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合金电炉冶炼灼烫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铁合金电炉冶炼灼烫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广西八一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为八一锰矿)为全国三大锰矿之一,由20世纪70年代转产铁合金电炉冶炼至今,现有矿热炉23座,其中12500kVA、16500kVA电炉各2座,年产量27.5万t。由于生产节奏快,连续性强,生产环境恶劣等特点,其中人为失误、工艺因素、设备缺陷等是诱发灼烫事故的根源。据统计,该集团公司冶炼厂铁合金电炉冶炼从1999年至2005年底发生的伤亡事故共112起,其中灼烫事故38起,占全部事故的33.9%。因此遏制和减少妁烫事故的发生是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1、铁合金电炉冶炼基本工艺及特点 铁合金是钢铁生产的脱氧剂。其生产主要原料有锰矿、富锰渣、焦炭(还原剂)、白云石(或石灰)等,经过矿热炉三相电极加热焙烧,熔化成为温度高达1350-1650℃的熔融状态的铁合金铁水,从炉眼出炉后流入铁水包,用桥式吊车吊运浇铸冷却成型,经人工精整后汽车运输到成品库再加工装包待外销。电炉生产分有渣法和无渣法。锰硅合金冶炼多采用水淬渣工艺,从事铁合金电炉冶炼生产作业人员,大多数都是在电炉炉面(2楼)和浇铸间进行操作,约有90%灼烫事故均发生在炉台、炉前、浇铸间区域。
2、典型灼烫事故及原因
(1)违章指挥导致的灼烫事故。“三违”是造成事故的罪恶之源,其中违章指挥最具有危害性。如1980年8月16日10时,冶炼厂107#矿热电炉停产洗炉,当班的工段长和技术员违章指挥吊车工将两个装有洗炉炉渣的渣包吊到104#炉水冲渣沟边,直接将热渣倾倒入水沟中,引起大爆炸,造成2人重伤、5人轻伤的灼烫事故。
(2)违章操作所致的灼烫事故。2001年7月6日17时30分,冶炼厂三车间冶炼工杨某,在302#炉眼吹氧开炉操作中,当时未装设安全防护挡板,又未配戴防护面罩,被炉内返回的回火灼伤面部。主要原因是个别冶炼工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不遵守出铁吹氧安全操作规程或受习惯性违章作业人员影响,在安全防护装置缺乏、损坏,安全防护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的情况下违章操作,导致事故发生。
(3)炉内塌料喷溅引发的灼烫事故。电炉冶炼由于操作不当或生产工艺等原因都将会引发炉内物料沸腾、翻渣、塌料而造成热料四处喷溅导致发生人员灼烫事故。其主要原因是:①炉内温度过低,加入炉料未熔净,待温度上升,使集中溢出的气体受阻,同时若加料过快、过量,炉渣流动性不好,而引起炉内物料沸腾。②炉内塌料后,出现低温或有潮气的炉料落人液态金属与熔渣混合,产生上下翻动,增加了反应接触面,加剧了反应。③电炉的电极硬断造成电极变短,所配的料粉湿,操作不当情况下,易造成塌料,炉内热料喷溅。炉面周围若有人员作业或逗留时,极易发生灼烫事故。1999年6月23日1时柏分,冶炼厂三车间冶炼工黄某,在检查302#炉冷却水系统中,由于该炉B相电极硬断电极过短,配电工在抬动B相电板操作中突然塌料,炉内大量热料喷射而出,在炉旁的黄某躲避不及,被喷溅出的热料灼伤左面部、双手背和双后腿。
(4)电极爆炸诱发的灼烫事故。2005年8月10日8时35分,冶炼厂五车间电焊工范某,在503#炉3楼加糊平台焊接电极壳作业时,该炉1#电极(2楼)突然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可燃气体沿电极瞬间冲上3楼电极壳平台,被正在作业的焊枪火源引燃,造成焊工范某身体大面积灼伤,经转院抢救无效死亡。其原因是:①生产所用的电极糊挥发波动大,结晶水偏高,烧结速度慢,在电极烧结不好的情况下,产生大量可燃气体,并迅速集聚膨胀,造成电极爆炸。②电炉冶炼操作人员经验不足,未能判断电极会发生异常情况。③车间现场电极孔的缝隙较宽,存在一定隐患,且作业现场警示标识不够完善等。
(5)铁水包倾翻、铁水外溢险肇严重灼烫事故。2005年3月2日中班,冶炼厂302#炉最后一包铁水在耙渣过程中,当副钩起升作业的一瞬间,铁水包西边吊耳与龙门钩脱挂,导致铁水包倾翻,铁水外溢爆炸而引发严重灼烫事故。分析事故原因:①3月1日白班,冶炼工检查发现龙门钩变形弯曲,交代值班钳工更换,因无备件,而未能及时完成臆患整改,为事故埋下了隐患;②操作的2名冶炼工未能完全确认龙门钩与铁水包吊耳是否完好吻合,同时吊车工也未能确认龙门钩完全挂好就起吊。
(6)生产作业现场环境状况不良导致的灼烫事故。浇铸间是供出炉的高温铁水浇铸冷却的场所。多数铁合金厂都是在此场地进行综合作业,如炉渣的水淬、未被水淬炉渣的冷却、铁合金冷却后的成品精整吊运,以及行车运行和锭模、渣包、铁水包、精整斗等存放的综合场所,加之由于浇铸间生产作业现场管理力度不够,制度、整治措施落实不到位,检查考核不严等,导致浇铸问物品随地堆放,工件、工具到处乱丢,炉渣及废弃物不及时清理,场地通道狭窄或安全通道被物品、精整斗占据,作业人员行动不便。安全标志不设置或设置不规范等,致使浇铸间存在着一定的事故隐患,也是灼烫事故极易发生的场地。2003年9月9日10时20分,冶炼厂一车间工艺员彭某为观察105#炉2#炉眼情况,当走到该炉浇铸间第一块热渣锭模旁时,因场地狭窄,物品堆放零乱,不慎滑跌,左脚踏入尚未冷却的热熔渣模块中,造成左脚面局部浅Ⅱ度灼伤。
(7)其他灼烫事故。铁水出炉后浇铸冷却过程中,由于铁块在收缩或断裂时产生内应力,引发碎片弹出,极有可能伤及或灼伤周围的人员。2000年10月21日22时05分,冶炼厂一车间冶炼工石某,在浇铸问外面椅子上休息,不料被8m远处弹出的一块约40mm热铁渣击中左眼,造成左眼圈灼伤。
3、预防对策与措施
为防止类似灼烫伤事故重复发生,针对事故所暴露出的问题及隐患,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和防范措施如下:
(1)认真贯彻执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①从各级领导抓起、做起,层层落实,对不能认真履行其职责的单位或个人要采取处罚措施,以达到警醒目的;②加强安全教育,以本企业历年来发生的灼烫伤事故为案例,在本公司范围内广泛开展“安全第一”、“生产必须安全”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③加强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及安全知识培训。
(2)防止冶炼过程中塌料,造成大量热料喷出灼伤人员。必须做到:①严格控制入炉原料粒度、水分,如炉料湿度大必须先烘烤干燥后方可入炉:②加强炉况观察和维护,确保炉况运行正常;③加强冶炼电极的维护,控制电极硬断事故。当冶炼中发生熔池物科剧烈沸腾时,配电工应立即升抬电极,切断电源。炉面操作人员停止加料,立即远离炉门两侧;④配电工在升抬、插入电极操作中,先打铃示警并注意观察,教促炉面加科和3楼平台加糊焊接电极壳作业人员离开炉旁,以防塌料引发热料喷溅灼伤事故发生。
(3)有效控制和预防电极爆炸事故发生。①严格电极糊采购标准,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生产选用优质电极糊;②从工艺上控制加糊粒度,落实电极糊储存及运输中的防潮措施;③加强电极日常维护、检查;④严格电授操作制度,加强冶炼电极操作的检查指导,电极壳焊接前要了解电极下放情况,并与炉前、炉面作业的冶炼作业人员相互沟通,在确认电极焙烧良好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焊接作业;⑤完善冶炼现场替示标志,加强现场隐患的检查整改力度,用钢板焊牢封住加糊平台下的电极孔缝隙,消除不安全隐患。
(4)冶炼操作人员。①炉前出铁吹氧作业过程中,要加强吹氧设施、仪表的检查,在确保吹氧压力正常,防护挡板设施完好无损方能使用,吹氧作业时,要侧身操作;②作业要按规定穿戴好个人劳保防护用品,特别是防护面罩;③冶炼加料、翻料、取样,其用具均应干燥,以防铁水爆溅灼伤人员;④严禁人员在炉面、炉底旁及浇铸间摆放椅子休息;⑤铁合金冷却场地有多工种作业的,应采用铁筛网罩住冷却铁合金,防止铁合金冷却收缩飞溅弹出小铁屑灼伤人员。
(5)防止铁水包吊运中坠落。①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对运送铁水包小轨道车和吊运铁水包行车的钢丝绳检查、维护保养;②定期进行设施、吊其检查,发现不合格配件、吊具、钢丝绳要及时更换;③加强炉前场地监督检查,发现炉前场地积水,要及时疏排处理,避免铁水接触引起爆炸灼伤事故发生。
(6)加强实施生产现场定置管理,重点是冶炼浇铸间。每2月至少1次按《生产现场定置管理规定》、《安全检查管理办法》细则内容对生产作业现场进行检查,发现有不符合定置管理要求的现象及隐患,限期完成整改,对不按规定时限完成整改的,按规定从严考核处罚。规范炉前浇铸作业现场定置,为员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卫生的生产工作环境。
(7)建立并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开展对生产作业现场危害因素和重大危险源辨识活动,制定并落实切实可行的有效防范措施,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举办危害辨识及防范学习培训,促使员工增强辨识及防范生产现场危害因素的能力,以有效控制和减步各类灼烫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是无法挽回的,重要的是接受血的教训,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是同题的关键所在。本文所述电炉铁合金灼烫实例采取的相应对策,对同类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二篇:事故(加油站)原因分析及对策
事故(加油站)原因分析及对策——原因分析(2)
为了保障加油站的安全生产,国家不断强化安全法制建设和标准建设,如在加油站标准的制定完善上,于1992年发布了《小型石油库及汽车加油站设计规范》。2002年根据变化的形势,发布了《汽车加油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在加油站的安全法制建设上,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安全评价导则》、《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规对加油站的安全管理都提出了严格的管理要求。但是,尽管如此,加油站的事故还是屡屡发生,总结这些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8点:
1.1加油站的建设存在先天性隐患
加油站建筑不按照国家标准规定进行建设,就会造成安全间距不足、建筑物耐火等级不够、电气设备不防爆等严重威胁加油站安全的先天性隐患。目前大多数的个体或家庭式加油点,均未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标准及程序进行审批建站,存在布局不合理,防火间距不足等诸多问题,并引发重大事故的发生。如,2000年1月4日,厦门海沧镇一加油站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该加油站为石板条搭盖的半地下式建筑。1999年8月10日,位于江苏省如东县前姚加油站发生特大油罐爆炸事故,死亡7人,多人重伤。该加油站从初建到扩建一直经营,均未报经当地消防部门审核,存在着将储油罐没置在地下室内、无防火间距等重大隐患。
1.2操作人员文化素质低
加油站许多工作人员都是就近雇佣的临时工,这些人员的文化水平低,不能对油品的易燃特性、静电防护等知识灵活地掌握,以致无法具备较高的操作水平,特别是辩识危险、防范事故的能力。
1.3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差
加油站的负责人只要求员工能够进行基本的加油操作,而不能对其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使得职工安全知识严重不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许多动态变化的情况不能及时觉察其中的危险,将事故消灭在萌芽当中,出了事故,又不能及时准确控制,从而造成事故的恶化。
1.4安全管理粗放,“重效益,轻安全”思想严重
许多加油站地处偏远,在日常在生产经营中,主要是依靠自主管理,缺乏有效的监控,便形成了管理上的粗放;还有些加油站负责人,自身文化水平低,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难以提高到位,即便想管又不会管,安全管理只能是基于常识下的粗放式管理。粗放式的管理让一些本应建立的制度没有建立,本应落实的制度得不到落实,从而引发本不该发生的事故。更有一些加油站经营者“一切向钱看”舍不得安全投入,以至一些重大隐患得不到彻底整改。
1.5 汽车油罐车采用敞口式卸方式,具卸油场地没有设静电接地装置
按照规定,加油站作业必须采用密闭卸油系统,以防油气挥发,静电积聚等诱发爆炸事故。然而,一些加油站、加油点为了节省资金,仍冒险采用严禁使用的敞口卸油方式,从而引发事故。2000年2月11日,江西省樟树市店下镇街口一个体加油站起火爆炸,导致私营业主徐某1家3代5口和油罐车司机朱某等6人当场死亡。2001年9月10日,河北省黄骅市一加油站发生爆炸,2人死亡,1人重伤。这2起事故原因均为运油车辆卸油时起火引起爆炸。
1.6储油罐没有设带有高液位报警功能的液位计
由于卸油没有计量容器或计量有误:卸油时没有在现场监视,造成冒油引发火灾。如2001年10月30日安徽省滁州市金达加油站在卸油时,汽油从量油孔大量外溢,渗入站内下水道,流入市政下水管道,油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火源引起持续5h连环爆炸,并燃起大火。
1.7违章操作
操作人员未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违章操作。如操作人员操作进不穿防静电工作服、鞋、违章给塑料桶加油;卸油速度过快;检修作业常常需要动火,油罐及其装油设备未清理、置换或未彻底清除检修动火等等,引发火灾爆炸事故。2000年3月18日13时,湖北省宜昌市加油站突了爆炸,致1人死亡,1人受伤。爆炸原因系操作工向某同其他5人在在装储油罐的输油管时,违章使用乙炔气焊枪焊接油罐潜油泵与出油管接口,引爆空油罐内残余油气,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将正在附近6m高的空中作业的民工李某冲飞21m远,经抢救无效死亡。
1.8电气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
很多加油站的营业室及值班室内的照明线路不按要求敷设,不使用防爆灯具、防爆开关或安装不规范。有的加油站虽然在建设时采了防爆电气,但后期管理上不严格按照要求使用,私自乱接乱拉电线导致防爆电气失去了应有的作用。2002年6月4日,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加油站发生火灾事故,引起连续7次爆炸,火势持续长达4个多小时,造成1辆油罐车烧毁报废,1辆油罐车严重受损,部分建筑烧毁倒塌。此次火灾是由于油料储藏室的电灯线路发生短路故障起火,并引燃了储藏室里的储油罐。江苏省前姚加油站发生的特大油罐爆炸事故,也是因为加油机内防爆继电器安装不规范,继电器内一根相线的绝缘包皮被夹破发生漏电,绝缘包皮燃烧产生明火,遇加油机内,地沟内的爆炸性混合气体引起爆轰,继而引爆地下室的爆炸性气体,造成加油站及毗邻的建筑物倒塌,并引发火灾。
第三篇:焊割典型事故案例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措施
焊割典型事故案例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措施
一般直流电焊机的空载电压为55~90伏,交流电焊机的空载电压为60~80伏,而工作电压仅为25~40伏。因而,我们都会认为电焊机的安全用电仅仅只要注意焊机的输入电压,而二次回路的安全用电和防范往往会认为电压较低,比较安全,容易疏忽。其实,在各类事故统计中,电焊机的二次线触电事故经常发生。
事故教训1:2000年7月22日,在平果铝业公司公司承担碳素部分检查作业的四川冶建公司攀枝花工程处发生一起电焊机二次线触电死亡事故。据现场作业人员陈述及现场勘察,当时凌晨4时,该工程处承担了对碳素厂软水站给水管进行更换的检修任务,现场作业人员在图简单方便的心理作用下,直接用电焊切割给水管(当时,给水管内仍有余水),在切割到水管的1/3时,该作业焊工绝缘手套及身体部分部位都被给水管流出的水浸湿或汗湿,正当换焊条时,发生触电事故。通过分析,该事故是由于焊工在更换焊条时,手或身体的部位触及到焊钳的带电部分,而斜架在给水管上的铝合金斜梯,底端倒绝缘胶皮没有,焊工的双膝顶住梯子(尸检发生双膝明显的电击痕迹),这样形成了从焊钳上的电流流经该焊工人体、双膝、铝合金梯子接入地,造成了此次事故的发生。以上事故案例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悲剧,给我们很深刻的启发。
事故教训2:而中国铝业某分公司,2002年6月17日,一名已经内退的老焊工在进入圆转窑中检修施焊时,由于在铁容器内施焊,而且天气炎热,操作工全身汗湿,绝缘鞋有损坏,进入容器内刚抓起焊机焊把,造成触电事故,因抢救无效,该焊工因触电死亡。
其它事故案例:
实例1:焊工擅自接通焊机电源,遭电击 ⑴事故经过
某厂有位焊工到室外临时施工点焊接,焊机接线时因无电源闸盒,便自己将电缆每股导线头部的胶皮去掉,分别接在露天的电网线上,由于错接零线在火线上,当他调节焊接电流用手触及外壳时,即遭电击身亡。
⑵主要原因分析
由于焊工不熟悉有关电气安全知识,将零线和火线错接,导致焊机外壳带电,酿成触电死亡事故。
⑶主要预防措施
焊接设备接线必须由电工进行,焊工不得擅自进行。实例2:要换焊条时手触焊钳口,遭电击 ⑴事故经过
某船厂有一位年轻的女电焊工正在船舱内焊接,因舱内温度高加之通风不良,身上大量出汗将工作服和皮手套湿透。在更换焊条时触及焊钳口因痉挛后仰跌倒,焊钳落在颈部未能摆脱,造成电击。事故发生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⑵主要原因分析
①焊机的空载电压较高超过了安全电压。
②船舱内温度高,焊工大量出汗,人体电阻降低,触电危险性增大。
③触电后未能及时发现,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较长,使心脏、肺部等重要器官受到严重破坏,抢救无效。
⑶主要预防措施
① 船舱内焊接时,要设通风装置,使空气对流。②在船舱内作业人员脚下垫绝缘胶垫。
③舱内工作时要设监护人,随时注意焊工动态,遇到危险征兆时,立即拉闸进行抢救。
实例3:接线板烧损,焊机外壳带电,造成事故 ⑴事故经过
某厂点焊工甲和乙进行铁壳点焊时,发现焊机一段引线圈已断,电工只找了一段软线交乙自己更换。乙换线时,发现一次线接线板螺栓松动,使用板手拧紧(此时甲不在现场),然后试焊几下就离开现场,甲返回后不了解情况,便开始点焊,只焊了一下就大叫一声倒在地上。工人丙立即拉闸,但由于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⑵主要原因分析
①因接线板烧损,线圈与焊机外壳相碰,因而引起短路。②焊机外壳未接地。⑶主要预防措施
①应由电工进行设备维修。②焊接设备应保护接地。
实例4:焊工未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触电身亡 ⑴事故经过
上海某机械厂结构车间,用数台焊机对产品机座进行焊接,当一名焊工右手合电闸、左手扶焊机时的一瞬间,随即大叫一声,倒在地上,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⑵主要原因分析
①电焊机机壳带电。
②焊工未戴绝缘手套及穿绝缘鞋。③焊机接地失灵。⑶主要预防措施
①工作前应检查设备绝缘层有无破损,接地是否良好。②焊工应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③推、拉电源闸刀时,要戴绝缘手套,动作要快,站在侧面。实例5:焊工在容器内焊接,借用氧气置换引起火灾 ⑴事故经过
某农药厂机修焊工进入直径1m、高2m的繁殖锅内焊接挡板,未装排烟设备,而用氧气吹锅内烟气,使烟气消失。当焊工再次进入锅内焊接作业时,只听“轰”的一声,该焊工烧伤面积达88%,三度烧伤占60%,抢救7天后死亡。
⑵主要原因分析
①用氧气作通风气源严重违章 ②进入容器内焊接未设通风装置。⑶主要预防措施
①进入容器内焊接应设通风装置。②通风气源应该是压缩空气。实例6:氧气瓶的减压器着火烧毁 ⑴事故经过
某建筑队气焊工在施焊时,使用漏气的焊炬,焊工的手心被调节轮处冒出的火炬苗烧伤起泡,涂上了獾油,还继续焊活,施焊过程中又一次发生回火,氧气胶管爆炸,减压器着火并烧毁,关闭氧气瓶阀
门时,氧气瓶上半截已烫手,非常危险。①漏气的焊炬容易发生回火。
②在调节氧气压力时,氧气瓶阀和减压器沾上油脂,发生回火,在压缩纯氧强烈氧化作用下引起剧烈燃烧。
⑶主要预防措施
①气焊前应检查焊炬是否良好,发现漏气严禁使用,待修复后再继续施焊。
②不能用带有油脂的手套去开启氧气瓶阀和减压器。实例7:动火场地不符合要求,引燃大火 ⑴事故经过
某船厂焊工顾某向驻船消防员申请动火,消防员未到现场就批准动火。顾某气割爆丝后,船底的油污遇火花飞溅,引燃熊熊大火。在场人员用水和灭火机扑救不成,造成5人死亡1人重伤3人轻伤的事故。
⑵主要原因分析
①消防员失职,盲目审批。②动火部位下方有油污。③现场人员灭火知识缺乏。⑶主要预防措施
①消防员接申请动火报告后,要深入现场察看,确认安全才能下发动火证。
②要清除动火部位下方的油污。③要加强员工的安全知识学习。实例8:脱附罐作焊机接地极造成事故
⑴事故经过
某厂的焊工,选用新安装的脱附罐作接地极(罐内有两吨多活性碳)。电焊时由于导线连接处的局部加热,引燃了罐内的活性碳,结果将两吨多的活性碳全部烧光。
⑵主要原因分析
由于焊接电流产生的电阻热和引弧时产生的电火花局部加热活性碳引起着火。
⑶主要预防措施
严禁利用金属物搭接起来作为焊接回路的导体。实例9:装卸工违章作业,造成氧气瓶爆炸 ⑴事故经过
某单位用卡车运回新灌的氧气,装卸工为图方便,把氧气瓶从车上用脚蹬下,某单位一装运硫酸的罐体底部漏酸,补焊时,将罐底朝上,人孔朝下放在地面上,当焊工起弧时,酸罐即发生爆炸,当场烧伤焊工,并炸死在场工人一名。
⑵主要原因分析
经过取样分析得知,罐体材料不是耐酸钢,在稀硫酸作用下,罐体材料中的铁与酸可发生如下反应:
Fe+H2SO4=FeSO4+H2↑
由上式可知,在酸罐内会充满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超过爆炸极限范围,因此显然是电焊火花引燃罐内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⑶主要预防措施
①焊补酸、碱罐前,必须先了解罐内情况,然后用(硷)水清洗,待其中的液体或气体排净,并使焊件不呈密闭状态时,才能施焊。
②盛稀硫酸的罐槽,应用耐酸钢板或衬铅钢板制成。实例11:错用氧气替代压缩空气,引起爆炸 ⑴事故经过
某五金商店一焊工在店堂内维修压缩机和冷凝器,在进行最后的气压试验时,因无压缩空气,焊工就用氧气来代替,当试压至0.98MPa时,压缩机出现漏气,该焊工立即进补焊。在引弧一瞬间压缩机立即爆炸,店堂炸毁,焊工当场炸死,并造成多人受伤。
⑵主要原因分析
①店堂内不可作为焊接场所。
②焊补前应打开一切孔盖,必须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补焊。③氧气是助燃物质,不能替代压缩空气。
⑶主要预防措施
①店堂内不可作为焊接场所,如急须焊接也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即在动火点10m内无任何易燃物品、备有相应的灭火器材等。
②补焊时应卸压。
③严禁用氧气替代压缩空气作试压气。
实例12:柴油柜、酒精桶、空汽油桶、汽油桶等内部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的容器,在对其进行焊割前一定先进行置换(一般用水),清除易燃易爆气体后才可以作业,否则容易引发爆炸事故。
实例13:登高作业容易发生高处坠落,除了遵守焊接规程,还要遵守高处作业规程,如系好安全带等。
第四篇: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内容摘要: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者因素
1.1.1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
1.1.4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 文献 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4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 经济 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第五篇: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二)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使用不安全设备
★手代替工具操作
★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攀、坐不安全位置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不安全装束
三间接原因
★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劳动组织不合理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6、事故责任分析与处理意见
事故责任分析 直接责任者
主要责任者
领导责任者
事故责任 、主管生产负责人、违章指挥 、操作人员无证上岗或未经专业培训或违章作业 、安全负责人未制止违章行为发现违章行为者未制止违章行为、法定代表人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对事故隐患没有认真整改。
8、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整改措施
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教育措施 防护措施 应急措施
1安全管理整改措施 一是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二是建立并完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三是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贯彻落实了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 有关部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是否落实了有关三同时的要求 是否存在官僚和腐败现象 企业负责人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是否到位 2安全培训和教育措施 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 1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侧重面为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 政规章和各种技术标准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本脉络掌握对整个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 能力取得安全管理岗位的资格证书。2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在于了解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 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3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5、安全培训教育是滞到位职工安全意识是否到位 应急措施 制定并落实应急预案 以及预案的实施演练
防护措施 技术措施 制定了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执行到位 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加大投入 具体技术措施 3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1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2消除、控制引燃能源。4电气安全技术措施 1接零、接地保护系统 2漏电保护 3绝缘 4电气隔离 5安全电压42、36、24、12、6V 6屏护和安全距离 7连锁保护 5机械伤害防护措施 1本质安全技术 2限制机械应力 3材料和物质的安全性 4履行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 5设计控制系统的安全原则 6安全防护措施。6起重作业的安全对策措施 7厂内运输安全对策措施 安全技术措施 按照行业可分为煤矿安全技术措施、非煤矿山安全技术措施、石油化工安全技术措施、冶金安全技术措施、建筑安全技术措施、水利水电安全技术措施、旅游安全技术措施等。
按照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可分为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锅炉与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措施、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措施、电气安全技术措施等。
按照导致事故的原因可分为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等。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 是指为了防止事故发生采取的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其意外释放的安全技术措施。常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有
①消除危险源。
②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③隔离。
④故障——安全设计。
⑤减少故障和失误。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 防止意外释放的能量引起人的伤害或物的损坏或减轻其对人的伤害或对物的破坏的技术措施称为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该类技术措施是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局面防止事故的扩大避免引起二次事故的发生从而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常用的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有
①隔离。
②设置薄弱环节。
③个体防护。
④避难与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