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行政机关普法工作的现状及其完善
浅谈行政机关普法工作的现状及其完善
来源:
发布时间:
2011-03-09 09:58
阅读次数:
(厦门市法制局执法监督处 林承 刊登于《厦门政府法制》2011年2月)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这对普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六五”普法规划即将开始,普法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有必要认真审视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对策。
一、普法工作的现状
从1985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开始,全民普法工作已经走过五个五年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代中国普法活动规模之巨,形式之繁多,内容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久,在中外法制史上都堪称创举。”应该来说,通过25年的普法宣传和教育,社会效果比较明显:一是普法制度逐步建立,如《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个体和私营企业经营者法制教育的通知》等等,使得普法教育工作有章可循;二是领导干部法治意识逐步增强,依法行政水平逐步提高;三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基本法律常识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公民法治意识、维权意识较以前得到明显增强。法制宣传在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普法工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代表普法达到相匹配的最优的效果,实际情况与距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在新形势下普法工作存在普法方式落后、普法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科学的普法考核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普法内容缺乏分门别类,群众兴趣不高。“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应该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成文法系国家的法律规范复杂而庞大,即使是法律工作者一般也难以厘清各项法律制度和条文的准确含义。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也没有必要要求公民应熟知各项法律规范。目前多数机关在普法时都是临时抽调人员,根据自己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摘抄法律条文,然后在宣传日进行缺乏目的性的分发。由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群体对法律需求存在多层次性。死板、晦涩的法律宣传册或宣传单一般情况下难以适合多数公民的需求。我们可以见到各种宣传日的现场,群众对宣传活动中的小礼品的兴趣高于对认知相关法律知识的兴趣。由于普法工作未对受众的需求予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乏针对性,导致群众对普法的热情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的实效。
(二)普法方式比较单调,不够新颖。目前普法方式多采取摆摊咨询、知识竞赛、以会代训、开卷考试(甚至附送答案)等方式进行。普法活动多停留在请人照本宣科式地宣讲,内容比较空洞乏味,缺乏趣味性和新颖性,难以调动群众学法积极性。个别单位在应付普法检查时,安排专人临时编写学法笔记、修改会议记录。日常法制业务考试时个别公务员不认真对待,也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形,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普法检查和考试流于形式,影响了普法实效。
(三)普法主体责任不清,重点不够突出。目前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都承担一定的普法任务。但这个规定基本都是松散式的机关内部文件。制度层面缺乏明确普法主体责任的规定,导致各个单位责任不清。由于缺乏责任意思和责任追究,各个单位对于普法工作轻重不一,对普法的内容也比较随意。个别单位认为普法工作最终变成可有可无、轻描淡写的一项工作。
(四)普法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行政机关自身对普法工作缺乏强劲的动力,外部也没有太大的压力,干好干坏,干多干少区别不大,不少单位将普法当为“副业”。归根结底在于普法任务缺乏硬性的规定和严格的考核体系,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是按照级别供给的,与普法任务多少基本无关。另外,也缺乏对普法实效的评价标准。各地区应结合当地的法治水平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稳步推进。
二、对普法功能的反思
现代法治与传统社会习惯无法完全一致,不同的社会阶层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普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普法的重心和方式有待调整。在“六五”普法期间,对公民和国家机关的普法指导思想应区别对待。
“从理论上讲,法律的需求决定法律供给,当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法律这种社会调整手段产生需要并积极谋求法律秩序对其利益的维护时,就必然要求法律供给发生。”普通公民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必要都学法。国家在普及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只需提供一个当公民需要得到法律服务时,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咨询和帮助。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所以并非所有的法律规范都要普及。当公民没有法律需求和充裕的时间时,对公民的普法实效肯定不是太理想。对普通公民的普法方式不应局限于简单分发法律规范和小册子,而要将重心放在公民对法律信仰的培育上面。培育公民的守法理念比普及法律规范本身意义更为重大。
法制实践是最好的法制宣传。“六五”期间仍要把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学法用法作为普法重点。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存在。有人讽刺说,“黑头的”(法律)不如“红头的”(文件),“红头的”不如“白头的”(领导批示)。这虽不准确,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权力腐败问题极大地侵蚀着法律的权威地位。对于行政机关而言,严格执法是法定职责。熟悉包括各类实体及程序法律规范都是依法行政的前提,也是广大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公务员的普法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及公务员个人的考核制度,并将公务员个人熟悉法律、执行法律等与个人的升迁、考核问责挂钩。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严格执法是对公民最好的普法,也是促进公民从知法到守法的重要环节。树立法律的权威是靠国家机关强制力来保障的。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十倍于犯罪,因为犯罪只是污染河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污染水源。”同样,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行政执法领域。如果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无法严格执法,对法律权威的破坏和影响之极其深远的。法律的权威不确立,普法工作永远没有尽头,而且收效甚微。
普法功能在于“告知”和“引导”。一是告知公民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如何为,即进行法律上的告知;二是宣传守法的安全和益处,违法的风险与责任,引导公民的行为模式,即法律的说服和引导。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普法和守法二者之间并非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普法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公民遵守法律问题。尽管法律被遵守的前提是知晓法律,但它仅是一个外在条件而非决定性因素。树立法律的权威难以通过普法得到较好的效果,只有国家机关通过严格执行法律才能树立公民对法律的信心和信仰。所以在对公民和公务员普法的过程中应区分内容、方式和标准,“六五”普法应更加注重重点和实效。
三、推进普法工作的若干对策
普法工作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基础工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对于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实现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之前普法工作的现状,建议如下:
(一)要明确各级司法行政系统为对社会公众普法的责任主体。乡镇、街道办、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缺乏足够的法律专业知识。法院、检察院的工作职责和人员结构决定其主要职责在于法律的审判和监督,而不是普法。鉴于法律知识、人员编制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以及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可以调动普法讲师团以及律师等优势,应明确各级司法行政系统为对社会公众普法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普法工作机制,明确普法目标和进度,确保普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改进普法方式,增强普法实效。要改变普法工作“来时一阵风,去时影无踪“的局面。开个会、发堆传单、拍几张照等传统的普法方式已经显然不适应目前的形势。法律是需要讲解、说理,甚至需要真实案例的震撼、震慑才会转化为公民内心对法律的确信。对于社会公众,也应区分城市、农村、文化传统等具体情形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体、互联网、报纸等渠道进行普法,寓教于乐。普法的重点应放在如何通过公民的切身感受来认识法律规范,使其内心认同法律,尊重法律的权威,积极倡导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三)注重个体的法律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普法内容方面,个体间差异比较大,应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施教”的方针。除集中时间、地点宣传社会热点法律问题、与传统观念不相适应的法律等知识外,建议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改变宣传策略,各级政府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相对集中普法宣传点,设置一个法律知识较为全面的普法宣传和咨询室,配置专门人员,提供常态化的法律查询和普法讲解,贴近百姓,方便群众,为公民提供个性化的普法服务,增强普法实效。
(四)完善公务员学法用法的考核体系。“现在法治是多层次、多维度、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律救济等多个要素与环节。”法治社会需要良好法律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去严格执行法律。国家机关及公务员的职责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审判和监督。目前以及今后很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应当坚持和加强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法和用法工作的推动和考核。要大力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组)理论中心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和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组织人事部门应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任用前的法律知识考核,避免形式化、过程化,同时重视对法制队伍的使用和交流,不断促进依法行政。国家机关也应加强对所属公务员学法效果、执法工作的考核,完善考核评议体制,学法用法考核还应与晋升晋级考核、年终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工作相挂钩。
(五)建立普法标准和实效评价制度。一是应制定普法标准。如政府应明确界定公务员应当知晓的法律、法规的范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提出更切合实际的普法标准;二是应建立普法实效评价制度,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对于各地的普法不能“一刀切”。同时要保持实效评估组织的相对独立性,采取问卷调查、抽样随机调查等方式促进评估结果的公正性。三是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普法实效不够理想的单位和地区,要积极督促整改,必要时应启动行政问责机制。
“法律不被信仰,就如同虚设。”法治的实现,除了国家强制力保障外,更有赖于广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严格执法和公民的自觉遵守。法治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和树立,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普法工作依旧艰巨,但只要根据社会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不断改进普法方式,不断丰富普法内容,进一步完善普法机制,相信“六五”普法会取得更大的成绩。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明新:《对当代中国普法活动的反思》,载《法学》2009年第10期;
2.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冯玉军:《法律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4.莫于川,《“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载《探索》2006年第一期。【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第7页,商务印刷馆,1979年版。
【大 中 小】 【打印】
【相关报道】
第二篇: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普法考试试卷
古店乡2011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普法
考试试卷
单位姓名职务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2、“一学三讲”的内容是:(),讲权利、()、讲责任。
3、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4、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受法律保护。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
6、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与()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7、治安管理处罚由()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
8、国家实行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
9、行政复议机关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10、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这一抉择是在哪次会议上做出的?()
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六大
C、第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D、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2、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B.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
C.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
D.土地的所有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3、某县公安局民警甲在一次治安检查中被乙打伤,公安局认定乙的行为构成妨碍公务,据此对乙处以200元罚款。甲认为该处罚决定过轻。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对乙受到的处罚决定,甲既不能申请复议,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B.甲可以对乙提起民事诉讼
C.对乙受到的处罚决定,甲可以申请复议但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D.对乙受到的处罚决定,甲应当先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可提起行政诉讼
4.依我国物权法规定,下列属于用益物权的是()。A 质权 B 典权 C 浮动抵押权 D 土地承包经营权5.《“五五”普法规划》定的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是()。
A、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 B、公务员、企业家、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 C、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工人
D、大学生、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
6、人口计划生育的重点、难点在()A城市B农村C城郊结合D城镇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最基本的政治自由。A、言论自由B、出版自由C、集会自由D、罢工自由
8、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关于私有财产权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C.任何人不得剥夺公民的私有财产 D.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9、2005年6月,某县发生特大洪水,县防汛指挥部在甲村临时征用村东和村西的两块土地。其间实施的下列哪种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
A.灾情发生后,在未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向村委会宣布临时征用土地的决定
B.抗洪期间,在未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在两块土地上各搭建一座存放抗洪物资的仓库
C.灾情结束后,在未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拆除村东的仓库,将土地恢复原状后交还给甲村
D.灾情结束后,在未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以未来抗洪需要为由,保留村西的仓库至今
10、下列有关信访的何种做法是正确的?()
A.田某对乡政府的决定不服,可以采用走访形式到市政府提出信访事项 B.某县人民政府信访局收到李某提出的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并在1
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书面告知李某
C.某县工商局不设立专门的信访工作机构,违反了信访规定
D.沈某对某县人民政府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可以请求市政府复查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2条、第20条分别对宪法第10条第4款、第3款进行了修改。关于这些修改,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明确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B.确认了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支配权力
C.明令禁止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D.明确了国家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的公共目的和补偿义务
2、《农业法》 中所指的农业,包括()
A.种植业B.林业C.畜牧业D.渔业
3、关于行政许可程序,下列哪几个选项是错误的?()
A.对依法不属于某行政机关职权范围内的行政许可申请,行政机关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应向当事人出具加盖该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B.行政许可听证均为依当事人申请的听证,行政机关不能主动进行听证C.行政机关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均应一律公开
D.所有的行政许可适用范围均没有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4、下列不符合《公务员法》规定的做法有哪些?()A.某卫生局副处长李某因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被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B.某市税务局干部沈某到该市某国有企业中挂职锻炼一年
C.某市公安局与技术员田某签订的公务员聘任合同,应当报该市组织部门批准
D.某地环保局办事员齐某对在定期考核中被定为基本称职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5、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A.平等原则 B.自愿原则 C.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D.诚实信用原则
四、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法是规定人们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是靠人们自觉遵守来予以保障的规范。()
2.在我国,公民包括全体人民和那些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都是享有权利的主体。()
3.地方性法规不能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4、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治安案件的调查,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可以作为处罚的根据。()
5、我国刑法规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量刑。()
6、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治安案件的调查,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可以作为处罚的根据。()
7、公安机关询问不满十六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通知其父母或监护人到场。()
8、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收缴、扣留机动车驾驶证。()
9、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10、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可以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五五”规划的确定总目标是什么?
2、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学法律 讲义务
3、追究制度
4、执行公务
5、依法转让
6、处罚 教育
7、县级 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8、第三者责任
9、及时 便民
10、追究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ADAD
5ABDCDD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2 3 A D ABCD BCD
四、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ACD 5 ABCD2 3 4 5 6 7 8 9 10 × √ × × √ × √ √ √ ×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答: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适应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全市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公务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2、(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三篇: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
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自1986年“一五”普法工作开始以来,我区的普法工作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来,全区顺利完成了三个五年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区广大干部的学法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全区广大干部越来越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都能主动参加各项学法活动,积极购买学法教材。各级领导干部初步实现了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区绝大部分街道、镇的主要领导在进行重大决策前都能到有关司法部门进行法律咨询,法律的作用与功能在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运用与发挥。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就是一个例证。该工程,是今年全市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9.3亿元,在征地拆迁工作中,由于农民对国家的法律和有关政策的不了解,给征地拆迁工作带来了阻力,面对这种情况,镇政府并没有采取简单的行政手段,而是协同有关部门召集司法、土地、城建等部门的同志组成工作组,深入村、组、农户,向广大农民反复宣传国家法律、政策,耐心解释农民的疑问,与此同时,镇主要领导作出决定,征地拆迁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工作程序,即保证了工作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维护了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二是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全区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参与民主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步树立。越来越多的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在遇有矛盾、纠纷时,都能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区法律援助中心“148”专线电话自开通以来,共解答群众来电来访5000多人次。三是维护了全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普及,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依法治村的水平。绝大多数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呈现出高层次发展的趋势;通过宣传普及《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广泛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活动,及时有效的解决了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通过普及宣传“严打”整治斗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严打”斗争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人民群众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保证了“严打”斗争的深入开展。广泛的普法宣传工作,为全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三五”普法期间,全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以年均22.1%和25.6%的速度递增。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普法主管机关和全区各有关单位通力协作,真抓实干的结果。但是,由于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实行计划经济,全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仅仅靠三个五年的普法宣传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从目前全区的情况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不能适应中国入世后国内经济形势飞速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这是我区“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总目标。法律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以广大公民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为基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普法工作有许多新的情况值得我们关注:第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培养和提高公民现代法制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加入WTO后,对我国的经济领域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将涉及与市场经济配套的社会领域。在产权、物价、财税、金融、外贸、计划、投资、流通等领域,将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和WTO规则建立起统一的市场规则,与之相适应,在户籍管理、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险、住房等方面的配套体制改革,也将取得更大进展。全国不仅经济更加开放,社会也将更加开放。在这新的社会变革转型期,迫切需要加大有关世贸规则和相公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努力培养和提高全区广大公民公平、公正、契约、竞争、对等的现代法制观念,调查报告《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第二,城市建设加快,流动人口增多,普法工作组织难度加大。近年来,随着我市河西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将有一大批大型建筑项目相继开工,区划调整在即,这对我区普法工作的组织建设和完善,必将带来一些新的情况。乡镇企业的改制与私营、外资、合资企业的不断增多,外来人口将会不断增加,由于这些企业对普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将会有相当一部分居无定所的人员成为普法的“盲区”。此外,普法对象岗位变化频繁,职业流动加快,普法对象难以把握。在计划经济时期,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是单位“从一而终”。普法对象相对稳定。现在,一个人今天工作,生活在这个单位,明天极有可能工作生活到另外一个地点,是“社会人”、“市场人”。频繁的流动,社会身份频繁变化,使普法工作难以掌握受教育对象。第三,个别街道、村由于种种原因,普法经费不能足额到位。普法经费不足、经费投入与普法实际需要存在差距,一直困扰和影响着全区普法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也是一个一直未获彻底解决的问题。第四,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的“看书学习”、“坐堂听课”的普法教育模式造成极大的冲击。现代社会是大众传媒的时代,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单调、缺乏号召力、感染力的普法模式,人们已不感兴趣,而更加乐意从千变万化的案例中掌握法律知识,人们迫切需要从直观、时尚、多样化的普法宣传中,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和启迪。普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领导体制、阵地载体等诸多方面,其综合作用决定着普法工作的效果。从调研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提高全区普法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普法工作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保证,是落实江总书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社会进步,科技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经济面临全球化趋势,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法治的呼唤更为迫切。只有全体公民都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治区才会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按照2001-2005年依法治区规划的要求,全区将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这就迫切要求,全区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人员,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依法治区的迫切要求。因此,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认识普法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确保普法工作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摆上位置,真正列入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经济建设同布置、同管理、同考核。主要领导要带头学法用法,及时解决普法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确保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普法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普法工作落到实处。普法工作存在着软指标的问题,有认识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缺少规范的、过硬的制度作保障。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长期之策。普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核心是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的普法制度,包括法制讲座制度、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制度、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等。其二,要建立健全公务员特别是执法人员法律培训制度。其三,为保障基层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可试行建立普法工作联系点制度,安排有关领导各负责一个联系点,定期到联系点调查研究、检查指导,督促联系点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点促面。其四,建立和完善过硬的监督制约制度。监督、制约制度的核心是要真监督、真制约。只有这样,普法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以人为本”,把普法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提升人民群众观念的解放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上。普法工作不能忽视人自身的本质需要,无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根本得不到受教育者的理解和响应,也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以人为本”就是要增强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分类施教。既要让广大群众了解承担法律义务的必要性,又要使人民群众懂得维护权利的重要性。要把灌输转变为引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过去我们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广大群众也乐于接受,但随着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纯粹的灌输式教育已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作为普法宣传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学法,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发现和辨别是非,获取法律素养,提高法律责任。
四、齐抓共管、通力合作普法工作是全党的任务,必须在区委的领导下,协同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形成“党(工)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党(工)委宣传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担负着普法工作的主管职责、责无旁贷。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条块结合、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要分层组织实施,划分责任区、包干区,杜绝普法工作“盲点”的产生。
五、强化公正司法依法行政普法工作要取得实效,还有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法制实践过程中的司法公正和依法行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挫伤了公民的学法积极性,影响了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和崇尚,削弱了普法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要特别重视广大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的普法教育。广大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不仅要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用法、护法的能力和水平,严格依法办案,严格依法行政,以法律为准绳,从维护党和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用自己良好的形象和法律的威严去影响和带动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
xxx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自1986年“一五”普法工作开始以来,我区的普法工作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来,全区顺利完成了三个五年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区广大干部的学法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全区广大干部越来越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都能主动参加各项学法活动,积极购买学法教材。各级领导干部初步实现了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区绝大部分街道、镇的主要领导在进行重大决策前都能到有关司法部门进行法律咨询,法律的作用与功能在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运用与发挥。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就是一个例证。该工程,是今年全市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9.3亿元,在征地拆迁工作中,由于农民对国家的法律和有关政策的不了解,给征地拆迁工作带来了阻力,面对这种情况,镇政府并没有采取简单的行政手段,而是协同有关部门召集司法、土地、城建等部门的同志组成工作组,深入村、组、农户,向广大农民反复宣传国家法律、政策,耐心解释农民的疑问,与此同时,镇主要领导作出决定,征地拆迁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工作程序,即保证了工作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维护了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二是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全区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参与民主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步树立。越来越多的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在遇有矛盾、纠纷时,都能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区法律援助中心“148”专线电话自开通以来,共解答群众来电来访5000多人次。三是维护了全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普及,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依法治村的水平。绝大多数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呈现出高层次发展的趋势;通过宣传普及《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广泛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活动,及时有效的解决了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通过普及宣传“严打”整治斗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严打”斗争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人民群众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保证了“严打”斗争的深入开展。广泛的普法宣传工作,为全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三五”普法期间,全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以年均22.1%和25.6%的速度递增。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普法主管机关和全区各有关单位通力协作,真抓实干的结果。但是,由于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实行计划经济,全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仅仅靠三个五年的普法宣传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从目前全区的情况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不能适应中国入世后国内经济形势飞速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这是我区“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总目标。法律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以广大公民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为基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普法工作有许多新的情况值得我们关注:第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培养和提高公民现代法制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加入WTO后,对我国的经济领域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将涉及与市场经济配套的社会领域。在产权、物价、财税、金融、外贸、计划、投资、流通等领域,将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和WTO规则建立起统一的市场规则,与之相适应,在户籍管理、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险、住房等方面的配套体制改革,也将取得更大进展。全国不仅经济更加开放,社会也将更加开放。在这新的社会变革转型期,迫切需要加大有关世贸规则和相公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努力培养和提高全区广大公民公平、公正、契约、竞争、对等的现代法制观念。第二,城市建设加快,流动人口增多,普法工作组织难度加大。近年来,随着我市河西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将有一大批大型建筑项目相继开工,区划调整在即,这对我区普法工作的组织建设和完善,必将带来一些新的情况。乡镇企业的改制与私营、外资、合资企业的不断增多,外来人口将会不断增加,由于这些企业对普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将会有相当一部分居无定所的人员成为普法的“盲区”。此外,普法对象岗位变化频繁,职业流动加快,普法对象难以把握。在计划经济时期,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是单位“从一而终”。普法对象相对稳定。现在,一个人今天工作,生活在这个单位,明天极有可能工作生活到另外一个地点,是“社会人”、“市场人”。频繁的流动,社会身份频繁变化,使普法工作难以掌握受教育对象。第三,个别街道、村由于种种原因,普法经费不能足额到位。普法经费不足、经费投入与普法实际需要存在差距,一直困扰和影响着全区普法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也是一个一直未获彻底解决的问题。第四,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的“看书学习”、“坐堂听课”的普法教育模式造成极大的冲击。现代社会是大众传媒的时代,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单调、缺乏号召力、感染力的普法模式,人们已不感兴趣,而更加乐意从千变万化的案例中掌握法律知识,人们迫切需要从直观、时尚、多样化的普法宣传中,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和启迪。普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领导体制、阵地载体等诸多方面,其综合作用决定着普法工作的效果。从调研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提高全区普法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普法工作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
第五篇:关于加强党建工作完善基层行政机关党政协调机制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党建工作完善基层行政机关党政协调机制的几点思考
基层机关,特别是基层行政机关,既是党领导下的政府机关,必须也应该接受党的领导;又是政府的行政机构,直接行使公共管理、社会服务、行政执法等权力,承担着大量具体的行政事务,其事务性、专业性不言而喻。从历史角度来看,过去,我国基层行政机关,一直实行党政一体化的领导机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把手”党政一肩挑,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政“一肩挑”式的领导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基层行政机关工作的开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目前,基层行政机关领导机制逐渐由“一肩挑”式为主演变成“双轨”制为主,即机关行政一把手抓全面工作,负总责,机关党委(支部)书记抓党建的领导模式。从实践来看,这种“双轨”制领导模式与“一肩挑”式的领导模式有其优越之处。首先,这种模式减轻了“一肩挑”模式下,单位负责人的工作压力,使其能够集中精力抓好全面工作和行政性、事务性、专业性的工作。其次,这种模式符合我国相关法律关于机关部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规定,可以使机关部门行政职能履行的领导责任更加集中。第三,专人负责党建工作的模式使机关部门党建工作的领导力量更加集中,便于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创新式地开展党建工作。第四,这种模式可以形成有效 的权力制衡,在保证行政首长在充分独立行使行政职能的同时,加强了党组织对其权力行使和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督。的确“双轨制”领导机制的形成,既有利于机关部门更好地履行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职能,又有利于机关部门党建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双轨制”的实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在党政协调方面,出现了将相不和,行政党建两张皮等现象,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从现实来看,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以个方面:
一是执行标准的缺乏导致人员配备的疑忌。一个机关部门,党的机关部门除外,究竟是实行“一肩挑”还是“双轨制”并没有相应的执行标准,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究竟哪些机关部门需要另配党组织的负责人,哪些机关部门不需要另配党组织负责人,如何配备等等随意性较大。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为了平衡人事调配,为了职数而配备的现象,因此,如果当事人思想境界再不高,那么,另配党组织负责人往往被曲解为权力分化,而产生抵触情绪;对于党组织负责人而言,则产生赋闲心理,积极性得不到调动。
二是双轨并行削弱了党建工作的力度。行政机关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在“双轨制”下,基层机关部门党组织负责人按照领导序列来说,是通俗意义上的“二把手”,实际是党建分管负责人,因此在推进党建工作中,与“一肩挑” 模式下相比,力度有所削弱。同时,按照行政机关的组织关系来说,各科室、各下属部门以业务工作为中心,在业务上只对行政首长负责,无形中也削弱了党组织负责人的领导力。
三是工作创新不足导致行政与党建工作的脱钩。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双轨制”的实行,许多基层机关部门实际上是行政工作一条线,党建工作一条线,人为地割裂了行政工作与党建工作的联系,加上部分机关部门党建工作创新不够,工作开展因循守旧,没有能够很好地将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有机融合,在客观上形成行政工作与党建工作“两张皮”的现象。
四是沟通不善造成领导力量和精力的分散。从调研情况来看,一些机关部门的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负责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沟通不善,协调不力,思想上不统一,工作上不配合,行动上有偏差,造成了各敲各的锣的现象,甚至将精力消耗在权力的争斗上,不利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针对这些情况,要解决好基层行政机关党政协调机制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实行“双轨制”领导机制的执行标准。根据基层行政机关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划分,设定明确的标准。依据规模大小来划分设定,在编在岗人数众多的实行“双轨制”领导机制,人数偏少的实行传统 的“一肩挑”领导机制;从工作性质划分设定,在工作职能复杂、工作任务繁重的机关部门中实行“双轨制”;从组织结构划分设定,组织结构单一简单的实行“一肩挑”领导机制,组织结构层次复杂,下属单位众多的实行“双轨制”领导机制。通过合理科学的划分,因情依势,充分发挥“一肩挑”精简统一和“双轨制”分职专政的不同优势,减少在确定实行何种机制上的盲目性。在实行“双轨制”领导机制的机关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的选配上,组织部门应严格把关,充分考察,审慎定夺,既要考虑到人事调配、工作需要,也要考虑到单位情况以及单位行政“一把手”与拟确定人选的匹配性。
二是加强“双轨制”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对于基层机关部门而言,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团体和一个严密的党组织结构不仅有利于党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更加有利于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的协同发展。因此要完善基层机关党政协调机制必须要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首先应重点加强党内民主机制建设,以扩大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知情权;搭建参与载体,提高党员参与权;拓宽党员监督途径,保障党员监督权等为重点,增强党内民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开展工作,保证党组织自身的高效运转。其次要发挥科室、下属单位的节点作用,在党员发展上,重点对业务骨干、技术尖兵进行考察,对考察合格的,及时吸纳进党组织,同 时,注意在他们中培养党组织的干部,在具体行政工作推进中,彰显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组织建设上,特别是对层次关系复杂、下属单位众多的机关部门,在下属单位中不宜再采取“双轨制”领导机制,而应采取“一肩挑”的领导机制模式,保证党建工作的有力推进。
三是形成行政与党建工作的互动机制。首先要加强“双轨制”下对党建工作的重视,作为基层机关部门的行政首长掌握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从物质、人员、工作开展、组织建设等方面给予关注与支持。在责任落实上加大力度,应将党建工作列入对行政机关首长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对党组织负责人进行具体考核和对行政首长进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捆绑式”考核方法,并明确考核的标准和奖惩措施,强化行政首长在党建工作方面的责任。在工作分工上更加明确,党组织负责人要对纪、组、宣、团、工、青、妇统揽负责,增强党建工作的协同性,同时,在机制上,要将政务民主公开与党务民主公开相结合,建立相关的制度,实现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分工明确,良性互动。在工作开展上围绕中心,要围绕机关行政职能的履行,找准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将党建工作的务虚性转化为对实际工作的推动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党建工作的载体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与机关部门的职 能履行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建在思想动员、宣传鼓劲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以职能履行带动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保证职能履行,达到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努力防止和克服“两张皮”现象。
四是强化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的沟通协调。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关系,党组织负责人要摆正位臵,针对本单位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认清哪些是属于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哪些是属于行政首长职责范围的,防止用行政会代替党委会,或以党委会代替行政会,而形成人为的相互干扰。二要加强事前沟通,特别是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行政首长不能认为行政首长负责制等于行政负责人可以说了算,要通过党委会或党政联席会进行民主讨论和决策,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应对会议内容进行事先沟通,对会议要解决的问题,初步统一意见,避免会上有较大的意见分歧。三要加强过程沟通。党组织负责人要及时将党建工作的计划、动态及时向行政首长通报,同时,行政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既要大胆工作,敢于负责,不能遇事推诿,事无巨细都提到党委会上讨论,也要充分尊重党组织负责人,经常沟通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可采取单独交换,也可也在党政联席会上由行政各分管领导向党组织负责人汇报。四要加强总结沟通,应建立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的阶段性总结通报沟通制度,对机关部门重大事项的实施情况或阶段性工作的总结应定期提交党 政联席会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统一思想,做出决策。
总之,妥善处理好基层行政机关行政和党建首长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既是机关部门开展行政工作的需要,也是加强党建工作的需要,只有做到党政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机关工作的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