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态”视域下依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19-05-13 17:0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新常态”视域下依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新常态”视域下依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篇:在“新常态”视域下依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在“新常态”视域下依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在APEC会议上总书记重提“新常态”概念,向世界表明,中国有信心适应未来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并有能力通过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让“APEC蓝”成为一种新常态持久光顾北京、覆盖华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环节的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凸显其战略位置,表明我党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实践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建设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产物,其必然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人类文明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期,加快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刻不容缓。昭平县将运用“新常态”的视域,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法治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体系。这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只有通过最严格的法律制度的执行,才能为昭平的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绿色昭平”:昭平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昭平地处桂江中游,是一座山水资源富集的山城。这里的茫茫林海,筑就了一道道生机盎然的绿色屏障;这里的葳蕤绿地,勾勒出了一幅幅景色宜人的优美画卷;这里的绿水飞瀑,奏响了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清脆乐章。这座因绿而美丽的林邑之城,一处因绿而饱含灵气的生态热土,一方因绿而充满活力的宜居家园,宛若一颗绿色的璀璨明珠,镶嵌在广西东部这片神奇秀美的贺州大地上。

昭平的山很青,境内群山叠翠、河流纵横,森林茶园、峡谷云海、流泉飞瀑随处可见。拥有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七冲原始森林,动植物非常繁茂,种类达17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84.7%,绿化率达98.2%,居广西首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这里的水很绿,桂江在昭平境内总长108公里,江水如青罗玉带,两岸百里竹海青翠欲滴,绿波荡漾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的空气很甜,林区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3.5万个以上,在昭平可以呼吸到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可以沐浴到温煦舒适的阳光,品尝着绿色食品,享受到的是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

这里的人很美,昭平民风淳朴,乡亲善良厚道、热情好客,和谐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子孝家和、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氛围非常浓厚。

“生态昭平”:昭平生态文明发展现状

近年来,昭平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有昭平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我们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涵养了水源,防止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肥力,调节气候,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增强了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能力,美化了全县人民的生活环境。县城大气环境质量良好,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县内主要河流桂江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水质标准,初步形成了“以山造林,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促工,以工生财,以财哺林”的良性循环模式,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昭平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长寿之乡等十多张国家级金字招牌。但昭平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是发展基础仍然薄弱。部分企业对发展生态工业存在“生态+工业”这种冠名式的理解,习惯于粗放型生产经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较淡薄,加之发展循环产业前期投入大、见效慢、资金回笼周期长,企业参与生态工业实践缺乏主动性。部分企业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对发展生态工业支撑能力不足,即使发展起来的生态模式,也还存在循环链条不长、科技含量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

二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由于昭平地理边远、经济欠发达、市场不健全、创新力不足等因素制约,工业结构主要以林产工业、建筑建材、原材料工业为主,基础原材料工业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高能耗、资源型”工业仍是全县工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从内部结构来看,产业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比较低,产业的配套程度不高,整个产业体系和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是思想观念的束缚。与大多欠发达后发展地区一样,昭平信息比较封闭,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特别是环境危机意识还不够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昭平发展的根本,但部分群众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对新时期价值观的认识还不足,树立生态意识、发展特色经济以及绿色消费观念仍较淡薄。

“法治昭平”:以法治思维推进生态文明

作为一个后发展地区、欠发达县份,昭平县加快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又不能为了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又要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要兼顾两者,达到当前发展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为基础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生态建设,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最终实现科学发展、突破发展。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完善生态制度体系。

一是生态文明决策制度。我们将针对当前昭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生态文明评价制度。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内容作为重点纳入到生态评价目标体系中,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三是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境标准体系。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健全听证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公众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四是生态文明考核制度。不能片面强调“GDP”,要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成效的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健全生态补偿体系。

一是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性原则,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着眼于长期保护和修复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创建生态补偿的政策平台。结合昭平河流多、森林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出台《关于建立乡镇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河流水库水源水域保护管理办法》《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关于深化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典型地区开展长期、稳定的生态补偿、鼓励。

二是探索多样式补偿方式。根据开发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破坏者赔偿的原则,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支持、安排就业等措施,对在七冲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出贡献的乡镇给予合理补偿。

三是积极拓宽补偿范围。保护生态环境,会使镇财政及村集体经济由于承担生态保护任务而作出牺牲和造成损失。为此,我县将拓宽生态补偿项目范围来弥补产业发展滞后问题。主要包括:生态村补偿和管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日常运行费补助,关闭或外迁污染企业补偿等等。同时通过以生态项目渠道向上级申报补偿资金、定向使用补偿资金的办法,防止乡镇在公共卫生、道路建设等公共事业上建设资金缺口严重,导致移用生态补偿资金现象的发生。

(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完善执法机制。

一是严格控制源头污染。进一步加强环保预审力度,对新开工建设的项目严格执行“环评”制度,环评通不过的一律不予审批,从源头上杜绝了新污染源的产生。探索实行“环保、工商联动机制”,对县区内餐饮、建筑、娱乐、服务等行业的环保行为作出评价,对存在环保违法行为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工商部门不予注册和年审,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局面,提高环评执行率。

二是加强环保执法。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环保执法大检查,开展创建清洁通道和遏制污染反弹专项查处行动,依法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关停非法采砂采矿点,加大对林产、造纸、矿产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坚持对重点工业企业进行监控管理,确保全县主要工业污染源实现了达标排放。充分结合“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昭平”活动,以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土壤、养殖业污染防治为重点,建设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对未按要求执行的乡镇和村屯,坚决给予处罚。

三是加强环保监管。实行精细化和网格化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全县管辖的区域划分为林产企业、重点企业和一般企业三级网格,并明确每级网格监管责任人、监管目标和工作任务。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着重对林产、矿产、化工、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开展互查工作,制定现场执法模式、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现场询问模板,实现“三清三到位”,构筑全方位的监管网络。

(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把执政成绩与生态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强化管理、主动宣传教育、实行责任追究等方式,发挥政府在提高法制意识方面的示范作用。二是加强生态保护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要通过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组织,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宣传普及生态环境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在每年的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同时在县电视台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系列专题讲座,并对全县生态建设的情况进行及时报道,使之成为全县人民关注的热点。三是培育和发掘群众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自觉意识。动员群众自觉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义务宣传员,引导建立生态志愿者队伍,营造人人“想环保、议生态、谈建设”的浓厚氛围。四是切实维护群众环境利益。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社会成员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根据法律的特别规定,在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形下,为维护公益环境不受损害,可以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行政机关提起诉讼。

第二篇: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

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评述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 中国青年报 》(2014年12月08日

02 版)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谋求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实现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大力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社会后,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就成为了一对矛盾。今天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昂贵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与此同时,许多地方、不少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若再不改变,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就此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为此,他要求,“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此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建设生态文明是生产关系变革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种关系需要建立社会规则和秩序。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基于保护资源环境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与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协调。建设和谐的生态文明就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现实地看,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解决这种生产关系的滞后,就要依靠根本性变革,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制改革、制度规范和法治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是依靠改革。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系统阐述,提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要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就是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给自然生态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时间空间,使自然生产力逐步得以恢复;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资源环境需求,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措施,促进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要强化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逐步恢复我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江河安澜的自然风貌。

其次就是依靠制度和法治,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提高生态环境执法的刚性和权威。习近平同志说,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实现和谐生态关乎公平与民生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他要求全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习近平同志也向世界表明,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发出的好声音,也是对子孙后代传递的正能量。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结合实例写课程论文,立论明确,顺理成章,避免大话套话。2000字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面临的时代课题。我国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可否认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审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期望能够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及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明确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详细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矛盾问题的解决途径,其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是处理当代社会“自然生态”问题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二是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也可以称为“原始的自然”,即没有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它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含尚未被认识和开发的自然。而人化自然是人类经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实践的成果。从二者的概念意义上看,“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使自在自然转为人化自然,所以二者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层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环境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组成要素,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与自然界之间联系,也就相当于自然界本身之间联系”。[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先在性和客观性是自然界的典型特点。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发展,自然界是先于人类产生的,并且具有客观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将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使自然界朝着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第二,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劳动过程一方面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2]。第三,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社会生产力以自然生产力为基础,社会生产力随着自然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二者是统一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美”。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从人民实际需求出发,在不破坏原有的生态面貌的前提下,加紧防治已经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真正绿水青山、草长莺飞、虫鸣鸟叫、孩童嬉戏的美丽乡村。

(二)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产业美”。

我国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对于无公害、高品质、纯天然的绿色食品需求不断提升,这样的诉求促使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走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实现农村“产业美”。

(三)加快城乡融合发展速度,实现“生活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壮大,使人口、生产资料、资本、技术集聚于城市,城乡间差异化增强。伴随着城市大工业的蔓延,农村地区也成为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的“进军地”,一方面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在农村的生产活动打破了原有生态现状,经济效益掩盖了社会效益。因此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速度,能助力实现农村“生活美”。

(四)提升农民生态道德水平,实现“人文美”。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教育资源受限,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总体来说还比较落后。农民更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效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态保护的意识淡薄,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可持续发展理念缺乏,生态道德水平较低。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不断向村民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继承中国特有的乡土文明,助力实现农村“人文美”。

三、浙江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透视——以安吉县为例

近年来,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喜人成绩,树立了诸多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如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利山村、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示范乡镇青田县小舟山、乡村漫游典范笕川村。但从整体上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下面以安吉县为例进行探讨。

(一)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20世纪末,安吉交通闭塞,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是浙江省贫困县之一。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安吉选择了走工业立县的道路。但工业的发展使得安吉县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再加上发展路径选择的错误,使得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产生的冲突日渐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也将安吉人民推到了时代发展问题的面前。安吉县委、县政府深刻而又清楚地意识到:

“先污染、后治理,先强县、再富民”这一发展方式对安吉而言是不合理的。安吉开始反思何为正确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一系列调研后,安吉县决定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做出了“生态立县”的新决断。

2.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从发现问题到做出决断,再到“安吉模式”的初步形成,这其中少不了一次次的探索与实践。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与推动下,安吉人民逐渐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意义,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3],抛弃了粗犷式的发展观念,逐渐走上了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安吉地处长江三角洲一带,临近上海、杭州等新老一线城市,附近有较多发展迅速的城市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安吉提出了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总体目标,从创建生态县,到呈现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经济、环境、社会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之路,一条城镇与乡村不同区域间的共同发展之路,一条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跨越,并向全国推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4]。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余村后提出:“我省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5]。当时,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更是不断加快,这使得资源利用增长、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接踵而至,“两山”理念的提出也意味着生态建设的问题被摆上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

3 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及经验分析

安吉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推动安吉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

安吉县高举“两山”理念的旗帜,坚定生态立县、坚持绿色发展,使其乡村产业不断向现代化迈进。一是坚持生态立县,创建美丽乡村。1998年,安吉为了治污太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拉大了与浙江省其他县的差距,但也确定了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2003年,安吉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载体,通过生态建设完成村庄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三农”目标。2008年,安吉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12年底,安吉县完成了美丽乡村的首轮建设,共有179个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同时,深入开展“四季比拼”和“双百”行动,整顿污染严重、耗能严重的低效企业,关停和提升“低小散”企业,实现提质加速。2015年5月,安吉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安吉模式”把每一户人家、每一个村都作为重要成员,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经营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等举措,循序渐进地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使安吉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17年开始,安吉县美丽乡村战略上升为美丽县域战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以乡村经营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一批示范乡村的建设发展,使全县美丽的目标成为可能。二是实行长效管理,营造美丽环境。安吉县编制了《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长效管理[6]。“不仅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更要守得住绿水青山”,这成为所有安吉人的共识。安吉已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集中化处理,以确保植被、森林覆盖率始终维持在75%和70.1%。三是立足生态资源,做大生态经济。在“两山”理念指导下,安吉始终坚持产业与生态组合发展,将农业、工业、旅游业与“生态+”相融合,走出安吉人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安吉的竹、茶产业一直是安吉县的支柱产业,新时期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荣获全国首个乡村振兴林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安吉白茶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同时,休闲旅游持续向好,全县拥有500多家精品农家乐和民宿,并成功创建了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吸引了中外各地游客,安吉也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国际乡村生活示范地。

4 安吉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足

近年安吉县充分利用本地生态资源优势,成功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探索。回顾安吉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我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却也看到了不足的地方。

一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缺少了公众的积极参与,这也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通病。

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村民了解政策的渠道只有宣传手册及电视广播,缺少了有力的引导,致使村民对政策的了解不足或有偏差。在政府和居民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与理解的障碍,使得政策的传达都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也导致了居民对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缺少了应有的意愿与积极态度。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指导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越来越成为一种价值遵循。乡村美不美,关键看生态美不美,光是为了表面美丽进行“涂脂抹粉”“大拆大建”,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也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因此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以生态建设为主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实现的速度,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

(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共生,二者是生命共同体。美丽乡村建设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首先,要着力解决以往过渡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的乡村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不断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防风固沙工程,不断完善乡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形式,通过专业部门检测将不善于耕种的田地种植适合的植被,将绿水青山还给乡村、还给自然。其次,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乡村规划的时候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能流于形式、止于面子。同时要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文明的生态行为造福家乡,利用文化墙、乡村舞台、宣讲课堂等为村民宣传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价值,使村民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要重视处理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可再走先污染后防治的乡村发展道路。

(二)着力化解城乡发展矛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诸多问题,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的状态已经逐渐由二元对立走向二元融合。因此为了着力化解城乡发展的矛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从农业生产到农业生活再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要全面覆盖、齐头并进。其次,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市的公共服务要实现与乡村共享,并且要逐渐促进服务下乡,尤其是农民普遍关心和需求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要更多惠及广大乡村地区。再者,要拓宽资金技术等引入乡村的渠道。要积极发挥农民合作社、公司企业、银行等机构和组织的作用,促进技术的共享和资金共通。最后,要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吸引村民返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建美丽乡村需要广大村民的参与,通过产业更新、文化挖掘、设施改善等方面不断吸引农民回乡就业,发挥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三)重视乡村发展的整体性,统筹乡村全面发展

乡村是承载人们生存、生活的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系统,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所以美丽

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发展的整体性,实现乡村全面发展。首先,要统筹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导向、以文化建设为底色、以社会建设为目标、以生态建设为保障,着力补齐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短板,做到同向发力。同时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准,着力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书写美丽乡村建设的华美篇章。其次,不能忽视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要加快推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速度,以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延伸支柱产业链条,做好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鼓足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口袋。

(四)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乡村发展规划

中华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乡村本身就独具特色,村落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承载着几千年的风俗习惯、人文风貌。但是现代化、城镇化建设正在改变乡村的原有风貌,虽然我们不反对美丽乡村建设跟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是也不完全支持村落的“改头换面”,现代和传统的有机融合,借助现代重新焕发传统的魅力才是最终选择。这也在要求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首先,做好乡村产业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农林牧副渔哪种适合村落的自然条件就鼓励发展,三种产业哪一种具有发展优势就大力支持,切不可忽视客观实际,盲目跟进。其次,做好乡村景观规划,避免千篇一律。美丽乡村建设不是面子工程,不是十里八村都是“白墙子”、家家户户都是“砖房子”,这样规整得美是美,但是缺少了特色。所以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五)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乡村优秀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立足于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底色,缺少了这层底色乡村建设就缺少了特色。为此要不断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首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激发村民爱党爱国的热情、锻造勤劳勇敢的品性、永葆团结奋进的信念,做新时代的农民。其次,要深入挖掘发扬乡村优秀文化传统,实现全方位的以文化人。文化是民族之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乡村数千年的变迁,是历史文化在当代发声的载体,因此乡村文化不能被摈弃和遗忘,需要代代传承、辈辈创新。在传承发展中凸显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实现全方位的以文化人。最后,要培育一代代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人,实现优秀文化永续发展。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年轻和新生的力量,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人是时代的责任,而乡村独有的文化传统更加需要一批意志坚强、感情深厚的乡村建设者为之去坚守和奉献。

(六)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催生乡村发展动力

科技兴则乡村兴,科技强则乡村强,科技成果的合理利用会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首先,要以科技带动乡村生产生活高质量发展。科技投入要多向“三农”倾斜,科技成果要多向农村投入,要不断拓宽科技走向乡村的渠道,扩大科技产品的服务范围,同时多方面开展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科普宣传活动,让科学知识成为农民田间地头探讨的话题,让科技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培育造就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引领发展。科技的普及和应用需要一批专业素养高、责任心强的科技骨干,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选派乡村代表外出学习,聘请专家来村讲解,利用科技平台自主学习等方法提升村民的科技能力。并且发挥好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培养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知识和技能,形成内外联动机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衍生乡村发展的科技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3]唐建兵.“安吉模式”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借鉴与启示[J].衡水学院学报,2015,17

(4):48-52.

[4]

刘合光,顾莉萍,刘忠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习近平.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N].浙江日报,2005-8-24.

[6]

李小燕,吴奕婷.太湖之洲:

“两山理念”湖州样板[J].城乡建设,2018

(16):20-27.

第四篇:在新常态下展现新

适应新常态 展现新作为

团结广大职工群众为构建和谐xx努力奋斗 ——在二届三次职工、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

xxxxxx(xx年x月xx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彻落实党委xxx全委(扩大)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总结2015年工作,部署2016年工作。现在,我代表公司工会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

2015年,公司工会工作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一主线,认真履职履责,在服务职工群众、推动民主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持职工队伍稳定、引领职工立足本岗建功立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履行职责,坚持“两个维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年来,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工会坚持“两个维护”原则,(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改进工作作风,构建维权平台,提高职工维权意识,促进院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1.在职工会员代表大会上,工会和行政方签订了集体 合同和女工专项集体合同,依法建立了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2.维护职工的民主参与权。在重大事项决议、重要制度制定等方面,工会认真执行了企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上,院主要领导进行了述职述廉,对2014年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通报,对2015年“六件实事”进行了公开承诺,同时对副科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民主测评。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后备领导人员管理办法》选拔推荐后备干部x名。

3.认真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月”活动。一是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工会主席、部门领导、职工代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按照协商程序,行政方和工会方代表按要约时间进行了平等协商,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调低、扩中、限高”,出台xxx年工资调整方案。

4.不断完善帮扶机制。年初,工会根据工作需要,出台了《慰问活动实施办法》。日常工作中,工会坚持把送温暖、送政策送岗位和送技能相结合;将重大节日慰问和重点帮扶相结合,深入开展了扶贫帮困工作。x月,组织人员参加了xx抗震救灾活动。为xx农场的学校、医院、办公楼等设施进行了结构质量鉴定,给xx农场群众捐赠了xx箱方便面和xx件饮用水;两节期间,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党员、离退休人员等x人次,发放慰问金xx元;在“送清凉”“三节”慰问活动中,主要领导分别慰问了xx工程项目的一线职工,送去慰问品、慰问金合计xx元;对职工家庭的丧事进行慰问,发放慰问金x元;对患病职工及其家属慰问,发放慰问金x元。

5.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依据x、xx工会通知,制定了《“情系职工、维权帮扶”工作方案》,会同xx局成立了“职工维权服务站”;建立了工会主席接待日制度,开通了信访接待热线,搭建了职工维权需求平台。现已解决职工诉求x件。

6.结合“三严三实”“四强”专题教育活动,xx “开门搞活动”,领导班子成员深入一线调研、与职工座谈,广泛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建议,对职工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立行立改、边查边改,使职工群众亲身感触到领导干部的作风转变,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三)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工会组织职工参加xx组织的“安康杯”劳动竞赛、“青年安全文明示范岗”、“巾帼文明示范岗”、“导师带徒”、“五小”等活动并取得实效。2015年创建青年安全文明示范岗1个,青年突击队x个,巾帼文明示范岗x个.2.申报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x个,申请专项经费x万元;向x申报职工创新补助资金x万元的可行性项目正在获批中。

(四)贴近民生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实事 1.对一线员工基本工资调增。2.为全体员工进行体检。

(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地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增强企业活力。

1.结合单位特点,组织开展了“庆五一迎五四”职工系列文体活动。

2.开展了xx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

3.“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开展了“牢记使命维稳戍边▪我是兵团人”活动。

4.按时完成了2015工会经费的上缴任务。2015年,工会在上级工会和公司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在“三个委员会”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履行工会职责,积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在考核中,受到了上级的好评。在此我代表公司工会,向支持工会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2015年的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

(一)总体工作思路: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x、xx公司党委、工会各项重点工作,紧紧围绕xx中心工作,履行工会职能,加强民主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加强工会自身建设,为实现全局“十三五”发展目标建功立业。

(二)重点工作 1.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按照“哪里有职工,哪里有项目,哪里就建立工会组织”的要求,扩大工会组织和会员覆盖面。

2.以职代会和企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3.组织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三五”、“青年安全文明示范岗”、“工人先锋号”、“巾帼文明示范岗”、“和谐小康家庭”等创建活动。

(三)为职工群众办理六件实事 1.为职工上调不低于xx的基本工资。2.为全体员工进行体检。

各位代表、同志们: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目标已经明确,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在公司党总支和上级工会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本次大会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携手共进,攻坚克难,在新常态下,展现新作为,为推动gs的长足发展做出新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生态文明视域下凤凰古城的开发与保护

第十三届USRP活动学术论文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生态文明视阈下

——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研究

王计平

副教授 杨小倩

10113826 10113808 10112588 学生团队

李小康 陆旖旎

定稿日期:2014年 5月 11 日

生态文设视阈下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研究

杨小倩 李小康 陆旖旎 王计平

副教授

摘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从凤凰古城旅游开发现状出发,对古城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探索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的有效途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倡乐活游,为凤凰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凤凰古城,旅游开发,环境,乐活游

1.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凤凰县依托资源优势,将旅游产业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对内加强景区(点)建设开发,整合“食、住、行、游、购、娱”要素,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模式,对外加强宣传促销,对内严抓建设、管理。“天下凤凰、神秘古城”旅游品牌逐步打响,已发展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为湖南省旅游三大品牌之一。“天下凤凰”名声大振,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被开发,八方游客大量涌入,宁静、和谐的小城环境面临着巨大挑战,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旅游活动作为人类消费活动中的一种,它必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在排入自然环境时,如果旅游区的环境容量能够承受的时候,大自然会利用其自身的自净能力将这些废弃物消纳、循环掉,也就不会对旅游区的环境造成明显的破坏;但是随着旅游活动的扩大,人类旅游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超出旅游区环境的容量时,那么污染的现象就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对环境照成不同程度上的破坏。如大气污染。在旅游区内交通工具使用增多以及对生活能源使用增加的前提之下,二氧化碳、或是二氧化硫之类的有害废气也会排放到旅游区内,在旅游过程中间接排放的生活污水也会大幅度的增加,当旅游区水体无法自净、分解这些生活污水的时候,水体污染现象也就形成了。此外,凤凰古城旅游景区还存在着严重的垃圾污染。

凤凰县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人们盲目地、过度地、简单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这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行为,使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地破坏。一般来说,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着倒“U”型曲线增长状态。当前,凤凰县旅游业发展迅猛,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根据其它地区发展实践表明,目前凤凰古城环境质量出现一定恶化是必然趋势。同时,古城承载空间有限,特别是到旅游旺季数以万计的游客集中在2 km左右的古城区域,超出了古城的承载能力。2.古城开发带来的影响

随着凤凰古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著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1原生态资源的破坏

原生态资源是凤凰古城文化旅游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沱江为代表的原生态资源体现了凤凰无与伦比的天然美景与本土原生的文化, 沱江清澈的江水, 一直是凤凰古城为之骄傲的资本, 同时, 沱江边上依江而建的吊脚楼, 更成为凤凰的名片。随着凤凰古城旅游产业的发展, 大量的游客涌入凤凰古城, 对沱江的原生态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 不仅江水受污染, 吊脚楼等凤凰本土的特色原生态文化也受到威胁, 对沱江、对凤凰古城的整体都将是一个灾难。

大量生活废水的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的产生,给古城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水质污染的直接原因是居民生活污水得不到及时处理就直接流入沱江造成的。在沱江边,游客使用过后的床单都是由客栈老板在江边使用木槌来捶的。在游客眼中,这是很富有民族特色的古色古香,却不知游客流通量的增大,使得床单的使用率增高,每天在沱江里清洗的床单带着丰富的泡沫在江水里漂荡。除了满足游客住宿需要,还有游客的吃,鸡鸭鱼肉大部分就在沱江里宰杀清洗,使水质变差。到了晚上,为了满足爱玩浪漫的游客的需求,当地的居民又拿着自己用纸折的河灯出来卖,这些河灯的制作不仅浪费纸,更重要的是还没等装在里面的蜡烛燃烧完,那些质量低劣的纸和蜡烛就会被河水打湿,沉入水底,导致水底躺着许许多多蜡烛的残骸。

[1]2.2古城规划建设落后

在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这里随处可见保留完整的古城楼和城墙,不受破坏的民间集会场所以及其他古建筑。而在旅游开发中对于这样的古街、古建筑保护,要有一个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恢复街巷和古建筑的传统环境与风貌,包括空间形态、建筑群体环境、历史建筑和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居民风俗。[2]

这些古街是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留下的历史财富,而古城旅游开发至今存在着各种不符合规划的做法,这使整条古街的格局和面貌都受到较大的冲击。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也逐渐富裕起来,对于居住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就对原来的老房子进行修建、扩建甚至将原来的房子推到重建。新生的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堆建的现在风格楼房,而这些后起之秀与正条古街甚至是整个古城的风格格格不入,正逐步摧毁这美丽的古城;另外,众多现代化生活设施使古民居只有其表, 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内涵却随着改造改建而不复存在。的确,古城里有很多建筑物都是木制的,年代久了容易腐朽,而凤凰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潮湿多雨,更不利于木制材料的保存。年代久的建筑物需要定期翻修,我们可以采用一种“移花接木”的形式,将一些没有历史价值或不可修复的古建筑的部件拆下并保存起来。凤凰古城以吊脚楼闻名,而虽然有些建筑形制不一样,但是组成构建却基本一致。定期翻修时,可以将用其他建筑拆卸下来的部件替换。这样既修缮了建筑物本身,同时又不破坏其历史价值。

2.3市政交通的不合理规划

伴随着常吉高速公路以及湖南省内多条高速公路的开通,交通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据凤凰县交通部门统计,逢旅游黄金周期问有近6500余辆驾次的自驾车停满县政府、民俗园、栗湾等4个主要停车场,以致不得不在凤凰路、建设路、桔园路、南华路等主要街道增设临时停车区。承载着旅游者的交通工具蜂拥而至,这些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有毒尾气、扬弃尘埃;景区内的宾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再加上古城区的寺庙内常年焚烧香纸等,常使古城旅游景区内烟雾缭绕,灰尘满天,空气污浊不堪。风凰县的地理结构为典型的山区、谷地构造,所以这些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受阻,导致空气污染加重。

2.4高度的商业化

旅游业的兴起,使人们尝到经济利益的甜头,促使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发展商业,在沿江的好地段,酒吧一条街在夜夜笙歌,原本清净的地方每天晚上12点过后仍是热闹非凡。大量的游客来到古城观赏,使得古城喧嚣吵闹,使原本安静的小镇受到噪音的严重污染。出于商业需要,林立的广告牌、缤纷的霓虹灯已成为凤凰司空见惯的景象。在沿江两岸,家家户户悬挂着红灯笼,更有甚者在屋顶围墙装满霓虹灯,给人看到古城“五光十色”、“夜色斑斓”的景象。然而,由于产品质量不佳和缺乏及时维护,广告褪色和剥落,不免大煞风景。在古城区内过多的广告和霓虹灯,不仅遮挡了观赏视线,强烈的色彩刺激也加速视觉疲劳,在凤凰古城,这种“视觉污染”更会对旅游效果形成直接损害。

2.5不当的管理

当然,旅游环境问题是多来源的。旅游管理者的管理缺少前瞻性,体制不全,法规缺乏,资金不足,旅游经营者在面对利益面前追逐短期利益,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欠缺,当地居民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欠缺,未从旅游活动中受益以及旅游者的行为即期性,对旅游区环境的压力增大都会使凤凰古城受到不小的环境破坏。

3.探索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的有效途径

3.1合理规划

凤凰古城地形十分复杂,总体上呈阶梯状,因此凤凰的建筑基本上都是依山而建,同时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容易形成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在山体上多植树造林,不仅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景观带,同时有利于防洪。因为每年游客的大量聚集,当地的废气物污染也日益严重,同时有利于净化空气,形成一道天然的净化剂。

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形式“吊脚楼”是凤凰古城最典型的一种建筑形式,自然成为凤凰名扬中外的招牌。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监督并禁止居民私自违章搭建并大力宣传,逐步让当地居民形成保护古城的意识。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量不断增多,适当的修、建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时可以将古城规划成新、旧两个区域。在老城区,毋庸置疑以保护为主,修缮为辅,并限制商贩的数量,还是以原有居民居家生活为主,保证以古建筑和古街巷为主的历史文化风貌的完整性和民俗风情的延续性。在新城区,可以适当兴建一些建筑物,虽然是新生物但还是要保持古城原有的风格。同时现代商业也可以集中在新区发展,这样形成观赏为主和购物为主的两大游览主题,既可以减少对古城的破坏也可以尽兴的游玩。

3.2适当控制游客数量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而旅游也普遍成为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旅游的人日益增多,凤凰古城的游客也一直处于超饱和的状态。不仅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游人游玩带来了许多垃圾和废弃物,当地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原来清澈见底的沱江也污染严重。政府和旅游公司不应只图眼前蝇头小利而不顾古城未来的发展,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限制源源不断的游客量,从而限定对古城的破坏度。

3.3强化景区管理

凤凰县旅游产业在本世纪初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利益的驱动下, 众多的社会资金进入旅游行业, 组建各种各样的旅游股份公司, 特别一些旅游景区, 在引入社会资金后, 成为股份制经营模式。而这些公司都是以营利为第一目的,景区的管理机构都处于绝对的弱势。而各股份公司出于投资收益的迫切需求, 难免出台一些急功近利的措施, 从长远来看, 这种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行为将给景区景观带来破坏。特别是对于凤凰古城这类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 一旦遭到破坏, 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应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分权管理。政府不应急于求利,把古城全权委托旅游公司,外来的旅游公司只以营利为目的,而这也不是他们从小生长的故土,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所以在管理和保护方面绝对的欠缺。政府应和旅游公司分权管理,相互协助共利,同时相互监督,做到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古城旅游业。

加强监管, 协调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 是凤凰旅游发展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发展是为了提升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当古城遭到破坏,他们不仅得不到幸福同时还是他们的一大损失。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整体考虑古城的旅游开发。要坚持短期利益让位于长期利益的原则, 古城的旅游开发, 都应该是在古城的文化遗产受到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既不能为了获得更大经济利益而胡乱改动古城面貌, 处另好新旧建筑的冲突, 处理好古城保护与人民生活需要的冲突, 使古城得以按照自己的生命轨迹存续。[3]4.提倡乐活游的旅游方式

4.1乐活游的概念

“乐活”即“LOHAS”,是“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的缩写,意为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乐活旅游是一种以乐活生活方式为基础,高度生活化的旅游消费现象。人们通过对这些旅游产品的选择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这种消费现象突出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本身的健康生存,突出了消费过程的低影响、少消耗或者无消耗、有益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密切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实现了旅游过程和人们日常生活情景互换而获得了社会的迅速接受和广泛认同。

4.2乐活族旅游的消费理念

乐活族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绿色消费群,其形象越来越清晰。乐活族在消费过程中身体力行,主动购买绿色产品,并主动寻找有关绿色产品方面的信息,加深对绿色产品的认识。绿色消费成为他们的身份象征,也是他们表达生态理念的主要途径。乐活族不仅仅是注重自身生活的环保, 而且关注地球的环保。乐活族人透过乐观健康的绿色生活, 倡导以下生活理念: 亲近自然, 注重环保;关爱社会, 分享乐活;身心健康, 有机生活。因此,乐活族在旅游中相对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团队旅游方式,乐活旅游者更注重旅游本身的质量和深度式的旅游体验:乐活旅游者可以自主安排旅游行程,选择出游方式,根据个人喜好游览景点;通过深度式的旅游体验,追求刺激,寻求身心的平衡,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携同同事、朋友或家人作短途的旅行,享受休闲化的旅游体验,释放工作的压力。

4.3凤凰古城在生态文明视阈下可为乐活族提供的旅游规划

凤凰古城位于湘西黄金旅游线上,对于凤凰古城乐活游的规划,必须使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交相辉映。因此必须在严格细致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吃、住、行、游、购、娱、管、服”八大要素协调配套的旅游产业格局,制定旅游发展策略,并且要融入乐活游的理念。

首先,乐活族钟情于深度式的旅游体验,凤凰古城可以向游客提供“农业旅游”体验,旅游者可以选择“苦旅”的方式来完成体验, 以充分体验旅游的乐趣,同时使其参与到旅游景区当地居民的生活当中,获取对“回归土地”全新的诠释。

其次,乐活族乐于寻求自然和身心的可持续发展。凤凰古城可以提供无碳或低碳的旅游交通工具、有机旅游餐饮和“零距离”接触自然的另类居所等。在凤凰古城实施“无发动机”的游览活动,所选道路和水上路线不仅要开发成熟,设施完善,而且需要具备当地特色,可将旅游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影响降至最低。

另外,乐活族注重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凤凰古城可以为游客进行分组,使来自各个城市的游客有充分的交流的机会,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为每项活动配备经验丰富的翻译和导游,以帮助旅行者对当地环境的学习和认识,除此以外还可同时也要控制每一个导游和翻译所带游客数量,使每个游客都能够有良好的体验。

4.4在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乐活游存在的必要性

其一,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乐活游意在健康和可持续的旅游消费现象,与生态文明建设方向相同,必将成为今后旅游的新模式。

其二,如今乐活成为时代趋势时,在欧美四个人中有一个人是乐活族,仅在美国就有40%的成人,约8千万人乐活族。中国有3000万精准,1亿准乐活族。若能在像凤凰古城这样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旅游景区提倡乐活游的旅游方式,无疑对生态的保护和游客的旅游体验都将是有利的。乐活理念融入旅游业,就是倡导旅游者关注并保护所到之处的自然环境,尊重、体验当地的文化风俗并为保护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语

发展经济最终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 而不是短期内的政府官员政绩,如果凤凰人民祖辈生活的古城遭到破坏, 这不仅不能使古城人民幸福, 更将是所有喜欢凤凰古城人的损失。我们致力于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倡乐活游,并顺应时代“可持续发展”主旋律,将“乐活理念”渗透到让凤凰古城的旅游开发中,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熊 焱.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4):22.[2] 邹统钎.古城、古镇与古村旅游开发景点案例 [M].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3] 徐 波.“长河漂泊古朴意, 边城泛化凤凰魂”—— 湘西凤凰古城有机保护原则的建立与实施 [D].天津: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下载在“新常态”视域下依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新常态”视域下依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富锦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富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缺少生......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座谈会材料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座谈会材料 林甸县发展和改革局 吴书记在林甸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中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温泉名城。这一全新的发展目标的提出,开启了县域经济转型与跨越的全新......

    全力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合集)

    突出特色打造亮点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今年以来,省、市、县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

    政治新常态下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政治新常态下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面貌正发生着显著变化。以“民本、法治、反腐、民主、改革、严党”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新常态对当前国有企业领导班子......

    在新常态下应有新作为

    在新常态下应有新作为 ——赵正永 去年以来,面对经济形势的重重迷雾,面对唱衰中国的种种声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经济发展“新常......

    试述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快宾阳美丽乡村建设DOC

    试述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快宾阳美丽乡村建设 清平初中磨万礼 宾阳县辖16个乡镇,总人口一百多万,国土面积2314平方公里。目前全县有林面积7.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5.3%,是“路在绿......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