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的特点与侦查对策

时间:2019-05-13 17:5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的特点与侦查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的特点与侦查对策》。

第一篇:浅析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的特点与侦查对策

浅析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的特点与侦查对策

时间:2013-04-15 15:38:00作者:罗国勇

新闻来源:正义网

【摘要】近年来,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呈现高发态势,在资金的使用、审批上渎职犯罪犯罪多,同时存在贪贿受贿、挪用公款等涉财型职务犯罪,作案手段隐蔽等特点。侦查中,涉农资金领域线索发现难;侦查难度大、成本高、时间长;法律适用难度大同时伴随着检察机关对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的查处。为此在侦查中应加强与涉农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联系,全面了解涉农资金现状;找准切入点,从摸排损失入手;以点带线,以线盖面挖掘线索;紧抓资金流向,摸准发案节点;注重证据,锁定因果关系,加大对涉农资金领域渎职失职犯罪的查处力度,【关键词】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特点 原因 侦查规律

涉农资金是指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扶持资助对象所进行的各种财政支出。从资金使用的目的来看,涉农资金包括支持农业生产资金类、对农民的补贴类、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类。从涉农资金使用的实践来看,分为长期性、固定性资金和短期性、临时性资金。资金的管理上,长期性、固定性资金如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五保户”最低生活补助等,由于属于经常性补贴,农户对补贴标准及发放政策比较了解,且一般直接发到农户“一卡通”折子上,这部分资金在申报、审批、发放领域渎职失职问题较大;而短期性、临时性资金管理比较薄弱,如土地有偿使用费、扶贫款、抗旱救济款等,尽管制定了一些资金使用管理规定,但由于运行时间短暂、透明度较差,给付环节简化,缺乏必要的审批、发放监督程序,往往容易在失职渎职中伴随着贪污挪用和受贿等犯罪行为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国家惠民资金资金的安全使用?是摆在县区、乡镇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主要特点

涉农资金涵盖的部门多、范围广、涉及资金量大,涉农资金渎职犯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往往会出现涉案数额巨大、损失后果严重的情况,动辄就会出现数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国家损失。具体而言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呈现下列特点:

(一)串案、窝案现象明显

为确保涉农资金确实落到实处,国家在出台、实施涉农惠民政策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涉农资金的申报、管理、使用、发放等环节部署于不同的部门进行把关、监管,实现权力平分与制约。由于这每一个环节是由不同的部门具体负责,且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前一环节基础之上实施的,所以案件就表现出串案现象。对每一部门内部而言,涉农资金大审批、发放、管理等各个环节一般都是部门领导总体负责,具体人员具体操办,要想享受相关涉农资金就需要部门领导与具体人员的共同认可,所以就表现出窝案现象。在怀宁县院所立案查办的涉农项目资金渎职犯罪案件中窝案串案有4人,窝串比例高达92.5%。

(二)徇私舞弊使用涉农资金致使贪污挪用资金时有发生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各类涉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中均要求专款专用,但在实际中,一些监管部门负责人员徇私情私利,常常违反规定截留、套取、挪用涉农资金。一是弄虚作假、挤占挪用资金并造成损失。涉农资金,顾名思义就是指定专门资金或专门用途的涉农资金,涉农资金的管理一般都有“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不得截留、套取”的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关部门弄虚作假套取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在某些部门、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二是违规将涉农资金拆借给私人使用或经营。各类涉农资金均为专款专用资金,严禁私自拆借或挪作他用,但一些管理人员往往为徇私情私利而非法将资金借出,造成重大损失。三是直接挪用涉农资金或以资金银行存单为质押向银行贷款,进行盈利活动或用于赌博、1 个人日常开支等行为。

(三)失职渎职审批各项资金导致资金被骗取现象严重

涉农资金的发放工作应严格遵从法定程序和条件,但一些监管人员在核报、审批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或徇私舞弊,负责资金发放管理人员在审批过程中,不严格遵从法定程序,不依照法定条件认真审核,导致不具备申请条件的人员非法获得资金,致使资金被骗取,造成重大损失。

(四)“弄权卖法”的主观故意性犯罪较多,“疏于职守”的玩忽职守类犯罪较少

从目前查办的涉农资金渎职犯罪案例来看,涉嫌罪名大多集中于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其中又以滥用职权罪居多。在该领域渎职犯罪案件当中,大多数情况是属于主观故意型犯罪,是因为循私情私利而故意违规违法操作,从而导致经济损失出现。真正因为水平能力不高或者工作中疏忽大意导致出现损失的情况并不多。这一点实际上也非常符合客观实际,一方面,能够成为掌握支配大量资金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哪一个是水平能力比较差的。另一方面,大额资金的收取、支配使用往往需要经过严格复杂的多重手续,一个人疏忽大意、玩忽职守往往不会导致大额资金出现损失,只有在处心积虑的违规使用资金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情况下,出现资金损失的情况,从而导致渎职犯罪案件的发生。

(五)作案手段较为单一,作案跨度较长

从怀宁县院查办的粮食补贴领域渎职犯罪来看,主要作案手段是虚增耕地面积,利用权钱交易,相关部门对申报粮补材料把关不严、监管不力,从而造成涉农资金被人恶意套取;同时,一旦虚报耕地面积套取涉农资金一次成功,这块虚报耕地将继续在后面相继出现,造成恶性延续,因此作案手段较为单一,但作案跨度较长。

二、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原因分析

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的原因是既有主观上相关部门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放纵欲望致使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等引发渎职犯罪,但主要还在于涉农资金在管理、实施和监管上制度的漏洞。为渎职犯罪提供了空间。

(一)在管理上,多元化和权力集中化易引发渎职犯罪。一是涉农资金使用分散,目标多元化、管理多部门,为犯罪提供空间。初步统计,怀宁县涉农资金多达40余项,参与资金管理的部门有20多个,每个部门负责分配的资金少则一两项、多则四五项,部门里每个资金又有一个具体管理的机构和分管领导,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涉农资金管理队伍。加上部门间政策要求不统一、信息沟通不流畅,部分资金职能交叉,立项、实施、验收和资金拨付属多个部门多头管理,从而加大了监管难度。二是政策不透明、信息不对称,让犯罪有机可乘。目前有些资金分配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中,各类涉农资金申报、审批分配政策的知情权仅限于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大部分农民个人对涉农资金的种类和操作程序不是很了解。这种不公开、不透明助长了部分领导干部的侥幸心理,容易诱发犯罪。三是权力过分集中致使犯罪易发、高发。一些部门领导权力过于集中,在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往往形成“家长式”作风。尤其是来自不同渠道的涉农资金供小于求,僧多粥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资金安排等方面存在资金和资金分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一个涉农资金的分配与领导意图的关系愈加紧密。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争取资金,不惜重金向某些领导干部行贿,进行钱权交易,致使某些领导干部渎职行为的发生

(二)在实施上,随意化和形式化提供了渎职犯罪空间。一是部分涉农资金审批监管不严。各部门在计划管理方式及资金管理上各自为政,在资金申报和管理上不从实际出发,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出现“领导资金”、“人情资金”。二是资金分配和管理缺乏严谨性。一些资金主管部门和单位只管拨付资金,对资金管理使用不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将违规问题发现和制止在萌芽状态,而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三是一些资金主管部门在项目项资金实施过程中没有按要求进行招投标,存在转包现象,或是采用邀请招标和指定承包的方式进行,甚至为了逃避 2 招标,将部分项目化整为零,使项目标准降低在招标标准以下。四是验收流于形式,走马观花,主要采取抽查和跑面的验收方式,不能深入到每个资金施工现场对项目质量进行深入考察验收。

(三)在监管上,部门化和手段软化为渎职犯罪提供了温床。一是由于政府领导的分工多为各管一块,互通信息情况沟通不够,政府及其领导很难掌握本地涉农资金的总体状况和真实情况,政府在认真加强领导、组织协调、资金调度、加强资金监管和确保资金安全有效的责任上难以到位,甚至个别领导批条子、打招呼插手资金分配,破坏资金资金的管理原则。二是财政、审计、纪检等监管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头监管、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绝大部分资金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技术上指导,资金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具体施工,财政负责资金拨付,基于责、权、利等原因影响,各主管部门相互掣肘、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给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而给为渎职犯罪提供了温床。三是对重点环节、重要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缺乏必要的管理监控手段,以致于形成部分涉农资金管理干部个人专权,容易诱发渎职犯罪。四是涉农资金透明度低,缺乏完善的公示和举报系统,社会公众舆论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的侦查困境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检察机关加大了对涉农资金的渎职犯罪的查处力度,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保障了资金的安全。但是,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具体为:

(一)线索发现难。涉农资金透明度低、处于下流的农民对涉农资金的运转和操作情况更是无从知晓,致使案件线索来源狭窄、渠道不畅,加上渎职犯罪本身就比其他职务犯罪更具隐蔽性,人民群众不易掌握犯罪标准和了解情况,主动向检察机关反映有关涉农领域渎职犯罪方面的情况相当少。

(二)侦查难度大、成本高、时间长。涉农资金是自上而下的流向,在侦查中往往要深入农户家中询问取证。农村地区地域的广阔和住户的分散以及分到每户的资金量少、户数多,这就导致了侦查成本高、时间长。加上涉农领域渎职犯罪主体大多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活动能力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手段具有多样性、隐蔽性、智能性的特点,反侦查能力较强,关系网厚,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易订立攻守同盟、转移侦查视线、涉案的当事人也不会轻易谈及案情,这些都为涉农领域渎职案件的取证增加了不少难度

(三)法律适用难度大。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的发生大多存在责任人众多、介入因素较多、因果关系链条复杂导致因果关系证实难度大。另外,在损失认定上,对于涉农资金被截留挪用用于盖楼、购车、发放临时工工资、发放奖金、吃喝招待等,这些被挤占挪用的资金是否能够认定为渎职犯罪中的危害后果?以上因素给案件查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加强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查处力度的对策

通过对涉农资金监管中渎职犯罪行为特点的分析,结合工作实际,就查办涉农资金中渎职犯罪案件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联系,全面了解涉农资金现状

要加强与各类涉农资金监管部门的联系,加强与农业、移民、扶贫、水利、林业、民政、交通等相关涉农管理部门的沟通,特别注重与财政部门、纪委、审计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全面系统地收集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规定,及时了解和掌握涉农资金的资金类别、法律依据、主管部门、使用对象、工作规程等情况,并认真地逐条学习,熟悉资金的用途及使用资金的审批手续等,分析研究其内在规律,探索发现易发案部门、环节,努力发现各类资金监管中渎职犯罪案件线索。

(二)找准切入点,从摸排损失入手

根据现行《刑法》关于渎职犯罪的有关规定,没有损失就没有渎职犯罪,所以深入排查掌握是否存在损失是我们摸排任何渎职犯罪案件所必需开展的工作,查办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 3 罪渎职犯罪案件也不例外。在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的查办中,首先落实资金的使用是否落到了实处。如退耕还林补贴资金,我们要落实该部分资金是否真正用在退耕上,对于退耕还林补贴,我们要落实这部分资金是否真正补贴到农民手中。如果查实这部分资金均没有落到实处,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资金的真正用途和去向,看这部分资金是被截留挪用了还是被侵吞了。需要注意的是,摸排该类损失,不能简单地去看看账目是否做平了,不能仅仅根据帐面记载的用途来确定资金的真正用途和去向,而应当通过实地调查确定。

(三)以点带线,以线盖面挖掘线索

以点带线就是要通过对已掌握的某一线索进行初查,在初查中尽可能扩大线索,以促进线索的滚动发现,力争挖出窝案串案的线索;以线盖面就是以“系统查、查系统”的模式,对某线索所涉及的整个系统领域进行全面地收集线索,特别是已查办的某一类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认真分析剖析,从中发现这一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发案环节、犯罪手段、特点、规律,对这类线索,不能就事论事,而要触类旁通。要注重经营线索。对一些有价值的线索,不宜马上初查的,要进行必要的经营。对这类线索,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要注重长远的发展。

(四)紧抓资金流向,摸准发案节点

当前涉农案件涉案数额小、取证成本高、查处难度大、隐蔽性强的实际情况,在查办案件中把梳理资金流向,定发案节点,作为发现、查处涉农犯罪案件的主渠道。针对基层领导、站所负责人和村级干部对支农惠农资金的发放有着得天独厚的决定权,且相互间存在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加之资金审批、资金发放及使用、工程承包和验收缺乏监督,管理漏洞大,极易造成渎职失职现象。重点采取从资金下拨源头与抽查受补农户对比,摸清资金发放情况,对资金每个发放环节进行清理,查找资金是否被“抽血”、是否存在失职渎职行为。

(五)注重证据,锁定因果关系

在审讯、取证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供述和证言准确证实因果关系。通过供述和证言要明确:一是渎职行为触犯违背的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制定的目的,即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是防止出现什么危害后果;二是渎职行为对于危害后果的出现起了什么作用,即证实渎职行为是不是导致危害后果出现的必要条件,渎职行为结合哪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出现;三是依法正常履行职责,就不会发生该危害后果,即如果没有该渎职行为,危害后果是否就不会出现等。

参考文献:

1、吴云、陈兴才、秦 瑜:《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研究》,载《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5期第52页

2、朱光宇:《涉农补贴领域职务犯罪不容轻视》,载《检察日报》2009年2月1日第3版

3、宫新军:《中国“村官”职务犯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4、陈荣飞:《涉农职务犯罪生成机制剖析及应对策略》,载《企业家天地》2009年4下旬刊

5、胡渝:《涉农职务犯罪现状及对策研究》,载《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9卷第1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检察院

第二篇:脱贫攻坚涉农领域渎职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涉农领域渎职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多成果。但是,当前涉农职务犯罪仍然易发多发,对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我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加大查办和预防涉农渎职犯罪力度,为促进农村基层反腐倡廉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查办涉农领域渎职犯罪基本情况

x年x月至x年x月,我省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涉农领域渎职犯罪x件x人,立案人数占同期全省渎职犯罪立案总人数的x.x%,其中处级以上要案x人,重特大案件x件x人。我省涉农领域渎职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一)窝案、串案多发

去年以来,发生在涉农领域的渎职犯罪中,窝、串案件共计x件x人,占比x.x%。补贴资金发放、征地拆迁等工作的实施,环节多、部门多,单独实施渎职犯罪的可能性减少。但是有关人员往往为徇私情私利,共谋打通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因此,通过对一个线索或案件的查处,往往会牵出其他相关人员渎职犯罪。如检察机关在查办某市团结村拆迁项目渎职犯罪时,从一件线索入手,查办了该市经济开发区新港办事处原主任葛某某玩忽职守、贪污案,又深挖办事处及下属村组其他

x名干部渎职犯罪,该案造成国家损失达x万余元。

(二)犯罪危害后果严重

我省近年查办的涉农领域渎职犯罪共造成高达x.x亿余元的经济损失,人均渎职犯罪造成损失x.x万元,损失后果在x万元以上的有x件x人,且渎职行为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x年为x.x亿余元,x年x至x月份查办的涉农渎职犯罪案件损失就高达x.x万余元,较x年同期上升了x.x%。涉农领域渎职犯罪频发,导致一些利民惠民政策无法得到有效落实,而不法分子弄虚作假、投机钻营却获得巨大利益,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及惠农政策的效果。此外,涉农渎职犯罪还造成x人死亡、x.x亩基本农田被损坏、x.x立方米林木被滥伐的严重后果。某市农林执法大队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假稻种得以顺利销售给农户最终造成x.x亩水稻绝收,以及发生在多地的“假羊肉”、“地沟油”、“病死鸡”等事件背后的渎职犯罪,不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更是严重危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涉案人员多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

在查办的涉农渎职犯罪案件中,其犯罪主体大部分(x%)为科级以下干部,主要是村(居)干部、基层政府重点岗位人员,以及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岗位的国家工作人员,绝大部分为在相关领域“一线”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其中,涉及市级农委负责人及中层干部

x人,县区农业局、水产局、渔业局等部门局长、副局长的有x人,涉及基层各类工作站站长、副站长的有x人,上述负责人占比x.x%。

(四)涉农领域渎职犯罪权钱交易潜规则盛行

x年以来,我省查办的涉农领域渎职犯罪中,同时涉嫌贪贿犯罪的有x件x人,在专项补贴资金领域存在不同程度受贿情节的更是占到了近x%。国家各类涉农政策会为群众带来大量的实惠和便利,也让不法分子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千方百计地想通过各种手段获取非法利益。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不法分子内外勾结、沆瀣一气,为徇私情、私利而渎职犯罪的现象严重,内外形成了非法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渎职犯罪双方均能获得非法利益,导致各种制度均丧失其监管功能。如某市农业委员会原党委委员、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凌某某在负责省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等x个补贴项目时,收受贿赂x余万元,致使他人通过伪造申报材料等方式,套取补贴资金x余万元。

(五)涉农补贴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突出

x年以来,全省在涉农补贴资金领域查办渎职犯罪案件x件x人,占全部涉农案件的x.x%。我省检察机关已在脱贫攻坚项目补贴、农机补贴、渔船柴油补贴、种粮补贴、高效设施渔业补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补贴等二十余个涉农补贴项目中发现严重的套骗和渎职犯罪行为。

x年x月,检察机关随机抽取x个村的粮食补贴名细,均发现渎职犯罪,涉及被骗套粮食补贴资金x万元。从我省查办案件的情况来看,涉农补贴资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此外,食品安全(x件x人)、农业资源保护(x件x人)、征地拆迁安置(x件x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x件x人)等也是渎职犯罪易发的领域。

二、涉农领域渎职犯罪原因分析

(一)政务公开不够透明,外界监督制约不到位

目前,虽然大多数政府机关和基层自治组织都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但一些涉农领域中,真正将这一制度落实好的并不多,“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流于形式,甚至有的是“有选择性”的公开,有的对“关系户”提前公开,有的不公开,有的搞“半公开”,有的搞群众“看不懂”的公开等,为他人套骗专项资金提供便利,导致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更无从谈监督。如检察机关在查办粮食补贴领域案件时发现,多数地区对补贴资金的发放明细根本没有公示,或者仅是张榜拍照后即撤下,该项补贴在一些地区长期“暗箱操作”。缺乏统一有效地外界监督,导致相关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从而也难以有效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法律意识淡薄,违规与犯罪混淆不清

通过对目前涉农财政补贴领域监管人员渎职犯罪分析,诱发该领域渎职犯罪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一是对渎职犯罪了解不够全面,思想认识有误区。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淡薄,对渎职犯罪了解不够全面,对其产生的严重后果缺乏认识,认为“钱不进个人腰包不犯罪”、“为公不犯罪”。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相关犯罪嫌疑人思想上不重视,行为上不能严格依法履职,最终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社会影响。二是权力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依法行政意识淡薄。少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和职责要求,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最终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如检察机关对某镇x个脱贫攻坚项目调查后发现均为虚假,共涉及扶贫资金x余万元,其中x余万元被镇政府截留使用。该镇副镇长胡某某,为个人仕途,不惜将扶贫项目作为“礼品”赠送给县政府某局长的弟弟,造成x余万元扶贫款被挥霍一空。(三)审批和监管工作不规范,执法随意性较大

在涉农领域渎职犯罪中,一个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相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涉农项目实施过程中,审批和监管工作不规范,工作随意性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x.项目申报和审批环节。一些项目没有健全的公开申报制度,没有完善、细化的申报评价标准和方法,导致“暗箱操作”、“看人放项目”以及先批后审的“戴帽子”项目等现象多有发生。如某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原局长于某,明知x戚伍水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因财务工作不规范被相关部门责令在x年之内不得申报任何补贴项目,仍然接受该公司董事长戚某某请托,在该公司申报x年国家高效渔业补贴项目时,违规为其申报x年高效渔业项目提供帮助,导致x万元补贴款被骗领。

x.项目验收和资金拨付环节。一是以内部验收、书面验收或抽查验收代替专家验收、现场检验、全面验收。如淮安等地区在高效设施渔业补贴验收中普遍以开座谈会、听汇报、观看录像、审查书面材料等方式代替现场验收,工作形式化严重,无法有效发现弄虚作假行为。二是资金拨付随意性大,制度性漏洞突出。因科学决策机制不够完善,负责人在验收项目、拨付资金过程中掌握“话语权”,渎职造成国家损失的几率较大。如某县检察院查办的县水产局局长王某某滥用职权案中,王某某明知x洪泽湖食品有限公司申报的出口水产品基地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进行实际投入和实施建设,仍违规同意企业项目资金拨付申请并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拨款申请表主管部门一栏签字同意,造成国家补贴资金损失计

x万余元。三是对补贴资金下发后的用途、成效很少有针对性监管措施,形成资金下发后监管“放羊化”现象。

x.监管检查环节。在项目管理中,没有形成环环相扣、可操作性强的长效管理制度,监管工作流于形式。许多项目没有投入任何资金,直接套用之前已有建设或者假借他人建设,骗取国家财政补贴。如某市宿运湖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于x年申报养殖基地项目后,没有认真按照项目协议书和配套资金要求进行建设,而是利用政府投资兴建的路渠、原有的防护栏等冒充新建设施,并伪造施工工程合同和采购合同等材料,套取省级高效设施渔业补贴x万元。

(四)地方和部门本位主义严重,放松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

个别领导干部过分强调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小集体利益,轻视甚至无视如财政补贴等涉农政策的功能。有的将财政补贴款、上级拨付的补偿款视为“小金库”的主要来源;有的将套骗财政资金行为视为减轻地方财政负担的手段;有的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虚假政绩而故意纵容套骗财政补贴、违规拆迁等行为。如检察机关查办的一起案件中,企业主长期与某地渔政站相关人员存在现金、烟酒等不正当经济往来,在项目资金下发到企业后,部分补贴资金还以赞助款名义返还渔政站用于违规购买车辆使用。这也是我省涉农领域渎职犯罪高发多发、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五)基层部门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依法依规履职自觉性不强

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不严格执行,为作案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地方在涉农项目的监管工作中,负责项目的审报、初核、验收、日常检查监督等工作常由同一人负责,造成“运动员”和“裁判员”为一体的权力架构,致使监督工作虚化。如先后担任某镇企业动迁办主任的姚某某、严某某,在负责全镇企业动迁工作期间,明知辖区内相关人员以虚假企业申报拆迁补偿,仍违规为x余家虚假企业办理了动迁补偿手续,致使公共财产损失x.x万余元。此外,部分乡镇站所和大多数村委会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钱账不分、收支无账、管理混乱。如检察机关办理的池某某玩忽职守案,池在任某街道经管站站长期间,未认真履行内部财务管理规定,财务管控流于形式,致使其个人名章和经管站财务专用章经常掌握在副站长朱某某手中,最终导致朱某某多次挪用经管站代管的村集体资金x余万元。

三、加强惩治和预防涉农渎职犯罪的工作建议

(一)增强部门合作,加强外部监督

我省涉农工作目前仍以行政机关内部监管为主,在这一权力运行过程中,如果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权钱交易、暗箱操作将难以避免。我们建议要强化外部监督的力度,一是积极搭建社会公众参与管理、监督平台,真正将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等外部监督机制落到实处。二是建立群众评议工作制度,定期对基层各级组织和各项专门工作进行群众评议,检验各项政策在农村的落实效果。三是加强联合执法检查。省、市级财政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和审计、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可立足各自职能,每年选择几个领域对依法行政的落实情况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四是加强过程监督,保障纪检、审计和检察机关获得充分信息。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涉农资金管理中搞信息壁垒,内外“两本账”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以种种借口拒绝检察机关调取申报材料和资金名细等。建议专项资金的发放、最终使用情况定期抄报同级纪检、审计和检察机关。五是完善乡镇站所等基层政府部门和农村自治组织财务制度,认真执行财务审批和内外部监督机制。

(二)全面推进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全程、全面公开涉农工作

一是充分保障群众的信息知情权,增加政策的群众知情度、知情面和可监督性。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政策的宣传,让群众了解政策、见到政策实效,财政部门要及时公布各类资金的发放明细,自觉接受监督,以公开的工作方式促进公正的政策实施效果。二是注重基础信息的采集,定期核查、检查,确保信息完整、真实、准确。如粮食补贴或征地拆迁补偿等的基础数据要及时更新,不能以多年前的田亩数来发放补贴。三是保障合理的信息公开期限和信息内容稳定性,保证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能有效地延伸至农业领域各个方面。四是注重多渠道公开补贴信息。在条件许可的地区,要积极探索农业政策制定、实施的听证制度。

(三)规范完善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补贴管理模式

针对目前涉农补贴领域渎职犯罪突出的现实,有必要加强对补贴制度的研究,健全补贴规范制度,将财政补贴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一是深入基层,对政策性财政补贴的用途、成效等进行调研、评估,优化补贴的种类、程序和标准,成效不明显或已无实际价值的补贴要取消,发放程序、对象、标准不科学的要及时调整。二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增加补贴实效在考评中的比重,不能单纯以完成指标数作为考评的主要依据。三是探索建立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财政补贴运用模式,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增加财政补贴的透明度等。四是建立项目初审、上报、验收、资金使用监管等环节管理、监督机制,防止由于权力过于集中而形成不正当利益群体。五是加强省、市级职能部门在项目审批、验收等方面实质审查的职责,防止形式审查导致“人人管、人人都不管”的情况。六是尝试建立独立的专家审核和验收制度。

(四)加大打击和预防力度,从源头上有效遏制涉农渎职犯罪

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才能保持对腐败的高压态势,才能进一步遏制和预防职务犯罪。在当前我省涉农领域渎职犯罪高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形势下,严肃查办渎职犯罪行为,形成强大震慑力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积极延伸预防职务犯罪的触角,紧密结合执法办案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做好“一案一分析,一案一预防”工作,加大对类案、个案分析,深入剖析涉农领域渎职犯罪产生的原因、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建议,积极为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行业治理提供决策依据,运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引导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遏制和减少农业系统渎职犯罪的发生,以检察工作实效服务、促进和保障“三农”政策落实,让群众得到实惠实利。

第三篇:当前河池市涉农惠民领域资金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

当前河池市涉农惠民资金领域 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

近年来,党的“涉农惠民”政策面越来越宽,河池市作为广西一个“老”、“少”、“边”、“山”、“穷”、“库”和经济后发展地区,也成了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随着国家财政投入越来越大,涉农惠民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明显有所增加。支农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在造成国家涉农资产流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新农村建设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现结合我市检察机关查办的涉农惠民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进行预防调查,对犯罪特点、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预防对策和建议,以期达到预防犯罪之目的。

一、涉农惠民资金领域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

2012年至2014年,河池市两级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48件490人,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人数连续三年位居广西第三。其中,围绕“三农”重点查办退耕还林、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农村危房改造、家电下乡、新农合、渔业燃油补贴、低保等涉农职务犯罪案件120件210人,分别占立案总数的34.48%、42.86%。

二、涉农惠民资金职务犯罪的表现特点

(一)查办涉农惠民资金职务犯罪案件数不断攀升,案件呈逐年波浪式增长。2012年以来查办“涉农”惠民资金职务犯罪案件共120件210人,其中渎职侵权类案件22件22人,1 贪污贿赂类案件98件188人,并呈现逐年波浪式增长的趋势:2012年立案惠民资金职务犯罪案件33件,2013年立案查办38件,2014年49件,预测今后两年查办“涉农”案件有趋高之势。

(二)涉罪“两委”村官占较大比例,犯罪呈“五大”特点。2012至2014年,河池市检察机关查处村涉农惠民资金职务犯罪的“两委”村干61人(案件数39件),占所查处此类案件人数的29%,其中2012年查处6件6人,2013年查处18件21人,2014年查处15件31人,村官职务犯罪逐年增多。主要特点有:“村班子”犯罪主体明显特殊,对象单一手段直接,窝案串案多,涉案金额小,涉案人数上升。在本地引起民愤的“村官”涉农资金腐败案:宜州市检察院立案查办的该市龙头乡建立村村委副主任覃某某、村委委员兼妇女主任黄某某和龙头乡城建站站长韦某某,利用韦某某负责该乡危房改造指标的管理、分配,材料审核以及危房改造验收等工作的便利,为建立村25户不符合条件的农户办理了危房改造补助申请,套取了45万余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收取每户5000至12000元不等的“好处费”,在当地造成极坏的影响。

(三)作案手段简单,欺上瞒下之风盛行。从涉农惠民资金职务犯罪手段上看,主要表现为:一是弄虚作假,套取公款;二是假公济私,虚报冒领;三是隐瞒收入,截留私分等行为。2013年河池市两级检察机关查办的“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补贴领域职务犯罪15件52人中,案件涉及7个县(市、区),涉及商务、水产畜牧兽医和工信等多个系统,政府职能部门 监管流于形式,甚至部分国家工作人员主动与屠宰场人员勾结,弄虚作假,套取补贴。

(四)窝案、串案较为突出,群体性腐败现象严重。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因利益而抱团合谋,以集体的方式而作案。由于国家对涉农惠民项目资金的管理、投放和实施监管措施严格,单人作案有很大难度,且容易被发现,因而涉农惠民资金案件共同犯罪的现象比较普遍。通常表现为项目负责人、具体经管人员合谋或内外勾结串通作案。查处的宜州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德胜工作站站长韦某某伙同无业人员覃某、韦某等人,利用韦某某工作之便,在新农合系统中虚构了“李爱月”等人的参保资料后,由覃某、韦某等人找人伪造虚构参保人的住院材料、收费收据后骗取新农合补偿款15万余元,此案即为内外勾结串通作案的典型案例。

(五)点多、面广,惠民资金职务犯罪态势严峻。2012年以来,我市检察机关围绕涉农惠民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工作,除了重点查办了涉及危房改造、“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外,还查办与“三农”相关的农村饮水工程、家电下乡、新农合补贴、渔业燃油补贴、低保、农机购置补贴等一大批涉农职务犯罪案件。

三、涉农惠民资金职务犯罪的发生原因

(一)法制观念不够强。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国家工作人员,还是“两委”村官,尽管官职的大小、素质的高低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党性意识淡忘、宗旨意识淡薄、法制观念淡化。政府职能部门国家工作人员涉罪多是主观原因造成 的,重权不重法,以权谋利,权钱交易,恣意妄为。“两委”村官涉罪多是客观原因造成,长期以来,因财政困难和不重视等原因,长期得不到继续教育和必要的培训,综合素质不高,待遇低等因素使之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转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工作辛苦,管事不少,报酬不多,心理不平,是导致村官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二)管理模式不完善。一是涉农惠民资金领使用分散,目标多元化、管理多部门,为犯罪提供空间。每个部门负责分配的项目少则一两项、多则四五项,部门里每个项目又有一个具体管理的机构和分管领导,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涉农惠民项目资金管理队伍。加上部门间政策要求不统一、信息沟通不流畅,部分项目职能交叉,立项、实施、验收和资金拨付属多个部门多头管理,从而加大了监管难度。二是政策不透明、信息不对称,让罪犯有机可乘。目前有些项目资金分配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中,各类涉农惠民项目资金分配政策的知情权仅限于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大部分人对涉农惠民项目资金的种类和操作程序不很了解。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助长了部分干部的犯罪侥幸心理。三是权力过分集中致使犯罪多发。一些部门领导权力过于集中,尤其是来自不同渠道的涉农惠民项目资金供小于求,“僧多粥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存在项目和资金分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一个项目的分配与领导意图的关系愈加紧密。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争取项目,不惜重金向某些领导干部行贿,进行钱权交易。(三)监督责任不到位。一是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最有效的形式是上级对下级实施全方位的监督,但由于政务繁忙,人手不足,即使搞大检查,也是流于形式,无法监督到位,导致上级监督不能;二是每个行政部门都制定了工作制度,但内部制约形同虚设,起不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导致同级监督不敢;三是财政、审计、纪检等监管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头监管、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外部监督不力;四是农村虽然实行村务、政务、财务公开,但在执行中公开的信息不具体不全面、公开的程序不规范、公开的时间不及时、公开的监督措施不力等问题,弱化了信息公开的效果。一些“村官”乐于暗箱操作,长期奉行“愚民”政策,胡作非为,导致群众监督流于形式,下级监督不行。

(四)财务管理不严格。有一些行政管理部门不严格遵守财经纪律,财务管理不规范,专项经费和项目经费收支核算不够清晰,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并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采取收入不入账,虚报、骗取的手段,挤占、截留、套取私分专项资金。绝大多数的村级财务管理都非常混乱,一是财务账目不健全,收入不及时入账,甚至进行暗箱操作做假账;二是缺乏严格的分工制约机制;三是白条、假条据过多,条据上虽记有经手人、审批人,但真假难辨;四是政务不公开、村务不公开、财务不公开的问题时有发生,导致“村官”相互勾结、暗箱操作、幕后交易。

5(五)工作程序不规范。调查发现,支农惠农资金申报、审核程序不规范。现有的支农惠农补贴申报、审查程序不严密,只是笼统规定了上报程序,在复核上往往流于形式。工作中存在“五大”问题:一是申报把关不严。在申请的过程中,存在少部分申报资料不经审核乱签字、乱盖章,审核后不登记,致使多头重复申报。二是调查不够深入。个别调查人员接受低保申请人的吃请,不上门调查核实。三是违规徇私呈报。调查人员徇私情,把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亲朋作弊上报。四是审批监督乏力。职责分工不专一,权力过于集中,财务人员和分管领导未能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监督。五是动态管理未落实。惠农补贴动态管理力度不够,进易出难、进多出少的问题普遍存在。

(六)政策宣传不到位。按理说,国家的“涉农惠民”政策应该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农民群众甚至农村工作者只知道有补贴,而不知哪些有补,如何补,谁来补,补给谁,对政策仅仅是一知半解。相关部门对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农民群众对相关政策知晓率不高。农村基层组织对惠农政策的认识不够,有“发钱越多矛盾越多”的思想,出现不想宣传、不愿宣传、甚至不敢宣传的现象。

四、涉农惠民资金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加大涉农惠民资金职务犯罪打击力度。涉农职务犯罪就发生在农村以及各基层涉农单位和部门,窝案、串案多,隐蔽性强,从各涉农单位或项目资金使用的账面上很难直接 发现案件线索,要达到揭露和证实犯罪的目的,就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只有坚持查办工作的群众路线,才能达到“办一案、查一窝、挖一串”的效果。加大涉农惠民资金职务犯罪打击力度,是有力遏制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高发态势的迫切需要,也是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需要。

(二)强队伍建设,把权力放进“笼子”里。一是加强对涉农资金管理行政部门领导的队伍建设,重在监督。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尤为重要。二是加强管理惠农资金国家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重在管理。党委、政府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作风硬的管理人员,在任用“涉农”管理行政部门人员时,应积极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树立一心为民,关注民生的思想。三是加强对广大“两委”村官的队伍建设,切实让那些有爱心、有公心、有热心,同时又有头脑、有主见、有能力的村民担任村领路人。同时,注重鼓励、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优秀大学生充实农村干部队伍当“村官”,以便做到更新思想、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形势需要,进一步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三)重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按制度管人,靠制度办事。一是建立完善涉农资金专项监督体系,确保专款专用。涉农资金要实行专账管理,其拨付、使用要严格按照制度和程序办事。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管,理顺各种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监管体系,确保专项资金及时拨 付,按规定使用和发放,有效防止中间环节截留、贪污、挪用。二是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监督制约。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分工制约机制,审批、记账、保管相分离;实行收支两条线,杜绝白条子、假票子入账等现象;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使用和管理,使财务人员逐步专业化;村级财务人员离任要进行财务交接。完善“村账镇代理”制度。三是加强涉农惠民项目申报管理,严把项目申报审查关。国家涉农惠民领域补贴项目的实施,一般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实施、检查验收、补贴款拨付四个环节,项目申报通常是由本人向村级组织提出申请,并上交身份、户籍及相关项目基础资料,再由村级组织将申报材料上报乡镇基层相关站所,基层站所汇总后向县、市主管部门报批实施。县(市、区)级行政主管部门应从加强项目申报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入手,要求申报人上交身份、户籍资料的同时,提供准确的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在审查过程中应采取下乡走访和逐户联系印证的方式,确保涉农惠民项目申报环节的安全可靠,从源头上有效遏制和防范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四是紧盯项目实施,加强项目监管,防止弄虚作假套取国家涉农惠民补贴资金。五是落实责任制,加强项目检查验收管理,实行谁主管、谁验收、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从检察机关查办涉农惠民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实践来看,往往因为项目主管人员、检查验收人员不履行职责,监督管理和检查验收走过场、搞形式,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致使部分基层站所人员和村、乡干部有机可乘,通过弄虚作假骗取涉农惠民项目款实施贪污贿赂 犯罪,因此,县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章立制,确定实行谁主管、谁验收、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人。检察机关在查办涉农惠民领域贪污贿赂犯罪的同时,对严重不负责的主管人员、检查验收人员,应当追究其失职、渎职人员的刑事责任,将板子打到责任人身上,改变重贪污贿赂查处,轻失职、渎职追究的现状,确保涉农惠民项目的管理有章可循。六是实行阳光操作,发挥外部监督作用。为有效遏制和杜绝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要把涉农惠民项目实施全过程置于阳光下操作,将涉农惠民项目补贴政策、项目申报、资金拨付、款物发放等内容,通过村务公开栏、政府门户网站、电视台等方式进行公示、公开,实现有效外部监督。

(四)加大涉农惠民资金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是新闻宣传单位特别是党报党刊,要积极主动适应形势需要和群众需求,按照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了全社会关注“三农”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是采用送戏下乡、唱山歌等农民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方式加强政策宣传;三是发送宣传资料,最好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卡通、漫画形式,以浅显明了、通熟易懂的内容,让农民知晓民权、民利,了解职务犯罪的表现形成,懂得保护自已权益,有助于保障支农惠民政策的落实。

(五)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推进河池法治建设。坚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检察机关要以专业化预防促发展以社会化预防谋实效。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同时,查找案发单位的“漏洞”,并有针对性地召开案件分析会,充分发挥办案的治本功能,推动建立完善防治腐败的长效机制;在总结案件规律特点和发案原因,针对涉农惠民政策性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预防检察建议,并积极向党委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提出有一定参考作用的决策建言。推进河池法治建设,使各级政府机关和党政干部树立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通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觉的带头遵纪守法,带动全民遵法守法意识的提高,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

第四篇:拆迁领域渎职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拆迁领域渎职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撤乡并镇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力推动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拆迁工作成为当地政府的一项重头工作,但是随之产生的腐败现象,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9年以来,常州市拆迁领域渎职犯罪案件10件10人,占立案数的31%,造成经济损失2100余万元。其中滥用职权9件9人,玩忽职守1件1人。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拆迁领域的渎职侵权犯罪,不仅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更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隐患。由于拆迁引起的被拆迁人暴力对抗、集体上访事件不断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使拆迁安臵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领域和敏感话题,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其中的渎职犯罪也成为了老百姓议论的重点。

本文结合常州市检察机关近年来查办拆迁领域渎职犯罪的经验,从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入手,对征地拆迁领域的渎职犯罪进行有效的预防犯罪对策调研,切实杜绝这一领域渎职犯罪的发生,服务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

一、征地拆迁领域渎职犯罪的危害性

征地拆迁工作中的渎职犯罪直接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给党和国家、整个社会和人民群众带来的后果和严重性已经触目惊心。其主要体现在:

(一)直接或间接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一是在征地拆迁中导致国家资金大量流失;二是拆迁成本增长,使得投资商开发的土地成本增长,最终转嫁到获得使用权的群众的身上。

(二)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由于征地拆迁工作中的不公开、不公正,群众利益受损,使得村民与开发商、政府机关之间产生重重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突发事件。

(三)直接导致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征地拆迁工作中的渎职犯罪行为,使得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职的廉洁性、公正性有所质疑,从而对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信任度下降,由此产生抵触或反对情绪。

二、征地拆迁领域渎职犯罪特点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在征地拆迁领域滋生的犯罪,集中体现在滥用职权、行受贿、贪污等犯罪上。

(一)从犯罪构成来看,征地拆迁领域的渎职犯罪具有以下三性:

一是犯罪人员的广泛性。涉案人员包括国土部门的相关行政负责人、下属拆迁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村、乡负责人和干部,相关拆迁项目负责人等等。

二是犯罪罪名的多样性,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犯罪、受贿犯罪,有国家工作人员伙同他人的共同贪污犯罪,有行贿犯罪等多种犯罪。

三是犯罪情节的严重性。其突出的表现在涉案金额巨大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往往由于滥用职权或其它职务犯罪造成国家或 者企业损失几千万元,个人从中收受巨额贿赂。

(二)从作案的方式或手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国土部门和拆迁人员在拆迁工作中,利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现场调查核实、支付征地补偿安臵费用等职务之便,收受被拆迁村民、村集体、企业贿赂,并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涉嫌滥用职权、受贿犯罪。

2、国土部门和拆迁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请托人变更补偿项目及标准获取非法补偿款,但未从中收受贿赂,涉嫌滥用职权犯罪。

3、国土部门和拆迁人员与村基层组织成员、基层政府征地负责人员等相互勾结,以虚增、虚列的方式套取补偿款后私分。

4、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本身经手管理本村范围内补偿款的职务之便,贪污村集体补偿款。

5、政府拆迁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或拆迁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直接套取补偿款后侵吞。

(三)从危害结果来看,主要集中在非法套取补偿款方面 拆迁领域渎职犯罪案件作案手法具有多样化:一是重复补偿征地拆迁项目,骗取补偿款;二是凭空虚构征地、动迁项目,骗取补偿款;三是动迁人员与被动迁人相互勾结,虚增房屋、建筑物、附着物的数量或面积,骗取补偿款;四是对拆迁红线内的项目,违规建筑、违规转让,骗取国家补偿款。虽然作案手法各不相同,但大都是“共同作案、内外勾结”,多发生在拆迁员与被拆迁人之间、开发公司与土管部门之间,以及拆迁公司与开发公司 之间,并且都伴随着受贿行贿行为。

1、滥用职权,明知是虚假协议而签字认可。拆迁安臵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对拆迁安臵协议不严格审查,或者明知是虚假协议而听之任之,导致国家损失。例如2009年常州市政工程管理处副科长夏军,明知被拆迁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而作出同意补偿的决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2、玩忽职守,对补偿协议不认真审查。2004年至2005年,被告人周建林在武进区湖塘镇拆迁组工作期间,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对被拆迁企业常州金球轴承厂提供的相关资料不认真审查,常州金球轴承厂虚构在岗职工人数103人,骗取停工损失补助费43万元。

3、滥用职权,违规审批,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林炳全担任钟楼区任拆迁安臵办公室主任、张康红担任安臵办公室工作人员期间,明知常州贻成塑料制品成在拆迁期间违规搭建了一批简易房,审批是按照商品房进行补偿,造成国家损失42万元。

4、滥用职权,擅自为违章建筑补办手续,提高补偿标准。钟楼西林街道东岱村党委书记,擅自为被拆迁企业违章建筑补办建房手续,使违章建筑补偿时享受有证房的补偿标准,造成国家损失360万元。

5、滥用职权,擅自变更房屋用途,骗取国家补偿款。天宁无房管局督导员李海金,擅自将被拆迁企业一般用房变更为公有住房,致使国家补偿款损失200万元。

6、拆迁领域渎职犯罪,一般都存在受贿行贿犯罪事实。在 查办的10起拆迁领域渎职犯罪案件中,有6起涉嫌受贿犯罪。拆迁领域渎职犯罪普遍存在内外勾结,康国家之慨,中饱私囊的情况,数罪并罚是拆迁领域渎职犯罪的重要特点。

三、征地拆迁补偿过程中渎职犯罪产生的原因

从查处的案件分析,产生渎职犯罪有以下原因:

(一)相关工作制度规定存在漏洞,工作公开性、透明性不强,监督机制欠缺。

1、工作制度规定不细,审核把关的内部监督形同虚设。在拆迁办内部,按照制度规定由拆迁人员进行实地丈量、计算面积和金额,同时必须制作相关资料报事务所审核人员审核,再报国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最后报主管副局长审核。对于审查的具体内容、审查的方式,制度规定模糊、不具体。而在一系列的内部审核把关中,审核人员仅仅以签字了事,内部监督几乎形同虚设。如常州武进区312国道南移征地拆迁补偿中,拆迁办工作人员周建林对被拆迁的厂房未进行实地考察,对提供的资料未认真审查就在拆迁补偿协议上签字,导致政府多支付补偿款43万元,周建林因玩忽职守和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2、拆迁内容对外公开性不强,外部监督欠缺。其一,拆迁补偿工作往往由政府组织成立的指挥部负责或国土部门下属机构负责,出资方往往无法介入征地拆迁工作中,对补偿工作无法从外部进行监督。其二,关于征地拆迁补偿三次公示的原有规定存在漏洞,对整个项目的补偿款额、所有实际补偿费用情况、尤其是集体补偿情况,仍然存在制度规定上的漏洞,没有完全做到公 之于众、告之于民,事后监督机制仍然有欠缺之处。

(二)政策性规定不够细化,导致工作人员可操作的空间过大,权力空间过大。

政策对于征地补偿中的一些情况如合法面积的补偿标准等等规定得很明确,但对于某些情况的补偿规定则没有明确和细化,政策规定的不足给了决策人操作的空间,导致拆迁人员现场自由裁量的权力过大,给相关工作人员徇私情、徇私利进行犯罪以可乘之机。另外,地方政府为了加速拆迁进度,消化拆迁矛盾,往往特事特办、大开口子,也给拆迁工作人员留下了“操作空间”。

(三)对现有的政策规定执行不严,给渎职犯罪以滋生空间。

国土资源部对于土地的开发使用包括流转都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影响导致对政策性规定执行不严。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规定,生地必须变为熟地后方能进行使用权流转。实践中,由于政府资金压力过大,往往是由开发商与政府签订项目投资协议后,由开发商负责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的支付。在这种方式下,必然存在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各种犯罪滋生,直接导致开发单位所付款超出预算数千万元仍无法完成拆迁补偿工作。而开发商对于超额部分,理所当然转入土地开发使用的成本计算当中,而这一部分成本,最终转嫁到社会和老百姓身上。如常州北大街东侧地块是外商投资项目,预计拆迁费用3亿元,从2006年到现在,增加了7亿费用才拆迁完成。

(四)拆迁工作的组织机构不统一,管理欠规范和科学

在征地拆迁补偿的实际工作中,有的项目几乎由国土部门单独负责,而国土部门又无精力过多关注,具体的工作任务就由几名下属事务所拆迁人员担负。有的项目由县区政府成立的征地拆迁指挥部负责,或者由乡、镇一级政府的土地拆迁指挥中心负责,缺乏国土部门的专业介入与管理。机构不统一,管理不统一,政府管理与专业职能部门管理的衔接不够甚至脱节,导致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直接影响政策标准的实际执行。

(五)拆迁人员、乡村干部素质偏低,政治、法制观念不强

从查处的情况了解,负责拆迁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临时聘用人员,文化程度低,无正式职业多,缺乏应有的政治和法制教育。而相关部门在聘用拆迁人员时没有经过正规筛选录用程序,基于人情关系的原因,有征地拆迁方面的工作经验一般要求即录用。由于拆迁任务中,拆迁工作繁琐,常州地区一般把拆迁工作委托给拆迁公司办理,拆迁办公室仅仅负责报送资料的审批,拆迁公司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社会闲杂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四、预防征地拆迁中渎职犯罪的对策研究

分析犯罪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要有效遏制征地拆迁领域中的渎职犯罪,应当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监督,切实做好征地拆迁中渎职犯罪的预防工作。

(一)统一机构、细化职责、统一标准,堵住拆迁人员自由调控的空间

1、建议政府牵头成立拆迁指挥部后,根据工作需要从不同职能部门抽调多方力量开展拆迁工作,做到细化职责、责任到人,而不是均由临聘人员一统其责。如派出所与社区或村组织负责住户及人口把关,临时聘用人员具体负责丈量,财政专人负责审计等。

2、对于补偿标准,严格执行政府令,一视同仁,不可随意大开口子,给工作人员徇私情、徇私利以权力空间。

(二)建立、健全制度,强化内外监督机制

1、严格内部审查审核制度,对抽样检查,应当由审核人员、上级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等组成专门小组,会同基层代表进行实地抽样检查审核。对检查出现问题的,应当及时调查,如有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2、组成村民居民代表、拆迁人员、出资方代表的现场实地勘测小组进行实地勘测,加强对现场实地勘察的监督力度。

3、加强拆迁补偿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征地拆迁指挥部应当以多种形式将审计的具体情况公布于众,以确保拆迁工作的公正、公平、合法。

4、进一步完善增设事后公示程序。对于事后监督,应当细化到不仅仅是公示村民居民的补偿情况,要对项目拆迁资金的整体情况、补偿对象、补偿具体事项、补偿标准、补偿金额等进行明细公示,并将公示内容分户制成项目补偿手册分发到户,加强群众对补偿工作的监督,杜绝国土部门人员及村委干部从中滥用职权、贪污、行受贿犯罪的空间。

(三)加强人员素质教育,规范管理

1、严格拆迁工作人员选用制度。这些人员不仅包括具备一定 征地拆迁工作经验的无固定职业人员,还应当包括政府一些职能部门抽调开展工作的专业人员,如财务审计人员、纪检监察人员等,保证被选用人员具备较高政治素质。

2、组织拆迁工作人员集中开展学习培训,培养正确的时事观、大局观和法制观念。

3、对工作人员明确纪律和奖惩制度。坚决执行劳动合同条款,发现违纪违法问题不论大小,一律依合同予以坚决解聘。

常州市检察院

赵志强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六日

第五篇:浅析抢夺案件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侦查学论文

浅析抢夺案件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飞车抢夺案件

摘 要:当今社会,在各类刑事案件中, 抢夺案件发案率不断升高, 严重危害了群众的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威胁人民安居乐业、影响城市和政府形象以及破坏社会和谐,就目前而言,飞车抢夺案件频频发生,因而应在深入分析抢夺案件特点以及该类案件侦查的难点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侦查抢夺案件的有效对策, 以夺取打击抢夺犯罪的胜利。

关键词:抢夺案件;侦查对策;刑事犯罪;“两抢一盗”

I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侦查学论文

目 录

一、引言........................................................1

二、抢夺案件的特征..............................................1

(二)抢劫罪的概述.......................................................1

(二)特点...............................................................1

三、抢夺犯罪原因................................................2

(一)根源...............................................................2

(二)条件......................................................2

四、侦查措施....................................................3

五、结论........................................................4 参考文献........................................................5

II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飞速增长,但由于这样,也使得贫富差距逐渐增加,使得有些人好吃懒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欺凌弱小,嚣张跋扈,从而以抢夺为生,严重的侵害了市民的安全性。近年来,我国不断打击“两抢一盗”,但是“两抢一盗”现象还是此起披伏,“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现象成为了危害群众生命财产、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焦点,使得公安机关打击、防范和控制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下面主要就是浅析抢夺案件的特点以及在侦查此类案件的对策,对于抢夺案件最为典型的是飞车抢夺案件。

二、抢夺案件的特征

(二)抢劫罪的概述

抢夺指的是1.以暴力强取2.争夺。1在我国的刑事法律对于抢夺犯罪有比较明确的界定。抢夺罪(刑法第267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是中国刑法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的一项罪名,是介于盗窃罪与抢劫罪之间的一种犯罪形态。抢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是构成抢夺罪的重要条件。此外抢夺的情节对定抢夺罪也具有影响。因此,抢夺公私财物数额不大,情节显著轻微的,不构成犯罪。2

(二)特点

1、作案工具以机动车辆为主, 被害对象为徒步街面的“弱势”人群,即飞车抢夺具有针对性。

飞车抢夺的犯罪目标绝大部分以女性为主,原因在于一是因为女性身体相对弱小,难与嫌疑人对抗,自我保护意识也相对较弱;二是女性爱打扮,喜欢戴贵重金饰或将手机挂在胸前,尤其是穿裙子逛街的女性,随身的财物无处可放,都放在肩上挂包内,财物伸手可及;三是生活中多数家庭事务由女性直接操作,女性用钱的机会多,于 是犯罪分子往往选择进出银行的女性为作案对象,趁事主在银行提款后进行跟踪作案。例如,2014年10月16日泾县公安局迅速破获一起飞车抢夺案件,据受害人施某称经过泾川镇东小区,一名骑摩托车的青年男子飞速从施某身后骑过,趁其不备将其肩上背包抢走并造成受害人施某摔伤,背包内有现金2000余元、手机两部【1】。2014年10月25日人民报道,9月30日至10月5日,短 1 抢劫来自于百度百科

抢劫罪来自百度百科

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短一周时间,在全椒县城郊地段,连续发生三起针对独行女性的飞车抢夺案件。【2】2014年10月27日揭阳新闻网报道,榕城警方经过连续2个多月精心经营,近日成功侦破一起专门针对中老年妇女的飞车抢夺系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破获抢夺案件9宗。【3】

2、作案时间相对集中于春秋季傍晚和上下班高峰时期, 作案地点相对集中于城区开放式社区及主要商业区街面,即犯罪时间地点的选择性。

由很多案件分析得出,冬季户外人员较少, 不易选择作案对象;夏季带封闭式头盔, 作案前易使街面行人产生怀疑。春秋季傍晚, 既便于选择作案目标, 又能够避开交巡警的盘查;上下班高峰期是一个人很多的阶段,很多不法分子趁机作案。当前飞车抢夺作案地点也表现为全方位化,但相对集中于城区开放式社区及主要商业区街面。因为开放式社区及主要商业区街面可供选择的作案对象较多, 又有较好的道路条件, 对犯罪嫌疑人而言, 更便于得逞。

3、作案快、逃窜快, 现场遗留痕迹、物证少,即难取证。

飞车抢夺案件, 犯罪嫌疑人主要驾驶摩托车带封闭式头盔进行作案。在抢夺案中,作案时间快,现场证据不足,导致了取证困难,这也是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最大挑战。

4、犯罪嫌疑人多为外来人员并呈现低龄化, 作案随机性、连续性强。

如2014年6月榕城警方侦破飞车抢夺系列案,作案目标是老年人,这些犯罪组织不止是是骑车抢夺,还做有其他犯罪案件,例如毒品等

5、结伙作案普遍, 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

对于这种抢夺案件,多为团伙作案,因为在作案过程中,他们分工完成,比如谁开车、谁来抢、谁接头等多种多样。

三、抢夺犯罪原因

(一)根源

抢夺犯罪的根源是决定犯罪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又分可以分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就目前来说,主要变现为一下三个方面:

1、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是诱发抢夺犯罪高发的首要因素;

2、城市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增加,是造成犯罪高发的另一个原因;

3、优良的传统观念弱化,不良思潮的影响是产生犯罪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条件

犯罪条件是犯罪行为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犯罪实施过程中所特有的构成要件。对于抢夺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动态性突出,犯罪嫌疑人不易被识别, 打击现行犯难度大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2、群众防范意识弱,报警意识差;

3、社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治安管理工作漏洞较多;

4、示范效应强

5、当前公安机关的警力相对薄弱、装备落后,而抢夺案流动性大,分布广。

四、侦查措施

(一)重视现场调查工作, 科学确定摸底排队范围与重点

城区飞车抢夺案件虽然具有犯罪持续时间短、遗留痕迹物证少的特点, 但此类案件现场往往与犯罪嫌疑人的暂住地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要重视现场调查工作, 加强对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空规律分析研究, 科学确定摸底排队范围与重点, 从而及时查获犯罪嫌疑人。

(二)加强同类案件的串并, 综合分析犯罪嫌疑人相关特征

由于城区飞车抢夺案犯罪嫌疑人具有连续作案的特点, 嫌疑人在个案中可能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物证, 但在连续作案中常会留下蛛丝马迹。因此对此类案件及时进行串并对于调查取证、发现犯罪嫌疑人尤为重要。办案民警要重视飞车抢夺系列案件的串并工作, 要深入询问被害人和目击证人、查看街头监控设备等手段尽可能多的掌握案件线索, 为案件串并提供依据, 争取达到 “破一案、带一串”的效果。

(三)积极利用技侦手段查控通信工具, 有效监控犯罪嫌疑人动向

绝大多数飞车抢夺案件中, 都会涉及到被害人通信工具随包被抢的情况。犯罪嫌疑人通常文化较低, 认为抢到手机后只要将SIM卡换掉后便可放心使用。待抢到新手机后, 再将旧手机卖掉。侦查员可抓住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在案发后使用被抢手机的情况, 通过技侦手段对案发后被抢手机的通信情况查控,从而有效监控犯罪嫌疑人动向。

(四)注重阵地控制与布设特情,实现 “由人到案”“由物到案”侦查模式

对于城区飞车抢夺案件的侦查, 要注重阵地控制和布设特情。应对二手手机及摩托车市场、金银首饰加工回收点、加油站等犯罪嫌疑人可能涉足的地点进行控制, 并布设特情。一旦可疑人员和可疑物品流入, 必须及时力口以控制。

(五)采取定点守候与设卡堵截相结合的措施, 加大对现行犯罪的打击力度

采取定点守候与设卡堵截相结合的措施打击现行是查获飞车抢夺等街面犯罪非常有效的办法。运用该侦查措施前要充分掌握飞车抢夺案件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 判断是否具有采取定点守候与设卡堵截措施的条件和必要性, 以避免盲目工作导致的一线民警抵触情绪大, 使定点守候与设卡堵截流于形式。

(六)坚持 “五查”和 “三不放过”的审查方针, 深挖余案扩大战果

针对飞车抢夺案件难审讯的特点, 对于已经抓获的有证据证明实施了犯罪事实的犯罪嫌疑人, 审查工作要坚持“五查”和 “三不放过”方针。即: 查有无犯罪前科、查是否为网上逃犯、查十指指纹是否与指纹识别系统的资料同

一、查作案车辆有无被盗记录、查随身物品是否为脏物;坚持做到疑犯不交待本人的真实情况不放过、不交待落脚点不放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不交待同案犯及余案不放过。要发挥看守所狱侦部门的作用, 积极开展狱内侦查攻势, 充分发挥政策法律的威力, 鼓励犯罪嫌疑人检举揭发他人的犯罪事实或提供有破案价值的线索, 开辟破案的第二战场, 从而提高打击飞车抢夺犯罪的效能和力度。

五、结论

对于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整体转型处于同一个时期,对于打击抢夺犯罪必须加强进行,它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财产安全以及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并且时时威胁着人们。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侦查抢夺案件的有效对策, 以夺取打击抢夺犯罪的胜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法制传媒,http://mt.sohu.com/20141025/n405458567.shtml,2014-10-25,[2]人民网,http://ah.people.com.cn/n/2014/1024/c358370-22709370.html,2014-10-24 [3]揭阳新闻网,http://www.jynews.net/Item/570000.aspx,2014-10-27 [4]王智民,《当前中国抢劫抢夺犯罪研究》,17页 [5]百度百科,“抢劫”“抢劫罪”

下载浅析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的特点与侦查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涉农资金领域渎职犯罪的特点与侦查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临泉县第五中学教育系统涉农资金领域

    临泉县第五中学教育系统涉农资金领域 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我促进我校党风廉政建设,有效杜绝和减少教育系统涉农资金领域犯罪案件的发生,根据临泉县预防职务犯罪领导......

    杀人案件的特点及其侦查对策(精选多篇)

    杀人案件的特点及其侦查对策 内容提要:杀人作为一种严重的人身犯罪,古已有之,现在依然属于公安机关经侦部门管辖案件中比率较大的案件。杀人案件的复杂性,给侦查工作带来一定的......

    办理涉农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的对策

    办理涉农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的对策从**市近几年查办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的案件,仍呈高发态势,呈现出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容易导致党和国家的公信力在基层农村的......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推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出台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合法收入。但是,农村基层干部以及与农村业务相关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

    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浅析作者:王砚岗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3期【摘要】为有效防止涉农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使国家涉农惠民政策......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精选合集]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强化农村职务犯罪预防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近几年来,我市广泛开展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市直各单位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建立了预防职务......

    涉农资金领域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涉农资金领域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 宣传动员阶段工作总结 雨山区文体局 (2014年8月2日) 为组织实施区文化体育局涉农资金领域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并指导全区文化系统开展专项......

    浅析涉农惠民领域贪贿犯罪高发的成因与预防对策

    浅析涉农惠民领域贪贿犯罪高发的成因与预防对策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力度的逐年加快,国家相应加大了对于三农领域的资金扶持力度,这似一支强心剂极大程度推动着美好乡村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