讲述一些通俗有趣的著名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如“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怀素无钱买纸,以蕉叶代之;王羲之为了练字,用了十八缸水等轶闻。从而使学生在榜样的熏陶下,培养热爱书法、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同时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圣地和欣赏临摹一些名家书法作品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书法艺术的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爱上书法。比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最后要做到背临,包括意临和临意,必须建立在“对临”的基础上,在反复临习书法作品的同时,尽可能背诵作品文字内容。凡是临摹各家,不过窃取用笔,非规矩形似只取大意,尊古为实临,意临为求新;同时也可以抛开章法临意,借“意”书写,做到走出字帖,写出自己的风格。《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可以说,临帖知识学习书法的前提途径,是一个“跳板”。一旦离开“跳板”,就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老停在“跳板”上,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取其各家长处,为我所用,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风格。
三、在倾听中领悟独特美。
语言学家指出,人类语言交流中,听说占90%,读写只占10%。美国口语专家罗斯的一份报告表明,听是获得信息、摄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每个人成长的亲身经历也告诉我们,人们最初学习语言都是从听别人说,到自己模仿别人说开始的。
1、激发听的兴趣感受美。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仍然是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很容易分散,而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力”,选材必须儿童化。选择的内容要新颖,要有一定的情节,词语要通俗,学生能听懂,为满足新时期儿童的求知欲望,特别要选择一些学生从未听过但又急切需要知道的内容作为听说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为此,我们安排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知识性故事、抒情散文及他们渴望了解的最新科技信息作为培养学生“听力”的教材。如:《找春天》,《笋芽儿》,《泉水》,《难忘的泼水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恐龙的灭绝》,《蜜蜂引路》等,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听记。
2、以目助听感受美。
现在的学生普遍都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从低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就教学生“以目助听”。因为,人的感觉器官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耳与目的关系尤为密切。教师要教学生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注意讲话的人,留心讲话人的姿势、神态和表情,当讲话人变换时,听的人目光也随之转换。如:老师讲述时看着老师,由老师讲转为同学回答时,大家的目光应转移到正在发言的同学身上。在听的过程中,力求目光不去注视周围与听讲内容无关的任何景或物,要集中到讲话人身上。在教学活动中反复训练学生努力使自己的眼睛为耳朵服务,并告诉学生,听人说话时看着对方,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长此以往,学生就能逐步养成集中注意力地听人说话的好习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听力基础。
3、用心欣赏去倾听感受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倾听同伴生动的描述中感受美。如:老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看文,心里记住并在文中做上该读轻、重、缓、急的记号,然后模仿着朗读。又如: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变换一下通常边看边听的方法,采用放配乐的课文录音,让学生将眼睛闭起来,侧耳细听,此时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集中地通过鼓膜,流入心田,学生仿佛跟随导游荡舟漓江,心旷神怡。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再让他们和着音乐练习朗读。这种做法既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4、多种形式听感受美。
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如果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倾听就无从谈起。研究表明,学生在老师讲故事、举例子,以及游戏、组织小品表演、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参与性的活动时,听得最认真。因此在形式上要讲究方法,如:“用悄悄话传口令”、“打电话”,做“打开知识宫”、“寻找百宝箱”等游戏,寓听力训练于游戏活动之中。如上《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为便于学生听记海底千奇百怪的鱼,课前我配置好录音,绘好幻灯片,设计游戏、活动。课上,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听,海底有哪些千奇百怪的鱼,它们有哪些特点?孩子们带着问题,一边聚精会神地听配有优美音乐的录音,一边全神贯注地看色彩斑斓的幻灯片,注意力是那么的集中,兴趣是那么浓厚,一篇210个字的短文,学生听一遍录音后就能听出重点,并能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复述。我还组织“小小考察队”到“百宝箱”中去寻宝。“考察队员”汇报考察情况后,组织听话比赛,比一比哪位同学听到的“宝藏”最多。造成一个人人用耳,个个动口的良好的听说情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即使是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游戏的热烈气氛中也跃跃欲试,主动接受训练,这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
四、在口头表达中,拓展学生的整体美。
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当今社会人们交往中,说话能力已成为认定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应具备的。
1、创设情景,体会对比美。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景,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像。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低年级每单元都有一节口语交际课,我认为口语交际课是集中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教给学生说话方法的好时机。教师在上口语交际课时应精心设计好教学步骤,扩大训练面,增加参与量,提高参与训练度。可根据学生的基础,把总的课堂教学目标分解成几个分目标,创设情景,逐步训练。分步训练要循序渐进,化难为易,放缓坡度,让全班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而后在分步训练的基础上把一段话连贯地说出来。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子》一文时,我就采取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情感的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来扮演,例如:被救的孩子、路人、记者、消防员、家长等等。然后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诠析,全心投入情景中去。使学生通过实际的口语交际,加深了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从而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珍惜,学会关爱,学会承担责任。真正使语文教育体现知识和情操的美的教育。
2、以述促听,体会哲理美。
叶圣陶说过:“读和听是一回事,写和说是一回事,不能丢开听说不顾,光管读和写。”复述是进行说话训练的一种好形式。促进理解,锻炼思维,在机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和记忆性复述。选择生动的童话故事、成语典故,生活常识为其主要内容,采取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内容提要简述、听取别人复述后复述、多人接力复述等,既能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想象能力,说话有条理,用词正确,提高逻辑思维的敏捷性。
2、以述促听,体会哲理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在教学中,经常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自述和简要评说,由于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相互交流,依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的自述内容——各种童话图画、我的家,我的小伙伴、买物品、迎客人、向教师请假、上学路上的新鲜事等等,自述形式采取大家互相交流、对话、自由插话。我在一年级上学期就曾搞过许多游戏,如“打电话”。这是一种对话性的说话趣味活动。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问答一致、条理清楚地口述和正确转述的能力。示范表演如下:教师扮妈妈,一个同学扮小明,另一个同学扮爸爸。妈妈的电话:“喂,你是小明吗?妈妈今天晚上开会,晚一点回家吃饭,你和爸爸先吃。”小明告诉爸爸:“妈妈在电话里说她今晚开会,晚一点回家吃饭,叫我们先吃。”表演完请同学评小明把电话内容传达得是否正确。再请三个同学分别演妈妈、小明和爸爸,示范一次。同桌两人互相扮小明和爸爸,把电话内容传达一遍。
4、语感训练,体会层次美。
加强语感训练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语感能力越强,说话能力就越好,分析理解能力就越强,语感训练的内容以说一明确的话题或一件事为材料,强调说前准备,培养先想后说的能力,写好说话提纲,言之有序。其形式可采用故事会、演讲、辩论会等。要求讲述清楚明白,完整畅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词准确丰富,语调、语音适当,表情姿态自然大方,说话语言表达上要更接近于书面表达的要求。重视语感训练。一方面可提高说话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儿童从说话表达顺利向书面表达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审美教育的园地里,语文教师是一名能工巧匠;在审美教育的舞台上,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出色的导演。为了生活和感受,我们需要美丽的笑和充满魅力的泪。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渗透,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形式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和想象美。让学生认识、思考,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去努力创造美的生活。
第三篇:浅谈儿童的审美特点和童话课文教学范文
浅谈儿童的审美特点和童话课文教学
童话课文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吸引儿童,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好伙伴。组织好童话教学是提高低段学生阅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儿童有哪些审美特点?如何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进行童话课文教学?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在以往的童话教学中,我们发现儿童有这么一些审美特点,即,直观性、趣味性、表面性和不稳定性、随意性、单纯性等。
1、直观性、趣味性 《小蝌蚪找妈妈》是向儿童介绍青蛙成长过程中几个不同的形体变化的知识。只有完整引导儿童读这则童话,那亲切浅近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才能吸引儿童。这表明,儿童的审美特点具有直观感受性和趣味性。
2、表面性 《美丽的公鸡》这则童话中,公鸡先后与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它只注意到自己“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的外表美而感到骄傲,却将啄木鸟、蜜青蛙分别贬以“长嘴巴”、“鼓眼睛”、“大肚皮”的称号。在儿童尚未对课文作深层理解的时候,我以此试问儿童:“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谁美?”儿童几乎异口同声说:“大公鸡美丽。”这实际上反映了儿童的审美特点,只有表面的审美力,单纯地看问题,没能看到啄木鸟、蜜蜂、青蛙地内在美。而要使儿童认识这一点,就要引导他们比较分析“公鸡地审美特点。
(二)从儿童地审美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组织童话教学,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
1、表演讨论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审美直观性、趣味性提出来的。所谓表演讨论法,就是引导儿童感知童话形象,然后进行“化物为我”的表演,在讨论表演中求得深刻的理解。如教《聪明的大公鸡》: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先知道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导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鸡和狼,进行表演。
(2)让学生对照课文,指出“表演者”表演的优缺点,讨论:为什么说这只大公鸡是聪明的?
这样,在游戏的乐趣中理解了课文,发展了思维。
2、描述对照法 这是根据审美的表面性采用的一种教法。这种方法很适合看图学文的童话课文的教学。例如,教学《小猫钓鱼》:
(1)教师指导学生描述第一副图,思考这么几个问题:老猫和小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老猫钓着了大鱼,小猫为什么没钓着?描述后,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一、二节,再将学生的口头描述和课文描写对照比较,指出优劣。
(2)学生自己描述第二副图,对照学习第三至第四节。教师在朗读上作重点指导。
(3)学生比赛描述第四、第五两副图,对照课文评比。并思考:小猫起先为什么钓不着鱼,后来为什么钓着鱼了?
这样从易到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深刻性。
3、比较法 采用比较的方法教学,训练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审美的单纯性,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审美水平。如教《小白兔和小灰兔》:
(1)从图入手,比较说话。师:你们仔细看看图,说说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干什么?再学生看图说出:小白兔要菜子,小灰兔拿了白菜后,教师要注意引起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可以提出激起学生争论的问题:小白兔和小灰兔谁聪明呢?
(2)从文入手,比较阅读。阅读课文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小白兔的聪明之处:小白兔不白菜而要白菜子,这是小白兔眼光远大的表现,因为它懂得:“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
(3)从结尾处启发学生想象小灰兔以后的情景,加深审美认识。综上所述,童话教学要取得最佳效果,教学中要注意童话教学方法与儿童审美特点的关系,使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审美认识水平。
童话体课文的创新教学尝试
福建上杭县实验小学 李奕银
童话是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幻想,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塑造鲜明的形象,展现儿童生活情趣,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小学(主要是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的童话课文。这些童话,以浓厚的幻想色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契合了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能激发他们想象和创造的欲望,是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绝佳教材。在童话体课文的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童话内容、思想的 理解呢?下面谈几点初步尝试。
一、以猜想性推测,激发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善于幻想的特点,在阅读童话之前,根据课题,引导儿童对童话内容进行猜想性推测。例如教学第二册《小猴子下山》,先启发儿童:“活泼、调皮、可爱的小猴子下山会去做些什么?怎样做?结果如何?”进行猜想推测。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印象中的小猴子的形象与特性,以及自己个人愿望与期待,编造有趣的故事。然后再以“课文中写的小猴子下山后,又去干了什么呢”导读课文,激起学生对比的情趣和阅读的欲望,在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导入效果。
二、以再造性想象,深化理解
再造想象是根据他人的语言描述或图样、符号、标记等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再造想象是形象化教学的心理依据,是创造想象的基础。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儿童感兴趣的童话,也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引导思维,促进他们形成再造想象,从而使他们进入奇妙的幻想王国,再现作者笔下的童话世界,深刻认识童话中的事物和人物及其鲜明的个性。例如第三册《狐狸和乌鸦》,对重点内容第四至第七自然段,可通过让学生听录音范读,看多媒体课件(或录像、幻灯)等手段,运用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及组织议论辨别狐狸言语的真实性和目的性等形式,激发学生再造想象,使故事环境、乌鸦和狐狸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从而深入地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而不至形成狐狸聪明有办法的误识。
三、以创造性复述,丰富体验
创造性复述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想象和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或形式有所改变地表达出来。创造性复述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形式。小学中低年级的童话教学,应从中低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抓住童话“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积极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句、段的创造性复述训练。例如对第二册《小猴子下山》,可启发学生想象小猴子看到大玉米、红桃子、大西瓜、小兔等会怎样说、怎样想、怎样行动,进行扩充内容的创造性复述。而对《小马过河》则可指导学生把文中的“小马”换成“我”,进行改变人称的创造性复述……这样,不但可加深儿童对童话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对童话思想感情的体验,而且可有效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和表达能力。
四、以延续性说写,发散思维
童话教材所表现出的浓厚的幻想,为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幻想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在实际教学中,对大多数童话,可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借鉴原作,延续童话故事。这样进行读、说(或写)的结合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第四册《丑小鸭》教学后,先启发学生想象:“丑小鸭知道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后,会想些什么?会去做些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说(有兴趣的也可写)一两段话。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幻想,编说感人故事,让美丽的白天鹅那美好的形象及其思想行为感染每一位同学,受到教育启迪。
当然,童话体课文的创新教育途径、方式绝对不尽于此,关键是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积极实践创新教学,使之为培养新型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教童话类课文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带有浓郁幻想色彩、专为儿童创作的故事。通常用拟人、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用浅显、活泼、简洁和富有童趣的语言,表现神奇曲折、生动有趣、形象鲜明的故事情节,以此反映社会生活与现象。让儿童在故事里的真、善、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故事里的假、恶、丑中得到教育与启迪。
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多为人类以外的各种被人格化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故事中的小鹿、小松鼠、青蛙、猴子以及本来没有生命的泉水、小河、微风等都会“讲话”,且都有各种行为和感情。其内容浅显易懂,其情节引人入胜,其意味耐人寻思„„更重要的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与这些情景相同或相似的“影子”。鉴于童话故事的特点和儿童学习童话故事的兴趣、能力、价值取向等实际情况,在对童话故事进行教学时,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基于生活,感悟童话。
童话中的重要特征是幻想。幻想表现在童话故事的每一个情节之中,或幸福快乐、或哀婉凄切,或迷雾重重、或豁然开朗„„幻想还表现在童话人物的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之中,或招呼问候、或教诲开导„„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特别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童话故事都是虚构的”想法,必须要让学生明确童话故事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从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例如教学《丑小鸭》一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安徒生对文中丑小鸭历经的种种磨难进行描写,意在表达“人应有坚强的意志,不能轻易向命运低头”的思想。同时,作者意欲通过“丑小鸭”这一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他自己一生的坎坷境遇——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讽与排挤。但是他从不言弃,发奋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誉全球的童话大师。正可谓“丑小鸭”的一生就是安徒生自己的一生。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童话故事当作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来阅读、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握童话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深切感悟童话故事中的真情与真理。
二、读演并举,感知童话。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童话故事的所表述的语言一般都是儿童化的,比较浅显易懂,在教学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阅读收获,适当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朗读语气的指导。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童话内容,感悟童话中蕴含的道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童话故事的语言多为生动有趣的,其情节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让学生演一演故事中的情景,非常有助于学生真正融入故事的情景,切身感悟故事中的情与理。
如《猴子种果树》一文中有三处对话,如果学生能把这些对话分角色表演好,他们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就能得到提高。在课堂上,当孩子们带上头饰开始表演时,也是他们亲身走进童话、体验童话故事情境的时刻。
三、发挥想象,感受童话。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很多童话故事所表达的语言和表述的情境有诗一般的意境。在教学这些童话故事的时候,可以积极发掘故事中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童话故事的情节,融入童话故事的意境,走进童话人物的心灵。
例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很多孩子会在理解“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抓住文中黄莺和微风的话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开放的玫瑰花给大伙带来的美丽与清香,学生心中的疑惑便会豁然开朗。随之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第二年的春天,小鹿会做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续写童话,在续写中得到情感、思想上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感念童话。
学生学习童话故事的收获不应仅仅体现在知识层面上,还应通过学习童话故事学会思考。教师除了要求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内容之外,还应教会学生学会联系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例如学习《青蛙看海》,除了使学生感受文中的青蛙在大家的鼓励与帮助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之外,还可以通过全班交流、课后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懂得为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确立正确且合理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促进学生领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同样快乐”的真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童话中的生活,让学生在明理的过程中感念生活中的童话!
童话如诗,其境犹美!课堂中做一些尝试,只是试想留下一点点值得自己与学生产生些许回忆的“童话”!
第四篇: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
摘 要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 “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教学方面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大致说来主要有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语文美育是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的;使人愉悦;是不可抗拒的,能以情动人;能激励学生的独创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善于创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多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创造美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想象
前 言
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和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语文美育是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的;使人愉悦;是不可抗拒的,能以情动人;能激励学生的独创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善于创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多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一、语文美育的目的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 “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它更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审美教育就是鼓舞教育学生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因此,语文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二、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是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学方面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美
自然美蕴藏于大自然之中,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自从人类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世界以来,大自然就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到了魏晋,人的自我开始觉醒,人的本质力量开始在大自然的景物中得到延展,发现、追求、欣赏自然美成为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发挥程度的认识和追求。自此以后,自然美成了陶冶性情和培育知识分子心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材中,自然美占相当一部分,如《桂林山水》《黄山奇石》《荷花》《火烧云》《望庐山瀑布》等等。在风光秀丽、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欣赏江河湖海的壮丽气势,山川云霞的奇妙变换,领悟大自然的奥妙,能给学生多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和群体的美。社会美广泛的存在着,哪里有人的生活,有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哪里就能显示人的创造力量,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社会美也是各种各样的,十分丰富和复杂。如语文教材中的《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的壮烈美,《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体现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情谊美,《手术台就是阵地》体现了人格之美等。社会美对于人的教育和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态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如《太阳》《月球之迷》《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等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如果老师只从抽象的理性角度去介绍,往往会使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学生很快丧失了兴趣。教师应该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美,评价科学技术美,并运用美的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创造。
(四)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
三、语文美育的特征
(一)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
语文美育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课文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是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的。黑格尔曾经说过:“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我们“可观照的,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 [2]。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3]。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的日月潭等;或者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负荆请罪的廉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等。
(二)愉悦性
语文美育使人“乐”的教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学生面对优美的文章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愉快、舒适的感受。为美好的事物所感动,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当学生处于快乐的状态时,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三)不可抗拒的,以情动人
语文美育是不可抗拒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诗歌使学生动于内,从内心情感的角度打动学生。如当我们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被课文中人们痛失总理,送
别总理的悲伤场面感染了,读着读着,眼圈红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识,领悟意境。
(四)能激励学生的独创性
语文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满足每个学生的情感需要,还能激励学生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好奇的心理激发人的创造力,学生的兴趣也正是好奇的心理中产生的。当学习给学生带来快乐,而且能满足其创造欲,语文美育过程就变得更为积极、更有活力、更加丰富多彩。在学习《画风》前,我让学生画风,有些学生在苦思冥想,伤透脑筋,有部分学生只参照书本画出来。学习课文后,学生都对画风很感兴趣,能画出各种不同于课文的画风方法,如小朋友在放风筝,小朋友的帽子被风吹走了„„画得很有创意。因此语文美育能通过其愉悦性激发个人创造性。
(五)能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陶冶的本意是造型、铸造,人在被造就的过程中通常不是一块白板,人性有自身的弱点。语文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减少、去除弱点,提高学生的品格。如学习《可贵的沉默》后,我也曾问学生:“父母知道你的生日吗?会为你祝贺吗?”答案大多是肯定的。“那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他们祝贺吗?”接着也是一片可贵的沉默,学生在沉默中反省自己。我又问:“那你以后会为父母祝贺吗?怎样祝贺?”学生又热烈地各抒己见。在学习课文后,学生懂得了不能只向父母索取爱,还要懂得回报爱、奉献爱。而“文艺和其他美感活动给本能活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机会” [5],这就明确了语文美育在人的身心陶养中的作用,能调节身心的矛盾,使之臻于和谐。
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各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纵观语文教材,课文中富有凝练生动的文学
语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等,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而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知识的学习,内容的把握,还是语言的分析,课堂形式的设计等,审美都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方面面,真可谓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们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创造美的氛围
氛围,简而言之,就是气氛和情凋。教学活动中,人的活动、人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一学生身上。他们活动的主体性、情感的活跃性,又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所以,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
1.教师应用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营造氛围。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也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优美的语言再加上丰富的表情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毕安曾说:一个信息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6]。音调和表情属非语言行为,但在一个信息的总效果中占很重要的成分。据调查统计,课堂信息交流的效果与老师非语言的使用是否具有美感成正比。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音调,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变化,向学生传递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开头部分,教师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速的。另外,上课前教师短短的几句导入语。或诗词,名言、成语,或故事、典故的引用,或几句有感而发的充满激情、富有哲理的话语,都能渲染一种氛围,创造一种情境,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大海的歌》可用提问的形式:“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谁乘过大海轮?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经历挂起勾,产生美好的遐想。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来导入《和时间赛跑》等。
2.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教学《荷花》时,展示一池美丽荷花的图片,为教学增色不少,学生能知其形美,感其神美。又如教学《海底世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米以下就全黑了„„都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让学生亲耳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在打鼾。”学生的兴趣一定十分高涨,一定更好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
3.简明的板书、板画也能创造美的氛围。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以简明、精练的文字,将课文内容提纲列举在黑板上的直观教学手段。好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知识,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简明的板画也一样,能形象、简单地把课文内容以直观形式再现学生面前。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儿童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就活起来了。可见,板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课文的画面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美的氛围能够使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成为一种自觉活动,使语文美育的过程更活跃、主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读课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活动是以审美的感知为基础,并且,审美感知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始终。可以说,没有审美感知力就没有审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最直接的 7 感知材料。而朗读则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美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应;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作品的力量,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要领会文章的情趣,还必须多读文章,甚至熟读成诵。愈是美学价值高的作品,愈难深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想深入理解,单单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7]清代学者姚鼐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8]“熟读”、“疾读”、“缓读”之说都强调了吟诵朗读的重要性。而叶圣陶先生则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所谓“美读”,其实就是强调通过音声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朗读方法:
1.范读与领读。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播放教材录音带。范读时,教师首先要深入体验作品的感情,抓住它的基调,并进入情境,让人感染,产生共鸣,这样听者在别人朗读时也成了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言。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如学习《太阳是大家的》,教师应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明快的节奏,读出人们对太阳、生命、和平的热爱。
2.有声有画朗读。借助媒体,声画并举,创造氛围,促进朗读。如教《观潮》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跌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一齐向这边涌来,声音非常响”。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真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壮美。
3.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揣摩角色的个性,把握好语调、语速进行分角色朗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对课文人物的了解,感受到形象美,人格美,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去年的树》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对话的朗读中体会小鸟与大树的真挚友谊,感受失去挚友后小鸟落寞的心情,唤起学生对保护自然的初步意识。
4.比赛诵读。在班里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评比,提高朗诵水平,展示朗诵才华,感受诗歌的魅力。组织学生通过诵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小组
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学生的情感,创造诗歌的意境,创设共鸣的氛围,使教学渐入佳境,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感知能力,改善学生的性情涵养,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领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对客观事物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总会产生一定的态度或感到美,感到愉悦;或心情不愉快,感到丑恶。作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喜、怒、哀、乐诸情感都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了。这种情感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语文和语文学科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决定可以通过情感教育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每个人的审美观虽然不同,但它有正确和错误、进步和落后、高尚和卑劣的区别。因此要明辨美丑,就要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否则就有可能视丑为美,视美为丑。正确的审美观对学生理解课文和作文的观点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教师的情感灌注,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揭示美、传输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9]那么教师首先在钻研教材时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做到通理明情,“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这样,教师就具有了一种激情,然后在教学时,通过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从而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把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深化升华。让学生学习包含作者丰富情感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寄寓的美好情感,让他们的心境处于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或爱或憎,或哀或乐的美感过程中,并将其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如教学《一个降落伞包》,我先向学生讲述当时飞机遇到的危急情况,再让学生读出当时机舱中的情况,抓住小女孩的“哭”
和周总理的镇定,及周总理的言行。周总理临危不惧,为了人民的安危宁愿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受到强大情感力量的震撼,情感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通过语文审美教育,给学生以美的感化,以高尚的影响,使个体的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结合,形成了美的道德行为。由于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强迫,而是把“美”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积淀成学生的内心道德情感,领悟道理,明辨是非,分清美丑,鉴察真伪,识别善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审美者对审美对象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和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乐趣的一种能力。语文课中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也可以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通过排演课本剧,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戏剧,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人物动作、对话的操练排演,并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场景,还可指导学生自制头饰表演。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实践,既可以激发阅读的积极性,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美的丰富内涵,同时又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要想提高审美鉴赏力就要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课内是流,课外是源,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诵读,使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利用课堂前五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西游记》《唐宋名家词》„„要求他们写读书心得。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作品和心得,把好的作品在全班同学中推广开来,掀起读书的热潮,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五)引导学生多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它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一种能力。由感知到鉴赏再到创造,这实际上是一
种知识的反馈,即吸收、加工、输出,这“输出”就是创造。“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创造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 [10]。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创造能力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首先要有对客观事物很好的感受力,即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是观察力;还要有调动起美感心理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想象力。想象是审美的翅膀,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都需要想象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
语文教材是一个培养想象力的宝库,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如《寻隐者不遇》一诗,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妙就妙在一个“绿”字。我要求学生联系经验,从各个感觉器官展开联想。学生说:“我看见到处是绿油油的小草。”“我听到春雨沙沙沙„„”“我闻到青草和泥土的气味。”“我感觉到春风拂面,看到嫩绿的柳枝随风摆动。” „„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如何利用想象力去创造美呢?可以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作中体现美的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作文教学进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续写是其中一种创造美的方法。如作文题目:小明独自一个人在家,这时响起了门铃声“叮咚叮咚„„”,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情节设计合理。有些同学说:“家人回来了。”“骗子冒认他爸爸的朋友来骗钱。” „„大部分学生都能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其实想象是离不开生活的,想象是对生活的审美,我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除续写以外,还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写作,听音乐作文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欣赏美、创造美,成为真正的审美者。
总之,语文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开阔学生
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整个教学的始终,必须做到合二为一,而要重视思想教育,又要重视审美教育。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语文课变成美育的殿堂,带领学生去探寻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2]林治金:《语文课程标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3]李吉林:《李吉林与情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4]徐诸标:《美育概要与例话》,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5]陆嘉明:《语文审美教育》,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2年.[6]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引文注释
[1]杨德如:《语文美育学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1页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1页 [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9月版,第173页
[5]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508页 [6]哈佛商学院:《哈佛管理技能培训教程》,哈佛商学院2006年2月版,第十二单元第五章 [7](宋)黎靖德:《朱子语类》第1册,中华书局1999年3月版,第168页 [8]姚 鼐:《惜抱轩集》卷四,上海会文堂书局1992年4月版,第449页
[9]刘 勰:《文心雕龙·知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版,第518页。[10]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渗透审美教育。通过激发情趣、启发想象、引导思考,让学生领略自然美,品味艺术美,感受社会美。
关键词:审美、教育、情趣、想象、思考
美育渗透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力更强,这是因为语文课的内容大部分是文学艺术作品,而“文艺是依靠美的法则创造的”(马克思语)。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决定了美的内容存在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因此,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
一、激发情趣,领略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自然界的日月星辰、朝霞彩虹、名山大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能以其美的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审美享受,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海上日出》,可以使人感受到朝霞、旭日的梦幻般的色彩之美;《观潮》使人领略到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桂林山水》可以感受到漓江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以及桂林山奇、秀、险的奇异险峻之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可以使人感受到婉转悦耳的音乐之美,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所展现的美。
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趣,认真分析各种美的环境,用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去描绘这些自然风景,接着反复咏诵课文,产生激情,渗透于讲课之中,学生受到感染激起情趣,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然后再引导学生诵读、欣赏、玩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去,从而感受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紧紧抓住漓江和桂林的山两个优美的排比句进行反复地赏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其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使学生仿佛畅游其中,亲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
二、启发想象,品味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文学又是通过语言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语言是语文教材中艺术美的媒介。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散文、小说、诗歌、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的作品,都是通过精心筛选的珍品,作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课文,是美的内容与美的语言的辩证统一。欣赏课文语言艺术美是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小学教学的特点所在。教材中作品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生动形象:如课文《飞夺泸定桥》中:“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歌颂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其二是凝练含蓄:如课文:《落花生》中这样写到:“父亲接着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凝练含蓄的语言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其三,新鲜多样。新鲜多样,富于独创性的语言,是和作者思想的深刻、对生活的独到的体验和认识,以及表达上的创造性是分不开的。如郑振铎的散文《燕子》塑造了燕子的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声形俱佳的意境美,文章结尾:“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湛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比喻贴切,有形有色,这样新鲜多样的语言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小学生们非常爱读。第四是韵律和谐。文学语言的韵律和谐,尤其在使诗歌中表现得特别强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诗歌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学生在理解了字词句含义之后,就能品味语言的艺术形式美,教师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陶醉于语言艺术美的氛围中。可用续写、扩写、复述等方法启发想象。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变文字为画面,变静止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新的意境和形象,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引导思考,感受社会美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包括人类精神行为的美以及 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表现社会美的课文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好教材,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重要篇章。
1、形象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美的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文学作品中作家用想象说话,靠形象表现主题反映生活,用美的艺术形式塑造美的形象。教材中描写了许多璀璨夺目的形象,他们高尚的品质、纯洁的心灵、美好的语言给学生深刻的感染。吃鱼骨嚼草根献出生命的老班长、英勇杀敌跳悬崖的五壮士、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的周总理,这些形象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充满悲壮之美。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美好人物的形象,让其情操、言行、心灵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崇尚英雄模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挑重担、见义勇为、富有牺牲精神的高尚美德。
2、生活美。教材中有许多展现生活美的佳篇,比如《理想的风筝》中歌颂了残疾的李老师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坚强乐观、自强不息的美好形象;有表现生活的情趣和理趣的课文,如《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有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作家老舍通过写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乐趣,也让读者得到启迪。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2、《小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3、《素质教育论坛》
4、《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