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国资改革探讨淡马锡模式
上海国资改革探路淡马锡模式 关键在政企分开
每经记者 孙嘉夏 夏冰 发自上海
上海新一轮国资改革,大幕将启。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10月下旬在一场全国座谈会上,要求与会者“认真准备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争取三中全会后尽快出台”。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国地方省市国资委委管企业1/
9、1/8,净利润占近1/4的上海国资企业,其改革备受全国关注。本轮上海国资改革向何处去?淡马锡模式被普遍认为可资参照,其精髓在于完全市场化运作,政府并不直接介入。
在此,《每日经济新闻》推出这组报道,梳理上海国资改革将涉及的企业,以及它们目前面临的情况,藉此为读者掘金资本市场提供参考。
备受关注的上海国资改革方案,或许很快将出台,淡马锡模式呼之欲出。
11月13日上午和下午,上海市委分别举行常委会和全市党员负责干部大会,传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讲话中提到,要“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等各项工作”。
更早之前,10月20日,在全国国资监管政策法规暨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提出,“认真准备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争取三中全会后尽快出台,形成上下联动的改革局面。”
国资国企改革,上海是重中之重。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统计,上海国资系统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国地方省市国资委委管企业的1/
9、1/8,净利润的占比甚至接近1/4,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王坚也多次提及,要“努力使上海国资国企率先成为全国国资改革发展的排头兵,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先行者”。
目前,上海已完成国资企业初步整合、重组、整体上市,国资证券化率超过35%。
但长期以来,国资委在“出资人”与“监管者”的双重身份之间摇摆不定。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指出,国资委成立后,集管人、管事、管资产三项大权于一身,“一言堂”的问题难以避免。
上海下一步的改革,很可能将聚焦于国资委自身定位、转型,以及理顺管理体系。
稍早流传的一份上海国资高层会议纪要内容显示,此次上海国资改革将主要立足于国资委层面,核心在于下放权力、推行股权激励、修缮考核机制等。淡马锡模式被频频提及,视为可参照的改革方案。
所谓淡马锡模式,就是指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营方式。淡马锡控股公司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成立于1974年,新加坡财政部拥有100%的股权。
淡马锡模式的特点是,虽然政府全资控股,但不干预淡马锡控股公司在运营或商业上的种种决定;在公司治理层面,淡马锡控股公司也尽量避免参与旗下各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决策,让这些企业充分依据正确的商业原则开展业务;另外,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理人选择,与政府完全脱钩,还拥有完善的经理人市场,所需要的投资与管理团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搜寻。
记者获悉,在今年上海市委确定的6项重点调研课题中,上海市国资委承担和参与了两项,其中就包括“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上海市国资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等16个党委、政府部门,分8个专题开展调研,并“与新加坡淡马锡就开展市场化合作、加强专业化监管进行交流”。
这次调研的成果之一,就是计划对上海国资企业开展“分类监管”。这或许意味着,上海的国资管理体系,可能转向“市场化、专业化管理”。
当然,即便风声很盛,但上海国资改革最终将从何处着笔,是否会参照淡马锡模式,还有待上海国资改革方案的最终出台。
改革背景 旧病新疾叠加只能向改革要红利
上海国资改革,正从国企联合、兼并、开放式市场化重组、资产证券化,迈向国资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变革的新阶段。前期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也掩盖或新出现了许多问题。
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旧病新疾叠加,最终还是只能向改革要红利,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改良。
前期资产整合效果显著
早在2003年8月上海市国资委正式组建伊始,就开始积极推动国有资产战略重组,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比如上海电气集团实施产权改革,百联集团横向联合重组,锦江集团与新亚集团联合组建锦江国际集团。
至2008年,《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强调企业重组的开放性和市场化,要打造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大力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推动上海企业走向全国。
同时,明确产业类企业(集团)的主业,推动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走上市发展道路,实现资产资本化、证券化,希望在3到5年内,使上海国资的证券化率达到30%甚至更高。
当年,作为国内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上海深刻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全市当年GDP增幅仅为9.7%,是自1992年以来首次低于10%。上海对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的增速明显放缓。
上述《意见》的出台及其提出的国资国企改革措施,也被认为是有效应对当时局面的重要举措,效果也非常显著。此后,上海建 工集团、上汽集团、百联集团等纷纷完成整体上市,上海国资证券化率近36%。
目前,上海国资系统上市公司合计65家,其中,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资委的有53家,实际控制人为区国资委的有12家,大股东控股50%以上的有20家。
旧病新疾需改革来清除
但是,上海国资仍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增收不增利”就是其一。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国资国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但实现利润总额683.91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复旦大学张晖明教授曾撰文指出,上海快速发展30多年,主要推动力是资源和投资,通过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企业“退二进三”。如今,上海新一轮发展面对的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可批租的土地越来越少。
张晖明指出,上海的工业产出中50%~60%跟外资相关,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资整体经营萎缩,加之出口订单减少,上海工业产出的增长能力受到冲击,这也证明发展方式存在结构性问题。
GDP增速趋缓、土地财政难以持续、房地产市场调控趋紧,则使上海面临沉重的财政支出压力。
“今天要检讨既有的发展方式,加快创新转型,进一步调整国有资产的配置管理方式。”张晖明在文中认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轮国企改革,基本都是被问题拖着走的‘改良’,化解一些问题的同时,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王德培认为,过去的改革虽然成效显著,但其他问题也日渐暴露,一旦旧病新疾叠加,最终还是只能向改革要红利,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改良。
在王德培看来,当下国企面临的种种问题,已超过国资委能力范围,在某些方面,国资委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易贸资讯宏观分析师马泓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国资委既是政府机关部门,又是出资代表人,旗下集团“一把手”也均与国资委挂钩,说明制度上需要改革。
改革关键 出资人还是监管者?国资委身份需再定位
出资人?还是监管者?国资委的身份摇摆不定,问题随之产生。
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国企自身定位的矛盾纠结,正是国企功能发挥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强调做大做强,但这只是国企的一项功能,国企的存在还要补充市场失灵、体现公益性、落实国家战略意志等。在这些方面,国资委的作为明显不足。”王德培说。
国资委职能需再明确
在王德培看来,国企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本身兼具资产的性质、产业领导者的地位、国家战略的承载平台和社会公益功能。但在现 行机制下,国资委则盯着10%的利润增长目标不放。改革国资运行管理体系,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国资委的身份与职能。
《企业国有资产法》起草小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国资委不应承担政府监管职能,而应是一个 “干净的出资人”,即“不能再做监管人,出资人是老板,监管人是婆婆,不要做老板加婆婆,要当干净的老板”。
李曙光表示,按照 《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资委的定位是一个特设的、法定的出资人法人,“它是一个法人,是以盈利为目的”。同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应更名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卸去监管者的角色,站在股东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但现实情况是,国资委既承担着出资人的角色,又履行着监管者的义务,造成自身角色边界模糊,定位混乱。不少地方国资委还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国资运营平台,离“干净的出资人”角色愈行愈远。
也有观点认为,国资委无需介入企业运营,仅需承担监管职能即可。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由从事资本运作的资产管理公司来承担。
国企的定位也需明确
“具体到上海国资改革,不可能走得特别快,脱离全国改革的步伐。”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章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短期来看,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继续承担监管者的角色,不可能完全撇清,但其中应有侧重点的考量。”
“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应从市场化管理的角度出发。目前的国资委,集监督者、管理者、投资者于一身,所以中期来看,往淡马锡模式转型,是值得努力的方向,相对来说也是阻力最小的选择。”章奇告诉记者,“从长期看,国资委应完全转变为纯粹的投资机构。”
这与李曙光等人认为国资委应转向“出资人管理”,成为“干净的出资人”的想法有相似之处。
在章奇看来,明确国资委的角色,首先需要明确国有企业的定位。“如果国有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做大做强,那么国资委的角色显然应该是服务于这一目标。如果国有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补充市场、完善市场的功能,那么国资委应该首先考虑如何帮助国企发挥这些功能。”
“所以,国资委角色的转变,需先考虑究竟需要国有企业来做些什么。是否需要对国企继续设立一些看似非常市场化的指标,设定每年产值、利润的增长幅度?这些看似符合企业一般管理的功能,其实对市场功能的发挥起到了阻碍作用,这才是战略性方向的问题。在完善市场功能与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之间,不可兼得。”章奇补充道。
兴业证券策略研究团队也在研报中表示,新一轮国资改革首先应是监管领域的思路转变。“国企改革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点在于国资出资人的地位和市场监管者地位的分离,这里有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对于不同市场领域的国企,要分类。”
这又给国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国资企业不同的功能分类与市场角色,如何履行不同的监管职责?
好消息是,对于国有企业的定位问题,上海国资改革也有所考虑。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王坚曾透露,上海国资计划完善市国资委系统企业分类监管,突出企业的市场属性,兼顾股权结构、产业特征和发展阶段,将系统企业分为竞争、功能和保障三类。
具体而言,竞争类企业,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兼顾社会效益、成为国际国内行业领先企业为目标。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政府重大专项或战略任务兼顾经济效益为目标。保障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对这三类企业,从定位目标、治理结构、管控模式、选人用人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
今年4月26日,国务委员王勇曾听取上海在改革分类监管方面的设想,并“给予肯定”。
值得关注的是,这将改变传统意义上大多数国有企业承担着诸如解决劳动就业等多重社会责任,又无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尴尬现状。
改革方向 探路淡马锡模式:关键在“政企分开”
根据稍早流传的上海国资高层会议纪要,此次上海国资改革将主要立足于国资委层面,核心在于下放权力、推行股权激励、修缮考核机制等。其间,淡马锡模式被频频提及。
“上海需要淡马锡式的企业,需要组建更多纯粹从事资本经营的资产管理公司。”复旦大学张晖明教授曾撰文认为。但他直言,上海国资距离真正的淡马锡模式,仍有一段较长的距离。
淡马锡模式呼声高
上海此前也已作出尝试。
2007年9月,国有独资的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定位为上海市政府重大产业项目的投融资平台。
2010年成立的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当时更被坊间誉为“上海版淡马锡”,但成立3年有余,表现乏善可陈。
易贸资讯宏观行业分析师马泓认为,“之所以公司没有大踏步进步,原因归结起来,主要就是资本运作与监督管理两者之间没有明确划分。”
稍早前流传于市场的上海国资高层会议内容显示,本次上海国资改革,将聚焦于国资委层面,淡马锡模式作为长远目标,核心在于下放权力、推行股权激励、修缮考核机制,推广市场化激励机制与创新容错机制试点。除董事长、党委书记等职由政府任命外,新版国资公司将获得较大的自主经营权,领导班子成员将按照市场化方式,由公司自主招聘,以化解国企内耗等弊端。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王坚也表示,上海或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在加快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公众公司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平台资本配置功能,形成国资有序流动的常态化机制。对部分上市公司股权和非上市公司股权等,进行统筹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实现 “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
应从“政企分开”开始
张晖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上海国资距离真正的淡马锡模式,仍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中国与新加坡的差异非常大。新加坡是都市型国家,国家经济结构、产业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发展落差比较小。而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产业存量、甚至人口密度的区别都非常大。”张晖明认为,“淡马锡模式可学,但无论是上海国盛,还是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距离淡马锡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市场发育水平、甚至干部队伍运作能力、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与国资之间的关系等等因素的制约。”
“市场经济深化的同时,政府也将转型,从全能经营型转向公共服务型。国企面对的将是‘全社会’的政府,而不是国企独享的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企作为政府关系的总和,需要通过改革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失宠’后的新环境。”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说。
“淡马锡模式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政企分开’,新加坡财政部虽然持有企业股份,但影响不大。”马泓告诉记者。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也提到,当前国资改革不顺畅,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不到位,就在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向淡马锡模式看齐应该始于‘政企分开’。从上一轮国企改革可以看出,相对而言的中小企业,获得了一定发展空间,通过实施公司制的企业管理方式,引导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建立健全国有现代企业制度十分重要。”马泓说。
此外,在马泓看来,上海自贸区所提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核心就在于转变思考角度,重构政企关系,从以往“跟着政府做”,转变为“只要政府没有禁止的,都能做”。
名词解释 淡马锡模式
指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营方式。淡马锡控股公司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成立于1974年,新加坡财政部拥有100%的股权。
淡马锡模式的特点是,虽然政府全资控股,但不干预淡马锡控股公司在运营或商业上的种种决定;淡马锡控股公司也尽量避免参与旗下各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决策,让这些企业充分依据正确的商业原则开展业务;另外,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理人选择,与政府完全脱钩,所需要的投资与管理团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搜寻。
——2013年11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
第二篇:上海国资改革二十条方案
上海市国资委已拟定完成《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并已报上海市委审发,如无意外,上海市委即将于12月17日印发。据悉,该份意见稿包括国资改革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等二十条内容。《意见》认为,当前上海已经到了不深化改革创新就不能继续前进的关键时期,上海国资国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重要、作用关键,必须抓住国家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引领和推动上海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六大目标
关于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大方向,《意见》提出,将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导向,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为着力点,以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为途径,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国有经济与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
根据《意见》,上海国资国企改革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国资国企在改革中调整提升;二是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和本质规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深度变革,增强国资监管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三是分类完善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激发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四是推动国企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率。
一是经过3-5年时间,国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第二,建成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政府部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管理等公共管理职能,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分类推进改革调整和管理;
第三,形成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国资布局,国资委系统80%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企业集团应控制管理层级,加强对三级次以下企业管控;
第四,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地位,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完善企业领导人员发现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工作体系,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第五,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完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畅通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渠道,形成企业‚融资发展、机制创新、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回报社会‛的良性发展机制;
第六,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形成2-3家符
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8-10家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一批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
此外,《意见》对于加快国资与产业联动调整,优化国资布局和结构提出了若干条意见。在产业布局方面,《意见》提出将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企业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完善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领域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推进企业向重点区域或功能性区域集聚。
管理体制改革先行
近期,上海国企进行了一系列频繁的人事调动,国企用人机制的改革显露出先行迹象。
此次《意见》中,上海国资委对于国企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也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方案。
《意见》提出,竞争类企业,积极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原则上兼任党委书记,与总经理分设。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中,国有独资企业,设1名执行董事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国有多元企业,原则上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经法定程序,兼任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委派或推荐监事会主席
与企业内部监事组成监事会。对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外派财务总监。
此外,将全面推行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保持企业领导人员合理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流动性。竞争类企业,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考核奖惩和薪酬分配权。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对董事会市场化选聘经理层工作的指导,明确选人用人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完善配套政策。深入推进企业领导人员发现培养开发机制建设,建立一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勤于思考、严于律己的企业家队伍。
在人才激励制度方面,将坚持企业领导人员收入与职工收入、企业效益和发展目标联动,形成行业之间和企业内部更加合理的分配激励关系。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实现收入分配与市场水平接轨。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人力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可实施科技成果入股、专利奖励等激励方案。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公司探索市场化项目收益提成奖励。鼓励国有创投企业采用项目团队参股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的方式探索建立跟投机制。完善市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体系,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实施股权、现金两种类型的中长期激励,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完成重大任务后,经考核配套实施专项奖励。健全与长效
财务审计和信息披露、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
国有资本收益保障机制将建成覆盖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12月17日,备受瞩目的上海国资改革具体方案在上海国资改革工作会议上正式公布。在这份名为《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中,上海方面提出此次国资改革的周期在3-5年左右。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会上表示,上海将建立统一的国资流转平台,并在2014年内首选2家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公司启动实质性运作。
国资系统80%以上资源集中在关键产业
《意见》中提出,将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形成符合要求的国资布局,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同时,将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
与此前市场猜测的一致,《意见》中明确了实现国资系统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的要求,并提出要畅通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渠道,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意见》还称将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发力,提出在周期内实现‚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8-10家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和‚一批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
到2020年国资收益上缴比例不低于30%
《意见》在‚健全国有资本收益保障机制‛条目中提出,上海方面将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明确‚到2020年不低于百分之三十‛的要求。该条目中称国有收益原则上将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并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备受关注的人员激励机制方面,《意见》提出将‚坚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收入与职工收入‛。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对人力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和创新企业,则可‚实施科技成果入股、专利奖励‛等激励方案。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公司,将可‚探索市场化项目收益提成奖励‛。
《意见》对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提出对竞争类企业以‚积极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功能‛,强调‚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原则上兼任党委书记,与总经理分设‛。而功能型及公共服务类企业的董事长则可兼任总经理职务,与党委书记分设。
建立容错机制
《意见》中提出,国资改革新方案将‚建立创新容错机制‛。业内人士称,没有容错机制曾是国企经营问题和痛处的源头,方案建立之后,这一点将成为企业创新体制的核心。
《意见》中称,将把改革创新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作为‚个人职务晋升和奖励的依据之一‛,如‚改革创新工作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符合规章制度的。则将‚不做负面评价,依法免除相关责任‛。
三中全会或定调国企改革 民企可组团投资国企
垄断行业的又一块坚冰正在被打破,除了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之外,消费者或许很快将有更多选择。截至10月21日,苏宁、国美、迪信通、乐语、天音、爱施德[-5.00% 资金 研报]、阿里巴巴、京东等8家民营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签订了转售业务合作协议。这些民营企业将可以从电信运营商处购买移动通信服务,重新包装成自有品牌后,销售给最终用户。
就在此前不久,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启动核电重大专项2015年立项课题申报工作。国家能源局表示,该申报工作将进一步向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倾斜,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参与重大专项。据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有企业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避不开的话题。国有企业改革下一步的目标,是让国企更加市场化。具体来说,首先是所有国有企业都必须进行公司制改革;在此基础上,除极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保留国有独资形式之外,其他应发展为股权多元化公司;然后,探索完善国有产权、股权流转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采访中,多位国资研究专家对记者表示,处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先行。‚中国国有企业分布很广泛,涉及领域很多,已经到了改革的攻坚阶段,公众对此有很多期待。在竞争性领域,国家应该放弃对国有企业的支持,让国资、民资公平竞技。‛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使命,‚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作为在央企和行政主管部门都有从业经
周放生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定调国企改革也有所期待。‚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我希望这句话能写到中央决定里去。进一步说,就是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母公司的混合所有制。‛
高层最近也频繁提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尽快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并在推进结构改革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9月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我们已经并将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推进结构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平等对待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一步国企改革就有希望了。‛周放生认为,国企改革应当走一条‚国进民也进‛的新路。
‚央企的壳,民营的瓤‛
‚我去年调查的南方水泥案例给我印象非常深,我觉得这个案例有一定的方向性示范作用。南方水泥的重组并不是简单买断民营中小水泥企业股权,实现国有化,而是通过整合、吸收、保留原民营企业部分股份和经理人,发挥其民营企业的活力。‛周放生把这种重组模式叫做‚央企民营‛,‚央企的壳,民营的瓤,吸收双方的优势,超过各自原来的那个体制,是一种双赢的市场化选择。这是将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2007年,央企中国建筑[-2.65% 资金 研报]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建材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建材[-0.60%]股份有限公司
3323.HK,下称‚中国建材‛)通过组建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下称‚南方水泥‛)的方式进入水泥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其发展壮大的方式是重组,重组的主要对象则是南方6省份(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江西、广西)的民营水泥企业。重组后,南方水泥总资本100亿元,中国建材持股80%、民营资本占10%、社会法人股占10%。
‚至于股权结构,还可以调整,它是可以流动的、变化的,而不是静态的。这就是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合所有制。‛周放生说。
周放生在南方水泥调研中得到的数据显示,重组之后,总部位于浙江的南方水泥的水泥产量达到了该省水泥产量的30%,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都达到30%,每年分红率达到15%。而当时整个水泥行业的利润率水平是15%,一些被重组的民营水泥企业原来的利润率只有5%。
‚央企的实力加上民企的活力等于企业的竞争力。‛中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宋志平同时还是中国医药[-3.13% 资金 研报]集团董事长。2003年,中国医药集团也引入了民营战略投资者——上海复星医药[0.50% 资金 研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复星医药‛),双方合资成立国药控股[0.00%]股份有限公司(1099.HK),前者占股51%。合资公司于2009年在香港H股整体上市。
但是,国企母公司直接与民资合作,推进混合所有制,这样的案例仍属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在二级、三级,甚至四级公司的合作。在国资委监管的113家中央企业中,母公司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更是仍未
公开资料显示,只有中国联通[-1.80% 资金 研报]、上海贝尔、南方电网、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和中国商飞公司等几家中央企业为母公司股权多元化形式(多元化不等于混合所有制,股东大多是国有机构、地方政府、社保基金等,而不是民营资本),其他基本上仍是国有独资。
‚早在十五大报告中,中央就提出了混合所有制。发展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的调整是最关键的。‛周放生说,‚市场化不是一句空口号,我觉得市场化现在最典型的就是两个问题:其一,对于正常经营的企业,母公司实现股权结构多样化。对于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在国计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国有股份应该降低到最大股东相对控股;如果属于一般性领域,国资参股甚至可以退出。其二,困难企业市场化退出,政府不要大包大揽。对于资不抵债的国企,依法破产或者重整,凤凰涅槃。‛
民企‚组团‛进国企
早在2010年12月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时任国资委主任王勇就曾表示,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必须采取国有独资形式的企业,要进行公司制改革;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中央企业,要积极引进各类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
在《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过程中,国企改革引入民资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12年5月25日,国资委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积极引入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
转换经营机制、转变发展方式‛。
事实上,尽管取消了投资门槛,但民营资本想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还存在现实的障碍。显而易见的一个障碍就是,不少国企体量巨大,民营企业想要参股并获得一定的话语权,获得10%左右的股份,也需要民营企业拿出数十亿、甚至几百亿的资本。
‚民营企业体量小,不愿意进入国企,因为进去了没有话语权,被别人驾驭,主要的利益,甚至全部的利益,都被大股东拿走了,这就导致民营资本没有进入国企的动力。‛高明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民营企业想要靠资本来获得话语权,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可以通过‘累积投票制’来实现。小股东可以把投票集中在一起,选举代言人进入董事会,拥有话语权。‛
‚累积投票制‛指股东大会选举两名以上的董事时,股东所持的每一股份拥有与待选董事总人数相等的投票权,能够防止大股东利用表决权优势操纵董事的选举,矫正‚一股一票‛表决制度存在的弊端。‚累积投票制‛在很多国家是强制实行的,比如纽约证券所就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实行‚累积投票制‛。‚但在中国,现在实行‘累积投票制’的上市公司只有200多家,占总数10%不到。这个问题是很严峻的。‛高明华说。
他认为,民营资本进国企,不能够一步到位,应当采取渐进式的方式,优先从竞争性较强的领域、规模较小的国企进入。‚‘累积投票制’的改革可以先行。国企改革不仅要在产权多元化方面改革,同时也应该有一系列制度上的深层次改革。‛高明华说。
也在进行一些新颖的尝试,比如,体量巨大的国有企业暂时无法从母公司层面实现股权多元化,可以拿出一些项目做试点;民营企业可以‚组团‛投资国企等。《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到,民间投资主体之间或者民间投资主体与国有企业之间可以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共同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境外投资。
就在上述指导意见出台5天后,2012年5月30日,中国石油[-1.76% 资金 研报]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就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和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等签署西气东输三线工程项目投资人合作框架协议,开创了全民资本投资于大型央企国家重点项目的新模式。根据协议,在新公司注册资本金625亿元中,中石油投入325亿元,占比52%;其他3家分别投入100亿元,各占比16%。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产业基金作为民营资本的代表参与其中。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民营资本有活力,同时更讲究回报,要想把民间资本引入到正规的投资渠道中来,成立基金非常必要。通过基金来聚集分散的民间资本,通过团队专业管理去实现稳健收益,这将是民间投资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提防公益类国企‚过度市场化‛
就在公众抱怨国企过度垄断、不走市场化之路的同时,高明华却提醒,要提防国有企业改革走入另一个误区——公益类国企‚过度市场化‛。
可以把国有企业分为三类,即公益性国有垄断企业、适度经营性国有垄断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
‚一些应该民营化的行业却没有民营化或民营化程度很低,如电信、钢铁等;而一些不应该民营化的行业却在极力推进民营化,国有资本盲目退出,如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很多国有企业,包括具有很强公共性的国有企业,即使没有民营化,也把追求利润放在首位。‛ 高明华说,公益类国企‚过度市场化‛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比如公共交通领域,一些不赚钱的线路将会没人运营。‚铁路政企分离,走上市场化之路,低档车在减少,票价在提高,现在也已经有兆头了。‛ 高明华认为,上述三类国有企业,对其应当有不同的考核目标和改革方向。‚国企改革应当走市场经济之路,但市场经济并不等同于市场化,在诸如公交、地铁、环卫、国防设施、公共卫生保健、义务教育等领域,私人企业不愿意进入,进入后无利可图,这些领域必须也只能由公益性国有垄断企业来‘垄断性’经营。此类国有企业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企业,因为企业是逐利的,应当将之作为‘特殊法人’来对待,完全不以营利为目的。‛
对于适度经营性国有垄断企业,包括自然垄断性和部分资源垄断性国有企业,应当以社会公共性目标为主,经济目标居次。高明华认为,竞争性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先行,国家应该放弃对此类国有企业的支持,让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下来竞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越成熟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越集中在公益性领域,很少分布在竞争性领域。‛高明华说。
市场若起决定作用 国企改革绕不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称,‚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人们普遍注意到,这一提法较之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说法,更加符合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本来角色。肯定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稳定了人们的改革预期。
让市场发挥其在配臵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无疑意味着其他替代市场起配臵资源作用的因素都必须‚退场‛。这个改革的方向,是经济体制改革所涉及到的所有方面的改革都必须遵循的方向,自然也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从本次全会的公告看,国企改革的问题较少有涉及,至少公告的文本对此着墨并不多。但是,实际上,只要确立了市场在配臵资源中的主角地位,那么,国企改革就有了方向。反过来说,在中国,要真正确立市场在配臵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国企改革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为什么要让市场在配臵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市场机制于资源配臵而言,是效率最高的,也是相对最公平的。市场配臵资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让市场机制的作用发
挥到位,并以此来规范国企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如此,就有可能在更少羁绊、更多公正的情况下进行和完成国企改革。
发挥市场在配臵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实际上就是形成一个公正的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的市场,不存在针对某些市场主体的特惠政策,也不存在某些市场主体身份的先赋性优势。市场主体能否争取到资源,能否利用这些资源壮大自己,全凭公平竞争的结果。
让市场在资源配臵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资源配臵,是社会第一次分配。所以,资源配臵的公正,就是社会第一次分配的公正,其意义远比二次分配的公平和公正更加重要。如果第一次分配不公正,只靠二次分配,则社会不公很难得到矫正,甚至还会叠加更多、更大的不公正于第一次分配的不公正之上。因此,让市场发挥在配臵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不仅是经济活动的需要,也是社会公正的需要。
由此,在国企改革中,国企、尤其是垄断性国企必须放下身段,与民企或其他类型的企业平等竞争。平等竞争,市场的效率才会实现,优胜劣汰这个资源配臵的指向才会显现,资本才能找到投放的领域,技术创新才有动力,经济发展才有可能持续。
国企改革之所以紧迫,就是因为国企改革不到位,经济体制中其他方面的改革就不可能彻底。近年来,中国的国企改革步子不大,少有进展。许多国企,依靠国家大笔投入,依靠优惠政策,做大了体量。但是,国企效率低、成本高等弊端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并且,国企
利润很高但却只上缴很小一部分。在最近十几年,国企、尤其是央企的垄断地位越来越稳固,其利益板结化的趋向非常明显。因此,打破既得利益者的阻挠,破除国企改革中的种种限制,以市场化为指向进行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性条件。
总之,国企改革不进行、不到位,市场配臵资源的作用就难发挥、发挥不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其前提也是国企改革的进行。
渝国资推20家国企整体上市 二级企业试水混合所有制
作为万亿俱乐部的一员,重庆国资改革悄然提速。
‚重庆国资委正在制订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整体方案,初稿已经成型,但尚需做些修改和呈交重庆市政府批示。‛12月12日,一位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重庆国企深化改革的方案将是框架性纲领性文件,待国务院国资委层面的大原则确定后,重庆版国资改革细则才会面世。
12月上旬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接触多位重庆资本市场重量级人士后得知,重庆国资深化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至少能提炼六个关键词——推进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混合所有制、推行职工持股、组建国资运营公司、实施战略减持。
12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曾直接联系重庆国资委主任廖庆轩,但未获其正面回应。一位重庆国资系统人士解释称,‚由于方案尚未正式发布,现在接受采访的时机还不成熟。‛
20家国企整体上市
据知情人士透露,重庆市国资委将打造10家国有资本营运公司。
重庆资本界人士认为,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的金融控股雏形已成,‚八大投融资平台‛中业务相近的企业可能合并,再依托重庆市能投集团、重庆商社集团等,10家肩负投融资功能的重庆国企呼之欲出。
‚重庆国资希望用3-5年,推进20家重点国企实现整体上市。‛上述知情人士说。
重庆国资整体上市战略始于2006年,2013年,重庆银行(01963.HK)赴港上市,重庆钢铁(601005.SH)资产重组正步入收官阶段,川仪股份和燃气集团的上市进程亦静候IPO开闸。
从重庆百货(600729.SH)、重庆水务(601158.SH)等的运作模式可看出,重庆国资委旗下的一级公司通常具有投融资职责,二级公司率先上市,一级公司再依托上市平台将旗下资产尽可能注入,最大程度实现资产证券化。
上述知情人士指出,重庆国企深化改革的方案中有个提法,就是要让80%的竞争类企业(记者注:类似于工商类的企业)都要实施资本证券化。
二级公司试水混合所有制
重庆国资深化改革的方案中,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无疑引人注目。
‚重庆国资已明确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但首先会放在二级企业层面推行,并在它们中尝试实行职工持股。‛一位知情人士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重庆国资有意让约三分之二的二级企业推行混合所有制。
重庆一家金融机构负责人表示,国务委员王勇在重庆调研国资改革时要求重庆国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并鼓励先行先试,因此重庆国资系统不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运行命脉的二
级企业,有望尽快推进混合所有制,同时,重庆国资还可能进行一系列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的改革。
未来哪家重庆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会率先推出股权激励?广发证券研究员陈果在《地方国资改革之重庆篇》中指出,太极集团(600129.SH)与重庆百货均有股权激励预期。
重庆资本界人士表示,当地上市民企2013年大力推进股权激励,如隆鑫通用(603766.SH)、宗申动力(001696.SZ)、智飞生物(300122.SZ)等,慷慨的股权激励曾给重庆国资系统上市公司高管造成巨大心理落差,一旦重庆国资允许职工持股,这些上市公司会通过股权激励激发员工积极性,进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重庆国资进退有道
事实上,重庆国资一直秉承‚有进有退‛力助企业结构优化。
*ST重实(000736.SZ)、*ST长运(600369.SH)等大批企业濒临破产退市之际,重庆国资往往扮演‚白衣骑士‛,斥巨资直接出手相助,而待行业成熟后,重庆国资又会毅然退出,如重庆国资曾在40.22元/股的高位甩卖重庆啤酒(600132.SH)12.25%股权,套现23.84亿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重庆国资明确希望竞争类企业能引进股权基金、战略投资者。
重庆资本界人士认为,国有资产持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往往在引进战投方面的空间较大,如重庆水务(601158.SH)大股东持股高达75.10%,即使减持部分股权亦能保持绝对控股。
重庆国资还在方案中提及‚要减持一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股权‛。
第三篇:国资改革风向标----各具特色的三地模式
各具特色的“三地模式” 文/徐彪
2013年,北京,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令停滞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有望再度驶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地方国企改革的“锦标赛”中,立足全国背景看,江苏、上海和广州的国企改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望被其他地方效仿、借鉴。
国企病的“混合疗法”
国企改革并非什么新事物,掐指算来,目前已经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轮国有企业改革。第一轮国企改革从1978年12月-1992年9月,改革的重点是放权让利。第一轮国企改革初步完成了国企从面向计划到面向市场的转变,但并未消除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轮国企改革从1992年9月-2013年11月,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轮国企改革完成了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企政企分离的步伐。但是,国有资本独大、政企不分的色彩依然浓厚,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上的“行政化”特征依然明显,没有治愈第一轮改革留下的痼疾。
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就是治病,讲究对症下药。在理解第三轮国企改革的整体规划之前,我们有必要“望闻问切”当前国有企业的病症。病症之一:“行政化”。目前大多数国企大负责人实际上仍有行政级别,“政企不分”的色彩使得国企在获得土地、立项、贷款等资源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国企藉此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对市场其它主体存在着较强的挤出效应,损害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国企是生产要素“双轨制”的最大获利者,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不可避免会遭遇国企的阻力。病症之二:“低效化”。经济转型期,生产效率的提高决定着转型的成败,但国有企业的优势垄断地位反而成为经营活动效率低下的天然保护伞:因获利较易、经营压力相对较小,国企在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压缩成本、产业升级方面的动力都不如私营企业;国企高管激励机制的缺失,也使得企业无动力提高生产率。病症之三:地区发展不平衡,“证券化率”差异巨大。全国的证券化率表观数据看似适中,但北京、上海等地极高的证券化率显著拉升了平均水平。当然这也意味着,对部分证券化率较低的省份而言,提升空间很大。无论“行政化”还是“低效化”,都从客观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国企改革的基本要求: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去处理,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管资本通过组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来完成,而减少管事管人则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来实现。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第一步,是降低和稀释国有股的比例,也就是市场普遍理解的卖股权。什么价格才算合理呢?最优路径是通过二级市场来定价,为配合这一块,可以搞市值考核,国有资本证券化有望加速推进。同时,卖股权不是一窝蜂上,在分类管理的原则下,重大基础设施、资源储备性行业需要绝对控股,一些战略性产业相对控股,竞争性产业逐步退出。此外,发展混合所有制与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有可能会划定一条红线实施试点,比如地方持股20%以下、中央持股15%以下。属于竞争性行业、国有大股东持股比例在红线以下的企业,可以放弃国资委和组织部联合任命,直接采取职业经理人制度。
地方三大模式浮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决策机制和流程不同,央企和地方国企改革很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整体上看,地方国企改革进度会快于央企。原因有两个:央企改革需要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同意,且两部门都需向上请示,而地方国企改革只需当地省委或者市委主要领导点头即可,因此新提拔或待提拔的地方大员在“改革竞赛”中干劲较足,有争先取向;第二,央企不缺钱,但地方政府财政吃紧,所以更有动力推进混合所有制。从过去多年的经验看,试点后择优推广已经成为上下一致认可的改革模式。在上有顶层设计、下有地方竞争的局面下,我们认为上海、江苏和广州很可能会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国企改革状态。
江苏:
最早践行“淡马锡”模式,将以“深化改革”为主
江苏是全国最早践行“淡马锡”模式的省份。2000年开始,随着《关于撤销的省级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和资产重组的意见》的颁布施行,江苏将冶金、机械、石化、轻工、贸易、国防工业和建材等7个省级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组为七个省级资产管理公司,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2006年1月,江苏省、也是全国第一家“淡马锡模式”试点企业——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此后,江苏省尝试“全面学习淡马锡模式”,打造一系列国有资产企业化运营和国有资本战略性投资运作平台:集团公司层面,重组合并,打造“淡马锡”;子公司层面,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践行“一臂距离”管理理念,落实企业自主权。七个省级资产管理公司逐渐与省属集团合并重组,省属企业数由2004年初的44个下降到2010年的22个。经过前几轮改革,截至2010年年底,江苏省国有资产规模全国第一。国有资产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城市公用事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和领域的集聚度达到75%。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明显,2010年全省国有企业实现利润560亿元,比2005年增长280%。但由于此前的改革总体上着重“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思路,很难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作为第一个试水“淡马锡模式”的省份,并未打造出一流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很多省属国企内部监督制衡机制流于形式,没能取得预期效果。
目前看,江苏省国企呈现六大特征:国有资产体量大,但占比趋于下降,未来国资大规模退出的空间不大;整体证券化率偏低且地域不平衡,国企市值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行业产值结构和市值结构不匹配;江苏省国企内部而言,上市国企效率较高,但未上市国企效率低下;对比全国国企而言,江苏省国企盈利能力相对较高而负债率相对较低,轻资产优势体现较为明显;对比江苏省上市民企而言,江苏省上市国企普遍费用率高企,资产周转率较低,经营效率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由于起点不同,我们预期,江苏未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或许会与其他地区显著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江苏国企改革更多体现为“深化改革”而非“启动改革”。
结合2011年江苏省国资委公布的《江苏省国有企业发展改革“十二五”规划纲要》,我们认为未来江苏省国企改革的方向在于:1.部分债务负担率较高的地区如南京、常州和镇江,盘活国有资产,通过大规模退出竞争性领域,适度降低自然及行政性垄断行业控股比例来维持债务滚动;2.做大规模,通过IPO、资产注入、兼并重组等手段提高证券化率水平,未来有望通过集团资产注入做大市值、成为国资平台的公司,包括宁沪高速、凤凰传媒、金陵饭店等,IPO的行业方向在于计算机设备、食品加工、公用事业,IPO的地域方向在于苏州、南通、泰州等GDP占比较高、市值占比较低的区域;3.优化产业结构,国资集中在保障性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竞争性的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18%;4.股权多元化,竞争性行业引进民资入股;5.监管与激励,市场化选聘管理人员,试行现金、股权激励。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上市国企运营效率高于私企,江苏国企改革可能会慢于进度,但也不排除地方下决心变现、弥补债务窟窿的可能性。
上海:
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尝试“淡马锡”模式
上海国资委成立于1993年7月,早期定位于加强宏观管理调控、确保国有资产增值,后历经多轮改革调整。随着200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本地国资迎来一波轰轰烈烈的资产整合大潮。整个“十一五”期间,上海国有企业各类重组涉及资产总额约2800亿元,资源进一步向具有主业突出的优势企业集聚。上海地方国有企业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累计超过1300亿元,上市公司融资超过1500亿元,资本证券化率从13.6%提高到30.5%。进入2013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资行业布局”、“提高国企市场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等成为上海市政府的重要工作。2013年12月17日,上海市国资委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方案涉及国企分类监管、国资流动平台搭建、股权激励扩容、股份制改革等20 条细则,给出新一轮上海国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 核心是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就必须切实解决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深化国资改革,从过去管国企为主向管国有资本为主转变,更好地体现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角色。“管多、管少、不管”并举,凡是和出资人有关的事情,都要严格地管起来;少管企业人事,特别是竞争类的企业;不管企业内部事务,把过去越位、错位的归位,让企业更好更主动地面向市场。关键环节是建成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思路为: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引入社会评价。据了解,2014年将有一到两家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公司进入实质性运转,目前已经确定的一家可能是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实现形式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见》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这意味着“大集团、小公司”的国资整合将提速。
80%国资集中重点领域。未来3-5年,要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据此,未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纺织等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商贸流通业、机场、港口等板块的国有企业将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此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完善注重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也是改革涉及的重要内容。
客观地说,此次《意见》并无太多超预期的地方,但资产证券化、股权激励改善公司治理将是上海今后国资国企改革被外界持续关注的两条主线。从资产证券化的角度讲,一些大集团、小公司类型的上海国资委旗下上市公司,为避免同业竞争和整合产业链业务,后续推进集团资产注入的概率较大;而从改善公司经营和治理的角度讲,竞争性企业有望先行先试股权激励,其经营改善的空间也是最大的。
广州:
上下一心加速整合,或将成改革“标兵” 实际上,目前多地的国企改革现有措施对国企盈利的推动相对有限。为什么?只要组织部和国资委联合任命一把手的规则不变,“人事权”就依然牢牢被掌握在体制内;只要“1%”和“30%”两条红线不突破,所有激励措施的力度就相对有限。在此基础上,如何指望企业盈利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呢?然而,正在崛起的国企改革“广州模式”,或将彻底改变外界对国企改革的看法。广州最有可能成为广东省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国企改革“标兵”。广州产业结构正在从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产品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向九大优势主导产业转变,市政公益类、垄断行业类、高度竞争行业类等不同领域或将分别实行“有进有退”的政策,不必一味追求51%的国资控股,而是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从国企分类的角度来看,广州国资委旗下的国企以竞争性企业和公益性企业为主,涉及行业以消费类企业和公共服务类企业为主,自然垄断性企业大多数主要集中在省国资一级的平台。以上市公司为例,目前广州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达22家,广州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已达50%,市场化程度在全国排在最前列;相关上市公司大多属于下游消费类行业,且分类明晰,从汽车、机械制造到商贸、传媒都有涉及。由于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资产整合难度、阻力不会特别大,大力提高竞争性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也完全符合中央的精神,因此这将是广州未来整合国资的主导方向。而明确提出金融(以广州金控、越秀集团为平台)和公共事业等产业的整合,是广州的特色。按照广州市国资战略谋划初步构想,广州力争将市属企业由目前130多户调整至40户左右。其中,经营状况良好、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企业将整合进入国资委的6家一级监管企业中;其余的将整合至28家国企平台中,原则是依照产业关联度进行同业合并;部分经营状况很差的企业则不排除对外出售、转让、剥离。原因在于,该市财政局、国文办监管的102家国有企业将逐步纳入广州市国资委监管体系,届时广州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国企市值规模将由现在的5000亿增加到1.5万亿。目前广州国资委旗下仅有60余人的编制,未来监管国企的数量多、资产重是广州国资委必将加速整合国资资产的客观要求。广州国企改革因具有“天然优势”,改革速度有超预期可能。为什么?首先,地方政府和国资委上下一条心,态度非常务实,并且负责国企改革的相关人员具有丰富的产业界经验。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使得广州国企改革之路受到的阻力更小,相对扁平化的决策机制以及集中力量做出一到两个“试点级”国企改革方案的思路,是推动广州国企改革的最重要“加速器”。其次,与上海不同,广州特大型国企数量不多,资源相对比较分散,这也是广州大力推动整合重组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由于广州国资委旗下的集团公司拥有的12个上市公司平台,大多数有过资产注入、重组整合的历史经历,资源整合效率很高,不乏广钢、广药和白云山合并等成功案例。因此,广州已上市国有企业是未来国企改革中最优质的资产整合平台。
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各地改革的侧重点差异巨大。江苏属于深化改革阶段,在此前尝试淡马锡模式的基础上,接下来以深化改革为主;上海属于尝试淡马锡模式阶段,已经走完大规模资产重组与注入,接下来以打造有本土特色的淡马锡模式为主;广州则属于加速赶超阶段,希望以大规模资产注入重组与发展打造淡马锡平台相结合,凭借后发优势两步合成一步走。放在全国的背景下,江苏、上海和广州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内在必然要求,2014年,地方国资的活跃度将更强,除了上海、江苏、广州,安徽、重庆、北京等热点地区的国企改革将倍加惹人关注。不难猜测,各地国企改革要么借鉴江苏模式,要么沿用上海模式,要么选择广州模式。具体采取什么方式,除考虑证券化率之外,还需权衡地方国企的规模与数量,以广州为例,证券化率并不低,但国资委体外的国有资产规模庞大,因此依然可以实施大规模的资产重组与注入。开弓没有回头箭,从资产整合为主到践行国资改革为主,从践行淡马锡模式到深化淡马锡模式,人们将看到一幅你追我赶、万马奔腾的改革图景。
第四篇:上海国资国企改革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二十条
12月17日,上海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从国资管理、国资布局、国有企业分别确立了目标。《意见》亮点内容包括,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等(原文见附件)。
目前上海市已成立深化国资改革的领导小组,上海主管国资的副市长周波担任组长。若干配套文件将在一月内陆续印发。
一、要点解析:
1.去行政化:“管国企”到“管国资”
1)转变国资监管体系、激发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上海将从过去管国企为主,转向以管国有资本为主。
2)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方法上,则将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依法制定或参与制定公司章程,使之成为各类治理主体履职的主要依据之一。
3)要落实市场化选聘和董事会管理。将来在竞争性领域,我们只管三个岗位: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其他都放开。在有些地方,总裁也要引入市场化选聘,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政府绝不能干预。
2.启动国资运作平台,为国有股权流动、兼并重组主渠道
1)韩正明确表示,上海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将在明年实质性运转,数量在1~2家。此前,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已于2010年3月成立,除进行了上海家化整体改制的市场化操作外,尚无其他动作。
2)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
3.将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1)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国资战略布局,完善覆盖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
30%。
2)同时,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4.优化国资布局
1)改革途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2)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加强横向联动与纵向整合。国资优化布局方面,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同时,企业集团控制管理层级,加强对三级次以下企业管控。
5.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1)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有分析称,这样的改革是要回归企业家精神,避免既是高官又拿高薪的情况。
2)国企工作人员,尤其是国企领导激励收益的获得将发生重大变化。《意见》中指出,上海国企领导人员所获部分激励收益将在正常离职后兑现,作为追索扣回的“抵押金”。此番上海市或将沿用30%的迟付比例,对于优化完善国有资本配置运营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学界把这种机制形象比喻为“金手铐”与“降落伞”。
6.分类监管落地,突出企业市场属性
1)实施分类管理,企业将被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企业分类可动态调整。
竞争类企业是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
功能类企业要以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 公共服务类企业则要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最大限度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
2)与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相比有较大不同,2008年上海出台的政策内容显示,市管国有企业分为产业类企业、资本经营类企业以及金融类企业。
3)人事安排。在同日出台的《关于完善市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领导人员分类管理的若干规定》中称,将对该三类企业分类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
结构,确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地位。
以竞争类企业为例,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会主席由市委管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由市国资委党委管理;经理班子副职成员逐步由董事会聘任和解聘。
二、其他地区的改革动向
十八大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企分类管理、提高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等内容,可谓是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一次总部署,拉开了国企改革的新篇章,也为地方国资改革奠定了基调。在市场化的改革大旗下,各具特色的地方国资改革大戏正陆续登台。
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以及上海、广东、海南、深圳等地方国资管理部门先后透露了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思路。综合来看,加快推进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上市,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率,仍是各地国资改革的主导路线和重要抓手。
广东:资产证券化提速
加大力度完善国资监管模式,重点是实施两个转变:一是促进监管工作以审批审核为主向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转变,二是监管职能尽快由现在的以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按照广东国资委的规划,广东将着力打造国有企业不同层次的功能平台。一是做大要素平台,以产权交易集团为载体,构建金融、产权交易、药品交易等要素整合平台;二是打造省级资本运营和融资平台,整合省属保险、期货、银行股权、产权交易等资产,着力培育省国资金融资产板块;三是根据省属大型建筑企业规模实力的现状,研究整合设计、规划、融资、建设、服务、管理等资源,创新城镇、园区建设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业态,助推城镇化发展,打造城市建设综合服务平台。
重庆:建立市场化补充机制
据悉,重庆正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整体方案,目前仍须就初稿作出修改,及递交重庆市政府批示。该方案的“顶层设计”有六个关键词——推进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混合所有制、推行职工持股、组建国资运营公司、实施战略减持。
重庆国资委将打造10家国有资本营运公司,并且希望以三至五年时间,推进20家重
点国企整体上市。另外,重庆国资委亦有意让2、3的二级企业推行混合所有制,以及让80%竞争类企业实施资本证券化。
分析人士指出,结合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指导精神,本轮重庆国企改革的核心将是推进资本重组,降低国有企业债务,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股权多元化与混合所有制、完善国企人事任免机制与推进股权激励等等。
附件:
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
(2013年12月1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领导,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推动国资国企成为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力量,现就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重要意义。上海国资国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对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对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也具有积极影响。近年来,上海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全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国资监管体系基本确立,国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国有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但是,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动力和发展活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当前,上海面临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和新型发展的新挑战,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上海国资国企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抓住国家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动上海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提升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开放促改革、改革促发展,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导向,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为着力点,以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为途径,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基本原则。要坚持科学发展。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国资国企在改革中调整提升,在开放中创新发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切实把握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和本质规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深度变革,增强国资监管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要深化改革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分类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激发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国有企业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表率。
(四)主要目标。经过3-5年的扎实推进,国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
强,加快形成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努力成为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建成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部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管理等公共管理职能。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分类推进改革调整和管理。形成规则统一、权责明确、分类分层、规范透明的市属经营性国资监管全覆盖体系。
形成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国资布局。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企业集团控制管理层级,加强对三级次以下企业管控。
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畅通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渠道,形成企业融资发展、机制创新、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回报社会的良性发展机制。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8-10家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一批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
三、加快国资与产业联动调整,优化国资布局和结构
(五)推进企业上市发展规范运营。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借鉴上市公司管理模式和运作规则,建立企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制度体系。
(六)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完善国资流动平台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服务民生等提供有力支撑。
(七)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聚焦产业链、价值链,深化开放性市场化双向重组联合,加快调整不符合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的产业和行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企业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领域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推进企业向重点区域或功能性区域集聚。
(八)健全国有资本收益保障机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国资战略布局,完善覆盖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四、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
(九)明确功能定位并实施分类管理。突出企业市场属性,兼顾股权结构、产业特征、发展
阶段,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努力成为国际国内同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引入社会评价。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按照市场规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对涉及跨上述分类业务的企业,因企制宜、分类分层管理。按照国资布局结构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分类可动态调整。
(十)规范设置法人治理结构。竞争类企业,积极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原则上兼任党委书记,与总经理分设。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国有多元投资企业原则上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经法定程序,兼任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非多元投资企业可设1名执行董事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委派或推荐监事会主席和外派监事,与企业内部监事组成监事会。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外派财务总监。
(十一)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流动性。竞争类企业,按有关规定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考核奖惩、薪酬分配权。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加强对董事会市场化选聘经理层工作的指导,明确选人用人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完善配套政策。完善企业领导人员发现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勤于思考、严于律己的企业家队伍。
(十二)完善注重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坚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收入与职工收入、企业效益、发展目标联动,行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形成更加合理的分配激励关系。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分配机制。符合法定条件、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人力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可实施科技成果入股、专利奖励等激励方案。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公司,探索市场化项目收益提成奖励。国有创投企业鼓励采用项目团队参股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的方式,探索建立跟投机制。完善市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体系,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实施股权、现金两种类型的中长期激励,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完成重大任务后,经考核配套实施专项奖励。健全与长效激励相配套的业绩挂钩、财务审计和信息披露、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
五、鼓励企业立足本土融入全球,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十三)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以市场拓展、资源引入、技术提升、品牌输出为重点,支持企业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因时、因地、因企制宜开展跨国并购,建立境外科技研发、资源开发和加工贸易基地,构建符合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和运营方式。增强企业在国际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努力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主导者。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企业结合实际,探索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外派跨国经营管理人才薪酬制度。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组织架构,完善境外投资决策、项目评估、过程监控、风险分担机制,严格投资经营效益考评,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十四)构建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的服务机制。完善境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和产业导向。
简化投资合作核准手续。为企业人员赴境外开展投资合作项目提供便利。加强外汇金融支持,鼓励国有企业积极争取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打造服务企业、联动发展平台,完善信息交流、资源配置、专业服务功能。培育跨国经营的服务主体,形成集约集群优势。境外投资合作项目,经认定可在一定期限内单列考核。
(十五)增强创新动力、实现转型发展。聚焦核心主业、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坚持专业化基础上的相关多元经营。发挥信息化在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产业升级。加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投入力度,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对主动承接国家和本市重大专项、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化项目,收购创新资源和境外研发中心,服务业企业加快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经认定可视同考核利润。
六、优化国资监管体系,提高国资监管效率
(十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完善市属经营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的国资管理体制,以产权为纽带,积极推进产业与金融结合,加快产业与金融等各类资本优化配置,切实履行资产收益、选择管理者和参与重大决策等出资人职责。加强对区县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
(十七)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方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依法制定或参与制定公司章程,使之成为各类治理主体履职的主要依据之一。加强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布局结构、公司治理、考核分配和风险控制等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国资监管体系。减少审批事项,切实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七、凝聚共识、营造氛围,形成推进改革发展的合力
(十八)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的要求,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领导班子建设与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相结合,形成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体制机制;坚持职工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打造一支职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岗位业绩优的职工队伍;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培育体现企业特点、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职工创造力的企业文化;坚持反腐倡廉建设与加强企业管控相结合,运用“制度加科技”方法,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
(十九)完善各类配套政策措施。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落实国有企业自主分配权。鼓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示范区外的国有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参照实施。创新优化国有创投企业评估管理方式。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企业予以职工培训税收优惠。探索建立符合上海特点,特许经营、定价机制与政府财政投入相配套的公共产品管理体系。完善土地资产管理的配套政策,研究以国有划拨土地采用国家作价入股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探索企业参与土地二次开发利益分配的机制。逐步落实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政策。
(二十)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对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未规定事项,鼓励开展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创新试点,部市合作共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试验区。将改革
创新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作为个人职务晋升和奖励的依据之一。改革创新工作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有关单位和个人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决策、实施,且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不作负面评价,依法免除相关责任。
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认真落实完善分类监管、法人治理结构、长效激励约束、培育跨国公司、优化国资布局结构等配套文件。各企业集团、委托监管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实践,抓紧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工作方案。各区县国资国企改革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第五篇:彭建国:淡马锡模式不合中国国情
彭建国:淡马锡模式不合中国国情
本报记者陈岩鹏北京报道 国资委日前宣布央企“四项改革”试点,六央企纳入首批试点。而此前高调推进混合所有制的“两桶油”(中石油、中石化)均不在试点行列,有人说,国资委避重就轻,绕行垄断行业,也有人说,垄断性央企拒绝了国资委改革。那么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未来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是什么样的?中国会不会效仿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国资委会自我革命吗?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接受《华夏时报》独家专访,进行了权威解读。混改破垄是个伪命题 《华夏时报》:中石化、中石油没有入选改革试点名单,有人说,国资委绕行垄断行业,也有人说,垄断性央企拒绝改革。您认同这样的说法吗?垄断性央企落选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彭建国:这两种观点都完全是对国资委试点改革的误解,垄断性行业央企不是拒绝,而是积极性很高,不管是民资、外资,还是垄断性央企的内部员工,都希望尽快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但是,垄断性央企涉及垄断利益,无论是搞混合所有制试点还是搞员工持股,在没有破除垄断前,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因此,垄断性央企纳入试点,应该放在后面一点。我认为,这是对国家利益、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华夏时报》:为什么说相对于竞争行业的央企,垄断性央企更容易出现国有资产流失? 彭建国:垄断企业,由于垄断地位会产生垄断利润。这种垄断利润应属于全社会全体人民,如果通过混改使这种垄断利润流到局部或个人,党纪国法不会允许,人民大众不会答应。处于竞争行业的央企搞混合所有制改革,至少不会出现垄断利润的流失。不管什么样的国有企业搞改革,都要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国有资产流失是条不能碰的“红线”。所以,改革应设有“禁行”负面清单,如哪些行业、哪些企业不能搞混合所有制,哪些不能搞员工持股。淡马锡不符合中国国情 《华夏时报》:国投公司本身就是投资公司,为什么还要搞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将来会在哪些方面搞试点改革? 彭建国:之所以选择国投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是因为国投原来就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单位,有经验,而且领导班子能力比较强,经营业绩也比较好,有条件基础好,试点更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便于推广。通过试点,可以探索国资委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关系,理清职责界限,研究国资委如何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这样可以探索一条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新路子;同时,还可以探索授权投资公司经营国有资本后,投资公司如何有效服务国家战略,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华夏时报》:是不是要效仿新加坡“淡马锡”的管理模式? 彭建国: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主要原因,它与我国改革的大方向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我简单提出五条大理由: 第一,改革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是用“完善”这个词。“完善”就是坚持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总体框架,不能推倒重来。第二,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大方向。我国改革的基本方向一直是市场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让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为此改革大原则一直是“三个分开”,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分开。而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是典型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模式,架构中最顶层是新加坡财政部,政府做出资人。2003年党中央决定建立国资委这个出资人代表的特设机构解决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现在不能一夜退到十年前。改革只能往前走,不能开倒车。第三,改革必须坚持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路。淡马锡的模式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新加坡是一个私有制国家,公有制处于从属地位,新加坡国有资产只有不到1万亿规模,但我国的国企资产总共加起来超过了100万亿,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第四,改革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汇金模式是一个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模式。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在特质上有着重大区别,必须分类管理,实业资本不能采取汇金模式。第五,从客观标准衡量看,改革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资委成立11年来,同时取得了“四个巨大发展”的实践效果:中央企业获得巨大发展,国有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同时民营经济也获得巨大发展,因而国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这说明中央决策的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总体上值得肯定。《华夏时报》:不学淡马锡,我们国资监管的路子究竟该怎么走? 彭建国:要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现在我们搞试点,就是对完善国资管理体制的重要探索,想探出一条路子来。《华夏时报》:那么,我们要不要构建“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实体企业”三层管理架构模式? 彭建国:不是三层架构,还是两层架构。我个人认为,国资委下面的央企将来可以分为三类公司:第一类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实业资本投资与退出为主,主要体现国家战略,这类公司可由现有具备条件的大型央企改组而来,比如说改组五六十家;第二类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股权投资和管理为主,主要管理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参股股权,这类公司可以根据需要新建若干家;除了上面两类资本公司外,还应该有第三类公司即实业公司,它不同于资本公司,主要是承担特殊功能类企业和自然垄断类企业,如粮食储备公司、电网公司、铁路公司等,实业公司主要由现有央企分离瘦身而来。上面三类公司都统一由国资委直接监管,所以还是两层架构。《华夏时报》: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他们之间的职责界限又是如何划分的? 彭建国:在职责界限的划分上,主要应该依据《公司法》。国资委应重点加强“三种管理”:一是章程管理,按照《公司法》,通过公司章程来管理;二是战略管理,管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三是预算管理,通过《公司法》审核公司的预算,将来国资委要派总会计师,对公司财务进行监督,并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与此同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应以实业投资为载体,体现国家战略;以资本运作为手段,调整优化结构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市场化运作为方式,做优做强企业。《华夏时报》:中粮被纳入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是否意味着多数央企集团公司都要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彭建国:我感觉应该是,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央企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如果公司的规模比较大,业务板块比较多,资本运作比较好,就有条件容易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华夏时报》:现在央企集团母公司是权力的核心层,改组是否意味着将削减集团母公司的权力?这会不会对改革形成阻力? 彭建国:现在很多集团具体业务还是由其所属的实体企业来运作,央企集团搞资本投资运作符合历史的逻辑和现实的状况,应该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总体看央企改革的积极性很高。国资委在主动进行自我革命 《华夏时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区别在哪里? 彭建国:最大的区别,投资公司主要从事实业投资,而资本运营公司则专事股权的管理和运作,比如以后混合所有制参股那一部分,就可以由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来管理和运作,此外其他部门管理的六七千家国有企业,有些规模很小,如果将来实行统一监管,也可以由资本运营公司来管理。《华夏时报》:今年中央预算安排70亿用于设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但这次试点并没有涉及到,又是为什么?之前有传闻称,国资委和财政部一直在争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主导权,是不是因此导致试点的搁浅? 彭建国:这次四项改革试点,是为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和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经中央批准而推出的。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资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国资委改革意愿强烈、态度坚决。中央企业也不是被动的是改革的对象,要增强改革的主动性,而阻碍发展的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也不能拖不能等,试点探索、依法改革是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国资委会根据国家需要来进行改革试点,现在对央企集团公司改造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所以推出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改组试点。以后随着混合所有制企业越来越多,需要参股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设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国资委会根据需要适时新设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革需要有序进行,所有新设运营公司放在了后面。《华夏时报》:国资委在做着怎样的自我改革? 彭建国:国资委正在做着“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方面的改革。转职能,重点是简政放权;转方式,主要是靠市场化,以管资本为主的方式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转作风,就是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对企业少添乱多服务。《华夏时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资监管体制管资本为主,这是不是对过去11年来的“管人、管事、管资产”国资监管体制的否定? 彭建国:前面说过,三中全会用“完善”一词就对现行国资管理体制框架的总体肯定,而不是否定。我认为,管资本为主,意味着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要定位在股东职能上。在《公司法》中,股东有权管理公司的重大事项,无疑涉及“管资产与管人、管事”,所以“管资本为主”与“管人、管事、管资产”并不矛盾。关键是管理的范围、管理的程度、管理的方式要发生转变,内容要更精简,手段要更加市场化,方式要更依法,要更多地靠刚才说的那“三种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华夏时报》:在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权方面,试点初期首先落实董事会行使副总经理、总会计师、董事会秘书的选聘权,增加董事会及专门委员会在总经理选聘中的参与度。董事会选聘高管的试点具有创新意义,创新主要体现在哪里? 彭建国:一个企业搞得好坏,关键看人才的选用,能够让企业更加市场化运作,以前都是国资委直接任命副职,将来选聘高管会更多地让董事会决定,朝着市场化方向前进,这是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开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