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谢亚利 李汉华 李贺兰 肖瑞
[摘要] 目的:分析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原因和预防对策。方法:对接种吸附百白破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8~24月龄加强免疫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含局部反应发生率、全身反应发生率)高于3~6月龄基础免疫组儿童(P<0.01),夏秋季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冬春季(P<0.01),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P<0.01)。结论:接种吸附百白破疫苗时要注意充分摇匀药液,选择正确的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严格消毒接种部位,并做好接种前后的卫生保健宣教工作;遇高温天气适当推迟接种;推荐使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关键词]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 causes adverse reaction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XIE Ya-li, LI Han-hua, LI Huo-lan, et al.(Dongke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Dongguan 52345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of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preventable cause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vaccination and preventive measures.Methods Adsorption of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ation vaccine adverse reaction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Result 18 ~ 24-month-old children to strengthen the immune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including the incidence of local reactions, the incidence of systemic reaction)was higher than 3 to 6-month-old children based on immunohistochemistry(P<0.01), summer and autumn is higher tha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inter and spring(P<0.01), Adsorption of whole-cell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higher than the adsorption of acellular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P<0.01).Conclusion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 vaccine adsorbed vaccine shaken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full solution, choose the correct way of immunization and vaccination site, strict disinfection of injection site, and do a good job before and after vaccination of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case of high temperatures appropriate to defer vaccination;recommend the use of adsorption acellular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 vaccine.Key Words Vaccination;Adverse reactions;Adsorbed whole-cell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Adsorption acellular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是由全细胞或无细胞百日咳菌苗原液、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的混合疫苗,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单位:东莞市东坑医院,广东,东莞,523451 作者简介:谢亚利(1971-),男,本科,公卫主管医师,疾病预防控制
破伤风3种疾病,是我国现行的计划免疫程序规定的针次最多、使用最广泛的疫 苗,同时也有很多不良反应 [1]。为此,我们对接种吸附百白破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原因和预防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资料来源
1.1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资料
DTaP和DTwP接种后不良反应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监测资料。选择东莞市东坑镇2006~2007年AEFI个案数据进行分析。
1.2 预防接种资料
DTaP和DTwP预防接种资料,来源于东莞市东坑医院预防接种门诊2006年1月~2007年12月年龄在3个月以上、2岁以内无接种禁忌症的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要求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
1.3 疫苗
DTaP和DTwP均为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2 分析方法
2.1 资料整理
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资料中的AEFI监测个案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2.2 分析内容
本文主要分析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并对不同组别(基础免疫组、加强免疫组)、不同季节(夏秋季、冬春季)和不同成份百白破疫苗(DTaP、DTwP)进行分析比较。2.3 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DTaP和DTwP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比较,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92%(652/22346)。基础免疫组161例,发生率为1.00%(161/16041),加强免疫组491例,发生率为7.7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35.32,P<0.01);主要不良反应:局部反应(红肿或硬结)发生率为1.95%(436/22346),全身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发生率为0.97%(216/22346)。见表1。
表1
基础免疫组和加强免疫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组
别 接种例数
例数
基础免疫组 加强免疫组
χ2 P值 16041 6305
321
局部反应 发生率/% 0.72 5.09 452.69 <0.01
例 数 46 170
全身反应 发生率/% 0.29 2.70 274.50 <0.01
例数
161 491
发生率/%
合计
1.00 7.79 735.32 <0.01
2不良反应发生与季节的关系 夏秋季局部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和夏秋季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冬春季(χ2=58.13,32.03,91.31,P<0.01)。见表2。
3两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全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局部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和全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χ2=219.10,42.34,254.32,P<0.01)。见表3。
表2
不同季节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比较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组
别 夏秋季 冬春季
χ2 P值 接种例数
例数
10927 11419
292 114
局部反应 发生率/% 2.67 1.26 58.13 <0.01
全身反应 例数 147 69
发生率/% 1.35 0.61 32.03 <0.01
合计 例数 439 213
发生率/% 4.02 1.87 91.31 <0.01
表3
两种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比较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组
别 DTwP DTaP χ2 P值 接种例数
例数
9609 12737
339 97
局部反应 发生率/% 3.53 0.71 219.10 <0.01
全身反应 例数 140 76
发生率/% 1.46 0.55 42.34 <0.01
合计 例数 479 173
发生率/% 4.98 1.36 254.32 <0.01
讨 论 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1.1 疫苗本身因素 疫苗对机体来讲,本身是一种异体、异物蛋白质,具有生物学活性,可导致机体产生接种反应,如百日咳全菌体疫苗含多种有害成分(如脂多糖)等;同时疫苗中的吸附剂-氢氧化铝佐剂能导致机体出现特异性IgE合成增进,如氢氧化铝浓度过高或使用不当,可引起注射部位硬结的增多[2]。
1.2 疫苗使用因素 百白破疫苗要求在2~8℃运输储存,接种时要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按无菌操作要求规范接种。如果百白破接种剂量过大、注射过浅、接种途径不正确,每次接种前未充分摇匀或者曾经冻结(形成铝盐结晶)等都会使注射部位发生红肿、硬结甚至无菌性化脓的发生。
1.3 接种针次 百白破疫苗所含的百日咳菌体成分,初免成功后(一般为30天左右),体内产生百日咳抗体,当再次接种时与抗原产生中和作用,幼儿机体因免疫功能不完善而引起发热和局部红肿[3];同时,由于局部反复受到刺激,机体对相应抗原或吸附剂敏感性增加;因此,18~24月龄加强免疫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3~6月龄基础免疫组。1.4 个体因素 受种者的身体状况、免疫功能、精神因素等都会对接种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一些过敏体质的儿童容易发生变态反应,肥胖儿童容易发生局部不良反应。
1.5 其他因素 在夏秋炎热季节会由于穿短袖使接种部位暴露而受灰尘、赃物的污染或儿童触摸接种部位以及过度活动时汗液的刺激、大量出汗容易着凉等,也使接种后不良反应增多。不良反应的防制
2.1 仔细检查 抽取吸附百白破疫苗前,一定要将疫苗混悬液充分摇匀并仔细检查,如发现有摇不匀的硬块或者曾经冻结(检查百白破疫苗是否冻结的方法为:将被检和对照的正常疫苗安瓿同时摇匀后静止竖立,如被检疫苗在 5~10分钟内与对照疫苗相比出现分层现象,且上层液体较清,即可判断被检疫苗冻结)不能使用。
2.2 根据不同的月龄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一般3~6月龄基础免疫组儿童选用1ml注射器和5号针头,18~24月龄加强免疫组儿童选用1ml注射器和5号半~6号针头,以确保将疫苗注进肌层。2.3 严格操作规范,正确选择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百白破吸附制剂一定要深部肌肉注射,连续多次接种百白破疫苗时,应注意更换接种部位,可在两上臂三角肌轮换注射,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时应分别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取并在不同的部位进行注射[4]。
2.4 严格接种部位的消毒,并做好接种前后的健康教育工作。接种人员在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教育家长做好接种前后儿童的保护,接种前后不要让儿童过分活动,避免局部受汗液刺激或受凉而出现副反应,接种后当天,不要让儿童室外玩耍,尤其是炎热季节,穿短袖时要避免由于接种暴露而受灰尘和脏物的污染,教育儿童不要触摸接种部位。
2.5 严格把握禁忌症。注射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停止以后针次的接种。
2.6 严格执行冷链技术规范。运输、储存疫苗的所有冷链设备都必须符合要求并专用,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管理,建立必要的冷链工作管理制度,对出现故障或老化失效的设备要及时维修保养和更新,避免疫苗因不规范运输、储存而冻结或失效,导致发生蛋白质变性而增加或加重接种后的反应。
2.7 18~24月龄组(加强免疫组)接种后的早期干预。有资料表明,早期进行湿热敷干预,可以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5]。具体方法如下:接种后嘱其局部保持清洁,并于接种后第2天无论局部有无副反应,均给予早期温开水湿热敷(将开水煮过的敷布浸于低于50℃的温开水中柠至不滴水为度,放在家长手腕内侧试温,以不烫手为宜,然后折叠数层敷于注射部位上盖干毛巾。每3~5分钟更换1次敷布,时间15~30分钟,每天3次,并随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全身情况以防烫伤)1周。
2.8 适当推迟接种。遇高温天气(气温大于35℃)适当推迟百白破疫苗的接种。2.9 用DTaP替代DTwP。由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去除了百日咳全菌体疫苗中有害成分(如脂多糖等),保持了免疫原性[6],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明显下降;本资料分析的结果与国内多数研究相似[7-9]。因此,建议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逐步取代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 疫苗[10]。
参考文献
[1]周翠云.减少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措施探讨[J].临床和检验杂志,2007,6(1):36-37.[2]曹国强,王堂,贾荣盛等.百白破混合制剂接种反应调查分析与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3,27(4):449-450.[3] 董玉坤.百白破混合制剂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调查分析和对策[J].广西医学,2006,28(8):1297-1298.[4]单金华,袁满,袁钦发等.89例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和对策[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8,16(21):951-952.[5]席利平.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吸附百白破三联疫苗的接种反应[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月下旬):169-170.[6] 湖北卫生厅翻印.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C].预防接种法规文件汇编,2005:47-48.[7]刘大卫,郭飚,曹玲生等.吸附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上市后预防接种安全性的比较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2):97-102.[8]渠慎稳,袁兰侠,闫燕.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副反应与处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680-1681.[9]刘琼芳.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观察[J].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28-1229.[10]卫生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S].2007.12.
第二篇:白破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书(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
家长您好:
白喉和破伤风分别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和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在咽、喉、鼻等处形成灰白色假膜和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神经瘫痪。破伤风主要临床表现为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四肢肌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呼吸肌、喉肌痉挛可导致窒息、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接种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简称白破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抗白喉和破伤风的免疫力,达到预防白喉、破伤风的目的。
白破疫苗免疫程序是6周岁接种1剂次。本次接种的白破疫苗和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全部是免费的。
以下情况不能接种白破疫苗:
1、患严重疾病、发热者。
2、有过敏史者。
3、注射白喉或破伤风类毒素后发生神经系统反应者。
接种白破疫苗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局部可有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疲倦、头痛等,一般不需处理即自行消退。局部可能有硬结,1-2个月即可吸收。
预防接种前,请家长如实提供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向接种医生咨询相关问题,由医生决定是否可以进行接种。接种后应在现场观察至少30分钟,若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具体情况可向接种单位医生咨询。
请您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如同意接种,在下面签字:
儿童姓名:,家长姓名:,接种日期:。接种医生意见或建议:
医生签字:,接种日期:,疫苗生产企业。
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
(注:本知情同意书需经家长、接种医生签字,并注明接种日期和疫苗生产企业名称后有效,由接种单位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三篇: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内容摘要: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者因素
1.1.1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
1.1.4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 文献 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4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 经济 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第四篇:医患纠纷引发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医患纠纷引发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关键词】医患纠纷 原因分析 对策
随着人民群众法律知识的提高,维权意识的增强,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自己的就医权和知情权越来越重视,对医务人员服务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加上人们对医疗工作高风险性认识不足,医患之间在沟通方法上缺乏必要的技巧,相互理解和尊重不够,一旦医生和护士在治疗上、态度上、服务上、费用上不能令患者满意,投诉和医疗纠纷就易产生,甚至在某些地方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职业,即所谓的“医闹”,这对医疗安全构成了威胁。近年来,医患之间的纠纷逐年上升,已严重地影响和干扰了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给医院声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并给广大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笔者从事医务行政管理工作多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或遇到纠纷投诉。医患之间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关系?这是医院管理者和从医者都在深深思考的问题,都在尝试着各种办法,试图寻求一个最佳的解决途径。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体会,就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1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医患纠纷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发在医院各个科室、部门的患者或家属与院方之间发生的矛盾与争议。形成医患纠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患方原因(1)患者期望值过高。由于患者不理解目前治疗手段所能达到的客观效果,产生过高的期望值,在治疗达不到期望值时而产生纠纷。比如:一患者因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术后肝衰竭死亡,患者家属不能接受现实。(2)由于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医药知识及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不够了解,认为只要进了医院,花了钱,就要得到等值的回报和达到期望的目的,一旦疗效不满意,或出现并发症、医治无效死亡时,就容易引发纠纷。(3)少数患者谋求不正当利益。少数患者及亲属存有不良动机,动则就以大额赔偿要挟,肆无忌惮地扩大事态,自认为“小闹小得,大闹大得,无理取闹也得”。坚持不认同医疗行为及诊疗结果,企图通过吵闹达到某种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容易小题大做,制造矛盾,抓住不放,天天到医院无理取闹,干扰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损害医院的声誉,在有些地方出现一些专门吃“医疗纠纷”的讨钱帮,他们主动介入医患纠纷,向院方索取高额赔偿,从中提取佣金。
1.2医方原因(1)服务态度差:有些医务人员思想没有转变,服务意识不强,态度冷淡,语言生硬,缺乏耐心、细心和热心,使患者及家属发生不信任感,一旦在诊疗过程中,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就会成为发生医疗纠纷的诱因。(2)医疗服务存在缺陷:个别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操作规范、常规办事,医疗水平不高,操作不规范,急救设备不会正确使用等都是引发纠纷的重要因素。(3)医患沟通不够:由于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对治疗的期望值较高,加上医务人员对发生的问题不能客观地分析、解释,没有认真履行告知义务,不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容易引起患者对医疗过程及结果的不认同,发生纠纷后,不及时的妥善解决。(4)科室内部、科室之间的不团结,不协调,抵毁,往往也是造成纠纷发生的原因。(5)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医生工作不负责任,信
口开河,讲大话,大包大揽,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医疗纠纷发生后往往授人以柄,处于被动,给解决纠纷带来了难度,笔者在处理一起纠纷时,就因为医生讲话不注意而被病人录了音,这样的教训为医者应该认真吸取。还有一些医护人员平时不注意医疗法规的学习,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在医疗活动中,不注意证据的保存,为了图省事而没有向病人履行告之义务,没有让病人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这些都为纠纷的发生带来了隐患。
1.3其它原因
1.3.1某些媒体宣传的不良导向患者一旦对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不满就求助于媒体,个别媒体为寻求卖点,抢新闻,不进行调查就进行报导和宣传,进一步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加重了处理医患纠纷的难度。
1.3.2社会方面的因素各种社会深层次的原因,如当地经济不发达,下岗、失业人员过多,基本医疗保险普及率低,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相关问题集中反映在医院,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了对立不满情绪,这也是造成医患矛盾、发生纠纷的原因。
2医患纠纷的防范医患纠纷发生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于各种服务环节中,而且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公正、公平地引导患者按照正常的途径协商解决。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毕竟患者是处在被动地位,即所谓的弱势群体,所以我们要多从自身找问题,要有防范意识,把矛盾和可能发生的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做到生人熟人一个样;城市农村一个样:干部群众一个样,一视同人,平等对待。医患纠纷的发生除上述发生的原因外,往往从一句话、一件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等单因素引发,多因素促成。为了防范医患纠纷,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严格遵守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常规,恪守职业道德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加强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预防差错事故的警觉性和责任感,在实际工作中依法行事。
2.2加强医患沟通,减少矛盾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作为医务人员在接诊患者之后,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并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笔者在参与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医疗纠纷的发生并非医疗技术问题的原因,偏差往往出现在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上,一句话能使患者及家属笑逐颜开,一句话能使患者及家属怒发冲冠,医生的一声叹息,往往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精神上的忧虑,交流方式的不当,语言表达的不确切等都会造成医患沟通的阻塞,隔阂的加深。因此在和患者谈话时要有主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选择不同的交谈方式,要紧紧围绕病人的病情及治疗,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疾病中相关问题,对文化层次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要反复解释,以提高交流的质量,达到交流的目的,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注意保留余地,防止讲大话,讲过头话,因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医疗行为的高风
险性、高科技性决定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许多疾病的转归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是难以预料的。
2.3做好证据的保管,强化证据管理重点强化医疗质量的全程监控,注意每一个环节的衔接,突出抓好各种知情同意书签字手续的履行,危重病例讨论会诊,查房抢救记录和检查资料,注意保持原始性、真实性,规范病历的书写、保管、使用,规范医学证明的开具和使用,充分认识病历是处理医疗纠纷、司法办案的重要法律依据,使病历资料更好地为处理医疗纠纷服务,同时做好现场实物和病历的封存。
2.4建立奖惩制度,增强责任意识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把医疗纠纷的的经济赔赔偿兑现到科室,责任到人,与年终目标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参与处理医疗纠纷的工作人员承受着病人家属的谩骂,甚至撕打,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医院要制定相关的制度,给予一定的补助,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完善尸检制度尸检是最有力的举证法律依据,对死亡病人存在医患纠纷的,医务人员应主动向患方告知尸检对解决纠纷的重要性,引导患方走尸检之路,一旦患方同意尸检,医患双方一定要履行尸检协议书的签字手续,并按规定时间完成尸检工作,对拒绝尸检的必须在病历和协议书上签名和证明。
2.6设立专门机构规范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工作本身是一种高风险职业,由于医院管理、医疗技术和病人要求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所难免,因此医院应组织一个特定的机构,专门处理医疗纠纷,由一批懂法律、懂政策、懂医疗,又善于处理问题的人员组成,根据医疗过错或事故的性质、程度制订赔偿尺度,在具体执行中还应进行横向比较以及调整,使赔偿金额掌握在合适的范围内,对那些漫天要价、无理取闹者,应坚持原则,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第五篇:民警因公伤亡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民警因公伤亡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李园春
摘要:公安队伍是和平时期为公众利益牺牲最多的一个群体,公安民警“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民警伤亡居高不下。本文分析认为造成民警伤亡既有社会治安和刑事犯罪形势日趋严峻,公安机关经费困难,装备不足,警务配置不尽合理等客观原因,也有部分领导和民警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实战演练,执行勤务不规范等内在的因素。进而相应地从领导责任,强化管理,教育训练,更新观念,警务保障诸方面提出了预防对策。
关键词:警务活动 民警 伤亡 原因分析 防治对策
近几年来,在对敌斗争,打击犯罪,维护治安,处置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等工作中,公安民警“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因公伤亡的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2003年4月11日,福建省公安厅下发了《转发公安部<关于今年以来一些地方相继发生公安民警在执法执勤时遭到犯罪嫌疑人袭击造成伤亡的情况通报>的通知》。通知指出,在新形势下,公安民警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就此拟对民警因公伤亡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提出探讨。
一、民警因公伤亡的原因分析:
造成民警因公伤亡数字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具有客观方面的,也有自身方面。
(一)客观方面:
一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利益群体多元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治安形势愈趋复杂,刑事犯罪的暴力化倾向日趋突出,涉枪、涉爆、绑架劫持人质等严重暴力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日益突出。而且犯罪分子多成帮结伙,携带枪支、匕首等凶器,暴力拒捕、袭击甚至报复公安民警的情况也十分突出。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持枪、持械、持爆作案,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使执勤民警遭到暴力袭击伤亡的情况不断发生,给一线民警执勤活动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些犯罪分子穷凶极恶或抗拒民警执行公务或以抢劫枪支、以报复公安机关为目的,暴力袭警。据公安部指挥中心对2000年1月1日至5月20日接报暴力袭警的52起案件的统计分析,民警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遭暴力抗拒案件32起,占总数的62%;罪犯以抢劫为目的的袭警案件9起,占总数的17%;罪犯以报复公安机关或民警为目的的袭警案件7起,占总数的13%;民警在追捕暴力恐怖分子时遭袭击的案件4起,占总数的8%。
二是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经费困难,装备和训练经费没有落实。目前相当多的派出所、巡警队、刑警队等基层实战单位,装备严重不足,有的基层科所队执勤民警达不到每人一根警棍,防弹背心、防刺服等装备基本没有。民警缺乏必要的警械、武器和防护装备。2003年1月份,仅辽宁省就发生民警未携带武器、器械遭暴力袭警的事件97次。交通工具落后,车况不好,“带病”车、拼装车、报废车仍在使用。因交通事故伤亡的民警比例大,1999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533人,仅在执行公务中因交通事故牺牲的就有236人,占牺牲民警总数的44.3%。
三是现有警力配置不尽合理,城市警力仍按常住人口配备。警力不足导致民警长时期超负荷工作,致使民警得不到及时的休息和调整,长年劳累,积劳成疾,也是导致民警伤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1999年至2002年,全国公安机关每年因病殉职的民警都超过了牺牲民警总数的三分之一。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与警察的平均比率是万分之三十五,而我国是万分之五。一线民警平均每天工作11至15小时。每年一个民警工作量超过3016个时,平均3周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说一个一线民警一年干其他公务员两年半的工作量。大多数民警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营养结构失衡等。
(二)自身方面:
一是部分领导和基层民警敌情观念不强,警惕性不高,缺乏必要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在战术上轻敌,缺少最起码的安全知识。在一些情况下,民警已经明显意识到被盘查、检查的对象有犯罪嫌疑,甚至已经获取犯罪证据,但没有按规定认真进行搜身、检查,并采取必要的约束或强制措施,对其控制不严或对其同伙未加防范。从而受到携带枪支、刀具的犯罪分子的伤害。
二是对基层民警缺乏战术能力的培训。有的从警多年没有开过一枪,不会擒拿格斗的技能,不了解在围堵、盘查中有关自我保护和技能。有的虽有培训,但培训教育与实战结合得不够,缺乏实战演练。一些民警执法、执勤战术动作不规范,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方法简单,方式单一,实战中造成许多不应有的伤亡。
三是在处置严重暴力案件或突发事件时,决策、组织、指挥失误。处突预案形同虚设,方案考虑不周,或信息不灵,对敌情不明,仓促应战,以无备之已,对付有备之彼;或是协调不力,相互间配合不好,策应不及时,造成民警不必要的伤亡。
四是在实践中,对警察职能认识上此重彼轻,过多地强调了警察是刺向敌人的利剑的“制敌”功能,忽略了“盾牌”自身的安全,没有进行正确的“勇敢观”的教育。对发生了民警与歹徒搏斗伤亡的事件后,整理其正面典型事迹多,总结反思问题少,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许多民警临战时没有携带警械、武器,也不懂得及时找个合适的器具作为武器,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鲁莽行事,赤手空拳地对付穷凶极恶的持有刀枪的歹徒,在“制敌”过程中敌我之间力量或器械悬殊太大,民警往往处于劣势,致使民警前赴后继,盲目冒险,无谓牺牲。柌
二、民警因公伤亡的预防对策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民警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减少民警伤亡是最高的从优待警。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民警伤亡不断上升的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从优待警,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关心爱护民警,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和公安队伍的长远建设出发,把防止和减少民警因公伤亡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克服麻痹思想,对本地发生民警因公伤亡的事件原因进行分析。认真吸取外地区发生民警因公伤亡事件的教训,举一反三。借鉴国外警训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在教育、训练、装备、怃恤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民警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民警因公伤亡的发生。要建立和落实警务行动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民警因公伤亡情况实行责任倒查制。对由于领导和管理上的原因,导致民警在执行任务时伤亡的,要严格按照《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的要求,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要落实从优待警,关心爱惜民警,禁止安排民警参加非警务活动,合理安排警力,为一线民警提高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民警体检制度和在编民警健康档案,设立民警心理咨询中心,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科学组织实施民警年休假制度,保证民警公休日、节假日能得到休息。
(二)、强化管理,依法勤务,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警务工作规范。
要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公务用枪配备办法》、《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使用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警务活动,充分依靠和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切实维护民警合法权益。公安部2003年2月1日起实施的“五条禁令”中有四条与民警伤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要以贯彻执行“五条禁令”为契机,强化枪支、车辆等警械装备的管理,杜绝因枪支丢失、被盗、被抢造成民警伤亡。要进一步规范民警在执行抓捕、巡逻、盘查任务时必须携带武器、警械等装备,着力加强对民警日常训练和警用装备使用情况的检查。要加强对民警交通安全教育,严防因无证驾驶、酒后驾车、开“霸王车”、“带病车”发生交通事故。要防止和克服在贯彻“五条禁令”中,那种因怕枪支出问题,干脆“刀枪入库”的倾向,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和武器条例》、《公安民警违反公务用枪管理使用规定行政处分若干规定》,严格警械、武器管理的同时,切实保证执法执勤民警必要时能及时地依法使用枪支、警械,避免无谓的伤亡。
(三)、加强教育,严格训练,努力提高民警的战术素养和实战能力。
实战训练是警察的生命工程。要坚持“练为战”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警教育训练的长效机制,制定和建立民警必需的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和规划,切实增强教育训练工作的针对性、实战性,不断提高民警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要始终将基本功和应变能力的训练摆在重要位置。对从事刑侦、经侦、缉毒、治安、防暴、巡警、派出所等部门的民警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突出实战特点的战术训练、技能训练以及必要的心理训练、身体训练,使一线民警都能真正掌握到搜查、盘查、堵截、缉捕、押解等战术和警务驾驶、限时射击、警体技能。在招收新民警时,要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对基层公安机关领导和基层刑侦、经侦、缉毒、治安、防暴、巡警等部门的领导,也要进行处置涉枪、涉爆、绑架劫持人质案件和处置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战术素养和决策智慧水平。要注意培养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精通犯罪心理、熟悉公安业务、反应机敏的谈判人才,在处置涉枪、涉爆、绑架劫持人质案件时,力争通过谈判缓解犯罪嫌疑人紧张和对抗的心理,为妥善处置争取时间,创造有利战机,减少民警不必要的伤亡。要严格按照《公安民警体育锻炼标准》组织民警开展“全警体育锻炼达标”活动,不断增强民警的身体素质。
(四)、更新观念,珍爱生命,增强敌情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自我防范是警务安全之本。要更新观念,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勇敢观”。在强调警察制敌功能的同时,重视对“盾牌”自身安全性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增强敌情观念,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在执行搜查、盘查、讯问、堵截、缉捕、押解等警务和处置突发性事件前,必须认真制定行动方案或按照处突预案,精心组织指挥,妥善布置警力。在处置涉枪、涉爆、绑架劫持人质等严重暴力案件、缉捕重要案犯和处置突发性事件时,要充分发挥特警队、武警专业队伍的突击队和尖刀作用。并尽可能地要求“120”急救中心派救护车随警作战。参战民警要严格执行战术规范和要求。在执行盘查、搜查时,要明确分工、合理站位,注意观察、加强控制。在突袭缉捕目标时,要隐蔽接近,出其不意,方法得当,快速制伏。要把握好勇往直前与提高警惕的关系,既要发扬勇往直前的精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克敌制胜,又要假设几个意外情况下的对策,未雨绸缪,合理冒险;要把握好完成任务与保护自已的关系,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讲究防危技术和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是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在执行具体警务时,特别是在与一些亡命之徒斗争的过程中,为了最终制伏对方,必须有效地保护自己;要把握好明确分工与密切配合的关系。按照事前明确分工、协调配合,相互策应,形成合力。在明确分工与密切配合时,既要遵守纪律,履行职责,又要善于根据事态发展的变化,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机智灵敏,随机应变,保障能发挥最佳状态的整体威力。民警个人发现逃犯或现场犯罪时,不要莽撞行事。要冷静观察,及时报告,请求增援,伺机行动。既或是非立即制止不可的现场犯罪,也应临时找个合适的器具作为武器,而且出招要准,力求一招制敌。
(五)、加大投入,保障警务,提高警用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为一线民警提供防护保障。
要根据各地的实有人口数和经济发展情况及具体区位,增加警力配置,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加强民警防护,铸造护体金身。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公安机关警务装备方面存在的经费困难,争取地方财政部门的支持,尽可能为基层实践部门配备性能好的汽车、摩托车。按照公安部规定,为刑侦、经侦、缉毒、治安、防暴、巡警、派出所等部门的一线民警配齐枪支、警械和防弹衣、防刺服、防割手套、防护头盔等必备的警械和防护装备。改进和完善警械、武器、防护器材等装备管理工作,适应处置紧急突发事件的需要。为一线民警提供防护保障。要在提高武器警械的先进性也就是在科技含量上多下工夫,提高武器警械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提高枪支使用的安全性和正确性。为刑警、巡警、防暴警配备具有驱逐性、制服性器械和自卫器。使一线民警不仅配有手铐、警棍、对讲机,而且还配有其他科技含量高的器械装备,如:同样可以起到阻止犯罪、抓捕犯罪嫌疑人作用的代替杀伤性较强的火药性枪支的“网枪”;在处置暴力事件时,用于驱散和防卫,能喷出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体,对人体无害,但可抑制违法犯罪的自卫器(或胡椒粉未喷射器);存储有枪支主人的有关信息,当主人用枪时,经该枪的电子识别装置检测确认无误方可击发的“智能枪”。为巡逻车辆配备“车辆电脑终端”和“车辆位置自动标识系统”以及改善通讯系统,建立起两人无线通讯网,提高内部通讯效率,确保在通报情况和互相支援时发挥作用,减少一线民警处于危险境地的可能。
2003年4月20日
作者系泉州市公安局油城分局副局长,福建省警察学会第二届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