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语言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
导论
语言是我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我们自身的存在状态。恪守语言的工具性,是语言学家关注的语言自律性问题;突破语言牢笼,将语言置入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即他律性,是诸如詹明信之类的文学/文化批评家的兴趣所在。詹明信的《语言的牢笼》⑹是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中的重要典籍。他在批判英美经验主义语言观和欧陆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基础上,将上述这两种语言观融合起来,提出了辩证主义语言观,力图彰显语言的“辩证性”。语言并非中性的“零度写作”,它无法脱离言者所处的社会上下文,并充满了意识形态因素,因此,从语言内部批判到语言外部的意识形态批判是语言本身的逻辑发展之必然,这也顺应了各种后学思想从语言到言语的转向。詹明信所从事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其思路因而是从索绪尔语言学起步,然后考察语言学理论在文学中的运用,即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对詹明信而言,语言所构成的文本总是包含乔姆斯基所言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deep structure)或弗洛伊德的显义/隐义(manifest meaning/latent meaning)。表层结构就是由语言构成的文本,而深层结构则是历史句法(the syntax of history),即政治无意识,语言的深层内涵是意识形态⑺。这样,语言本身就突破了自身的牢笼而进入到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
一、建构主义语言模式及其局限性
回到问题本身,语言、思想、世界之间的三维运关系到底是如何运作的?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中介,也是我们自身的存在状态。我们通过语言形成对世界的看法,外部世界也以自身的存在方式丰富我们的语言,这就是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至于我们的思维问题,康德已经作了回答,我们的知识有一部分来自于后天,即经验部分;有一部分来自向先天因素,即先验部分,先天和后天的知识部分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知识,只不过是康德将其研究对象限定在我们先天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上而已,并没有否认经验部分。我们的思想就是如此这般的,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的习得因素。只有先天因素,就不会有狼孩的产生;只有后天因素,就不会有失语症。关键的问题在于先天/后天因素产生的机制以及语境问题。关注先天因素是乔姆斯基关心的生成语法问题;关注后天语境问题是北美语用学的兴趣所在,将两者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化简为前者或后者都无法回应对立面所提出的挑战,也无法形成自圆其说的超理论。学术界的这种“超级理论”理应成为批判的另一种压制性的总体性霸权话语,这是学术上的假大空现象,是虚无主义。语言和人类的知识运作呈相同的取向,对于由语言构成的文学现象也是如此。当然,遮蔽某种视角可以更好地研究另一视角,这是另一问题,否则便是学术上的意识形态问题了。
索绪尔语言学模式之所以在英语世界如此富有魅力,答案很简单,因其简单性和灵活性⑽。索绪尔语言学本身框架系统及其问题系列本身是十分复杂的,而其基本理念被理解得非常简单和图式化,核心在于其任意性理论,即相关的三个命题:语言不是世界中事物名称的罗列,而是形式差异系统;差异系统为人们使用语言赋予了逻辑先在的必要条件;语言系统尽管经历历史变化,但是,语言系统能够进行共时研究。尽管这三条原则并非不可分割,但文学/文化理论家们总是按照自身的目的而各取所需。所以,一些理论家将这三条原则合而为一成为理论上强有力的形式主义,凸显文学/文化文本乃共时、约定俗成的系统之产物,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有的强调语言的任意性和差异性性质,凸显漂浮的能指(the floating of signifiers),使得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而有的则根据语言的任意性提出系统的压制性本质,因此,“索绪尔的理论可以任意解释,历史的或非历史的、系统的或非系统的、个人的或社会的、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依靠你所认同或拒斥的方面,或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其展开的特定之扭曲”⑾。所有这些依据的是符号的任意性和系统约束个体即个体成为系统之函项两个概念。任意性概念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使用,从文学作为完全不同的自治的语言体系到将文学的虚假性拓展到所有语言,现实本身因而成为语言诗学的产品。而系统原则促成了欧洲自二战后盛行的反人道主义(anti-humanism)。在此理论之下,我们同世界集体关系以及我们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事实上都是超个人(suprapersonal)系统的效果。在表征和社会生产结构中,任意性关系为权力游戏提供了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的答案,即索绪尔语言学模式为解读后现代语境中各种压制性话语提供了理论支撑。
将索绪尔语言学模式用于当下的文学/文化批评无可厚非,关键的问题是注意其限度问题,詹明信在将语言模式运用在文学/文化批评中并没有充分考量其语言模式的局限性。这是詹明信留下的盲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索绪尔本人警告不要将其理论任意引伸和发挥,他说道,“人类的这样一种习俗,如果我们相信除文字以外向一切人类的其它习俗的类推的话,那么这些其它习俗只能使我们对这种类推的真正本质产生错觉和感到失望”⑿。施特劳斯将语言学系统用于亲族和经济分析,都不是合适的对象,因为那是有意识的活动。经济关系同样经不起检验,经济根植于物品及其自然关系,例如,一小块土地的价值与其生产能力有关。亲族关系和词语本身也不具备可比性,交谈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词语而不受约束,而婚姻则不同于对话,结了婚的妇女不能由其父复原到“女儿身”。再者,语言/言语之间的关系成为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也颇成问题。语言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发展相对缓慢,而政治、经济和宗教结构变动的速度要快于语言结构,语言结构相对稳定,而社会结构则相对不稳定。言语不受物质约束,是自由的,而其它社会实践则要受到自然资源的影响,人、商品、劳动力等等都不能随心所欲地产生。这些问题都说明了语言模式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巨大差异,二者甚至不能同日而语,关键的问题在于,在运用语言模式来分析文学/文化文本时,要充分考量语言模式的限度性。詹明信的尝试值得借鉴,但也留下了诸多悖论。比如,关于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问题,语言到底是否能够建构外部世界?詹明信语焉不详。作为一个文学/文化批评家,詹明信并不具备分析哲学家对语言分析的严密性,对语言问题的探讨也略显简陋,对于语言模式的局限性也没有给出充足的说明。所以,詹明信的立场含糊,很难清理出其线索分明的思路,其模棱两可、文字晦涩的行文风格从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其理论立场的莫衷一是及其折衷主义。
二、主体与结构
三、总体性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及其意识形态的叙事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詹明信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一主导话语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式的话语分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对有些社会现象有其适存性,但是它并非对任何社会任何特定的问题都具有普遍有效性。语境不同,分析批判的工具也应该相应转变。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是否有效,应该具体文本具体分析。过于总体化的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毕竟无法解释后现代众说纷纭的精神分裂症式的多元异质话语。在有些语境中,精神分析话语、女性主义话语、权力谱系学也许更有针对性和具体性。马克思主义过于总体化的主导话语遭到女性主义等话语批判也绝非偶然现象。话语分析具备自身的层次性和适存性。詹明信应该为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厘定其有效性的范围。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的同时,又赞同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微观叙事。詹明信所提倡的文学/文化批评是一种辩证式的文学/文化批评,这就是,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吸收迥然不同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从而展开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批判。詹明信一方面要坚持总体性立场,另一方面又要吸收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立场,因此,悖论不可避免。詹明信的理论话语主要集中在由语言构成的文本层面,因而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和批判力量从现实回归到文本层面,最终也无法起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马克思说,哲学家们总是诠释世界,而关键的在于改变世界。所以,詹明信的辩证批评理论有意无意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激进锋芒和改造现实的巨大作用。詹明信没有在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之间划定边界线,削弱了其理论锋芒。语言模式对于外部的社会历史语境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语言本身也具备意识形态,詹明信因而冲破语言的牢笼,展开对话语意识形态的分析,实现了从语言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的转变。意识形态是阶级对话的产物,通过意识形态素(ideologem)体现。意识形态素是社会之间基本上是敌对的集体话语中最小的意义单位。任何意识形态无法自行显示出来,需要通过文本叙事表现出来,而叙事文本将意识形态素作为表现对象,意识形态就成了“意识形态素”和叙事文本之间的中介。任何一个由语言构成的文本都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体现了敌对阶级在文本深处的对抗和斗争。对于詹明信而言,意识形态理论只能作为阶级话语冲突的符码而存在,这种象征性既为真实决定,又消解了真实。这和他的历史观如出一辙,历史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无法把握,我们只能通过历史事先的文本化来把握,所以,无论是历史观也好,还是意识形态也罢,都只是限定在文本的框架内进行把握。这和詹明信本人批判的形式主义有何区别呢?也正是因为如此,詹明信只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理论模式,将文本和现实拉开了距离,将现实看成无法把握的实体,仅仅在文本之内才能解决,但是,文本和现实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文本实践有助于实现人们的审美活动,通过社会活动改变和改造现实,但其作用的大小应该受到质疑。詹明信认为阶级概念越来越模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阶级界限的模糊不能否认阶级存在的客观性,尽管其存在方式越来越隐蔽,也不能否认其规律,更不能否认阶级存在的理由。这是詹明信意识形态理论的困境所在。
结束语
语言性问题、主体性问题、整体/部分、同质/异质、宏大叙事/微观叙事等问题的纠缠使得詹明信徘徊穿梭在理论的森林中,有点找不着北,找不到一条打通其间的道路。詹明信始终无法逻辑一致地将其理论融会贯通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而这正显示了其思辨风格,同时也将其弱点暴露无遗,或多或少削弱了詹明信理论的锋芒。但这也许正是詹明信所希冀的风格,不给出问题的答案,只提出问题给人思考。一种多向度的社会批判理论能够提供对对社会现实之间不同层次与领域的相对自主性的分析,从而使其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具体分析方法。辩证理论能够将各种社会现象彼此联系起来,一方面能够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动因如何使得各种现象产生;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剖析特定的社会想象从而了解广泛的社会力量。多向度的社会批判理论强调每一向度的相对自主性,允许从不同视角来探讨社会现实领域,揭示其构成及其运作。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是詹明信多重视角的辩证思维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产。但是,辩证思维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展开多重视角来探讨各种后现代景观,也可能带来折衷主义毛病。詹明信折衷主义道路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视角去审视后现代的各种文学/文化文本。但如果说折衷主义就是詹明信所言的辩证思维,那么,多重视角往往使得詹明信没有视角。这可能就是辩证思维本身的辩证法。但无论如何,詹明信的多重视角,以及其突破语言牢笼,实现从语言批判到话语(意识形态批判)批判的叙事,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开辟了新的航线,拓宽和加深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建立了新的里程碑,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并非科学中的科学,预示了其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概述
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论内涵,学界有一定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论的内涵主要是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意识形态当作否定性概念来对待,通过批判解开被意识形态所遮蔽的社会真实,以社会的真实矛盾推演意识形态产生的机制和中介,从而宣告一定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些学者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增加使其背离了马克思意识形态论的原有内涵,成为具有意识形态意味的理论变迁,把批判的理论变换为建设理论$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即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掩蔽社会真实的精神力量,是对社会现实的颠倒反映,但其原意并非指其为虚假的观念体系和骗人的谎言,应当理解为一定阶级利益与社会总体利益相背离的结果。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源初语境。青年马克思深受康德与费希特哲学及其方法的影响,沉湎于“应有”而忽视对“现有”的研究,这种做法使马克思在学术生涯肇始阶段便误入法
学研究的死胡同,因而抱怨康德与费希特做法的失当,这种抱怨后来转化为思想上的系统清算: 康德与费希特在太空飞翔,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而我只求深入全面地领悟地上遇 到的日常事务。在对康德和费希特哲学之缺陷深刻认知的基础上,马克思坚信: 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应任意分割它们;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统一。据此,马克思从康德和费希特哲学转向对“应有”和“现有”做了辩证理解的黑格尔主义,开始求助于黑格尔式的整体论和历史主义方法: 理性是历史的本质与动力,历史则是理性的辩证展开(高扬理性或自我意识的旗帜,正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特征,这必然与宣扬上帝意志的宗教发生冲突,在向黑格尔进行思想与方法上的巨大借贷之后,马克思又开始同黑格尔主义的保守方面——至高无上的上帝般的绝对精神分道扬镳了(在其博士论文序言中,马克思鲜明地表达了他对宗教的批判立场: 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承认道: 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这是哲学的自白,哲学的格言,借以表示它反对一切天上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在他看来,宗教就是一种玄学或悬在半空中的假设!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开始将意识形态与空洞的假设相提并论: 不要认为,对天体现象的研究,无论就整个研究而言或就个别部分而言,除了和研究其余的自然科学一样能够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坚定的信心之外,还能达到别的目的(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意识形态和空洞的假设,而是我们要能够过恬静的生活(正如生理学的任务一般是研究最主要的事物的原因一样,这里幸福也是建立在对天体现象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关于日月出没的学说,关于星辰的位置和亏蚀的学说,本身并不包含有幸福的特殊根据;不过恐惧却支配着那些看见这些现象但不认识它们的性质及其主要原因的人!将意识形态与空洞的假设并置,视其为科学理性的对立面和人类不幸之源,这是对意识形态的隐性批判,也表明马克思最初是在哲学认识论层面触及意识形态概念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多次使用意识形态一词,这种使用频率上的增加,表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内涵的认识日渐清晰。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马克思开始以意识形态术语来表达一种社会意识(林木盗窃法)的虚假性与欺骗性。至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开始成型。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哲学向度。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是从批判哲学尤其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开始的。为了更好地对黑格尔彻底的批判,马克思研读了大量的西方古典哲学著作,包括亚吸卜多德、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休漠的哲学著作。在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赞成伊毕鸡鲁的哲学,因为它将人类看作是自我决定的。这为马克思后来将哲学批判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提供了可能性,于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就具有了明显的实践性特质。即使在早期,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也没有局限于纯粹的哲学领域,而是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连,这明显表现于马克思在特里尔时期,对普鲁士政府的种种现实政策的批判上,比如对普鲁士新闻出版的批判等。
通过这些具有实践和唯物主义性质的批判活动,马克思认识到哲学的批判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基于此认识,马克思决定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尤其是政治析学是为普鲁长政府辩护的思想体系,所以,他要系统地批判黑格尔的哲学。可以说,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分不开的,这也为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哲学批判阶段打下了方法论基础,这也是马克思整个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沦基础,即实践性、唯物性和辩证性。意识形态批判的作用已经清晰地展现在马克思的面前,那就是:从抽象的理性批判中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从对现存制度和国家的维护转向对之进行无情的批判并致力于建立新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也是马克思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政治经济学向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得出的结论是:法的体系和政治制度不能通过自身或在所谓的一般人类理智的发展基础上得到理解,相反,它们只能在物质生活实践中找到其根源,黑格尔和18世纪英国、法国思想家称之为市民社会的,也只能在政治经济中得到解释。从此,与克思开始了其意识形态批判的第-个阶段—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这个阶段是第一阶段哲学批判的深人和发展。如果说在第一阶段的批判中,马克思还停留在人道主义的阶段,那么在后一阶段,马克思开始转变为一名唯物主义的战士,也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他用这一崭新的理论武器作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工具。所以说,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变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导线索。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并没有对政治经济进行内在的或本质的批判,也就是说,马克思批判还不是将政治经济分析作为一种“科学”,而是将政治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想象。所以,马克思的批判实际上是直接批判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关系体系是根本违反人类本性的。所以说,尽管在《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批判对象主要转向了政治经济学,但前一阶段批判的对象—哲学的影子还在。换句话说,马克思在批判政治经济学时并没有停止哲学批判尤其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及其后继者不是试图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这种非人性的方面,而是试图为之辩护,所以,它们的理论批判只能是纸上谈兵的非批判的东西。为了澄清自己的批判与黑格尔学派的批判的不同,马克思在1845年出版了《神圣家族》,该书的副标题是:对批判的批判主义的批判—反对布鲁诺·鲍威尔及其同伙。这里的“批判的批判主义”指的就是青年黑格尔派所使用的批判方法,指青年黑格尔派所谓的批判现状的最佳武器。但在马克思看来,批判理论只不过是批判实践的智力基础。布鲁塞尔时期的马克思在前一段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反思自己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论基础,并逐渐得出了比较明确的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通过《费尔巴哈论》反映出来的。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自己的批判工作总结道:批判理论必须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导致有效的社会变革的发生,“哲学家们仅仅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改造世界”这些思想转变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方法论基础。1859年,马克思回忆说:写作《形态》是为了“自我澄清”和对自己“以前的哲学思想”做一次清算。可以说,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批判的最重要的思想都包含在了《形态》之中,因为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对前一阶段在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即在《形态》中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批判方法首次详细的揭示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形态》的内容概括如下:1.以黑格尔后继者们为主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一般概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实质和一般概貌。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和结论;对历史唯心主义概念的一般批判,尤其是对青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3.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起源。4.生产力、分工和财产分配形式的发展;社会的阶级结构、政治结构以及社会意识结构。可以说,这些内容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一次富有成果的总结,它包含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两大方面: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两大批判方面的一次完美结合,并绽放出重要 的理论之花—历史唯物主义。
综合地看,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述(包括其理论的未来进展)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 其一,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在对宗教异化与唯心主义的批判中,马克思将意识形态阐发为虚假的意识,并以认知发生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神秘化与异化的缘由、特点与机制(马克思考察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理论上的失足,其理论上的考察和批判对象主要是青年黑格尔派。其二,马克思在社会形态的结构框架内即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联中研究了意识形态与阶级、权力、统治的关系(马克思将意识形态阐发为经济基础的副现象、阶级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思想型权力,从而实现了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功能学解读(在政治社会学层面上,围绕着统治权问题,马克思主要考察和批判了各式各样的非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念。其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异化劳动以及相关经济关系的分析,揭露了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弊端,分析了意识形态的各种经济样式、经济领域内的各种拜物现象,进而阐述了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
总之,在这些异质视域融合的基础上,马克思既揭示了意识形态理论的#一般!,又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个案分析,同时还绘制了一幅通向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路线图(据此而言,马克思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识形态概念和一个颇具理论统摄力的意识形态分析架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3.4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孙伯,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 1卷[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 4.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5.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论发展的三个阶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5).6.周宏:理解与批判_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M].上海三联学术文库,2003.
第三篇:批判写作
为了帮助大家迅速地了解应该如何进行论证有效性分析,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道样题。
下文摘录于某投资公司的一份商业计划:
“研究显示,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而用于看电视的时间将逐渐增多。在今后20年,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因此本公司应当及时售出‘达达运动鞋’公司的股份,并增加‘全球电视’公司中的投资。”
请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述,分析上述论证的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
这道样题曾经进行过广泛的测试。下面是一些考生的“作文”。希望大家在仔细阅读完题干(样题)之后,再仔细地研读我们所列举出来的几篇“例文”以及我们所给出的相应的“点评”。
【例文二】
该公司通过两个论据——第一,人们随着年轻增长运动时间减少;第二,20年中城市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由此得到两个结论:运动鞋将失去市场,没有发展投资前景。而电视将受到人们的喜爱,有投资的必要。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老年人又都不喜欢运动,而只喜欢看电视,因此投资电视将比投资运动鞋更有价值。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编者按:首先简单复述并总结一下材料作者的逻辑思路,为下一步进行评论打下基础。这样的写法是可取的。特别是文中诸如“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这样的话在考试的时候是完全照抄不误的。)
首先是第一条论据中存在问题。“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这只适用于“现在”的一般人,并不能反映以后20年人们的运动时间的客观状况(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接受别人文本中的基本前提。文中的这句话似乎就是站在原材料的前提之外在说话。应该说这样的评论或反驳不是最有力,因为它不是非常内在)。而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消费趋势,在运动器材,例如运动鞋上的消费量将大大增加。并且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休闲化,运动鞋并不只适合于运动时穿,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作为休闲的装扮,更受消费者青睐(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性,否则就很可能是以自己的“错”来反对别人的“错”了;即使是你认为的客观的信息,无庸置疑的结论,在引用时也要特别小心,因为它们也很可能只是你个人的主观偏见,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在别人的文本之外再引入别的信息。如果要引入,我认为还是采用“可能”,“如果„„”这样比较软的语气。如果咬加强语气,那么可以用“很可能”来表达。比如如果上文改成“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很可能越来越高”,就更严谨些。)。因此,由这条论据得到的运动鞋将失去市场的结论是完全不成立的。
其次,第二条论据“城市老年人口的增长”中也存在明显的漏洞。“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口明显增长。老年人口的明显增长才有可能加大电视的销量。而现在仅仅在比例上的增长,有可能是整个城市人口中新人口的增长减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第三,该公司忽略了运动鞋作为一种快速消耗品,在人们生活中淘汰率很高,而电视作为一件大商品,人们并不可能经常调换,买新的(编者按:正如我们上面已经指出的,这种表达方式太自信,太绝对。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可能”,否则别人就很容易对你的观点进行反驳,而全盘推翻你的结论。比如,现在有人,将来也很可能有许多人把购买新的电视机看作是一种时尚,这种人根本不必等到电视机的硬件用坏了再去买新的,而是市场上只要出现新的时尚的电视机,他们就有可能去购买。所以,我们应该在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论时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所引用的观点或材料,是不是只是自己的主观的偏见?这位考生在这里就没有对自己这一观点的“预设”进行过反思。其实,所有观点或判断都是有预设的,也即都是有前提的。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反思,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思维严谨的人所必须要做到的。)。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增长从而电视机好销,也不一定。如果一个普通家庭本来就有电视机,并且这台电视机还没有被淘汰的话,他们是不会去购置一台新的电视机的。所以,在20年内电视机的市场前景很好,完全是不可信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该公司作为投资者完全忽视了投资中最基本的一点,这就是向一个公司投资,而不是对一个公司的产品投资。一个公司就算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产品销量很好,但是如果该公司不懂得管理,它的生意也是做不长的。所以,这家投资公司仅凭对两家公司产品市场前景的评价就作出投资决定,是很不理智的,是失策的。
因此,这份商业计划漏洞百出,完全是一份无用的计划。(编者按:最后再次表明立场,这不是罗嗦,而是必要)
(编者按:分析有理有力,全面而不失深入。但是由于这位考生并没有完全掌握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种文体的某些细节性要求,犯了几处主观性的错误。所以,这是一篇二类卷的作文。如果满分是30份,可以考虑给24分)
2003年全国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所考的两篇作文,一是文章摘要,一是评论型作文——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论证有效性分析”。这道题目的题干是这样一段材料:
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论,分析上述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提示:评论型作文思考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作文要注意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下面我们同样选录几位同学的文章,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点拨。希望读者仔细研读,从中悟出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类文章的写法——这其中主要包括应该怎样开头和结尾,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寻找原材料的逻辑漏洞,在对原材料的逻辑漏洞进行分析和批驳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不要犯哪些逻辑错误等等。
【例文一】
这个实验本身无可厚非,而作者由它引申和推出的结论却漏洞百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文中说“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显然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企业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在上面那个实验中,环境并不是不确定的,相反它是非常确定的,甚至可以说是机械死板的,一成不变的:瓶口永远对着暗处,而瓶底则是对着明处。在这样的确定性的环境下,苍蝇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它得以逃生,蜜蜂行为的确定性令它最后衰亡。后面的文章多次提到“在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等等,而这些从逻辑上根本不能建立在那个实验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两者前提不同,那个实验不可能作为后面推理的论据,两者无必然的逻辑联系。(编者按:这一段的分析贴切中肯,让阅卷人觉得该文作者具有某种令人信服的分析能力。这是评论性写作所要求的最主要的思维素养。)
其次,论据不充分。作者只举了一个实验的例子就得出“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的结论,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要达到真正令人信服的效果,上文作者就至少必须再列举出更多有力的证据来。(编者按:这一段的分析比较平淡,甚至略显牵强,观点也缺乏新意。但不至于让阅卷人觉得该文作者完全是在胡搅蛮缠、胡说八道。所以,这也不妨作为凑字数的一招。)
再次,如果说这个实验启发我们有时不要过于墨守成规还是合适的(编者按:这是题干的论据作出新的解释,企图以新的更合适的结论来衔接题干原有的论据,这也是评价题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就此得出“不应朝既定方向的努力,而应随机试错”的结论是荒谬的。实验中,苍蝇和蜜蜂的行为不过是两个极端,而生活中的人绝不是非“苍蝇”即“蜜蜂”,人应该既有确定的目标,又要善于试错,发现错了之后再修正自己的目标。所以,上文作者的结论是武断的。
最后,以偏概全。在实验中,所有条件都是确定的,唯有苍蝇和蜜蜂习性不同;而类比到企业经营以及世界上人的生活之中,决定因素便更多了,远远不止有无确定目标和是遵循规则还是突破规则这个方面。故把实验结果就这样简单地类推到社会,显然不合理。(编者按:这一段可以说是这分作文考卷最大的一出败笔,因为首先“以偏概全”这层意思在“论据不充分”那一节里已经阐述过了,在这里再次阐述,就会显得文章重复罗嗦,让阅卷人觉得你的思路有些混乱不清;其次,这一节本来是试图要论述上文作者的“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但是后来的论述根本和这个主题没有什么逻辑关系——这就严重暴露出了该文作者的思维不严谨、易文不对题的缺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节读起来让人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综上所述,论据不恰当且不充分,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使用类比不恰当。(编者按:最后做一个简短的总结,这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知道你上面说过的东西。但是,很遗憾,不知是时间的缘故还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缘故,最后这么关键的一段竟然只是有“意”而无“文”!)
(编者按:这是一篇文章结构完整,行文流畅,分析全面深刻的“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文章。但是由于文章有些内容重复,致使文章的条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它应该是介于一类卷和二类卷之间的文章。可以考虑给25分)
为了帮助大家迅速地了解应该如何进行论证有效性分析,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道样题。
下文摘录于某投资公司的一份商业计划:
“研究显示,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而用于看电视的时间将逐渐增多。在今后20年,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因此本公司应当及时售出‘达达运动鞋’公司的股份,并增加‘全球电视’公司中的投资。”
请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述,分析上述论证的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
这道样题曾经进行过广泛的测试。下面是一些考生的“作文”。希望大家在仔细阅读完题干(样题)之后,再仔细地研读我们所列举出来的几篇“例文”以及我们所给出的相应的“点评”。
【例文二】
该公司通过两个论据——第一,人们随着年轻增长运动时间减少;第二,20年中城市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由此得到两个结论:运动鞋将失去市场,没有发展投资前景。而电视将受到人们的喜爱,有投资的必要。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老年人又都不喜欢运动,而只喜欢看电视,因此投资电视将比投资运动鞋更有价值。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编者按:首先简单复述并总结一下材料作者的逻辑思路,为下一步进行评论打下基础。这样的写法是可取的。特别是文中诸如“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这样的话在考试的时候是完全照抄不误的。)
首先是第一条论据中存在问题。“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这只适用于“现在”的一般人,并不能反映以后20年人们的运动时间的客观状况(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接受别人文本中的基本前提。文中的这句话似乎就是站在原材料的前提之外在说话。应该说这样的评论或反驳不是最有力,因为它不是非常内在)。而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消费趋势,在运动器材,例如运动鞋上的消费量将大大增加。并且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休闲化,运动鞋并不只适合于运动时穿,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作为休闲的装扮,更受消费者青睐(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性,否则就很可能是以自己的“错”来反对别人的“错”了;即使是你认为的客观的信息,无庸置疑的结论,在引用时也要特别小心,因为它们也很可能只是你个人的主观偏见,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在别人的文本之外再引入别的信息。如果要引入,我认为还是采用“可能”,“如果„„”这样比较软的语气。如果咬加强语气,那么可以用“很可能”来表达。比如如果上文改成“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很可能越来越高”,就更严谨些。)。因此,由这条论据得到的运动鞋将失去市场的结论是完全不成立的。
其次,第二条论据“城市老年人口的增长”中也存在明显的漏洞。“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口明显增长。老年人口的明显增长才有可能加大电视的销量。而现在仅仅在比例上的增长,有可能是整个城市人口中新人口的增长减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第三,该公司忽略了运动鞋作为一种快速消耗品,在人们生活中淘汰率很高,而电视作为一件大商品,人们并不可能经常调换,买新的(编者按:正如我们上面已经指出的,这种表达方式太自信,太绝对。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可能”,否则别人就很容易对你的观点进行反驳,而全盘推翻你的结论。比如,现在有人,将来也很可能有许多人把购买新的电视机看作是一种时尚,这种人根本不必等到电视机的硬件用坏了再去买新的,而是市场上只要出现新的时尚的电视机,他们就有可能去购买。所以,我们应该在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论时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所引用的观点或材料,是不是只是自己的主观的偏见?这位考生在这里就没有对自己这一观点的“预设”进行过反思。其实,所有观点或判断都是有预设的,也即都是有前提的。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反思,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思维严谨的人所必须要做到的。)。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增长从而电视机好销,也不一定。如果一个普通家庭本来就有电视机,并且这台电视机还没有被淘汰的话,他们是不会去购置一台新的电视机的。所以,在20年内电视机的市场前景很好,完全是不可信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该公司作为投资者完全忽视了投资中最基本的一点,这就是向一个公司投资,而不是对一个公司的产品投资。一个公司就算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产品销量很好,但是如果该公司不懂得管理,它的生意也是做不长的。所以,这家投资公司仅凭对两家公司产品市场前景的评价就作出投资决定,是很不理智的,是失策的。
因此,这份商业计划漏洞百出,完全是一份无用的计划。(编者按:最后再次表明立场,这不是罗嗦,而是必要)
第四篇:批判诗歌
我为什么要批判?我已经满头黑发
我为什么要向一片沙漠挺进?
在森林里吹箫,在西瓜旁散步
有一点白云,有一支炊烟
有两处爱情在山脚下弹琴
在一块白石上我放走候鸟
让它们带走我所有的黄金
我空空荡荡,我与最初的哭声一起
重新降临在每一首诗歌里
我为什么要歌唱蜻蜓的翅膀?
天空升起虚弱的太阳
我为什么把大海降落在低陷的睫毛里
我已经被大米淹没,限制
许多日子被青菜包围
不要雄心,不要飞翔
我靠着墙角为城市哭泣
多少人在抽烟,多少大街在红灯下拐弯
我放一点音乐
我抖动起膝盖
为这点思想
这首诗歌
我深深低下头为天空致哀
第五篇: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
经老师推荐,我读了《北大批判》这本书,起初不太想读,后来阅读越来劲了,这本书结合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观点,作者借质疑北大的制度,来批判中国的教育问题,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高等学府或是我们自己这些大学生,都有必要好好反思下我们求学的目的和要求。
现在留学之风盛行,无论是那个专业的学生都喜欢选择出国留学。大家有时候出国不是觉得那个地方的水平就比中国高,而是去感受那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造成的高强度的学习氛围,和高参与度的活跃的学习模式。相互借鉴一些东西,而且大家都觉得回国后可能待遇会提高,所以大家都争着要出国留学,当然不排除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从重心理。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内的教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现在很多技术的发源地和盛行就是在国外,国内的学术水平还原煤达到学生们想要的水平。
刚进大学的时候,感觉太宽松了,做什么事儿都没人管,于是我去尝试许多我没有体验过的事,大学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大开眼界。现在到了大二,我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思考自己的定位,思考社会,思考未来......我要当一名优秀的医学生,我需要了解有关医学的一切,于是我尝试去看一些医学书,尝试去学习更高级的英语,尝试去学习计算机技术,开始去看一些计算机的书,我想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不仅应该知道医术,还要知道和医术有关的一切,比如计算机技术、英语、医德等等,所以我尝试去学习很多非医
学的知识,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关于自己的思考和通才教育的必然性。
知道自己的定位后,常常会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是当实行起来的时候,却会面对很多的矛盾和迷茫,大圩里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必修课程的学习外,学习氛围还是不够的,有的时候我们坐在自习室里会越来越疲劳,然后就告诉自己小睡一下,结果一睡就睡过头了,有的时候学业任务压的太重,难以坚持的去学习一门技能,当然,后来想想,其实上面这段话更多的是一种借口,是自己主观上不主动争取与坚持的结果。
作者还提到了“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这一观点,读和写的能力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专业都需要这两项基本技巧。阅读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知识面,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体味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其次,阅读影响写作,而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不停地运用写作。读和写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在书中说道,“什么是精英?精英就是社会各个领域的领袖人物。怎样才能成为这种领袖人物?那就要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理念号召其他人跟随你。而怎样具有这种号召力?那就要看你能不能了解老百t姓的心声,能否打动人家的心弦,能否提出一套方案,付出独特的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简单的说,精英必须有超强的能力和草根社会建立感情和思想的纽带,让大家觉得你是属于他们的一部分,你在为他们说话。” 这段论断,令我深思 :我们大学生真的就是精英么,我们曾经被称为是天之骄子,课是当我们走向社
会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完成精英该完成的任务么?不一定。
最后我想说,现在大学的学习氛围不够彻底,在路上、自习室里常常能看见一对对的情侣或者一群群抱头大睡,而学校又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这形成了一个矛盾,我想薛涌在《北大批判》里提到的“学术界的现实” 应该就是指这个,难以改掉的现实,毕竟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
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既然现实难以改变,那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多涉猎一些领域,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